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冯雪峰
火!哦,如果是火!
你投掷在黑夜!
你燃烧在黑夜!
我心中有一团火,
我要投出到黑夜去!
让它在那里燃烧,
而它越燃越炽烈!
熊熊的火,
炽烈的火,
黑夜吞没着它!
黑夜燃烧着它!
【小题1】赏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第一节表现了诗人对“火”什么样的态度?
【小题2】理解诗歌的内容 诗的末尾说,“黑夜吞没着它!黑夜燃烧着它”,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2-23 07:38: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⑴在当代,当越来越多的人把散文写作变成了一种养病的方式时,散文如何才能从心出发,吐露真言,便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否则,散文就容易落入旧话语模式里,要么人云亦云,要么昏昏欲睡。

⑵真正的散文,最需要警惕的,就是依附在陈旧的话语制度上,平庸地谈论一些大而无当的公共话题。只有在语言中将自己那充满个性、自由且有锐利发现的感知贯彻出来,将文字引至思想、心灵和梦想的身旁,精神的奇迹才会在语言中崛现。也正是基于这一点,福斯特才有“假如散文衰亡了,思想也将同样衰亡,人类相互沟通的所有最好的道路都将因此而切断”的说法。今天,散文生产上的庞大数量之所以无法掩饰散文自身的贫乏,就是因为散文的写作普遍落到了公共话语的俗套之中,写作者援用的也多是被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暴力作用后的语言方式。个人精微的感觉,独特的心灵敏感,语言的及物能力,以及细节的准确力量,往往被悬置在一旁。比如,当下追思古迹、缅怀历史的大散文获得了崇高的地位,赞美者几乎无一例外地提到了其中的文化关怀、悲悯之情,然而,这些文化关怀、悲悯之情又有多少来自于作者的独创?

⑶贾平凹曾提倡“大散文”的概念,但我认为,这____1____意在追求散文言说方式上的大,___2___要倡扬一种散文精神的大境界、大气象。贾平凹自己就是这样实践的。他的散文,说书,说话,说人,说事,说生说死,谈奉承,请客,花钱,谈房子,打扮,玩牌,都是从微小的细节入文,趣味生动,精神也自在,没有陈规,整体上还给人许多开阔的想象。我想,散文之大,应该指的就是这种从小而大的大;事是小的,但精神是大的。如果反过来,事是大的,精神却是小的,那散文的气象和格局就完全不同了。当今流行的许多散文,其实就是这个套路,作者一下笔,就摆开了架势,见到一块石头或一个古迹,就从《诗经》或古希腊开始说起,不断地往历史或精神的高大结论上去升华,结果,我们一旦想在文字里感受作者自身的精神气象,却发现是一个结结实实的无。空的,没有根,甚至连自己的心都没有抖动一下。这样的散文日益泛滥,不过是在扩张散文本已十分严重了的语言造假而已。

⑷这些散文的弊病,有一个根本的症结,就是缺乏有力的物质外壳,只是一味地感怀,沉思,感慨,怨叹,激愤,基本的表达方式是升华,朝一个假想的精神目标一路务虚下去,但我们一直看不到散文的物质基础究竟建基于哪里。没有物质性的散文,就像是没有身体的灵魂一样,是没有家的,不真实的,苍白而乏味。

⑸贾平凹的散文从平常心出发,以细节和事实见出精神的底色。他说自己得了肝病的窘况,“我有我的脸盆、毛巾、碗筷、茶缸,且各有固定的存放处。我只坐我的坐椅,我用脚开门关门,我瞄准着马桶的下泄口小便。他们不忍心我这样,我说:这不是个感情问题!我恼怒着要求妻子女儿只能向我作飞吻的动作,每夜烧两盘蚊香,使叮了我血的蚊子不能再去叮我的父母,我却被蚊香熏得头疼。”(《人病》)

⑹这种我称之为散文的物质外壳的部分,是呈现散文精神的基础,也是连接作者与散文之间血脉的关键,它可能是琐碎的,实在的,不经意的,但也是必不可少的。今天的散文似乎并不缺少精神性的抒写,缺的正是有价值的物质元素。

⑺散文光有物质外壳当然是不够的。好的散文,在物质元素之上,还有作家的精神发现和心灵看法,可这也必须是与散文的物质性相结合而生的。

(节选自谢有顺《散文的背后站着一个人》)

【小题1】第⑵段中引用福斯特的话,目的是什么?
【小题2】填入第⑶段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并非 而是B.不仅 而且C.是因为  所以D.如果 就
【小题3】第⑶段加点的词语“这个套路”具体指什么?
【小题4】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第⑷段作者的观点。
【小题5】下列说法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A.当代散文创作的衰象表现为作品数量过剩而又缺乏佳作。
B.目前散文普遍使用相同的表达方式,即一路务虚地抒情。
C.如果创作时连自己都没被感动,作品就不可能感动别人。
D.作者赞同贾平凹的写作实践,不认可其“大散文”概念。
【小题6】根据文末画线句的观点,从所给的四篇散文中选择一篇加以分析(50字左右)
A.合欢树B.邂逅霍金C.想北平D.我所认识的蔡孑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送不出去的祝福
吕啸天
临近新年还有三天,丰城莲花山来福寺住持喜福大师派弟子虚水下山,带着祥符把新年的美好祝愿送给丰城的百姓。虚水出家才几个月,做这样的事还是第一次。他问喜福大师:“师父,居住在山下的施主几十万人,弟子不知道该送给谁合适。”
喜福大师微微一笑说:“新年的祝福当送给有缘之人。”
虚水一边下山一边想,居住在丰城的百姓有几十万,归纳起来只有两种:富人和穷人。于是他一路打听来到了丰城首富何有国的府上。年近半百的何有国抽着水烟在府上安排管家置办年货、搭戏台。听虚水道明来意,何有国冷冷一笑说:“何某经营商号顺风顺水,家大业大,富贵满门,何须寺里再来凑这个热闹?”让管家把放在桌上的祥符一把塞回虚水的手中,连推带送把虚水赶了出去。
虚水无奈,一路打听又来到了城北莲花村村民向喜莲家中。年过三十的向喜莲因丈夫暴病而亡,寡居的她一人带着两个孩子靠种几亩薄地度日,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为一日三餐操碎了心。眼下她正为过年饭菜和两个孩子的新衣服而发愁。虚水递过来的祥符,她看都没看:“不能当饭吃,不能当衣穿,有什么用?你拿走。”她也把虚水赶了出去。
接连碰了两个钉子,虚水感到很憋屈。回到寺里,虚水说了下山的经过。喜福大师微微一笑说:“出家之人,不拘俗世之念。明早你再下山,再找此两人送上祝福。”
师命难违。次日一早,虚水再次来到何有国的府上。何有国没有见他,也没有接受他的祥符。何有国这样做不是说他真的不需要美好祝愿。他是担心一旦接受了祥符,今后寺里借送祝福之名向他伸手要银子,就不好拒绝。何有国想了片刻,让管家拿了三两银子交给虚水,说是捐给寺里的香火钱。
虽然还是没有送出祥符,但得到了三两银子的捐赠,虚水心里好受了一些。他又走了两个时辰,来到了向喜莲的家中。年关更近,穷苦人的生活更显得艰难。向喜莲愁苦满脸坐在旧房子角落里暗自垂泪,两个年幼的孩子躲在一边哭泣,显得很凄惶。
虚水叹了一声,心想:她这个样子再送上祥符,她肯定不要。他做出了新的决定:把何有国捐给寺里的三两银子转捐给向喜莲。
向喜莲接过银子,激动得放声大哭,让两个孩子给虚水磕头谢恩。虚水扶起孩子,逃也似地离开村里。
虚水回去向师父复命。
“祥符为形,善念为相。万千祝愿,不如化为善缘。”喜福大师微微一笑说,“你做得很好。”
几天之后,大年初五那天,向喜莲带着两个孩子到来福寺进香。她跪在喜福大师面前,连声说:“大师,是您救了我们一家。”
原来春节前一天,向喜莲走投无路去向一位远房亲戚借点儿银两来过年。远房亲戚不但没给她分文,还冷嘲热讽说穷鬼来了挡了他家的财神,将她赶了出去。世态炎凉,遭受如此羞辱,向喜莲产生了绝念,在屋里搜出一包耗子药,准备在除夕夜一家三口吃了来个一了百了。万分绝望时接到了虚水送来的三两银子,向喜莲又是惊喜又是感激。她用这些钱买了大米、猪肉,还给两个孩子买了新衣服。一家人过了一个幸福的春节。
喜福大师把向喜莲扶了起来。又拿出了一个祥符对向喜莲说:“帮你渡过难关的是何施主,你带上这个祥符前去答谢他。”
向喜莲来到何家时,何府正在演大戏,来看戏的人很多。向喜莲流着泪送上祥符和祝愿:“何老爷大恩大德,救了我们一家。”
来何家看戏的人回去之后,纷纷说起这事。何有国富而乐善的美名在丰城不胫而走。
何有国感到这一切有些不可思议。那一天,他以随意打发人的形式送出的三两银子竟然救了向家一家三口,结下如此善缘,真是神奇。
想想自己以前所为,何有国觉得愧对富而乐善的美名。他派管家找到向喜莲,让她到他的粮油店做帮工,每月多开给她一点儿工钱。向喜莲一家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何有国还向来福寺捐了百两银子。喜福大师每月安排三天时间派弟子虚水下山,带着祥符和一两银子,去找像向喜莲那样需要帮助的人。
(选自《作品》2016年第9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喜福大师派弟子虚水下山送新年祝福,实则是为了考验弟子,让其学到真正的布施之道。
B.虚水选择了丰城最富有的何有国家和最贫穷的向喜莲家去送新年祝福,这样的情节设计使小说更具典型性。
C.喜福大师让向喜莲带上祥符去答谢何有国,从而成就了一个富人的善缘,这正是喜福大师新年送祝福的用意所在。
D.虽然虚水没有送出祥符,但喜福大师从这件事情的圆满中尝到了甜头,因此每月都要派虚水下山送祥符。
【小题2】小说在刻画喜福大师这一人物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祝福到底送出去没有?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代文学的一个特色是集团林立,流派纷呈,标新立异,争讼不息。

明代以前,文人的结合往往是具有较多共同特点的作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而成,且围绕着一时的文学大家或权势人物组成一个圈子。明初,先后以文坛三杨(杨士奇、杨溥、杨荣)和李东阳等台阁文人为核心,其他文人也以趣味相投,自相结合,或窗下切磋以攻文,或林下逍遥以娱老,各文人集团之间尚未形成相互攻讦的风气。

成化、弘治以后,统治集团日见腐败,词臣的文柄旁落,逐步由“文章之贵贱操之在上,其权在贤公卿”,转变为“操之在下,其权在自立”的局面,也改变了原来台阁创作追求雍容典雅之风。而城市的发达,也有利于文人相对集中,并滋长着一种文酒风流、空疏不学的风气。文人们聚集在一起,往往只是在宴谈谑浪、此唱彼和寻求情感上的沟通和文化上的满足。由于空疏不学,则入主者偏执一端,不可一世,批评他人,抹煞一切;出奴者,便一无定见,随波逐流,容易为时风所左右,为他人所笼络。以弘治、正德年间的前七子为代表,文士的集合改变了过去以兴趣相组合的模式,形成了以主张相结合的风气,这标志着名人流派观念的自觉。但往往由此而造成了“各立门庭,同时并角,其议如讼”的局面。万历以后,国事日非,文人结社多指斥朝政,党同伐异,本来文艺性、学术性的团体渐渐打上了鲜明的政治色彩,如声势浩大的全国性团体复社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因此,明代的文学团体,尽管标榜不同,或以地域分,或以社所名,或以时代称等,但究其性质,主要就是兴趣型、主张型、政治型三大类。当然,这也只是就大致的倾向而言,因为他们大都是一种松散的结合。

明代文学史上,特别受人注目的就是“主张型”的文学团体和他们所引起的文学争论。文学争论在分门立户、相互否定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暗暗地相互渗透,从而促进了文学的变通和发展。如针对前七子师法秦汉古文而积剽袭模拟之弊,“唐宋派”王慎中等在心学和文学通俗化的思潮影响下,提倡学习与明代语言差距较小的唐宋散文,自由地表达作者独立的主体精神,在作品中能见到“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但由于他们过于追求理正法严,不免失之于沉滞,不久就遭到了王世贞等后七子的反击。但这绝不是历史的简单重复。唐宋派毕竟打破了“文必秦汉”的神话,为后来的公安派的崛起做好了准备,而且后七子中的王世贞后来也悄悄地肯定了归有光等人的文章,摒弃成见,会通众说,归于和平。这有力地证明了通过争论而取得的“双美”共识。

明代文人集团的林立和各种流派的纷争就这样既是现实创作的反映,又反过来推动了创作与流派的发展;既使作家更加自觉地追求和凸显流派的风神,又使各派的文风在相互交流、相互调剂的过程中沿着相反相成的规律不断演进。沿着这一方向,在以后的文学史上,文人们的集团意识和流派观念更加自觉,更加明确。

(摘编自《明代文学:众多的文学群体及文学的论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的文学团体成员往往围绕一时的文学大家或权势人物组成兴趣型集团。
B.前七子入主出奴,改变了过去以兴趣相结合的模式,标志着名人流派观念的自觉。
C.唐宋派提倡学习唐宋散文,它打破了“文必秦汉”的神话,后来也得到了后七子的肯定。
D.明代初期,以一些台阁文人为核心的文学集团,其文学创作追求雍容典雅之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二、三段结合文人群体在不同时期的文学表现,比较详尽地阐释出其大致的类型。
B.文章立足明代文学史,从文学团体类型和流派纷争两方面论述了明代文学的一个特色。
C.文章第四段以文学争论中的相互否定又相互渗透,证明通过争论可以实现“双美”共识。
D.文章大体呈总分总结构,先提出观点,再结合明代文学的特色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总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文人们的集团意识和流派观念更加自觉和明确,为了追求和凸显流派的风神,文人们会越来越对立,纷争会越来越激烈。
B.统治集团的日见腐败、词臣的文柄旁落和城市的发达,是成化、弘治以后文人以主张相结合形成集团的主要原因。
C.万历以后,文人结社多指斥朝政、党同伐异,有一定的政治主张,作为有全国影响的团体复社,其鲜明的政治色彩也会影响其文艺性、学术性作品。
D.后七子中的王世贞后来也悄悄肯定归有光等人的文章,说明不同流派在争论过程中也会自觉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观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家与小偷

陈卫东

夜深人静,我打开窗户跳进了一户人家。不用担心被人发现,因为这家没有人,这是我侦察的结果。

我在客厅的沙发上躺下,发现茶几上有一张信纸,被一只豁口的玻璃杯压着。好奇心让我拿起了它。

尊敬的先生:

您好!

欢迎光临寒舍,您是最近唯一的一位客人,您的到来让我真的很高兴,已经很久没有人来看我了,这种孤寂的心情您一定能理解。作为一个作家,写不出东西的沮丧,就像您劳累了一天,一无所获,不,比那还要严重。素材就是作家的救命稻草,为了寻找这种稻草,我只能出去一段时间了,对于您的到来,也没有隆重的欢迎仪式。

您一定很失望吧!这里的房间竟然没有您要找的东西,不过您不要生气,冰箱里还是有一点食物的,您要不嫌弃的话,请尽情享用。如果您没有地方住的话,就请您留在这里,让这个屋子里有一点人气,冰箱里的食物能让您对付几天的,不过有一个小小的要求,一定要把卫生打扫好,走的时候把垃圾带走,这个小事情我相信尊敬的先生您一定能做到的。走的时候不要再翻窗户了,玻璃松动了,我怕不小心伤到您,有一把备用钥匙在门后面鞋柜的第二层左边第一个鞋盒里。

祝您在这里生活得愉快!

您的朋友:东子

我打开冰箱,还真的有食物,看来这家伙说的是真的,不过他的名字我好像真的没听说过,也许就是个不入流的小作家,为了写作真的去找素材了。

我在门后面的鞋盒里还真找到了一把钥匙,钥匙下面还压着一张纸。

尊敬的先生:

您好!恭喜您拿到钥匙,拿到钥匙我们就达成了一份协议,那就是住在这里,住在这里时要把您每天的经历写在书房二排靠右的一个笔记本里。对于这个要求,我相信先生您不会拒绝的,因为我是个作家,我需要素材。

您也许就是我下一部小说的主角,先谢谢您,也祝贺您!

写写我的经历,这个没问题的,我把钥匙揣进衣兜里,有一种房主人的感觉,这感觉差点让我流下眼泪。

我大摇大摆地开门出去,又大摇大摆地开门回来。

我好像真的是这个屋里的主人。

我又重新把这个房子巡视了一遍,两室一厅外带一个书房,卧室里很简洁也很干净,书房的墙壁是一圈书柜,除了书还是书。中间有一张陈旧的桌子,旁边一把过时的椅子,桌子上还放着一本书。我拿起来随手翻了下,一张纸条从里面飘了下来。

尊敬的先生:

您好,很高兴您能打开这本书,说明先生还是一个很有品位的人,不过这本书的内容先生一定很感兴趣,我敢打赌,先生您一定能耐心地读下去的。

让我读书,哈,我差点笑出声。我可一点儿兴趣都没有。我倒对这种纸条感兴趣,还有这个叫东子的家伙。

我最终还是没有忍住诱惑,拿起了这本书,真如东子所说,这书真的让我很有兴趣,在二十三页的中间有用铅笔写下来的话:

尊敬的先生:

您好,您能看到这里,我真的很高兴,本书的第一页第一行的第一个字,到二十三页第一行的第一个字,您有兴趣的话可以把它找出来。

门后面鞋柜的第一层左边第一个鞋盒里有惊喜在等你。

哈,竟然是一张面值五十元的人民币,这个叫东子的家伙太有意思了。当我把所有的鞋盒都打开,口朝下使劲摇的时候,竟然一毛钱都没有,有的是一张令我额头冒汗的纸条:“尊敬的先生,您好,请把鞋盒摆放整齐。”

我竟然在这个地方待了三个月,这个叫东子的家伙也没有回来。

我现在已经不是小偷了,自从住进了这里,我就无法再做小偷了。白天根本没有心思再去踩点,满脑子都是东子安排的意想不到的惊喜,你刻意去找,没有。不经意间就有了。这不,我刚从一本书里找到一个招工启事,没想到一去竟然应聘上了。

明天就要走了,还有最后一本书《老人与海》没有看完,没想到我还能喜欢上看书。当我合上书时,在最后一页上,我又看到了几句话:

尊敬的先生:

您好,如果您要走的话,请把钥匙放回原处,把冰箱里放满食物,还有水电费一齐交了吧!尽量恢复您刚到来时的样子!

微风轻拂,我走在清晨无人的大街上,心情就像风一样轻快,我在想东子的下一部小说的主人公是不是我。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作家与小偷”为题,不仅交待了小说的写作对象,也给读者留下了许多猜想的空间,是一个富有悬念意味的标题。
B.茶几上的“豁口的玻璃杯”及家中的陈设,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这位煞费苦心挽救小偷的作家并不太富裕,这更突显出作家人格的高尚。
C.“我”是一个生活无着的小偷,在无意中进入一个作家的家里后,思想发生了转变,生活轨迹发生了巨大改变。
D.小说结尾写“我”的心情就像风一样轻快,这说明他在作家的启迪之下决定告别过去,开始新的有意义的生活。
【小题2】小说运用了怎样的叙述角度和方式,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筒要分析。
【小题3】“作家”用信笺的方式和小偷交流,促使其转变。请结合作品谈谈信笺在人物转变中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的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 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诗书礼乐被津津乐道,而传统建筑则受到冷落,国人对精神的尊崇远超物质。
B.秦汉砖石建筑已有高水准,但儒家倡导“卑宫室”,盛行的还是简朴的木质建筑。
C.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是为了追求与自然更为亲近、和谐的关系。
D.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是为神而非人服务的,建造就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把传统建筑的没落与西方建筑的兴盛对比,引出论题,为后文的驳论做了必要铺垫。
B.文章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层次清晰,材料翔实,论证传统建筑的优势,以期纠正读者认识。
C.文章第四、五段引用雨果和孔子的话,分别佐证了西方与中国建筑在文化体系中不同的地位。
D.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筑形式和质料的偏好是一种文化选择,也取决于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而非技术影响。
B.如果中国古代房屋采用砖石建筑,那么传统建筑也将成为“石头的史书”,承载更多文化。
C.西方传统建筑多以石砌,尽管有文化、宗教因素,但首要的应是西方地域上石材取用便利。
D.《礼记》记载,桓司马为自己做石制棺材,加工三年仍未完成,书中对此应是持批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