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诗词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对上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歌行体,诗人用写实的手法向我们展现了秋风破屋、顽童抱茅、夜雨难眠和期盼大厦四部分内容,先描写、记叙,后议论、抒情。
B.“归来倚杖自叹息”,诗人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一方面为自己的无可奈何而叹息,另一方面也为自己的一事无成而叹息。
C.“长夜沾湿何由彻”,“长夜”既指雨夜,也指安史之乱,在写出诗人因生计窘迫而煎熬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转危为安的热切期盼。
D.诗歌末段,诗人由个人遭遇想到天下寒士,闪耀着理想的光辉,洋溢着救世济人的激情,显示出积极现实主义的精神。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1-11 07:42: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春望》,完成下面小题。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小题1】对《春望》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笔下沦陷后的国都长安是如此荒芜破败,“破”“深”二字触目惊心,残破的城池、草木杂生的春景,为全诗营造了荒凉凄惨的气氛。
B.面对满目疮痍的都城,诗人怎能不见花开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感时”“恨别”两词,凝聚着他为国事而伤怀的沉重忧愁。
C.诗人曾因战乱而辗转避难,也曾困居长安,与家人音讯隔绝。战火平息后,他突然接到一封家书,获知了妻子儿女的音信,怎能不无比惊喜!
D.白发疏稀难簪,是因为内心的愁苦焦虑难以排解,从国破家亡写到自叹衰老,忧国、伤时、思家、自哀层层递进,感人至深。
【小题2】“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下面的背景材料,展开合理想象,描述出画线诗句呈现给你的景象。

(背景材料)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五月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继位,即为唐肃宗。杜甫闻讯,将家属安顿在鄜(fū)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不料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未被囚禁。杜甫目睹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写下了《春望》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小题3】眺望,能够拉开一个开阔的空间,感怀、诗意由此而生。望月、望乡是古诗中最常见的姿态,你所熟知的古诗句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