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古代西方传说鳄鱼在吃人时会流泪哭泣,因此有了“鳄鱼的眼泪”这个谚语。生物学家们当然不会相信鳄鱼真的会装哭,因为鳄鱼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中,眼泪能有什么用呢?上个世纪早期有个科学家用洋葱和盐擦鳄鱼的眼睛,发现它们不会因此流泪,似乎支持这个说法。但是鳄鱼是有泪腺的,人们在野外和公园中有时能看到鳄鱼的确会流泪。海龟也会流泪,生物学家早就发现那是眼眶附近的盐腺在排泄体内多余的盐分。于是生物学家难免会猜测鳄鱼的眼泪也有这个作用。这个猜测很合情合理,毕竟,鳄鱼和海龟都属于爬行动物,身体结构和功能上应该很相近,而且有些鳄鱼生活在河流的入海口,也需要排出从海水吸入的盐分,在鳄鱼身体表面看不到有别的液体排出,眼泪就是个很好的候选。
但是这只是猜测。到了1970年,才有生物学家去检测鳄鱼眼泪的成分,发现海湾鳄鱼在海水生活一段时间后,其眼泪的含盐量有所增加。这似乎证明了鳄鱼的眼眶有和海龟一样的盐腺,被写入动物学专著和教科书。但是另一方面,这个实验表明鳄鱼眼泪的含盐量比海龟、海蛇等海洋爬行类的盐腺分泌物的含盐量明显要低,因此也有生物学家(包括这个实验的人)认为它其实否定了鳄鱼眼眶有盐腺的假说。
这场争论在1981年结束。那一年,悉尼大学塔普林和格里格注意到湾鳄舌的表面会流出一种清澈的液体,怀疑这才是鳄鱼盐腺的分泌物。但是液体分泌的速度太慢,无法收集进行分析,给鳄鱼注射盐水刺激盐腺分泌,也不成功。最后他们采用的办法是给鳄鱼注射氯醋甲胆碱,以前的实验已表明给其他海洋爬行动物注射氯醋甲胆碱能刺激盐腺的分泌。鳄鱼舌头上果然不停地分泌出液体,能够用针筒收集来分析钠、氯、钾离子的含量并测定渗透压。他们同时也搜集了鳄鱼的眼泪做比较。结果发现这些分泌液的盐分比血盐浓度高得多,大约是其3—6倍,渗透压则是血液渗透压的3.5倍,和海水的渗透压相当。而眼泪的盐分虽然也升高,但只是血盐浓度的2倍左右。随后他们对鳄鱼舌头做了解剖,在舌头的粘膜上发现了盐腺,其构造和其他海洋爬行动物的盐腺,特别是海蛇舌下的盐腺很相似。此后其他人的研究也都证实了这个发现。
如此,那么鳄鱼的眼泪起什么作用呢?鳄鱼通常是在陆地上呆了较长时间后才开始分泌眼泪,是从瞬膜后面分泌出来的。瞬膜是一层透明的眼睑,鳄鱼潜入水中时,闭上瞬膜,既可以看清水下的情况,又可以保护眼睛。瞬膜的另一个作用是滋润眼睛,这就需要用到眼泪来润滑。鳄鱼吃东西的时候是不是真的会流泪?美国一位动物学家在鳄鱼饲养场观察、拍摄了4头凯门鳄、3头短吻鳄在陆上进食的情况,发现其中的五头的确会边吃边流泪。该动物学家推测这是因为鳄鱼进食时伴随着吹气,压迫鼻窦中的空气和眼泪混合在一起流出来的。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学家猜测鳄鱼眼泪能排泄体内多余盐分的理由的一项是(    )
A.鳄鱼和海龟都属于爬行动物,身体结构和功能上理当接近。
B.一些鳄鱼生活在河流的入海口,需要排出从海水中吸入的盐分。
C.鳄鱼眼泪的含盐量比海龟等海洋爬行类的盐腺分泌物的含盐量明显要低。
D.鳄鱼的身体表面看不到有别的液体排出。
【小题2】下列有关“鳄鱼盐腺”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鳄鱼的盐腺存在于鳄鱼舌头的粘膜上,其结构和其他海洋爬行动物相似。
B.鳄鱼盐腺分泌液含盐量的高低与鳄鱼在海水中生活的时间长短有关。
C.鳄鱼盐腺的构造与海蛇舌下盐腺的构造相同。
D.鳄鱼盐腺的分泌会加速是因为给鳄鱼注射氯醋甲胆碱。
【小题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塔普林和格里格的实验发现鳄鱼眼泪的盐分比血盐浓度高得多,大约是其3~6倍。
B.塔普林和格里格的实验以及之后其他人的研究结束了有关鳄鱼眼泪的作用的争论。
C.检测鳄鱼眼泪中的含盐量并不能确定鳄鱼是否有和海洋爬行类动物一样的盐腺。
D.有动物学家证明鳄鱼吃东西时流泪的原因是鳄鱼进食时伴随着吹气,压迫鼻窦中的空气和眼泪混合在一起流出来的。
【小题4】人们对鳄鱼眼泪的作用的认识,从本文看,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12-16 10:32: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实用类文本阅读
黄霑,黄霑,中国背影渐去
内地人知道黄霑是在一九八四年,张明敏在那一年的“春晚”身穿浅色中山装,一脸肃然地唱起那首《我的中国心》。那是内地第一次目睹海外的中国歌手,口音不同、唱法不同、形象不同、味道不同,吃惊仿佛天外来客。《我的中国心》给人流落在外的海外华人的整体形象暗示,通过歌声几乎人人都信了:虽然生在异国他乡,但什么也改变不了中国人的爱国心,什么也改变不了中国人万里归乡的向往。连阅人无数、历尽沧桑、一贯“老谋深算”的作家王蒙,也差一点在那歌声中落了泪。那时候香港离内地无比遥远,那时候中国人想像远方的中国人,全都是一副身在异国翘首盼望,只等着国门一开,就一头扑进祖国母亲怀抱的形象。歌的词作者是黄霑,曲作者是王福龄,因不断重复反复烙印,内地人开始对黄霑这俩字儿有了印象。
这其实不是内地人接触黄霑作品的开始。内地人接触黄霑,从邓丽君《忘记他》就开始了;然后是叶丽仪《上海滩》之“浪奔,浪流”。但这都没有留下印象,留下印象却在《我的中国心》红遍中华大地之时;然后在罗文、甄妮《射雕英雄传》主题曲《世间始终你好》中再添一点印象,当时郭靖、黄蓉缠缠绵绵羡煞天下情侣。之后,对黄霑这作词人的印象一年年在加深:
一九八六年,在张国荣的《当年情》中,在小马哥狄龙张国荣生死与共英雄本色的兄弟深情中;
一九八七年,还是张国荣,《倩女幽魂》展开了书生美女人鬼两隔,人间冥界两茫茫的意境;
一九八九年,叶倩文的《焚心似火》,巩俐纵身扑向熊熊大火的那一霎,深情一回眸之间,又响起了黄霑的歌词《秦俑》;
一九九〇年,黄霑自己现身在《沧海一声笑》中放声一啸,粗嘎难听,却令人一震。这时黄的形象,已经不仅是幕后作者,而是一个洒脱纵情放浪江湖的中国民间浪人形象。然后,伴随着李连杰的黄飞鸿和林子祥《男儿当自强》的呼吼,黄霑如吹沙见金般地,在音乐中显现出了他的本人形象。
这时内地人都已经知道,海外的中国人并不像最初想像的那样整天怀思故土,而是有着各种心态、各般生活、各色心情的都市芸芸众生。但在黄霑身上,我却发现隐藏在各类作品的诸端变化和纷杂表象下面的,真是一股剪不断理还乱的地道中国情怀。在黄霑这样的香港人身上,那种中国的根,那种对中国文化的眷恋,为什么会是那样的深、那样的强大?在身处西洋文化的每日熏染之下,在远离华夏文明中心的海外角落,中国人的自认,中国文化的自觉,为什么反倒愈益地强大,愈益地粗犷和剽悍?
确实,黄霑有一颗中国心。黄霑的全部词曲作品,都表现了中国的情事、中国的格调、中国的人生态度。一点也不夸张地说,他的词曲作品,虽然映入了世俗的光影,虽然染进了粤语的方言,但依然纯然是中国传统文艺的一支余脉。他的歌词里有大量中国古典诗词的遣辞和句法,他的曲纯然是国乐民乐曲风的延续,他甚至保留着中国古人的胸襟。对于九岁就移居香港,几乎在粤语英语和香港的商业文化中生活了一辈子的人来说,发生这种现象,真的很耐人寻味。
在黄霑最突出的几个代表作中:《上海滩》主题曲“浪奔浪流”,“淘尽了世间事,亦未平复人间争斗”的态度,正是苏东坡在《赤壁怀古》、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的态度;《倩女幽魂》“人生梦如路长,梦里依稀有泪光”的凄美和哀婉,宛然古代词境的复现,里面有人生如梦的中国生死观,还有戏梦红尘的文人处世态度;而《黄飞鸿》直接套用了中国的古曲《将军令》,《沧海一声笑》直接取材于广东音乐;而黄霑最深的底蕴,一是痴,一是笑;痴是悲,是凄凉,是中国人对尘世的眷恋;笑是喜,是洒脱,是中国人对人世的放达。
黄霑最独特之处,是将中国传统文人心境,充塞进满满的江湖之气、侠义之气、酒肆之气,从而突出地鼓荡出一份俗、一份野、一份狂、一份真;这种风气在中国书中有,画中有,偏偏在音乐中不常有,尤其在主流的民乐古乐中没有。这是黄霑的特色。《将军令》那么求风雅讲韵味的一支曲,到黄霑这里全是气,全是吼,全是重拍,全是怒吼,强得不能再强;这是黄霑的创造,是中国人音乐世界里没有过的狂暴之声。《沧海一声笑》和《倩女幽魂》插曲《道,道,道》,黄霑老先生开起口来也是一路狂吼如山野村夫,词是“谁胜谁负浪涛淘尽”之类的老词,声音境界上却是一顿乱拳什么都不讲的粗,是文人少有的野狐气,那种狂不是苏东坡辛弃疾等的豪迈能包得住的,自有黄霑的真性情,有他混迹于人间的闹市而不是人生的书桌边所特有的一份大粗大俗大鸣大放。从生活哲学看,那股横蛮的劲儿其实不是文士的旷达,而是野民的拼劲儿,于放浪鼓噪中自有人生的不讲理的一分热。
二〇〇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黄霑走了。之前,罗文走了,张国荣走了,梅艳芳走了。那一个在内地人心目中香港最辉煌的时代,绝代人物渐渐离去,只余下一座空空的舞台。
一个时代过去了。
……
黄霑是第一个尖锐指出周杰伦红不了多久的人,是第一个尖锐批评TWINS不会唱歌不该出唱片的人,是第一个尖锐抨击现今歌迷只会看歌不会听的人,是最有名的一个认为中国的歌坛正处于一个黑暗时期的人。黄霑说,中国人必须唱中国歌,周杰伦唱的 HIP-HOP 是外国文化,我们再怎么学,再怎么好,也不过像中央电视台播的洋人唱京剧一样。黄霑还说,我喜欢一个小胖子,臧天朔的《朋友》,写出了中国人的义气,很打动我。这类的言论这类的事,这么强烈地让黄霑感怀,正说明了一个中国背景的无情逝去。
——选自《读书》,有删节
【小题1】作者说,“在音乐中显现出了他的本人形象”,统观全文,你认为黄霑是一个怎样的音乐人? (4分)
【小题2】题目“ 黄霑,黄霑,中国背影渐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5分)
【小题3】黄霑对周杰伦、TWINS等歌坛新人的预言似乎都与事实相悖,他认为“中国歌坛正处于一个黑暗时期”,对此,你如何评价?   (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9分,每小题3分)
发现影响脂肪存储和代谢的重要因子
在探求导致肥胖的生理因素的研究中,美国乔瑟琳糖尿病中心的科学家认定,作为细胞周期转录辅助调节因子的TRIP-Br2在脂肪存储和能量代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发现可能为开发新的肥胖治疗方式奠定基础。相关研究报告发表在当日的《自然医学》杂志网络版上。
转录辅助调节因子可通过激活或抑制基因的表达来控制DNA的表达,而TRIP-Br2能够调控与脂肪存储和能量代谢有关的代谢基因。科学家观察了被喂食低脂、高脂食物的小鼠和肥胖小鼠的TRIP-Br2水平,发现食用高脂食物的小鼠和肥胖小鼠脂肪组织中的TRIP-Br2水平较高。此外,他们还发现肥胖人群内脏脂肪区域的TRIP-Br2有了明显提升,而囤积在身体中部的脂肪可比积聚在其他部位的脂肪具有更大的有害效应。
为了阐明TRIP-Br2在脂肪存储和新陈代谢中发挥的生理影响,科学家对经基因处理过的、不会再产生TRIP-Br2的KO小鼠进行了实验。它们被分别喂食低脂食物和高脂食物。测试结果显示,食用高脂食物的小鼠体重并未显著增加,基本与食用低脂食物的小鼠体重持平,这是因为产热的增加和耗氧量的提升,使KO小鼠消耗了更多的能量。此外,食用高脂食物的KO小鼠的葡萄糖耐受性及胰岛素敏感度都有所改善,甘油三酯也有所降低。
当TRIP-Br2受到抑制时,与脂肪分解有关的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和β3肾上腺素能受体(ADrB3)的表达就会明显增强;而当肥胖和高脂食物促使TRIP-Br2水平提升时,其也会压制HSL和ADrB3受体的表达,从而造成能量消耗的锐减以及脂肪堆积的增加。“因此TRIP-Br2对脂肪的储存十分重要,当这一要素缺失时,动物就无法聚积脂肪。”研究主导者、哈佛医学院的医学副教授罗西特•库尔卡尼如是说。
除此之外,TRIP-Br2同时还能调控脂解作用、能量输出和氧化代谢。库尔卡尼说:“这是首次确定一种细胞周期转录辅助调节因子能够控制这些过程。与以往的研究不同,TRIP-Br2此次似乎展现了不同的作用机制。”
对于治疗肥胖和包括胰岛素抵抗在内的相关并发症,TRIP-Br2可谓是一个颇具潜力的治疗基点。研究人员目前正在探索减少内脏脂肪中TRIP-Br2的方法,以便增强HSL和ADrB3受体的表达。而具备改变这两种分子的能力,将为我们抗击肥胖开辟新的路径。此外,研究小组亦在探查抑制TRIP-Br2以及由其导致的肥胖抗性是否会对心血管疾病和代谢并发症造成相关影响。
【小题1】对作为细胞周期转录辅助调节因子的TRIP-Br2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TRIP-Br2在脂肪存储和能量代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发现为开发新的肥胖治疗方式奠定基础。
B.科学家观察了被喂食低脂、高脂食物的小鼠和肥胖小鼠的TRIP-Br2水平,发现食用低脂食物的小鼠脂肪组织中的TRIP-Br2水平比食用高脂食物的小鼠和肥胖小鼠脂肪组织中的TRIP-Br2水平低。
C.TRIP-Br2可通过激活和抑制基因的表达来控制DNA的表达,能够调控与脂肪存储和能量代谢有关的代谢基因。
D.科学家通过被喂低脂和高脂的小鼠实验还发现肥胖人群内脏脂肪区域的TRIP-Br2有了明显提升。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探求导致肥胖的生理因素的研究中,美国乔瑟琳糖尿病中心的科学家认为,TRIP-Br2在能量代谢和脂肪存储中起着重要作用。
B.当TRIP-Br2受到抑制时,与脂肪分解有关的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和β3肾上腺素能受体(ADrB3)的表达就会出现明显增强;而当HSL和ADrB3的表达受到压制时,动物就会相对长胖。
C.TRIP-Br2对脂肪的储存十分重要,它是动物聚积脂肪的必要因素。
D.研究小组亦在探查抑制TRIP-Br2以及由其导致的肥胖抗性对心血管疾病和代谢并发症造成相关影响。
【小题3】下列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研究发现,与积聚在人体其他部位的脂肪相比,囤积在人体中部的脂肪产生的有害效应可能是最大的。
B.在对TRIP-Br2的研究中,科学家使用经基因处理过的、不会再产生TRIP-Br2的KO小鼠作为实验对象;这表明,经过基因处理,动物肯定就不会产生TRIP-Br2。
C.在TRIP-Br2的生理影响研究中,科学家发现,食用高脂食物的KO小鼠体重并未显著增加,基本与食用低脂食物的KO小鼠体重持平,这是因为小鼠消耗了更多的能量,造成TRIP-Br2的缺失。
D.对于治疗肥胖和包括胰岛素抵抗在内的相关并发症,TRIP-Br2可谓是一个颇具潜力的治疗基点,所以它将为我们抗击肥胖开辟新的前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坚守良知的翻译家草婴
自1942年始,草婴就与苏俄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50年代末,中苏关系的变化波及到苏俄文学的译介工作。解放日报社社长张春桥从苏联访问回国后,在文学界的一次会议上说:“即使在苏联,肖洛霍夫的作品也是有争议的。”这句话倾向性很明显,嗅觉灵敏人士开始改变言论,往日对肖洛霍夫的称赞都变成了贬斥。草婴的朋友劝草婴改弦易辙做别的工作,别惹火烧身。但草婴不为所动,不改初衷,先后翻译了肖洛霍夫的《新垦地》《顿河故事》《一个人的遭遇》等作品。在他看来,文学是沟通两国人民心灵的桥梁,何罪之有?后来,作为肖洛霍夫作品的中文译者,草婴被当作“帮助对象”,在批判会上接受“教育”。
1957年“反右”时,要给著名翻译家、文学评论家傅雷“戴帽子”,要求草婴写文章批判他。草婴认为傅雷翻译态度严谨,对国家有贡献,一个字也不写。草婴说:“我做人有一个原则,人活着,不能说违心话,做违心事。”
60年代中期,草婴计划翻译托尔斯泰的全部作品。但很快“文化大革命”开始,草婴被定为“苏修特务”,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草婴坚决放弃出版社的领导岗位,执著于托尔斯泰作品的翻译。托尔斯泰作品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滋育了几代中国人,鲁迅、茅盾、瞿秋白、巴金等作家先后介绍过托尔斯泰的生平、哲学思想、人生观等。托尔斯泰几部有影响的长篇小说也有了中文译本,但大多是从英语转译的,从俄语直接翻译的不多。托尔斯泰的作品采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思想深刻,特别是作品中对人的精神世界细致而深刻的探索与草婴的气质特别契合,语言文字不崇尚华丽,风格也与草婴比较接近。1978年至1998年,历时20年,草婴以一人之力完成了400万字的《托尔斯泰小说全集》的翻译。除了草婴,世界上还没有哪个翻译家译完了博大精深的《托尔斯泰小说全集》。草婴说:“20年翻译托尔斯泰小说,最大的收获是让我触摸到了一个高尚的心灵。”1987年苏联作家协会授予草婴“高尔基文学奖”。草婴是唯一获此奖的中国作家。可以说,草婴是中国读者了解俄罗斯文学的一扇窗户。
随着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深入,许多年轻人也加入到翻译的行列。但有些人常常仅拿到一部分书稿就开始翻译,翻译速度惊人,一本30万字的书不到半年就译好了。还有一些人,翻译以追求利润为目的,找出许多已有的版本,东抄一句,西抄一句,就完成了译作。草婴认为,作为一个翻译家,首先要耐得住寂寞。一个人关在屋子里,几本外语书、几本词典、几张稿纸、一支笔,在这样的环境里,不是过一天两天,不是一个礼拜两个礼拜,而是终身,因此一定要培养这方面的精神力量。二是要认真。在翻译之前要先把原著读透了,了解原著中涉及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包括作品产生的历史环境、当地的风俗习惯等等。在读原著的同时考虑这部作品值不值得翻译,适不适合自己翻译。在他看来,翻译家就是原著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桥梁,必须时时想到原著作者和译文读者,并对二者负责。草婴翻译每部作品,总是逐字逐句地把原著译成中文并对译文进行检查与通读。在完成译稿之后,又仔细阅读译文,看有没有脱漏、误解之处,并逐一加以更正。之后,再从中文表达的角度来审阅译稿,务求译稿流畅易读。最后才把译稿交付编辑审读。根据编辑所提意见,认真考虑,做必要的修改。即使是经过这样严格的步骤完成的译稿,在校样出来后,草婴仍坚持自己至少通读一遍。作家王西彦先生说草婴在翻译的时候“有一种忘我的虔诚态度和傻子精神”。
2003年,草婴80大寿,俄罗斯驻上海总领事柯富安致函草婴:“您是连接两个邻国伟大人民心灵的桥梁,您介绍了托尔斯泰、肖洛霍夫这样的世界大师的作品,凭着您的才华,这些名著不只属于俄罗斯。” (摘编自柯琳娟、杜雅萍《草婴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解放日报社社长张春桥从苏联回国后说肖洛霍夫的作品也是有争议的,但草婴缺乏政治敏感,仍然埋头翻译肖洛霍夫的作品。
B.草婴用了20年的时间独立翻译400万字的《托尔斯泰小说全集》,不仅让中国人民深入了解了托尔斯泰的作品,也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升华。
C.许多年轻译者在不熟悉原作的情况下,翻译速度快得惊人,对这种急功近利的翻译态度,草婴提出了严肃批评,并以自己的行动教育他们。
D.苏联作家协会授予草婴“高尔基文学奖”,俄罗斯驻上海总领事柯富安向草婴致函祝寿,这说明草婴在传播俄罗斯文化方面贡献卓越。
E.本文撷取草婴人生的若干片段,生动描写他60年执著于俄罗斯文学翻译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翻译家的高尚品格。
(2)草婴为什么选择翻译托尔斯泰的作品?请简要分析。
(3)草婴在文学翻译工作中的认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
(4)草婴的“坚守良知”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另类“新文学”之父
李林荣
论在文学史上的辈分,郁达夫属于为“新文学”吹响号角、发起最早几波冲锋,打赢最先几场漂亮硬战的前驱和元勋。
1921年在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读大二的郁达夫,就邀集了一帮后来成为“新文学”第二大团体“创造社”骨干的朋友,成立 “创造社”文学社团,同年 10月,郁达夫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在上海出版了。仅以上两点,郁达夫作为“新文学之父”,当之无愧。可实际上,无论在当时,还是后来以至今天,很多人都不太乐意痛痛快快地把郁达夫和胡适、鲁迅、周作人、茅盾摆在一起,相提并论,认定其对“新文学”有首倡缔造之功。一个直接的缘由,就在于郁达夫赖以创下一项文学史纪录的成名作——小说集《沉沦》,实在是不讨大家喜欢。
情况甚至还比这更严重,《沉沦》刚一问世,按历史现场的目击证人周作人的话说,就“颇有人认他(它)是不道德的小说”。当年指斥《沉沦》不道德的种种说法,究竟有多严厉、多难听,今天已不容易详细了解。从周作人为《沉沦》辩白、正名的那篇题目也叫“《沉沦》”的议论文章,篇幅超过了周作人那一时期写的一般论文差不多一倍,就可以侧面感觉到那会儿骂《沉沦》的声浪,气势着实不弱。 
周作人的评论一出,在以学问和权威为信仰的知识界、文化界,基本再没什么人去揪《沉沦》的道德小辫子了。至于在文化、文学的专业圈之外的日常舆论场合,《沉沦》内容、外形和品位,八成还是一如既往的“不道德”,往轻了说,也是:它写的和写它的,一概都没出息。
一部《沉沦》,三个故事,主人公都是一位青春年少、留学海外的小伙子,基本情节都是主人公被“名誉、金钱、女人”三重欲望的“三角联盟进攻”,昼夜不休连轴折腾,弄得日甚一日地神形憔悴、弱骨支离、失魂落魄,最后落到非死即病的穷途绝境。有欲望很正常,因追逐欲望,而惶惶、而窘迫,也不算失常。在欲而难得和只能偶有所得的情形下,总是自怨自艾、唉声叹气、顾影自怜,越琢磨越伤心,动不动就二目垂珠、以泪洗面——这样的做派,却怎么看也不能看成人情、世态的常态。
对《沉沦》和对郁达夫有关《沉沦》创作背景的追述,历来有两个普遍存在的“没读懂”。一个“没读懂”,表现为不是把《沉沦》向上拔得太高,就是把《沉沦》向下摁得太低;另一个“没读懂”的表现,则是不是把《沉沦》跟他的作者郁达夫先生本人的生活实际靠得太近,甚至干脆贴在了一起,就是反过来走另一极端,把二者使劲拉开,分离得太远。 
其实,达夫先生追述过,说他的真正的文学创作生活,是从《沉沦》发表以后才起步的。这也就是说,写《沉沦》这三篇小说的时候,他还并没有充分明确、充分自觉、充分自信的以小说家或者文学家自居的意识。
《沉沦》是郁达夫作为业余写手的最后一笔涂鸦,其实质水平是业余涂鸦级的,但传播的范围和产生的效应,却是专业高手级的。这种明显的不对称,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更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因为《沉沦》毕竟写的是没出息角色的没出息故事,而且还是三个步点踏在一处,相似的叙述框架,同样的“名誉、金钱、女人”三角联盟“欲望”组合的蛊惑和煎熬,做推动情节的动力源,而从这几个方面暴露出来或者说泄露出来的,正好只能是尚缺乏作家的机心和文学艺术手段的合成包装的郁达夫本人写作当时的实际生活情态。
郁达夫其人其文是不寻常的,这种不寻常,在他生命途中从非文学到文学、从业余写手到作家移形换位的临界点前后,有由低调到高调、由宣泄到创造的不同体现,但坦率无伪的实质是一以贯之、持续不变的。
在《沉沦》成型之前的岁月里,或者说作家郁达夫文学生命的孕育期里,还未成名作家的郁达夫大概确实是被一种耽于自卑的丑小鸭情结给压抑得有点“没出息”了。《沉沦》里三位有事没事都能兀自伤怀、哭哭啼啼的主人公,就该是这一时期郁达夫本人的人格倾向投射,这三位“没出息”的主儿共同牢牢怀抱在心的欲魔三角形——“名誉、金钱、女人”,也确实就该是压弯他们身形脊梁的那座精神大山。 
但是,这一切,都在《沉沦》发表之后,随着郁达夫文学生命和社会生命的航船乘风破浪、启程远行,都被挪移到一个更开阔也更崇高的价值平台上,给全面刷新和整体超越了。郁达夫从《沉沦》开始的文学之路,自抬脚第一步算,就是有和《狂人日记》同等豪迈的气势和同等深广的意义。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章首段写郁达夫为“新文学”吹响号角,是新文学的前驱与元勋,既奠定基调,也引出下文对其卓越文学成就的叙述。
B.文章第2段运用对比手法,揭示郁达夫的《沉沦》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从侧面表现出郁达夫的文学功绩。
C.传记中引述了周作人的话,其目的在于凸显小说《沉沦》发表后所受到的责难和批评,使《沉沦》在社会舆论上树立了权威。
D.作者认为,对待郁达夫的《沉沦》存在着两个“没读懂”,具体表现为在“主题”上与“背景”上存在着两种极端倾向。
E.郁达夫先生自己对《沉沦》偏爱有加,并满怀深情追忆说,自己真正的文学生涯是从《沉沦》发表以后开始的。
【小题2】联系文本,作者为何称郁达夫为“新文学之父”?“另类”又表现在哪里?请简要回答。(4分)
【小题3】文章称《沉沦》是“郁达夫作为业余写手的最后一笔涂鸦”,但“传播的范围和产生的效应,却是专业高手级的”,如何理解这句话?(4分)
【小题4】文章多次说《沉沦》“没出息”,又说郁达夫其人其文“不寻常”,是否矛盾?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侯仁之,燕南园最后一位百岁大师走了
肖东发陈光中
①喜欢长跑的侯仁之先生终于停下了脚步,他差不多跑了整整一个世纪,于2013年10月22日安然离去,享年102岁。
②自少年时期开始,侯先生最喜欢的体育运动是长跑。这已经不仅是身体的运动,更是精神的运动。长跑是需要持久韧性的,而侯先生一生都在不停歇地“跑”!一个以跑步的方式度过人生的人,自然能达到更远、更高的目标。所以,他才一直“跑”上了历史地理学的巅峰。
③侯老102年的人生轨迹,与百年来国家、民族的风雨历程交织在一起。说来也巧,在每个人生的转折点,似乎都有一位老师的身影在等着他:顾颉刚老师一篇宣传抗日的文章,使他决定放弃学医改攻历史,从而进入燕京大学;洪业老师“择校不如投师,投师要投名师”的肺腑之言,使他从历史走向地理:远赴英伦投至达比教授门下求学,又使他终于迈进历史地理学的大门……当然,还有司徒雷登校长呢,还有夏仁德教授呢,还有冰心先生呢,还有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呢……一老师们对他的影响,自然不仅仅局限于学业,更有思想与精神上的熏陶。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件事情:侯先生被日寇判刑后暂居天津,因意外情况面临再次被捕的危险,正当他不知何去何从的时候,洪业先生带话过来:不能走!就是被判处死刑,燕大人也会知道“侯仁之是为什么而死的’!!——洪先生自己就是一个榜样:在日寇的监狱里,他不仅自己恪守气节,还教诲身边的学生要坚持民族大义,不畏威胁利诱。正是在这些贤师的引领与鞭策下,侯仁之才逐渐走向成熟,在以后漫长的岁月当中,经得起名利的诱惑,抗得住命运的拨弄,耐得住长久的寂寞,以坚韧的精神求学治教,不仅成为学术泰斗,还是后辈学子敬崇的楷模。在这一代代杰出的学者身上,我们不难看到,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治学之道和气节操守是如何薪火相传、经久不息的。
④1932年,十九路军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以失败告终,20岁的侯仁之在苦闷中彷徨。侯仁之回忆道:那天,我实在闷得很,一个人去城里,从学校一直走到前门。我是想买一本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中学生》,我非常喜欢这个杂志。我一个人走,心里太烦闷了。当时没希望啊,抗日也不允许了!我们该怎么办呢?也不知走了多长时间,买了这本杂志回去了。它对我影响太大了!里面有一篇文章,不长,但写得特别好,满腔热情地勉励青年“不要空谈救国”,要“到民间去”,“要把自己的脊梁竖起来,真正去唤醒民众。”那作者的署名是顾颉刚。顾颉刚是燕京大学的著名历史学家,一位爱国学者。由于他那篇文章的影响,使侯仁之改变了学医的志向,再加上他弟弟侯硕之说“学医,只能给个人看病;学历史.可给社会治病!”,侯仁之毅然决定报考燕京大学,投至顾颉剐门下,改攻历史了。
⑤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侯仁之在学术上的成果是辉煌的, 1950年,他发表了《“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一文,率先对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建立奠定了理沦基础。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他担任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并兼任刚刚成立的地质地理系主任。自此,“历史地理学”便正式出现在中国大学的课程设置中。
⑥侯仁之曾说:“我这么多年搞的这门学问,乃是又古又今之学,既要研究历史上的古籍文献,又要结合现代地理学的知识实地加以考察,是需要‘读书,和.行路,的……” “行路”自然要“跑”.侯仁之“跑”得上瘾。比如,从1961年到1964年,他每年暑假都要到西北考察,探索沙漠地区地理环境变化的原因,直到20世纪90年代,他已经年逾八旬,仍持续不断地去沙漠地区、去各地城市,这对他来说,也是极大的乐趣。
⑦时间进入21世纪,侯仁之已是九旬之人了,他说:“我虽不能.奋蹄,,但还可以慢慢地‘走’路,庶几可多干点活。”他干的“活”可不少:他的历史地理学“四论”,对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他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一至二集以及《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的出版,是理论联系实践的结果;他在城市历史地理及沙漠历史地理等方面的探索,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他因促使中国参加世界遗产公约组织,而被誉为“中国‘申遗,第一人”。
⑧他为自己作了这样一个简单的总结:少年飘零,青年动荡,中年跌宕,老而弥坚。“平生最爱夕阳晚,坐听涛声到黄昏。”可作为一个学者,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工作。侯仁之是不会“坐听涛声”的。近年来,由于目疾加腿疾,他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但是,即使无法“奋蹄”,他却还要“慢慢地‘走路…,要“多干些活”。
⑨如今,这位长期坚持跑步的老人,已驾鹤西去。人们在他的遗像前驻足致敬。妻子张玮瑛送的挽联挂在墙壁上:不思量自难忘忆在昔七十载燕固执手期颐齐眉曾共晚睛,穷碧落下黄泉别而今百余岁人生爱侣蓬山此去难再步芳。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侯仁之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凸显了他在历史地理学领域的影响力。
B.文中提到了对侯老一生影响最大的两位老师:顾颉刚和洪业。如果说顾颉刚是促使侯仁之选择燕大的关键人物的话,洪业则是影响他从历史走向地理的关键人物。
C.侯仁之是一个以跑步的方式度过人生的人。他多次到西北考察,探索沙漠地区地理环境变化的原因,直到他年逾八旬,仍持续不断地去沙漠地区、去各地城市去考察。
D.侯仁之一生少年飘零,青年动荡,中年跌宕,老而弥坚。文中“平生最爱夕阳晚,坐听涛声到黄昏”这句话正是侯仁之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E.侯仁之说“学医,只能给个人看病;学历史,可给社会治病!”于是侯仁之改变了学医的志向,投至顾颉刚门下,改攻历史。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侯仁之取得辉煌成果的原因。
【小题3】本文第四段写了侯仁之对往事的回忆,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小题4】文中说“学医,只能给个人看病;学历史,可给社会治病!”这句话带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