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小石潭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小题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小题2】下面哪一个句子中的划线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
A.日光
B.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C.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D.尉果广(《陈涉世家》)
【小题3】(小题3)阅读第一段,说说“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
【小题4】在节选的语段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洌”的特点?请结合有关语句作简要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内阅读 更新时间:2013-07-25 05:54: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言文阅读。(11分)
小石潭记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岁,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题1】解释下列词语(4分)
(1)水尤清洌 清:_____________ (2)日光下澈 澈:____________
(3)俶尔远逝 俶尔:___________ (4)以其境过清 清: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不是比喻句的是(    )(1分)
A.闻水声,如鸣佩环B.斗折蛇行
C.似与游者相乐D.其岸势犬牙差互
【小题3】翻译: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分)
【小题4】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作者为了突出潭水之奇,首先从水声写起,用“   ”写出了水声的悦耳动听,接着正面描写潭水“  ”,然后用“   ,  ”,从侧面加以烘托,突出了潭水的清澈见底、清得出奇的特点。
【小题5】下列分析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第2段主要写了潭中游鱼的情趣。其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对潭中游鱼数目竟一目了然,不只表明了水的清澈,且暗示了石潭之小。
B.“佁然不动”写出了鱼儿的静态,“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则描写了鱼儿的动态。在动静交替中,以鱼的欢乐反衬游人的愁苦。
C.选文第3段写遥望潭的水源,抓住了溪流曲折蜿蜒,岸势“犬牙差互”的特点。
D.选文第4段主要写了小石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心之(快乐)B.水尤清冽(清澈)
C.俶尔远逝(忽然)D.悄怆幽邃(幽静)
【小题2】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全石为底/其境过清B.潭中鱼百许头/高二黍许
C.记之而去/不知有汉D.不可知源/欲穷
【小题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用了动静结合和虚实结合的写法从侧面突出水的清澈。
B.选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宋代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
C.第三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潭身岸势的蜿蜒曲折的特点。
D.选文通过描写小石潭的各种景物,表达了作者凄清悲凉的情感,也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政治上压抑和内心的苦闷。
【小题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其岸势犬牙差互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珮通: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运逝,往采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二)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湮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注:①用事;执掌政权。②奇待:器重礼遇。③禁:宫禁,帝王的住处。④罹窜逐:遭遇放逐。⑤涉履蛮瘴:经历蛮地瘴疠之苦。⑥湮(yīn)厄。⑦蕴:积聚。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潭中鱼百许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斗折蛇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题3】语段(一)是怎样从侧面写出小石潭水“清”的特点的?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
【小题4】结合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语段(一)作者感到“凄神寒骨”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古文,回答问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丙 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呜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澄澈)
B.湖中人鸟声俱(隔绝)
C.湖中焉得有此人(更加)
D.如鸣佩环,心之(快乐)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日更定矣 金陵人,客此
B.卷石底出 不物喜,不以己悲
C.余强饮三大白别    乃记之
D.岸势犬牙差互 真无马耶
【小题3】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A.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条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剩余的一只小舟,以及这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B.湖上弥漫着漂浮的水汽,天与云与山与水,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条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C.湖上弥漫着漂浮的水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条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D.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条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小题4】下列对选文文意理解概括与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则选文都有叙事。甲文写的是夜游承天寺,乙文写的是到湖心亭赏雪,丙文写的是游览小石潭。
B.三则选文都写到了水。甲文写了水中竹柏倒影的清新唯美之景,乙文写天云山水的清晰雅致之景,丙文写了鱼儿水中嬉戏的自由欢愉之景。
C.三则选文都融情于叙事写景中。甲文中有苏轼遭受贬谪的悲凉之感,乙文中有张岱对故国往事的深切怀念,丙文抒发了柳宗元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感。
D.画线句子写景各有千秋。甲文划线句子运用比喻手法,富有情趣:乙文划线句子采用白描手法,形神兼备:丙文划线句子动静结合,游鱼与潭水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