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掞之,字子实,建州建阳人。自幼有大志。师胡宪,与朱熹游。以乡举试礼部不第。尝客衢守章杰所。赵鼎以谪死其子汾将丧过衢杰雅憾鼎又希秦桧意遣翁蒙之领卒掩取鼎平时与故旧来往简牍蒙之先遣人告汾焚之逮至一无所得。杰怒,治蒙之,拘汾于兵家所,且以告桧。掞之以书责杰,长揖径归。筑室读书,榜以“艮斋”,自是人称曰艮斋先生。
乾道中,诏举遗逸,刺史芮烨表其行谊,特诏召之,拔之力辞。时宰相陈俊卿,闽人也,雅知掞之,招之甚力。乃以布衣入见,极陈当时之务,大要劝上以修德业、正人心、养士气为恢复之本。上嘉纳之,赐同进士出身,守太学录。
先是,学官养望自高,不与诸生接。掞之既就职,日进诸生教诲之,又增葺其舍,人人感励。掞之请废王安石父子从祀,追爵程颢、程颐,列于祀典,不报。复言“太学之教宜以德行经术为先,其次则通习世务。今乃专以空言取人”,又不报。遂丐去。掞之累疏以谏,移疾杜门,遗书陈俊卿责其不能救止,语其切。遂以迎亲请归,行数日,罢为台州教授。掞之在朝不能半岁,既归,喟然叹日:“上恩深厚如此,而吾学不足以感悟圣意。”乃日居艮斋,条理旧闻,以求其所未至。
其居家,谨丧祭,重礼法。从父有客于盘者,千里迎养,死葬如礼。每遇岁饥,为粥以食饥者。请官米以贷民,至冬取之以纳于仓。部使者素敬掞之,捐米千余斛假之。岁岁敛散如常,民赖以济。
与人交,嘉其善而救其失。后进以礼来者,苟有寸长,必汲汲推挽成就之。至或訾其近名,则蹙然日:“使人而避此嫌!为善之路绝矣”病革,母视之,不巾不见。以书召朱熹至,委以后事而诀。卒,年五十八。
后上思其直谅,将召用之,大臣言已死,乃赠直秘阁。
(节选自《宋史·魏掞之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句是
A.赵鼎以谪死/其子汾将丧过衢/杰雅憾/鼎又希秦桧意/遣翁蒙之领卒掩取鼎/平时与故旧来往简牍/蒙之先遣人告汾焚之/速至一无所得 |
B.赵鼎以谪死/其子汾将丧过衢/杰雅憾鼎/又希秦桧意/遣翁蒙之领卒掩取鼎平时与故旧来往简牍/蒙之先遣人告汾焚之/逮至一无所得 |
C.赵鼎以谪死/其子汾将丧过衢/杰雅憾鼎/又希秦桧意/遣翁蒙之领卒掩取鼎/平时与故旧来往简牍/蒙之先遣人告汾焚之/逮至一无所得 |
D.赵鼎以谪死/其子汾将丧过衢/杰雅憾/鼎又希秦桧意/遣翁蒙之领卒掩取鼎平时与故旧米往简牍/蒙之先遣人告汾焚之/逮至一无所得 |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掌管朝廷的重要礼节、主持科举考试、负责接待外宾等,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外交部。 |
B.太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太学到宋代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学制,隶属国子监。 |
C.从祀:指古代宗庙祭祀中,常设的、次于主要祭祀对象但与其密切关联的祭祀对象如孔庙中除主祭孔子外,还附祭历代言方认可的儒家圣贤。 |
D.移疾:上书称病,为居官者因为身体有病而被迫辞职。古人还常用致仕、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掞之为人正直,不畏强权。他虽然客居在太守家中,但太守为报复赵鼎并迎合秦桧,不但治了翁蒙之的罪,并拘禁了赵鼎的儿子赵汾,魏掞之写信斥责章杰。 |
B.魏掞之幼有大志,品行高尚。他参加礼部考试没有考中,后因其德行被征召入朝魏见皇上,他的建言受到皇上赞许,被赐予同进士出身。 |
C.魏掞之潜心公务,重视教育。他任职太学明间,亲自教诲学生,主张太学应把培养学生德行和传授经学知识放在首位,所以请求朝廷把程颗、程颐列入从祀大典。 |
D.魏掞之举贤进能,不避嫌疑。他对于登门拜访的后学之士,即使略有才能,也竭力举荐成就他,但也因此招致有些人的诋毁。 |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掞之既就职,日进诸生教诲之,又增茸其舍,人人感励。
(2)部使者素敬之,指米千余解假之,岁岁敛散如常,民赖以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