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共21分)
世界上最漂亮的溺水者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
海面上渐渐漂过来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先发现的孩子们炫耀说那是一艘敌船。过了一会儿,他们又发现那件漂浮物上没有挂旗帜,也没有桅杆,于是又认为是一条鲸鱼。一直到它漂到岸边,他们从它身上取下那些黑乎乎的马尾藻、水母和遇难船只的碎片后,才发现是一个淹死的人。
孩子们跟这个尸体玩了整整一下午,他们在沙滩上把他埋好,然后再挖出来,后来被大人看见了,便给村子里报了信。村子里男人抬尸的时候,人们发现这具尸体比所有的死人都庞大,都沉重,重得像一匹马,男人们互相议论着,可能是因为他在水里泡得时间太长了,水都浸到了骨头里的缘故。当天夜里,女人们用芦絮擦掉死人身上的污泥,她们发现这死者曾是一个很傲慢的人,因为他的脸上没有其他那些在海上淹死的人那种孤独的表情。最后直到她们给他完全擦洗干净了,才发现他是那么漂亮,于是都惊讶地憋住了呼吸。他不仅是她们从没见过的那种最高大,最强健而又最具有男性美的人,而且是连在想象中都不曾见过的男人。
村子里找不到一张那么大的床来停放他。女人们把村子里身材最高的男人在节日里穿的裤子拿来也穿不进,最肥大的衬衣他也嫌窄,最大的鞋子还是小。女人们都为这短小的服装和他的美不相称而感到难过,于是她们决定用大块帆布和一件新娘子的粗线衬衫给他做衣服,以保持他死后的尊严。女人们幻想如果那漂亮的男人住在这个村子里,他的女人一定是最幸福的。她们暗自拿他跟自己的男人比,内心里都在咒骂自己的男人,觉得他们是世界上最污秽而又没有本事的人。这时她们当中最老的一个叹口气说道: “他长的多么像埃斯特温。”
那些给他穿衣服、梳头、剪指甲和修胡子的女人,在把他放倒在地上时都抑制不住难受的心情。当她们用块手帕为他盖脸,免得阳光打扰他时,见到他是那样永远的安息了,像所有的男人一样,无法抗拒这自然规律的安排,都止不住流下了眼泪。先是她们当中最年轻的一个女人开始抽泣,其他人强忍着,只是悲伤地叹着气,可到后来,越来越想哭,因为这个被淹死的人越发使她们回想起埃斯特温,这位世界上最无人帮助的可怜人,他是那么温柔,而又助人为乐。
她们在痛哭之余都感到了一种莫名的空虚。
“神圣的上帝,他是我们的。”她们哭泣着说。
男人们认为这些言过其实的话只不过是女人的轻浮。他们只想立即处理掉这个额外的累赘。一个女人走过去取掉盖在死者脸上的手帕,这下连男人们也都惊呆了。是埃斯特温。
人们为他举行了最隆重的葬礼。有些妇女去邻村找花,把这件事讲给另一些妇女听,她们不相信,也跟来看看。当她们见到那死者后,就又去弄来更多的鲜花,人和花越来越多,挤得几乎无法走路。
在把那具尸体抛下深渊以前的片刻间,所有的人都憋住呼吸。他们不需要相互去看,就知道彼此都不是完美的,永远也不可能是完美的。真遗憾,这个漂亮的傻瓜死了。他们将在房前墙上涂上明快的色彩,借以永远纪念埃斯特温。他们还将凿开岩层,在石头地上挖出水源来,在悬崖峭壁上栽种鲜花,为了在将来每年的春天,让那些大船上的旅客被这海上花园的芳香所召唤。连船长也下到甲板上,身穿节日的服装,胸前挎着望远镜,佩戴着金星肩章和一排战争中得的奖章,指着这坐落在加勒比海地平线上满是玫瑰花的海角,用十四种语言说道:“你们看那儿,如今风儿是那样平静,太阳是那么明亮。连那些向日葵都不知道此刻该朝哪边转。是的,那儿就是埃斯特温的村子。”(选自2012年第6期《意林》,有删改)
【小题1】漂亮的溺水者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说明(6分)
【小题2】小说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来表现“埃斯特温”的美?试举例分析(5分)
【小题3】请分析溺水者形象的象征意义(6分)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4分)
A.小说开头写这个死尸是一艘敌船、是一条鲸鱼都是为下文写埃斯特温的高大作铺垫。像马尔克斯其他小说一样,这个故事看上去有些荒诞离奇,却与生活的内在逻辑并不相悖。
B.小说写了在一个荒凉偏远的海边渔村,居住着一群过着灰暗生活的村民。直到有一天,一具漂亮的死尸从海面上漂过来,开始照亮每一个人的生活。
C.文章通过对比、白描、夸张、借代的手法来表现人物,既传神又逼真,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D.马尔克斯的小说总是把现实与幻想、直描与隐喻、严肃与嘲讽相结合,通过奇谲多变的情节,重复出现的结构,加上民间传说与神话中的鬼怪幽灵穿插其间,创造出一个并不失真的“神话”世界,这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技巧的独到之处,这篇文章也正体现了这一点。
E. 先是男人,后是女人,他们为溺水者的漂亮折服。体现了文章的主旨——生活真的不同凡响,是美唤起了对美的渴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9-26 11:05: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地图的魔术 克莱·摩根(美国)
我一向喜爱地图——爱它们美丽、实用、引人遐思;有了地图,我们自以为可以仿制世界,自命对世界了如指掌。我们人类需要有安身立足之所,需要知道自己身在何方——我们在地球上的地址,而地图恰好把这些需要表露无遗。地图告诉我们许多有关世界的东西,不过有关我们人类的就说得更多。
从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时代起,饱学之士都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但是我们一般人却时常把这忘得一千二净。教会更加深了这个误解。地球是扁平的,像地图一样。它还有边——好让人从这里跌下来,在一些早期的地图上,可以看到地球是由大象的背托着的。古人觉得世界必须立于坚实的基础上,这种感觉直到近代还有。
地图是最早的文字,比书还要古老。我敢说,人类彼此的沟通,最早写下来的就是地图,可能在100万年前,时间是一个晴朗的黄昏,地点是东非的大峡谷,我们的远祖在漫长的演化中,停下来休息一会。在湖底的泥泞上,他们用一根棒画了几条线,来代表这个湖,来代表一条河、一个大森林以及林外若干可以狩猎的好地方。然后指着地图说:“这里,小伙子。我们目前在这里,希望明天可到那个地方。”
我们把这些线条当做魔术,你说多有意义。我们就这样用一幅画来表示世界。这个新玩意儿叫做“地图”,其中有非常真实的东西,可使我们相信我们能从这里到达那里。它加强我们的信念——森林外有狩猎的好地方;不但如此,它还有力地提示,将来是存在的。这是个我们可以去的地方,而且明天就可抵达,多令人欣慰。地图上所有的路径,都通向一些地方。
地图使世界安就其位。在有地图之前,岛屿漂来漂去,城市转瞬间就会消失不见。当然,地图上也有空白的地方,就像我们的知识一样;可是不要紧,我们可用想象力来填补。对于早期的地图,约·斯威夫特这样写过:地理学家在非洲地区上,用了野蛮的图画来填补空白;在不适合人居住的草莽,放了大象,说是没有市镇。
不准确的地图,有时却有助于发现新的地方。伟大的地理学家托勒密以为欧洲和亚洲横跨大半个地球(今天,我们都知道欧亚二洲只占地球面积的1/10)。托勒密的数字,流传了13个世纪。哥伦布就借用这个数字,向西班牙国王游说,说他向西航行,可轻易地抵达东方。哥伦布很幸运,走到一半就见到了美洲。
1519年,费迪南·麦哲伦启航,要环绕世界一周,那时欧洲人以为美洲不过是个岛屿而已,藏在这个岛后面的就是亚洲。麦哲伦的那个时代,大家都以为“新世界”(美洲)如东印度群岛,只是一水之隔。岂料这“一水”竟是浩渺的太平洋。回头说说陆地,地图让我们想到疆界,我们各随心意来绘制地图,在这个城镇、那条河流画上边界,看,我们就这样为自己建立了帝国。帝王玩地图的游戏,像我们玩棋子一样。教皇用一条线就分开了“新世界”;西班牙把西面的全要了,葡萄牙又得要余下来的。
地图画出了疆界,而疆界促成了战争。统治者叫人绘画地图,然而,比较真实功地图不一定能取悦统治者。17世纪末,路易十四看到一幅较为准确的法国地图后宣称:地图让他失去的国土,多于他从战争中所得的。就算在今天,政治地图所反映的世界,还是基于人们的意图。厄瓜多尔的地图所显示的国土面积,双倍于它实际所统治的;原因是它在1941年与秘鲁打仗失去的领土至今仍争议未决。根据危地马拉印行的危地马拉地图,伯利兹一国并不存在。地图是充满想像的富藏。在地图上,澳洲看来像个孤儿。岛屿在镣铐中憔悴。古老的非洲耸起肩膀,而欧洲把它按下去。
“在地图上神游天地,”塞万提斯写道,“不像旅行那样要花钱,会使人疲劳,又可免受冷热饥渴之苦和种种不便。”
【小题1】简要分析开头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2】作者讲述哥伦布和麦哲伦的故事,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并请简要说明。(4分)
【小题3】请简要赏析文中划线的语句。(4分)
【小题4】请结合全文探究“地图的魔术”这一标题的意蕴。(6分)

同类题2

小题,共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无论是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但某一时期的审美设计倾向、审美意识也并非凭空产生的,它必然根植于特定的时代,在纷乱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只有将这种特定的审美意识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才能见其原貌。  
服饰风格是与现实分不开的,唐朝经济繁荣,手工艺发达,对外交流频繁,博采众长,建立国度之多,堪称中国古代的“巴黎”。唐朝比以前任何朝代又增加了新的审美因素和色彩,唐代审美趣味由前期的重再现、客观,重神形转移到后期的重表现主观、意韵、阴柔之美,体现了魏晋六朝审美意识的沉淀。唐代前期转向后期的历史过程中,人们社会意识和精神状态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原来那种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激情,渐渐被老成持重,忧患重重的顾虑所取代,先前那种能动的对外在世界的探索与感受渐渐地转变为被动的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感受与体验。从而使审美中那种大刀阔斧,真率奔放的阳刚之气不得不让位于细腻含蓄朦胧的阴柔之韵”,(引自《六朝美学》)此种审美倾向的转变,是与当时唐朝由盛转衰的经济和举国上下兴颂佛法这一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宋朝时,宋人受程朱理学的影响,焚金饰,简纹衣,以取纯朴淡雅之美,而明代是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史上最鼎盛的朝代,服饰华丽异常,重装饰。这是因为明朝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封建意识趋于专制,趋向于崇尚繁丽华美,趋向于追求粉饰太平和吉祥祝福。到了封建社会末期,西洋文化逐渐东渐,留学生脱长袍马褂,换西装革履,也都与当时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变化有密切联系。
纵观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各朝各时期中国古人审美意识对服装的影响,了解这一点对我们进行现代服装设计也是大为有益的,只有紧抓时尚脉搏,吸收传统文化之精华,了解现代人之审美情结,才能设计出中国民族服装的时尚精品。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4分)
A.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可从服饰的演变中体现出来。
B.各朝各代的任一时期的服饰风格,都能透露出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
C.明代因为服饰华丽异常,重装饰,所以成为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史上最鼎盛的朝代。
D.宋朝服饰设计取纯朴淡雅之美,是受到了当时程朱理学这一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
E.封建社会末期,留学生学习西洋文化,崇洋媚外,因而脱长袍马褂,换西装革履。
【小题2】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或推断合理的一项是(3分)
A.“惯束罗裙半露胸”,唐朝女子衣装开放程度令现代人也望尘莫及,这显示出唐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之高,女权得到充分尊重。
B.唐代安乐公主的百鸟裙堪称中国织绣史上的名作,它引领的时尚潮流致使奇禽异兽绝迹,造成一场生物界的巨大灾难。
C.从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可以看出服装对中国古人审美意识的影响,比如六朝“清瘦”的服装特征影响了当时的清谈风尚。
D.服装设计师们只要能够抓住时尚的脉搏,跟随时代的潮流,就一定能设计出独具特色的中国民族服装的时尚精品。
【小题3】唐代前期向后期转化的历史过程中,人们的社会意识和精神状态、审美倾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同类题3

实用类文本阅读
危机让我更强大
赵建
①有经济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危机之于企业就如同疾病之于人生,是无法避免的。有的企业会在“疾病”的冲击下轰然倒塌,而有的企业则会经过“救治”而完好如初,甚至更加强大,毫无疑问,马云领导的阿里巴巴正属于后者。
②众所周知,中国互联网曾经历过一次最严重的危机。在那一次危机中,绝大多数网络企业都曾受到冲击,资金快花完了,投资也没了,更找不到所谓的赢利模式,很多网站都因此而倒闭,可就在这么危急的时刻,马云及其团队没有放弃,作为一个企业家,他显示了极强的化解危机的能力。
③面对互联网的寒冬,马云当机立断,宣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撤站裁员,启动了后来被马云称作“回到中国”的战略收缩。这次撤站裁员进行得可谓惨烈至极,但也暂时化解了阿里巴巴的寒冬危机,为其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但随之而更令人担心的是,这次撤站裁员使阿里巴巴员工士气大落,公司会不会就此走向衰落?这成了许多员工的心病。
④就在这个危机四伏的时候,在首席运行官关明生的协助下,马云在阿里巴巴内部掀起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运动 ”,做了三件大事:“延安整风运动”——给员工灌输价值观,“建立抗日军政大学”——培训员工,“南泥湾开荒”——提高销售人员能力。
⑤此外,为了保持企业价值观的延续性,马云还特意在阿里巴巴内部推行师徒制,新进职员都会得到指定师傅的帮助。师傅通过言传身教,让这些“毛头兵”迅速地成长成熟。
⑥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一系列的危机公关,使阿里巴巴员工的士气得到了迅速回升,上下一致,士气高昂,共渡难关,终于有惊无险地度过了那个“寒冷的冬天”。而2003年那一场让举国上下陷入恐慌的“非典”危机,则再一次彰显了马云化解并利用危机的超强能力。
⑦当时,阿里巴巴一位外出广州公干的员工在回到杭州后,被确诊为“非典”患者,而阿里巴巴本部也迅速被杭州市政府列为重点防范对象。消息传开后,本部大楼里的员工纷纷外逃回家。到了第二天,公司的办公区域被完全封锁,员工也都被隔离在家。阿里巴巴随时面临瘫痪的危险。
⑧就是在这样的四面楚歌中,马云不仅没有被“非典”所带来的毁灭性打击所击倒,反而化危机为转机,在危机中抓住了大商机,在危机中实现了大飞跃。他先亲自给员工们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道歉信,以示安慰和鼓励,激起了员工的斗志;再改集中办公为分散办公:员工们在各自家中工作,公司领导则在网上遥控,实行网上指挥,网上管理。另外,他还利用人们由于传统的销售渠道封闭而将视线转移到互联网的时机,大力推行电子商务,试验网上生存网上交易,同时为客户化解了危机,一举把互联网产业从冬天带到了春天。
⑨企业家如何生存和取得成功,这其中存在多种因素。眼光、境界、智慧、谋略都是很重要的因素。但是,有时候,意志、韧劲、抗挫折能力、化解利用危机的意识,才是最重要的。
⑩关于如何在危机中坚持下来,马云这样说道:“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多数人死在了明天晚上,只有真正的英雄才能见到后天的太阳。”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表述最恰当的两项是()
A.“非典”期间,在阿里巴巴的员工中有被确诊的病人,其他人被隔离,马云则利用此次危机,试验网上生存网上交易,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B.面对危机,马云当机立断,进行了全球范围的撤站裁员,为阿里巴巴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使公司彻底摆脱了“寒冬”。
C.本文是一篇以马云为传主的人物传记,文章用平实的语言,表现出了马云化解并利用危机的超强能力,这也正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D.作者认为,两次巨大的危机,不仅没有使阿里巴巴轰然倒塌,反而使它更加强大起来,这是真正的英雄才能够完成的伟业,因而,马云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E. 作者认为,无论在什么时候,企业家的生存和成功,最重要的都是意志、韧劲、抗挫折能力和化解利用危机的意识。
【小题2】马云是如何带领自己的团队度过互联网最严重的危机的?请概括说明。
【小题3】文章第六段在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请具体分析。
【小题4】从马云所说的“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多数人死在了明天晚上,只有真正的英雄才能见到后天的太阳”这句话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简要概括一下你的观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欧阳自远每年都要在全国巡回讲演十余场科普报告,其中有不少中学和小学请他去做讲座,他也欣然前往,“青少年是很重要的一个时期,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很希望能成为他们的领路人。”欧阳自远以自己为例说,他的科研基础就是中学时打下的。欧阳自远依然记得他曾就读的永新中学(现任弼时中学)的老师,甚至还记得他们讲课的表情、神态。“语文老师刘燕江瘦瘦高高,曾经留学日本,讲课生动活泼、妙语连珠。数学老师左大元讲解到高兴时,眼睛微闭,怡然自得,写起板书来行云流水,十分好看。还有教地理的袁老师、教化学的贺老师……”
由于所从事工作具有复杂性和保密性,欧阳自远从上世纪60年代初到现在,几乎没有回过家乡,很多时候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哪,到底在干什么。记者今年在一次科普报告会上问他,大概多少年没回过家乡了,他伸出4个手指头,“算算有40多年了吧,中间有一次因为工作路过一回,但是没有下车”。
2012年6月,欧阳院士回到了家乡,为母校全体师生讲学,院士围绕“嫦娥工程――中国人的探月梦”,深入浅出,讲了月亮的相关知识,讲了全球其他各国探月的成果,讲了中国探月的成就,最后勉励同学努力学习,早日成才,报效祖国。特别让人钦佩的是院士的谦和低调,每当讲到精彩处,大家给以掌声,院士都要站起来,说“谢谢”。
上世纪80年代初,在贵阳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工作的欧阳自远受到当时贵州省领导的赏识,力荐欧阳自远出任分管科教文卫的副省长。当年,欧阳自远正值四十余岁,年富力强,从科研走向仕途至今也是一些学者的理想道路。然而,欧阳自远却婉拒了邀请。他自谦说:“我没这个时间,也没有这个气派,更没有这个能力。”
几年以后,贵州省领导再次力荐他担任副省长。他面对组织部门考察时,还是以同样理由婉拒邀请。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当贵州省的领导再次向他发出从政邀请,“深感对不起别人”的欧阳自远“盛情难却”,后来担任了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这一任便是两届。
年逾古稀,欧阳自远对生活的要求非常低,不讲究吃和穿,甚至不知道自己拿多少工资。欧阳自远的夫人邓筱兰说,欧阳自远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和学习上,已经70多岁的他,一回家就钻进书房,家里什么事都不管,什么都凑合。衣服恨不得天天穿同一件,饭做好了,叫他吃他就吃,至于烧得怎么样根本也无所谓。她把家里的洗脸毛巾、洗脚毛巾分得很清楚,也很讲究,可欧阳自远一直分不清,致使他一洗脸,妻子就紧张,赶紧去卫生间看,弄不好就错了。
欧阳自远院士把自己的研究兴趣与国家社会需要相结合,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科研潜力。早在20世纪70年代,在从事中国月球样品系统测试分析研究工作中,他已认识到随着技术的进步,月球的战略意义、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和科学意义将远在南极之上。于是他及时、系统地整理了月球研究的资料,为将来中国的月球研究计划作了必要的理论和资料准备。基于目前国际上各空间大国相继推出各自的“重返月球”研究计划,他积极奔走和著文呼吁中国应抓住机遇,迅速组织力量,在较短的时间内开展并实施月球探测。
欧阳自远院士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从70年代起,他先后为国家培养了硕士、博士和博士后50名,有的已成为中国地学研究、教学和生产的骨干力量,有的已成长为地球化学各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欧阳自远院士不仅是位杰出的地球科学家,而且也是中国杰出的科技组织者与管理家。他不仅长期担任科研部门的领导职务,而且还长期担任一些学会的领导职务。为了中国地球科学的成长与发展,他孜孜不倦、呕心沥血、不辞劳苦、辛勤工作。
相关链接:
欧阳自远(1935.10.9),著名的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4年11月,为弘扬欧阳自远的学术贡献和科学精神,一颗由国家天文台于1996年发现并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第8919号小行星,被命名为“欧阳自远星”。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为了中国地球科学的进步,欧阳院士积极奔走,呼吁中国政府应抓住机遇,尽快开展实施月球探测工程。
B.由于所从事工作的复杂性和保密性,欧阳自远有40多年没有回过家,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哪,到底在干什么。
C.欧阳自远院士只去中心小学作科普报告,因为他认为青少年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的最佳时候。
D.年逾古稀的欧阳自远对生活的要求非常低,不讲究吃和穿,甚至不知道自己拿多少工资,是因为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和学习上。
E.因为欧阳院士的科学贡献和精神,一颗由国家天文台于1996年发现的小行星,2014年11月被命名为“欧阳自远星”。
【小题2】文章详细具体地叙述了欧阳自远对中学老师的记忆,有何用意?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
【小题3】欧阳自远院士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
【小题4】欧阳院士被誉为“嫦娥之父”,请结合材料和现实生活,说说你认为一位优秀的科学家应具备一些怎样的品格与精神。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不读《老子》
老子本人,是不会提倡读书的
春秋,在现在看来,是很有意思的时代,人们简朴,高尚,讲规矩,但在春秋士人眼里,那却是个政治失败的年代,礼崩乐坏,王令不行,大小诸侯僭礼越分,战争连绵,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记载很少,但想必也好不到哪里去。一批有知识的人,主张各异,却有一样共识,便是社会状态糟透了,必须改变。
孔子和老子都是极富同情心,关心人民的人,但他们的社会设计几乎相反。孔子提倡有道德的个人生活和完美的社会秩序,老子对此摇头,特别是对后者。他认为人无法被自外约束,社会本身就是失败,正如秩序本身就是混乱之因,在老子看来,唯一的出路就是解散社会,或把社会限制在最小规模上。
《老子》一书,基本上可以认为是老子的思想汇编,尽管成书于何时及何人之手,尚无定论。以前我们见到的读本,都曾经后人陆续附益修饰,感谢考古学家的工作,现在,我们有了几种更接近原貌的文本。
从《老子》书来看,悲观的老子,提倡的方法是从文明后退。在他看来,人们为利益而纷争,是任何制度也解决不了的,唯一的办法是消灭利益,无可争,则民不争,无可盗,则民不盗,每一个人都穷得要死,天下就天平了。
按老子的意见,文明的进程,是大道被破坏的过程。失道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真希望孔子见到这样的主张),仁义礼智,不是挽回美好社会的通途,倒是失败的路标。老子的见解,是从原路退回,他的实际主张,从社会和个人方面,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统治者要临天下以虚静,提倡任何事情,都会使人竞争,所以要无为,“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老子》里有惊心动魄的话:“古之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民也。夫民之难治,以其智也。”需要为老子辩护的,是他的愚民主张,和后世施行的,并不一致。老子倡愚民,不是为了举天下而奉一人,而是要君民同归于简。但不管怎么说,他也确实为愚民主义提供了一种理论解释。
他的理想社会,是小邦寡民,如同原始部落。可惜考古学的发现,使我们知道,石器时代,人们的生活很悲惨,活不多久,就遍体鳞伤地过世了,老子想象的“甘其食美其服”的快乐,那时的人,并没享受到,不然,人类怎么会有迈向文明的兴趣呢?
老子的第二种实际主张,是个人的自修(这一点后来被庄子发挥了),使弱者以弱自存。他说,众人都兴高采烈,我独在一边发呆,众人都聪明伶俐,我独在一边发傻,这才叫知白守黑,知雄守雌,这才是被褐怀玉。对眼前混乱的世界,什么也不要做,不要勉强,不要为天下先,也不要故示人以别,你们忙你们的,我则“居以须复”,走着瞧,——不,是坐着瞧。
与孔子不同的,是老子富有哲人气质。他有出色的抽象能力来建立一个概念系统。简化到最后,他得到了“无”。老子的哲学趣味,是忽略现象界,使万物混一为抽象的有,继而自毁形态,变成无,也就是大道所出的地方。老子厌恶事之多端,他采取了一种被后世恭维为辩证法的方法,把现象简化为两端,再把两端绕过来,使之相遇,这也就是人们常引用他的,难易相成,长短相形,曲则全,枉则直,福祸相倚相伏,将欲夺之必先予之,等等一系列格言。这是非常漂亮、也很容易掌握的方法,想象一下它产生在两千多年前,我们就不得不对老子佩服了。如果后人仍然满足这种封闭的、过于简化的、在哲学上毕竟幼稚的方法论,那是后人的没出息。
老子对后世的另一大影响,是他的反智主义。“美与恶,相去几何?”分别万物的知识,都是无用的。治天下要绝智弃辩,自治则要寡闻以守中。他自信地说,“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出门而坐知天下事,因为那些事都能推想而来,没什么值得亲临的。好学者是二等人,忙于增加自己的知识,一等人的目的,是减少自己的知识,最后达到绝学无忧的美好状态。万一不幸,知道了些什么,也不要说给别人听,因为一开口便是无知,不说话才是真知。
老子是出色的智者,但他当不能料到,后世竟以他的主张,为不求上进的借口。他的智慧,后人没有用来启迪自己的心智,反倒用来辩护自己的懒惰。一本《老子》书,不过几千言,文字也漂亮,但你并不用看,因为你已经看过了,——老子的思想,早已渗入你我心中。何况,老子本人,是不会提倡读书的。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老子的无为思想旨在构建一种和谐有序、圆融无碍的理想生存状态。“无为”
是方法,目标是积极有为的。
B.老子认为他所生活的春秋时代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必须改变。
C.老子提倡“愚民”,就是让老百姓变得愚昧无知,达到大智若愚的境界,从而有利于统治者的治理。
D.老子富有哲学气质,他有出色的抽象能力来建立一个概念系统,但他的“辩证法”在现代社会则不完全适宜。
E.作者说不读《老子》,是因为老子思想是消极的,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程。
【小题2】解释“衣褐怀玉”的含义。(2分)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和你所了解的相关知识说说为什么“治天下要绝智弃辩,自治则要寡闻以守中”?(3分)
【小题4】作者为什么说“老子本人,是不会提倡读书的”?(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