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谈及古建资源保护的不足,当然可以找出太多的理由与现实原因,资金不足、产权纠纷等等。但一切事在人为,就古建保护而言,当前最需要解决的当是摆正意识的问题。讽刺的是,与大量传统古建筑、古村落遭致冷落相比,当前不少地方在修建仿古建筑、挖掘地方历史资源上,似乎又并不缺乏热情与投入。这再次反映了古建筑的保护,可能并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对于古建历史价值的认识不足,自然会影响到地方在投入上的偏好。事实上,从功利的角度而言,强化古建保护,也是为地方的未来进行投资。因为随着时间推移,古建筑、古村落的稀缺性将愈发突显,无论是作为旅游资源,还是历史文物资源,其价值都将提升。梁思成有言:“古建筑绝对是宝,而且越往后越能体会它的宝贵。”反之,无视古建筑价值,肆意毁坏它们的代价,越往后也将越发体现出来。

(摘编朱昌俊《莫让古建因缺乏保护意识而消亡》,《光明日报》2016年8月18日)

材料二:

山西的平遥古城是明清时期城市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票号的发祥地,在中外金融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1995年6月15日,国家文物局开会“审议推荐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项目”,其中包括苏州园林、辽宁牛河梁遗址、丽江古城等,平遥古城没有被列入书面推荐名单。郑孝燮拍案而起:“为什么平遥不能进入名单?它体现的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汉族文化,贯穿着封建礼制的规范,形成了讲求方正、对称、中轴、主次及等级关系的城市布局形制,并特别突出了晋中地方民居的建筑特色。不是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么?我们中国这样有特色的古城已经不多了。”

他还引用了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保持古城特色的平遥县城规划》一文中的题言:“妥保斯城,务使旧城新貌,两不干扰。”郑孝燮的这些观点得到了赞同,平遥古城得以被申报,并最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摘编自《百年风雨护古城——追忆“古建卫士”郑孝燮》,《光明日报》2017年1月26日)

材料三:

在对世界遗产的保护上,当前我们主要应该警惕认识上的大问题,认为保护世界遗产,经济效益就大大地有了,“摇钱树”的思想很明显。在这样的认识下,势必就会出现开发利用过度,或者错位利用,忽视保护,不断出现建设性破坏的种种问题,甚至有的世界遗产竟然搞出股票上市,或者转包、出售经营权等等非常错误的做法。对于世界遗产的保护问题,我们不仅需要有识之士,尤其需要“有识之官”。当然,这里面不仅要解决认识问题,也有个立法约束的问题,现在我国保护世界遗产的法律还不够完备,各地还需要出台一些具体的实施细则。

(摘编自《人民日报》“议政与建言”周刊郑孝燮建言2017年7月1日)

材料四:

在新兴城镇化大迈进的当下,城市拆迁有指标,古建筑保护无指标是普遍现象。事实证明,古建筑保护与城市发展并不矛盾。

和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相比,中国现存古老建筑的数量和漫长的历史惊人地不成比例: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是建于公元857年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最著名的山西应氏木塔建于公元1056年。在中国历史上见于文字记载的建筑中,能够保留下来的比例极低,今天依然能够使用的更是屈指可数。随着大量西方风格的摩天大楼、住宅社区日益遍地开花,如何保护古老建筑的问题日益引起关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中心主任葛剑雄近日撰文指出,保护古建筑是中国自古以来一个没有解决的难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中国古建筑保护依然困难重重。相较国外,现在有许多国家在古建筑保护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

古建筑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历史生活,是文化灵魂的殿堂,是不同文化多样性的表征。古建筑给予我们现代人的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文化的传承,还有一个民族灵魂的寄托和自信心。古建筑保护于你,于我,于任何人都是一种历史责任。

(摘编自《如何处理好古建筑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建筑网”2016年5月19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现存古建筑的数量和我们的漫长历史及古老文明不匹配,中国古建筑保护是一个自古以来的难题,主要问题不是资金不足,而是保护意识不强。
B.“古建筑绝对是宝,而且越往后越能体会它的宝贵。”这句话说明随着时间推移,古建筑的稀缺性将愈发突显,其旅游资源及文物资源价值都将提升。
C.在对世界遗产的保护上,要纠正保护就是为了经济效益的“摇钱树”思想,对世界遗产不能过度开发利用,更要反对转包、出售经营权等错误做法。
D.不同时代的古建筑会呈现出不同时代的文化样式;优秀的古建筑也是寄托、安放文化灵魂的殿堂,会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保护古建筑人人有责。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不少地方在修建仿古建筑等方面有着较高热情与投入,这反映出这些地方官员对于古建的价值认识不足,定程度上存在不当的政绩观。
B.平遥古城是明清时期城市的典型代表,在中外金融发展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但如果没有郑孝燮的力争,它就会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失之交臂。
C.郑孝燮认为平遥古城的布局形制体现了儒家重礼尊礼的汉民族文化特点,并突出了晋中地方建筑特色;引用陈从周教授的题言在于强化自己的观点。
D.在城镇化、现代化进程迅速推进的当下,中国古建筑保护困难重重,因此,在修建西方风格摩天大楼的同时,在古建保护上也要学习借鉴西方国家。
【小题3】当前,怎样才能有效保护中国古建筑?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5 10:43: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C.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D.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小题。
许多行业都希望创制出柔软而有弹性的电子产品,但要制造这类产品,首先要有合适的底板。如果将电子电路附着在柔韧而有弹性的底板上,将会对一些行业产生巨大影响,并使“智能产品”无处不在。如可以检测食品变质与否的包装,可以抗感染的医用绷带,可以监测物体表面裂缝或结构损坏的涂料,可以像纸一样折叠起来的电子屏等等。
美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新的可行性技术,能以较低成本大规模生产柔性底板。新技术使用一种高弹性的聚酰亚胺聚合物作基底,用激光在其上切割出边长3.3毫米的六边形蜂窝图案,然后将提纯到99%的半导体单壁碳纳米管①溶液均匀地沉积到基底上,形成薄膜晶体管阵列,制出了具有优良导电性的薄膜晶体管网底板。这项技术再与金属喷墨打印相结合,在未来可制造成本低廉的柔韧而有弹性的电子产品。
此项研究报告的首席作者塔卡哈斯说:“高弹性的聚合物具有卓越的柔韧性。激光切割的可拉伸的六边形蜂窝图案的基板,可以拉长60%。在未来,还可通过改变孔的大小或优化网格设计,改进其伸展性。单壁碳纳米管,之所以成为塑料电子产品的顶级半导体材料,主要是因为它具有流动性高的屯子。然而,以往这种纳米管网开/关电流比率较低,这成为电子应用领域的重大问题。该项研究将碳纳米管溶液提纯到99%,极大地提高了开/关电流比率。”
改进后的单壁碳纳米管薄膜晶体管底板,被该研究小组用来制作“电子皮肤”。研究人员研制了一种新传感器,能够对触摸有感觉。该电子皮肤由96个传感器像素阵列组成,每个像素由一个薄膜晶体管控制,能感知24平方厘米范围内的压力分布,灵敏度大大提高。
塔卡哈斯说:“在未来,我们应该能改进我们的底板技术,通过添加各种传感器或其它功能组件来拓展这种底板的应用,有望研发出多种有弹性的电子新产品。”
(注)①单壁碳纳米管:一种碳分子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与柔韧性,可拉伸。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如将相应的电子电路附着在柔韧的薄膜晶体管网底板上,可制作出能检测食品变质与否的包装等“智能产品”。
B.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的新技术需要与金属喷墨打印相结合,才能以较低成本制造出导电性能优良的柔性底板。
C.单壁碳纳米管具有流动性高的电子,提高其溶液的纯度,能有效地解决这种纳米管网开/关电流比率较低的问题。
D.美研究人员以新开发的“柔性底板”为基础,使用新型传感器,制作出了一种“电子皮肤”,其灵敏度大大提高。
【小题2】(小题2)美研究人员开发出的新“技术”,给其“底板”带来了哪些特点?(5分)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南州六月荔枝丹(节选)

贾祖璋

⑴幼年时只知道荔枝干的壳和肉都是棕褐色的。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ráng(  )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lǐ(   )酪”,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也没有见过鲜荔枝,无法说明白,只好不了了之。假如是现在,老师纵然没有见过鲜荔枝,也可以找出科学的资料,给有点钻牛角尖的小学生解释明白吧。

⑵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种的不同而各异。

⑶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儿万重”的绚丽景色了。荔枝的成熟期,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阴历六月,阳历七月。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挂绿”等。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

⑷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

⑸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60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19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60克。

⑹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明代徐楰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⑺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有的则微带黄色。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做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适宜于生食。有的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变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

⑻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一个月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⑼荔枝的核就是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少数品种为绿色。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也叫做焦核。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小题1】根据拼音为第⑴段括号写出汉字(_______)。
【小题2】如果要说明我国是荔枝的原产地,以下哪个证据最不可采信?(   )。
A.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的历史记载。
B.徽宗诗“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C.宋《蔡谱》是世界果树志中讲荔枝的最早的书。
D.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
【小题3】对开头引《荔枝图序》的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增加说明的文学趣味,更加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B.表明因作者博学,所以文章佐证材料广泛。
C.引文涉荔枝色形味,后文大致按此序详细说明。
D.作者读引文时的困惑,正体现本文的写作价值。
【小题4】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经济价值决定荔枝品种的存世概率。
B.“楠木叶”大小在19克到60克间。
C.荔枝因色香味依序渐变、口感渐差。
D.果品的核就是果树的种子,会退化。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

鸡为什么叫“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引南唐人徐核的话称:“鸡者稽也,能稽时也。”鸡守时且鸣叫准时,鸡鸣了天就快亮了,由此,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

鸡能啼晨,古人称之为“司晨”。鸡这一习性,对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重要意义。《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女曰鸡鸣……”:妻子说鸡打鸣了,赶紧起来干活吧。可见,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国君也以“鸡鸣”为时间节点安排作息。《诗经》中的《鸡鸣》就有贤妃提醒国君早朝:“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周朝还专设“鸡人”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负责打更报时的人被称为“鸡人”。但古人认为母鸡打鸣是不祥之兆,会有“鸡祸”。在古代,女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称作“牝鸡司晨”。《汉书·五行志》引《易传》的话:“妇人专政,国不静;牝鸡雄鸣,主不荣。”

古人还以鸡鸣励志,现在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和刘琨“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对刘琨说:“此非恶声也。”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

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用一雄鸡,禳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糈”。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日出。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鸡鸣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自然便怕鸡。还有一种说法,民间把鸡当辟邪物可能与中华人文始祖虞舜有关。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国献重明之鸟,双睛在目。这里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隐指尧的接班人舜。重明之鸟“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民间过年时都期盼这种鸟能飞到自家门口,等不到它,“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王嘉认为,民间画鸡贴门上,就是由这种遗俗变化来的。

古人认为鸡还是一种吉祥动物。“鸡”谐音“吉”,鸡年就是“吉祥之年”。古代有一种年画,上面是啼叫的公鸡和牡丹花,有读书人的人家过年时都会张贴,取意“功(公)名(鸣)富贵”。还有一句十分喜庆的话叫“龙凤呈祥”,龙的原型是蛇,凤的原型就是鸡。凤凰的别名是鸭鸡。《尔雅·释兽》说:“鸡三尺为鶤。”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实际上,鸡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古人称鸡为“德禽”,西汉韩婴《韩诗外传》便有这样的说法:“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文” “武”“勇”“仁”“信”,这些鸡的优秀品质可都是凤凰所没有的。

(摘编自《“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鸡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与古代中国社会的特点有密切关系。
B.李商隐《马嵬》的“无复鸡人报晓筹”中的“鸡人”,与本文的“鸡人”含义相同。
C.“鸡文化”对现代人也有一定影响,比如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
D.鸡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而且鸡的很多优秀品质,是凤凰所不具备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既点了题,界定了论述范围,又统领了全文,条理清晰。
B.文章引用资料详实生动有趣,充满文化气息,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C.文章从鸡的命名、啼晨、励志、辟邪、吉祥,一直写到美德,层层递进。
D.文章多方面论述了“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积极影响,“鸡”可称完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把鸡当辟邪物与中华人文始祖虞舜有关,东晋王嘉的作品有记载。
B.民间过年等不到鸡来,就画鸡贴门上,是由把鸡当辟邪物遗俗变化来的。
C.公鸡啼鸣,谐音为“功名”;牡丹代表“富贵”,组合起来的年画吉祥。
D.“鸡文化”蕴藏着先民的情感和智慧,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