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小题。(8分)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小题1】解释“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和“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中的“说“的含义。(2分)
【小题2】为表现闻一多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选取了什么材料加以表现?简要概括。(3分)
【小题3】诗人臧克家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请分析原因。(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6-12 05:25: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节选)

①“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②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③我愕然了。

④“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⑤我愈加愕然了。幸而我的母亲也就进来,从旁说:

⑥“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你该记得罢,”便向着我说,“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

⑦哦,我记得了。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忘却了。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

⑧“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⑨“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⑩“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⑪ “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⑫“啊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⑬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地站着。

⑭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⑮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⑯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节选自《故乡》)

【小题1】(1)从记叙顺序的角度来看,第⑦段中加横线的内容属于
(2)作者描写这些内容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小题2】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中年杨二嫂形象?
【小题3】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在裤腰里,出去了。
【小题4】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
(2)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同类题2

永不放弃

①那天一大早,我15岁的儿子鲍伯又和我争吵了起来。他要穿那件剪掉了袖子的褪了色的旧运动衫去上学,而我则坚持让他穿圣诞节他奶奶送给他的那件印着蓝色花压字的漂亮衬衫。我用手指着那些字母:“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穿上印着自己名字的大写首字母的衬衫的。”我跟他讲道理。

②他的眼睛骨碌碌地转动着,但并不看我,而是看向了厨房的天花板。“没有人会穿印着自己名字的大写首字母的衬衫的,妈妈。没有人!”

③没过一会儿,我们就开始冲对方大呼小叫起来。他开始出言不逊,我的话也很不中听。最后,他很不情愿地将奶奶送的衬衫套在身上。当他拿起书本的时候,我伸手去拥抱他,却被他硬生生地抽身走开了。

④事实上,自从鲍伯进入青春期以后,我就真的不知道该如何管教他了。最近,我们之间起了太多的冲突和争吵,他对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持怀疑的态度,我都准备甩开手不管他了。

⑤我叹了口气,出门向家门口的邮箱走去。我的邮箱曾被汽车撞坏过,箱门关不严。我把手伸进去,碰到了一叠信封,然后是一些特别的东西,像扫帚须。我朝邮箱里窥视,那天的信放在一小堆杂草和松枝的上面。谁干的恶作剧?我想。便随手将杂草拨拉出来。

⑥第二天,当我去邮箱里取信时,邮箱里又有了一小撮松枝、一些细树针、两朵干枯了的蒲公英。此后每天,我都能在邮箱里找到一些杂草。每天,我都将它们清除出去。

⑦星期六,鲍伯走进书房,我正在看报。“妈妈,我可以去看电影吗?”他问。

⑧“不行,这个电影你不能看,因为你没到18岁!”我神情坚定地回答。

⑨“难道我们连谈谈它也不行吗?”他恳求道。

⑩“没什么好谈的,”我说,“我们的谈话只会以大呼小叫告终。”

⑪“妈妈,你不可理喻,”他叫道,“你连试都不愿意试一试!”

⑫又到了取邮件的时间,我像往常一样走出家门,邮箱里又有一些令人恼火的碎草叶,我伸手进去将它们往外拨拉,突然在那些细树枝和杂草的中间碰到了一些又小又圆的东西,我一惊,手猛地缩了回来。一看,原来是青色的鸟蛋。

⑬就在那时,我听到附近一棵树上传来一阵叽叽喳喳的鸟叫声。我的目光在树枝和树叶间搜索了一阵,发现鸟妈妈正衔着一根松枝,松枝在它的喙边晃悠着。我被鸟妈妈的坚韧毅力所感动,重新将那粗糙的鸟巢推回邮箱里去。原来,它每天在我们的破邮箱里筑巢。当它飞回来发现自己所有的努力都被一扫而空时,它又重新开始筑巢。

⑭“你连试都不愿意试一试!”鲍伯的话又在我的耳边响起。

⑮他正心不在焉地坐在自己的书桌前转动着地球仪。“嗨!”我说。他抬起头看了看我,眼睛瞪视着。在那一瞬间,我不仅看到了这个尚处于少年时期的既脆弱又敏感的小男孩,也看到了即将长成年轻人的未来的他。“想谈谈吗?”我问,“我保证会认真听你说。”

⑯我坐在那儿,听他将自己的愤怒、怨恨全部倒出来。那天,我们之间的痛苦和隔膜似乎全被消化掉了,我们有了一个全新的开始。

⑰后来,邮箱里出现了三只幼鸟,鸟妈妈每天都栖息在邮箱顶上唱歌。听着那些歌声,我暗暗下定决心,不管儿子多么不听话,多么难以管教,我永远不会放弃对他的教育,引导他长大成才。

【小题1】通读全文,说说“我”和儿子鲍伯之间的“痛苦”与“隔膜”全被“消化”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2】联系全文,请简要说说题目“永不放弃”的含义。
【小题3】揣摩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当他拿起书本的时候,我伸手去拥抱他,却被他硬生生地抽身走开了。
【小题4】文中第⑥段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小题5】读完本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 师 治 学

①林语堂短暂的执教生涯和他漫长的著述生涯比起来,更像是人生中一段插曲。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林语堂却足以成为素质教育的代言人。

②林语堂曾经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了一年的英文课。这一天是林语堂的第一堂课。他带了一个大包到教室,学生们还以为这里面装的都是教学资料,心想这位拥有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文凭的老师果然深不可测。

③不料,林语堂上了讲台,把包倒过来,往讲台上一倒,满满一堆带壳花生稀里哗啦全落在了台上。林语堂抓起一把花生,分给前面的学生,并请诸君自便。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先动手。林语堂笑道:“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他顿了顿,接着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④学生们闻言哄堂大笑。林语堂趁机招呼学生:“请吃!请吃!”课堂里立即响起了一片剥花生壳的声音。等到花生吃完,林语堂随即宣布下课。

⑤此后,林语堂讲课,果然没有学生缺课,而且还有很多外来的学生慕名赶来偷师。

⑥更绝的是,林语堂所执教的课程,竟然从不举行考试,每到学期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林语堂便端坐在讲台上,随手捡起学生的花名册一一唱名,念到名字的学生依次站起来。这时,林语堂便如相面先生一般,细细把这个学生打量一番,然后在成绩册上记上一个分数,这就是该生本学期的成绩了。林语堂“相面打分”的故事堪称教育界的一大奇闻,并引起了一些老师的模仿。

⑦林语堂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他对刻板的考试制度的厌恶,他说:“倘使我只在大学讲堂演讲,一班56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少半连面都认不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10个考题给他们考,而凭这10个考题,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我也不肯。”他还把考试比成大煞风景的“煮鹤”:“恶性考试艺术就是煮鹤艺术,可惜被煮的是我们男女青年。

⑧令人称奇的是,那些被林语堂“相面打分”过的学生接到自己的成绩后个个心服口服,没有一个人上校长那儿投诉,而且大家公认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其实,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在上课的时候,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早已对每一个学生知根知底,他的这种“相面打分”看似极其随意,实际上是在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水平之后作出的合理决断,比起偶然性很大的一次考试反而更显出其公平。

【小题1】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小题2】本文第③段描写林语堂,有神态描写,还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描写。
【小题3】林语堂“相面打分”公正公平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4】文中第⑦段画横线的句子浸透着林语堂强烈的情感,极富感染力,请简要分析他是如何表达的。
【小题5】阅读以下两则林语堂的经典名言,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心目中的好老师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

名言一: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

名言二: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同类题5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我在第三棵树下等你

①记得中考那年,学校要求上晚自习,爸爸每天9点就到学校门口来接我。我到家他会给我加餐,有次他问我吃什么,我说要吃手擀面,我去洗漱的时候,他已经把一碗面条摆在我面前。我接过汤碗时,没想到那么热,手一抖,碗落地上了,他有点生气。我手正疼得难过,气恼地喊:“我又不是故意的!”然后一下把筷子拍在桌上,气呼呼地回了房间。

②第二天我放学,看见他在校门口等着我,我趁着夜色,混在同学中走过去。虽然走进胡同时,黑暗和恐惧使我的心怦怦乱跳,可我还是想让他着急,让他知道我多么重要。果然,我到家没多久,他急匆匆跑回来,我隔着房门听见他上气不接下气地问妈妈:“女儿回来没?”妈妈说:“回来一会儿了,你怎么还没接着?”他如释重负地说:“人太多了,没看清。”

③后来,顺着门缝飘进一张字条:“爸爸今晚在第三棵树下等你。”连个道歉也没有,倒像是约会,我把字条扔在桌子上。放学了,我缩在人群中,看见爸爸果然站在校门口的第三棵小杨树旁边,正死死地盯着校门口看,我一低头,又走了过去。快到路口的时候,我回头望望,他还在那儿身躯前探,我想他一定是在努力辨认自己的女儿。

④人流在减少,他依然一动不动地往前看。终于学生都走完了,只剩几个老师稀稀拉拉地走出来。爸爸赶上前去,跟他们说着什么,然后又迅速地往这边跑来,他在昏暗的路灯下追上了我,喘着粗气,隔着夜色我也能感觉到他眼中冒出火焰。他跟在我身后,一边走一边说:“你一个女孩子,自己走夜路,出了事儿可怎么办?”我自顾自地走,心里却不以为然。

⑤再大一点,我的所谓懂事就是学会小心翼翼地与爸爸保持和谐的距离,看人家父女拉着手走在路上,其乐融融,无话不谈,我与他却从没有过。直到上高中,我和爸爸都拧着,我要学文科,他要我学理科。我们就这样同在一个屋檐下小心翼翼又疙疙瘩瘩。

⑥毕业了,果然如爸爸所言,我的专业遇冷。妈妈打电话让我回家,说爸爸给我联系好了工作。他为了我的工作甚至坐了两夜火车!

⑦爸爸的爱伤害了我的自尊,可我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因为他挑落我内心的遮羞布,让我那么自卑地蜷在角落里忧伤地感受他高大的父爱。

⑧好在他有妈妈陪伴,我可以堂而皇之继续躲藏。有一天妈妈给我打电话,说爸爸一天没回来。我急忙到他常去的地方找,给亲戚打电话,从我哆嗦的语音、颤抖的双腿,我终于明白我多么害怕失去他。

⑨一夜未睡,第二天要报警时,他回来了,我问他去了哪里。他却有些懵懂,想了想说迷路了,在公共汽车站待了一晚。带他去医院检查,医生悄悄告诉我们这是帕金森综合征的早期反应。

⑩他变得时而明白时而糊涂。面对他的病,我觉得自己的倔强和自尊一文不值。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我难过但也感到幸运,相对那些失去后痛哭流涕的人,毕竟我还有机会挽回。就像一幅画,从那第三棵树开始涂回去,涂上更缤纷的颜色。

(文/陈柏清,有删改)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小题2】第④段中画线的语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小题3】阅读全文,品析下面的语句。
(1)分析“他如释重负地说:‘人太多了,没看清’”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从“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中,你读懂了什么?
【小题4】揣摩最后一句,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