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环除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节选自郑燮《游江》)

(注)①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①山水之乐  ②心窃
(2)①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两峰之间   ②有二小儿戏沙上
【小题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小题3】(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用原文作答)
【小题4】(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8 10:43: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莲,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李渔《芙蕖》)

(注释)①群葩(pā):百花。各种花都在一定的时节开放,这段时节称为当令。②芙蕖:荷花的别称。③妍:美丽。④迨至:等到。⑤菡(hàn)萏(dàn):尚未开的荷花。⑥资:资财,这里指享受。⑦日:观赏。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清涟而不妖(____________)
(2)乎众矣(____________)
(3)芙蕖则不(____________)
(4)花之既谢(____________)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小题3】谈谈你对“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理解?
【小题4】乙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芙蕖的?作者所表达情感与甲文有相似之处吗?

同类题3

阅读《醉翁亭记》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峰路转   回:曲折、回环
B.野发而幽香 芳:花
C.伛偻提携   提携:牵扶,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D.山肴野   蔌:菜蔬
【小题2】下面句子中“也”字表达的语气,与例句中“也”字表达的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A.环滁皆山也。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小题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饮少辄醉”,突出了一个“醉”字:“年又最高”又暗含了一个“翁”字。
B.“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就是因宴饮而陶醉,借“前者呼,后者应”而抒发。
C.第2段,在写景中,又自然而然地蕴含着事理的逻辑关系:因为“日出”所以“林霏开”:因为“云归”,所以“岩穴暝”
D.文章第2、3、4段开头,分别用了“若夫”“至于”“已而”等表示转接的词语,起到了标记语意转变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
(2)未果,病终。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小题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小题4】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