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乙)周宅酆、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2)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酆(fēnɡ):古代地名,在今陕西省户县东。镐(hào):古代地名,在今陕西西安西南。周朝曾经建都在这两个地方。②高葆:堡垒一类的建筑物。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去后至(_________________) (2)下车之(___________________)
(3)褒姒大(_________________) (4)数击鼓(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即戎寇至,传鼓相告。
【小题3】甲文中友人最后都认错了,元方却置之不顾的行为是否失礼,为什么?
【小题4】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7 04:44: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屋下架屋

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于此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谢太傅云:“不得尔此是屋下架屋耳事事拟学而不免俭狭。”

(选自《世说新语·文学》)

(注释)①屋下架屋:愿意是在屋子底下再建屋子,比喻结构、内容重复。②庾仲初:指庾阐,字仲初,和太尉庾亮同宗族。③名价:称道、评价。④三《二京》、四《三都》:与《二京赋》并列为三,与《三都赋》并列为四。⑤都下:都城,此指建业。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庾仲初作《扬都赋》 大功告
B.与儿女讲论文义   英雄儿女
C.公欣然欣然自得
D.俄而雪 风驰雨
【小题2】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得尔此/是屋下架屋/耳事事拟学/而不免俭狭
B.不得尔此是/屋下架屋耳事/事拟学/而不免俭狭
C.不得尔/此是屋下架屋耳/事事拟学/而不免俭狭
D.不得尔此/是屋下架屋耳事/事拟学/而不免俭狭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于此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
【小题4】明代胡应麟评《世说新语》:“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请结合以上两篇文章内容,谈谈对谢太傅形象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列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课文《陈太丘与友期》)

(乙)郭伋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顾而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

(注)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讫:完毕。④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⑤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相而去(______)
而对曰(______)
③先一日(______)
④其为人此(______)
【小题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伋请别驾从事,计日告之。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学而时习之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择其善者而从之
【小题3】用“/”正确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标一处)
儿 曹 何 自 远 来(标主谓之间)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小题5】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至少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