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在近代和当代作家里,我认为有两个女作家对生命科学最具洞察力。
一个是19世纪上半叶的玛丽•雪莱。当时科学初兴,但她已警觉到科学家可能走火入 魔,因而写了《科学怪人》。一个科学家竟然东拼西凑做出了一个人造人。最后他后悔莫及,和 他造的人一起自我灭亡。“科学怪人”这个名词现在已成了一个通用的隐喻,任何人类以科学 手段创造出来的非自然食物,都叫做“科学怪食”。
另一个则是加拿大当代的女诗人和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前几年在基因改造问题闹得很厉害的时候,她以一本《末世男女》把基因移植科技所造成的可怕世界以科幻小说的方式尽现无遗。对近代科学发展略有所知的都当知道,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乃是生命科学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1962年DNA双螺旋构造被发现,基因科学进入了黄金时代。基因科技有利于遗传性疾 病病因的寻找和诊断,基因研究也有利于对生命现象的理解,但科学从来就不是价值中性的事 物,科学的使用者是人,而人是个有七情六欲的自私动物。科学发展后,它也会成为一个体制, 一种权力体系。当科学成了一种权力,科学的滥用、误用甚至科学所造成的公害极难避免。
科学成了一种体制、一种商业、一种权力后,它的自闭和反动最好的例子即是卡逊女士的遭遇。当年她发表《寂静的春天》,指出除草剂等化学药物造成生态的破坏,于是美国的化学界,包括著名的化学教授和化学工业界,都对她发动排山倒海的围剿。幸而当时主政的是肯尼迪政府,至少还有知识和判断力,才对除草剂、杀虫剂等化学药物进行管理。这显示出,当科学成为一个庞大的商业和教育体制,它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一种特权,一个恶势力,并走到违反科学精神的方向。而当代基因科技发迹后所造成的“科学怪食”就是个新兴的话题和论争的焦点。
美国的“孟山都”公司乃是全球最大的基因工程农业公司,例如它可以将土壤中某种细菌的抗除草剂基因移植到玉米身上,形成基因被改造过的玉米新品种。种植这种玉米极为省事,可以大面积喷洒除草剂,少了许多经营成本。再例如为了发明一种抗虫害蕃茄,可以将某种深海比目鱼的基因接到蕃茄的基因上。这种基因工程的农业已成了美国农业的主流。但欧洲以“英国医学会”为主的一大群生化专家反对这种农业,他们提出了“基因流动”和“基因污染”这两个核心概念,基因是会流动的,基因流来流去,接来接去,它的结果完全不可预测,最后可能造成“基因污染”。1999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变种玉米的花粉会 污染到乳草叶,美国的帝王蝗吃了这种被污染的叶子,百分之百会死亡,其他生物吃了这种被 污染的叶子,便会生长停滞,这项发现被登在《自然》杂志上,证实了“基因污染”和风险的存在。 前述的作家阿特伍德大胆地认为基因科技发展到最后,会形成一种“基因定时炸弹”。它会隐 藏不彰,等到其他条件配合,它的致命效果就会出现。
因此,基因科学家已成了新的上帝,把基因接来接去,要什么品质的作物,只要找到基因加 以移植,就可以形成新的作物品种,甚至有可能培养出新的动物品种。但基因科技所造成的未 必是个基因乐园,却反而可能因为基因科学家的走火入魔,而造成人类的恶梦。人们不敢预测 基因的任意接植,最后会形成什么奇怪的品种,也无法预测它的运动会产生生态上什么难测的 结果。科学的发展固然带来许多福祉,但也产生了许多恶梦。对大自然有所敬畏,对科学家自 身职责和知识盲点多一点警觉和反省,或许才是科学家应有的谦虚吧!
(摘编自《慎防基因造成的污染》)
【小题1】下列事件不属于“对生命科学”具有“洞察力”的一项是( )(3分)
A.19世纪上半叶的玛丽•雪莱对科学家可能走火入魔的担心。
B.欧洲以“英国医学会”为主的一大群生化专家反对基因工程的农业。
C.美国农民种植基因被改造过的玉米新品种很省事,可以大面积喷洒除草剂。
D.作家阿特伍德用科幻小说展现基因移植科技造成的可怕世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肯尼迪政府对除草剂、杀虫剂等化学药物进行管理,显示出政府利用特权,走到违反科学 精神的方向。
B.美国的“孟山都”公司将土壤中某种细菌的抗除草剂基因移植到玉米身上,形成基因被改 造过的玉米新品种。这种玉米新品种可以称为“科学怪食”。
C.科学发展后,科学的滥用、误用甚至科学所造成的公害极难避免。
D.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团队的发现,虽然无法证明是“基因污染”的结果,但至少说明基因 科技是有风险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基因科学家通过基因改造的新作物品种已经是美国农业的主流,也会是全球农业发展的方向。
B.基因科技发展到最后,会形成一种“基因定时炸弹”。它会隐藏不彰,等到其他条件配合, 它的致命效果就会出现。
C.虽然人类对基因工程的认识水平不够高,但目前“基因的任意接植”和 “基因流动”所产生 的可能结果都还在人类可以控制的范围内。
D.基因科学家只有对大自然心存敬畏,对自身职责和知识盲点多一点警觉和反省,才能使 基因科技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5-08 08:48: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吴祖强的音乐人生
吴祖强的名字,是和他令人称羡的音乐学习经历及他创作的优秀作品联系在一起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刚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留校的25岁的青年教师吴祖强,在国家急需各方面高级专业人才的时候,有幸成为新中国首批选派的三名音乐专业留学生之一前往前苏联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深造5年,获“全优毕业证书”学成归国。
他是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中仅有的两部舞剧音乐《鱼美人》《红色娘子军》的作曲者之一及这两部舞剧音乐整体设计的负责人和创作主持人。他创作的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及根据华彦钧原曲改编的弦乐合奏《二泉映月》,问世30余年来,已成为中外不少著名乐团的保留曲目。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在融汇东西方文化中发展的创作理念。这一理念,源于他对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的热爱和尊重,以及在艺术创新路径上对“有中生无”观念的倡导。另外,他还作有许多不同题材的声乐、室内乐、戏剧配乐和电影音乐作品,以及为民族乐器演奏家移植改编供音乐会演奏的外国名曲。
这些不同体裁、不同形式的作品,以浓郁的民族风格、中西结合的表演形式、鲜明的艺术形象、清晰的结构层次、严谨的发展逻辑和诗情般的意境,表明这位成熟作曲家深厚的音乐功力和高超的艺术智慧。其中的优秀之作,已融入20世纪中国音乐的历史文库,不仅是音乐舞台常演不衰的曲目,而且进入音乐艺术院校的教学园地,成为表演专业的教材,或作曲教学中的范本,由此牢固地奠定了吴祖强在我国当代音乐创作领域的大家和名师地位。
对自己一生从事的“本职工作”,吴祖强写道:“授课、作曲、写文章就成为我的业务活动的‘三个并举’”。授课排在第一位,足可见教学工作在他全部业务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他从1947年入南京国立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前身)起,可以说一生没离开过自己的母校。尽管其间有几次“上调”的机会,还有完全可预见的“仕途前程”,但他坚定地选择了留在学校,且不脱离教学工作。
做这样的选择,一是个人的志向和对中央音乐学院的深厚感情,更主要的还是一种使命和责任。中华民族近百年来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蹂躏,民众在连年战乱中流离失所。这段历史,吴祖强自幼有深切体验。他是在国家经济极其困难,国际国内环境很不太平的条件下,派送出国留学的。他深知当年国家培养一个专业人才之不易,强烈地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以国家文化建设急需的业务专长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信念也因此从未动摇。直到现在,他仍为自己是公派留学后一直坚持在教学岗位工作的屈指可数的作曲教师而感到庆幸!如果中途改行做了行政工作,就会少一个能培养出一两代、甚至两三代中国作曲家的优秀教师。
他凭借自己深厚的专业积累,在结束两年一轮大班课教学任务的同时,奇迹般地完成了约25万字,包括321个中外作品谱例的《曲式与作品分析》书稿。此后,这本书作为国内音乐艺术院校及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主选教材,多次再版,成为音乐专业出版物中少有的“畅销书”,并获“全国高等院校优秀教材奖”,还在台北市公开出版发行。
近20多年来,吴祖强在培养作曲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弟子们各有骄人的创作成绩,大都已成为国内外乐坛成就斐然的作曲家。在作曲教学中,吴祖强十分重视学生全面的艺术素养和对传统作曲技巧掌握的扎实基础,严谨规范与开放兼容并重,善于发现、保护、引导、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个性,不以自己的艺术趣味和风格爱好去框衡学生,教学过程充满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的氛围,常常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迄今,他在中央音乐学院(从南京时期算起)学习、工作、生活已整整60个春秋。对哺育他成长的母校,他怀有儿女对父母般最真切、最深厚的爱和感激!最让他珍视的,是他在80岁的今天,仍能在自己的“本职工作”岗位上为母校出力尽责!只要一提起他是中央音乐学院“年头最老”的一批职工,他会感到无比的自豪!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文围绕吴祖强的音乐人生,写了他学习音乐的经历、优秀音乐作品创作的经历以及工作的经历等方面,为我们刻画了一位从教一生、踏乐而来的音乐泰斗形象。
B.吴祖强创作的《鱼美人》《红色娘子军》《草原小姐妹》《二泉映月》等作品在世界乐坛上享有盛名,成为中外许多乐团的保留曲目。
C.吴祖强的音乐创作有传承,有融合,有创新,结构层次清晰,发展逻辑严谨,体现了他深厚的音乐功底和高超的艺术智慧。
D.作为一名杰出的作曲家,吴祖强始终把作曲作为他工作的第一要务,同时在教学、写文章、管理等方面也能很好地兼顾。
E.吴祖强曾留学海外,学成归国,报效祖国。有几次放弃了“上调”的机会,错过了许多美好的“仕途前程”,80高龄仍站在教学一线。
【小题2】吴祖强为什么坚定地选择留在中央音乐学院,且不脱离教学工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哪些方面使吴祖强在教学中常常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小题4】有人说,作为一名杰出的音乐家,应该以创作出杰出的音乐作品而自豪,而吴祖强却以自己是中央音乐学院“年头最老”的职工而自豪。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吴祖强的自豪”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屠岸:诗歌是我的圣坛
在《诗爱者的自白》一文中,屠岸写道:“我是诗的恋者,无论是古典,浪漫,象征,意象;无论是中国的,外国的,只要是诗的殿堂,我就是向那里进香的朝圣者。”
忆起自幼对诗歌的迷恋,屠岸说,这是受到母亲的影响。那时家中有一幅对联:“春酒熟时留客醉,夜灯红处课儿书。”下半联描述的就是母亲教他古诗的情景。
屠岸的母亲屠时是常州的才女,擅诗、书、画、音乐,尤其在诗词丹青方面,造诣颇深。母亲从他小学三年级开始,每晚教他吟诵古诗文。母亲的吟诵是按照家乡常州的吟诵调,抑扬有序,疾徐有致,像动人的音乐。14岁那年他生了一场大病,母亲日夜守候,并吟诵诗词给他听,“当她吟颔联和颈联的时候,我感到她的嗓音中放射出一种特异的感情色彩。”从母亲的吟诵中感到的心灵震颤,至今仍会在他心头再现。
稍长,他开始倾心于白话新诗和外国诗歌经典。高二时,他从表哥在光华大学英文系所学的英国文学作品选读中,抄下了一百多首英诗,一首首研读,用了两年多时间研读了一遍,有的诗篇烂熟于胸。
出于对英诗的浓厚兴趣,读大学时他集中精力投入诗歌翻译。1946年,他的译诗稿开始投向《文汇报》副刊《笔会》,主编唐弢对这个23岁的大学生的译作甚为重视。诗人里尔克的《寂静的时候》、麦克里的《在弗兰特的旷野》、斯蒂芬斯的《憎恨》……6个月中,他在《笔会》上发表了15篇作品,高密度的发表,给了年轻的屠岸以巨大鼓励。
诗歌,使他沉醉、痴迷、狂喜,也因为诗歌,使他在困苦岁月里得到精神的慰藉。在“文革”最暗淡的时期,是诗歌使他获得继续面对生活的勇气。
他犹记得当年在干校劳动,每当割高粱时心中总要默诵英文诗歌,把切割动作和诗行节奏结合,汗流浃背,但身心痛快。挥臂割完高粱,还要用手镰把高粱穗从秆上“扦”下,他时常一面默诵济慈的《秋颂》,一面“扦”穗,节奏舒缓,心态平和。“书被抄走了,但心中镌刻的诗是抄不走的。”屠岸说。
他还常以诗歌来恢复心灵的安宁。1980年代中期,他患了严重的忧郁症,一度彻夜失眠。有一夜,他偶然睡着了,醒后回忆,睡前正在默吟白居易的《琵琶行》,沉浸在诗的氛围里,无意中进入了久违的梦乡。从此,他时常通过默吟来召唤睡神,或杜甫、白居易,或莎翁、济慈,默诵使他平静安宁。
屠岸爱诗,也希望自己的后辈懂得欣赏好诗。在他的建议下,曾有几年,家中每周或每半月举行一次诗会,以小外孙的名字命名为“晨笛家庭诗会”。全家聚集一堂,欣赏古诗和新诗。
家庭诗会中,屠岸先生用祖传的“常州吟诵调”吟诵古诗词,必是最受欢迎的节目。常州方言的声调体系与中古汉语声调体系接近,能保留古诗文的音韵美。2008年,常州古诗词吟诵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认定的“常州吟诵调”代表性传人有三位:赵元任,周有光,屠岸。从这年冬天起,他在首都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安排下,每周进行一次录音,他的心愿就是让这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传承。
晚年的屠岸丝毫没有暮年颓唐的心绪。“我每天想的是赶快做,每天做的是赶快写。我还要向前行,不能放下我的笔,我不能停下我的步。”1941年,18岁的屠岸第一次发表诗作《美丽的故园》。如今,91岁的屠岸先生每天仍坚持工作、阅读。
诗歌创作70余载,他至今仍感到“写诗的冲动始终存在,没有退潮”。有时已经上床入睡,如果出现诗思,立即起床把灵感记下。屠岸说,自己的创作方法是抛开思维定势,带着新鲜的眼光看待、观察熟悉的世界,从中发现新鲜的东西并用新鲜的语言加以表现。“没有新鲜感就没有诗,我每天看到东西都是新鲜的,太阳存在亿万年,但是每天看它都是新的。我完全可以做一个婴儿,去拥抱生活。把每一天看做新的生命的开始,就不会萎顿、不会沉沦。”屠岸始终喜欢接受新事物,像年轻人一样投入地工作。他推崇常州话里的“老合小”,希望自己“虽然肉体老化,但如果还天真烂漫,就不会感觉到老”。
屠岸也没有停止翻译,小女儿章燕是北京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父女俩合作出版了莎士比亚长篇叙事诗《鲁克丽丝失贞记》、狄金森诗歌选《我知道他存在》等,有的是共同翻译,有的是女儿翻译后,屠岸修订。
在耄耋之年依然保有丰沛的诗情,屠岸先生比喻自己的心境“深秋有如初春”,那是红树黄花浸透了的丰盈,如同他在《树的哲学》一诗中所写:“我——/愈是深深地扎下/愈是高高地伸展/愈是同泥土为伍/愈是有云彩作伴…我于是有了粗壮的树干/美丽的树冠/我于是长出了/累累果实/具有泥土的芳香/像云霞一样/彩色斑斓”。
相关链接:
①洪子诚、刘登翰在《中国当代新诗史》中所写:“屠岸是执着的‘美’的不懈追求者,细心且有耐性地去发现事物中的美、圣洁、欢愉。直到晚年,屠岸的诗也仍保持着年轻的心态,一种不做作的诚挚的童心。”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传记开篇引用屠岸《诗爱者的自白》一文中的语句,形象地揭示出屠岸与诗歌的密切联系,巧妙地点明了屠岸的诗人、翻译家身份。
B.因为诗歌能使他在困苦岁月里得到精神的慰藉,在“文革”最暗淡的时期获得继续面对生活的勇气,所以屠岸才对诗歌沉醉、痴迷。
C.在割高粱时心中默诵英文诗歌,睡前通过默吟来召唤睡神。这两件事生动地说明了诗歌已经镌刻在屠岸心中,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D.屠岸不仅自己爱诗,还希望后辈懂得欣赏好诗。因此,他建议举办家庭诗会,全家一起欣赏古诗和新诗;会上,他还亲自吟诵古诗词。
E.《中国当代新诗史》修订本评价“屠岸是执着的‘美’的不懈追求者”,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他的诗歌始终保持年轻的心态,诚挚的童心。
【小题2】为什么说诗歌是屠岸先生的“圣坛”?请联系全文进行简要分析。
【小题3】年过九旬的屠岸先生“深秋有如初春”的心境具体表现在哪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屠岸先生在诗歌创作、翻译上为何能取得伟大成就?请联系材料探究其中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北京旧城的中轴线定型于明代,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北,纵贯北京城南北,全长7.8千米,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素有“北京脊梁”的美称。
明北京城的中轴线是以元大都中轴线为基准设计和修订的。纵向来看,这条中轴线上的建筑主要由三段构成。最北端是钟楼和鼓楼,往南是皇城的北门地安门,与天安门遥相呼应。接下来自北而南分别是景山、紫禁城、棋盘街以及正阳门等,这也是中轴线上最为突出且最精彩的部分。最后以永定门作为中轴线的完美收尾。除了坐落在中轴线上的建筑外,还有不少建筑是通过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如天坛与先农坛、日坛与月坛等等,与轴线上的建筑一同构成了完整的中轴线建筑群落。
“(甲)”,“择中”的原则在古代城市规划中早有体现。这条中轴线将外城、内城、皇城、紫禁城串联起来,主导着这座城市的空间格局,以建筑规划的形式输入并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政令所出的政治文化。紫禁城位于全城的中心,也是中轴线的中心地带,体现出皇权的核心地位。紫禁城的核心是前朝三大殿,这里是皇帝颁布政令、召集群臣以及举行最高级别考试的场所。这种布局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同时,在紫禁城南部设置了户部、礼部、工部、刑部等国家最高统治机构,这里是皇权下达的重要通道,也昭示着皇帝位居中央、控摄四方的威严。
敬天法祖的礼制文化。祭祀活动是北京城内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各类规格的祭祀建筑和场所分布在中轴线两侧,既让这些祭坛显得整齐与庄严,也给中轴线增添了浓厚的礼制文化色彩。天坛和先农坛是国家祭祀场所,帝王每年到天坛举行祭天、祈雨的活动,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到先农坛祭诸神,并象征性地亲耕“一亩三分地”,以示重视农事。太庙和社稷坛遵从“左祖右社”之制而设,是皇帝祭祀祖先和社稷的地方,以此展现王统、政权与疆域的统一性。
前朝后市的商业文化。中轴线上分布着非常规整的商业区域。在紫禁城南侧,分布着明代最重要的商业街——棋盘街。紫禁城东西两侧有灯市和庙市。灯市原为元宵观灯而设,后来逐渐变为定期交易货物的集市。每逢开市之日,“三代八朝之古董,五等四民之服用物,皆集”。
。明代北京城内分布的众多皇家园囿,也是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皇家园囿的设置,除了满足帝后日常休闲娱乐之用,其结构布局亦体现着皇权至尊的观念,着重以移天缩地之技艺,表达“(乙)”之寓意。景山的规制和建筑均可谓其典型代表。明朝营建紫禁城时,在紫禁城北堆积出一座土山,并在宫城前开挖出金水河,遂造成宫城“(丙)”之势。而且此山地处宫城中轴线上,“(丁)”,景致十分优美。
今天看来,中轴线是明北京都城建设之精髓。这条“金相玉质”的中轴线蕴含着深刻文化内涵,是城市功能和布局的基准线,是古代都城建设理念的完美呈现。
(取材于高福美《北京脊梁:明北京中轴线的文化魅力》)
【小题1】在文中(甲)(乙)(丙)(丁)处依次填入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②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
③依山面水
④其高数十仞,众木森然
A.②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④③D.②①④③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明北京中轴线”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北京脊梁”之称,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
B.在元大都中轴线的基础上设计修订,纵贯北京城南北。
C.全长7.8千米,纵向来看,被天安门和永定门分隔成三段。
D.既主导了城市的空间格局,又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小题3】下列补写在文中波浪线处的句子,最准确的一项是
A.皇家日常的生活文化
B.休闲娱乐的建筑文化
C.移天缩地的园囿文化
D.景致优美的布局文化
【小题4】根据材料一,下列语句蕴含的理念与明北京中轴线的建设理念,最相近的一项是
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B.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C.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D.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为富不忘报桑梓
1928年李嘉诚生于广东潮州,11岁时全家流落到香港。父亲早逝,李嘉诚13岁就辍学就业,挑起养家的重担,踏入了五花八门的社会。开始,他为一家玩具制造公司当推销员,还利用业余时间补习文化。不到20岁便升任塑胶玩具厂总经理。两年后,他把握时机,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将其命名为“长江塑胶厂”。
谈起当年的创业,李嘉诚感慨颇多,充满激情:“当年长江塑胶厂,只是生产一些普通的塑胶玩具和家庭用品,经由出口洋行运销欧美。在最初10年间,每星期要工作7天,每天至少工作16小时,晚上还要自修,经常睡眠不足,早上必须用两个闹钟,才能惊醒起床,这可说是最难过的时刻。”
正是当初创业的艰难,练就了李嘉诚苦干实干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无论干什么事他都不辞辛苦,全力以赴。7年后,塑胶厂发展成为长江实业公司。后来,又当机立断把业务转向了地产,长江实业得到迅猛发展。
1979年,李嘉诚进军贸易业,成为和记黄埔公司董事会主席。后来,又在海外和内地大量投资,获取了厚利。他在香港及国际上控制的业务相当广泛,他的业务经营领域,早已越过太平洋,向世界伸展,成为中国人的骄傲。
“我是中国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李嘉诚不仅时时这样提醒自己,也以作为一个中国人对祖国应尽些责任来要求自己。他离乡多年,虽忙于商务,却无时不思念国家,思念故土,竭力支援祖国建设,报效桑梓。
他在给家乡政府的一封信中写道:“我目睹祖国之高速进步,在四个现代化政策的推动下,一切欣欣向荣,深感雀跃”;“支援国家建设,报效桑梓,此乃本人毕生奋斗之宗旨也!乡中若有何有助于乡梓福利等事,我甚愿尽其绵薄。”
1978年底,他获知潮州市居民住宅紧张,于是提出营建“群众公寓”,所需建筑费用128万元全部由他捐献。“群众公寓”有10幢共208套住房,建筑面积达15000平方米,家乡人民喜迁新居时,无不对李嘉诚造益民众的美举深表谢忱。李嘉诚也为能给父老尽力而感欣慰。
1981年,李嘉诚又捐2200万港元,在潮州市兴建两座大型综合医院,以改善家乡人民的医疗条件。这两座医院,各拥有逾万平方米面积,设备齐全,每天可接待3000例患者,有病床500张。当医院落成时,家乡人民期望他能回乡剪彩,李嘉诚推辞再三,他说:“若有一天,我到医院去,喜见病人接受良好治疗,康复出院,我心已足矣!”
有人说:“闽有陈嘉庚,粤有李嘉诚;前有陈嘉庚,后有李嘉诚。”是的,这两位爱国华人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学习的楷模。
想当年,陈嘉庚多年奔波于东南亚和世界各地,召集和发动海外炎黄子孙,积极支持国内人民的正义斗争。他还热心于祖国的公益事业,帮助家乡人民办教育。他以“企业可收盘,学校不能停办”之决心,在福建集美捐资兴办幼儿园、中小学、师范、水产学校和航空学校,造福后代,成为中国人民交口称赞的爱国华侨领袖。
如今,李嘉诚怀着“报效祖国,造福桑梓”的爱国热忱,捐赠6亿元创办汕头大学,为祖国、为家乡人民办了件造福子孙万代的实事。
潮汕地区人多地广,却没有一所大学。早在20世纪40年代,潮州就有人呼吁集资兴办大学。当时,陈嘉庚也非常赞同这一想法,还就此写过一篇文章《论潮州大学》。文中说:“虽僻处南疆,然与东南亚交通至为便利,潮州创办大学……不但为中国之大学,将来亦可为东南亚之大学。”
陈嘉庚的愿望终于由李嘉诚实现了。
新建的汕头大学坐落在汕头市以西十几里的桑浦山南麓。它三面山峦环抱,一面田野碧绿,可谓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校舍建筑面积为20万平方米。校园建筑堪称一绝,校园中央的主体楼群——行政办公楼、教学实验楼、图书馆、食堂、学生宿舍等近10幢环形大楼,用高架庭院式长廊相接,所有建筑均用清一色的白色玻璃马赛克贴墙。这种富丽堂皇的建筑群与幽美宜人的大自然相结合,美妙绝伦。这里面倾注了李嘉诚多少心血!
为了把汕头大学建成国内以至国际上高水平学府,无论选址、设计、师资还是设备等,李嘉诚都殚精竭虑,事必躬亲。
为加快这所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李嘉诚还亲自到北京争取中央领导的支持。1986年6月20日,邓小平会见李嘉诚,对李嘉诚的爱国爱乡热情表示赞赏。当听取李嘉诚关于汕头大学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及要求后,邓小平指出:“汕头大学应办得更开放一些。” “在全国调一些比较好的教员到那里去。” “汕头大学要办就一定要办好。”
李嘉诚常说:“汕头大学的创办是为国为民的根本,比我所从事的其他事业更为重要。”
李嘉诚“超人李”、“大哥诚”的绰号,并不仅是因其位居香港首富和他的“呼风唤雨”、果敢明断的能力超乎一般人而得,他富贵不淫、克己奉公的品德更深得人们的爱戴和尊敬。多年来,他从公司收取的酬金,不论多少,全部拨归公司,每年只拿600多美元的董事费,没有其他福利津贴。在生活中,他省吃俭用,戴的是价值不到50美元的美辰表,穿的是10年前的西装,住的是30年前的房子,他不喜欢出席豪华的宴会。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几段叙述李嘉诚创业过程,表明他的财富来之不易,与后文写他报效桑梓,多次捐款形成鲜明的对比。
B.文章在关于传主报效桑梓的叙述之中多次对他进行语言描写,直接揭示出李嘉诚的内心世界,表现他的情感和思想,使其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C.文中对新建的汕头大学校园的详细介绍,突出了李嘉诚报效桑梓的艰难,也是传主呕心沥血办教育的生动写照。
D.作者写邓小平会见李嘉诚,对李嘉诚的爱国爱乡热情表示赞赏,并在听取李嘉诚关于汕头大学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及要求后,作了有关的指示,用意十分明显——从更高的层面肯定传主。
E.文章结尾画龙点睛,揭示了人们爱戴和尊敬李嘉诚的真正原因,当然这和李嘉诚的身份地位毫无关系。
(2)李嘉诚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概括说明。(6分)
(3)文章后半部分反复写陈嘉庚,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4)对于致富以后投资于公益事业,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是回报社会的善举;也有人认为这是传统美德的体现。有人认为需要社会大力提倡;也有人认为要靠致富者的自觉。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文本或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