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题目。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文章有删节)
金岳霖先生(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许多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
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他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每一学年开始,给新的一班学生上课,他的第一句话总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他的眼睛有什么病,我不知道,只知道怕阳光。他身材相当高大,经常穿一件烟草黄色的麋皮夹克,天冷了就在里面围一条很长的驼色的羊绒围巾。除了体育教员,教授里穿夹克的,好像只有金先生一个人。他的眼神即使是到美国治了后也还是不大好,走起路来有点深一脚浅一脚。他就这样穿着黄夹克,微仰着脑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联大新校舍的一条土路上走着。
金先生教逻辑。逻辑是西南联大规定文学院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班上学生很多,上课在大教室,坐得满满的。有一个华侨同学叫林国达,操广东普通话,最爱提问题,问题大都奇奇怪怪。他大概觉得逻辑这门学问是挺“玄”的,应该提点怪问题。有一次他又站起来提了一个怪问题,金先生想了一想,说:“林国达同学,我问你一个问题:‘Mr.林国达is perpendicular to the blackboard(林国达垂直于黑板)’这是什么意思?” 林国达傻了。林国达当然无法垂直于黑板,但这句话在逻辑上没有错误。林国达游泳淹死了。金先生上课,说:“林国达死了,很不幸。”这一堂课,金先生一直没有笑容。
有一个同学,大概是陈蕴珍,即萧珊,曾问过金先生:“您为什么要搞逻辑?”逻辑课的前一半讲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周延、不周延、归纳、演绎……还比较有意思。后半部全是符号,简直像高等数学。她的意思是:这种学问多么枯燥!金先生的回答是:“我觉得它很好玩。”
金先生是研究哲学的,但是他看了很多小说,从普鲁斯特到福尔摩斯,都看。听说他很爱看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沈先生有一次拉金先生去给少数爱好文学、写写东西的同学讲一点什么。题目是《小说和哲学》,是沈先生给他出的。大家以为金先生一定会讲出一番道理。不料金先生讲了半天,结论却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有人问:那么《红楼梦》呢?金先生说:“红楼梦里的哲学不是哲学。”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
金先生是个单身汉,无儿无女,但是过得自得其乐。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金先生一个桌子吃饭。他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比输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他再去买。
金先生朋友很多,除了哲学家的教授外,时常来往的,据我所知,有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沈从文,张奚若……君子之交淡如水,坐定之后,清茶一杯,闲话片刻而已。金先生对林徽因的谈吐才华,十分欣赏。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金先生晚年深居简出。毛主席曾经对他说:“你要接触接触社会。”金先生已经八十岁了,怎么接触社会呢?他就和一个蹬平板三轮车的约好,每天拉着他到王府井一带转一大圈。 我想象金先生坐在平板三轮上东张西望,那情景一定非常有趣。王府井人挤人,熙熙攘攘,谁也不会知道这位东老先生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金先生治学精深,而著作不多。除了一本大学丛书里的《逻辑》,我所知道的,还有一本《论道》。其余还有什么,我不清楚。
(有删节)
【小题1】结合文章谈谈梁启超先生的“热心肠”和金岳霖先生的“有趣”。(8分)
【小题2】梁文语言典雅,汪文语言平实,各有其妙,请结合文本赏析。(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3-04 02:44: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叶朗:美学指向人生
李扬
叶朗在美学热潮席卷学界的上世纪五十年代考入北大哲学系,那场关于“美的本质”的大讨论,让青年叶朗对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6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开全国之先,建立了美学教研室,已确立了学术方向与目标的叶朗也在此时毕业留校,成为美学教研室七名初创成员之一。
1985年,《中国美学史大纲》一书出版,从中国美学史通史的意义上说,这是国内第一部中国美学思想史。他从中国古典美学的经典表述中抽出“意象”和“感兴”两个概念作为研究线索,这个理论核心显示出一种统摄力,不仅能贯穿古代的材料,也能与20世纪以来的西方哲学思潮相呼应,还能广泛地解释艺术、审美现象。但是,在写作过程中,叶朗深深感到当时学术界通用的美学基本理论的框架过于狭窄和陈旧,一些人对中华美学遗产和“五四”以来前辈学者的理论成果十分隔膜,使美学发展成为无本之木。1985年开始,叶朗组织一批年轻学者进行现代美学体系研究,写成《现代美学体系》,突破了在50年代美学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的美学基本理论的框架,使美学基本理论的建设向前跨出了一步。2009年,他的《美学原理》一书出版。书中,叶朗提出了“美在意象”的理论框架,这个理论框架由意象、感兴、人生境界三个概念构成一个理论核心,突出心灵世界和精神价值,突出人生境界的提升。
1993年到2010年,叶朗在北大做系主任和院长,多样的社会工作和社会活动,使他在人文学科、人文教育、艺术教育和文化领域有了全方位的观察、反思。
叶朗认为,“从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统治下拯救精神”,是美学所面对时代的问题。中国当代文化中创造力的匮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各种现实的、意识观念的阻滞,让人们失去了心灵的自由。要重新焕发创造力,文化建设的重心就要回归到中国的艺术、美学、哲学中去。
2012年,他经过十多年酝酿,编选出版了荟萃古今中外学者文人经典作品的《文章选读》。他写道:“我编这本文选,目的不仅是引导读者去追求写出一手好文章,更在于引导读者去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象,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文风问题,趣味问题,不仅是一个文章技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人的胸襟、气象和精神境界的问题。”
在推动美育方面,叶朗先生始终不遗余力。不久前,由教育部引领,北大艺术学院牵头联合国内一批著名学者做了一门面向全国大学的网络共享课,名为“艺术与审美”,叶朗讲两讲,一讲是美育,一讲是人生境界。这门课受到大学生热烈欢迎,短时间内已有200多所大学的学生选了这门课。
2007年,叶朗先生开始举办“美学散步文化沙龙”,促进多学科领域在美学层面的交流、融合与对话。叶朗希望营造一种自由、活泼、宽松的文化氛围,讨论艺术、科学、哲学、文化等各种有趣的问题。他引用钱学森先生的话指出,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就是要推动文理交融,推动科学与人文、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在2014年底举行的“美感的神圣性”沙龙中,94岁的哲学家、北大教授张世英先生脱稿作了半个多小时的演讲——他认为,美和美感涉及一种神圣性,或者说是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境界,并提出要以“万物一体”的诗意境界为最终追求的目标,以美的神圣之光照亮我们的世界。
叶朗对这番话深有共鸣:“有着高远的精神追求的人,必然相信世界上有一种神圣的价值存在,他们追求人生的这种神圣价值。正是这种信念和追求,使他们生发出无限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生发出对宇宙人生无限的爱。”
(选自《文汇报》)
相关链接:
“文革”期间,如果先生不是怀着对文化、学术的强大信念,如果不是内心充盈着不可遏抑的“正能量”,很难想象一个立身未稳的青年学者不会被那种严酷的环境击倒,甚至还能以幽默感去慰藉那些同受苦难的老一辈的师长。(孙焘《心地光明的当代君子——我眼中的叶朗先生》)
我们要在生活中表现出浓郁的审美人生意趣。待人接物,读书论学,都要“有趣”。我认为,一个人“无趣”,是其人生的很大缺陷,因为“趣味”是来自于跳出小我而复归于人生世界的整体感。一个人只有具备这种基于自我与人生世界的统一感,才能赋予他在跨越各人生阶段时始终保持着一种新鲜活泼的人生意趣,而且感染着、影响着与他接近的人们。这正如王羲之诗所说的:“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叶朗)胸襟要宽,格局要大。(1999年北大新生开学典礼上叶朗的演讲赠言)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中国上世纪五十年代关于“美的本质”的大讨论,既让叶朗对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有利于他后来对美学基本理论的框架进行反思和探索。
B.叶朗认为,各种现实的、意识观念的阻滞,束缚了国人心灵的自由,对于中国当代文化中的创造力产生不良影响,美学要承担拯救精神的重任。
C.叶朗的美学观点既汲取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养分,又关注了“五四”以来前辈学者的理论成果,从而使中国现代美学体系与西方哲学思潮相抗衡。
D.在叶朗看来,要想感染、影响周围人,必须具备一种新鲜活泼的人生意趣,这样才能使自我与人生世界统一,才能达到“适我无非新”的程度。
E.出于对经典作品的喜爱和推崇,叶朗经过十多年的酝酿,编选了作品集《文章选读》,引导读者探索文章写作技巧,以增强读者文章写作能力。
【小题2】叶朗能够取得出色的学术研究成果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小题3】叶朗的“美学指向人生”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怎样理解叶朗“格局要大”的主张?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实用类文本阅读
诗性的校长
——访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柳袁照
记者沙培宁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近几年在媒体中,“柳袁照”的名字经常是与“诗”联系在一起的,称您为“诗人校长”或“校长诗人”的不少,但我更愿意将“诗人”换成“诗性”,因为这里的“诗”好像不单是一个文体的概念,而是弥漫在您做人做事中的一种品性、一种情怀、一种底色、一种格调和气质。不知道您是怎么看自己的?
柳袁照:您说得对。我不是想做一个诗人,“诗人”的头衔对我并不重要,我写诗是想让自己多一点“诗人的气息”,让我们的师生尽可能“诗意地栖息”。没有来苏州十中做校长前,我几乎没有认真写过诗,不过现在写诗已成为我工作与生活的一种方式,我喜欢诗意地表达。
记者:我也发现,您大规模发表诗作也就是最近四五年的事。如果说高中以后是您“诗性的成长”,那么近几年就是您“诗性的爆发”。这中间近20年的“空白期”,看似断裂,但我相信,您的“诗心”“诗情”未泯,是这样吗?
柳袁照:可以这样说。近20年,无论是在机关还是在学校,我都是一个极率真的人,或许,这也可以称为一种诗性?因为追求本具,所以我喜欢灿然的状态,喜欢原生态的美;而且,几乎所有的自然景观都会带给我对“人”、对“教育”的联想。记得那年在挪威,我看到被称为“生命之柱”的人体雕像——121个人体浮雕沿着石柱向上盘旋。那种力量、那种赤裸裸的欲望、那种让人失魂落魄而又热血沸腾的形象,几乎让我窒息。那一刻,我感到自己真的成了太阳下的一个“裸孩子”。山川河流宠我,飞禽走兽宠我,花卉草木宠我,我生活在无限真诚、朴实、友善而又充满“力”与“美”的世界中。
记者:我认识不少爱诗的校长朋友,但他们大都将品诗、写诗作为个人的一种业余爱好,而您却有意识地将诗性推广到办学,转换为学校的一种精神、一种追求。您为什么希望学校与您一样诗意盎然?
柳袁照:诗性是人性的一种境界。我对诗的热爱不仅仅是个人的一种喜好,更是我的教育理念、教育理想的产物。我所提出的诗性教育的三个特征——“本真、唯美、超然”,是我对教育现状与教育应有的价值进行深度思考的结果。在我看来,学校应该是最真、最美、最善的地方,校园应该洋溢着诗的气息,因为学校是孩子们裸露灵魂的地方。但现在,我们看到不少“善意的摧残”——目的多为善,而手段却实在是一种摧残,更谈不上诗性与诗意。
更可怕的是,教育的功利主义和浮躁病已相当严重,工具理性严重膨胀。如何区分教育的热情与浮躁、高效与功利?企业发展的一些理念和经验能照搬到教育中吗?这些都需要我们追问。
教育是人学,但现在往往被窄化为知识的教学。文学也是人学,在我们的传统中,教育与文学是很相通的,但现在,它们的关系却被割裂了。文学在今天的学校中只是语文学科中的几篇课文,而不是日常教育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弥漫在校园中的一种气息。今天,不少教师的人文素养严重缺失,即使语文、历史教师也是这样。
我们可以考察一下苏州历史上的几位教育大家。比如叶圣陶,他先是一个教师,然后是一个作家、文学编辑,在他身上,“教师”与“作家”是融合在一起的,没有他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的深刻反省与表达,也不会有他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再如范仲淹,也既是教育家(办过苏州中学),又是诗人、散文家。
今天,在不少学校,如果一个语文教师写诗、作文,就会被认为不务正业。如此,怎么能有教育、学校和教师的人文情怀与诗意?我们现在十分强调校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是必要的,但我总觉得还少了些什么。我们会不会只专注于他们“技术”的发展,而疏忽了他们的人文素养?我们不应该把教师局限在课堂里、局限在狭窄的“专业”中发展,而应该把他们放在其人生的宏大背景中去发展。
记者:是的,当教师被日益“功能化”后,他们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发展需求就会被遮蔽,而其负面影响,绝不限于他们自身。
柳袁照:在古希腊,“诗人”与“创造者”同义。科学发明要靠想象,写诗也主要靠想象,在这方面,两者是相通的。但我们今天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却只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忽视人文素养,包括诗性的养成。
有些人以为诗性教育就是“写诗的教育”,这是一种误解。教育首先是科学,所以理性是它的根,传承知识是它的本职,问题在于,我们不能仅囿于此,而疏忽了学生作为一个“全人”的成长。而且,诗性不是一味地浪漫,它是以和谐为宗旨的,即在所有的极端中,寻找到平衡点,这也是我所追求的。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谢谢您充满诗意的表达。
(选自《中小学管理》2012年03期,有删节)
【小题1】本文作者为什么将柳袁照称为“诗性的校长”?(4分
A.
【小题2】访谈能否收到预期效果与记者提问的技巧有很大关系。请联系上下文,赏析文中的划线句。(5分)
【小题3】联系全文看,柳袁照为什么要倡导诗性教育?他认为要对学生进行诗性教育,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陈复礼:耄耋大师赤子情
刘伟忠
陈复礼先生是著名的世界摄影大师,与吴印成先生、郎静山先生并称摄影界“华夏三老”。陈老今年97岁高龄,从事摄影长达六十多年。他的摄影艺术成就得到了海内外文艺界的广泛认可,饮誉无数。1996年,中国摄影家协会曾专门召开陈复礼摄影艺术研讨会。“年方十八高大全,亦父亦师亦友一巨人”——这是当时中国摄影界给予陈复礼的集体评价。那一年,陈复礼80岁。
1916年7月20日,陈复礼出生在广东市潮安县官塘镇石湖村,其父陈必名先生饱读诗书,喜爱潮州音乐、戏曲,尤其醉心于笔墨丹青。陈复礼出生于这样的家庭,一方面具有天然的艺术基因,一方面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陈复礼八岁启蒙,上了六年小学后,又读了一年私塾,读完了《论语》《孟子》《左传》等诸多古籍经典。1931年,15岁的陈复礼就读于潮州韩山“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以“总评甲等”的成绩毕业。之后遭逢战乱,“过番”东南亚,辗转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地。直至中年移居香港,生活才算安定下来。
陈复礼后来回忆说,到越南后,为生存奔波无暇学画,后来在一本法国杂志上看到了摄影家郎静山的摄影作品,感受到摄影也可以如此富有画意,便开始对摄影着迷。画画需要安稳的环境,而摄影却比较灵活,比较适合他当时的生活状态。
“诗情画意王摩诘,镜里丹青陈复礼。”这是原广东省委书记王匡对陈复礼的评价。王匡认为,正如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中渗透着画意一样,陈复礼的镜头下散发着浓厚的丹青气息。他将中国画运用空白和墨线来区分物体的方法融入摄影,在黑白摄影中,运用单色来表现被拍摄物体的质感和立体感,体现出中国传统绘画去粗取精、删繁就简、虚实相间、藏露结合的精华。
在风光摄影彰显中国画意的基础上,陈老进一步吸收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配套元素,将书法、篆刻、诗歌等以题句、落印的方式融入到照片中。他的许多摄影作品,还以著名诗词或化用诗词来命名。这个时候,“中国画意”已经不足以概括他的作品风格,而只能形容为“中国气派”。
高扬着“中国气派”的旗帜。沿着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道路阔步向前,陈复礼收获了他的另一大发明——“影画合璧”。所谓影画合璧,在兼具中国画意、书法、诗词、篆刻等文化元素于一体的照片上,补充中国传统绘画,绘画题材与照片题材有机融合,成为一幅新的合璧作品。陈复礼先后与李可染、吴作人、刘海粟、启功、古元、范曾、黄胄、李苦禅、黄永玉、程十发等20多位书画名家合作“影画合璧”作品。现在,参与合作的书画家很多已经故去,这些独特的艺术品变得更加珍贵。
在早期作品中,陈复礼通过摄影镜头表现出对劳苦大众的同情、爱怜和期望,也寄托着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体悟。他的代表作之一《战争与和平》,以铁丝网中的鸽子为主角,配以布满乌云的天空背景。其子陈惊雄说:“这与父亲的经历也是紧密相关的。日本侵华战争迫使他背井离乡,日本侵入泰国迫使他辗转越南,在越南又赶上越法之战,与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通过镜头表现出来的对和平的热爱尤其强烈。”
在改革开放之前,陈复礼的作品以拍摄祖国的名山大川为主,展示华夏大地的秀美风光。改革开放后,陈复礼的作品开始捕捉时代的脉搏,记录社会的变迁,渗透了浓厚的时代色彩。如果说风光摄影着重体现了陈复礼追求的“美”,那么一系列写实性较强的作品则体现了“真”和“善”。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丑恶社会现象,陈复礼也没有规避,他以镜头为武器,或夸张、或映射,进行犀利的批判。
历尽沧桑的一代大师,如今终于可以静享天伦,颐养天年。但陈复礼先生对摄影艺术界的影响并没有停止发酵,就在2011年的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他的两幅作品(《喜雨》《朝晖颂》作为中国艺术精品亮相,引起了海内外摄影艺术界的关注。作为当代摄影中国气派的代表者,陈老的影响注定是深远的。
(摘自《光明日报》2013年6月,有删改)
【注】①过番:旧时闽南人称到南洋谋生。
相关链接
①“潮汕一向有艺术之乡的美誉。自小耳濡目染,受影响非常大。举一个例,潮汕的屋脊,那些画,门口的那些画,尽管是农民的画、工匠的画,但都有一定的艺术造就。我自小看这些,深深理解潮汕乡土文化,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自自然然,不知不觉跟着这条路走。”陈复礼曾这样叙述他与绘画的渊源。(陈复礼《我的艺术之路》)
②经过一千多年来历代中国画家的刻意经营,在山水和风景创作方面,已发展到了高深的境界。从事风景摄影,而不考虑到中国画的创作方法,将是莫大的损失。(陈复礼《论中国画意与风景摄影》)
③陈复礼先生用他六十年的影艺生涯倾诉着一位艺术家对自己祖国的无限热爱,用他的无数作品艺术地再现了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进步。他的作品也因此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喜爱。(摘自赵阳在“陈复礼摄影艺术六十年座谈会”上的致辞)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陈复礼是著名的摄影大师,与吴印成、郎静山齐名,他们涉足摄影艺术的时间大体相同,艺术成就也难分伯仲,因而并称为摄影界“华夏三老”。
B.陈复礼虽然家境贫寒,但自幼饱读古籍史书;青年时代就读于韩山师范,成绩非常优异,后来遭逢战乱辗转于东南亚多个国家,却不曾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C.陈复礼迷上摄影,既是生活环境使然,也与偶然遭逢的机遇有关。在跨入这一行之后,他就从未懈怠,直至耄耋之年,还不断有艺术精品问世。
D.陈复礼与多位第一流的书画名家合作“影画合璧”作品,现在,参与合作的书画家很多已经谢世,这些独特的艺术品就更是价值连城。
E.陈复礼的摄影作品展示华夏大地的秀美风光,捕捉时代的脉搏,也犀利地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他的作品始终坚持的是“真”“善”“美”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
(2)请概括说明陈复礼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摄影艺术的主要成就。
(3)陈复礼成为享誉中外的摄影艺术大师,有哪些因素促成了他的成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加碘盐有必要吃吗

阮光锋

①有人说,碘盐吃多了会得甲亢,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人经常吃海产品,所以不需要吃碘盐。这是真的吗?吃碘盐真的会导致碘超标吗?

②其实,就目前我们的膳食情况来看,不论是沿海居民还是内陆居民,都需要吃碘盐。

③碘是身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我们脖子上有个腺体叫甲状腺,它需要碘来生成甲状腺素,甲状腺素具有加快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尤其是脑发育的作用。如果缺碘,将会影响大脑发育,容易引发克丁病和大脖子病。

④碘的饮食主要包括食物、加碘食盐及饮用水。含碘丰富的食物主要有海带、紫菜和海鱼等。不过,国际上公认的防治碘缺乏病的主导措施就是食盐加碘。为什么呢?调查显示,无论是在低碘还是高碘地区,海带、紫菜、海鱼等传统观念中的补碘食物对于碘的摄入量都贡献甚微。因为这些食物虽然含碘量较高,但占人类膳食的比例太小。而且海盐本身其实也不含碘的。在沿海地区,碘盐仍是当地居民重要的碘,不通过食盐补充的话,碘摄入量就会不足。所以,即便生活在海边,仍然需要食用含碘盐。很多人担心碘吃多了会得甲状腺疾病,是过于担心了。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每日碘摄入量在1000微克以下一般是安全的。正常饮食的话,普通人的碘摄入基本不会超过这个量。

⑤很多人认为碘盐是中国特色,其他国家都不这样做,其实,恰恰相反。食盐加碘是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行的预防和控制碘缺乏病的策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食盐中的碘添加量为20-40毫克/千克,而我国食盐的碘添加量低于这一标准,目前为20-30毫克/千克。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小题1】下面对“沿海地区的居民仍有必要吃碘盐”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盐本身其实并不含碘。
B.海带、紫菜、海鱼等传统观念中的补碘食物,占人类膳食的比例太小。
C.碘盐仍是沿海居民重要的碘,不通过食盐补充,碘摄入量就会不足。
D.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普通人每日碘摄入量应在1000微克以上。
【小题2】对文章第⑤自然段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列数字、打比方B.作比较、分类别
C.列数字、作比较D.分类别、打比方
【小题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自然段针对某些人的错误认识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④自然段加点词“主要”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第④自然段加点词“这”指代的是前面提到的“碘摄入量就会不足”。
D.这篇说明文以短小的篇幅、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小题4】下列不是碘的主要饮食的是(   )
A.海带B.紫菜C.椰子D.黄花鱼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4月23日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忌日,也是加泰罗尼亚地区大众节日“圣乔治节”。实际上,同一天也是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又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所以这一天成为全球性图书日看来“名正言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摘编自《世界读书日》)
材料二:
2008-2016年全国国民图书阅读调查部分指标

(材料于《第十四次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材料三:
电子书以携带方便、信息量巨大的优势而受到读者青睐,但长时间阅读对眼睛有较大伤害。与此同时,那些深植于观念中的传统阅读追求并未消失,大多数读者仍然将纸质书视为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阅读载体。如同承载过文字的甲骨、羊皮、竹简等被纸张取代一样,即便电子书有朝一日取代了纸质书,但读书的性质并没有改变。所以,影响阅读质量的关键还在于阅读的内容。
世界读书日的主旨宣言为:“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所以希望人们能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并选择真正有价值的书籍阅读。
(摘编自《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化阅读率2016年较2015年上升了4.2个百分点;图书阅读率2016年与2015年持平。
B.数字化阅读率增幅最大的年份是2013年,在上一年40.3%的基础上上升了9.8个百分点。
C.2008至2009年,数字化阅读率增幅不明显,低于同期的图书阅读率0.7个百分点。
D.总体而言,图书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率都呈增长态势,2013年后,图书阅读率增幅放缓。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世界读书日是为了纪念世界知名作家而设立的纪念日,旨在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保护知识产权。
B.“阅读社会”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C.尽管近年来图书阅读率增幅有所放缓,但依然呈现增长态势,说明图书阅读群体并未老化、固化。
D.数字化阅读与图书阅读各有利弊,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化阅读必定会很快取代图书阅读。
E. 阅读的形式决定了阅读的内容,从甲骨、羊皮、竹简到纸质再到数字化阅读,书籍内容早已日新月异了。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阅读社会”我们应该怎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