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段,并回答问题。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小题1】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小题2】第1段文字中哪些地方能看出父亲爱子心切?
【小题3】南京的景点很多,像夫子庙、玄武湖等,作者为什么不写在南京的见闻?
【小题4】找出段落间起过渡性作用的句子,请写在下面。
【小题5】第二段中两个“聪明”各有什么含义?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
【小题6】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9-15 10:30: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安恩与奶牛》的片断。
①在瓦尔普峡集市的牲口交易场上,站着一位老妇人和她的奶牛。她牵着那头孤独的奶牛悄悄地站在一边,也许是太腼腆羞怯,也许是故意要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裙,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一块棕褐色的绒线方披肩交叉地盖在她那干瘪瘪的胸上。她戴的那条头巾颜色褪得泛白,七皱八褶,好像是撂在抽屉里有了年头。脚上的木屐连后跟都磨平了,皮面上却抹了油,擦得锃亮。她那瘦骨嶙峋的双手拿着毛线针飞快地翩然起舞,除这几根针之外,在她的灰白的头发上另外还横插着一根。她站在那里,竖起耳朵凝神倾听着杂货摊上飘过来的音乐声,也不时抬头看看身边熙来攘往的人群和买卖交易的牲口。周围一片嘈杂喧闹:马市上马儿嘶鸣,海滩上渔船卸货的在吆喝,马戏班鼓声咚咚,小丑们招摇地高声喊叫。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哦,真是旁若无人,安闲得很。
……
②“这头奶牛太孤单了!”她终于吐露了真情,“我的小村庄就只有这么一头奶牛,它又没法同别的牲口在一起,所以我就想到不如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至少可以让它跟同类聚聚,散散心。是这样的,真的,我就是这么想的。我的打算没有什么不好的,不会对别人有什么恶意……这样,我们就到这里来了。但是我们不是来做生意的。既然已经弄成这样,我们只好回去了。不过,我刚才应该讲一句‘对不起,我很抱歉’。好吧,再见了,谢谢你。”
【小题1】第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写老妇人的? 能看出安恩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小题2】文中划线句属于什么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何作用?
【小题3】第②段,安恩反复说“我们”,“我们”指谁?如何理解这个“我们”?
【小题4】假如我们是安恩的奶牛,我们会对安恩说些什么呢?(不少于50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 "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 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节选自《郑板桥开仓济民》

①留牍:公文。②潍县: 地名,今山东潍坊市。 ③ 值:遇,遇到。④谴:谴责、责备。
【小题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异 渔人甚之 属引凄(《三峡》)
B.舍 便船     屋俨然
C.去 停数日,辞 乃记之而(《小石潭记》)
D.道 不足为外人也 伐竹取(《小石潭记》)
【小题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小题3】第一段描写桃花林景色有什么作用?
【小题4】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总结概括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的必要条件?(用自己的话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