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不久前的故宫“特展”,万人争睹宋代青绿山水长卷《千里江山图》。即便是幸运的观众,也往往需要排队五个小时,才能看上匆匆五分钟。而电视纪录片《国家宝藏》中,由“国宝守护者”画家冯海涛、非遗传人仇庆年和演员李晨演绎的《千里江山图》将你看不到的故事细细还原,一下子让国宝“活”了起来,“近”了起来。浩荡图卷背后,隐藏着十八岁画家王希孟的拿云才华和生命迷踪,缥缈着“不会为君、什么都会”的宋徽宗对江山永固的一厢情愿,游移着媚上嫉贤、蠹食国运的佞臣蔡京才高品低的闪烁眼神……我们不但从山重水复的缝隙张望到先人背影,更目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颜料制作唯一传人仇庆年荒野寻石、陋室研磨,探索朱砂、石青、石黄等目迷五色、“千年不腐”的秘诀,还可见证中央美院的冯海涛经年累月、耐住寂寞,一重重上色复制十分之一的《千里江山图》…
(摘编自2017年12月7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国家宝藏》之所以成功,在于其打破了传统的文化节目固有思路,敢于创新,采用了一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讲述方式。《国家宝藏》采用了情景剧的方式,“演活”了文物背后的故事。
在节目中引入了一系列与文物有关的人物,向观众表现了他们对文物的情感与思考,才让这一节目更加打动人心。比如节目请到了73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颜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仇庆年进行现场演示,这除了让观众更清楚地了解古代绘画颜料的制作难度以外,老人独自去深山老林里寻找能作为颜料的矿石等故事,更让人感受到了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老中青三代故宫志愿者的亮相,让观众感受到了他们的虔诚和敬业。这让我想起曾让亿万人关注的《舌尖上的中国》,在展现食物的美味之余,也讲述了与之相关的人的故事:厨师对美味精益求精的追求、地方特色美食背后的人情故事、一场家宴中的亲情与乡愁,也许比食物本身更加打动人心。
(摘编自2017年12月13日《广州日报》
材料三:
以国宝为题材的节目并不新鲜,《国宝档案》《鉴宝》等都是佳作,但与前作不同,《国家宝藏》首次将高冷的博物馆呈现于综艺舞台,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新鲜感。《国家宝藏》难能可贵的一点,是打出“让国宝活起来”的口号。所谓“活起来”,就是让国宝与我们的生活发生关联。第一期节目播出后,能迅速获得观众认可,和明星化身历史人物出演“小剧场”密切相关。在第二期节目中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为止湖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武汉音乐学院青年编钟乐团演奏的编钟古乐《茉莉花》,钟磬齐鸣,华夏正音流淌,仿佛让人穿越千年。
(摘编自2017年12月14日《北京日报》)
材料四:
《国家宝藏》把纪录片和综艺节目两种形式融合运用,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表达。节目首次融合了综艺、纪录、戏剧多种艺术形式,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让文化在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让文物在人们的生活中“活”起来。文物真正让人动容的核心,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故宫博物院收藏有186万余件文物,选哪三件参与节目?应该是那些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的结合体,更能传递出有益于当下的文化内涵。最终,我们选择了《千里江山图》卷、各种釉彩大瓶和石鼓,这三件文物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呈现出了华夏文明的宏大叙事。三件国宝站在五千年优秀文化的坚实基础上,分别从文化、艺术与物质的角度,展现了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所铸大国梦想的历程,因为它们的存在我们才愈发坚信,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将继续创造和延续伟大的中华文明。
(摘编自2017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介绍了节目《国家宝藏》中对《千里江山图》卷前世今生进行的呈现,让观众感受到国宝的历史传奇和文化内涵。
B.“国画颜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仇庆年的现场演示,让人感受到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了解到古代绘画颜料的制作难度。
C.故宫博物院选取《千里江山图》卷、各种釉彩大瓶和石鼓参与节目,是因为它们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的结合体,更能传递出有益于当下的文化内涵。
D.四则材料在说明节目彰显文化自信时,都主要以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来表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民族的非凡创造力。
【小题3】怎样才能“让文物活起来”?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01 09:00: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垃圾人

谢初勤

老余的老家在贵州山区,因为看着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老余才会举家来到沿海讨生计。说是举家,也就他夫妇俩,加上一个年刚五岁的小儿子。

其实,老余只不过就四十出头,只是长年在地里干活,身上的“水气”早叫干渴的土地给吸完了,人,也就显得黑瘦。

老余到了这个地方,连续找了几家厂,可是,人家刚跟他打个照面,就皱起眉头朝他直挥手。后来,老余就带着老婆、儿子,踏着他那辆只剩下三个轮胎和一只后架的车子,到处捡拾破烂。

有一次,一家人捡了满满一车东西,老余在高兴之余,还唱起了小曲。当然,老余一高兴,老婆和儿子也跟着乐呵呵。这时,他们一家听到了头顶一阵巨大的轰鸣声。儿子最先抬头一看,哦,好大的一个东西,银白银白的,两只翅膀大得像那些工厂的大门!那时,一家人都给眼前这种景象震住了,呆呆地盯着那个大东西远远地歇在一大片空阔的水泥地上。

那是……一只大鸟。儿子惊骇之余,半天才说出话来。

不。那是飞机。老余纠正着儿子的说法。那是一种只在天上飞翔的机器,所以叫作飞机。

那,飞机是用什么做的?儿子又问。

铁。用铁做的。老余肯定地说。

儿子听了,点点头,大声说,是不是用我们这种铁做的?说着,他把三轮车壁的铁皮打得咣咣响。

望着儿子这种天真执着的样子,老余开心地笑着。这小子,就爱打破砂锅问到底!

经过了这一次,以后,每回路过这里,儿子总是会叫他停一停,后来,不用儿子提醒,老余到这儿都会让车子停一会儿。当然,每一回,儿子看了飞机,都会问出一些问题,比如说飞机为什么能飞,比如说飞机是吃什么长这么大的等等。对于儿子的问题,老余能答则答,有一些自己实在不懂的,他也能编出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老余就是喜欢儿子这副样子,儿子能够这样问他,说明这小家伙聪明嘛,爱动脑筋嘛。因此,儿子在问他话的时候,老余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原来是充满阳光,充满希望的。

老余对儿子是满怀信心的,他的下一代,一定能活出个人样,而不是像他这样低三下四地去看人眼色,捡破烂收垃圾。

过了年,他就把儿子送进了当地一家幼儿园。可是,没几天,儿子就吵着说他不去幼儿园了,一打听,老余才知道带孩子的老师都是讲本地话。儿子在那里边,听不懂,玩不成,简直就是在受罪。

不读就不读吧。老余心里想,再过一两年吧!再过一两年就把他送回家乡念小学。一定……

有一次,老余一家路过飞机场时,正赶上飞机起飞,儿子高兴得欢蹦乱跳,一双小脚把三轮车板踏得咣咣响。飞机过后,儿子还呆呆地盯着那个方向。老余唤了儿子一声。儿子这时转过头来,大声地对老余说,爸爸,我长大了,也要开飞机!说着,儿子就张开双臂,做出了一个飞机的样子。

老余一愣,随即兴奋了,他呵呵地笑着:行啊,小子!有志气!开飞机呢。那老爸就等着享福。

儿子又说,等我开上了飞机,我就带着你和阿妈两人去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一个没有人捡破烂的地方,我们可以用飞机拉很多很多的破烂回来,就不用爸爸再和那些人争了。

儿子得意扬扬地说完,以为老爸总是要像平时一样夸奖他两句。谁知,老余一听,脸色就阴得可以挤出水来。一会儿,突然高高地扬起手掌,“啪”地给那小子的屁股来上重重的一下!

儿子没提防挨了这么一下子,他眼巴巴地望着车上的爸爸,就像看着一个陌生人一样,委屈地哭了起来。他的哭声在空旷无人的大路上传得很远,很亮……

老余的老婆坐在车上,一会儿看看这个,一会儿看看那个,她还搞不懂他们爷儿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选自《2011中国微型小说年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垃圾人”,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同时该题目一语双关,寓意深刻。
B.对老余面试的人,仅仅是刚打个照面就拒绝他,可以认为是以貌取人的垃圾人。
C.“飞机”象征着希望和理想,本文主要是围绕着飞机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
D.“儿子”单纯天真,憧憬着用飞机拉破烂。作者详写他的哭声,表现了对他的否定。
【小题2】小说中老余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结尾写老余的老婆搞不懂爷儿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可以删去,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树对泥土的情谊

卢晓琳

1917年,牟善初出生在山东日照一个农耕家庭。1943年,牟善初从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毕业,当时毕业生有“军用”和“民用”两个去向,自己抓阄决定选择哪一个。牟善初抓到了“民用”,这让立下“奔赴战场,驱赶日寇,还我河山”志向的牟善初非常失望,恰好一位抓到“军用”的同学因种种原因不能从军,于是二人私下进行了调换。第二年,牟善初如愿奔赴云南腾冲抗日前线,当上了手术队上尉军医,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他和战友们抢救了一个又一个抗日军人的生命。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974年,牟善初调入解放军总医院工作。该院老年心内科名誉主任叶平深感牟老为祖国医学事业培育人才的赤诚之心,“牟老指导过无数学生的论文,无论多忙都对论文仔细修改和把关,但从不在文章中署名第一作者,他说要多把机会让给年轻人。”健康管理研究院主任曾强这样描述牟善初对学生的指导:“实验数据若有不准确,必须重算;实验动物缺失一只,必得补齐;论文中的每一个英文单词他都细心校正。”

95岁前,每天8点准时上班——“病人有事,随时叫我”

我国隋唐名医孙思邈曾云:“人命至重,有贵干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牟善初的学生、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内科主任医师李小鹰永远忘不了1992年春节前的一次抢救。患者因肺心病心力衰竭,憋喘明显,经过几个小时的抢救仍无明显起色。血生化和动脉血气报告提示,复杂的酸碱平衡紊乱可能是重要诱因。心中没有把握的李小鹰拨通了牟善初家的电话,时已深夜两点钟,窗外大风卷着漫天雪花肆虐。“我马上就来。”牟善初在电话里说。当病区的电梯门打开时,李小鹰仿佛看到了“圣诞老人”:75岁的牟善初大步跨出电梯,羽绒服上落了一层厚厚的雪花,急切出门都没来得及换上棉鞋的牟善初,脚上的一双布鞋已然湿透。“老师见我第一句话是,‘病人怎么样了?’他仔细检查究病人后就指导我们抢救,直到病情稳定下来,就这样在病房守了一夜。”

令老年肾内科护士长张瑞芹非常震撼的是,牟善初一直到95岁,每天8点准时上班,每周三、五去病区查房、会诊,每次在病房里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每两周还去一次药房了解新药。

“我和患者就像大树对泥土的情谊。”在牟善初90岁生日上,老人说的这句话让秘书周桂芳感慨不已。

在临床,时间全给病人

“治病救人不是索取,更不是交易,知识和技能是人民培养的,解除病人的痛苦是我应尽的职责。”百岁老军医牟善初在回忆文章《暮年忆旧》里的话语铿锵有力,“我的座右铭是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在牟善初的二女儿牟小芬眼里,双休日里爸爸极少在家,更别提工作日下班后的时间了,她数不清有多少个深夜爸爸被急救电话叫到病房抢救病患。当记者想看看近期的“全家福”照片时,牟小芬有些无奈地笑着拿出唯一一张20世纪60年代初期拍下的“全家福”。面对记者的不解,牟小芬说:“爸爸除了忙临床的事,还要带研究生,好不容易有点空闲,也都用在了图书馆和他的书房。记得有次我生病了,希望爸爸带我到医院看病,他说病房冈巧刚收治了一位病危患者,要去抢救,让我自己到门诊找某巢医生。”

生活上极尽简朴的牟善初至今还穿着带补丁的衬衣扣袜子,但他对待群众从不吝啬。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牟善初就拿出5万元钱为家乡建希望小学。中国工程院颁发给牟善初1 5万元的奖金,他分文未取,全部捐给医院设立了“牟善初医疗保健科研奖励基金”,为年轻人的成长进步铺路架桥……

(摘编自《人民日报》)

相关链接
①在解放军总医院工作40余年,牟善初成绩斐然,多次获得国家和军队级科技进步奖,4次获中央保健委员会颁发的“特殊贡献奖”。但他对此看得很淡,不仅“支持”家人当旧物处理掉自己多年获得的荣誉证书,就连评院士的机会也不在意,至今仍是“医院院士墙上唯一不是院士的专家”。不过,在总医院人的心目中,牟善初不是院士,胜似院士。
(李师荀《百岁军医牟善初:“改写”老人寿命的医学泰斗》)
②20世纪70年代末,牟善初高瞻远瞩,组建了全军第一个老年医学研究室,如今已发展成为全国重点学科,成果一批又一批,享誉军内外、国内外。他主编了《现代老年急症学》《现代老年肾脏病学》《新编内科学》,参编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涉及的老年疾病有糖尿病、高血压痛、兔心痛、、骨质疏松、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等几十种。这些著作和论文,对预防和治疗老年疾病有很强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姜天骄《百年淬炼“医中大将”》)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牟善初早就立下“奔赴战场,驱赶日寇,还我河山”的志向,后如愿以偿赶赴抗日前线,抢救军人生命,他不仅是一名医者,也是一位军人。
B.牟善初对学生论文的修改和把关从不马虎,具体到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实验动物数量的完整,甚至细心到每个英文单词的正误。
C.牟善初75岁那年,在接到医院的求助电话后,不顾深夜漫天飘雪,鞋都来不及换,连忙赶到医院,仔细检查病人情况,指导抢救。
D.牟善初一心扑在工作上,多在医院,极少在家,更别提陪家人了,“全家福”也只有一张早年拍下的,面对家人的埋怨他毫不在意。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牟善初有着赤诚报国的坚定信念和医者本色,也有大爱精神,他生活极尽简朴,却拿出资金建希望小学,设立基金鼓励年轻人。
B.牟善初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关注老年人的健康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组建了第一个老年医学研究室,成果累累,享誉国内外。
C.牟善初编写医学著作,发表沦文,涉及几十种老年疾病,这对预防和治疗老年疾病有很强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因此获得多个国家级奖项。
D.牟善初花心思指导学生论文,但从不在文章中署名,连多年的荣誉证书也当旧物处理掉,甚至也不在意评院士的机会,可见他淡泊名利。
E.这则通讯介绍了牟善初的崇高人格和大情怀,激励着当代人,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时代性,同时又通过牟善初周边人和亲人对他的描叙,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
【小题3】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大树对泥土的情谊”的内涵的理解。

同类题3


如今,纳米技术几乎涉及到现有的一切基础性科学技术领域,并已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工业、农业、科学技术等发生革命性变革,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当人们憧憬着纳米技术将给生活带来的美好前景时, 也应该冷静地考虑纳米技术将对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负责任的发展纳米技术,已经成为国际上发展纳米技术的重要理念。日本于1990年就开展了工程纳米材料毒理方面的研究。美国自2000年提出纳米技术开发计划的同时,就提出考虑纳米技术的负面影响。中国自2005年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开始资助研究纳米科技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的项目。
研究表明,纳米材料在其生产、运输、使用、储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进入到环境中,从而对生态和人体都可能造成影响。首先,纳米粒子通过肺呼吸、皮肤渗透、肠道系统以及医疗过程中被有意的注入(或由植入体释放)进入人体,可能对肺部产生炎症,可能会穿过血脑屏障向脑组织、血液或者其他组织迁移,并对机体组织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其次,人工纳米材料由于其尺寸较小,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因此人工纳米材料进入环境之后,还可能与环境中的污染物发生相互作用,对环境中的微生物、植物、动物等产生生态毒性效应,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失稳,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这方面的研究虽然刚刚开展,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但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除此之外,纳米技术可能会完成许多超乎想象的工作,彻底地改变人们的生活,也对社会伦理道德存在潜在的威胁。如果利用纳米技术改变基因和细胞结构,那么人类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目标去生育后代,从而改变传统的生育方式和人类传统的传宗接代的方式,到时传统的父母双亲的概念就不存在了。如果结合转基因技术等新技术,也许未来人类的寿命将得到不断的延长。如果每个人都可长生不老,那么必将导致地球有限的空间人满为患,而且再也没有人去珍惜时光,追求生命的价值,这样的社会也必将衰落。这对人类的伦理道德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取材于《纳米技术的潜在风险研究进展》)
【小题1】根据“材料”,下面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纳米技术可以触及到基础性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并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
B.研究纳米科技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表明了中国在发展纳米技术时具有负责任的态度。
C.纳米材料进入环境之后,就会与环境污染物发生相互作用,进而产生生态毒性效应。
D.如果利用纳米技术改变人类基因和细胞结构,那么传统的父母双亲的概念就会消失。
【小题2】纳米技术将会在哪些方面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加以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菱草
王忠范
①菱草,是青石岭林区中并不多见的一种草。这草长得秀气好看,就是被秋霜冬雪冻死了也不改变那绿的颜色,所以,有人叫它爱情草。
②我还很年轻时,住在广播电台的单身宿舍里,那盏桔黄色的台灯陪我读书,没有选择而且贪婪地阅读。那夜朋友徐志军来了,他宣布有了女朋友,还朗诵他的新作《菱草》:扎根的菱草摇动目光和一块天空/从此我是诗人诗比草多/风风雨雨生长着绿茵茵的日子/喷吐的清香总像有话要说……手捧徐志军火热的诗行,祝福他,也想象着菱草和爱情,如入梦境。
③那时候我没有爱情,生活就是采访的录音机、墙上该死的差错率,灯下孤独的苦读,还有勾我上瘾的烟酒。迷惘的自身加上忙乱的环境,就使我时而想起菱草和朋友的诗,好像也有和风刮进心灵。于是我开始写诗,感动自己,掏挖自己,跟自己漫无边际地交流。我曾暗问自己:这就是你的青春岁月吗?
④时间急匆匆地走去,时间也变化着一切,我有了家,便常跟妻子讲菱草,还说要去认识菱草并且采回家来。美丽的妻子多情地抿嘴一笑:“我懂呀!”可还没结婚的徐志军突遭车祸,早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弥留之际,他告诉我一句话:“去林城看看我的女友。”
⑤花开花落,又是几度春秋。
⑥我终于有了去林城的机会,那是做同期声的现场报道。坐火车,换乘汽车,日夜兼程。负责接待的正是徐志军的女友,她虽在笑着,但我分明发现她的眼角爬出了忧伤的皱纹,她陪我们看白桦山,看青石泉,看卧牛湖,她一天一天地讲解着林区。那日黄昏,两山夹峙处的夕阳如血。忽然间,一片草扑进眼帘,香味袭人。她深情地告诉大家:这就是菱草。
⑦我停下脚步,别有心情地观赏连做梦都想见到的菱草。这草不高,都是菱形的叶子,尖尖的,嫩嫩的,纤细、柔润、精致,绿得一尘不染。像肖洛霍夫笔下的草,那草尖在夕阳下闪烁着金属一样的光亮;也像莫泊桑描绘的那样,草叶含有恬淡的幽情,在微风中悄悄暗动轻响。而不可抑制的馥郁,扑人抓心,真的能弄乱你的心事,徐志军走了,他的《菱草》还活着,他的女友依然单身,是因为爱吗?青山无语,四野静静。
⑧下山了,谁都没说什么,尽管下坡路很容易走。
⑨转过年的春天,徐志军的女友送来一盆菱草,我和妻子陪她去郊外看徐志军,阳光暖暖的,蓝天上飘着白云。我们在墓前站了很久,她说:“志军,我走了!”仅此一句,我们都有流泪的感觉。她去了遥远的地方,从此杳无音讯。
⑩这夜下雨,湿淋淋的风从窗缝挤进来掀拂那盆菱草,顷刻香动满屋。我想起《菱草》的结尾:山风离开以后/菱草只是一个梦了/可我的一滴泪忘在了草根上……
(《羊城晚报》 2014年07月22日)
【小题1】菱草在文中有何象征意义?(4分)
【小题2】作者笔下的菱草有何特点?作者在描写菱草时用了哪些修辞手法?(5分)
【小题3】如何理解本文的主题?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