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性重厚方正,七岁能属文,善楷隶。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

宋初,改刑部。建隆九年,拜御史中丞。丁内艰,退居西洛,复本官。三年,兼判吏部辁。一日晚归由阙前,太祖方与中黄门数人偶登明德门西阙,前驺者知之,以白温叟。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那么近制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太祖善之。宪府旧例,月赏公用茶,中丞受钱一万,公用不足那么以赃罚物充。温叟恶其名不取。任台丞十二年,屡求代。太祖难其人,不允。开宝四年被疾,太祖知其贫,赐器币,数月卒,年六十三。

太宗在晋邸,闻其清介,遣吏遗钱五百千,温叟受之,贮厅西舍中,令府吏封署而去。明年重午,又送角黍、执扇,所遣吏即送钱者,视西舍封识宛然,还以白太宗。太宗曰;“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命吏归邸。是秋,太宗侍宴后苑,因论当世名节士,具道温叟前事,太祖再三赏叹。

雍熙初,子炤罢徐州观察推官待选,以贫诣登闻求注官。及引对,太宗问谁氏子,炤以温叟对。太宗愀然,召宰相语其事,且言当令大臣罕有其。因问:“炤当得何官:”宰相言:“免选以为厚恩。”帝曰:“其父有清操,录其子登朝,庶足示劝。”擢炤太子右赞善大夫。炳、烨并进士及第。

(节选自《宋史·刘温叟传》)

【小题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复本官旋:不久B.前驺者知之潜:秘密地
C.命吏归邸辇:乘车D.且言当今大臣罕有其比比:同类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刘温叟“方正清介”的一组是
①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②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
③公用不足那么以赃罚物充④视西舍封识宛然
⑤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⑥炳、烨并进士及第
A.①②⑥B.②③⑤C.③④⑤D.①④⑤
【小题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刘温叟性情方正,聪慧过人。他七岁就能写文章,擅长楷书、隶书,后来在任御史中丞时,因为母亲去世,退居西洛,守丧完毕后恢复了旧官。
B.刘温叟唯才是举,公正无私。他负责科举时,有人诬陷,皇帝怒将其录取进士中的十二人免职;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十二个人都是有才华的。
C.刘温叟正直廉洁,抵制腐败。御史府的规矩,每月赏给公用茶,御史中丞得钱一万,公用不足可以用罚物补充,温叟厌恶罚物之名而不取用。
D.刘温叟清廉传家,受到嘉奖。他的儿子被罢官待选,因家贫到朝廷请求注官;朝廷免除他的儿子的过失作为厚恩,并将他提升为太子右赞善大夫。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
(2)其父有清操,录其子登朝,庶足示劝。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19 04:50: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云字子飞,泽州人。父献可,仕至英州刺史、知泸州。黄庭坚谪于涪,献可遇之甚厚,时人称之。云举进士,从使高丽,撰《鸡林志》以进。擢秘书省校书耶,出知简州,迁陕西转运副使。宣和中,从童贯宣抚幕。入为兵部员外郎、起居中书舍人。靖康元年,以给事中使斡离不军,议割三镇以和。使还,传道斡离不之意,以为黏罕得朝廷所与余观蜡书,坚云中国不可信,欲败和约。执政以为不然,罢为徽猷阁待制、知唐州。金人陷太原,召拜刑部尚书,再出使,许以三镇赋入之数。云至真定,遣从吏李裕还言:“金人不复求地,但索五辂及上尊号,且须康王来,和好乃成。”钦宗悉从之,且命王及冯澥往。未行,而车辂至长垣,为所却,云亦还。澥奏言云诞妄误国,云言:“事势中变,金人必欲得三镇,不然,则进兵取汴都。”中外震骇,诏集百官议,云固言,康王旧与斡离不结欢宜将命帝虑为所留云曰和议既成必无留王之理臣敢以百口保之遂受命而云以资政殿学士为之副。顷云奉使过磁、相,劝两郡彻近城民舍,运粟入保,为清野之计,民怨之。及是,次磁州,又与守臣宗泽有憾。于是王出谒嘉应神祠,云在后,民遮道谏曰:“肃王已为金人所留,王不宜北去。”厉声指云曰:“清野之人,真奸贼也。”王出庙行,或发云笥,得乌絁短巾,盖云夙有风眩疾,寝则以护首者。民益信其为奸,噪而杀之。王见事势汹汹,乃南还相州。是役也,云不死,王必北行,议者以是验天命云。建炎初,赠观文殿学士。云兄霁,崇宁时,为讲议司详议官,上书告蔡京罪,黥隶海岛。钦宗复其官,从种师中战死。
(选自《宋史·王云传》)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康王旧与斡离不结欢/宜将命/帝虑为所留/云曰/和议既成/必无留王之理/臣敢以百口保之/遂受命而云/以资政殿学士为之副/
B.康王旧与斡离不结欢/宜将命/帝虑为所留/云曰/和议既成/必无留王之理/臣敢以百口保之/遂受命/而云以资政殿学士为之副/
C.康王旧与斡离不结欢/宜将命帝虑/为所留云/曰/和议既成/必无留王之理/臣敢以百口保之/遂受命而云/以资政殿学士为之副/
D.康王旧与斡离不结欢/宜将命帝/虑为所留云/曰/和议既成/必无留王之理/臣敢以百口保之/遂受命而云/以资政殿学士为之副/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丽,朝鲜半岛政权,由王建建立,先后灭新罗、百济,基本统一朝鲜半岛,四百多年后被李氏胡鲜王朝取代。
B.靖康,宋钦宗的年号。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史称靖康之耻。
C.拜,授予官职,任命。古汉语中与之意思相同的还有升、擢、陟、迁、除、封、赏、授、守、通籍等。
D.赠,一指追赠,或作追封、追晋,即加封死者的官职。一为古代帝王、官员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赠给一个表示褒贬的称号的行为。此处为“追赠”。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云出身官宦,仕途顺遂。他的父亲官至刺史,而他自己也在中进士后官职一路升迁,做到起居中书舍人。
B.王云担任使者,参与议和。他在金兵大军压境之际被授予议和的使命,并力劝康王赵构前去与金人议和。
C.王云身处乱世,深受宠幸。他在金兵入境之际,得到皇帝重用和信任,肩负家国责任,多次前往金营,为缓解危局寻求对策。
D.王云得罪百姓,终遭大祸。他因坚壁清野而招致民怨,后又因与宗泽的矛盾以及百姓的误会,被当作奸细在民乱中杀害。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黏罕得朝廷所与余观蜡书,坚云中国不可信,欲败和约。
(2)为清野之计,民怨之。及是,次磁州,又与守臣宗泽有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稙字符直,泗州临淮人。幼明敏笃学,两举于乡。从父中行客苏轼门,大史晁无咎见之曰:“此国士也。”以女妻焉。

靖康初,高宗以康王开大元帅府。湖南向子諲转运京畿,时群盗四起,偏道阨绝,环视左右无足遣者。有以稙荐遂借补迪功郎使督四百艘总押犒师银百万粮百万石招募忠义二万余众自淮入徐趋济凡十余战卒以计达。时高宗驻师钜野,闻东南一布衣统众而至,士气十倍,首加劳问。稙占对详敏,高宗大悦,亲赐之食,留之幕府、高宗既即位,寻以奉议郎知潭州,稙发廪粟,振贫困,专以抚摩为急

丞相张波督师江上,知稙才,荐为朝奉郎、鄂州通判。大盗马友、孔彦舟未平,稙请修战舰,习水战,分军马为左右翼,大破彦舟伏兵,诛马友,二盗平。浚以破贼功上于朝,转朝奉大夫、通判荆南府。秩满,除尚书户部员外郎。时秦桧当国,凡帅府旧僚率皆屏黜,浚亦去国,稙杜门不仕。桧死,除户部郎中。稙始入见,帝曰:“朕故人也。”方有意大用,以母老辞,除知桂阳军。丁母忧,归葬,哀毁。刘锜遗之书曰:“忠臣孝子,元直兼之矣。”

服阕,参政钱端礼荐差知琼州。陛辞,帝慨然曰:“卿老矣,琼州远在海外。”改知徽州。逾年,金人败盟,朝廷将大举,以稙漕运有才略,授直敷文阁、京西河北计度转运使。稙措画有方,廷议倚重。干道二年,直宝文阁,主管行宫留守司事。稙上书极言防江十策,皆直指事宜,不为浮泛。疏上,帝嘉其言,以太府卿召赴阙,有疾不克上道,遂以中奉大夫、宝文阁学士致仕。年七十有六卒,谥忠襄。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八十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以稙荐/遂借补迪功郎使/督四百艘/总押犒师银百万粮百万石/招募忠义二万余众/自淮入徐/趋济凡十余战卒/以计达/
B.有以稙荐/遂借补迪功郎/使督四百艘/总押犒师银百万粮百万石/招募忠义二万余/众自淮入徐趋济/凡十余战卒以计达/
C.有以稙荐/遂借补迪功郎/使督四百艘/总押犒师银百万/粮百万石/招募忠义二万余众/自淮入徐趋济/凡十余战/卒以计达/
D.有以稙荐/遂借补迪功郎使/督四百艘/总押犒师银百万/粮百万石/招募忠义/二万余众自淮入徐/趋济/凡十余战/卒以计达/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畿,从周代开始,把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称为“王畿”。从秦统一中国赢政称皇帝开始,不能称“王”,其王畿地在二京之域,始称“京畿”。
B.幕府,原指古代将军的府署,幕府的僚属称幕僚。幕僚同编入正规官制的官吏有明显的区知,其主要功能为咨议谋划、参与决策、掌握机要、典属文书等。
C.漕运,指中国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的运输方式。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
D.,中国宋代行政区划名。宋代实行州、县二级制,同时在地方设置路,路是直辖于中央弃高于府、州、军、监的一级监察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稙小时候聪明伶俐专心好学,曾两次被乡里宗长推举。太史晁无咎看见他称赞他是国家优秀的人才,并将女儿嫁给了他。
B.运送粮饷的道路道阻厄断绝,京畿转运使向子谞任用当时正担任迪功郎的李稙督运,李稙率众历经艰难,最终顺利完成任务。
C.母亲去世,李稙回家服丧,期满,参政钱端礼举荐他补任差额担任琼州知州。皇上体恤其年岁已高,让其改任徽州知州二
D.李稙上书极力陈述防守长江的十条计策,都直指事理,皇上称赞他的意见,用太府卿之职征召他赴阙,李稙因为生病不能启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以奉议郎知潭州。稙发廪粟,振贫闲,专以抚摩为急。
(2)时秦桧当国,凡帅府旧僚率皆屏黜,浚亦去国,稙杜门不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俞充字公达,明州鄞人。登进士第。熙宁中为都水丞,提举沿汴淤泥溉田,为上腴者八万顷。检正中书户房,加集贤校理、淮南转运副使,迁成都路转运使。茂州羌寇边,充上十策御戎。神宗遣内侍王中正同经制,建三堡,复永康为军,因诈杀羌众以为中正功,与深相结,至出妻拜之。中正还阙,举充可任。召判都水监,进直史馆。中书都检正御史彭汝砺论其媚事中正,命遂寝。河决曹村,充往救护,还,陈河防十余事,概论“水衡①之政不修,因循苟且,浸以成习。方曹村决时,兵之在役者仅十余人,有司自取败事,恐未可以罪岁也”。加集贤殿修撰、提举市易,岁登课百四十万。故事当赐钱,充曰:“奏课,职也,愿自今罢赐”。诏听之。擢天章阁待制、知庆州。庆阳兵骄,小绳治辄肆悖,充严约束,斩妄言者五人于军门。闻有病苦则巡抚劳饷,死不能举者出私财以周其丧。以故,莫不畏威而怀惠。环州田与夏境犬牙交错,每获必遭掠,多弃弗理,充檄所部复以时耕植。慕家族山夷叛,举户亡入西者且三百,充遣将张守约耀兵塞上,夏人亟反之。充之帅边,实王珪荐,欲以遏司马光之入。充亦知帝有用兵意,屡倡请西征,后言:“夏酋秉常为母梁所戕或云虽存而囚不得与国政其母宣淫凶恣国人怨嗟实为兴师问罪之秋也秉常亡将有桀黠者起必为吾患今师出有名,天亡其国,度如破竹之易。愿得乘传入觐,面陈攻讨之略。”诏令掾属入议,未及行,充暴卒,年四十九。

论曰:俞充制军禁暴,足为能臣,而希时相之意,倡请西征,使其不死,边陲之祸,其可既乎?

(选自《宋史•俞充列传》)

(注) ①水衡:官名,掌水军舟船器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夏酋秉常为母梁所戕/或云虽存而囚不得/与国政其母/宣淫凶恣/国人怨嗟/实为兴师问罪之秋也/秉常亡将/有桀黠者起/必为吾患/
B. 夏酋秉常为母梁/所戕或云虽存而囚/不得与国政/其母宣淫凶恣/国人怨嗟/实为兴师问罪之秋也/秉常亡/将有桀黠者起/必为吾患/
C. 夏酋秉常为母梁/所戕或云虽存而囚不得/与国政其母/宣淫凶恣/国人怨嗟/实为兴师问罪之秋也/秉常亡将/有桀黠者起/必为吾患/
D. 夏酋秉常为母梁所戕/或云虽存而囚/不得与国政/其母宣淫凶恣/国人怨嗟/实为兴师问罪之秋也/秉常亡/将有桀黠者起/必为吾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军:宋代行政区划名,与州、府、监同隶属于路。也指军队的编制单位。
B. 檄:古代上级发给下级的公文,最早写在木简上,多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
C. 传:古代驿站或驿站的车马,也指过关津、宿驿站和使用驿站车马的凭证。
D. 掾属:古代佐治的官吏。汉代时人员由主官自选,魏晋以后改由吏部任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俞充政绩突出。任都水丞时,将淤泥地改造成八万顷良田;任成都路转运使时,解决了羌民寇边的问题,后经王中正举荐得以升迁。
B. 俞充尽职尽责,能力很强。黄河决堤,他不仅前往救护,后来还就河防之事上书朝廷;在提举市易任上,增加了朝廷的财税收入。
C. 俞充善于治军,恩威并施。他严格约束庆阳骄兵,对病苦死伤者关怀备至,没有谁不畏惧他的威严而又感念他的恩德。
D. 俞充帅边有功。他恢复了边境的耕植,设法让举户入西的叛民返回,多次倡请西征,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当赐钱,充曰:“奏课,职也,愿自今罢赐。”
(2)闻有病苦则巡抚劳饷,死不能举者出私财以周其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蔡襄,君谟,兴化仙游人。举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由是三人者皆坐谴。襄作《四贤一不肖诗》,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庆历三年,仁宗更用辅相,亲擢靖、修及王素为谏官,襄又以诗贺,三人列荐之,帝亦命襄知谏院。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夏竦罢枢密使,韩琦、范仲淹在位,襄言:“陛下罢竦而用琦、仲淹,士大夫贺于朝,庶民歌于路,至饮酒叫号以为欢。且退一邪,进一贤,岂遂能关天下轻重哉?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天下之势,譬犹病者,陛下既得良医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寿民。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注)、扁,难责效矣。”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进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徙知泉州,距州二十里万安渡,绝海而济,往来畏其险。襄立石为梁,其长三百六十丈,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闽人刻碑纪德。治平三年,母丧,丁忧。明年卒,年五十六。乾道中,赐襄谥曰忠惠。

(节选自《宋史•蔡襄传》)

(注)和:秦和,古代名医。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B.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C.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D.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在本名以外所取的表示德行或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名字,如苏轼,字子瞻。
B.谏官,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谏为规劝之意。
C.丁口,即男子人口,既是统计人口的基本计量单位,也是派征丁银、徭役的依据单位。
D.丁忧,按儒家传统孝道观念,朝廷官员遭逢父母去世,须辞官回家守丧,叫丁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蔡襄是非分明。对范仲淹等四人和高若讷的过往,以及后来余靖、欧阳修等人的升官,他均作诗表示祝贺。
B.蔡襄忠心劝谏。他认为一邪被贬退,其同类也应被贬退,一贤被进用,其同类也应被进用,这样国家才能安定太平。
C.蔡襄体恤民情。他在福州和泉州为官期间,开塘灌田、奏减赋税、立石为桥、植松庇路,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和好事。
D.蔡襄深受赏识。他做过留守推官、馆阁校勘,掌管过谏院,担任过知府以及转运使等官职,死后被赐谥号为忠惠。
【小题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
(2)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选自《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