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
中华民族在悠远文明历程中逐渐凝练出的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大生态观、大生命观,参天地赞化育(参悟天地万物规律,帮助天地化育万物)的生生意识和“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的生命关怀,是中华民族生态文化历史积淀中最为广泛而又精微的部分。
其一,自先秦而下,古贤始终将天地人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构建了“三才”思想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天地人和万物按照一定的时空秩序不断因应、互动和演化,关系错综复杂又具内在统一性。古贤基于农业社会实践解说天地人的不同作用和相互关系:天行有常,地养有宜,万物各有其性;人的职责是顺天时、量地力、尽物性,“赞天地之化育”,辅佐天地成就“生生”大德。其中,既强调尊崇自然、顺应自然,又肯定人类参与天地化育的合理作为。
其二,参赞天地化育的生生意识蕴含着最深层的生命思考和生态伦理。所谓“生态”,可以解释为生命与生命、生命与各种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状态。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好生之德,《易经》称“天地之大德曰生”。在先民的思想意识中,大千世界万物有情(有灵),不但人类、动物、植物有生命,山岳、河流、渊池、洞穴、土地等也都有生命,认识自然、对待环境皆以生命为本,崇尚和谐包容。《中庸》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既是一种思想境界,也是一种德性追求。这种生命关怀既不局限于自我,亦不独施于人类,而是“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其三,中华民族一直认为天地生养万物,故称“天父”“地母”;土地是生命的根本,故《管子》云:“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莞也。”土地本身也是有生命的,需要不断滋养。所以,先民极重“养地”“养田”,世世代代不敢懈怠,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自然根基因此得到维护。令人赞叹的是,这一伟大成就乃是通过废物循环利用获得的。最晚在商朝,中国农民就开始积肥施肥。那时的人们已经知道人畜粪便及其他生产生活废物皆有“余气”,随意弃置则污秽不堪、恶臭难闻,用作肥料却能“变废为宝”“化恶为美”,得废物“余气相培”“地力可使长新壮”,配合多种经营,且能“相资以利用”“相继以生成”。
这些历史积淀,既包括先哲关于天人关系的哲理思辨,也包括百姓的生态观念和自然知识;既包括农耕民族保护农业环境的经验技术,也包括游牧、渔猎民族爱护自然资源的习俗传统;既包括国家关于山林川泽管理、自然灾害防御、水土环境整治的法令制度和政策措施,也包括基层社会有关田土、山林、溪泉、渠堰利用与保护的族规、祖训、乡约等。
它们承载着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丰富历史信息,充溢着好山乐水、热爱乡土田园的自然情感、生命情趣和家国情怀。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作者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才”思想体系是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大生态观,在此体系中天地人与万物具有内在统一性。
B.参赞天地化育的生生意识,既强调尊崇自然、顺应自然,又肯定人参与天地化育的合理作为。
C.“人的职责是顺天时、量地力、尽物性”,强调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挖掘万物的潜力。
D.“天地之大德曰生”体现了先民万物有灵、万物皆有生命,对待自然应以生命为本的德性追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围绕生态文化先概述,再分条梳理,最后总结,条理清晰。
B.文章主体的“三才”体系、“生生意识”的生态伦理、爱养土地三部分相互独立、互不干涉。
C.文章举出先民“养地”“养田”的例子,证明了先民土地是生命的根本、土地也有生命的认知。
D.文章末段总结全文,从多个角度阐释了生态意识、生命情怀弥散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多个方面。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现象不能体现中华文明的生态观—项是
A.某楼盘依山傍水,开盘广告语“聚山水之灵气,撷天地之菁华,享人文之盛事,谱盛世之华章”。
B.拙政园浮翠阁山上林木茂密,绿草如茵,建筑好像浮动于一片翠绿浓荫之上,因名“浮翠阁”。
C.古人以二十四节气作为时间准绳,指导农业生产,节气也是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D.某水利工程,既注重工程的经济效益和防洪功能,也考虑到水库的灌溉主力能,追求综合效益。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7 08:46: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追着井说声谢谢
王开岭
①井,一个标准的象形字,犹如大地突然睁开了眼睛。
②若没有井,人类生活会是怎样的呢?恐怕仍是逐水而居,顺河沿一溜排开的格局吧。井,改变了栖息的习惯,结束了游荡和漂泊,使人过上了定居的小日子。有了井,才诞生了“宅”,“家”一词才有了“地点”的含义。渐渐地,井成了锚,成了根。远走他方又称“背井离乡”。
③建村落,筑城池,首要事即挖一眼井。有了井,家才有了据点,人生才有了地址。而后,才有街衢和商铺,才有社区景象。所以,“民间”有个代词——“市井”。
④据说,一些边寨至今还有这样的习俗:新娘进寨后第一件事不是入洞房,而是赴井挑水,并非解渴,而是认井——认井即认家,或者说让“井”认一下这位新成员。
⑤“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柳永和朱熹是老乡,同住闽西的五夫镇。那村子我去过,柳荷生烟,街心必遇古井,汲饮延今。少时我不懂“井饮”和“柳词”有何瓜葛,多年后才醒悟:“井”即人烟啊,这是在说一个人的知名度呢。
⑥北京乃胡同王国。称街谓巷的暂不算,直接叫胡同的,明代有四百,清代近一千,现今一千三百多。胡同之说,元代即有,元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梅香说她家住砖塔儿胡同。砖塔儿胡同在西四南大街,至今未改名,但有件事一直折磨史学界:“胡同”怎么成为街巷名的?这个古怪的发音究竟何意呢?
⑦后研究出来了:“胡同”最初非汉语,乃蒙古语“忽洞格”的变音,而“忽洞格”的意思即“井”。建元大都时,北京一片荒野,紧挨“海子”(蒙语意“湖”)的地盘优先给了皇宫,百姓街区则掘井吃水,渐渐因井成巷,取名时自然也不离“井”字了。无井则无宅,无市,无城。井,代替江河,恩泽众人,聚拢着人气,繁荣了城乡。井之多少,决定了社会容积和人口数量。
⑧井水和现代自来水不同,它属于天赐,除了挖掘,没有后续成本,一经诞生,即和空气一样是免费的。好东西都是免费的。越贵重,越必需,越需要免费,越值得免费。免费是一种伟大的现象,也是一种伟大的思想。我常常觉得古代了不起,原因之一即是免费的事物多。山让你随便登,佛让你随便拜,桥让你随便走……多一种免费,即多一份自由,人生即少一份压力。
⑨说起免费,忍不住多唠叨一事。
⑩“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缕清冷的唐句,让寒山寺的名声响彻天下。这钟声我从未耳闻,但一直在心里收藏它,想象它,触摸那份美到极致的寂静。但从上世纪末起,媒体不断报道这一“创举”:在苏州旅游局主持下,千年古刹寒山寺公开拍卖新年钟声,预订者踩破庙槛,首撞权的角逐尤其激烈,第一撞要多少多少元,之后递减,逢八又涨……闻此,我第一反应是:那夜我若不幸过寒山寺,必捂耳猛跑,生怕那钟声追上来。免费的钟声死了,寒山寺,让人寒心。
⑪井有大德,厚泽,故苍生敬之,祭之。《礼记》载:“天子命有司祈四海、大川、名源、渊泽、井泉。”可见,井享有和山岳一样的威望。从远古起,百姓习俗中就有“五祀”说,即日常生活要感恩的五样东西。《白虎通义》中说:“五祀者,何谓也?谓门、户、井、灶、中霤也。所以祭何?人之所处出入、所饮食,故为神而祭之。”于井的尊崇,使人对之做了很多注解,传奇不必说了,一些建筑也傍井而立,比如井栏、井碑、井亭、井龛,乃至设以殿以庙,奉以香火。
为了生,人找到了井,并祈求它生生不息,恒如日月。大概人从未料想,有一天自己会主动弃之。无数的井荒了,被铲,被砸,被填,被掩盖得了无痕迹。大地,重又封闭成了一副严肃的面孔,似从未睁开过眼,也从未向人类笑过一般。是的,人不需要的东西,必定会死。但我不能落井下石,我要饮水思源,我要追着那背影说声“谢谢”。
⑬它帮过我们,救过人类,我要追着喊着哭着笑着大声说“谢谢”。
【小题1】文章第⑩段写“寒山寺钟声”一事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2】赏析文中第⑫段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为什么要追着井说声“谢谢”。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南京

侯发山

老歪这两天特兴奋,以至于晚上都睡不着,烙油馍似的在床上翻来覆去。

是啊,这事换到谁身上都淡定不了。两个孩子都在电话里说,说他一辈子没出过门,趁着现在还能走动,让他到城里逛一逛,想住了就住下来。老歪到过最远的地方是镇上,赶集时去一趟,县城都没有去过。两个孩子像是商量好似的,说这几天就把车票给快递过来,让他做好准备。

村里人说,老歪该享清福了。可不是吗,老歪的一双儿女都成家立业了,都出息了,他还不该享福吗?

老伴走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儿子六岁,女儿三岁。当时,亲戚朋友都劝老歪再找一个,说孩子没妈不行。老歪那时还是小歪,挺倔的,说啥也不找。他说,有了后妈,不一定是孩子的福气。就这样,他既当爹又当妈,一把屎一把泪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供他们上大学。两个孩子也算争气,学业完成后都留在了城里。唯一遗憾的是,两个孩子不在一个地方,儿子在北京,女儿在南京。

两个孩子还算孝顺,没少给他打钱,没少给他寄东西,电话里也没少说话。他们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也曾邀请老歪到城里去,尽管老歪也特想去,却一直没有成行,他怕给孩子们增加负担,现在不一样了,都有房子了,都成家了,该去看看他们。这次邀请他进城,也就是在前几天的电话里说的。

就这样,老歪睡不着了。

北京?还是南京?这几天,村里人见了老歪,都会这样问他。

老歪呢,咧着嘴嘿嘿直乐。说实话,他也没决定好到底是上北京还是下南京。这两个孩子也真是的,说寄车票都寄车票,说不寄都不寄。

儿子在北京上班,儿子是去年结的婚,媳妇是日本闺女。他们举行的是集体婚礼,单位操办的。就没有去。老歪没见过媳妇的面,不能说没见过——儿子给老歪买了个智能手机,在手机里见过,还给他拜过年呢,叽里咕噜的,像是鸟语。老歪想等到孙子出生后再过去,儿子似乎知道老歪的心思,在上次的电话里却轻松地说,他们不打算要孩子了!这还了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得去好好数落数落儿子。

这边牵挂着儿子,那边女儿也连着心。女儿在南京上的大学,女婿是她大学期间就认识的。今年五一结的婚,女婿是南京一家企业的老板。哼,老板有啥了不起,收破烂的也叫老板,女儿是旅游结的婚。老歪见过相片,女婿是个秃顶,似乎比老歪小不了多少,女儿说他是二婚。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女儿一直没把女婿领回来过。女儿说,这个老板带来两个孩子,她自己不打算再要了。啧啧,女儿真傻,没有一个亲生的会中?都说闺女是爹娘的小棉袄,儿子指靠不了,还得依靠女儿呢。女儿过不好,也是自己的一块心病。

到底是去北京还是南京?去北京,女儿不高兴,去南京,儿子不高兴。有了,谁的票到的早去谁那里!主意一定,老歪才想起收拾自己,去镇里洗了澡,破天荒请人搓了搓背,理了理发,刮了刮脸,还拿出新衣服让邻居家的媳妇给熨烫了一下。

过了一天,老歪收到了一个快递员送来的两个快递——两张卧铺车票,一张去南京的,一张去北京的,车票上的车次居然是同一天时间!

快递员的到来早已把左邻右舍吸引过来了,他们相互传递着火车票,眼里写满了羡慕,还一边取笑老歪:你不会分身术,看你这次去哪里!

当天晚上,老歪捧着妻子的相片喃喃自语:我实指望到时带上你去城里逛一逛,现在不可能了。我决定了,哪儿也不去,就在家守着你。说罢,老歪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淌满了泪水。

去南京的车票是儿子寄来的。去北京的车票是女儿寄来的。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A.老歪自接到儿女都要接他去城里逛一逛、住一住的电话后,就兴奋的睡不着,主要是因为这让他在村里十分地有面子。
B.从儿女没少给老歪打钱、寄东西、打电话,请他进城等事件,可以看出儿女对老歪的关心和孝顺,懂得感恩。
C.老歪打定主意后,一番收拾,这处细节描写体现了老歪内心的兴奋与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后的安心,为下文埋下伏笔。
D.老歪最后决定哪里都不去,就在家守着妻子的照片,是因为两张车票同时送来,使得原先打定的主意无法落实。
【小题2】小说中的老歪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结尾很有特色,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木匠
黄荣才
①老开是个木匠。老开是个很老的木匠。
②老开当木匠的时候才15岁。那时候,老开的舅舅是乡村里有名的木匠,老开读了几年私塾,字没认多少。老开对舅舅的木匠活倒是很有兴趣,老是缠着舅舅问这问那,帮着拉墨线,磨斧头、刨子、凿子,锉锯锋。趁舅舅休息时,老开还拿着废木料又刨又锯。老开的父亲看了,倒也干脆,把老开从私塾里领到舅舅的跟前,说:“跟着你吧,学一门手艺,饿不了肚子。”老开就这么成为一个木匠,小木匠。
③老开的木匠当得风生水起,他整天沉浸在木匠活里,琢磨式样,打磨边角,名气是越来越大,十里八乡娶媳妇嫁女儿,都以请到老开打家具为荣。老开的手艺没得说,人又随和,对价钱也不计较,没有“师傅气”,不会摆架子。主要的家具打完了,还用边角料打个凳子或者小柜子,活忙完了,基本上没有废料。这口碑慢慢传开,老开的生意就越来越好,上门请老开的人越来越多。老开听了要打的家具,心里估摸着需要几天,在墙壁上做个记号,时间到了,就自己挑着木匠工具上门。定好了时间,老开就按照时间表接活,中途谁要加塞,老开根本不理,先来后到的规矩可不能破。
④老开的木匠当得来劲,生活也过得很滋润。后来进了手工业者合作社,老开凭手艺赚工分,虽然收入少了,但他依旧沉迷于自己的木匠活。改革了,开放了,老开的生意又火起来,老开脸上的皱纹舒坦了,干活的时候还跟着录音机哼几句。
⑤“我给你打一套家具。”老开的话一出口,老开的孙子就笑了:“爷爷,现在谁还兴那些啊,又笨又重。”老开的脸黑了一下,老开的儿子刚要开口,老开又笑了:“就是啊,现在谁还打家具呢?要什么家具到店里一挑,什么式样没有?新潮,方便。”老开的儿子以为父亲气晕了,在说反话,看看又不像。“还是爷爷开明,不是老脑筋。”孙媳妇脆生生的话,让老开的笑容更灿烂。孙子也高兴了:“爷爷好,好爷爷。我还以为我的新房要摆上一堆木头的家具呢。”“好了,就你们嘴甜,爷爷是那样的老糊涂吗?我可不干这种热脸贴人家的冷屁股的活。”“那我们选家具去喽。”孙子和孙媳妇手拉手出门了。老开看了,笑容收了起来,眼睛中有了水雾一样的东西。“爹!”儿子担心地叫了一声,老开摆摆手,不说话。
⑥等孙子结完婚,老开还是坚持回到乡下。老开把收拾好的木匠工具一样一样拿出来,一看就是老半天,眼神里满是落寞。“爹,要不你买材料打套家具放老屋里,也许以后人想看老家具就得到您这来呢!”来看老开的儿子小心翼翼地建议。老开的眼睛马上亮了。老开手脚利索地忙活开了,锯,刨,凿,忙得不亦乐乎。两个月过去了,一套家具,床、桌、椅、柜,甚至犁、风柜、耙等农具,一应俱全地出现在眼前,在老屋散发着木头的芳香。坐在这些家具中间,老开笑得很灿烂。“爷爷你太厉害了,要不是这些家具这么大,我都很想搬到我新房里当摆设呢。”孙媳妇的表扬让老开更是如吃了蜜一般。
⑦老开天天看着自己的这些家具,就像看自己的孩子一样。过了半个月,老开打电话给孙子:“带你老婆回来,爷爷送你一份礼物。”孙子夫妻俩到家的时候,他们都傻眼了,家里的木家具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小家具,有床、桌子、椅子、柜子,还有水车、锄头、犁、耙、风柜、木碗,全都活灵活现,只不过是缩小版迷你型的。“好了,这些东西你们要哪几件,拿回去吧。”“爷爷你太伟大了,我要这个,还有这个。”孙媳妇像小孩子一样,挑了这个拿那个。“爷爷,谁说你落伍了?谁说你英雄无用武之地?你继续打这样的小家具,我放到我的超市卖,肯定畅销。”孙子不愧是做生意的,头脑中有这根弦。
⑧老开又忙活起来了,小家具越打越多,名气越来越响亮,老远的人都来他家看他打家具。报社、电视台也来采访,“寻找远去的农耕文明”“钩沉儿时记忆,感受农耕文明”“一个人和他的家具情结”等报道出现在报刊、电视上。老开一点也不寂寞,“我要办个家具农具展览”,不管是否畅销,老开每样产品都要留一件,他有了新的想法。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叙述有条不紊,语言生动形象,故事情节看似平淡,实际上却耐人寻味。
B.儿子、孙子、孙媳妇是小说的次要人物,他们的出现既使得老开的形象真实丰满,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尽管老开手艺精湛,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他的手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他做小家具其实是一种伤感无奈的表现。
D.小说采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在与其他人物的对比中,老开的形象更加突出,性格特征更加鲜明。
【小题2】文中多处写到老开的表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举一例简要赏析。
【小题3】从老开的人生历程中,你能获得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逃跑计划
岳明洁
季军刚参加完公务员考试,就被教学处高主任请到了办公室,他心头小鹿乱撞,以为自己定的逃跑计划,刚一迈腿就被人发现了。可他惴惴地一推门,却看到了主任阳光灿烂的脸。原来二年级三班的班主任曹老师,脚扭伤了,主任让他代替管班两个月。季军刚从虚拟的恐怖想象中如蒙大赦,立马就答应了主任。
但很快季军就发现自己是上了贼船,班主任工作太让人烦躁了,以前上完两节课就走人,现在每天心操得稀碎不说,只要他一出屋,教室马上就能变成一个大蛤蟆坑!还没过一周,他已经吃了一盒喉宝了!这还不算,那些叽叽喳喳的小女生,动不动就跑来告状,有些事儿小得连鸡毛蒜皮都算不上,有一次那个小班长李依然,竟然差点儿追他进了男厕所,为这事儿,组里的女同事们笑了他好几天。
季军只能眼巴巴地盼着国考能通过,能让他逃离火坑的计划早日成功。
跟这些叽叽喳喳的鸟雀们生活了两周之后,季军有些适应了这世界上最小级别的主任的生活,娃们有时也挺仁义的,不说别的,那天他嗓子吼到嘶哑,桌上就多了不少学生“行贿”的礼品,有一盒王子涵给他的草珊瑚含片,有一小把儿李红红拿来的康乃馨,还有小胖子朱旭给他画了一张漫画像,画上的他叉着腰,拧着眉,瞪着眼,这就是他最近的常态吧,朱旭在纸的底端歪歪扭扭写了“我的季老师”几个字,这个“我的”让他有些小感动。不过,李依然带给他一个高级保温杯,他没收,那么小的小手,捧着一个那么大的金灿灿的杯子,他莫名地觉得没法接过来,倒是王鹏小脏手里的从他爷爷那儿偷出来的两颗胖大海,他马上就微笑着收下了。
生活永远不是一帆风顺的,季军刚摸清了班里的情况,高主任就又找上门来了,原来是教研室在他们学校组织观摩课,主任想让他承担一节,还说机会难得,利于他业务成长。季军一贯厌恶这些表演作秀的课,但主任送他好机会的盛情难却,他只得领命,上作文指导课——书写文明校园。虽说季军不喜出头露面,孩子们倒是踊跃给力,尤其是曹老师培养的班长李依然,似乎比他还有些经验,谁负责发卷子,谁负责搬凳子,她全安排好了,一副领导派头。她还提出,上次曹老师上公开课,还提前指定了几个同学上课回答问题,建议季老师领着演练一下,季军挥了挥手说:“咱不演练了,到时你们积极回答问题就行。”
观摩课按时举行,季军有些小紧张,不过准备还算充分,板书、提问、启发,小家伙们思维活跃地寻找身边的不文明现象,讨论还挺热烈,快要下课了,季军偷瞄了一眼听课的老师们,大家都微微颔首呢,胜利在望了,他正暗自高兴,忽然李依然高举小手,请求发言:
“老师,王鹏上课偷吃蛋糕,这是校园不文明现象。”
“老师我没吃,我只是拿出来看了一下。”
“他打开盒子了,我也看见了。”朱旭嚷着作证。
“可我没吃,就是没吃!”王鹏的脸红到了脖子根,显得很委屈。
这意外的插曲让季军有些不知所措,台下一双双眼睛关注着事态的发展,“王鹏!”随着他的喊声,角落里的王鹏站了起来,这是个智商不高、学习极差的孩子,父母离异,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平时就没有什么人愿接近他,是只形单影只的丑小鸭,自从季军收了他的胖大海,他似乎脸上多了些笑容,可现在,他木然呆滞地站在那里。季军努力微笑着问王鹏:“怎么回事儿呀?”王鹏从抽斗里拿出了一小块儿盒装蛋糕,怯怯地说:“老师,今天是我的生日,我想下课请您吃我的生日蛋糕。”他涨红着小脸,目不转睛地盯着季军。季军忽然有一种想流泪的冲动,他忙接过蛋糕盒,拉着他的手说:“真的吗?那老师祝你生日快乐!”他轻轻地唱起了“祝你生日快乐”,身边的几个小家伙也跟着唱起来,最后全班同学都唱了起来,李依然若有所思地想了想,也跟着唱了起来。王鹏的脸颊上流下了欢乐的泪水,他仰着脸儿,欢笑着,下课铃声响起来,班里意外地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一刻,季军有些眩晕,像坐在一只起伏着欢乐波涛的小船上……
季军打定了主意,取消了他的逃跑计划。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学教师季军制定了计划欲脱离教师岗位,但在和孩子们近距离接触中他逐渐爱上教师职业,并下决心放弃了逃跑计划。
B.小班长李依然身上带着成人世界熏染的世俗气息,如给老师送较高级的礼物,上公开课建议老师提前演练作秀等等。
C.作品选材真实,情节自然,教学处高主任用一种智慧的方式,留住了想要离开教师岗位的年轻教师,读来颇令人欣慰。
D.小说结尾部分大家齐唱生日歌的场景,营造了温暖的感人气氛,不仅在场的人受到了触动,主题也得以进一步升华。
【小题2】小说在刻画季军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逃跑计划”为标题?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