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辈为注解之罪。”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2)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3-19 12:44: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沈伦,字顺仪,开封太康人。少习《三礼》于嵩、洛间,以讲学自给。周显德初,太祖领同州节度,宣徽使昝居润与伦厚善,荐于太祖,留幕府。太祖继领滑、许、宋三镇,皆署从事,掌留使财货,以廉闻。及受周禅,自宋州观察推官召为户部郎中。奉使吴越归,出扬、泗,属岁饥,民多死,郡长吏于伦曰:“郡中军储尚百余万斛,傥贷于民,至秋复收新粟,如此则公私俱利,非公言不可。”还具以白。朝论沮之曰:“今以军储振饥民,若荐饥无征,孰任其咎?”太祖以问伦曰国家以麋粟济民自当召和气致丰稔岂复有水早耶此当决于宸衷。太祖即命发廪贷民。建隆三年,迁给事中。明年春,为陕西转运使。王师伐蜀,用为随军水陆转运使。先是,王全斌、崔彦进之入成都也,竞取民家玉帛子女,伦独居佛寺饭疏食,有以珍异奇巧物为献者,伦皆拒之。东归,箧中所有,才图书数卷而已。太祖知之,遂贬全斌等,以伦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先是,伦第庳陋,处之晏如。时权要多禁市巨木秦、陇间,以营私宅,及事败露,皆自启于上前。伦亦尝为母木营佛舍,因奏其事。太祖笑谓曰:“尔非逾矩者。”知其未葺居第,因遣中使按图督工为治之。伦私告使者,愿得制度狭小。使者以闻,上亦不违其志。开宝二年,丁母忧,起复视事。太平兴国初,加右仆射兼门下侍郎,监修国史。六年,加开府仪同三司。是岁疾作,自是多请告。卢多逊事将发,伦已上表求致仕。明年多逊败,以伦与之同列,不能觉察,诏加切责,降授工部尚书。其子都官员外郎继宗,本由父荫,不宜更在朝行,可落班簿。时伦病不能兴,上表谢。未几,伦再奉章乞骸骨,复授左仆射致仕。上以伦国初旧臣,遽复继宗官以慰其心。雍熙年,卒,年七十九。

(选自《宋史·列传二十三卷),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扬、泗,属岁饥,民多死  道:说,讲
B.郡长吏于伦曰  白:禀告
C.时权要多禁市巨木秦、陇间   冒:违背
D.伦亦尝为母木营佛舍  市:买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以问伦曰/国家以廪粟济/民自当召和气/致丰稔/岂复有水旱耶/此当决于宸衷
B.太祖以问伦曰/国家以廪粟济民/自当召/和气致丰稔/岂复有水旱耶/此当决于宸衷
C.太祖以问/伦曰国家以廪粟济/民自当召/和气致丰稔/岂复有水旱耶/此当决于宸衷
D.太祖以问/伦曰国家以廪粟济民/自当召和气/致丰稔/岂复有水旱耶/此当决于宸衷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户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
B.制度,古时含义丰富,可指法令、礼俗,又可指一定的规格。文中指的是法令、礼俗。
C.丁母忧,即遭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礼仪制度需要离职守丧。
D.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即“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简作“乞骸”。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伦体恤百姓。扬州、泗州发生饥荒,饥民饿死不少,他力排众议,力劝太祖下诏开粮仓,借粮赈济受灾百姓。
B.沈伦俭朴清廉。宋军讨伐后蜀,任随军转运使的沈伦住在佛寺,粗茶淡饭,拒绝贿赂;东归时,仅有图书数卷。
C.沈伦谨小慎微。沈伦为母亲营造佛舍,担心违规便向太祖说明情况,但太祖认为他这样做并没有违反规定。
D.沈伦辅佐有功,虽未能察觉卢多逊的事情,但太祖仍恢复了其子继宗的官职。沈伦生病不能起来,便上表答谢。
【小题5】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领同州节度,宣徽使昝居润与伦厚善,荐于太祖,留幕府。
(2)知其未葺居第,因遣中使按图督工为治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予兄子瞻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

公之于文,得之于天。少与辙皆师先君,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汉息曰:“吾皆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乃出《中庸论》,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尝谓辙曰:“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先君晚岁读《易》,玩其爻象,得其刚柔远近、喜怒逆顺之情以观其词,皆迎刃而解。作《易传》,未完。疾革,命公述其志。公泣受命,卒以成书,然后千载之微言,焕然可知也。复作《论语说》,时发孔氏之秘。最后居海南,作《书传》,推明上古之绝学,多先儒所未达。既成三书,抚之叹曰:“今世要未能信,后有君子当知我矣。”至其遇事所为诗、骚、铭、记、书、檄、论、撰,率皆过人。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十卷,《外制》三卷。公诗本似李、杜,晚喜陶渊明,追和之者几遍,凡四卷。幼而好书,老而不倦,自言不及晋人,至唐褚、薛、颜、柳,仿佛近之。平生笃于孝友,轻财好施。父太白早亡,子孙未立,杜氏姑卒,未葬,先君没,有遗言。公既除丧,即以礼葬姑;及官可荫补,复以奏伯父之曾孙彭。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

(选自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有删改)

(注)①子瞻:苏轼,字子瞻。②四年:这里疑有误,应为三年,即元符三年(1100年)。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
B.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
C.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
D.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谪:封建时代特指吏降职或流放。
B.讣:指讣告,报丧的文字,用以通告某人逝世的消息。
C.太学:古代设立在地方,用以培养人才、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D.伯:兄弟中排行第一的。古代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伯是老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篇墓志铭从苏轼之死起笔,突出苏轼死后在当时社会上引起的强烈反响,可见落笔便见高潮。
B.苏辙在追忆苏轼被贬到黄州后关门读书、挥洒文墨时,用大河奔流之势与文章气势相对比,突出表现苏轼文风为之一变。
C.作者认为苏轼的诗本来与李白、杜甫相近,晚年苏轼喜欢上了陶渊明的诗作,因而几乎所有陶诗,他都有追和之作。
D.由文中所述“吾昔有见于中……得吾心矣”,可见苏轼早年思想里已有老庄之道,这些思想对他后来虽历尽坎坷仍能乐观旷达奠定了基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与辙皆师先君,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
(2)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甫十岁而孤,故吏归千缣赗之,已能让不受。及长,好学,嗜《汉书》,崖略暗诵。贞观中,第进士,解褐著作佐郎,袭父爵。兄弟友睦,事诸舅谨甚。召拜太子司议郎,累迁吏部侍郎。高丽叛,诏李勣为浿江道大总管,处俊副之.师入虏境,未阵,贼遽至,举军危骇。处俊方据胡床,体胖,安餐不顾,密畀料精锐击之,虏却,众壮其谋。入拜东台侍郎。时浮屠卢伽逸多治丹,曰“可以续年”。高宗欲遂饵之,处俊谏曰:“修短固有命,异方之剂,安得轻服哉?昔先帝诏浮屠那罗迩娑寐案其方书为秘剂,取灵花怪石,历岁乃能就。先帝饵之,俄而大渐,上医不知所为,群臣请显戮其人,议者以为取笑夷狄,故法不得行。前鉴不远,惟陛下深察。”帝纳其言。上元初,帝观酺翔鸾阁,时赤县与太常音技分东西朋,帝诏雍王贤主东,周王显主西,因以角胜,处俊曰:“礼所以示童子无诳者,恐其欺诈之心生也。二王春秋少,意操未定,乃公朋造党使相夸,非所以导仁义,示雍和也。”帝遽止,叹曰:“处俊远识,非众臣所逮。”帝多疾,欲逊位武后,处俊谏曰:“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事遂沮。开耀元年卒,年七十五。帝哀叹其忠,举哀光顺门,祭以少牢,赙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百官赴哭,官庀葬事。子北叟固辞,未听。裴炎为白帝曰:“处俊阽死,委臣曰:‘生无益于国,死无烦费,凡诏赐,愿一罢之。’”帝闻恻然,答其意,止膊物而已。处俊资约素,土木形骸,然临事敢言,自秉政,在帝前议论谆谆,必傅经义,凡所规献,得大臣体。

(节选自《新唐书·郝处俊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B.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C.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D.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唑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书》又称《前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浮屠亦作“浮图”,对佛与佛教徒的称呼,古文中专指自西域来中土的佛教徒,文中卢伽逸多就等就是当时有名的浮屠。
C.“春秋”既可指我国特定的历史时代,还可指儒家经典,孔子修《春秋》所用的笔法是“笔”和“削”,文中用以指年龄。
D.以“牢”本指养牲备的圈,“少牢”指古代祭祀时用羊和猪各一头当祭品,“太牢”则指祭祀时用牛、羊和猪各一头当祭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郝处俊不贪财物,很有家庭教养。他父亲去世时,父亲过去的属下送来了很多财物,他都推辞不接受;他对兄弟和睦友爱,侍奉舅舅们很是恭敬。
B.郝处俊富有胆识,深得大家认可。高丽反叛时,他沉着应敌,将士多服其胆路;他反对皇帝让雍王和周王分率两队争胜取乐的诏令,谏言受到皇帝好评。
C.郝处俊生性俭素,尽享身后哀荣。他去世后,不仅高宗为他在光顺门举哀,并赐给众多绢布、米粟;而且百官都去哭祭,官家安排了他的入葬事宜。
D.郝处俊敢于进谏,甚得大臣之体。他认为寿命长短自有天数,不认可僧人所炼长生药;反对高宗退位给天后;与皇上议论定引经据典,多有匡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帝饵之,俄而大渐,上医不知所为,群臣请显戮其人,议者以为取笑夷狄。
(2)委臣曰;“生无益于国,死无烦费,凡诏赐,愿一罢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裴秀才跋尾

秦观

裴本秦之别姓,自汉以来,世有显者,在唐尤为望族,五房之裴为宰相者,十有七人。裴氏衣冠于斯为盛。而东眷房晋公度实唐第一等人。君,晋公之裔孙也。少笃学,锋气锐甚,颇有志于天下之事。已而举进士屡不中,乃叹曰:“人生如寄耳,用是区区者为哉!”于是退居许之阳翟,葛巾藜杖,日阅佛书,惟以专精神养寿命为事。.

元祐三年冬,君之弟朝散君通判蔡州,君自阳翟篮輿之,逾月而去。将行,谓朝散君曰:“吾绝意世间事久矣,比阅簏中故人书札,见麻温故郎中昔所赠诗,怃然.感心,不能自己。闻秦少游方为此郡学官,愿因弟一言,庶几异时有知我者。”余闻而叹之。昔马援南征,谓官属曰:“吾从弟少游,常哀吾慷慨多大志,日:‘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泽车驭款段马为郡掾吏守坟墓乡里称善人斯可矣求贏余,但自苦耳!’当吾在浪泊、西里,虏未灭之时,下潦上雾,毒气薰蒸,仰视飞鸢跕跕墮水中,卧念少游平生时语,何可得也?”

朝散君起家四十为郎,声闻籍甚,所谓功名富贵,盖未易量。而君羸老疾病,卧于衡茅之下,气息奄奄仅属。既不求人知,人亦莫君知者。弟兄出处异矣!然以二马观之,二裴之事,孰为得失哉?麻君博雅君子,其所以称道君者,宜不谬。后之君子读其诗者,可以知君少时之志;而读余文者,可以识君年之心云。

注:跋尾,一种文体,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后面,多用以评价内容或说明写作经过等。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自阳翟篮輿之 过:拜访
B.愿因弟一言  丐:乞求
C.求赢余 致:导致
D.可以识君年之心云   莫:同“暮”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泽车驭款/段马为郡/掾吏守坟墓/乡里称善/人斯可矣
B.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泽车/驭款段马/为郡掾吏守坟墓/乡里称善/人斯可矣
C.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泽/车驭款/段马为郡/掾吏守坟墓/乡里称善人/斯可矣
D.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泽车/驭款段马/为郡掾吏/守坟墓/乡里称善人/斯可矣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族,有名望的家族,古人重视门第与门风,以先祖功绩激励族中子弟。
B.衣冠,衣服和帽子,古代“士”以上戴冠,因而用衣冠来指缙绅或名门世族。
C.学官,既指掌管学务的官员,也指官学里的教师,文中秦少游担任的是后者。
D.衡茅,衡门茅屋,简陋的居室,陶潜有“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的诗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秀才是唐代名相裴度的后人,年轻时勤奋好学,颇想有一番作为。
B.裴秀才因屡试不中而改变人生方向,退居阳翟,借佛道养生,不问世事。
C.作者引用“二马”的典故借以表达对“二裴”兄弟不同人生际遇的感慨。
D.麻温是博雅的君子,裴秀才想通过弟弟向他求取文章,以求留名后世。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阅簏中故人书札,见麻温故郎中昔所赠诗,怃然感心,不能自已。
(2)朝散君起家四十为郎,声闻籍甚,所谓功名富贵,盖未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