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种子萌芽从汲取水分开始,种子首先膨胀,胚部接着生长。①发芽就像分娩,一旦启动就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种子早已演化成各式各样的手段找对时机。杨树和柳树的种子寿命极短,若没有在散播后几个小时内找到湿泥地,就会死亡。热带雨林中,许多树木结的大型种子如果没有在几周内发芽,就会腐败。对这些物种来说,要掌握正确的发芽时机,得先掌握正确的结子时机,因为种子一旦成熟,保存期限是很短的。
一年中,若季节气候对种子来说太干燥或太寒冷,不利于发芽,种子就进入休眠,等待不适宜的气候过去。如果将植物行为以精巧度衡量,扁蓄的发芽行为只有初级程度。扁蓄是长在耕地和花园中的杂草,种子先天为休眠型,未经冬天不会发芽。没有在五月发芽的种子,又逐渐进入休眠状态,静待另一波寒意来临,准备好再次发芽。扁蓄的行为其实相当合理,称为初级程度好像不太公平,更何况相似的植物还不少,许多杂草也有依季节循环的休眠期和发芽期。
另一种相当常见的杂草则要比扁蓄技高一筹,那就是羊腿藜。羊腿藜在年初不休眠的种子,产季时则结休眠的种子。有了年初生产的种子,这年的羊腿藜就有跟多子代,后来所结的种子则安然保存至明春。
一年生植物的种子发芽机制就更精巧了,这些植物会打赌冬天冷不冷,许多冬季一年生植物,像却麦草,都是在秋天发芽,这样做的风险是冬天的寒霜很可能冻死幼苗。但如果存活下来,就有了回报,以为比起其他春天才发芽的种子,这些幼苗抢先一步发育成长,能长得比较大,结的种子也多得多。冬季一年生植物也懂的分散风险,让部分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比起熬过冬天的幼苗,这些春天发芽的种子长出的植株比较小、结的种子也比较小,但是存活的几率大一些。由于某几年的冬天比较冷,某几年比较不冷,所以有时不休眠种子长得好,有时休眠种子胜算大。
目前为止所谈的发芽行为,精巧程度都还不及格。种子还能从其他线索得到更精确的讯息,以决定什么时候发芽。许多像莴苣一类的种子,对光很敏感,在黑暗中不会发芽,即使温度和湿度都很恰当。这样的机制可以避免那些被埋的很深的、没有机会到达土壤表层的种子发芽。而只要一丝阳光,就能让种子自休眠中苏醒。替菜圃翻土会让阳光传递讯息给土壤中许多对光敏感的杂草种子,让他们知道接近土壤表层了。
很多种子的招数更了不起。植物可借由远古演化而来的光感受体(即光敏素分子)感知光线。光敏感分子有两种形式,可彼此转换。一种称为Pr,吸收红光后装换成另一种形式,称为Pfr,Pfr吸收远红光后再转回Pr型分子。Pr对Pfr的比率是由接受多少这两种不同波长的光而定。这种Pr对Pfr的比率提供了地方环境的讯息,对植物来说极为重要。②未被遮蔽的日光,红光/远红光的比率为1,然而,阳光穿过树林后,大部分红光为树叶吸收,这时比率远小于1。植物透过Pr对Pfr的比率能侦测到光的改变。由此,植物利用光敏素察觉邻近植物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生长以避开邻近植物。同样,种子如果暴露在透光叶子照射的阳光中,就不会发芽。与其在其他植物的遮蔽下发芽、长出难以存活的幼苗,还不如在维持休眠状态。
光敏素有个缺点,就是在黑暗环境中无用武之地。因此只有位于土壤表层或接近表层的种子能加以利用,侦测竞争对手是否环伺在侧。不过还有另一种线索,能让深埋土中的种子知道上方没有一线生机。土壤表层的植物,例如草类,就像一层隔绝物,调节种子土壤内种子感受温度的范围。光裸的土壤表层没有这层隔绝物,所以底下的种子会感受到强烈的温度起伏,许多种子就从这种温度起伏中得知土壤表面是光裸的。如果感受到温度起伏,种子就会在春天发芽;而如果感受到的温度很平稳,没有高低起伏,种子就不会发芽。
(选自[英]乔纳森.西尔弗顿著、徐嘉妍译《种子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14年,有删改)
【小题1】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4分)
【小题2】作者认为有些种子发芽行为的精巧程度还不及格。请写出这些种子的发芽行为。(6分)
【小题3】翻土可以除掉土壤表层的杂草,但是翻动过后的土壤有时反而长出更多的杂草。请用文中观点解释这种现象。(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7-24 06:01: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动力的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重要的地质遗迹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基本要素。。

国际上对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十分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专门的地质遗产工作组,负责全球地质遗产保护工作。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十分重视。美国、加拿大、英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地质遗产的保护工作处于领先地位。他们建立了完整的法规体系,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国际上对地质遗迹保护的通行做法大多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地质公园。目的是将一些集稀有、珍贵、观赏价值并具重大科学价值为一体的地质遗产建成地质公园。既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场所,又作为科普教育基地,为促进地方旅游、贸易事业的发展创造机会,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真正起到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作用。除了用于科研和大众的教育外,地质公园在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方面还具有很大的潜力,它可用来提供就业机会和开展与其专业主题有关的新经济活动。随着世界地质遗产保护,特别是世界地质公园计划的实施,必将极大推动世界各国的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的发展。

我国对地质遗迹的保护工作同样高度重视。保护区的建立对促进我国科学研究,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我国地质遗迹保护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至今还没有开展全国性、系统性地质遗迹调查,缺乏系统、完整、详实的地质遗迹的基本状况调查和评价资料;保护区的建设刚起步,现有地质遗迹保护区数量不能适应保护工作的需要,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地质遗迹未得到保护;人类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和工程建设使得许多地质遗迹资源遭受严重破坏并呈上升趋势;缺乏一个切实可行的全国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和缺少专项保护经费,严重制约了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的开展。

加强地质遗迹保护,保持优美的地质自然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是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地质遗迹这一一具有重大科学价值、教育价值、美学价值的珍贵自然遗产将得以有效保护。地质遗迹这一人类的瑰宝将永远闪烁耀眼的光芒。

(摘编自向岚《地质遗迹:人类社会的瑰宝》)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地质遗迹属于不可再生自然资源,会直接影响地球生物多样性。
B.发达国家对地质遗迹的保护都非常重视,并有一定的保护措施,相反,欠发达地区就没有这样做。
C.对于地质遗迹的保护,“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是最佳的选择。
D.我国的地质遗迹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保护,日前也是刚刚起步,任重道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地质遗迹的形成谈起,指出地质遗迹的重要作用,发人深省。
B.文章主体部分把世界和中国保护地质遗迹的做法作对比,以便引起读者对地质遗迹保护的深入认识。
C.文章在论述地质遗迹的过程中,最主要是从怎样保护地质遗迹方面展开的
D.对于地质遗迹,文章按照从国外到国内的顺序进行论述,再展望未来,逐层深入,重点论述了地质遗迹保护的必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地质遗迹成为可再生资源,将会给生态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带来不利影响。
B.只有世界各地区很好地保护地质遗迹,人类才可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C.我国已经开始逐步重视和保护地质遗迹,不久的将来,地质遗迹也将成为我国的一大瑰宝。
D.地质遗迹既是世界各地区的宝贵资源,更是属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世界各国和地区对地质遗迹保护工作都十分重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隼
一只猛禽用翅膀尖梢在蔚蓝的天空中扫画出一个个圆圈。这个飞翔的“几何学家”正是游隼——古埃及神话中法老的守护神荷鲁斯的化身。相传,荷鲁斯有时变成鸟,有时以人身隼头的形象出现。这是个明智的选择:游隼美丽英勇,无疑是天空之神的理想象征。。
游隼上体呈深蓝灰色,有黑褐色横斑,头颈部为黑色,带蓝色光泽,下体由白色到淡黄,有黑色横斑。游隼体长约0.5米,双翅展开可达0.7米左右,体格强健,善疾飞,有鸟中“歼击机”的美称。
游隼分布广,适应性强, 尤为喜欢在开阔的原野上活动,捕食正在空中飞行的鸟类。它们一旦发现猎物,就快速升上高空,占领制高点,然后将双翅折起,使翅膀上的飞羽和身体的纵轴平行,头收缩至肩部,以每秒近100米的速度向猎物猛扑过去,迅速伸出强健的脚掌,猛击猎物的头部或背部。这一击非同小可,一下可打掉鸽子或乌鸦的头。猎物被击昏或击毙后坠落时,游隼会快速轻盈地跟随猎物下降,在半空中将猎物抓走。猎物在其短的钩状喙和长而尖端弯曲的钩状爪的配合下, 迅速地被肢解和撕碎。一对游隼和它们的一窝儿女 , 在一个夏季能够捕食300多只中型鸟类,所以猎人经常驯养游隼作为狩猎助手。这种最野性、最凶猛的鸟类一旦养熟了,在人面前会变得像母鸡似的温驯, 是世界上可用作猎鹰的最好种类之一。
游隼和大多数猛禽一样,可以消灭猎物种群中老、弱、病、残个体,对于促进生物种群的进化和更新,以及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凭借卓越的捕食技能、优良的驯化性能,成为猎人向往拥有的狩猎助手。也有许多人将游隼的标本甚至羽饰, 视为威严和权贵的象征。这样对游隼的狂热追捧,导致游隼的价格飞涨,目前国际市场上一只游隼实际售价达数千美元,一只完整的标本也有数百美元的报价,从而引发了众多偷猎者对游隼的疯狂捕捉和猎杀。
游隼数量急剧减少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剧毒有机氯杀虫剂在世界范围的滥用。有毒化学物质随猎物进入游隼体内,大量富集,导致不育、幼鸟畸形,乃至于成鸟的大量死亡。少数的幸存者也会因这些有毒物质的侵害,导致产卵率降低, 卵壳变薄,孵化时极易破碎,造成繁殖率的进一步下降。许多鸟类专家认为,欧洲、北美的游隼种群就是这样于20世纪50年代被彻底瓦解的。另外,生息地遭到人类活动的破坏,也是游隼数量减少重要的原因。
这引起了相关国家政府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的高度关注。英国早在1954年就颁布了《野生鸟类保护法令》,并和周边国家联合起来对游隼以及其它大型猛禽进行保护,如在繁殖季节派人守护它们的巢,产卵期给它们供应食物,以防止污染造成的危害。有些国家还采取人工孵化的办法,成功地养育游隼等猛禽种。如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在世界野生生动物基金会的赞助下,对游隼实施了一项饲养繁殖计划,最终取得了成功。尽管是人类让游隼得以繁衍,但事实上,我们对它们的破坏永远比我们所做的补偿多得多。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驯养(xùn)B.狩猎(shòu)C.供应(gòng)D.繁衍(yǎn)
【小题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隼因为外形美丽、性情勇猛,成为了古埃及神话中法老的守护神荷鲁斯的化身。
B.游隼具有卓越的捕食技能和优良的驯化性能,是世界上可用作猎鹰的最好种类之一。
C.游隼可以捕食很多有害物种,因此它对于促进生物种群的进化和更新有重要作用。
D.尽管人们为保护游隼做出了很多努力,但目前这一物种的生存状况依然不容乐观。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游隼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的一项是
A.为了利益,偷猎者对游隼疯狂捕杀。
B.剧毒有机氯杀虫剂在世界范围滥用。
C.游隼自身的产卵率较低,繁殖困难。
D.人类破坏了游隼栖息地的自然生态。
【小题4】目前,游隼已经上了《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名录,以上选文中为我国的游隼保护提供了哪些可供借鉴的国际经验?请分条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真有“地震云”吗?
地震云真会是地震的天然“预报者”吗?地震与气象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其实,早在17世纪中国古籍中就有“昼中或日落之后,天际晴朗,而有细云如一线,甚长,震兆也”的记载。但是,“地震云”并没有一个严谨的科学的定义,甚至这一名称本身也不是地震科学工作者提出来的。地震云一般是指在某些中强地震发生前,在其周围地区的天空中,出现形似稻草绳状或条带状的云,这种长蛇状的云,如果在天空较长时间不消失,这预兆当地将可能发生有感地震。地震云出现的时间以早上和傍晚居多,而且地震云持续的时间越长,则对应的震中就越近,地震云的长度越长,则距离发生地震的时间就越近,地震云的颜色看上去越令人恐怖,则所对应的地震强度就越强。
“地震云”的最大特点在于“奇”。根据气象观测,人们把“地震云”大致分为四种,第一种是条带状的云,像飞机飞过之后留下的痕迹,不过更加厚实和丰满些,它一般预示震中处于云向的垂直线上;第二种是呈波浪状或辐射状的云,若云呈辐射状,一般云的交点垂直于地面就是震中所在地;第三种是垂直的像龙卷风一样,或者像无风时垂直向上的烟柱一样的云;第四种是固体形状的大块的或者团状的云。
我国有学者提出,地震云既能产生于震中区上空,也能产生于远离震中区而又有应力集中的断裂带上空。当因震前容积增大而传递应力至远离震中区时,在应力集中过程中,断裂带上的强应力作用使岩石发生挤压磨擦,使热量增加,地下热流通过断裂带不断逸出地面,上升到高空,形成带状地震云。由于断裂带大多垂直震中的震波传递方向,所以由此产生的条带状地震云也是垂直来自震中的震波传递方向。这个观点能解释为什么反倒是在远离震区的地方发现地震云。但仍有疑点无法解释,比如,对于那些相隔半个地球的远震地震云来说,应力很难传过去。
目前,关于地震云的形成,以及它与地震发生之间的联系仍是带推测性质的,还缺乏实验依据。因为地震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尚有许多待解之谜。
【小题1】根据原文,下列对“地震云”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震云一般出现在某些中强地震前,但目前它并没有严谨的科学定义。
B.地震云既能产生于震中区上空,也能产生于远离震中区的断裂带上空。
C.地震云的形状各异,实验证明,它们与地震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D.地震云是地壳在变动中产生的地下热流逸出地面,升至高空而形成的。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远震地震云离不开断裂带上的强应力作用,但这又不能解释那些相隔半个地球的远震地震云现象。
B.垂直的像龙卷风一样,或者像无风时垂直向上的烟柱一样的地震云,其与地面的交点就是震中所在地。
C.条带状地震云垂直来自震中的震波传递方向的观点可以解释在远离震区的地方发现地震云的现象。
D.地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尚有许多待解之迷,因此,地震与地震云之间的联系仍带有推测的性质。
【小题3】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震云可分为四种,根据地震云的形状,人们可判断出地震所发生的区域。
B.地震云的颜色越令人恐怖,则所对应的地震强度就越强,反之,则可能越弱。
C.中国古籍中有关地震云的记载,说明古人对地震已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D.随着科学家对地震云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科学认知地震云是有可能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与山东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大队联合开展的科研攻关,不仅成功研制出耐240℃高温水基钻井液体系,还于近日在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GR1井被成功应用,有效助力我国干热岩勘查实现重大突破。

保证在近4000米地下高温条件下钻井液性能稳定,这不仅是高温井钻探面临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同时还是实施干热岩等清洁能源调查与深部地球探测的关健技术问题之一。

在处理GR1井事故过程中,技术人员将原钻井液换为耐240℃高温钻井液,钻井液的防塌性能显著提高。同时,该钻井液体系在236℃高温下性能稳定,未出现明显增稠及减稠现象,具有优良的抗高温流变性能,悬浮、携带能力强,高温条件下护壁效果显著。这充分验证了耐240℃高温钻井液优异的高温流变性能和良好的护壁性能。(摘编自熊正强《我国干热岩勘查实现重大突破》,《中国矿业报》2017年9月20日)

材料二:

中国属于地热资源丰富的国家,开发潜力巨大。地热能作为清洁能源中的一支,也得到了“十三五”规划的重视。所有的地热资源当中,最具潜力的恐怕要属干热岩型地热。与传统化石能源相比,干热岩地热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与其他清洁能源相比,干热岩能够实现稳定、可靠且安全的能源供应。但也有专家认为,由于技术、设备等原因,我国对干热岩的开发利用仍尚待时日。

干热岩是一般温度大于200摄氏度,埋深数千米,内部不存在流体或仅有少量地下流体的高温岩体。干热岩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理论上随着地球向深部的地热增温,任何地区达到一定深度都可以开发干热岩,因此干热岩的资源潜力非常巨大。但是,由于技术和手段等限制,我们现在开发利用的千热岩专指埋深较浅、温度较高、有开发经济价值的热岩体。

开发干热岩资源的勘探主要是通过物探与化探等手段,找到干热岩体。干热岩开发主要是通过打井。注水井和生产井数量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异,井的配置方式有两井模式、三井模式、五井模式等。据了解,根据各国试验站经验,一般采用一口注水井、两口生产井的三井模式。(摘编自《向地球深处要清洁能源干热岩开发利用潜力巨大》,《中国科学报》2018年1月5日)

材料三: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松辽盆地实施的科学钻探突破7018米,钻穿了白奎纪底层。在地层4400-7018米的深度地层范围内发现了150℃一241℃高温干热岩体和2层高放射性异常岩层,揭示了松辽盆地具有良好的地热开发应用潜力。

增强型地热系统是通过水力压裂等工程手段,在地下深部低渗透性高温岩体中形成人工地热储层,从而长期经济地采出相当数量热能的人工地热系统。其原理是从地表往深埋地下的干热岩体中打一眼井(回灌井),封闭井孔后向井中高压注入温度较低的水产生高的压力,在岩体致密无裂隙的情况下,高压水会使岩体大致垂直最小地应力的方向产生许多裂缝。

若岩体中本来就有少量的天然节理,这些高压水会使之扩充成为更大的裂缝。随着低温水的不断注入,裂缝不断增加、扩大、相互连通,最终形成一个大致呈面状的人工地热储层。在距回灌井合理的位置处钻几口井并贯通人工地热储层,这些井用来回收高温水、汽,称之为生产井。

注入的水沿着裂隙运动并与周边的岩石发生热交换,产生了高温高压水或水汽混合物。从贯通人工地热储层的生产井中提取高温蒸汽到地面后,通过热交换及地面循环装置用于发电和综合利用。利用之后的温水又通过回灌井注入到地下干热岩体中,从而达到循环利用的目的。(摘编自《来自地球母亲的温暖—干热岩》《新华网》2018年5月31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耐240℃高温钻井液在处理GRI井事故过程中的成功使用,充分验证了其护壁性能的良好和高温流变性能的优异。
B.干热岩型地热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可实现稳定、可靠且安全的能源供应,优于传统的石化能源和其它地热资源。
C.要进行干热岩开发,先要通过物探与化探等科学钻探手段,找到干热岩体,然后视不同情况来决定配置注水井和生产井的数量。
D.人工地热储层最终大致呈面状,其形成依靠岩体本来的天然节理,在注入高压水之后,增加、扩大裂缝,使之相互连通。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功研制的耐高温性能稳定的钻井液,解决了干热岩调查与深部地球探测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有力促进了我国干热岩勘查的重大突破。
B.干热岩资源分布广泛、潜力巨大,但受技术和手段等限制,当前主要仅对埋深较浅、温度较高、具有高经济价值的热岩体加以开发利用。
C.当前开发利用的干热岩埋深“较浅”只是相对而言,我国在青海共和盆地和东北松辽盆地的钻探表明,其埋深一般都在距地面数千米之深。
D.干热岩开发利用系统主要由回灌井、一个大致呈面状的人工地热储层、贯通人工地热储层的生产井和地面热交换及循环装置几个部分构成。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内容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
转基因食品就是指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把动植物的基因加以改变,再制造出具备新特征的食品种类。其优点显著,但转基因食品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存在的或潜在的危害性。
新基因的转入,打破了原来生物基因的“管理体制”,使一些产生毒素的沉默基因开启,产生有毒物质。有资料证实,转基因食品可能导致生物体系统失调、诱发癌症并传递给下一代,此过程可能需要30年或更长的时间。人为转入外源基因极有可能使原有的基因发生缺失和错码等突变。美国生产的一种耐除草剂转基因大豆的抗癌成分异黄酮就比一般大豆低12%~14%。
全世界约有2%的人群对某些食品产生过敏性反应。1996年美国先锋种子公司将巴西坚果某基因转入大豆中,结果对巴西坚果过敏的人群也对该大豆过敏,该大豆种子最终没有被批准商业化生产。人们在食用了这种改良食物后,食物会在人体内将抗药性基因传给致病细菌,使人体产生抗药性。在英国,做过切除大肠组织手术的志愿者,食用过用转基因大豆做成的汉堡包之后,在其小肠肠道的细菌中检测到了转基因DNA的残留物。而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的严重影响,可能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逐渐表现和检测出来。
很多转基因生物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或抗逆性,这样的生物一旦进入环境中,将会取代原来的作物,造成物种灭绝,但这种问题可能要经过许多年后才能显现出来。如一些盐碱、沼泽、雨林及有寄生虫的地区,以前原本不适合农业种植,这些地区都被用来种植农作物,从而使原本生活在这里的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造成生态系统失衡,最终导致物种退化、减少甚至灭绝。
转基因生物将增强目标害虫的抗性。专家警告,如果这种具有转基因抗性的害虫变成具有抵抗性的超级害虫,就需要喷洒更多的农药,而这将会对农田和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危害。由于转基因作物特性优良,很多人选择种植转基因作物,使某些作物的多样性大大降低。保持生物多样性是减少生物遭受疫病侵袭的重要方式。1864年的爱尔兰马铃薯枯死病,造成100多万人死亡,数百人流离失所,原因就是当地人只种植两个土豆品种。
转基因作物可能将其抗性基因杂交传递给其野生亲缘种,从而使本是杂草的野生亲缘种变为无敌杂草。基因漂移的过程很难人为控制,其后果也难以预测。在加拿大,被用于试验的油菜,只具有抗草甘膦、抗草胺膦和抗咪唑啉酮功能中的一种功能,后来发现了同时具备这三种功能的油菜,说明这三种油菜之间产生了杂交,这种油菜对周围植物造成了很大影响。
(选自朱世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分析》,有改动)
【小题1】下列不能说明“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危害”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转基因食品可能在3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诱发癌症并传递给下一代。
B.美国生产的一种耐除草剂转基因大豆的抗癌成分异黄酮比一般大豆低12%~14%。
C.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或抗逆性的转基因生物,将导致物种退化,减少甚至灭绝。
D.转基因食品会产生过敏原,而全世界约有2%的人群对某些食品产生过敏反应。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转基因作物能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但人们发现它会破坏生物种群,已使生态系统失衡。
B.转基因作物具有抗病虫的优点,因此在其生长过程中不需要使用农药,更能保护自然环境。
C.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使各地爆发了作物疫病,比如1864年爱尔兰马铃薯的枯死病。
D.转基因作物的抗性基因可能会漂移,传给野生亲缘种,这种杂交会产生严重后果,难以控制。
【小题3】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转基因食品存在的或潜在的危害。(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