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文学的生存
张 炜
许多人心照不宣的,就是文学正在走向末路。我的看法不同,在我看来,今天同样有杰作,也同样有杰出的阅读者。过去的杰作无论多么伟大,都不能完全代表今天,因为生命和时间每天都在运行,每一天都是崭新的,所以文学也就永远年轻。以前,法国作家左拉遇到说文学要死亡的人,就憎恨,还写了一篇文章叫《我的憎恨》。我现在能理解左拉的憎恨,但问题是今天这样问的人太多了,要恨也恨不过来,所以不应该恨而应该理解。
客观地说,从左拉的恨到现在,一百多年过去了,文学非但没有死亡,反而印刷量翻了上百倍。虽说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不是一回事,但至少印刷量和品种是上去了。现在许多人提出一个理由,说我们现在的阅读和娱乐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和一百多年前谈文学不能死亡不同,它的前提已经换掉了。实际上我们也没有生活在古代,没有生活在一百多年前,我们不知道那时候面临着怎样激烈的娱乐形式的挑战——当年的法国也很热闹,还有红磨坊之类嘛。
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不知道那些形式曾经怎样挑战文字阅读,要不这个问题也不会被提出来。其实电影和电视早就出现了,像海明威的作品,在他活着时就被拍成了许多电视剧和电影。它们刚刚出现时,对人的诱惑力该有多大!那时的文学还不是同样生存和成长着,现在的网络和电视,它在欧洲和北美出现和普及的时间远超中国,那里的文学发展得怎样?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看到新科技出现容易慌了一点。就像农村刚刚实现机械化的时候,村里来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全村所有的孩子都不吃饭了,都跑到而街上去看它了。而现在呢,就算一辆宝马轿车,一辆十八轮大卡停在街上,孩子们都不看了,他们该吃饭吃饭,该喝水喝水。因为见多了就不奇怪了。我们现在对网络、大片这些东西,就相当于刚刚在村子里开来了一台手扶拖拉机。慢慢地,等到“手扶拖拉机”时代过去之后,该干什么还得干什么。生命里面有个最基本的要求,这就是阅读,它和吃饭喝水一样,怎么会因为有一个新东西的出现就放弃了?
我们现在对文学有一种垂死绝望的感觉,一旦有这种感觉,也就没有爱了,也就不再爱自己的工作了。其实文学不会死亡的,我们微小的生命个体,哪能和伟大的文学去比呢?还有,文学边缘化的呼声那么高,可是文学怎么会边缘化?现在它边缘了,那它什么时候又中心过呢?文学不能当饭塞进嘴里,也不能变成一纸命令:但是它给人心灵上带来的震撼力、在与生命结合的性质上,是其他东西无法替代的。说它是边缘,那什么又是中心?如果把心放正,就会发现,文学还是装在心里。而如果把文学当做更世俗的一种使用,那它永远是边缘的,自古至今都是。
文学进入心灵,它的位置没有变化,将来也不会。一个人不能因为自己不读了,读得少了,或自己的孩子不读了,就认为文学边缘化了。人追求完美的恒念不变,对人性的好奇不变,文学固有的位置就不变。
(选自《21世纪年度散文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生命和时间每天都在运行,每一天都是崭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过去的杰作无论多么伟大,都不能完全代表今天。
B.作者理解左拉,是因为左拉的《我的憎恨》引起了作者的共鸣。
C.我们现在的阅读和娱乐发生了质的变化,不能以此断定文学的死亡。
D.文学给人心灵上带来的震撼力、在与结合的性质上,是其他东西无法替代的。
E.如果把文学当做更世俗的一种使用,那它永远是边缘的:一旦自己不读了,读得少了,或自己的孩子不读了,文学也就边缘化了。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的说法合理的一项是(3分)
A.印刷量翻上百倍,有力地说明了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B.“当年的法国也很热闹,还有红磨坊之类”,说明当年法国的文学是很繁荣的。
C.文中举“海明威的作品,在他活着时就被拍成了许多电视剧和电影”一例,意图是说明海明威的作品很受人欢迎。
D.和伟大的文学相比,我们的生命个体微小,所以文学不会死亡。
【小题3】综观全文,概括出作者说的文学不会走向末路的理由。(4分)
【小题4】结合文章,概括出作者心中真正的文学观。(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3-04 03:49: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后人常用它来赞美忠贞的爱情,歌颂无私奉献的精神。你可曾想到,这诗句之中,也包含着十分有趣的力学现象。蚕丝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是蚕“吐”出来的吗?

蚕卵孵化成蚁蚕后,经过30天左右成为熟蚕。这时蚕腹内充满了黏液体——丝液,也就是蚕丝的原料。让我们观察蚕作茧的过程:蚕先把嘴里的丝液粘到某个相对稳固的物体上,通过嘴上的“调节口”调节丝液的流量,头按照∞字形左右摇摆,把丝液拉成丝线,并靠丝线表面上的丝胶将其粘到茧的内侧,慢慢地做成了茧。

有人做了这样的实验:让粘着丝液的这个物体也随着蚕的脑袋一起摆动,结果蚕就“吐”不出丝线来了。或者将拉出的丝线剪断,蚕也难以继续拉丝,它的头会在空中摇晃,想再找一个拴线的地方。这说明,蚕丝不是“吐”出来的,而是“拉”出来的。通过力的作用把丝液拉成丝线这种现象叫“牵引凝固”。

研究者还发现,如果将作茧的蚕捏住头尾,猛地一下左右拉开,会拉出一条直径约1毫米、长约30厘米透明结实的丝线。蚕的丝液是黏性液体,主要成分是丝蛋白,丝蛋白的链状分子是线团状态。这些线团状分子呈圆球状,没有拉力或拉力不够时,圆球分子之间常常只滑动,没有其他变化。一定的牵引拉力,会使各个分子还来不及流动就被抻开了。被拉开的丝蛋白链状分子有了新的排列,产生了变异,相互靠近的分子之间产生了很强的结合力,就形成了很结实的蚕 丝

蚕腹的丝液如果借助蚕嘴拉出,丝线纤细而漂亮,直径可细到0.002毫米,长度可达1200米左右。在现代化学纤维工业中,人们模仿蚕,用“拉伸”的办法来制造尼龙和涤纶等合成纤维,但现在还不能只靠拉牵就能制出漂亮而结实的丝线。

除了桑蚕,柞蚕和天蚕等也都是拉丝的。蜘蛛结网也是这样,它肚子里有“蛛丝液”,从腹部末端拉出丝来,织成网。蜘蛛网很有弹性,布满黏液珠,用来粘住飞虫供蜘蛛饱餐。宋代诗人范成大的诗句“静看檐蛛结网低,无端妨碍小虫飞”,正是对这一情景的描述。科学家发现,蜘蛛丝和钢丝一样坚硬,却比钢丝富有弹性;还特别耐寒,在-50℃到-60℃的低温下才会变脆发生断裂,而一般聚合物在零下十几摄氏度就会变脆。这些特性使蛛丝在军事上有广阔的利用前景。据《世界知识》报道,美军正责成有关部门饲养能产坚韧的金黄色蛛丝的巴拿马蜘蛛,以期提高某些军需用品的使用性能。

其实,生活中有不少液体也能拉丝,比如鸡蛋清被上挑时就能拉丝,而且还能看到拉

出的丝断开的一瞬,像橡皮条那样稍有收缩。用筷子挑山药汁,以及婴儿流的口水,情况也都相似。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能支持“蚕丝是拉出来的”一项是
A.蚕把丝液粘到稳固的物体上,头按∞字形左右摇摆。
B.猛拉作茧的蚕体,会看到蚕腹中出现一条透明结实的丝线。
C.蚕通过嘴上的“调节口”对丝液的流量进行调节。
D.人们模仿蚕,用拉伸的办法制造尼龙和涤纶等合成纤维。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拉力作用使丝蛋白链状分子产生变异,相互靠近的分子之间产生了很强的结合力。
B.蚕把丝液都拉成丝线后,再用丝胶把丝线粘在茧的内侧,就做成了茧。
C.从文中所引的唐宋诗句可以看出,古人早就明白了蚕与蜘蛛拉丝的道理
D.当鲜藕被掰开时,藕中的黏液被拉成了丝,这也属于“牵引凝固”现象。
E.以蜘蛛丝为原料制作的防弹服,即使在严寒天气中使用也能保持良好性能。
【小题3】阅读全文,概括产生“拉丝”现象需要的条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词作家阎肃:不“严肃”的时髦“80后”
作品丰富、已经过完85岁生日的阎肃从没让人觉得他“老”过。
平常,每次儿子阎宇和儿媳刘莉娜回家去看老两口,吃过饭,坐不上几分钟,阎肃往往会说:“你们回去吧,我要工作了。”他不跟家人念叨自己在创作上犯了什么难,也不给儿女定规矩要求他们每周回来几次陪他。在家大多数时间,他都是坐在书桌前。看书学习,抄写稿子。他就这样不断写出优秀作品,歌剧《江姐》就是他利用18天婚假创作的。
“别看他叫阎肃,却不是一个严肃的人”。阎肃的老同事、老朋友们说起他,谈及最多的,就是“爱开玩笑”、“童心未泯”。在西南文工团时,阎肃总爱开玩笑、讲故事,就有人给他提了意见,说他太不严肃了。他就干脆把名字从阎志扬改成了阎肃。在他看来,一个人心态要好,遇到事情不较劲,这样一切烦恼都是浮云。空政文工团创作室的舒楠封他为“神奇的老顽童”。2008年,中央1套要播一部电视剧,请舒楠负责配乐和主题歌,阎肃写词。导演对谱曲要求很高,既要流行又要有地方特色。阎肃就对他说:“你为什么不把它写成周杰伦式的说唱音乐?”这句话出自年近八旬的阎肃之口,舒楠感到“实在是太超前了”。他按照阎肃的意见谱曲,效果非常好。年过八旬的阎肃常常笑称自己是“80后”。他懂Rap,听周杰伦,喜欢李宇春,自称是“老玉米”。阎宇说:“他有好奇心,如果有什么新事物出现了,他一定要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阎肃曾作为演讲者出现在央视《开讲啦》的舞台上。讲完后用他高昂有底气的声音说:“我就怕你们吐槽啊,来点赞就好了。”说完“哈哈”大笑起来。
除了在歌曲“作词”一栏中看到他的名字,这位爱哈哈大笑又极富幽默感的老爷子也常出现在歌唱节目中担任评委。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星光大道是他常去的地方。和他一同担任过评委的蒋大为回忆,录节目通常要到半夜,年过八旬的阎肃跟节目组要两盒饺子,然后打包回酒店,“吃着饺子,再喝上二两小酒,看场足球比赛,他就满足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感觉是,阎肃喜欢研究唐诗宋词,尤其喜欢庄子,“阎老之所以会参加那么多活动,是因为他的国家认同。只要节目能反映家国情怀,他都乐意去做评委,去表达他的想法”。
阎老“人老精神不老”,他与我们祖国的进步、军队的发展、人民的喜怒哀乐,以及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和谐共振。这就是他永葆艺术青春,生命力旺盛的重要原因。面对长期和平环境下人们的国防意识渐渐淡化,阎肃用一首《长城长》唤醒了多少赤子情怀;面对海峡两岸的融冰之旅,他用《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呼唤着多少海外游子思念祖国母亲的心。阎老创作的核心理念,永远接地气。
在艺术界,阎肃平和敦厚,与人为善;可是,对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他义正辞严地给予批评;在大是大非和原则面前,不较劲的他更勇于较真、爱憎分明、决不退让。有一段时间,社会上刮起一股恶搞红歌、扭曲主旋律的歪风邪气,阎肃第一个站出来坚决抵制,并在歌坛发起“抵制恶搞”的倡议。他说:“我不怕一两个人骂,就怕老百姓戳我的脊梁。”
有人说,阎肃就像麦穗,果实累累,但始终低着头。无论是文工团开会,还是担任文艺节目评委、嘉宾等,阎肃总是精心准备,提前到场。阎宇印象特别深刻:“从小到现在,但凡和老爸一起出门,路上甭管遇到什么人,花匠、木工、烧水的,他一律向对方微欠上身,大声招呼:您好!阎宇说,这么多年老阎同志没教过他什么大道理,但一直在示范:尊重身边所有的人。”
(摘自《大家》2015.12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阎肃热爱工作,但他有点淡化亲情,甚至有些不近人情。每次儿子和儿媳回家去看老两口,阎肃总是吃过饭不一会儿就催他们走。
B.在西南文工团时,阎肃总爱开玩笑、讲故事,有人说他太不严肃了。他就负气把名字从阎志扬改成了阎肃,以表明自己是个严肃的人。
C.阎肃之所以能写出大量的优秀作品,就是因为阎肃的一只脚深深地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一只脚稳稳地踏在爱国主义与时代发展的最强音上。
D.遇到事情不较劲,平和敦厚的阎肃活得简单快乐;可是,对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他坚决批评;在原则性问题面前,不较劲的他却爱憎分明、决不退让。
E. 本文的标题幽默风趣,不“严肃”利用了谐音,写出阎老的活泼开朗,“80”后是阎老的自我调侃,这些让我们想见出一个可爱可敬的老人形象。
【小题2】有人戏称阎肃为“神奇的老顽童”,在你看来,这表现在那些方面?请概括说明。(每点不超过20个字)
【小题3】文中写了不少阎肃的生活细节,请概举两例,并总结出他的生活态度。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
赵小兰
“新知识、旧道德”的启蒙教育叶嘉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家族,本姓叶赫那拉,祖上是蒙古裔的满族人。叶嘉莹的父母对她采取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虽然准许她去学校读书,但生活上对她约束极严。她被关在四合院里长大,甚少与外界接触。父亲教叶嘉莹认字读书,开蒙的第一本教材就是《论语》。当她读到“朝闻道,夕死可矣”,幼小的心灵极受震撼:“道”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为了它竞可以舍弃生命?对于圣贤之书,叶嘉莹强调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
1941年,叶嘉莹才17岁,父亲远在后方,失去音讯,母亲忧思成疾去世,身为家中长女,她还要照顾两Al年幼的弟弟。幸而当时有伯父伯母的关照,她的学业并没有中断,还如愿考上了辅仁大学。精于古典文学的伯父十分欣赏她的天分,并引导她走上诗词创作、研究的道路。
另一个对她产生一辈子影响的人,是她在辅仁大学的恩师顾随先生。叶嘉莹至今保存着老师当年写给她的信。老师希望叶嘉莹能够膏出于蓝而胜于蓝, “别有开发,能自建树”。信是用漂亮的繁体行草书写,叶嘉莹保存至今。
风雨逼人一世来叶嘉莹曾说,她的一生都不是自己的选择,从来都是命运把她推往何处就是何处。“让念书,也就念了。毕业后让教中学,也就教了。一位老师欣赏我,把他弟弟介绍给我,后来也就结了婚。”
叶嘉莹的丈夫是国民党海军教官,婚后不久,她就跟着丈夫去了南方,1948年又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1949年年末,他们的大女儿才4个月,台湾的白色恐怖弥漫开来,丈夫因被怀疑是“匪谍”而~抓。3年后丈夫出狱,性情却大变,经常不可理喻地暴怒,妻子成了他首当其冲的发泄对象。本来,生活的重担已把叶嘉莹压得透不过气,丈夫又加重了她的身心负担。她经常噩梦连连,近乎窒息,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
后来,王安石的一首诗,给了叶嘉莹一抹精神的灵光。她记得诗是这样写的: “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世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后来她发现,自己的记诵与原诗并不完全相合,但她默默要求自己:不要怨天尤人,对待郁郁不得志的丈夫,也要宽容忍让。而这一忍,就是一辈子。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自己却从未真正恋爱过。她的小女儿说,‘母亲一辈子都在和诗词谈恋爱。
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1966年,叶嘉莹受邀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及晗佛大学讲学,后又接受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聘请,在温哥华定居下来。在拿到学校的终身聘书后,叶嘉莹以为自此就能安稳度日了,不料却再生变故。1976年,她的大女儿和女婿遭遇车祸,双双亡故。她强忍着悲痛为女儿女婿料理完后事,把自己关在家里,拒绝接触外面的一切。农这期间,她写下了10首《哭女诗》。
诗词不仅帮助叶嘉莹排解悲痛,更给予她走出这种生死劫难的力量。1977年,她终于有机会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大陆。在火车上看到有年轻人捧读《唐诗三百首》,她觉得,尽管这个民族历经劫难,但诗歌的灵魂未死。叶嘉莹重新燃起了内心的激情,决心回国。
从1979年开始,叶嘉莹每年自费回国,在各地高校讲授诗词。当时“文革”刚结束,传统文化断层严重,学生们内心对于学习古典诗歌有着极大的渴求。很多教授还在用陈旧的阶级分析法解释诗歌,叶嘉莹却讲解诗歌的“兴发感动”,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动万分。
诗歌使人心不死201 3年之前,叶嘉莹几乎每年都要在北美和中国之间来回奔波,不过,南开大学已然成为她从事古典诗词研究和推广的重要基地。早在11年前,叶嘉莹就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不久前,有热爱中国诗词的友人听说她今后将定居南开,决定捐资,与南开合作为她兴建了一栋集科研、办公、教学、生活于一体的小楼,定名为“迦陵学舍”。
晚年的叶嘉莹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在她看来, “人生总有一天会像燃烧的火柴一样化为灰烬,如果让这有限的生命之火为点燃其他木柴而继续燃烧,这火种就会苌久地流传下去,所以古人常说‘薪尽火传’。有人曾劝我,年纪慢慢大了,该多写点书,少教些课。这话也有道理,可是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这难题,她早已解开。(选文有删改)
【相关资料】
①叶嘉莹接受采访时说:“古典诗词里蕴舍的,是我国文化的精华,是当年古人的修养、学问和品格。现在的青年一般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因为它的语言是古典的,里面又有很多典故,有很多历史背景,他们自己看是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的,难免对它们冷淡隔膜,这是很大的损失。所以我要把这些好处讲出来,希望能够传达给他们,让他们能够理解o只要有人愿意听,只要我的能力还可以讲,我都愿意一直讲下去。”
②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A无数。诗词给叶嘉莹力量,作为一个承习“旧道德,新知识”家教的女子,叶嘉萤借它度过忧患,获得疗愈。在诗词这样一种古老而含蓄的文学形式中,叶嘉莹有所躲藏又有所释放。
(1)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叶嘉莹从小接受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她认为对于圣贤之书,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
B.叶嘉莹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可生活中却缺乏自主选择权,从未真正恋爱过,完全听从命运的安排。
C.叶嘉莹在国内各地高校讲授诗词,没有采用陈旧的阶级分析法解释诗歌,而是讲解诗歌的“兴发感动”,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动万分。
D.在叶嘉莹的生活中,诗词不仅帮助他排解悲痛,而且给予她走出生死劫难的力量,更使她想到要将古典诗词推广给每一个青年。
E.现在的青年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叶嘉莹认为是古典诗词里面有很多典故、很多历史背景,使得青年们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
(2)叶嘉莹为什么能够走向古典文学研究之路?请结合文本加以回答。(6分)
(3)叶嘉莹借诗歌度过忧患,获得疗愈,请结合文本分析叶嘉莹借诗歌度过哪些忧患。(6分)
(4)作为一位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叶永烈:写出一个平实可信的钱学森
晶报:怎么想到要写作这本《钱学森画传》?
叶永烈:屈指算来,我结识钱学森先生已经整整30年。当时,我正担任《向宇宙进军》一片的导演,我写完剧本后寄到了主管部门第七机械工业部审查,没想到,当时的副部长钱学森非常仔细地看了剧本。不过,那只是工作上的聆教,从未想到要为钱学森写一部传记。大概是2006年8月29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张天蔚先生、社长韩建民先生介绍下,我结识了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此后,我有机会多次访问他。我发现,钱永刚与当年的钱学森相貌酷似,简直可以说是钱学森的“拷贝”。钱永刚也像钱学森那么健谈,跟我无拘无束地聊他的“老爷子”,使我开始熟悉钱学森的生平,并决心为他写一本书。
晶报:为何想到采取画传的形式来展现钱学森的百年人生?
叶永烈:在写作过程中,钱永刚教授为我提供了许多珍贵的钱学森照片,我希望这些照片能让更多人看到。另一方面,这本书主要以年轻读者为阅读对象,所以要力求通俗易懂,图文并茂。虽然“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涉及种种艰深的科学原理,但我力求用明白而流畅的语言使每一个读者都能读懂钱学森。我希望能够写出一个平实可信的钱学森,坚持用事实说话。
晶报:书中一共收录了多少张照片?
叶永烈:总共有200多幅,许多都将是首次与公众见面。比如钱老小时候穿长袍马褂的照片,还有钱老自己的摄影作品。画传中收集了他早年拍摄的照片,有在美国拍摄的风景照,还有记录杭州弄堂里普通人家的照片。最珍贵的是钱老的一张自拍像,他打了主光、逆光、辅光,非常专业。
晶报:关于钱学森的传记以前也出过不少,您觉得相比之下,自己的这本书有什么不同?
叶永烈:前面已经说过,这本《钱学森画传》,是特别献给年轻人的,想让他们能一口气读完,让“80后”、“90后”们了解钱学森冲破重重阻碍的归国坎坷路,“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是怎样走过来的,我们的共和国是怎么走过来的。因为我发现很多年轻人都知道钱学森的名字,但并不清楚钱学森到底做了一些什么,只知道他是大科学家。更重要的是,由于钱学森本人很少谈及自己的身世和经历,关于他的讹传随之流传,其中不少是“真名人,假故事”。因此,我在写作本书时还不得不担负起“考证”史实的任务。
晶报:可以举例说明吗?
叶永烈:比如,我看到网上有很多人说,钱学森是搞原子弹的,其实,他不是核专家,而是火箭专家、导弹专家。核导弹中,他提供的是导弹部分,核研究是钱三强、邓稼先搞的。钱学森很伟大,但并不表示不是他的贡献硬要往他身上拉。
说到“考证”,钱学森还曾告诉我,“航天”一词是他首创。他把人类在大气层之外的飞行活动称为“航天”,是从航海、航空“推理”而成的。他还提出了“航宇”一词,也就是“星际航行”,他在《星际航行概论》一书中详尽地论述了行星之间以至恒星之间的飞行。如今,如果说“航宇”一词对于普通百姓还有点陌生的话,“航天”一词已经是家喻户晓了。
晶报:所以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钱学森是中国的“航天之父”。
叶永烈:但钱老对“航天之父”这个名词一直是反对的,他常常说,“导弹研制成功是集体的力量,不是哪一个人能够办到的,千万不要称我‘之父’。”我的这本书中也没有“火箭之父”、“导弹之父”之类颂扬性的称谓。
晶报:30年的交往中,钱学森除了是一个大科学家,还给您留下了哪些印象?
叶永烈:钱学森不纯粹是一个科学家,他的学识非常广博,是金字塔似的知识结构,知识底座非常宽,除了在火箭方面的卓越成就,他晚年在建筑、园林等方面也有所研究,而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记得钱老喜爱用白纸写作,书写得工工整整,行距留白间,就如同画过线一样整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在美国生活了20年,但回国后,在正式场合演讲,从来不讲英文,全使用中文。当然,别以为科学家都很严肃,其实,钱学森是一个非常爱开玩笑的人,他的兴趣也非常广泛,喜欢摄影,会吹小号,会画画。     (本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叶永烈写作这本《钱学森画传》,是缘于结识钱学森已久,并且多次访问他,熟悉钱学森的生平。
B.在《钱学森画传》中,叶永烈一方面用大量照片展现一个真实的钱学森,另一方面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了钱学森在“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方面所做的科学贡献。
C.通过这本《钱学森画传》,我们可以了解钱学森的百年人生,更了解中国导弹航天事业和祖国发展的艰苦历程。
D.钱学森把人类在大气层之外的飞行活动称为“航天”,他还提出了“航宇”一词,也就是“星际航行”,可以看到他思想的前瞻性。
【小题2】《钱学森画传》是如何体现钱学森的平实可信的?(6分)
▲     
【小题3】从文章看,作为“90后”的我们可以从钱老这位大科学家身上获得哪些启示?(6分)
▲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25分)
杨绛眼中的傅雷
在别人看来,傅雷是严肃且苛刻的一位人物,甚至于傅雷的一些好朋友,也会对傅雷的性格有所挑剔。然而杨绛夫妇却不是如此。他们把傅雷家朴素幽雅的客厅当做他们夜谈的最好场所。在她眼里,傅雷虽然严谨,却是一个很真诚且经常含笑的人。一般人只是看到了傅雷的表面,而杨绛夫妇与傅雷一家的交往让他们认识到一个真正的傅雷。
傅雷不轻易笑,这也许与他一个人经常自闭在房间里翻译外文作品有关;然而一等到他笑起来,杨绛就觉得他好像在品尝他自己的笑一样,津津有味。杨绛说,傅雷的笑脸只给朋友看。曾经有一个人当众打趣过傅雷,那就是钱钟书。然而那次傅雷并未发火,反而还不好意思地笑了。
的确,傅雷是十分严肃的,尤其对他的两个儿子更是如此。傅聪傅敏小时候很顽皮不懂事,杨绛夫妇去了他们家后,他们就喜欢偷听客厅里的谈话。傅雷是极力反对孩子偷听大人谈话的。一次正好被傅雷逮个正着,傅聪和傅敏就惨了。厉声呵斥下,两个儿子显得很无辜。
不可否认,傅雷对儿子的教育是相当严格的。傅雷年老的时候自己也说:“我对孩子们太严厉了,但是我们还是由父子的关系加深到好朋友的关系,这是值得庆幸的一件事。”傅雷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性情急躁是冲动下的不由自主,沉静下来又会自责,增添自己的苦痛。这是杨绛看到傅雷的真性情的另一面。
在杨绛眼里,傅雷还是一位非常认真的人。杨绛曾专门写过一篇纪念傅雷的文章,对傅雷的性格为人有生动的描述。有一次杨绛翻译了一篇散文,傅雷称赞说译得好。而杨绛觉得自己的翻译并无过人之处,而且是一个很短的文章,就敷衍了傅雷一下说其实不怎么好。结果傅雷在忍耐了一分钟后却认真地发话了:“杨绛,你知道吗?我的称赞是不容易的。”这句话着实让杨绛吃了一惊:“我当时颇像顽童听到校长错误的称赞,既不敢笑,也不敢指出他的错误。可是我实在很感激他对一个刚试笔翻译的人如此认真看待。而且只有自己虚怀若谷,才会过高地估计别人。”杨绛事后才发现,傅雷是太认真看待一个初试笔翻译的人了,加上他的虚心,因此对别人的估计才会过高。
在杨绛看来,傅雷的认真最主要还是体现在对待翻译的态度上。他时常同杨绛夫妇写信讨论翻译的问题。他对于自己的翻译作品,也是不停地修改,故他的译作一部胜过一部。他译的《贝多芬传》,十年后的译笔与初译有很多不同。傅雷不仅如此,还经常说他的译笔过于呆滞,向杨绛夫妇探讨如何使自己的译笔灵动起来。他虚心接受了杨绛夫妇的建议,熟读老舍的小说。
傅雷在众人的眼里,仿佛就是一只“天外的仙鹤”,在他自己的艺术王国里自由翱翔,让人为之艳羡和景仰。他因钟爱艺术而看淡世俗,从而显得孤高,这显然是他的个性使然。他曾在家书中对傅聪说:“身外之名,只是社会上一般人所追求,惊叹;对个人本身的渺小与伟大都没有相干。孔子说的‘富贵于我如浮云’,现代的‘名’也属于精神上‘富贵’之列”。
但傅雷经常在钱钟书和杨绛面前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坦诚自己并不是别人所谓的“孤傲的云间鹤”。傅雷的自比,让杨绛夫妇乍听之下觉得滑稽,一是“傅”的发音据傅雷的家乡话发为“虎”,并且傅雷在自己家里“严苛”,更有点儿像老虎,杨绎夫妇觉得叫“老虎”更加合适。傅雷自比“小老鼠”,让杨绛夫妇对傅雷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透过这句重复了很多遍的自喻,他们发现傅雷其实是在诉说自己的真实心情。他让自己潜身书斋,安心做自己的翻译工作。而其实他心里知道书斋才是他安身的“洞穴”,因为他不善处世,知道自己不善在仕途上圆转周旋。
(摘编自《那些翻译大师们》)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傅雷是一个严肃的人,不苟言笑,经常一个人自闭在房间里翻译外文作品,只有在朋友
当众打趣他时,傅雷才会不好意思地笑了。
B.傅雷逮到两个听大人说话的儿子,不管家里有没有客人就厉声呵斥,加以管教,意在表明傅雷对儿子的教育是相当严格的。
C.傅雷之所以对杨绛这样一个初试翻译的人会估计过高,是因为他不仅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
而且是虚怀若谷的人。
D.正因为傅雷对待学问非常认真,为人谦虚,所以当他认为自己的译笔呆滞时,就向杨绛夫
妇讨教如何使自己的译笔灵动起来。
E.“富贵于我如浮云”一语出自《论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傅雷引用此句是说自己不愿用不道义的手段获取名气。
【小题2】在杨绛眼中,傅雷有哪些真性情?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傅雷对待翻译工作认真严谨,具体表现有哪些? (6分)
【小题4】在众人眼里,傅雷仿佛是一只“天外的仙鹤”,他自己却自比为一只“墙洞里的小老鼠”。你怎样看待这些说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