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在近代和当代作家里,我认为有两个女作家对生命科学最具洞察力。
一个是19世纪上半叶的玛丽•雪莱。当时科学初兴,但她已警觉到科学家可能走火入 魔,因而写了《科学怪人》。一个科学家竟然东拼西凑做出了一个人造人。最后他后悔莫及,和 他造的人一起自我灭亡。“科学怪人”这个名词现在已成了一个通用的隐喻,任何人类以科学 手段创造出来的非自然食物,都叫做“科学怪食”。
另一个则是加拿大当代的女诗人和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前几年在基因改造问题闹得很厉害的时候,她以一本《末世男女》把基因移植科技所造成的可怕世界以科幻小说的方式尽现无遗。对近代科学发展略有所知的都当知道,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乃是生命科学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1962年DNA双螺旋构造被发现,基因科学进入了黄金时代。基因科技有利于遗传性疾 病病因的寻找和诊断,基因研究也有利于对生命现象的理解,但科学从来就不是价值中性的事 物,科学的使用者是人,而人是个有七情六欲的自私动物。科学发展后,它也会成为一个体制, 一种权力体系。当科学成了一种权力,科学的滥用、误用甚至科学所造成的公害极难避免。
科学成了一种体制、一种商业、一种权力后,它的自闭和反动最好的例子即是卡逊女士的遭遇。当年她发表《寂静的春天》,指出除草剂等化学药物造成生态的破坏,于是美国的化学界,包括著名的化学教授和化学工业界,都对她发动排山倒海的围剿。幸而当时主政的是肯尼迪政府,至少还有知识和判断力,才对除草剂、杀虫剂等化学药物进行管理。这显示出,当科学成为一个庞大的商业和教育体制,它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一种特权,一个恶势力,并走到违反科学精神的方向。而当代基因科技发迹后所造成的“科学怪食”就是个新兴的话题和论争的焦点。
美国的“孟山都”公司乃是全球最大的基因工程农业公司,例如它可以将土壤中某种细菌的抗除草剂基因移植到玉米身上,形成基因被改造过的玉米新品种。种植这种玉米极为省事,可以大面积喷洒除草剂,少了许多经营成本。再例如为了发明一种抗虫害蕃茄,可以将某种深海比目鱼的基因接到蕃茄的基因上。这种基因工程的农业已成了美国农业的主流。但欧洲以“英国医学会”为主的一大群生化专家反对这种农业,他们提出了“基因流动”和“基因污染”这两个核心概念,基因是会流动的,基因流来流去,接来接去,它的结果完全不可预测,最后可能造成“基因污染”。1999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变种玉米的花粉会 污染到乳草叶,美国的帝王蝗吃了这种被污染的叶子,百分之百会死亡,其他生物吃了这种被 污染的叶子,便会生长停滞,这项发现被登在《自然》杂志上,证实了“基因污染”和风险的存在。 前述的作家阿特伍德大胆地认为基因科技发展到最后,会形成一种“基因定时炸弹”。它会隐 藏不彰,等到其他条件配合,它的致命效果就会出现。
因此,基因科学家已成了新的上帝,把基因接来接去,要什么品质的作物,只要找到基因加 以移植,就可以形成新的作物品种,甚至有可能培养出新的动物品种。但基因科技所造成的未 必是个基因乐园,却反而可能因为基因科学家的走火入魔,而造成人类的恶梦。人们不敢预测 基因的任意接植,最后会形成什么奇怪的品种,也无法预测它的运动会产生生态上什么难测的 结果。科学的发展固然带来许多福祉,但也产生了许多恶梦。对大自然有所敬畏,对科学家自 身职责和知识盲点多一点警觉和反省,或许才是科学家应有的谦虚吧!
(摘编自《慎防基因造成的污染》)
【小题1】下列事件不属于“对生命科学”具有“洞察力”的一项是( )(3分)
A.19世纪上半叶的玛丽•雪莱对科学家可能走火入魔的担心。
B.欧洲以“英国医学会”为主的一大群生化专家反对基因工程的农业。
C.美国农民种植基因被改造过的玉米新品种很省事,可以大面积喷洒除草剂。
D.作家阿特伍德用科幻小说展现基因移植科技造成的可怕世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肯尼迪政府对除草剂、杀虫剂等化学药物进行管理,显示出政府利用特权,走到违反科学 精神的方向。
B.美国的“孟山都”公司将土壤中某种细菌的抗除草剂基因移植到玉米身上,形成基因被改 造过的玉米新品种。这种玉米新品种可以称为“科学怪食”。
C.科学发展后,科学的滥用、误用甚至科学所造成的公害极难避免。
D.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团队的发现,虽然无法证明是“基因污染”的结果,但至少说明基因 科技是有风险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基因科学家通过基因改造的新作物品种已经是美国农业的主流,也会是全球农业发展的方向。
B.基因科技发展到最后,会形成一种“基因定时炸弹”。它会隐藏不彰,等到其他条件配合, 它的致命效果就会出现。
C.虽然人类对基因工程的认识水平不够高,但目前“基因的任意接植”和 “基因流动”所产生 的可能结果都还在人类可以控制的范围内。
D.基因科学家只有对大自然心存敬畏,对自身职责和知识盲点多一点警觉和反省,才能使 基因科技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5-08 08:48: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否欣赏一幅绘画作品常常是能否“看懂”,他们的欣赏步骤是:画的是什么?像不像?画家画这种形象的寓意是什么?如果都回答出来了,便认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来,便认为是看不懂。这种方法就是一种传统的讲“故事”的方法,他们对于绘画作品的欣赏往往过多借助“文学性”的描述。那么,用这种方法来欣赏中国画,一般来说,工笔的、写实的作品就容易欣赏,因为它是具体、真实、看得懂的。
但如果是粗放的、写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写意的作品,就较难欣赏了,因为它不写实,形象不具体,就看不懂,而且更无从知道作者的寓意了。当然,一般人用这种方法欣赏绘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画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联想,产生共鸣。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幅绘画作品的好坏,却不能简单以“像”或“不像”来衡量。
就艺术而论,我们衡量一件绘画作品的好坏,或我们欣赏一件绘画作品,首先不在于它像或不像,而在于绘画作品的主题,或者说绘画作品中所辐射出的某种观念、某种思想、某种情绪能否紧紧地抓住观赏者的心弦,能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使人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应该说,这才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真正目的。像与不像仅仅只是作品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因此像与不像就不能作为衡量作品的好坏或欣赏作品的标准。
那么,画家们是怎样来看画的呢?就国画而言,内行人看画一般是看画面的整体气势,用美术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神韵”,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内行人的这种抓“神韵”的欣赏方法当然是抓住了实质,因为“神韵”就是一种高的艺术审美享受,常常是中国画家们追求达到的目标。
当然,一般人要从画中去体验到一种“神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不但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绘画方面的基本知识,特别是通过绘画而训练出来的一种“感觉”。所以要很好地欣赏绘画,还得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艺术修养。
但是,如果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欣赏绘画作品也许更能理解一些。有人提出,艺术的欣赏需要经过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三个阶段,那么从这样三个方面去欣赏绘画作品是很有道理的。
审美感知就是要求我们直观地去感知审美对象,即艺术作品本身。第二步,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审美理解。即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和思考,把握作品的意味、意义和内涵。到了这一步,艺术的审美欣赏并没有完结,还有一个审美创造阶段。就是通过审美的感知和审美的理解后,在对作品审美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通过自己积累的审美经验、文化知识、生活阅历等进行丰富的联想、升发开去,再创造出一个新的意象来。这样,你才真正获得了启迪和教育,欣赏绘画才获得了真正的意义。
(来自:中华书画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传统的讲“故事”的欣赏方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的讲“故事”的方法欣赏绘画作品的步骤是了解绘画作品画的是什么,像不像,寓意是什么。
B.工笔的、写实的中国画作品因其具体、真实,所以用传统的讲“故事”的方法来欣赏就看得懂。
C.写意的作品因其不写实,形象不具体,用传统方法就难以看懂,所以就无从知道作者的寓意。
D.因为部分绘画作品画得像,看得明白,容易引起联想,产生共鸣,所以,一般人常常愿意采用这种方法欣赏绘画。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能抓住观赏者的心弦,给观赏者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的绘画作品就是好的绘画作品。
B.因为像与不像不能作为衡量绘画作品的好坏或欣赏的标准,所以,像与不像仅仅只能作为绘画作品达到目的的手段。
C.中国画家们常常追求达到的目标是“神韵”,它是一种高的艺术审美享受,因此内行画家们采用抓“神韵”的欣赏方法看画。
D.一般人如果能从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三个阶段去欣赏绘画作品,就可能更能理解绘画作品的神韵。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就国画而言,需综合考量它的“神似”、“形似”及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方可正确欣赏国画的神韵寓意。
B.只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和一定的绘画方面的基本知识,就能体验到绘画作品中的“神韵”。
C.传统的讲“故事”的方法因往往借助“文学性”的描述而存在局限,所以并不适用于欣赏所有的绘画作品。
D.只有在对绘画作品审美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意象,欣赏者才真正获得了启迪和教育,欣赏绘画才获得了新的意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王安石逸事
林语堂
王安石是个怪人,思想人品都异乎寻常。学生时代很勤勉,除去语言学极糟糕之外,还算得上是个好学者,当然是宋朝一个主要的诗人。不幸的是,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事之术,除去与他自己本人之外,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毫无疑问,他又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倘若我们说理想主义者是指的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的人,王安石正好就是这等人。王安石的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人是以此等恶***载。D.虽然写的是古人古事,但作者却以现代人的口吻叙述,语言显得活泼易懂,读来有趣,这应该也是本文的可取之处。E. 文中特别写到王安石评韩琦的话:“韩琦别无长处,惟面目姣好而已”,意欲借此来表现王安石尤其看不起注重外表装扮的人。
【小题2】作者开篇就说“王安石是个怪人”,从文中的叙写看,王安石的“怪”表现在哪里?
【小题3】对王安石屡次拒绝朝廷提升之举,作者说“这倒很难相信他之如此是纯系沽名钓誉之意”。你认为作者是依据什么而得出这个看法的?
【小题4】宋朝朱弁《曲洧旧闻》中有这样的记写:“王荆公性简率,不事修饰奉养,衣服垢污,饮食粗恶,一无有择,自少时则然。苏明允着《辩奸》,其言‘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以为‘不进人情’者,盖谓是也”苏洵(明允)以“不近人情”言之,你同意这样的评价吗?请结合本文相关内容阐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而我却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
柴静
我们这些知道李政道,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的人,原本都应该知道他-----他是他们的老师。
李政道大二的时候,是他破格选送去美国,当时李政道才19岁,穿着短裤去办护照,办公的人员都不相信“怎么会是个儿童?”李政道后来说“他决定了我的命运”
华罗庚是初中生,是他让在清华算学系任职,又送去英国深造,华罗庚说“我一生得他爱护尽”。
那是战乱烽火时代,但后来的重要科学发展所依仗的这些人,是他在那时满地焦土上栽下的桃李。
可是我为什么不知道他?
他生在上海,父亲是旧式文人,让他从小读经史子集。他幼年已经以君子“慎独”之道要求自己,修身自省,对跟朋友之间“因小故而致割席”之事也写在笔下:“一时之忿,至今思之,犹有隐痛。”
他讷于言,但一生都保持温润如玉的君子之风。
1915年,他在清华上学的时候,成立清华校史上的第一个学生团体――科学会。
1918.他留学美国,后来在哈佛读博士,导师是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布里奇曼。他的第一个研究课题,是用X射线短波极限法精确测定基本作用量子h值。实验结果,在美国《科学院院报》和《光学学会学报上》发表,很快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当时最精确的h值。这一数值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达16年之久。这一年他23岁。
他27岁回国,于清华执教,执教之严也是出名的,他的课给李政道的分数只是83。他允许这学生不听自己的课“因为你看的参考书比我的更高明”,但是“你的实验做的不认真,要扣去25分”
他去世后多年,亲人发现他一直留着当年的那三张答卷,写在泛黄的昆明土纸上。
他是清华物理系主任,这对他自己来说其实是一种牺牲,相当于要放弃了自己的专业研究来作行政的工作。他把聘任第一流学者到清华任教列为头等大事。从1926年到1937年,他先后为物理系和理学院聘来了熊庆来、吴有训、萨本栋、张子高、黄子卿、周培源、赵忠尧、任之恭等一批学者。
吴有训还只不过是刚到校的普通教师,资历年纪都不如他,他把吴有训的工资定得比自己还高,1934年,他引荐吴有训接替自己的物理系主任一职。四年后,他力主吴有训接替自己的理学院院长一职,那时他正当盛年。
冯秉铨毕业的时候,他对他们说:“我教书不好,对不住你们。可是有一点对得住你们的就是,我请来教你们的先生个个都比我强。”
他在1929年又组建了清华理学院,其中包括算学、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地学6系。
他说凡是出人才的地方,必然是科学文化最盛行、科学土壤最肥沃、科学气氛最浓厚之地。比如欧洲的哥廷根、慕尼黑和美国的芝加哥等。
中国科学研究停滞数千年,第一次有了这滚热得烫手的雄心:"除造就科学致用人才外,尚谋树立一研究科学之中心,以求中国之学术独立。"
1929年,他在一篇叫《中国科学界之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文章里说“有人怀疑中国民族不适宜研究科学,我觉得这些论调都没有根据。中国在最近期内方明白研究科学的重要,我们还没有经过长时期的试验,还不能说我们缺少研究科学的能力。惟有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去做学研究,五十年后再下断语。诸君要知道,没有自然科学的民族,决不能在现代立脚得住。”
他终身未娶,唯与学生亲厚,当中有一人叫熊大缜。
1938年,熊突然对他说要去冀中抗日。
他明知这学生在河北没有依靠相熟的人,又没有政治经验,但是国难当头,他只能送他去,熊走后,他曾“约有十余天,神思郁郁,心绪茫然,每日只能静坐室中,读些英文小说,自求镇定下来。”
他唯一能安慰的一点,是他能够帮着自己的学生在后方搜购一些雷管,炸药等军用物资。
看这书时,我才知道,曾经炸碎日军机车车头的TNT药性地雷,是来自熊所在的“技术研究社”的制造,而不是我们小时看的电影《地雷战》中由农民土法制成。
建国后他仍然当过一段清华的一把手,一直到1951年。
八十年过去了,他在空白处栽种的一切,让我这样的后代得以生活在一个浓荫蔽头的世界上,而我却今天才知道叶企孙先生的存在。
(摘编自柴静《而我却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
[相关链接]
①1992年5月,叶企孙的老学生和老同事185人捐赠了几万元,成立“叶企孙奖”基金,以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1992年,海内外127位知名学者联名向清华大学呼吁为叶企孙建立铜像,1995年在清华大学校园,一代名师叶企孙的铜像立了起来。
②晚年,叶企孙还作了许多科学史的研究,他的一些科学史研究论文迄今还是研究科学史的样板。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抗战期间自己的得意门生熊大填投身革命队伍,叶企孙先生积极支持他报效祖国的行动。他还想方设法在后方搜购军用物资,师生同心协力为反抗日本侵略者作出了贡献。
B.叶企孙先生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学习经史子集,以君子“慎独”之道要求自己,修身自省,始终保持温润如玉的君子之风。
C.在那战乱烽火时代,叶企孙先生不拘一格选拔培养人才,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体现了他独到的眼光与开阔的胸襟。
D.担任清华物理系主任期间,叶企孙先生把刚到校教书,资历年纪都不如他的普通教师吴有训的工资定得比自己还高,后来又力主吴有训接替自己的理学院院长一职,这对他自己来说其实是一种牺牲。
E.文章开头就说我们“原本都应该知道他”,中间部分又说到“可是我为什么不知道他”,最后写到 “而我却今天才知道叶企孙先生的存在”,旨在体现叶企孙先生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
(2)文章记述的是叶企孙先生,作者却从李政道、华罗庚说起,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6分)
(3)叶企孙先生的铜像终于矗立在清华校园里,表明后人对先生的敬仰和纪念。请结合材料,谈谈先生有哪些值得敬仰和纪念的珍贵品质
(4)在《中国科学界之过去、现在和将来》一文中,先生说“没有自然科学的民族,决不能在现代立脚得住”。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
1931年底,梅贻琦临危受命,出任清华校长。自罗家伦1930年离职后,因为长时期没有合适人选,清华校长不断易人,国民党政府只好令“留美学生监督”梅贻琦出山。对这一任命,梅贻琦虽感荣幸、快慰,却担心不能胜任,便一再请辞,终未获准,遂赴任。他当时的心理在就职演说中有极为诚恳的表白:“(我)又享受过清华留学的利益,则为清华服务,乃应尽的义务,所以只得勉力去做。但求能够用尽自己的心力,为清华谋求相当发展,将来可告无罪于清华足矣。”他借此提出一句关于大学教育的经典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不拘一格揽人才,被“三破格”的华罗庚即是典型一例。
梅贻琦做人外圆而内方,人称“寡言君子”。他虽是校长,却不大权独揽,只要有教授提出有利于清华发展的建议,他就会颔首微笑:“吾从众。”工作中遇到问题,他也总是先问旁人:“你看怎么办好?”得到回答后,如果他同意,便说:“我看就这么办吧!”如不同意,则说我看还是怎样怎样办为好,或说我看如果那样办会如何如何,或者说“我看我们再考虑考虑”,而从无疾言厉色。不仅如此,为了清华的发展,他还创立了被外界称为“教授治校”的校务委员会制度。校务委员会委员由教授会选举,在梅贻琦领导下,学校的主要决策由校务委员会共同做出。这种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极大地发挥了教授的作用,使校长、教授、学生同心同力一起推动学校的发展。
梅贻琦治校既能博采众议,又对自己认定的事固执不移。他在主张学术独立、自由教育的同时,审时度势,极力推行通才教育。他认为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大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以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为宗旨。显然,他的这一办学方针与国民政府颁布的《抗战建国纲领》相悖,但他一意坚持只唯实,不唯上。他还强调对学生操行的培养,要求教授在指导学生读书、做学问时,“必须指导学生如何做人”。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用这八个字概述他与清华的血缘之亲,表达他对清华的挚爱。身为校长的他,对清华的一草一木寄有深情。1949年后他在美负责管理“清华基金”。叶公超每到纽约都去看他,劝他回台,把清华的这笔钱用到台湾。他每次都说:“我一定来,不过我对清华的钱,总要想出更好的用法来我才回去。”他不愿把这笔钱拿到台湾盖大楼以装潢门面,他想用在科学研究上。台湾有人骂他“守财奴”,他也不在乎。1955年,他终于找到“更好的用法”。到台后,他把这笔款子用于筹建“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晚年的梅贻琦患病住院,住院期间,他的病桌旁始终有只手提包,他去世后,夫人韩咏华打开包一看,竟是“清华基金”的历年账目,一笔一笔,清清楚楚,令在场者无不动容.
梅贻琦爱庐,亦爱庐内的同仁、朋友和学生。闻一多被害,悲愤之余,他一面妥善安排闻一多的后事,一面与当局交涉追查凶手,向报界发表谈话,揭露特务的罪行。为防止类似惨案的发生,他立即将潘光旦夫妇、费孝通一家和张奚若安排到美驻昆明领事馆避险。吴晗思想活跃,当局曾令清华解聘吴晗,他先拒绝,然后悄悄通知吴晗离去。国难当头,学生运动迭起。梅贻琦理解、同情学生的爱国热情,以超人的冷静维持稳定局面。学生进城游行,他派卡车把学生接回。当局要逮捕、开除学生,他想方设法给以保护。有学生被捕,他费尽周折去保释。学生们也很体谅梅贻琦,每要闹学潮时,总先贴出拥戴梅校长的大标语。
正是凭借梅贻琦的智慧、务实精神和果断的态度,在那非常的岁月,清华不但保存了元气,还从颇有名气而无学术地位的留美预备学校跻身于世界名校之列。
(摘编自张昌华《梅贻琦:清华的名片》,有改动)
相关链接:
①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一直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共同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百度百科)
②对于学校时局,则以为应追蔡孑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谓新旧,今日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情况正同。此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为清华,正应于此注意也。(梅贻琦语)
③梅贻琦这个名字始终与清华大学联系在一起,原因不仅在于他是历任清华大学校长中任职最久的一位,更因为他是为形成清华校风贡献最卓著的人之一。清华著名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自梁启超演说中的引用之辞,而真正能够将之充分发挥者则是梅贻琦。(《生斯长斯,吾爱吾庐——记清华前校长梅贻琦》)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对自己负责管理的“清华基金”,梅贻琦非常珍惜,有人多次劝他将这笔钱用到台湾搞建设,他都以委婉的口气予以拒绝。
B.梅贻琦为人儒雅谦和,与人交往不善言谈,对于教授提出的建议,他只是用“吾从众”来予以回答,因此,被称为“寡言君子”。
C.梅贻琦在清华大力推行当时国民政府反对的通才教育,这与他对当时抗战形势的认识和“只唯实不唯上”的做人原则有着重要的关系。
D.破格任用华罗庚和想尽办法保护潘光旦夫妇、费孝通一家及吴晗教授,是梅贻琦爱惜人才的不同表现。
E.梅贻琦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不只因他担任清华校长时间最长,还因为凭借他的品质和精神,使清华在非常时期保存了元气,并跻身于世界名校之列。
【小题2】从本文看,“梅贻琦做人外圆而内方”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3】梅贻琦先生具有哪些教育思想?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4】你对梅贻琦提出的大学的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的观点有何看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