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我叫马三立
刘连群
①20世纪90年代的大部分岁月,已经步入耄耋之年的马三立依然保持着健旺的活力。
②为马三立捧哏的合作者去世后,他就只说单口相声了,这一来倒另辟蹊径,开拓了又一艺术天地。他以老者的神态、语气讲笑话,从大家熟悉的生活琐事说起,可就在你不知不觉间转入正题了,直至“包袱”设就,从容“抖”开,让你先怔一下才幡然醒悟忘情失笑,而且越笑越有味道,有时还会依稀咀嚼出一丝哲理来,这就是大师的功力和境界了。
③大师的幽默又是不受舞台限制的,晚年的马三立似乎随时随地能够抓出笑料,得心应口,激起笑声一片。去劳教所向失足少年讲话,走下汽车有两位女警察搀扶,记者一路追随照相,马三立忽然温和地说:“明天见报群众看见我让俩警察架着往里走,会说马三立这么大年纪还犯案,这不,被警察押着进监狱了!”此话一出,两位女警察笑得弯下身,半天没直起腰来!
④马三立经常在台上说相声时自称“马大学问”,其实生活中的他确实爱读书,到老仍手不释卷,并且兴趣广泛,博闻强记。他读书涉猎面很广,他认为相声演员“肚子是杂货铺”,为此他一直忙中偷闲见缝插针勤读不已。除了读书,他还喜欢看戏,结交了许多梨园行的朋友。他还爱好国画、书法,爱看足球。
⑤马三立的记忆力堪称训练有素,而且到老不衰。他到晚年一直没有放松对记忆力的锻炼,有一件事非常耐人寻味,就是他一直记得胡耀邦同志逝世的日子、时间和中央悼词的部分章节。晚年的马三立始终律己甚严,曾经自拟“养心安神十一条不该”和为人处世的“三别、三不、三对、三要”。 “不该办的事情,莫办;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不该用的物品,不买;不该要的礼物,不收……不该得的报酬,不要”,“对自己的声望,珍惜;对道德品行,端正;对衣食住行,知足。”
⑥2001年12月8日晚,“相声艺术大师马三立从艺80周年暨告别舞台晚会”上,马三立仍是那身可体的灰色中山装,那副镀金框架的秀郎架眼镜,还夹有灰色的银发梳理得一丝不苟,面含微笑,一派儒雅的长者风范。知道内情者会发现他的步子比过去慢些,气息也显得微弱,但一站到舞台上,却仍旧精神矍铄,光彩照人。依然是过去的老习惯,先向观众作揖示意。如潮掌声止息下来,人们静静地等着大师开口,却谁也没想到,那沙哑、温和的嗓音说出的第一句话是:“我叫马三立……”谁不知道他是马三立?但他就是用这种小学生报到式的自报家门,拉近了与几千名观众的距离,也缓和了现场绷得过紧的气氛。马三立似乎有意冲淡晚会的隆重、严肃气氛。于是他娴熟自然地现场抓哏,妙语连珠:“……有的观众点我那段《买猴儿》,说不了了,没气力了,我现在已经成了‘老猴’了!”大家上台表示敬意和祝贺,他仍然不肯让气氛庄严起来,马季神态虔诚地献上手书的八个大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马三立含笑称谢,拉起他的手说:“我和马季,还有马玉涛是一家子,都是‘马大哈’的后代。”全场大笑。
⑦他原为让人笑的,他坚持到了最后。大师走得很平和、很从容,似不再有所牵挂。
⑧就引用宋人程颢的《秋月》结尾吧:“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文汇报》2011年10月26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大师的功力和境界就在于,在不知不觉间让人幡然醒悟,忘情失笑,而且越笑越有味道,有时还会依稀咀嚼出一丝哲理来。
B.马三立说相声时常自称“马大学问”,认为相声演员“肚子是杂货铺”。他读书博闻强记,涉猎很广;兴趣广泛,喜欢看戏,国画、书法颇有造诣,还爱看足球。
C.划线处的描写描摹了马三立朴素、严谨、随和、儒雅的长者形象,表现了他对观众的尊重,暗示了马三立对相声艺术的追求与热爱一直没有改变。
D.从艺80周年暨告别舞台晚会上,马三立有意冲淡晚会的隆重、严肃气氛,用小学生报到式的自报家门,拉近了与几千名观众的距离,也缓和了现场绷得过紧的气氛。
E.本文作者以深深的敬意叙写了马三立的从艺生涯,步入耄耋之年的马三立依然保持着健旺的活力,改说单口相声后开拓了又一艺术天地,依然兴趣广泛,爱好读书,记忆力到老不衰。
【小题2】文章结尾程颢的《秋月》一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如此结尾有什么作用?(4分)
答:
【小题3】请结合文本分析马三立能成为一代相声大师的原因。(6分)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2-21 10:45: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所谓纳米雾机器人是由一大群能自我复制的智能型纳米机器人组成,每个机器人实际上就是一个纳米颗粒。这些机器人身上都有12只手臂,还有接收天线,当需要什么的时候,只要往电脑中输入一个指令,电脑向空中发出无线电波,接到命令后的纳米机器人会立刻聚拢来变出你想要的东西。它们结构相似,具有遗传、繁殖及对外的应激能力;它们从出生、繁衍、执行各种任务,到最终衰亡,还需要不断地与外界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也就是说,它们还具有新陈代谢、生长、演变等特性。

这是美国计算机专家约翰•霍尔基于目前纳米科技发展趋势提出的一种构想。那么,以当今的科技水平,科学家制造出这样的纳米雾机器人还存在哪些技术难点?

一是繁殖问题,纳米雾机器人要在自然环境中存活,并在需要时快速自我复制,就必须从外界大气中补充、摄取新的物质。对比大气和生命遗传基因DNA的成分可以发现,大气中严重缺乏DNA中的磷元素,这意味着DNA无法在大气中顺利进行自我复制,此因素很可能成为纳米雾机器人在大气环境下无法繁殖的重要原因。试想,如果纳米雾机器人不能繁殖,它们就无法在自然界中存活;但反过来,如果其繁殖能力过强,加上在自然界中又没有天敌,一旦人类对其复制失控,这种纳米雾机器人将有可能迅速占领地球上的生存空间,直接威胁到其他生物,甚至人类的生存。二是能源问题,从可能的途径来看,纳米雾机器人的能量可依赖太阳能、摄取外界含能物质或由人类提供;前两种途径的可行性很小,第三种途径是通过人工电磁波等方式获取能量。这种方案相对可行,但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将电磁波能量装置微型化。

纳米颗粒的显著特点是表面积大,粒子表面的原子数多,周围缺少相邻原子,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和很高的化学活性。这些机器人在空中飘浮,人类肉眼无法觉察,不知不觉中会以热运动的方式扩散进入人或动物体细胞内,在人或动物体内将“如同幽灵一样游走”,如果潜伏在细胞内就有可能诱发细胞病变,甚至可能导致癌症。一些预言家危言耸听地预言,纳米技术产生的这种纳米生物机器人,最终将会使地球变成一大团灰色的、黏黏糊糊的物质覆盖的纳米怪物。

【小题1】下列对“纳米雾机器人”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纳米雾机器人是一大群结构相似、能自我复制,在空中飘浮,人类肉眼无法觉察的纳米颗粒。
B.纳米雾机器人身上都有接收天线和12只手臂,通过无线电遥控接受人的指令,快速变出人们想要的东西。
C.纳米雾机器人能及时和外界进行能量、物质交换,并且在大气中生存、繁衍,接受人类的命令,执行各种任务。
D.纳米雾机器人的组成个体表面积大,粒子表面的原子数多,周围缺少相邻原子,吸附能力很强,化学活性很高。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国计算机专家约翰•霍尔设计的纳米雾机器人在给人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诸多隐患。
B.纳米雾机器人在大气环境下无法繁殖的重要原因,很可能是大气中十分缺乏生命遗传基因中的磷元素。
C.从可能的途径来说,因为纳米雾机器人形体微小,所以电磁波能量装置微型化才便于它们携带和运用。
D.如果纳米雾机器人诱发细胞病变甚至导致癌症的话,是因为它们不知不觉中进入人或动物体细胞内,并潜伏其中。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纳米雾机器人具有遗传、繁殖、新陈代谢、生长、演变等生命特性, 这实际上表明它们已经属于人造生命范畴。
B.无法繁殖不能存活;繁殖能力过强,又会威胁人类的生存。由此可见,纳米雾机器人的可控繁殖也是一大技术难点。
C.虽然近年的纳米科技在很多领域已经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但制造纳米雾机器人仍任重而道远。
D.因为纳米雾机器人智能化程度很高,所以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将可能不断地自我完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雷抒雁:一个时代的激情诗人
张毅静
2013年2月14日凌晨1时31分,一个毕生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诗人走了。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他为之讴歌了一生的世界。他,就是著名诗人雷抒雁。
他的诗都与时代重大事件有关。
一切可能都来自少年时代所接受的教育。雷抒雁读初二就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启蒙老师告诉同学们说:“文人是干吗的?就应该像我们大儒张载那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思想深入其心,使得雷抒雁一生以诗文为喉舌,在每一个时代重大事件面前,在每一个大的历史变革时期,我们都能听到他的声音。
上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的政治刚刚开始解冻。为在“反右”和“文革”中蒙冤者进行的平反也没有开始。年仅三十岁出头的雷抒雁在无意间看到辽宁张志新烈士的事迹后,他被烈士的死难真相所震撼,感慨不已。他在文章中写道:“那时候,我有大梦初醒的感觉……那是一个思索的年代,一个反问的年代,一个不断地解剖自己,解剖灵魂,解剖社会的年代。”雷抒雁以正直人的良知、以勇敢者的锐气、以诗人的敏感与才华,一蹴而就《小草在歌唱》这首悼念张志新的诗。诗中具有这样掷地有声地写道:“我敢说,如果正义得不到伸张,红日,就不会再升起在东方!我敢说,如果罪行得不到清算,地球,也会失去分量!”此诗经《光明日报》以整版篇幅刊载,在当时引起巨大社会反响,被形容为“重磅炸弹”,震撼着沉闷已久的诗坛,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局面。
1984年雷抒雁创作了长诗《父母之河》,在这首诗中,诗人的艺术神思伸向精神上的文化寻根,把黄河的文化底蕴与改革开放时代的博大精深诉求结合起来,这首诗是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更博大的拓展。
2008年,雷抒雁创作了反映抗击冰雪灾害和抗震救灾的长诗《冰雪之劫:战歌与颂歌》、《悲回风:哀悼日》等,对中国人遭受的苦难做出了积极的、激情昂扬的诗歌回应。
雷抒雁曾在一次访谈中说:“诗与时代的关系是复杂的。从我的创作来看,我的诗都与时代重大事件有关。其中写得更多的则是个人心灵在时代际遇中的感发和情感。”
过去的30年,对于中国,对于中国的每个普通的公民来说,都是最重要和最了不起的年代。
生活和工作中的雷抒雁,性子急、率真、直爽,富于激情。
老同事毕星星曾写道:“雷抒雁的名字好,很抒情,像个诗人。他常奚落我,叫个星星干什么!有一次,我意外地发现了他的一枚图章,木制的,四个字‘雷书彦章’,于是知道了,他原来的名字叫雷书彦,有点古旧的书香气,也有点迂腐陈旧的意味。雷抒雁是后来就着音改的,改得好。雷抒雁从大学入伍,一股子书生气。闲下来打扑克,雷抒雁是最难伺候的一位。一旦牌好了,他目中无人,豪气干云,赢得得意洋洋犹有余威。一旦一把烂牌,立刻没了神气,凝思沮丧强撑着,一副等待世界末日的架势……”
自小生长在关中,雷抒雁一生对秦腔、眉户特别钟爱。家乡陕西的剧团每次去北京演出,他都要去现场提建议。对剧本、唱腔设计和演员的表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他从来都是直率敢言,有啥说啥。
2009年3月,雷抒雁诗歌创作研讨会在他的母校西北大学召开。会上,初听有人称他是“人民诗人”,雷抒雁的眉头锁了起来;随后,又有几位作家评论家称他是“人民诗人”,雷抒雁坐不住了,干脆打断发言者的话:“刚才大家用了天才的、伟大的、杰出等词来形容我,以后,请你们在我听不见的时候说,我不欣赏那些词。”他直截了当地表示:“有人说我是‘人民诗人’,我觉得自己担当不起,但我希望自己能为人民多写点东西。”
诗人王久辛记得,在一次古体诗词研讨会上,轮到雷抒雁发言时,他将准备好的发言稿放到一边,正色地说:“今天参加会议的全是诗人,本来没有什么尊卑贵贱,在诗的面前一律平等,以诗论高下。可是你们弄这么个主席台,按官职排位,这还是研讨诗吗?”
对于近年来中国诗歌创作的现象,雷抒雁也是直抒胸臆,他认为现在一些诗人没有生活积累,无病呻吟;叙事性的诗多,几乎是顺口溜;诗句很花哨,只有好的句子,没有好的内容……
(摘编自2013年2月18日《海南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少年时代的教育对雷抒雁具有深远影响,他初中时就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启蒙老师的教导使雷抒雁一生的创作都关注时代生活,反映时代特征。
B.由于张志新烈士事迹感人,加上《光明日报》以整版篇幅刊载,所以,《小草在歌唱》发表后,引起巨大社会反响,被形容为“重磅炸弹”。
C.雷抒雁原名叫“雷书彦”,既有古旧的书香气,也有点迂腐陈旧的意味,以至于雷抒雁从大学入伍时,还有一股子书生气。
D.在母校召开的雷抒雁诗歌创作研讨会上,面对众人的赞誉,雷抒雁感到很不安,他不愿意别人称他为“人民诗人”,这表现了他谦虚的品质。
E.文章通过叙写雷抒雁诗歌创作和生活中的一些情况,刻画出一个思想激进、性情豪爽、富有激情的诗人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小题2】雷抒雁为什么能够创作出引起巨大社会反响的诗作《小草在歌唱》?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作为一个时代的激情诗人,雷抒雁的“激情”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 (6分)
【小题4】雷抒雁的“率真”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站在时代琴弦上的放歌者——阎肃
阎肃,空政文工团创作员、著名剧作家。1930年出生于河北保定。他的父母是忠实的天主教教徒,阎肃曾上过5年的教会学校,原本学校把他当作未来的“教父”培养。可是,阎肃后来的路却与此渐行渐远。
1946年,那是一个“追求进步就是民心所向”的年代,阎肃考取南开中学。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五四以来的新诗、老舍的戏剧、巴金的小说,最令他心驰神往的是红色延安传来的先进思潮。之后,他参加一系列进步学生运动,投身历次“反饥饿、反内战”游行,尽管镇压人员抡着带铁钉的大棒子,尽管流血牺牲冲突不断,忠诚信仰的底色却在一次次洗礼与实践中沉淀加深。最终从朝鲜战场的战火中归来的阎肃,如愿入党、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军队文艺战士。
谈及阎肃的信仰,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动情地说:“半个世纪前,阎老擎出一面红旗,此后,他用毕生的心血来绣,一针一线,一生一世。”
为纪念建党70周年,阎肃创作歌剧《党的女儿》,恰逢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有人劝他要慎重,可他非但没有动摇信念,反而激情创作,十八天完成剧本。“你看那天边有颗闪亮的星星,关山飞跃一路洒下光明,咱们就跟着他的脚步走,哪管它道路平不平。”“只要能为党报效,头可断血可抛,有什么天大的重任我来挑!”总政歌剧团原团长、作曲家王祖皆认为,这些唱词充满了阎肃对党的忠诚。阎肃则说:“当时,我的脑子里没想别的,就想告诉人们什么叫共产党、共产党在哪儿、共产党员什么样。”
2009年,在国庆6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创作过程中,阎肃又以79岁的高龄,领衔文学部主任。时任该剧总指挥的国家文化部原副部长陈晓光说:“考虑到阎肃的年龄,我本想让他做顾问的,可他坚持要求到创作一线去。那一年,他起早贪黑,一丝不苟,创作的《我的家园》《马兰谣》艺术效果特别好。”对这段高难度创作,阎肃是这样形容的:“一路发烧般走过来,始终热度不减。”
一切经典的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无不打上时代的印记。阎肃的作品始终是吹响时代的“号角”。“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作品是不是走在时代前面,是不是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阎肃65年艺术生涯的真诚告白。
1962年,国家刚刚经历3年困难时期,许多人困惑:新中国该往哪里去?共产党、社会主义好不好?阎肃受小说《红岩》启发,决定创作《江姐》,为我们的党提一提气,为人民鼓一鼓劲。虽然当时社会上已经有多个不同艺术门类的《江姐》,但阎肃对那个时期的重庆生活稔熟于心、对革命先辈非常崇敬,他充满自信:“即使是炒冷饭,我也要炒得好吃。”伏案18天,阎肃完成《江姐》初稿。拿回团里讨论,许多人感动得落泪。阎肃又怀揣剧本,和编导人员几下四川,与江姐原型江竹筠烈士的20多名亲属和战友座谈,并多次采访小说《红岩》的作者,终于创作出经典之作《江姐》,创造了中国歌剧史上5次复排、演出1000多场的奇迹,它歌颂的“雪压不弯、风吹不倒,信念不变、矢志不移”的“红梅精神”,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要让好歌成为时代前进的号角。”阎肃扛起一个艺术家的使命和责任。改革开放之初,人们感觉军装掉价了、军人贬值了,他用《军营男子汉》的响亮歌声告诉人们,天下最棒的男人是军人;长期和平环境下,人们的国防意识渐渐淡化,他创作的一首《长城长》,唤醒了多少赤子情怀;当社会上有一阵子恶搞红歌、歪曲主旋律时,他站出来坚决抵制,并在歌坛发起“大唱红歌、抵制恶搞”的倡议,还连续3年担任中国红歌会评委;面对海峡两岸的融冰之旅,他用《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等京腔京韵的歌曲,呼唤着多少海外游子思念祖国母亲的心。
“在共和国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阎老都有代表性的作品问世,并流传至今。这些蔚为大观的杰作,足以构成中国音乐史册中最华彩的乐章。”词作家王晓岭说。
阎肃始终以培育新人为己任,不仅在艺术上手把手毫无保留地传授,而且用人格的魅力感染和教育青年演职人员,团里搞一些大的活动,他都把年轻人往前台上推。《江姐》5次复排,他都默默地站在幕后,甘当人梯,乐作嫁衣,用50多年的心血把一代代“江姐”送上舞台。2015年9月28日,在住进重症监护室前一天,阎肃还躺在病床上为年轻后辈修改歌词、指导创作。
有人评价,阎肃的创作一直在追赶时代,弘扬正气,他是那个真正站在时代琴弦上的放歌者。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一个人的精神可以无限。2016年2月12日阎肃走了,但他的生命却早已伴随着他的作品,融入这个伟大时代的滚滚洪流,与中华民族奋力前行的每一个音符一起跃动。
(选自《光明日报》,内容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阎肃年少时曾上过5年的教会学校,学校把他当作未来的“教父”来培养,但阎肃后来的人生道路,违背了他父母和教会学校当初的愿望。
B.阎肃创作歌剧《党的女儿》是为了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时,通过剧本告诉人们“什么叫共产党、共产党在哪儿、共产党员什么样。”
C.在新中国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阎肃都有代表性的作品问世,其作品弘扬正气,是时代的产物,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D.阎肃能创作出经典之作《江姐》,一是因为他对那个时期的重庆生活熟悉、对革命先辈崇敬,二是因为他与江姐原型江竹筠烈士的多名亲属和战友座谈过。
E.这篇文章以饱含深情的笔调简单叙写阎肃的一生,赞美阎肃创作的热情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全文富有感染力。
【小题2】从全文看,作为著名剧作家,阎肃有哪些特点?请分条概述。
【小题3】文中多引用传主的话和别人对传主的评述,请简要分析这些引用有哪些作用?
【小题4】为什么说阎肃是“在时代琴弦上的放歌者”?请结合文本探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主持人:祝希娟老师,您好!当年《红色娘子军》选择吴琼花这个角色的演员的时候,谢晋老师是怎样挑上您的?
祝希娟:以前我从不接受这样的专访。现在我觉得在这个时候我愿意说说以前没说过的一些心里话。让大家了解我们中国的电影艺术和中圆文化有一个继承发扬的过程.当时,我在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三年级学习,那天谢晋看见我和一个男同学争论,就被吸引了。
谢导问能不能找我谈一下。他把剧本拿给我看。我连夜看完,非常喜欢这个角色。谢导说,把那些让你激动的戏勾出来,我做到了。后来证明,我勾出来的是我拍得最让人感动的。比方说,枪打南霸天、洪常青就义等。后来我去剧组报到,到食堂吃饭时所有人都回头看,想看一看谢导花了两年时问找到的演员。结果看后摄影师说也不咋的,穿着旧棉袄,两根大辨子傻呼呼的,吃饭呼呼的没个样子。后来谢导让我们全部下到海南岛体验生活。我脱胎换骨成一个海南岛姑娘,而且是海南岛底层的丫头。
主持人:现在有很多影片,基本上四五十天就拍完了。所以,我觉得跟今天的演员比较起耒,那个年代是在做艺术,现在是在做娱乐。
祝希娟:因为现在是市场经济。当时我们没有片酬。我是学生,就只有每个月补助18元钱。18元对我来说已经很多了。
主持人:那时不像现在,那时的明星就是一份工作,一份职业,不像现在的明星要高片酬,住着大房,开着豪车。
祝希娟:那时不叫明星,叫文艺工作者。我们的演员、导演、编剧千万千万别忘了,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主持人:您看现在很多抗战片,是不是很好笑。一个女游击队员拍成女学生似的,有时候还烫了头发。
祝希娟:我觉得很好笑,抗日战争片中开的汽车是解放牌的,怎么可能呢?这是最起码的知识.主持人:祝老师,我们现在有些追星族,像很多少男少女们会去酒店、宾馆,一守就是一天一夜,等待着他们追的明星。您那个年代有这样的情况吗?
祝希娟:我们那个年代没有明星。那个时候娘子军播完以后,差不多每天都有这么一探信,全都是观众来信。那些观众绝大部分谈看了娘子军后对自己的教育,对自己的启发,里面没什么“我爱你”这类的东西。
主持人:希娟老师,你们那个年代的明星很少化特别浓的妆。那个时候的审美是什么样的标准呢?
祝希娟:一个内在美,一个外在美。不管角色的大小,你都要演好。不在乎演员漂亮不漂亮,但要有魅力,就是说要有人格的魅力。
主持人:根本不考虑装饰。
祝希娟:现在的抗战剧,历史感都没有了,你说八路军能粘眼睫毛吗?怎么让人信服这段历史。
主持人:最近媒体报道一些明星吸毒和嫖娼的现象。像你这样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怎么看待这样的现象?
祝希娟:我觉得现在一些演员中有个别是这样子的。不是说演员不允许,就是一般普通老百姓也不允许。你去吸毒、嫖娼,你对得起观众吗?你对得起国家对你的培养吗?这些败类不清除,我们这个队伍不会很纯洁。
谢晋导演、陈强老师都在天堂。我每次到上海,一定跟着师母一块到福寿因,给那些老师们送一束花。
(选自《陕西新闻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主持人从祝希娟在其成名作《红色娘子军》所担任的角色谈起,一下子就将观众的思绪拉到了过往的岁月中,引起了观众的兴趣。
B.当年的祝希娟“穿着旧棉袄,两根大辫子傻呼呼的,吃饭呼呼的没个样子”的形象其实是不符合角色要求的,能被选上关键在于她十分努力。
C.祝希娟多次强调那个年代没有明星,自己也不是明星,而是一名文艺工作者,其目的是想让观众朋友们离现在的明星远点。
D.现在的影祝剧中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有的人不尊重历史,甚至对于一些常识性的东西也弄不清楚,主持人和祝希娟对此都特别痛恨
【小题2】主持人和祝希娟认为,目前的演员存在哪些不好的地方?请依据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从材料看,祝希娟有哪些优秀的精神品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画师洪野

施蛰存

①洪野是个并不十分有名的画家,我认识他,是在一个薄暮,我和一个朋友去看他的画。我们立刻就很熟识了。他的殷勤,他的率直,我完全中意了。他展示许多国画及洋画给我看,因为是个门外汉,我只能不停地称赞着。他在逊谢了一阵之后,忽然问道:“真的好吗?那么,请教好在什么地方呢?”

②呸,有这样不客气的主人!我委实回答不上来了。在我的窘急之中,他却大笑起来道:“这些都不中看,这都是抄袭来的,我给你看我的创作。”

③于是他又去房里捧出七八卷画来。这些都是以洋画的方法画在中国宣纸上的,题材也由刚才的山水花卉之类变成《卖花女》、《敲石子工人》、《驴车夫》这些写实的东西了。我因为看惯了中国纸上的山水花卉和画布上的人物写生,对于他这种合璧的办法,实在有些不能满意,但最后,有一帧题名《黄昏》的画,却使我和他的意见融合了。虽然仍是用西洋画法画在中国纸上的一个条幅,但因为题材是几羽在初升的月光中飞过屋角上的乌鸦,蓝的天、黄的月、黑的鸦、幽暗的屋角,构成了这一幅朦胧得颇有诗意的画,我大大地称美了。我说:“我还是喜欢这个。”他点点头,微笑道:“我懂得你的趣味了。”

④后来,我曾经偶然地问他为什么不再在上海担任功课,他摇着头道:“有名无实的事我不愿意干。”这话,在以后的晤谈里,他给了我一些暗示的解释。大约一则是因为上海的学生,对于艺术大都没有忠诚的态度,二则是在上海虽则负了一个艺术教授的美名,但那时的艺术大学都穷得连薪水都发不出,他物质上既无获得,精神上又无安慰,倒不如息影江村,教几个天真的中学生,闲时到野外去写生,或在家中喝一盏黄酒之为安乐了。这样地心境自安于淡泊,画家洪野遂终其生不过一个中学教师。

⑤但是他对于艺术,却并没有消极。有一天,他很高兴地对我说:“我的画有几件已经被选入全国美术展览会了。”在参观“全国美展”的时候,我果然看见了他的几幅陈列品,而《黄昏》亦是其中之一。闭幕之后,一日清晨,他挟了一卷画到学校里来,一看见我,就授给我道:“这个现在可以送给你了。”

⑥我展开一看,竟就是那幅我所中意的《黄昏》。我看画幅背后已经在展览的时候标定了很高的价目,觉得不好意思领受这盛情,正在沉吟之际,他说:“不要紧,你收了罢。我早已要送给你了,因为要等它陈列过一次,所以迟到今天。至于我自己,已经不喜欢它了,我的画最近又改变了。”

⑦后来,他又吸收了新艺术理论,突变而为一个纯粹的革命画家了。曾画过几帧反基督教的小品,野外写生的对象,不再是小桥流水,或疏林茅屋了,他专给浚河的农民,或运输砖瓦的匠人们写照了。除了免不掉的应酬敷衍之外,他绝不再画中国画,他曾经招我去看一幅新作,画着一个工头正在机轮旁揪打一个工人。

⑧他在贫困的生活中,一个人寂寞地描绘他所同情的人物,直到死。

⑨我能够了解他,然而不能接受他,这是我至今还抱愧的。现在他死了,除了寡妇孤儿,以及几帧不受人赞美的画幅以外,一点也没有遗留下什么。社会上也决不会对于他的死感觉到什么缺少,而他生前的孜孜矻矻的工作亦未尝对于社会上有什么贡献。他就只是以一个忠诚的艺术家的身分而死的。在活着的时候,也未必有人会注意他,则死了之后,人们亦不会再长久地纪念他。一个水上的浮沤,乍生乍灭,本来是极平常的事情,但我却从这里感到了异样的悲怆,为了一个友谊,为了一个伟大的人格。

(选自《施蛰存散文集》,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①段写到“他的殷勤,他的率直,我完全中意了。”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文中第⑦说他后来“突变而为一个纯粹的革命画家了”,请结合全文,分析他的“突变”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3】通读全文,请概括画师洪野的性格特点?
【小题4】请概括本文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