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10分)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小题1】请给本段选文拟一个小标题。(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选文第②段主要是从哪些感官角度描绘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的?(2分)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选文第①段说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与第②段“我却还以为是船慢”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选文中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分别写出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并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2-25 08:52: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春》,回答问题。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4)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
(5)“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6)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7)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8)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9)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10)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小题1】选文第(1)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分别有什么作用?
【小题2】从(3)段中找出描写小草的质地、色泽和生长旺盛的词语。
A、描写质地的:
B、描写色泽的:
C、描写生长旺盛的:
【小题3】文中画线句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小题4】“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一句中的“闹”字换成“叫”字好不好?为什么?

同类题2

春(14分)
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A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 B )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 C )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 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带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 D )着。 
【小题1】第二自然段中漏掉了一句,这句话是 (2分)
”。
【小题2】请将选段中括号内ABCD四处省去的词语依次填写在后面:
A______  B _______  C________ D _______ 。(2分)
【小题3】以上语段细致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四幅动人画面,它们依次是“    、“   、“    、“  ”。(4分)
【小题4】第二自然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是(   )(2分)
A 树上结满了桃儿、杏儿、梨儿,果实累累,令人陶醉。
B 闭眼想像往年的丰收景象,累累的果实怎么不叫人陶醉?
C 陶醉于眼前的繁花春景,心驰神往,坚信未来一定果实累累
【小题5】以上语段中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请你任意选出一句写在下面,然后说说所写的句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6】写出含有“雨”字的一句完整的诗句(要求有连续性的上下句)(2分)

同类题4

   苏州园林(节选)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函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絶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轿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小题1】选文第①段说明的对象是,说明对象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选文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小题3】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小题4】选文第③段加粗词“往往”能否去掉?为什么?

同类题5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及链接材料,完成下列题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 ……”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大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日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链接材料
据新华社报道,2005年10月29日,苏州首家现代私塾“菊斋私塾”正式开课。创办者创办私塾的主要目的是弘扬国学,培养儿童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
开课前,菊斋私塾举行了开学仪式。传统汉服装束的主讲老师张志义先点了一炷香,用以计时,然后向学生介绍了孔子的生平,带领学生向挂在正前方墙上绚的孔子像三鞠躬,并朗读《开班文》;“华夏文风,首开三代。孝庠以传,孝悌以载……”
据负责人薛岩汲介绍,“菊斋私塾”学制一年,每周末上课;目前开课的这个班只有6个学生,最小的6岁,最大的10岁。“报名的有十几个,我们打算过段时间在周日加开一个班,但不会招很多。”教学内容主要是蒙学、经学、韵文;穿插古乐、书画、茶道等。据介绍,蒙学讲授《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声律启蒙》等,在识字的同时,培养传统道德观念,增强文化素养;经学讲授《论语》《孟子》《中庸》《大学》《易经》《老子》《庄子》等经典,培养儿童的文化内涵及修养;韵文讲授赋、唐诗、宋词、元曲、对联等鉴赏及写作技巧
从采访中了解到,家长选择私塾,一方面看中了这里真正意义上的小班教育,另一方面让孩子在私塾里接受国文熏陶可以补补传统文化的课,“国学经典中的仁、义、礼、孝等优良传统,可以教会孩子为人的道理”
“菊斋私塾”虽是苏州首家,但现代私塾并不是苏州的首创。近两年有媒体报道过“新私塾”亮相上海滩、上海人张志勇到湖南平江办私塾等消息,北京、重庆、青岛等地也陆续有新私塾出现。今人办私塾,古曲新唱,其实无非是想从中国传统的国学中去淘金。在力争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下,在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创办国学院的气候里,“菊斋私塾”的出现,似乎是一种迟早的事
(摘自互联网资料,有改动)
【小题1】选段回忆了作者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主要写了哪三个片段
【小题2】鲁迅在描写师生读书的情景时,学生所读的语句无标点,而老师所读的语句有标点,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小题3】细读揣摩。鲁迅先生在回忆这段私塾生活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地加以分析
【小题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的文体是 ,按 顺序结构文章,链接材料的文体是 ,以逻辑顺序结构文章,它主要对 进行报道
【小题5】综合上述阅读文段及链接材料,说说私塾教育的四个主要特点
(1)
(2)
(3)
(4)
【小题6】从链接材料看:
(1)创办者创办私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家长乐意把孩子送进私塾,其中两个主要原因是什么


(3)结合内容,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意思的理解。
(4)近年来,我国私塾重现,是否符合现代教育要求请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