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默写(8分)
斯迸陋室, 。(刘禹锡《陋室铭》)(1分)
忽如一夜春风来, 。(岑参《白歌送武判宫归京》
(1分)
俶尔远逝, ,似与游杏相乐;.(柳宗儿《小石潭记》)
(1分)
    ,燕然未勒们尤计。(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1分)
“登髙”是古诗中常见的题材:《屮岳》中的杜甫,由泰山的雄奇美丽引发① “     ,    "的雄心壮忐;   
《登飞来峰》中的王安石则由登髙后的所见所闻,领悟到②”   ,    
 "的人生哲理,看来,自然风景无时无刻不在拨动诗人敏感的心弦
(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句子默写 更新时间:2017-02-24 04:39: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古诗文阅读。

苏轼

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

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

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

风霁竹已回,猗猗散青五。

故山今何有,秋雨荒篱菊。

此君知健否,归扫南轩绿。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逆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已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日:“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释;①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苏轼因作诗批评新法而身陷囹圄,见窗外竹枝摇曳,有所感触,写下此诗。②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③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④民:指汉族人。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⑤过:苏轼的小儿子。⑥韩退之:唐朝文学家韩愈,他在《赠侯喜》一诗说:“君欲钓鱼须远去,大鱼岂肯居沮枷(浅水处)。”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无与为乐者____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
③有老书生数人来____
④已鼾矣____
【小题2】对上述诗文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乙丙两文分别用凝练的笔墨描写了庭中夜色之美和上元夜的繁华景象,淳朴民风。
B.甲诗中“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两句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竹枝摇曳,飒飒声响如乐音飞扬:枝叶紛乱披洒,如兵刃碰击的情境,充满神韵。
C.乙文中“闲人”既有作者对自己闲情雅致的行为的自豪,也有对自己是被贬“闲人”的自嘲自慰。
D.丙文中“笑韩退之”表面是嘲笑韩愈“钓鱼不得”,还要勉强求得;实际是嘲笑韩愈被贬后不能看破人生得失,做到随遇而安。
E.甲乙丙三文都写了作者被贬官,但思想不同。甲文借竹子“可折不可辱”表达自己绝不妥协的精神,乙文借“竹柏”表达遭贬谪后悠闲自得的心情,而丙文作者思想已发生转变,他认为既然仕途如此不顺,那就安于命运,随波逐流。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放杖而笑,孰为得失?
【小题4】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竹》一诗中后四句写“菊”,似与诗题不符,你是如何理解的?
(2)《记承天寺夜游》和《书上元夜游》都描写了苏轼月夜“欣然”出行的情景,两文中作者的心境是否相同?请结合选文乙丙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春望》,完成下面小题。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小题1】对《春望》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笔下沦陷后的国都长安是如此荒芜破败,“破”“深”二字触目惊心,残破的城池、草木杂生的春景,为全诗营造了荒凉凄惨的气氛。
B.面对满目疮痍的都城,诗人怎能不见花开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感时”“恨别”两词,凝聚着他为国事而伤怀的沉重忧愁。
C.诗人曾因战乱而辗转避难,也曾困居长安,与家人音讯隔绝。战火平息后,他突然接到一封家书,获知了妻子儿女的音信,怎能不无比惊喜!
D.白发疏稀难簪,是因为内心的愁苦焦虑难以排解,从国破家亡写到自叹衰老,忧国、伤时、思家、自哀层层递进,感人至深。
【小题2】“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下面的背景材料,展开合理想象,描述出画线诗句呈现给你的景象。

(背景材料)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五月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继位,即为唐肃宗。杜甫闻讯,将家属安顿在鄜(fū)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不料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未被囚禁。杜甫目睹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写下了《春望》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小题3】眺望,能够拉开一个开阔的空间,感怀、诗意由此而生。望月、望乡是古诗中最常见的姿态,你所熟知的古诗句有“ 。”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