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气如风,“起于青萍之末”(宋玉《风赋》),然力量巨大。
中国历来对风气问题重视有加。孔子一生的理想便是希望社会有礼义之风。《明史》有云:“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韩愈在《祭薛中丞文》中则说,“懿德茂行,可以励俗”。成语“蔚然成风”“伤风败俗”“移风易俗”“道不拾遗”“弊绝风清”“邹鲁遗风”“世风日下”等,也莫不在意义上和“风气”关联。
有一个年轻人,整日埋怨环境不好而使自己平庸无才。一次,听说深山寺庙里有一位高僧会移山之术,于是前往求教。来到寺庙后,年轻人就向高僧提出了学习移山之术的请求。高僧说:“好吧,请随我来。”接着,高僧就带着年轻人朝身体左侧的一座高山走去。翻过高山来到山下以后,高僧说:“年轻人,这座山刚才在我们的左侧,现在移到了我们的右侧,这就是我的移山之术。”年轻人迷惑不解,高僧进一步说道:“客观环境是不可改变的,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年轻人若有所悟。
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请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抄袭。
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的当下,对高品质生活对精神家园厚度的向往与追求,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在公众欣赏水平、文化需求不断提升的今天,“博物馆热”的出现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尤其是假期,带着孩子去博物馆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成为不少家长暑假安排的热门选择。但是,人群的喧闹声,嬉戏追赶的孩子,躺在两个座位上的游客,将一只腿放到座位上抠脚的参观者,脚踩栏杆地台打电话的游客……在重庆三峡博物馆的游客意见簿上,有多名游客都表示了对于“不文明参观行为”的不满,“感觉像在逛农贸市场”“参观时总会被他人的说话声打断思绪”。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封倡议书(统一用“复兴中学一学生”的名义)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马儿舍弃了温暖的巢穴,获得了广阔的天空。嫩芽舍弃了舒适的土浆,获得了优美的身姿。
舍清溪之幽,得江海之博;舍方寸之慈,得苍穹之大;舍举目之求,得大地之志。
“舍”“得”既是一种处世的哲学,也是一种做人、做事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