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追踪逃亡者
①气喘吁吁的逃亡者自以为已经逃过了追踪,殊不知他留下了更多的线索,因为没有比身体更会背叛我们的了。
②在这座城市里,假如有一个叫罗杰的在逃犯,所有的警察都在追捕他:是他犯下了命案,就像卡里•格兰特在《西北偏北》里那样?还是他掌握了国家机密,一如威尔•史密斯在《全民公敌》里扮演的角色?或者和《第九区》里的沙尔托•科普雷一样,是名高危病患那样?这些都无所谓。我们只知道,借助夜色的掩护,他在遍布全城的监视摄像头下消失了。成功脱逃了?当然没有!因为人们的身体总是会出卖自己的主人。首先是体温,它在红外线下是最容易被察觉的。人类与所有的热血动物一样,永远靠燃烧能量来维持身体活动,持续散发出相当于100瓦灯泡那样的辐射。再没有比使用特殊的望远镜或摄像头识别一个清晰浮现在稍冷背景前的热血两足动物更容易的事了。这种侦测手段甚至在几十公里外都是有效的。
③我们的身体也会经常留下一些气味。为了帮助维持身体的热量平衡,我们有300万到400万条汗腺。汗液包含水和盐,还有尿素和氨水。汗液本身没有什么气味,但会由于寄生在皮肤上细菌的繁殖发出令人作呕的酸味。
④汗水和成百上千个从腋下和腹股沟的特殊腺体集中散发出来的号称信息素的气味分子,可以组成每个人特殊的气味线索。它可以影响到身边数米范围内的环境,并持续几个小时之久,足以让警犬大展身手。
⑤当然,罗杰可以穿上石棉防护服来隐藏体温,喷洒廉价古龙水来掩盖自己的气味。但是不呼吸对他而言实在太困难了。尽管呼吸的声音就连本人也很难觉察,但还是可以被几十米外的监听装置捕捉到。另外,罗杰一张嘴就会在空气里呼出不同气体的混合物。其中自然包括从肺中呼出的二氧化碳,以及来自胃的丙醇和数种碳氢化合物(乙烷、2甲基戊烷、异戊二烯等)。在封闭空间中,这一混合气体能明白无误地指示有人存在。
⑥即使气味还不足以出卖罗杰,他的心脏也会改变这一切。首先,人类心脏以每分钟约70次的频率搏动,这一人类特有的节奏引发一种典型的振动,能够被一些仿地震仪原理制造的仪器在几米内探测到。
⑦另外,心脏细胞和所有的肌肉细胞一样,也有肌电活动。在医院中,医生往病人皮肤上粘贴电极测量这一活动,而更尖端的仪器现在已能对微弱的心肌电活动实施远程探测。最后,可能背叛我们的还有大脑。它由60亿至100亿个神经元组成,它们通过神经电信号进行交流,这样用于探测心电活动的仪器同样也能对此进行远程探测。但鉴于神经电信号比较弱,有效探测范围目前还不超过几厘米。或许几年后这个距离能大大增加。总之,即使在密闭的掩体内,罗杰也不太可能逃脱追踪。当然,这些探测器不仅可以用来制服暴徒,还能成为制造大团圆结局的神奇工具。想象一下其他的罗杰:这一个或许是少年帆船爱好者,不巧被巨浪卷走;那一个或许与妻子在参加野外滑雪时被雪崩掩埋;那一个或许是科学家在参加某地考察时与自己的组织失去了联系……体温或者心跳等都可能让他们得救。
【小题1】结合文意,简要分析两处画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4分)
(1)因为没有比身体更会背叛我们的了。
(2)想象一下其他的罗杰:这一个或许是少年帆船爱好者,不巧被巨浪卷走;那一个或许与妻子在参加野外滑雪时被雪崩掩埋;那一个或许是科学家在参加某地考察时与自己的组织失去了联系……
【小题2】本文第一段说“更多的线索”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5分)
【小题3】作为一篇科普文章,本文有哪些特色?请结合文章第二、三段简要分析。(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6-26 03:14: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大连光源:能给原子拍视频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制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大连光源”,发出了世界上最强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脉冲,单个皮秒(1皮秒等于一万亿分之一秒)激光脉冲产生140万亿个光子,这套总长100米的装置成为世界上最亮且波长完全可调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
“大连光源”由加速器、波荡器和光束线站三部分构成。先由时间宽度为几个皮秒的脉冲激光(驱动激光)在光阴极上打出一簇高密度的脉冲电子,再利用直线加速器将这个脉冲电子束加速到3亿电子伏特的能量,电子的速度与光速非常接近。另一束皮秒或者相近时间宽度的强激光(种子激光)照射在这个高能电子束上,电子束中的电子在种子激光的作用下,就会按照激光的波长在空间重新分布(调制),然后让被调制的电子束继续穿越一系列周期性变化的磁场。电子在周期性磁场中就会一边以光速向前飞行,一边左右摆动,向前辐射出光线。途中各处发射的光会叠加增强,同时电子自身辐射的光也在调制电子自己的空间分布,从而使得电子更加强烈地辐射光线,适当地选择周期性磁场的强度,就会使得种子激光中的某个谐波成分按照前述方式急剧地自激放大并达到饱和,从而输出极紫外激光。
“‘大连光源’有最亮的‘闪光灯’,峰值功率的亮度比太阳光高100亿倍,有最快的‘快门’,出光长度能达到飞秒(1飞秒等于一千亿分之一秒)、皮秒,不但能让分子、原子‘无处遁形’,还能给它们‘拍电影’,将物理化学反应的全过程动态记录下来。”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赵振堂说明了“大连光源”的大用场。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自由电子激光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新一代光源,也是当今世界科技强国竞相发展的重要方向,在科学研究、先进技术、国防科技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自由电子激光的发展在前沿科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十年来,自由电子激光技术的发展和突破为探索未知物质世界、发现新科学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研究工具。
“‘大连光源’的建成出光成为我国大科学工程的又一成功范例,也必将大大促进我国在能源、化学、物理、生物、材料、大气雾霾、光刻等多个重要领域研究水平的提升,为我国的科学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表示,这一光源的成功研制为我国未来发展更新一代的高重复频率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选自“中国经济网”,有删改)
材料三
大连光源正式开工建设以来,在两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基建工程以及主体光源装置的研制,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调试成功产生了世界上单脉冲最亮的极紫外激光,创造了我国同类大型科学装置建设的新记录。
这一项目也开创了我国科学研究专家与大科学装置研制专家成功合作的先例,对于未来加快推动大科学装置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科学目标为驱动,让“大连光源”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研制的典范。赵振堂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我国早期的大科学装置,往往都是先建好装置,再去找用户,看看哪些科学家能用。“但是‘大连光源’把这个过程反了过来,是科学家先对科研有了需求,再找到工程团队来合作。这要求我们在建装置之前就充分调研,开工之前就要掌握装置的科学目标是什么。”
大连化物所的长处是科学研究,而上海应物所团队在大科学装置建设方面积累了20年的经验,两个团队为了相同的梦想走到了长兴岛,合作顺利得出人意料。
(选自《中国科学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连光源”是世界上最亮且波长完全可调的极紫外自由电子光源,全套装置总长100米,能给分子、原子拍摄视频,记录下物理化学反应的动态全过程。
B.自由电子激光是最先进的新一代光源,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大连光源”为我国探索未知物质世界、发现新科学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
C.“大连光源”由上海应物所和大连物化所联合研制,前者的科学研究专家与后者的大科学装置研制专家成功合作,成为了我国大科学工程的成功范例。
D.我国早期的大科学装置,往往在建设之前缺乏充分调研,科学目标不够明确,一般都是先建好装置,再去找用户,而“大连光源”的研制则改变了这一状况。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材料一第二自然段先介绍了“大连光源”的构造,然后按着先后顺序详细介绍了“大连光源”输出极紫外激光的过程,这让读者对“大连光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B.材料二第一段介绍了自由电子激光技术在世界领域的发展现状,其目的是为了突出我国的“大连光源”在自由电子激光技术领域已处于世界最先进水平。
C.材料三前两段介绍了“大连光源”项目的建设过程,这个过程不仅用时短,而且技术领先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该项目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研制的典范。
D.三则材料因为报道的重点不同,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主要运用了说明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力求准确生动,材料二、三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观点鲜明。
E. 以上材料引用了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赵振堂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对“大连光源”的相关介绍和评价,这些引用增加了新闻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小题3】三则材料对“大连光源”的报道,其共同点和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同类题2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钱谷融先生1957年2月发表的《论“文学是人学”》是建国以来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篇历史文献。文章提出了关于文学的人道主义基本精神和原则,不仅在当时具有抵制极“左”思想和政治路线的意义,也不仅在新时期之初具有拨乱反正、促使文学回归自身审美特质的功效,而且在新世纪市场经济日趋成熟、消费主义日益蔓延的现实语境下,仍然具有抵御物欲横流、人性异化,维护文学和批评独立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钱先生的重大学术贡献不仅在于提出了“文学是人学”的命题,更重要的是,他对这个命题从以下几个重要方面以符合文艺自身规律的方式作了准确而深刻的理论阐述。第一,批评前苏联文学理论家季摩菲耶夫“人的描写是反映整体现实所使用的工具”的“人是工具”观点,确立了人在文学里的中心地位。第二,从价值论角度论述文学作为人学的思想内涵,首次突破把思想倾向落后的作家创作出伟大作品归因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战胜落后世界观的正统主张,认为与其把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的成功“说成是现实主义的胜利,倒不如把它当作人道主义的胜利来得更恰当些”,确立了这个命题的人道主义精神实质。第三,论述了人道主义精神的核心内涵,突出了人道主义精神在文学中巨大、根本的作用。一是明确区分了作为历史思潮和作为人类普遍精神的人道主义,二是精辟地概括了人道主义精神的核心内容即“把人当作人”,在文学艺术中,人道主义精神体现为“用一种尊重人同情人的态度来描写人、对待人”;三是高度推崇人道主义精神在文艺发展中的巨大历史作用;四是明确把人道主义作为评价文艺作品价值的“最基本的、最必要的标准”;五是肯定共同人性、普遍人性的存在,文学理所当然地要以描绘和表现普遍人性为己任。
显而易见,钱先生“文学是人学”命题的核心内涵是以“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来认识、理解、把握文学的本质特征、社会功能,确定评价文学作品的基本标准:人是目的,尊重人、解放人、把人当作人,肯定共同人性、普遍人性的存在,并以这种态度来描写人、揭示人性的广度和深度,真正把人作为文学描写的中心。
如果我们回到1957年在极“左”路线的统治下,大批资产阶级反动思想、特别是大批“人性论”的历史语境中,那么,我们可以想象,钱先生提出这个命题需要多大的理论勇气!在“文革”中被作为“黑八论”之一的“资产阶级人性论”的代表论点,承受着更加猛烈的批判。但也正因为此,“文革”之后,钱先生的这个思想理所当然地成为新时期开始阶段人道主义思潮复苏的重要代表观点,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界、文艺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并以其思想的精湛深刻和体现着广大人文知识分子学术良知,而继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节选自 朱立元《“文学是人学”命题的强大生命力》)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文学是人学”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是人学”的命题是文学艺术的人道主义基本精神,也是唯一的原则,这一精神和原则符合文艺的自身规律。
B.在文学艺术创作中,要充分体现人道主义精神,即“把人当作人”,要用一种尊重人同情人的态度来对待描写人物。
C.评价文学作品的基本标准要用“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来认识、理解、把握文学的本质特征、社会功能。
D.运用“文学是人学”的方法和原则,具有重要意义,可以纠正某些错误的历史思潮和文学主张,正确评价作家作品。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钱谷融先生的重大学术贡献突出体现在他对“文学是人学”这个命题以符合文艺自身规律的方式作了准确而深刻的理论阐述。
B.从价值论角度来看,思想倾向落后的作家创作出伟大作品的原因并不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战胜了落后的世界观。
C.“文革”之后,“文学是人学”的思想成为了当前时期人道主义思潮复苏的重要代表观念,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D.与作为历史思潮的人道主义相比,钱谷融先生更强调的是作为人类普遍精神的人道主义。因为他认为这才是文学的精神实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的人道主义基本精神和原则,具有抵御新世纪市场经济日趋成熟、消费主义日益蔓延滋生的物欲横流、人性异化,维护文学和批评的独立性不可替代的作用。
B.在新时期之初,“文学是人学”的文艺主张之所以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界、文艺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是因为体现了广大人文知识分子的学术良知。
C.把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的成功理解为人道主义的胜利,这与钱谷融先生明确把人道主义作为评价文艺作品价值的“最基本的、最必要的标准”的主张是一致的。
D.在文学艺术中,人道主义精神就是要以人为目的,尊重人、解放人、把人当作人,肯定共同人性、普遍人性的存在,要以描绘和表现普遍人性为己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为什么称单克隆抗体为生物导弹
1984年10月15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宣布,米尔斯坦、科勒两人因从事免疫系统的研究和“发现生产单克隆抗体的原理”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什么是单克隆抗体呢?
在生物工程中,有一类似导弹的东西也具有精确的导航系统,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准确性。它只与人体中某些特殊物质结合,以改变其特性,使它们失去活性。它这独特的性格,引起世界生物学者的高度重视。它就是生物导弹——单克隆抗体。抗体是在抵抗外来者侵入生物体时,生物体自身的B淋巴细胞产生的能与入侵者结合的自卫系统。生物体中有100万种B淋巴细胞,而每种B淋巴细胞可产生一种抗体时,它们恰似100万枚导弹,保护着生物体。当某种细菌侵入人体时,人体就能产生相对应的抗体与细菌的特定物质结合,这个物质被称为抗原。一旦抗原与抗体结合,人体便会产生一连串消灭入侵者的反应。在消灭入侵者之后,人体内仍保留了这种抗体,使得人体不再得这种病,如麻疹、猩红热、乙肝等等,都是如此。但人体中并非生来就具有100万枚导弹,而是在抗原入侵人体时才产生。我们平时爱打很多预防针,目的就是使人体中产生抗体。当体内产生的抗体不足以消灭入侵者时,或者人体根本不能产生这种抗体时,人就生病了。
人们了解了抗体的特征,希望能针对某种疾病制造一种纯净的、特定的抗体,弥补人体中抗体的缺乏或不足,这种特定的抗体就是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是指一个细胞通过无性繁殖产生的细胞群,从这细胞中提取的抗体为单克隆抗体。人们最先试图从血液中提取它,但结果是含量少、价格高、纯度低。最后,又有人试用人工培养淋巴细胞的方法,但B淋巴细胞的活性差,不能在体外生存,希望又落空了。1975年是值得庆贺的一年,英国MRC分子生物研究所米尔斯坦和科勒用生化的方法将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这是一种既有旺盛的体外繁殖能力,又能产生抗体的细胞,经过人工培养,从中可源源不断地提取单一纯净的抗体,这个实验首先在小鼠身上获得成功。杂交瘤细胞的成功,极大地震动了生物界,1981年米尔斯坦和科勒共同获得加尔登基金奖。
单克隆抗体已成为现代医学武器库中的新式导弹,因为它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是来自它那高度的特异性和精确性,因此成为生物技术中发展最迅速的分支。它的最大优势是有希望成为癌症的征服者。由于它的精度高,因此副作用小,不会像其他药物那样将健康细胞与癌细胞同时杀死。现在科学家还将抗癌的单克隆抗体再与其他药物连接,将药物准确地带到癌变部位,这样更增强了“导弹”的杀伤力,好似增加了许多新的弹头。
单克隆抗体还可以用于疾病诊断,美国已有了单克隆诊断盒,可以诊断艾滋病、肿瘤、性病、乙型肝炎及细菌性感染等疾病。它将会代替传统的抗血清诊断,因为它纯度高,灵敏度、特异性强,因而快速、准确。单克隆抗体与相应抗体结合的高度专一性,被人们用于近代纯化分离难度极高的药物的载体。将单克隆抗体制成5升的吸附柱,当含有尿激酶的混合液流过吸附柱时,单克隆抗体就像一块吸铁石,可将尿激酶全部吸附,这样可以提取纯尿激酶200克,足以治疗600人次脑水肿病人。这吸附柱可以重复使用100次,回收率可达60%~100%。根据《高技术杂志》的报道,1982年世界范围的单克隆抗体销售额仅为1500万美元,而1992年却超过50亿美元。
通过小鼠而获得单克隆抗体,用于人体后,容易使人产生过敏,因而人们渴望培养人体白细胞,以提取人单克隆抗体。据《科学》报道,法国一公司免疫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已在试管内成功地培育了产生抗体的人类白细胞,特别是B淋巴细胞,这将成为开发单克隆抗体的里程碑。对于“生物导弹”——单克隆抗体作为免疫诊断的有力工具正向小型化和家庭化发展,人类掌握这枚“生物导弹”,征服癌症等绝症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
(选自《自然科学名家名作中的为什么》,有删节)
【小题1】简要概括单克隆抗体在医学上已有哪些具体应用。(4分)
【小题2】请以文中画线部分为例,简要分析科普文的语言特色。(5分)
【小题3】为什么称单克隆抗体为生物导弹?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影子生物圈

科学家们正在展开一项影响深远的研究:寻找“影子生物圈”。影子生物圈理论认为,地球上或许存在另一类未知生物,它们起源于和已知生物完全不同的祖先,隶属完全不同的生命族谱。此项研究最大的意义在于有望改写人类对生命形态的认识。

科学家们认为,其他类型的生命体至今仍然存在,它们构成了一个影子生物圈。地球上,微生物的数量超乎想象,仅通过显微镜观察,很难区分它们。微生物学家必须分析某个微生物的基因序列,才能确定它在进化树上的位置。到目前为止,有明确分类的微生物,只占已知微生物很小一部分。虽然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很先进,但还有很多生物我们无法观察到。

 “奇异”微生物,可能存在于一般生物难以存活的独立生态环境。可能的藏匿地点包括沙漠、滚烫火山口、南极洲干燥山谷或饱和盐湖中。

当一些研究者正试图在实验室中创造全新的生命时,另一些研究者则在火星上甚至是太阳系的其它地方搜寻外星生命。毕竟,许多太空生物学家相信只要沸腾的时间足够长,在适当的条件下,任何充分复杂的分子溶液都很有可能孕育出生命。如果真的如此,那么生命在地球上已经出现不止一次而是多次这种说法也是合情合理的。新形式的生命在今天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现有的生命会在这些即将获得生命的分子聚集数量超过临界值前将它们吞噬一光。然而,生命起源的机会可能在早期地球上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其中一些原始生命体可能已经消亡。它们被其它形式的生命体给淘汰,但另一些可能仍然与我们生活在一起只是我们尚未发觉。

鉴于人们仅人工培养或发现了不到百分之一的微生物,在我们的眼皮底下影子生命仍然有很大的生存空间。

然而,在地球上寻找影子生命的任务比在外星球上寻找生命更困难。“这个星球上充斥着我们已知的生命”,科罗拉多大学的生物化学家Shelley Copley说道。这意味着研究者们不能仅寻找新陈代谢的证据或大量生物聚合物的存在,因为常规形式的生命会淹没影子生命发出的任何信号。因此,影子搜寻者们必须用更有创造性的方法。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到传统生命无法生存的极端环境去探索,例如超干燥的沙漠地区、冰原地区、高空大气层或最热的火山口。另一个方法是设计出探测其它生物化学结构的手段。迄今为止只有阿拉巴马州亨茨维尔市的美国航天局国家空间科学和技术中心的微生物学家Richard Hoover进行了这类实验,寻找“镜像生命”。普通的生命体几乎无一例外都采用右旋糖和左旋氨基酸,并避免形成它们的镜像等价物。但是如果影子生命是以相反的偏好发展呢?Hoover和他的学生Elena Pikuta创建了只有左旋糖和右旋氨基酸的营养液,并向其中加入了不寻常的极端微生物,等着看是否有任何生长的物质出现。仔细的检测发现这些影子微生物不过是具有特殊新陈代谢的普通细菌。

 “沙漠岩漆”是一个更有可能是影子生命的反常物质,它是岩石表面形成的薄薄的富含锰的岩层,在炎热、干燥的地方尤其常见。科罗拉多大学的微生物学家Norman Pace是Cleland聘请对沙漠岩漆进行检测的研究者之一,他认为检测结果不见得能如人们所愿。他说,“之所以寄希望于影子生命的唯一原因是我们完全不知道沙漠岩漆是如何产生的”。不过,他仍然愿意去检测确认一下。

如果能够证明,在地球上有第二次生命起源,并且有他们自己的生化规则,这将使我们更有信心,生命的出现不是偶然,只要条件许可就会出现。如果生命能在类似地球的环境下产生,我们就可以假设,生命可能在地球上反复出现过很多次。

【小题1】原文看,对“影子生物圈”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该研究旨在寻找与已知生命毫不相同的生命形式,这些新形式的生命是一种独立生命源的后代。
B.影子生物圈目前还只是一种理论假设,但是可以为人类探索寻找生命提供全新的思想。
C.至今,科学家仍未在地球上发现与已知生物不同的生命体,然而仍然可以断定地球上是存在外星生命的。
D.影子微生物可能存在于一般生物难以存活的独立生态环境,包括沙漠、滚烫火山口、南极洲干燥山谷或饱和盐湖等。
【小题2】下列对这篇文字有关内容的阐释,正确的一项是
A.常规形式的生命会淹没影子生命发出的任何信号,所以研究者仅寻找新陈代谢的证据或大量生物聚合物的存在是不行的。
B.普通的生命体都采用右旋糖和左旋氨基酸,但是影子生命是以相反的偏好发展的。
C.因为现有的生命会在即将获得生命的分子聚集数量超过临界值前将它们吞噬一光,所以难以在地球找到影子生命。
D.为了寻找到影子生命,影子搜寻者们只有到传统生命无法生存的极端环境去探索。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研究者在实验室中创设出适宜的条件,是可能创造全新的生命的。
B.外星生物就在我们眼皮底下(甚至就在我们的鼻子内)大量繁殖,这个想法似乎很是荒谬,但我们不能轻易否定这个设想。
C.人类在火星上甚至是太阳系的其它地方搜寻外星生命时,可以扩大搜索生命的范围,那些原本被我们视为“不适合生命存在”的地方或许生存着形态完全不同的生命体。
D.我们如果可以假设,生命可能在地球上反复出现过很多次,也就可以断定新形式的生命在今天出现并不是没有可能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魔鬼的“肚脐眼”

姜永育

①每个人都长着肚脐眼,也都知道肚脐眼是什么形状。不过,魔鬼的肚脐眼估计没人见过。

②如果你想见识魔鬼的肚脐眼,就到非洲一个叫刚果(金)的国家走一遭吧。

③这个国家境内有一座著名的火山——尼拉贡戈火山。它是一个脾气暴烈的家伙,可以说是非洲最危险的火山之一。

④历史上,尼拉贡戈火山曾经有过多次喷发,并且犯下了累累罪行。据记载,1948年、1972年、1975年、1977年、1986和2002年,尼拉贡戈火山都发生过猛烈喷发,其中最厉害的是1977年的喷发:当年1月10日,尼拉贡戈火山像一颗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发生爆炸,数百米深的火山坑被爆炸产生的威力摧毁后,炽热的岩浆像沸腾的钢水,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从火山口奔涌而下,不到半小时便吞噬了2000多条生命,滚滚熔岩还流进森林,引发大火,使得刚果(金)(时称扎伊尔)、卢旺达两国430平方千米的热带雨林毁于一旦。

⑤可以说,尼拉贡戈火山就是一个祸害人间的魔鬼。

⑥火山都有火山口,尼拉贡戈火山也不例外。当你爬到尼拉贡戈山顶,就会看到一个巨大的火山口。它的直径2000米左右,深244米,看上去像一个又圆又大的深坑。与一般大坑不同的是,这个圆坑内有两层明显的环形平台,第一层环形平台距离火山口边缘有500米,第二层平台比第一层低100米,这两层平台是火山喷发的历史印迹,代表了前几次喷发时岩浆曾经到达的高度:熔岩到达平台位置后,再也流不出去了,于是就在这里冷却、堆积下来,从而形成了熔岩平台。

⑦站在火山口上,可以看到一缕缕烟雾从深坑底部飘散出来。千万要小心,这些可不是一般的烟雾,它们是能致人于死地的二氧化硫。据统计,尼拉贡戈火山口每天释放的二氧化硫气体高达5万吨——整个法国一年的二氧化硫工业产量都比不上这座火山一天的喷发量。大量的二氧化硫气体飘散到空中,不但给当地居民的健康带来了极大危害,而且二氧化硫形成的酸雨降到地面,对当地的粮食作物也是一种污染。

⑧好啦,你现在可以把目光投向火山口的深部了。原来,那个散发烟雾的地方是一个罕见的熔岩湖。透过烟雾可以看到,它是一个圆盘状的家伙,直径大约有几十米,熔化的红色岩浆在里面不安分地动荡;“圆盘”里时不时会响起“噼哩啪啦”的声音,伴随响声,岩浆像喷泉一样被高高抛起,随后又重重跌落下来,激起一连串火星——这是熔岩湖中的小规模气体爆炸造成的结果。那可是超过1000℃的高温,即使是一块石头掉进去,也会被瞬间熔化,不留一丝痕迹。

⑨站在高处观察,你会发现这个火山口中的熔岩湖特别像肚脐眼。没错,它就是尼拉贡戈火山这个魔鬼的肚脐眼,一次次的岩浆喷发,一次次的火山灾难,可以说这个“肚脐眼”都是罪魁祸首。

⑩那么,魔鬼的“肚脐眼”是如何形成的呢?原来,尼拉贡戈火山在多次的喷发过程中,形成了这个巨大的火山口,再加上尼拉贡戈火山十分活跃,火山口下面的岩浆一直处于兴奋状态。但由于这些岩浆从地底喷出来后,力量不够,只能被限制在火山口底部活动,从而形成了一个燃烧的熔岩湖。如果火山力量足够强大,这些岩浆便会从火山口漫溢出来,进而形成火山灾难。

⑪尽管尼拉贡戈火山时刻充满危险,但它的那个“肚脐眼”还是吸引了很多人前去探险,这其中包括科学家、探险者和一般的旅游者。人们戏称,到火山口探险,是钻进魔鬼的肚子里玩命。

⑫的确,要接近魔鬼的“肚脐眼”可以说太难了,并且十分危险,必须加倍留心。在火山口行走,最重要的是识别哪些地方潜藏着致命危险,因为稍有不慎,就可能坠下熔岩平台,直接滑入可怕的熔岩湖之中。从上面的平台下到另一个平台,越接近熔岩湖,面临的危险越大。站在第二个平台之上,脚下便是“咕噜咕噜”翻腾的火红岩浆,有毒的烟雾在火湖上空飘荡,高温烤得人大汗淋漓。更可怕的是,你不知道这一大盆燃烧的岩浆何时爆发。

⑬为了安全起见,还是赶紧撤吧!  

(选自《百科知识》2016年第21期)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之所以称尼拉贡戈火山为“恶魔”,是因为它给人类带来的全都是灾难,完全没有任何好处,恰如魔鬼。
B.“到火山口探险,是钻进魔鬼的肚子里玩命”表明了作者认为科学家的冒险行为毫无价值。
C.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巧妙运用第二人称,为读者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文章亲切可感。
D.本文是科普作品,除列举大量的数字进行说明外,还恰当运用了比喻、夸张、联想等手法,增添了文艺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