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兰亭集序》第1段的内容,写一段写景抒情的文字。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熔叙事、写景、抒情于炉,描绘出当时的情景,不要单纯翻译原文;不少于200字。
古今对译
永和九年①,岁在癸丑②,暮春之初③,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④,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⑤以为流觞曲水,列坐⑥其次⑦。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⑧。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⑨之盛,所以⑩游目骋怀⑪,足以极视听之娱⑫,信⑬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⑭,俯仰一世。或取诸⑮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⑯寄所托⑰,放浪⑱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⑲,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⑳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㉒,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㉓之由,若合一契㉔,未尝不临文嗟悼㉕,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永和九年,这一年是癸丑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会聚在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一起。这里有高耸的山、陡峻的岭、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还有清澈、激荡的水流,辉映围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大家)列坐在曲水之旁。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以尽情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舒爽。抬头观望辽阔的宇宙,低头品察地上繁多的万物,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足够用来极尽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值得快乐啊。
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面对面在室内畅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各不相同,安静与躁动的性情有别,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就会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不知道老年将要到来;等到他们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随着产生了。先前感到高兴的事物,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还不能不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是一件大事。”这怎不叫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我们)就会有相同的感触,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文章,就为此悲伤感叹,也说不出什么原因。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将长寿与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代的人看今天的人,也如今天的人看过去的人一样,这是多么可悲啊!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抄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纵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因死生而产生感慨,这种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生发无穷的感慨。
①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永和,东晋穆帝年号。②岁在癸(guǐ)丑:这年是癸丑年。③暮春之初:阴历三月初。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④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长。⑤引:引导,疏导。⑥列坐:排列而坐。⑦次:旁边。⑧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⑨品类:自然界的万物。⑩所以:这里是“用来”的意思。⑪游目骋怀:纵展眼力,开畅胸怀。⑫娱:乐趣。⑬信:实在。⑭相与:相交往。⑮取诸:从……中取得。⑯因:依、随着。⑰所托:所爱好的事物。⑱放浪:放纵、无拘束。⑲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⑳之:往、到达。㉑向:过去,以前。㉒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㉓兴感:发生感慨。㉔若合一契:像符契那样相合(意思是感触相同)。契,用木或竹刻成,分为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㉕嗟悼:叹息哀伤。㉖其致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