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岂独画乎?
(节选自郑燮《游江》)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
(2)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2)心窃乐之。
【小题3】(甲)(乙)两文作者都借助山水表达了自己的乐趣,(甲)文中作者乐在  ,(乙)文中作者乐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11 05:39: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小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则有心旷神然自乐
B.予尝古仁人之心    二石兽于水中
C.政人和    鸣之而不能其意
D.此则岳阳楼之大也  可远而不可亵玩焉
【小题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增旧制   真不知马也B.属予作文记之 不物喜,不己悲
C.异二者之为 王命急宣D.前人述备矣   山间四时也
【小题3】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译文:在上面刻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
B.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译文:到了春风和煦,日光明媚时,湖面平静,没有风浪。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不因外物的变化而喜,不因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悲。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有其君。
译文: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为国君忧虑。
【小题4】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寥寥几笔就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浩渺的景象。
B.第③④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传达出两种人的览物之情。
C.本文由事入景,由景生情,由情化理,层层深入。文章第⑤段就是以议论为主,同时抒发了作者心忧天下的情怀。
D.“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藤子京,也体现了作者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同类题4

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③民:指汉族。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④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⑤再:同“在”。 ⑥过:苏轼的小儿子。⑦韩退之钓鱼:韩愈曾在诗中借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小题1】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遂至承天寺 遂:于是,就
B.怀民亦未寝 寝 :睡觉
C.有老书生数人来过 过:经过
D.归舍已三鼓矣     鼓:动词,击鼓
【小题2】下列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文“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八个字,高度概括了作者在寂寞夜晚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B.乙文中“笑韩退之”是笑韩愈被贬后不能看破人生得失,不能做到随遇而安。
C.甲、乙两文分别用凝练的笔墨描写了庭中夜色之美和上元之夜的繁华景象、祥和淳朴的民风。
D.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抑郁不能排遣,追求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小题3】翻译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放杖而笑,孰为得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往来而不者 以为妙
B.不知人之乐 起坐喧哗者
C.颓然乎其者 其千二百里
D.醉翁意不在酒 辍耕垄上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_____)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①段先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由远及近依次写了“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B.作者被贬滁州,为了忘记现实的痛苦,纵情山水,借酒消愁,与山中的智仙一起修建了美丽的醉翁亭。
C.第②段写了早晚晴阴变化,又写四时不同的景物,同时也抒发了作者沉浸在美景变化之中的愉悦之情。
D.文末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表达出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