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千百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孕育了众多具有浓郁民族特色、享誉国内外的老字号。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有老字号1万多家,分布在餐饮、零售、医药等众多行业。

老字号承载着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是新时期开展诚信兴商的核心内涵和宝贵财富。但由于历史原因和体制转换的影响,我国老字号企业在发展中遇到了许多新问题。部分老字号企业组织化程度低,技术、管理落后,市场开拓能力较弱。特别是长期以来,由于对老字号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缺乏合理的发展规划,在继承和发展老字号传统特色技艺和文化方面缺少必要的政策支持,这些都严重制约了老字号的发展。

(摘编自《关于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的若干意见》)

材料二: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有1128家,发展良好的如片仔癀、稻香村等仅占20%~30%,受困于缺资金、缺人才和缺品牌三大问题,多数企业经营情况欠佳。以云南省为例,该省的老字号企业共计89家,但只有38家实现持续3年盈利。

老字号价值在老,出路在新,这个“新”不仅体现在对传统产品的改造上,而且还体现在发展理念的转型、销售方式的变化中。要创新理念、开阔视野,打破固有格局,多角度地提升老字号品牌的市场活力;要创新产品形态和营销模式,善于用互联网思维挖掘老字号的文化内涵,在知名度、忠诚度方面赢回顾客群体,在“互联网+”的大潮中找到生存之道。

(摘编自《老字号价值在老 出路在新》)

材料三

“中华老字号”的招牌和“非遗”文化赋予老品牌新的增长点,但其传承百年的生命力归根结底还在于久经考验的制作技艺,正如同仁堂古训所言:“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中华老字号传承百年,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诚信严谨,追求卓越品质。品牌新星上榜百强有其专长,在稳健中开拓进取,用人才,重服务,讲诚信,担责任。不管是老字号还是百强企业,透过各家官方网站上关于企业文化的相关介绍,我们可以发现,“创新、诚信、卓越”的共同价值观是中国品牌永不消退的底色。

中华老字号核心价值观关键词TOP10 中国百强品牌核心价值观关键词TOP10

(摘编自《从“老字号”到“百强企业”,看中国品牌本色》)

材料四: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消费者对本地的老字号品牌比较熟悉,但对其他城市的老字号品牌的认知度偏低。而对于国外老品牌,消费者的认知度普遍较高。中华老字号品牌与国外老品牌相比的不足,大多由于传播、推广、销售上缺乏延展性与国际化发展策略,使得中华老字号品牌不断老化,国外老品牌中约有90%已通过品牌延伸来重塑品牌形象,恢复和提升了品牌活力。

消费者对中华老字号的印象仍停留在老字号的“传统”上,未能直观地感受老字号的发展与创新。据统计,最能直接吸引消费者的途径是通过创新来重塑视觉形象以实现中华老字号品牌的崛起。中华老字号品牌的改造和创新可以系统而又规范化地重塑品牌视觉形象,结合多元化传播推广模式,全面塑造、提升品牌形象。

(摘编自《中华老字号品牌的形象重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目前的中华老字号企业数量明显减少,企业自身规模缩小,持续盈利的企业则更少。
B.中华老字号能传承百年,既有坚守的因素,也有创新的因素,而最根本的原因是精湛的制作技艺。
C.由材料三可知,无论是老字号还是百强企业,它们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是创新、诚信、卓越。
D.消费者对中华老字号的品牌形象的认知往往停留于直观的感受,因此,老字号品牌的产品包装显得至关重要。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分析中华老字号企业如何才能做到传承与创新的统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9 09:46: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一个民族的情感共鸣
食物是危险的,但食物更是美好的。
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刚刚过去的一周里玩了场“吃货总动员”,连续几个深夜,无数人守在荧屏前,看得食指大动、口水涟涟。在食品安全问题闹得国人寝食难安的今天,中国人对美食压抑已久的热情就这样一夜之间被重新引燃。
播出效果这么火,《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却表示“挺不适应”,“好多人理解的,跟我们原来想表达的,不是很吻合。”在陈晓卿看来,《舌尖上的中国》远不止是一部“吃货圣经”,而观看《舌尖上的中国》也不应该只是“吃货”的狂欢。
“做纪录片,文化的东西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光讲吃,不就跟美食栏目一样了?这个片子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来做的,希望观众能从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品读到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看到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陈晓卿说。
《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但比起片中让人垂涎三尺的美食画面,这部纪录片更为人所称道的是它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这一点,在《舌尖上的中国》的海报上也有体现——既是筷子与肉,又是远山近水与轻舟。美食,和美食背后的人与事,无不散发着浓郁的中国韵味。
从繁华的东南沿海大都市到边远的大山深处的村落,去年3月,《舌尖上的中国》开始在全国大规模拍摄。一年多时间,央视纪录频道二三十人的团队走南闯北,包括港澳台在内,选取了60多个拍摄点,拍下了一道道美味佳肴,更记录了一个个触动人心的故事。
陈晓卿说,中国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的人吃什么,这其中涵盖着历史和文化的因素。“从饮食的角度,能够揭示出中国是个大一统的***南尼·莫莱蒂曾特意点名观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片花。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说:“纪录频道的宗旨就是要让世界了解中国,为此,在这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我们也力求通过国际化和市场化的途径,实现国际传播的探索。”
(载自《中国青年报》2012年05月22日09版,有删节)
【小题1】(小题1)根据文本,概括《舌尖上的中国》给国人带来的影响。(4分)
【小题2】(小题2)文章行文过程中多处引用导演陈晓卿的话,还引用了网友、资深媒体人和文化学者等人的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小题3)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在这个意义上,《舌尖上的中国》已经超越了一部美食纪录片”?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5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
中华民族在悠远文明历程中逐渐凝练出的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大生态观、大生命观,参天地赞化育(参悟天地万物规律,帮助天地化育万物)的生生意识和“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的生命关怀,是中华民族生态文化历史积淀中最为广泛而又精微的部分。
其一,自先秦而下,古贤始终将天地人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构建了“三才”思想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天地人和万物按照一定的时空秩序不断因应、互动和演化,关系错综复杂又具内在统一性。古贤基于农业社会实践解说天地人的不同作用和相互关系:天行有常,地养有宜,万物各有其性;人的职责是顺天时、量地力、尽物性,“赞天地之化育”,辅佐天地成就“生生”大德。其中,既强调尊崇自然、顺应自然,又肯定人类参与天地化育的合理作为。
其二,参赞天地化育的生生意识蕴含着最深层的生命思考和生态伦理。所谓“生态”,可以解释为生命与生命、生命与各种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状态。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好生之德,《易经》称“天地之大德曰生”。在先民的思想意识中,大千世界万物有情(有灵),不但人类、动物、植物有生命,山岳、河流、渊池、洞穴、土地等也都有生命,认识自然、对待环境皆以生命为本,崇尚和谐包容。《中庸》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既是一种思想境界,也是一种德性追求。这种生命关怀既不局限于自我,亦不独施于人类,而是“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其三,中华民族一直认为天地生养万物,故称“天父”“地母”;土地是生命的根本,故《管子》云:“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莞也。”土地本身也是有生命的,需要不断滋养。所以,先民极重“养地”“养田”,世世代代不敢懈怠,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自然根基因此得到维护。令人赞叹的是,这一伟大成就乃是通过废物循环利用获得的。最晚在商朝,中国农民就开始积肥施肥。那时的人们已经知道人畜粪便及其他生产生活废物皆有“余气”,随意弃置则污秽不堪、恶臭难闻,用作肥料却能“变废为宝”“化恶为美”,得废物“余气相培”“地力可使长新壮”,配合多种经营,且能“相资以利用”“相继以生成”。
这些历史积淀,既包括先哲关于天人关系的哲理思辨,也包括百姓的生态观念和自然知识;既包括农耕民族保护农业环境的经验技术,也包括游牧、渔猎民族爱护自然资源的习俗传统;既包括国家关于山林川泽管理、自然灾害防御、水土环境整治的法令制度和政策措施,也包括基层社会有关田土、山林、溪泉、渠堰利用与保护的族规、祖训、乡约等。
它们承载着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丰富历史信息,充溢着好山乐水、热爱乡土田园的自然情感、生命情趣和家国情怀。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作者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才”思想体系是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大生态观,在此体系中天地人与万物具有内在统一性。
B.参赞天地化育的生生意识,既强调尊崇自然、顺应自然,又肯定人参与天地化育的合理作为。
C.“人的职责是顺天时、量地力、尽物性”,强调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挖掘万物的潜力。
D.“天地之大德曰生”体现了先民万物有灵、万物皆有生命,对待自然应以生命为本的德性追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围绕生态文化先概述,再分条梳理,最后总结,条理清晰。
B.文章主体的“三才”体系、“生生意识”的生态伦理、爱养土地三部分相互独立、互不干涉。
C.文章举出先民“养地”“养田”的例子,证明了先民土地是生命的根本、土地也有生命的认知。
D.文章末段总结全文,从多个角度阐释了生态意识、生命情怀弥散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多个方面。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现象不能体现中华文明的生态观—项是
A.某楼盘依山傍水,开盘广告语“聚山水之灵气,撷天地之菁华,享人文之盛事,谱盛世之华章”。
B.拙政园浮翠阁山上林木茂密,绿草如茵,建筑好像浮动于一片翠绿浓荫之上,因名“浮翠阁”。
C.古人以二十四节气作为时间准绳,指导农业生产,节气也是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D.某水利工程,既注重工程的经济效益和防洪功能,也考虑到水库的灌溉主力能,追求综合效益。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仁者乐山

刘锡诚

山岳本属于自然物质世界,然在传统文化中,山岳却被赋予自然物质意义以外的诸多含义,于是,山岳在人们的观念中便常常显示为人文的符号。清代张英、王士祯、王掞、张榕端纂修的《渊鉴类函·地部·山》汇集了许多论及山岳的文献:“《春秋说题辞》曰:山之为言,宣也,合泽布气,调五神也。《礼记》曰:夫山,一拳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论语》曰:仁者乐山。”《韩诗外传》解释说:“仁者何以乐山?山者,万人之所瞻仰,草木生焉,万物殖焉,飞鸟禁焉,走兽伏焉。生万物而不私,育群物而不倦。出云导风,天地以成,国家以宁,有似夫仁人志士,此仁者所以乐山也。”这“仁者乐山”一语,确乎概括了中国人对山岳的基本态度。

只要掰着指头数一数,在神话传说中,有哪一座稍微有一点儿名气的山,没有与仁者联系起来呢?我们不妨列举几个例子。

如衡山。《吴越春秋》曰:“禹伤父功不成,登衡山血白马而祭之,梦赤绣文衣男子,称玄夷苍水使者,谓禹曰:‘欲得我山神书者,斋于黄帝之岳。’禹乃退,斋三日,登宛委,发石得金简玉字之书,言治水之要。”

如太行、王屋。就是愚公移山的那两座山。

如灵山。《晏子春秋》曰:“齐景公召群臣问曰:天不雨久矣,民有饥色,吾卜祟在高山广泽,寡人欲祠灵山可乎?晏子曰:夫灵山,因以石为身,以草木为毛发,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独不欲雨,祠之何益!”又,《郡国志》曰:“灵山,昔有神女于此捣衣,因号捣衣山。山南绝岩有方石明莹,谓之玉女捣练碪。”

如君山。《植物志》(《四部备要》本)曰:“君山,洞庭之山是也。帝之二女居之,曰湘夫人。帝女遣精卫至王母取西山之玉印,印东海北山。”又,《湘州记》曰:“始皇欲入湘观衡山而遇风浪,溺败至此山而免,因戏曰君山。”

这些文献记载所说的,都是在老百姓中流传的有关山岳的神话和故事,都是把山岳视为与“仁者乐山”有关联的人文象征符号。

当然,只说“仁者乐山”似乎还有欠全面。崇山观念一直就是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基因。我们的祖先——原始先民最初就是从山林中走出来的。他们面对的是巍峨壮观的山岳和发源于峻山险谷里的河流,当他们对其高入云霄的磅礴气势、兴云布雨和孕育万物的神秘力量感到困惑莫解时便产生了对山岳的崇拜。正是这种崇山的心理和对自然的崇拜,导致了原始神话和原始宗教的出现,而神话与宗教又反过来赋予山岳以神圣性。不仅中国文化中原始性的昆仑神话与后起的蓬莱仙话这两大精神文化体系,无不与山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且崇山观念和山岳信仰,又一直伴随着自“帝尧命舜摄位望于山川”、西周敕封“五岳”、“五镇”起,到清末、甚至到民国止的漫长的中国农耕社会,给中华文化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所以,我们有理由把山岳文化看作是原始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产物。

在原始宗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道教和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也都纷纷占领名山大川,并吸收中华山岳文化的精髓为自己的血肉。历代王朝也接受原始的山岳文化及民间文化中的崇山理念建立起适合自己利益和为其服务的上层文化。历代王朝关于“五岳”、“五镇”(最初是四镇)的诏令,不绝于缕而又大张旗鼓地进行的立祠、封禅、祭祀(包括望祭、遥祭)等活动,把“五岳”、“五镇”看作是五方、九州的镇州之物,当作接天通地、国土完整、江山永固、国运绵长的象征,作为东西南北中五方和五行观念的体现,赋予这些圣山以深厚的人文意义,也因而建立了历代王朝都恪守不逾的国家常祀之礼。《博物志·山水总论》说得好:“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赏封内名山大川者,通灵助化,位相亚也。故地动臣叛,名山崩,王道讫,川竭神去,国随已亡。”这段话不正是“五岳”和“五镇”作为国家和政治象征符号的一个注脚吗?

以“五岳”、“五镇”为代表的山岳文化容纳着和整合着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排除了“左”的思潮的干扰,思想解放,处处生机盎然。作为文化遗产的“五岳”和“五镇”,在新的时代里焕发了生机,有的被列为历史文化名城或重点保护文物,有的成为文化旅游的资源,其所在地区经济有了不同程度的飞跃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思想观念的巨变,“五岳”、“五镇”的功能也发生了重大的嬗变。“五岳”、“五镇”文化的魅力没有减退,理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继承与发扬。如今,一方面,作为旅游文化资源,“五岳”、“五镇”已在不同程度上,甚至是急功近利地被开发着和利用着;而另一方面,作为中华文化组成之一的地域文化,特别是长期农耕社会养育形成的农耕文明的特色和内涵,却又研究得远远不够。这不能不使人徒增一份焦虑和隐忧。

【小题1】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从文中看,“仁者乐山”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从文中看,作为山岳文化,有两大基本内涵:
【小题3】以下各项中,文意的理解与本文相符合的一项是( )
A.道教和佛教在我国的出现缘于中国人的崇山心理和对自然的崇拜。
B.“五岳”、“五镇”代表着山岳文化,“五岳”指的是黄山、泰山、华山、嵩山、衡山,“五镇”指的是沂山、吴山、霍山、会稽山、医巫闾山。
C.古代帝王之死称作“崩”,由此可以看出山岳成为了国家和政治象征的符号。
D.改革开放以来,排除了“左”的思潮的干扰,“五岳”、“五镇”文化已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令人感到欣慰。
【小题4】古代不少诗人,如陶渊明、李白、王维都有写到山,表达“乐山”情怀的诗歌请写出的其中一位诗人(高中阶段我们学过的作品)有关“乐山”的两句诗,并说明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杜牧的江南

余显斌

①江南,是杜牧的。

②没有杜牧,江南,该是何等寂寞?就如淋沥的细雨中,没有油纸伞的古朴,从而缺乏一种古诗的典雅;就如长长的小巷里,没有一架紫藤萝,从而缺乏一种绿意荡漾的清新;就如断桥边,没有如烟的细柳,从而缺乏一种吴侬软语的娇媚。

③江南,是幸运的,在长久的沉寂之后,迎来了青衣飘飘的杜牧。

④江南女儿,也是幸运的,在长久的冷寂之后,又重现了青春的颜色。

⑤那时的江南,一定是寂寞得很久了,寂寞得连西湖的水也泛不起一点涟漪。那时的江南,已经没有了丝毫的浪漫,江南采莲的曲子,已经凋谢在寒冷的池塘里;吴越争霸的战鼓,已半入江风半入云,渺茫难寻了。至于西施浣衣的样子,已经在传说中流向岁月的天尽头,白云的深影里。当然,包括当年的丝竹,当年的歌舞,当年的风流潇洒,都已经如周郎的微笑,隐入历史的硝烟中。

⑥江南,太寂寞了,寂寞成一池浮萍,连红叶也舞不起一点声音。

⑦就在这时,杜牧来了,在清明时节前后,嫩草如诗的日子里,一匹马,一身长衫,外带一支笔,踢踢跶跶走过丝雨江南,走过杏花如雪的江南,走过四百八十寺的江南,举一举杏花村的佳酿,饮醉了清明时节,饮醉了自己,也饮醉了唐诗。

⑧醉后不知故乡远,错把江南做故乡。

⑨从此,江南,收容了一颗漂泊的诗魂,也收容下一片灵秀,一片浪漫。

⑩在江南行走,杜牧一定是风神潇洒志气昂扬的,因为,他终于寻到了自己心中美的极致,诗的栖息地。在江南,杜牧一定是心情舒展眉宇青葱的,因为,长久的失落后,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和安慰。

⑪二十四桥的夜晚,月光如昼,桂香如梦。秋来的江南,依然山温水软,草木含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江南,就适宜于洒脱地生活,诗意地游走。小杜,深得江南三味。

⑫春风十里,柳丝飘飘,有哪一缕春风,美得过江南?有哪一处女儿,轻浅一笑,婉约过江南?

⑬多少人啊,走过江南?但匆匆的脚步,踏过满地红尘,能领略“烟笼寒水月笼沙”的婉约?能体会到“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繁华?能领略“村连三峡暮云起,潮送九江寒雨来”的神妙?只有杜牧,一身长衫,飘飘地走过江南山水,把自己的欢笑,自己的歌吟,留给江南,留给江南的天空和湖面,还有山水楼台。同时,也把江南留给岁月。

⑭在烟水渺茫的江岸,在细柳如眉的亭旁,总有风吹过,总是有诗人的脚步走过,这些,江南记得,竖行的方块文字也记得。

⑮当诗人漫步江南时,多少丝管,多少弦竹,在夜月下悠扬;多少忧伤,让一个沉沦历史的书生,怆然泪下。

⑯不是爱风流,似被红尘误。

⑰诗人并不想隐居入江南山水,诗人并不想在二十四桥的箫音中沉醉。“江南好烟月,门系钓鱼船”“霜叶红如二月花”,这些美妙,也不能让诗人沉醉。所有的音乐,所有的云烟风月,并没有遮住诗人的眼睛。

⑱诗人站在高山上,站在红楼上,日日凝目而视,翘首企盼,在等待着一个时代的到来,等待着万民欢乐的和谐盛世到来,“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诗人总是心有不甘,在晚唐的夕阳残照中,遥望着太宗所开创的盛世,万民同乐,百国来朝。可是,诗人失望了,心冷了。天边,夕阳西下,一片暗影茫然。

⑲在一声长叹中,诗人走入江南。

⑳所有的肮脏,所有的红尘,与江南山水,与江南儿女相比,是如此不堪,如此肮脏。

㉑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诗人轻轻叹息一声,定格在江南的烟雨中,静静地观看着,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美丽;看“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轻歌曼舞;看江南儿女在月夜里一把凉扇,笑扑流萤的娇憨情态;看扬州烟水,秦淮月光。

㉒江南,安慰着诗人。

㉓人,沉醉于江南。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段,运用排比的手法,指出没有杜牧,江南风景就少了特有的情趣韵味,从而强调了杜牧对于江南的意义。
B.文章前六段多次写到江南的“寂寞”,然后在第⑦段中笔锋一转,“就在这时,杜牧来了”,用反衬的手法写杜牧给江南美景带来了神韵。这里的“寂寞”指的是当时扬州的萧条。
C.“在一声长叹中,诗人走入江南”,指的是杜牧虽有报国之心,但因为盼不到国家重振声威,他只能沉醉于江南美景,以此来慰藉痛苦失望的灵魂。
D.文章多用排比句和整句,语言风格典雅婉约,与江南美景和杜牧诗和谐统一,给人以美的享受。
【小题2】全文多处引用、化用杜牧的诗句,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江南,是杜牧的”?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自然数1、2、3……是数学之起点,其他所有的数都是从自然数衍生出来的。自然数的实物原型可能是十个手指,否则我们不会采用十进位制。

自然数均为正数,负数之引入解决了小数不能减大数的困难,例如1-2=-1。负数也是有原型的,欠债不就是负资产吗?所以负数概念的形成恐怕与人类早期的商业借贷活动有关。

零是数学史上的一大发明,其意义非同小可。首先,零代表“无”,没有“无”何来“有”?因此零是一切数之基础。其次,没有零就没有进位制,没有进位制就难以表示大数,数学就走不了多远。零的特点还表现在其运算功能上:任何数加减零,其值不变;任何数乘以零,得零;任何非零数除以零,得无限大;零除以零,得任何数,零的原型是什么?是“一无所有”还是“四大皆空”?

零和自然数以及带负号的自然数统称为整数。以零为中心,将所有的整数从左到右依次等距排列,然后再用一根水平直线将它们连起来,这就是“数轴”。每个整数对应于数轴上的一个点,这些点以等距离互相分开。你看!负数和正数分列左右如雁翅般排开,零居中央,颇有王者气象。

分数的引入解决了不能整除的困难,例如1÷3=1/3。分数当然也有原型,例如三人平分一个西瓜,每人得三分之一。

数轴上相邻两个整数之间可以插入无限多个分数以填充数轴上的空白,数学家一度认为这下子总算把整个数轴填满了,换句话说,所有的数都已被发现了。其实不然!有些数就根本无法以整数或分数来表示,最著名的就是圆周率,分数只能表示其近似值而非准确值。人们将分数化为十进位小数以后,发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限位小数。便如1/2=0.5;另一种是无限循环小数,例如1/3=0.33333……两者虽貌似不同,但都包含有限的信息,因为循环部分只是重复原有的并不包含新的信息。圆周率则根本不同,3.14159265358979323846……既不循环,也无终结,所以包含着无限的信息。想想看!北京图书馆里浩如烟海的藏书所包含的信息虽然极多,但仍是有限的,而圆周率却包含着无限的信息,怎能不令人惊叹!数学家将像圆周率那样无法用整数或分数表示的数称为“无理数”,无理者,不讲道理也!不知道为什么圆周率背了这么个恶名?我曾写过一首题为《圆周率》的小诗为之抱屈,不妨引其中最后一段以博读者一粲:

……
像一篇读不完的长诗
既不循环 也不枯竭
无穷无尽 永葆常新
数学家称之为无理数
诗人赞之为有情人
道是无理却有情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率绵绵无绝期

(原载《诗刊》1997年第8期)

自从祖冲之算出圆周率的数值介于“约率”22/7和“密度”355/113之间以来,一直有人在计算圆周率的更精确数值,最近利用电脑算到了小数点后两千亿位!但比起“此率绵绵无绝期”来,连沧海一粟也不如。就算用最快的超级电脑不停地算下去,一直算到地老天荒,也无法穷尽!此外还有人利用电脑将已算出的圆周率数值化为二进位数列后,对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它像随机数那样具有最大的不确定性。圆周率本是圆周与直径之完全确定的比值,但它产生的无穷数列却具有最大的不确定性,我们不能不为大自然的神奇奥妙而感到惊讶和震撼。

【小题1】依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我们采用十进位制,可能是因为自然数的实物原型是十个手指。
B.负数概念的形成与人类早期的商业借贷活动有关。
C.数学家将无法用整数或分数表示的数称为“无理数”。
D.圆周率既不循环也无终结,所以包含着无限的信息。
【小题2】第三段中说“零是数学史上的一大发明,其意义非同小可”,请分条概述“零”的意义。
【小题3】《圆周率》小诗中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率绵绵无绝期”一句是化用了唐朝诗人__________的《长恨歌》里的诗句,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小题4】《圆周率》小诗中的“永葆常新”在文中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结合下列句子,分析本段文字的语言特点。
①自然数的实物原型可能是十个手指,否则我们不会采用十进位制
②但比起“此率绵绵无绝期”来,连沧海一粟也不如。就算用最快的超级电脑不停地算下去,一直算到地老天荒,也无法穷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