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纪念白求恩(节选)(8分)
***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小题1】选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小题2】“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一句中的“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
【小题3】有人说:“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一句改为“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都佩服他,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更简洁。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3-05 05:58: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猎犬黑豹
陈力矫
猎犬黑豹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科考队员小吴守候在它身旁。

黑豹是为救护小吴受伤的,那天他们一行七人从2号营地到3号营地,途中意外地遇上了冰壁滑落。冰体山呼海啸来临时,只有小吴在一座雪坡上。黑豹本是该跟小吴去的,它平时和小吴形影不离。但它迟疑了,它敏锐地感觉到了什么。科考队员们看到,黑豹在原地打转,就好像自己在找自己的尾巴,就在这时人们听到一声脆响,一道冰浪自天而降,黑豹像一支黑箭一样射向了小吴。
九死一生的小吴被黑豹救了,黑豹却脱落了两颗牙齿,折断了一条后腿。小吴告诉大家,冰浪掀过来那会儿,他落到了雪坡的另一头,如不是黑豹及时咬住他的衣服,并把自己的一条腿插在冰隙里,小吴必死无疑。
大家都震惊了,聪明的黑豹是依靠冰隙固定住自己,才使自己的力量能与冰浪抗衡。
黑豹为此付出了代价,伤口感染让它持续三天高烧不退。第四天早上,黑豹吃了一点食物,是小吴哭了它才吃的。小吴说,黑豹你吃一点吧,我要走了,不能陪你了,我们要去寻找陨石,你不吃东西哪来力气跟我们走呵。
一直昏睡的黑豹在朦胧中睁开了眼睛,他听明白了小吴的话,就勉强吃下小吴塞在它嘴里的饼干。小齐来叫小吴。小齐说队长说了,一会儿就出发,必须放弃黑豹。黑豹似乎听懂了小齐的话,它一下从小吴的怀里抬起头来,它试着想站起来,可是它太虚弱了,几次,它的腿都没听它的使唤。
小吴满腹怒气,他在打点行装,他无论如何也要把黑豹带上。
队伍集合了,一行七人整装待发。队长胜彼来到小吴面前,他拍拍小吴的背包,说,怎么着,把睡袋换成黑豹了,以后的日子你就睡黑豹吗?队员们哄的一下笑了。小吴没笑,他嘟着嘴,说,反正我活着黑豹就得活着。队长胜彼脸色一变,说,我以队长的名义命令你,放下黑豹,保存体力,寻找陨石,准备出发!
面对命令小吴没辙了,他从背上解下黑豹,像放孩子一样把黑豹放在了冰地上,又不放心,就把自己的一件红色羊绒衫给它铺上,然后留下了足够黑豹吃的食物。
队伍要离开了,小吴向黑豹奔去,三十岁的大男人抱着一条狗失声痛哭,科考队员都停了下来,都在看着这对生死之交。队长胜彼没有催促小吴,这条硬汉子此时能做的就是给小吴和黑豹一点告别的时间。
这时包括胜彼在内,所有的队员都看到,和小吴像兄弟一样抱作一团的黑豹,似乎使出吃奶的力气,奇迹般地站了起来。队员们都松了口气,以为生死离别让这头猎犬产生了不同寻常的力量。
可是大大出乎队员们的意料,黑豹站起身后,看都没看他们一眼,就一蹦一蹦向相反的方向而去,它走得趔趔趄趄,却没有回头。
又一天的早晨来临了,南极出现了少有的好天气。就在队员们经过艰难险阻快到3号营地时,小齐突然高喊,你们看,黑豹!队员们向着小齐手指的方向看去,看到3号营地的雪坡上,高高站立着赫然醒目的黑豹,它的嘴里衔着一抹红,耀眼的红色像火焰一般燃烧在南极洁白如玉的背景之上。
胜彼落泪了,队员们落泪了,只有小吴像傻了一般笑着,他说,黑豹,哥们儿,没忘了带着我的羊绒衫呢。
【小题1】请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填空。
黑豹奋力救小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黑豹创奇迹,跟上队伍
【小题2】在黑豹救小吴的事件中,黑豹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小题3】假如是你,你会不会选择带黑豹一起前进?为什么?
【小题4】你如何理解在队伍前进的那一刻,黑豹努力地站起来,并朝反方向走去的举动?

同类题2

夜的尽头是家的灯光

①父亲在河南开封长大。父亲一直在奋斗,考上了武汉,留武汉工作,结婚,生了我。他的奋斗,换来了理想的大学合适的职业和幸福的家庭。这也许就是别人眼中我平凡的父亲——离家游子。他的心也许一半是黄河,一半是长江。

②我仍记得,父亲接我放学后带我直奔前往开封的列车,夜色如墨,列车摇晃着我疲倦的神经,懵懂的我从未读懂过父亲那晚的表情,他一直看着窗外,眼里似乎闪烁着什么,但不是眼泪,是一种难于言说的情感……火车哀鸣着停止了摇晃,我从父亲的怀里惺忪醒来,又是一段颠簸的汽车行程后,父亲拽着我,高一脚、低一脚地赶往乡村,黄河的风凉湿了父亲的手心。

③沉沉夜色,静默村庄,木门一开,黑漆漆的夜色瞬间被老屋里的灯光穿透,我有些晕眩,模糊的视线里烟雾缭绕,纸钱的火苗摇摆在黑红的棺材前,父亲嚎啕着,跪地不起……

④那时的我的确太小,奶奶去世,我竟没有一滴眼泪。长大了一点儿,我才明白,和自己深爱的人离别,心有多么痛。对于父亲也是,造就自己、牵着自己长大的人走了,并且是永远地走了……

我一直单纯地认为这就是父亲全部的痛苦。

现在我知道,其中还夹杂着一丝恐慌:他也许在奶奶身上已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⑦奶奶是中秋节去世的。几年之后的一个中秋节,刚搬进新房不久,父亲在奶奶的照片前点了一炷香,慢慢的鞠了个躬,缓缓坐下,然后静静地注视着照片。良久,父亲看着我,轻轻地说:“今后别再让你妈生气了。”

⑧也许他在遗憾自己小的时候没有好好报答自己的母亲,现在没机会了。不知道天下有没有人不想出去闯一番事业然后衣锦还乡的?不知道最后的回家在终日等待面前是否显得渺小?不知道天下有多少父母再也等不到儿女回家的那一天?

⑨可是,谁又能改变这一切?也许最深的母子之情只能属于童年,因为那时,孩子一无所有。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离家后,天下将会有多少老无所依的父母。

⑩父亲那眼神中,也许还有责任。父亲的母亲已经将全部交给父亲,我懂得有一天,父亲也会将全部交给我,虽然我极不愿那一天的到来。但我知道,这个轮回终会由我接下去!

那晚,窗外的夜色似乎被满月稀释过一般,我和父亲静静地坐在一起,我能感受到,他害怕失去的,不只是他的母亲,还有他的孩子。他知道,有一天他的孩子也会离家的。

父亲一直在弥补,他总是一有时间就带我和母亲回开封看看,摇晃的火车不再让我疲倦,如墨的夜色早已被家的灯光照耀的温暖、明媚!父亲总是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我总是握着母亲还未衰老的手,渐渐意识到:该轮到我了!

(作者:马家越 选自《读者》2012第11期)

【小题1】通读全文,你认为文中“我”所领悟到的父亲表情和眼神中的“难于言说”的情感包括哪些?
【小题2】第7段划线句子运用何种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小题3】请品析第8段划线的句子
【小题4】春晚一曲《常回家看看》温暖了万千家庭;也有人说,父母、子女之间,身体与身体的距离不等于心灵与心灵的距离。读完上文,请结合你和父母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朱自清的《背影》第6自然段,完成后面问题。(8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
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小题1】写出能概括上文所写事情内容的小标题。(1分)
【小题2】文中描写父亲的衣着时,为什么要特别突出他带的帽子、穿的马褂和棉袍的
质地都是“布”的?(2分)
【小题3】父亲“心里很轻松似的”原因是什么?(2分)
【小题4】“我赶紧拭干了泪”,“我赶紧去搀他”两句分别表现的作者的心理活动是
什么?(2分)
【小题5】在你的成长中,父亲也一定对你倾注了无尽的爱,请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
手法写一句感谢父亲的话。(1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列夫·托尔斯泰(节选)

(1)那些第一次见到他的人,一开始都无一例外地感到失望。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他们早就形成了对他的主观概念,希望从他身上找见威严非凡的东西,希望看到一个美髯公,集尊贵、轩昂、伟岸、天才于一身。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门终于开了,进来的却是一个矮小敦实的人,由于步子轻快,连胡子都跟着抖动不停。他刚进门,差不多就一路小跑而来,然后突然收住脚步,望着一位惊呆了的来客友好地微笑。他带着轻松愉快的口气,又迅速又随便地讲着表示欢迎的话语,同时主动向客人伸出手来。来访者一边与他握手,一边深感疑惑和惊讶。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托尔斯泰吗?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
(2)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
(3)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4)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中在他的眼睛里,就像俊美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这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具有足够的热量和纯度,能够忘我地注视上苍。在这对眼睛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除非让它们陷入无所事事的白日梦中,在优雅而快活的梦境里默默无声地享乐。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5)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小题1】第(1)段段末画有横线的文字与开头哪一个词呼应?
【小题2】第(1)段写托尔斯泰在人们心中的名望和声威时,主要通过对人们三个方面的描写来体现的。是从哪三个方面描写的?请加以概括。
【小题3】上文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写了托尔斯泰的眼睛?
【小题4】品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石切开了玻璃。(写出了托尔斯泰眼睛的什么特点?)
(2)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5】在最后一段,作者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结合对托尔斯泰的了解,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为我做棉被

①天还没有冷时,娘就从百里外的乡下给我送来了一床新棉被。

②俗话说:“秋风凉,娘心慌。”每年进入中秋八月,自家责任田里的半亩棉花刚开,娘就在阳光很好的午后去摘棉。棉花一朵一朵地开,娘就一朵一朵地摘。摘下来的头喷棉花,是娘给我这个唯一不在她身边的孩子的专用棉。用它絮棉被,絮棉衣。娘常说:“一条棉被七斤三,暖暖和和过冬天。”

③娘把头喷棉花摘回来后,背到房顶上,铺上苇席,将棉花晒得干干的,透透的。然后,背到三里开外的邻村轧花坊将棉花弹成棉絮。回家后,她便把这白云一般的棉絮照旧背到房顶上,苇席用笤帚扫过,将新买的白崭崭的被里铺上去,便开始絮棉被了。只见娘把棉絮撕成巴掌大小的棉片子,一片一片往白被里上沾,沾了一层又一层。最后,可着被里摊成蓬蓬松松、厚厚道道的一大片。接着,娘便把印着大朵大朵红牡丹图案的花被面覆盖上去,再把用秫秸秆儿扎成的箅子放到上面,用手摁来摁去,待棉絮稍微踏实些后,娘就把比花被面宽出两三指的白被里从四边挽上来,腿跪在上面,然后在头皮上润润针,便飞针走线起来。我在旁边看了,怀疑这还是不是平日动作有些缓慢的母亲。阳光下,清楚可见她的头发和眉毛上落满了细细的棉花绒毛,似一层初霜,闪着亮儿。这就是儿的娘亲啊!此时,八月的阳光照着母亲,照着老屋,而花喜鹊则在枝头跳来跳去,喳喳叫着,伴着娘哼着的好听的小曲,温馨得有让人想落泪的感觉。如果有邻家婶儿上房,就会打声招呼:“给儿子做棉被哪。”娘立刻就会抬起头来,喜盈盈地回道:“你算猜对了!有了这新棉被,今冬下三尺厚的雪,我也睡得安稳了。”听娘那愉悦的口气,就像戏里的花木兰打了胜仗归来一般。

④新棉被做好后,娘从房上抱下来,放到炕头上。这时,父亲收工回来了,摸摸暄腾腾的被子,风趣地说:“嗬!能把人暖和个跟头。”妹妹从学校回来了,嗅嗅被子,说:“好香的阳光味儿!”弟弟从外面疯跑回来了,一见炕上的新棉被,不管三七二十一,跳上去就翻筋斗。父亲在一旁看了笑眯了眼,娘便举起扫炕用的笤帚在弟弟的屁股上轻轻拍打着:“你个猴崽子。快下来,看给你哥弄脏了。”在一床新棉被面前,一家人高兴得像过年。

⑤现在已进入冬季了,夜里比前些日子冷了不少。离家在外的我从橱子里搬出娘做的那床新棉被,捂在身上看书。当打开被子的一刹那,母亲味儿、阳光味儿和着家的气息扑面而来。这足足七斤三两的新棉被,如浸透了阳光的云彩一般,一下子将我包裹起来,还未等把身子捂热,心早已经暖暖地了。不如何时,两滴热泪滴到了书本上……

【小题1】选文使用了 的记叙顺序,叙述了母亲为“我”做棉被的事。
【小题2】第③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3】下面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娘立刻就会抬起头来,喜盈盈地回道:“你算猜对了!有了这新棉被,今冬下三尺厚的雪,我也睡得安稳了。”
【小题4】结合选文说说,第⑤自然段的“醉”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小题5】怎样理解选文中的俗语“秋风凉,娘心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