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二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学界典范
冯鹏生
启功先生的一生就像展现于人间的一道彩虹,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增添了无限的光辉。现在他已离我们远去,但人们仍在深切地怀念他。启功先生逝世于2005年6月30日,寿年93岁。他是闻名遐迩的书画家、鉴定家、训诂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尤其他那种卓荦大气、蔼然待人的风范深深地铭刻在了我的心中。
记得在1963年的秋天,聆听过先生关于“董其昌书画作品鉴析”的讲座,那时我12岁。后来,在“文革”中又有幸聆听先生教诲,即使在那种缄口齐喑的情况下,先生仍显示出了实事求是、坚持真理、雅然风趣的品格。虽认识先生很早,但一般情况下,不敢前往问学打扰。大概是在1978年,先生为出版“二十四史”事,在中华书局校点“清史”。忘记了是一种什么机缘,先生通知我将一篇名为《装潢历史演变》的稿子送去。当我骑车来到中华书局的传达室时,先生已在那儿等候。我那个时候写的稿子值得请先生斧正吗?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尽管如此,过了几日,先生竟通知我到他的小乘巷寓所见面。几位兄长陪我到了小乘巷先生的一间狭小的卧室兼工作室,室内到处堆放着书籍和纸张,我们只好坐在先生的卧床上。未等寒暄,先生便伏案翻开了我那篇所谓文章,逐字逐句地念,随之以铅笔改谬。
当看到书画形式演变的段落时,先生说:“立轴条幅画,唐时已定型,不是有杜甫为王宰山水图的题诗吗?‘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当时的书画形式,并不完全是横卷。”在座的几位都为先生顺手拈来的诗句所折服。因稿子冗长,先生边看边改,已近午饭时刻,我们几个起身告辞,记得当时都没说声感谢的话。倒是先生,有些歉意似的说:“到吃饭的时候,走啦。”接着他又像哄孩子要给些糖果似的说:“等等!”先生挑选了一幅法书,挥笔题上了我的上款,随之卷起十多幅他的字说:“这是最近写的,送给孩子们的老师,他们会喜欢。”我惭然接了过来。因为赐我的那幅墨宝有上下款,先生过于自谦,故而一直置之书橱,30年来,从未敢张挂。
后些年先生身兼多职,诸事繁多,我再未有过名为“看望”实为“打扰”的举动。但凡经我向先生索取“赐墨”或题写书名堂号的,我多是请人代办,且一一应愿。记得1986年的一天,先生还着人转来一幅写给我的法书,诗意含蓄,并有题记数行,经反复咀嚼,方领悟到,其诗是在鞭策我于事业上应图精进。题记中褒责皆有:我曾有出语不当处,应自省,反映了先生对人的真淳之意;所指我的“擅长”,褒奖有过,故而此幅也未曾示人,折叠置书架20多年矣。
如今回想起来,我烦劳先生的事情太多了,不知耽误了他多少宝贵的时间。即使在“稿酬”通行的情况下,凡我托办的事情,并没给过一次报酬,我也未有一杯热茶敬给先生,反倒让先生为我付出了那么多的精力。先生病中,多次拟随他人去医院看望,总是唯恐“添乱”而作罢,只是请人带去祝愿。在先生仙逝4年后的今天,尤感深深的愧疚和忏悔。
先生逝世,四方哀吊。我去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所设置的灵堂。早早起床,沐浴更衣,怀抱96朵白色康乃馨,奔向了北师大。把花束置放在祭台上,后退几步,便不自觉地双腿跪下,含着泪水,虔诚地三叩首。因为时间尚早,灵堂里只有我和守灵者,便无所顾忌地像孩子似的向先生说:“总想去看望,唯恐添乱,如今后悔,启功先生安息吧,晚生永远怀念您!”
先生旅途漫长,艰难坎坷,但心胸坦荡,意气骏爽,宏著等身,吐纳自深,酌处万机,适度得宜,令人仰慕,堪称学界之楷范。揣其成因,我认为恰如宋王安石云:“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摘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先生学问值得仰慕,人格值得敬佩。启功先生一生艰难坎坷,但心胸坦荡、著作等身,在与“我”的交往中对“我”有深远影响,让“我”受益良多。
B.“我”心中充满愧疚和忏悔的情感,多次烦扰先生,耽误先生宝贵时间;而先生生病时没有前去探望,如今先生仙逝,唯有以文凭吊表达愧疚忏悔之情。
C.从先生光风霁月而未受到世俗干扰,晚年依旧保持自我本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启功先生勉励后进的学界典范之风。
D.作者在文末用“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一句诗来总结启功先生成为学界典范的原因,一是其钻研精神,二是其胸襟宽广。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启功先生是闻名遐迩的书画家、鉴定家、训诂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他的一生像展现于人间的一道彩虹,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无限光辉。
B.“我”将《装潢历史演变》的稿子给先生看时,心中想到自己资历尚浅,不值得让启功先生为“我”斧正,但先生却很细致地修改校对。
C.启功先生治学严谨、博学强识,在为“我”修改文章的过程中,看到书画形式演变的段落,立刻想到前人有关诗句,并与“我”的观点发生很大分歧。
D.文中表达了“我”对启功先生的敬仰与怀念之情,启功先生蔼然待人,曾着人转来一幅写给“我”的法书,赞扬“我”的优点同时也指出“我”的缺点。
E. 这篇文章大量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方式,表达“我”对启功先生的深切怀念,特别是在得知先生逝世后,“我”非常悲痛。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启功先生的形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6 12:28: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
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了。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点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十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零点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英国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新华社香港1997年7 月1日电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查尔斯王子和末代港督彭定康在香港维持了5 年的统治终于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宣告结束了,这也是英国对香港150 多年统治的终结。
B.尽管一再大规模的改建、扩建和装修,港督府仍然不可避免的成了历史的遗迹,写这一内容是为了渲染英帝国殖民统治“日落”的氛围。
C.“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构成“日落仪式”的背最,烘托了交接仪式。
D.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两个场景和查尔斯王子、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去的情景形成了鲜明对比。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中英国的告别仪式之所以被称为“日落仪式”,是因为“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发生的时间是在“晚6 时15 分”。
B.“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描写出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船驶离香港的情形,暗示这艘船及船上的人永远不能再出现在这片土地上。
C.最后一段采用今昔对比的形式,陈述了香港殖民统治开始和结束的时间。“156 年5 个月零4 天”,表现了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期盼之深,语言中流露出胜利的自豪。
D.文中多次出现的非常精确的时间词,如“4时30 分”“4时40 分”“晚6 时15 分”“7 时45分”“0 时40 分”“等传达出国人对香港回的高度关注。
E. 文章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香港回这一重大的历史时刻,字里行间流露出强烈的自豪感,文章中港督府的沧桑变暗示了香港的百年变迁,也反映出中国的日益强大。
【小题3】这篇新闻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你认为它胜在什么地方? 请从标题、选材、细节中任选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从哲学看人生

傅佩荣

①“哲学不能烘面包但是能使面包增加甜味,”初次读到这句话时,心中领悟了两点:一、人生就是买面包,烘面包,吃面包的过程;二、若要面包好吃,需要调味的蜂蜜,而那蜂蜜应该就是“哲学”。

②这样的比喻一定是西谚翻译过来的,因为我们传统的食物中,面包从来就不是正餐,至于蜂蜜,也不像大家平常使用的佐料。即使如此,我们依然可以明白一点:活着,是一回事;但要活得有有意义,则是另一回事;哲学就是环绕着“意义”问题而展现的万花筒,所谓“意义”,是指“理解之可能性”,譬如,我到一家希腊餐厅,看到菜单上写着希腊文,完全看不懂,那么这份菜单对我就没有意义,于是乎,我如果不愿闭着眼睛乱点菜,就只好观察邻座客人桌上现成的菜肴,再以手示意侍者也端上同样一份,如果不谈哲学,则人生不陷于盲目瞎闯或随俗浮沉者,大概不多啊!

③任何文化传统,一定都有理念的成分,在表达理念时,有的使用象征手法,如艺术、文学与宗教;有的诉诸纯粹思维,以概念来清楚表现,那就是哲学了。没有人不渴望清楚了解人生的真相,因为如果错过此一真相,则人的各种抉择无异于冒险。这种冒险未必带来立即而明显的困境,但是想到“时间一去不回头”,已经足以让人怅然不已了。尼采说得好:“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他就能够忍受任何一种生活!”换言之,只要了解人生的整体构图,知道自己为何有此一生,以及最终将要完成的目标,那么眼前的苦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④孔子与颜回在德行及学识上可谓过人远矣,但是一生有志难申,十分委屈。令人讶异的是,孔子“乐在其中”,颜回“不改其乐”。儒家人物如此,道家则另有一番境界。老子处身人群中“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长生久视而自得其乐。庄子虚拟了几位智慧通透的朋友,大家见面时,“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逍遥于自然大化之中,倒下做梦即是蝴蝶,气散而死了无牵挂。因为道家所谓的“道”,正是展现整体和谐圆满的象征,它代表万物之始源与归宿,能够觉悟这一点,无异于大放光明,人生也不再受制于痛苦、罪恶、死亡的威胁了。

⑤不过,中西哲学史上列了许多哲学派别,难道都有各执一词的理由吗?我们又如何定其优劣?关于这一类问题,不妨让专家去烦恼,我们所需要的是有效的示范。譬如,一位哲学家的理论,是否可以让我理解,理解之后是否可以付诸行动,从而改变我的生活方式与生命形态,使其转向安定与快乐?回到前述的面包比喻,就是好的哲学必须证明它是甜美的蜂蜜,足以使人生显示丰富的趣味,并且是不论任何一种人生,都会因而变得回味无穷。

【小题1】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第④段引述儒道两家的事例有何作用?
【小题3】文章首尾两段都写到“面包和蜂蜜”,有何效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格调”作为诗论术语,是要求诗歌既具有美的形式,又具有大格局、高境界,前者是“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后者是“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这两个字起初是并举而非连用的,连用之后,有时也还分而论之。
皎然《诗式》中说谢灵运的诗“其格高,其调逸”,这里的“格”是就内容整体而言的,是谢灵运特立独行的人格转化成的精神境界;“调”不单指音调,是就形式整体而言的,指其音调和谐而自由,遣词造句纵心任情。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论“格”而不论“调”,如说郑谷诗“极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此“格”指的是诗的境界。又说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此“格”是诗人胸怀、境界赋予作品的总体风格。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说:诗之法有五,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前三者大体对应于“格”,后二者则是对应“调”。严羽系统地探讨诗法,后世诗法及文法的基本问题大多不出此范围。宽泛意义上的格调论,包括思想要求和艺术要求、内容与形式关系以及整体上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的古今之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沧浪诗话》中都有所涉及,故而严羽被视为开后世格调论先河之人。
“格”“调”在诗文评中的连用标志着格调论正式出现,但其含意不固定,有时偏于“格”的含义,是就内容而言的思想境界;有时偏于“调”的含义,是就形式而言的审美性。
因为“格”指诗歌体制,是观作品整体,所以就有了格局、境界的意思。概括明代的格调论,“格”是诗歌体制、整体格局,是知觉层面的诗歌内容,指代作品的境界和思想价值;“调”则是听觉层面的音节声调,与视觉层面的诗体——四言、五言、七言、长短句等相应,关乎情绪和感觉,不一定涉及意义。二者的结合,是形式美与或高远或深沉境界的一体,只是在具体的诗文评论中可能偏于某一方面的意义。
格调论除讨论诗歌的形式与境界外,还展开了两个具有一般性的文论问题,一是崇古还是创新;二是重内容还是重形式,主情还是主理。
值得重视的是,当格调论涉及古今之争、情理之争、内容与形式之争时,道德与审美、人格与文风的关系问题就凸显出来。从孔子、刘勰到韩愈,都注重传统道德的永恒价值,要求文章传播正确思想,培育健全情志,同时也对作者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品位提出了高要求。明清学者继承了这一思想传统,将人格与文章、艺术风格统一起来。沈德潜作为格调论的总结者,重诗教而崇尚温柔敦厚之风。他在《说诗晬语》中说,六朝发挥了秦汉乐府的形式美、音乐美,至唐诗格律工整,兴寄和诗教则有所缺失,他要求不仅学习唐诗的声律美,更要追溯古诗的思想境界。
现当代学者论及“格调”时,同样是将人格和文风统一起来。评说一个人、一部书,一件艺术作品及其他审美对象之格调有无、高低,可能是道德评判,也可能是审美评判,可能是就内在精神境界而言,也可能是就外在风范而言,当然更可能是兼而有之。
(选自《文史知识·格调:人格与境界的天成》2016年7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格调”要求诗有大格局、高境界和美的形式,其中“大格局和高境界”是 “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美的形式”是由“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
B.明代用格调论评论诗歌“格调”时,“格”指诗的格局,探讨诗的体制问题,即诗的境界和思想价值;“调”是音调,探讨诗的音节声调,涉及诗的情绪和感觉。
C.严羽是格调论的提出者,他在《沧浪诗话》中对诗歌思想和艺术的要求、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以及诗歌写作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等进行了比较粗疏宽泛的论述。
D.现当代学者论述审美对象具有的“格调”时,会把人和文风统一起来,可以是道德评判也可以审美评判,可能涉及文学作品的精神境界、外在的风范等。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评论诗歌用到的术语“格调”刚开始是“格”“调”分开用的,后来把两个字连起来用,在之后论述诗歌时既可把“格调”分开用,也可以连起来使用。
B.“格调”连起来用是诗形式美与高远或深沉的境界的结合,标志着格调论的正式出现,虽然“格调”的含义有所偏重,但自此论诗就要偏重于境界方面。
C.沈德潜认为学习诗歌不仅要学习唐诗的声律美,更要学习六朝的古诗,因为六朝古诗发挥了秦汉乐府的形式美、音乐美,在兴寄、诗教方面要比唐诗高。
D.“格”作为诗论术语的含义很丰富,欧阳修论述郑谷诗“格不甚高”的“格”是指诗歌的境界,论述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的“格”指诗的总体风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皎然《诗式》中从“格调”的角度讨论了谢灵运诗的内容和形式,从谢灵运特立独行的品格方面讨论他的诗歌的精神境界,从音调、用词方面体会诗人的随性。
B.格调论除讨论诗歌的形式和境界外,还讨论崇古还是创新、重内容还是重形式和主情还是主理的问题,这就要涉及道德与审美、人格和文风的关系等问题。
C.古代很多人十分注重传统道德的永恒价值,注重提高艺术品位,写文章时尽力表现出自己高尚的思想境界,把人格和艺术风格统一起来,以此传播正确思想。
D.严羽把写诗方法概括为五类,“体制、格力、气象”大致对应“格”、“兴趣、音节”大致对应“调”,后世探讨诗法和文法没有脱离严羽系统探讨诗法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