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小题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无与为乐者
武卫营
吾在
【小题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小题3】从甲乙两文中,你能感受到苏轼怎样的情感或者是怎样的精神品质?请分别加以概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3 08:54: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甲)(乙)两文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音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天下缟素()(2)徒有先生也()
(3)王曰:“何?”()(4)齐人善盗乎()
【小题2】翻译下面句子。
(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小题3】(乙)文结尾处写道“王笑曰”,你觉得这写出了当时楚王什么样的心态?
【小题4】唐雎与晏子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唐雎主要是靠 取胜,晏子主要是靠 取胜。

同类题2

古文阅读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恐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太丘去   ②下车
③及事     ④须期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伋恐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
【小题3】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___________,乙文侧重叙述。
【小题4】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

同类题3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异宝(节选)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叔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注释)①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②荆:楚国的别称。③机:迷信鬼神和灾祥。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百里奚举于(_________)
②行拂其所为(_________)
于虑(_________)
④王封我矣(_________)
⑤而子(_________)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小题3】文章开头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有什么好处?
【小题4】(乙)文中孙叔敖之子“请寝之丘”为封地的原因是什么?结合(甲)文进行解释。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熟眠于是得全。

(节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

(注)①王右军:王羲之。②减:不足。③大将军:指王敦。④钱凤:人名,字世仪。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甚之 (________) ②相与大惊曰(________)
【小题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及 开 帐 乃 见 吐 唾 从 横 信 其 实 孰 眠 于 是 得 全。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
【小题4】用自己的话概括王羲之的性格特征。
【小题5】与《狼》一文类似,王右军遇到与屠户类似的危险,他们得以巧妙逼险,这给了我们怎样的危机处理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