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徐石麒,字宝摩,嘉兴人。天启二年进士。授工部营缮主事,管节慎库。御史黄尊素坐忤忠贤下诏狱,石麒为尽力。忠贤怒,执新城侯王鼻子下狱,令诬贿石麒,捕系其家人,勒完赃而削其籍。

崇祯三年起南京礼部主事。八年佐尚书郑三俊京察,澄汰至公。历尚宝卿应天府丞十一年春入贺三俊时为刑部尚书议侯恂狱不中得罪石麒疏救释之

当是时,帝以威刑驭下,法官引律,大抵深文附会。石麒奉命清狱,推明律意,校正今断狱之不合于律者十余章,先以白同官。以次审理十三司囚,多宽减。然廉公,一时大法赫然,无敢倖免者。兵部尚书陈新甲下狱,朝士多营救。石麒持之曰:“人臣无境外交。未有身在朝廷,不告君父而专擅便宜者。新甲私款辱国,当失陷城寨律,斩。”帝曰:“未中,可覆拟。”乃论新甲陷边城四,陷腹城七十二,陷亲藩七,从来未有之奇祸。当临敌缺乏,不依期进兵策应,因而失误军机者斩。奏上,新甲弃市,新甲党皆大恨。

石麒寻擢本部尚书。中官王裕民坐刘元斌党,元斌纵军淫掠,伏诛,裕民以欺隐不举下狱。帝欲杀之初令三法司同鞫,后专付刑部,石麒议戍烟瘴。奏成,署院寺名以进。帝怒其失出,召诘都御史刘宗周,对曰:“此狱非臣谳。”徐曰“臣虽不与闻,然阅谳词,已曲尽情事。刑官所执者法耳,法如是止,石麒非私裕民也。”帝曰:“此奴欺罔实甚,卿等焉知?”令石麒改谳词,弃之市。无何,宗周以救姜垛、熊开元获严谴,佥都御史金光辰救之,夺职。石麒再疏留,不纳。

福王监国,召拜右都御史,未任,改吏部尚书。奏陈省庶官、慎破格、行久任、重名器、严起废、明保举、交堂廉七事。时方考选,与都御史刘宗周矢公甄别,以年例出御史黄耳鼎、给事中陆朗于外。朗贿奄人得留用,石麒发其罪。朗恚,诋石麒,石麒称疾乞休。耳鼎亦两云辩,求去益力。疏劾石麒,并言其枉杀陈新甲。石麒疏辩马士英拟严旨,福王不许,命驰驿归。

石麒刚方清介。扼于权奸,悒悒不得志。士英挟定策功,将图封,石麒议格之。中官田成辈纳贿请嘱,石麒悉拒不应。由是中外皆怨。

明年,南都亡。石麒时居郡城外,城将破,石麒曰:“吾大臣也,城亡与亡!”复入居城中,以同月二十六日朝服自缢死,年六十有八。

(选自《明史》,有删改)

(注)①深文附会:牵强而苛细地援引法律条文陷人以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历尚宝卿/应天府丞/十一年春入贺/三俊时为刑部尚书/议侯恂狱不中/得罪/石麒疏救/释之
B.历尚宝卿/应天府丞/十一年春入贺/三俊时为刑部/尚书议侯恂狱不中/得罪/石麒疏救/释之
C.历尚宝卿/应天府丞/十一年春入贺/三俊时为刑部尚书/议侯恂狱不中得/罪石麒疏救/释之
D.历尚宝卿/应天府丞/十一年春入贺/三俊时为刑部尚书/议侯恂狱不中/得罪/石麒疏/救释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天启,是明朝皇帝的年号,下文的“崇祯”也是明朝皇帝的年号。
B.君父,天子、君主的特称。臣下对君主的称呼还有主公、人主、主上等。
C.吏部,古代官署,掌管天下文官武官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与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及工部合称“六部”。
D.三法司,明代时,将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个审判机关合称为“三法司”,遇有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任吏部尚书后,徐石麒向皇帝陈奏了有关官吏考核任用的七件事,并公正地对官吏进行考选。
B.徐石麒奉命查案,廉明公正。他认为陈新甲擅自行事,未上报朝廷便私自议和,有辱国格,应斩首。
C.马士英上疏向皇帝讨要封赐,徐石麒坚决反对,宦官田成等人收受贿赂,为他人求情,徐石麒不答应,因此朝廷内外都有人怨恨他。
D.徐石麒明晓典律,公正严明,却因奸臣当道,屡遭排挤打击,做官时郁郁不得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御史黄尊素坐忤忠贤下诏狱,石麒为尽力。
(2)刑官所执者法耳,法如是止,石麒非私裕民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22 11:50: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标,字汝立,高邑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泰昌时,累迁少詹事。天启中,擢拜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标师同邑越南星,党人忌之,列名《东林同志录》中。标惧祸,引疾归。

庄烈帝嗣位,即家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崇祯元年三月入朝。未几,李国普、来宗道、杨景辰相继去,标遂为首辅。帝锐意图治,恒召大臣面决庶政。宣府巡抚李养冲言旗尉往来如织,踪迹难凭,且虑费无所出。帝以示标等曰:“边情危急,遣旗尉侦探,奈何以为伪?且祖宗朝设立厂卫,奚为者?”标对曰:“事固宜慎。养冲以为不赂恐毁言日至,赂之则物力难胜耳。”帝默然。同官刘鸿训以增敕事为御史吴玉所纠,帝欲置鸿训于法,标力辩其纳贿之诬。温体仁讦钱谦益引己结浙闱事为词,给事中章允儒廷驳之。帝怒,并谦益将重谴,又欲罪给事中瞿式耜、御史房可壮等。标言:“陛下处分谦益、允儒,本因体仁言体仁乃不安求罢乞陛下念谦益事经恩诏姑令回籍于允儒仍许自新而式耜等概从薄罚诸臣安体仁亦安。帝不从,自是深疑朝臣有党,标等遂不得行其志。是冬,韩爌还朝,标让为首辅,寻与爌等定逆案。

三年正月,爌罢,标复为首辅,累加至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先是,与标并相者六人,宗道、景辰以附珰斥,鸿训以增敕戍,周道登、钱龙锡被攻去,独标在,遂五疏乞休。至三月得请。家居六年卒。赠少傅,谥文节。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因体仁言/体仁乃不安求罢/乞陛下念谦益事/经恩诏姑令回籍/于允儒仍许自新/而式耜等概从薄罚诸臣/安体仁亦安
B.本因体仁言/体仁乃不安求罢/乞陛下念谦益事经恩诏/姑令回籍/于允儒仍许自新/而式耜等概从薄罚/诸臣安/体仁亦安
C.本因体仁/言体仁乃不安求罢/乞陛下念谦益事/经恩诏姑令回籍/于允儒仍许自新/而式耜等概从薄罚诸臣/安体仁亦安
D.本因体仁/言体仁乃不安求罢/乞陛下念谦益事经恩诏/姑令回籍/于允儒仍许自新/而式耜等概从薄罚/诸臣安/体仁亦安
【小题2】下列关于文中相关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擢,指在官员原职上的提拔;拜,指给平民授以官职。“擢拜”指提升官职。
B.嗣,本义为(经过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位,即君位。“嗣位”即继承君位。
C.疏,即“奏疏”,指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意见的文书。奏疏中可以报告工作、进谏等。
D.大学士,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明代以殿阁大学士为宰辅之官,替皇帝批答奏章、承理政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标早年受到党人嫉妒,被列入《东林同志录》,便称病辞官,保身远祸。
B.李标担任首辅时深得皇帝信任,对诸多政事均提出了自己考虑周全的建议。
C.李标进言请求减轻钱谦益等人的罪责,没有被采纳,自身也受牵连失去首辅之位。
D.与李标同位的几位宰相因祸罢去,他向皇帝五次请求辞相,当年三月才得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边情危急,遣旗尉侦探,奈何以为伪?且祖宗朝设立厂卫,奚为者?
(2)是冬,韩爌还朝,标让为首辅,寻与爌等定逆案。

同类题3

(一)文言文阅读
原杰传
原杰,字子英,阳城人。正统十年进士。巡按江西,捕诛剧盗,奸宄敛迹。复按顺天府,大水,牧官马者乏刍,马多毙,有司责偿,杰请免之。开中盐引入米振饥。疏入为部所格景帝卒从杰议超擢江西按察使发宁王奠培淫乱事革其护卫治行闻赐诰旌异。
成化二年就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岁凶振救,民无流移。召为户部左侍郎。时黄河迁决不常,彼陷则此淤。军民就淤垦种。奸徒指为园场屯地,献王府邀赏,王府辄据有之。杰请献者谪戍,并罪受献者。江西盗起,以杰尝再莅其地得民,诏往治。捕戮六百余人,余悉解散。荆、襄流民..数十万,朝廷以为忧。祭酒周洪谟尝著《流民图说》,谓当增置府县,听附籍为编氓,可实襄、邓户口,俾数百年无患。都御史李宾以闻,帝善之。十二年,遂命杰出抚。遍历山溪,宣朝廷德意,诸流民欣然愿附籍。其初至,平时顽梗者,驱还其乡,而附籍者用轻则定田赋。民大悦。因相地势,以襄阳所辖郧县,居竹、房、上津、商、洛诸县中,道路四达,去襄阳五百余里,山林阻深,将吏鲜至,猝有盗贼,府难遥制。乃拓其城,置郧阳府,以县附之。且置湖广行都司,增兵设戍,而析竹山置竹溪,析郧置郧西,析汉中之洵阳置白河,与竹山、上津、房咸隶新府。制既定,荐知邓州吴远为郧阳知府,诸县皆择邻境良吏为之。流人得所,四境乂安。将还,以地界湖广、河南、陕西,事无统纪,因荐御史吴道宏自代。诏即擢道宏大理寺少卿,抚治郧阳、襄阳、荆州、南阳、西安、汉中六府。郧阳之有抚治,自此始也。杰以功进右都御史。
杰数扬历于外,既居内台,不欲出。荆、襄之命,非其意也。事竣,急请还朝。会南京兵部..缺尚书,以杰任之。杰疏辞。不许。遂卒于南阳,年六十一。郧、襄民为立祠.,诏赠太子太保。
(选自《明史,卷一百五十九·列传第四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疏入/为部所格/景帝卒从杰议/超擢江西按察使/发宁王奠培淫乱事/革其护卫/治行闻/赐诰旌异。
B.疏入/为部所格/景帝卒/从杰议超擢/江西按察使发宁王奠培/淫乱事革/其护卫治行/闻赐诰旌异。
C.疏入/为部所格/景帝卒/从杰议超/擢江西按察/使发宁王奠培/淫乱事革其护卫/治行闻/赐诰旌异。
D.疏入/为部所格/景帝卒从杰议/超擢江西按察使/发宁王/奠培淫乱事/革其护卫/治行闻/赐诰旌异。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派监察御史分赴各道巡视,负责考核吏治,虽品级较低,但事权颇重。
B.流民.指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
C.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文武官员以及兵籍、军械、军令等。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D.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杰执法严格,治理盗贼从不手软。原杰在江西有两次严格治理盗贼的经历:第一次,原杰捕获诛杀了强悍的大盗,使违法作乱的人收敛了行迹;第二次,原杰逮捕并诛杀六百多个盗贼。
B.原杰为官深得民心,被百姓牢记。江西有强盗出现,因原杰曾在这儿为官深得民心,于是,他受朝廷委派第三次到江西治理此事;他在荆、襄的做法得到百姓的认可,郧、襄的百姓在他死后立祠祭祀。
C.原杰关爱百姓,敢于治理高官。当时黄河经常决堤改造,于是军民就开垦淤地,但一些奸邪的人抢夺开垦的土地献给王府,最终原杰就把献土地的人贬去戍边,给接受土地的人定罪。
D.原杰做事注重实地考察.以此获得第一手材料。原杰在察看地形走势时,看到郧县位居竹、房等五县之中,与襄阳山林阻隔,官史很少到达,一量有盗贼,官府就很难控制,于是设置了郧阳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复按顺天府,大水,牧官马者乏刍,马多毙,有司责偿,杰请免之。
(2)谓当增置府县,听附籍为编氓,可实襄、邓户口,俾数百年无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周德兴,濠人。与太祖同里,少相得。从定滁、和。渡江,累战皆有功,迁左翼大元帅。从讨赣州、安福、永新,拔吉安。再进湖广行省左丞。同杨璟讨广西,攻永州。进克武冈州,分兵据险,绝靖江声援。广西平,功多。洪武三年封江夏侯,岁禄千五百石,予世券。

是岁,慈利土酋覃垕① 连茅冈诸寨为乱,长沙洞苗俱煽动。太祖命德兴为征南将军,帅师讨平之。明年伐蜀,副汤和为征西左将军,克保宁。先是,傅友德已克阶、文,而和所帅舟师未进。及保宁下,两路军始合。蜀平,论功,帝以和功由德兴,赏德兴而面责和。且追数征蛮事,谓覃垕之役,杨璟不能克,赵庸中道返,功无与德兴比者。复副邓愈为征南左将军,帅赵庸、左君弼出南宁,平婪凤、安田诸州蛮,克泗城州,功复出诸将上。赏倍于大将,命署中立府,行大都督府事。德兴功既盛,且恃帝故人,营第宅逾制。有司列其罪,诏特宥之。十三年命理福建军务,旋召还。明年,五溪蛮乱。德兴已老,力请行,帝壮而遣之,赐手书曰:“赵充国图征西羌,马援请讨交址,朕常嘉其事,谓今人所难。卿忠勤不怠,何忝前贤,靖乱安民,在此行也。”至五溪,蛮悉散走。十八年,楚王桢讨思州五开蛮,复以德兴为副将军。决荆州岳山坝以溉田,岁增官租四千三百石,楚人德之。还乡,赐黄金二百两,白金二千两,文绮百匹。

居无何,帝谓德兴:“福建功未竟,卿虽老,尚勉为朕行。”德兴至闽按籍佥练得民兵十万余人相视要害筑城一十六置巡司四十有五防海之策始备。逾三年,归第,复令节制凤阳留守司,并训练属卫军士。诸勋臣存者,德兴年最高。岁时入朝,赐予不绝。二十五年八月,以其子骥乱宫,并坐诛死。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

注:①土酋覃垕(hòu):土家族首领覃垕。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德兴至闽/按籍佥练/得民兵十万/余人相视要害/筑城一十六/置巡司四十/有五防海之策始备
B.德兴至闽/按籍佥练得民兵/十万余人相视要害/筑城一十六/置巡司四十/有五防海之策/始备
C.德兴至闽/按籍佥练/得民兵十万余人/相视要害/筑城一十六/置巡司四十有五/防海之策始备
D.德兴至闽/按籍佥练得民兵/十万余人相视/要害筑城一十六/置巡司四十/有五防海之策/始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文中指朱元璋的庙号。这样的称谓,用于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按照一定的标准而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B.世券,又称铁券,是明代帝王赐予功臣的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若子孙犯罪,无论何种罪行,取券勘合,折其功过予以赦免。
C.蛮,古代对南部民族的称呼。春秋时各诸侯国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落称之为戎、狄、蛮、夷。
D.留守司,古代官署名,自宋朝到明朝皆有设置。明太祖洪武十四年设置了隶属凤阳行都督府的中都留守司,设留守、左右副留守各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德兴屡立战功,深受赏识。周德兴与太祖同乡且关系融洽,跟随太祖平定滁州、赣州,攻占永州,立功较多,洪武三年被封为江夏侯。
B.周德兴恃功而骄,行为逾矩。周德兴取得大的功业后,又依仗是太祖的故人,建造的官邸超出了规格,有司条列其罪行上报皇帝,太祖予以宽恕。
C.周德兴老骥伏枥,主动请缨。五溪蛮乱之时,周德兴不顾年老,主动请缨为国分忧,太祖赞叹其行为,并亲自写信加以勉励。
D.周德兴年高有勋,晚景可叹。存活的诸位功勋大臣中,周德兴的年龄最长,皇帝经常赏赐他。然而,因其子犯罪,周德兴连坐被处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蜀平,论功,帝以和功由德兴,赏德兴而面责和。
(2)决荆州岳山坝以溉田,岁增官租四千三百石,楚人德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孔克仁,句容人。由行省都事进郎中。尝偕宋濂侍太祖,太祖数与论天下形势及前代兴亡事。陈友谅既灭,太祖志图中原,谓克仁曰:“元运既隳豪杰互争其衅可乘吾欲督两淮江南诸郡之民及时耕种加以训练兵农兼资进取退守仍于两淮间馈运可通之处,储粮以俟。兵食既足,中原可图。卿以为何如?”克仁对曰:“积粮训兵,观衅待时,此长策也。” 孔克仁,句容人。由行省都事晋升为郎中。曾和宋濂一同侍奉太祖,太祖多次和他讨论天下形势及前代兴亡的史实。陈友谅已被消灭,太祖志图中原,对克仁说:“元朝的国运已被摧毁,豪杰互争,有可乘之隙。我将督促两淮、江南诸郡的百姓,及时耕种,加以训练,兵农兼资,进取退守。再于两淮之间的可馈运之处,储粮等候时机。兵粮充足,中原就可谋图,你认为怎样?”克仁回答说:“储备粮食,训练士兵,观望战事,等待时机,这是长久的策略。”当是时,江左兵势日盛,太祖以汉高自期,尝谓克仁曰:“秦政暴虐,汉高帝起布衣,以宽大驭群雄,遂为天下主。今群雄蜂起,皆不知修法度以明军政,此其所以无成也。”因感叹久之。又曰:“江南则惟我与张士诚耳。士诚多奸谋,尚间谍,御众无纪律。我以数十万众,修军政,任将帅,相时而动,其势有不足平者。”克仁顿首曰:“主上神武,当定天下于一矣。” 当时,江左的兵势日盛,太祖以汉高祖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曾对克仁说:“秦政暴虐,汉高祖起自布衣,以宽大驾驭着群雄,于是成为天下之主。现群雄蜂拥而起,但都不知制定法度以严明军政,这就是他们难以成功的原因。”因而感叹很久。又说:“江南则唯有我和张士诚。士诚多奸谋,崇尚间谍之术,治军无纪律。我率领十万之众,整肃军政,任用将帅,伺机而动,我们的势力将不可战胜。”克仁点头说:“主上神武,一定能一统天下。”尝阅《汉书》,濂与克仁侍。太祖曰:“汉治道不纯者何?”克仁对曰:“王霸.杂故也。”太祖曰:“谁执其咎?”克仁曰:“责在高祖。”太祖曰:“高祖创业,遭秦灭学,民憔悴甫苏,礼乐之事固所未讲。孝文为令主,正当制礼作乐,以复三代之旧。乃逡巡未遑,使汉业终于如是。帝王之道,贵不违时。三代之王有其时而能为之,汉文有其时而不为,周世宗则无其时而为之者也。”又尝问克仁:“汉高起徒步为万乘主,所操何道?”克仁对曰:“知人善任使。”克仁侍帷幄最久,故获闻太祖谋略居多。洪武二年四月,命克仁等授诸子,功臣子弟亦令入学。已,出知江州,入为参议,坐事死。太祖曾阅读《汉书》,宋濂和孔克仁侍奉其旁。太祖说:“汉朝治理国政不完美在哪里?” 克仁说:“王霸之道杂用之故。”太祖说:“谁的错误呢?”克仁说:“责任在于汉高祖。” 太祖说:“高祖创业,正遇上秦朝灭学,百姓憔悴以待复苏,礼乐之事还没兴起。孝文为令主,修定礼乐,恢复三代旧制,但顾虑重重而无暇他顾,致使汉朝帝业终归如此。帝王之道,可贵的是不违背时代。三代之王有时机而能为之,汉文有时机而不为,周世宗则是没时机而为之。”又曾问克仁:“汉高祖从平民成为万乘之主,他采用什么办法?”克仁问答说:“知人善任。”孔克仁侍奉太祖最久,所以得知太祖的谋略最多。洪武二年(1369)四月,命令克仁等人教授诸子经书,功臣的子弟也一起学习。不久,出任江州知州,入朝为参议,受牵连而死。
(选自《明史·孔克仁传》)
(注释)①觖:不满意。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元运既隳豪杰/互争/其衅可乘/吾欲督两淮江南诸郡之民/及时耕种/加以训练/ 兵农兼资/进取退守
B.元运既隳/豪杰互争/其衅可乘/吾欲督两淮江南诸郡之民/及时耕种/加以训练/ 兵农兼资/进取退守
C.元运既隳豪杰/互争/其衅可乘/吾欲督两淮江南/诸郡之民及时耕种/加以训练/ 兵农兼资/进取退守
D.元运既隳/豪杰互争/其衅可乘/吾欲督两淮江南/诸郡之民及时耕种/加以训练/ 兵农兼资/进取退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麻布衣服。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故常用来借指平民。布衣之交,即指贫贱之交。
B.顿首:古代跪拜礼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本文中的“顿首”属于书简表奏用语,有致敬意。
C.王霸:王道、霸道的统称。其中王道是以刑法、权势等统治天下,也属儒家政治主张,如“春秋五霸”说。
D.经:指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本文中的“经”是指“四书五经”这样的儒家著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克仁忠诚,颇得皇上信任。皇上让他陪侍,且经常和他讨论天下形势及前代兴亡的史实,以资政建。
B.孔克仁聪慧,颇具洞察之力。皇上和他讲述图中原之志,他赞赏皇上储粮、练兵、等待等都是战略之计。
C.孔克仁自信,常怀崇敬之心。皇上筹划未来,充满信心,他表示认同,并赞赏主上神武,定能成就天下。
D.孔克仁好学,被任命为经师。皇上发现他在读《汉书》,就试着查问,他能对答如流,后被任命为经师。
【小题4】把文章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今群雄蜂起,皆不知修法度以明军政,此其所以无成也。
⑵我以数十万众,修军政,任将帅,相时而动,其势有不足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