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
茅以升:造桥炸桥总关情
1896年,茅以升出生在江苏镇江一个经商世家。
1906年端午节,家乡举行龙舟比赛,文德桥年久失修,再加上上去的人太多,突然坍塌,砸死、淹死不少人。茅以升暗暗下决心,一定要造出结实牢固的桥。从那以后,只要看到桥,茅以升都会认认真真地观察。关于桥的文章和段落,他都抄在本子上。时间一长,积攒了厚厚的几大本子。
少年时代的茅以升,除了喜爱自然科学外,还爱好古典文学。他对《水浒传》和武侠小说很感兴趣,常常达到如痴如醉的境地。坚实的古文底子使他日后受益匪浅。
1911年,15岁的茅以升升入唐山路矿学堂攻读土木工程系。第二年,他听了孙先生在唐山路矿学堂的演讲,更加坚定了自己“工程建国”的信念。他学习更加刻苦,每次考试,都名列第一。五年内,各科成绩都在90分以上,这在唐山路矿学堂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之后,茅以升被官费保送到美国留学。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茅以升极其优异的成绩让学校的教授大为震惊。以至于在毕业典礼上,康奈尔大学的校长宣布,唐山路矿学堂的学生从今以后全部免试入学。
1920年初,茅以升登上远洋轮船,毅然返回自己的祖国。1933年,钱塘江必须要架设一座大桥。在浙江省的邀请下,茅以升担任了钱塘江桥工程负责人,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钱塘江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架桥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其一是打桩。需要穿越41米厚的泥沙在9个桥墩位置打入1440根木桩。沙层又厚又硬,打轻了下不去,打重了断桩。茅以升从浇花壶水把土冲出小洞中受到启发,采用抽江水在厚硬泥沙上冲出深洞再打桩的“射水法”,使原来一昼夜只打1根桩,提高到可以打30根桩,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其二是水流湍急,难以施工。茅以升发明了“沉箱法”,将钢筋混凝土做成的箱子口朝下沉入水中罩在江底,再用高压气挤走箱里的水,工人在箱里挖沙作业,使沉箱与木桩逐步结为一体。再在沉箱上筑桥墩。放置沉箱很不容易,沉箱一会儿被江水冲向下游,一会儿被潮水顶到上游。后来把3吨重的铁锚改为10吨重,沉箱问题才得以解决。
当时淞沪抗战正在吃紧,日军飞机经常来轰炸,一次茅以升正在6号桥墩的沉箱里和几个工程师及监工员商量问题,突然一片漆黑,原来工地关闭了所有的电灯。此时江中的桥墩还有一座没有建好,桥墩上的两孔钢梁还没安装。此后40多天里,在茅以升的带领下,建桥的工人们冒着敌人炸弹爆炸的尘烟,夜以继日地加速赶工。1937年9月26日,第一列火车像巨龙般驶过钱塘江大桥,极大地方便了抗日军用物资的运输。
1937年11月,南京派人传达了政府的指示,要求炸毁钱塘江桥,因为如果杭州不保,钱塘江大桥就等于是给日本人造的了。好不容易建成,就要亲手炸毁它,这真是一件痛心的事情,茅以升经历着一生中最痛苦的事情。12月23日3点整,炸桥的准备工作全部就绪。茅以升站在桥头看着桥上的黑压压涌过来的难民,心头涌起对日寇无比的愤怒。傍晚5时,日军骑兵扬起的尘烟已然隐隐可见,他这才断然禁止行人,准备实施爆破。随着一声巨响,这条1453米的卧江长龙被从六处截断,为抗日战争悲壮就义。这座历经了925天夜以继日的紧张施工,耗资160万美元的现代化大桥,仅仅存在了89天。据当时的铁路局估计,炸桥前的12月22日这一天有300多台机车和超过2000节客货车,逃难的难民有10万之多,通过大桥。有人估算,仅抢运出来的物资价值,就超过了建桥的花费。钱塘江大桥为抗日战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就在大桥被炸毁的这天晚上,茅以升立下誓言:“抗战必胜,此桥必复。”大桥炸毁后,茅以升带领着桥工处的所有人员迅速后撤,有关大桥建设的14箱重要图表、文卷、相片一并带走。在辗转途中,茅以升舍弃了很多家什,却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尽数保存下来。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茅以升的带领下,1948年3月钱塘江大桥修复完成。60年后,当有人问起当年炸桥的心情时,他说:“如同亲手掐死自己的儿子一般!”
相关链接:
⑴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字唐臣,江苏镇江人。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⑵ 茅以升先生的科学精神有两个特点,一是创新,二是普及。钱塘江大桥就是体现先生创新精神的杰作。在教育上,他主张工科教学要“先习后学,边习边学”,并倡导科研、教学、生产要相互结合,交叉进行,还尝试了“学生考老师”的教学法。先生认为,科学属于人民,没有广大群众对科学的理解,就没有国家科学水平的提高。为此,他不遗余力地从事科普活动。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茅以升家乡的一座桥年久失修而坍塌,砸死、淹死不少人,少年时代茅以升因此而决心造出结实牢固的桥,并为此而不断观察和积累。
B.茅以升少年时喜爱自然科学外,还爱好古典文学。他对《水浒传》和武侠小说很感兴趣,常常如痴如醉。坚实的古文底子使他日后受益匪浅。
C.15岁的茅以升升入唐山路矿学堂攻读土木工程系,因孙中山演讲而树立了 “工程建国”的信念,他学习更加刻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D.茅以升带领工程人员克服了各种困难完成修建钱塘江大桥的任务,极大地方便了抗日军用物资的运输,为抗日战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E.为阻止日本军队过桥,南京派人传达政府炸毁钱塘江桥的指示。茅以升痛苦地亲手炸掉了刚刚修建89天的大桥并保存了建桥的珍贵资料。
(2)少年的茅以升走向成功之路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述(6分)
(3)作为科学家的茅以升为后人留下了怎样的精神财富,请具体分析(6分)
(4)有人问起当年炸桥的心情时,他说:“如同亲手掐死自己的儿子一般!”茅以升炸桥时和炸桥后应有怎样复杂的心情?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7-20 10:15: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张謇是一方风水  卞毓方
①阳光从头顶白花花、明晃晃地喷洒下来,仿佛蓝天无穷无尽的诉说。它沐浴着、抚慰着大地全部敏感的神经。有一刹那,它刺痛了我的瞳孔。因为你不得不仰起头,眯了眼,打量矗立于大道中央的这位状元——张謇的铜塑。紫褐色的身姿挺拔在两米多高的大理石座上,那起点就攒足了气势。太阳的光芒聚焦在他的圆颅、方肩,飞弹出一派银色的光辉。张謇一手拄了文明棍,一手插在大氅的口袋,气定神闲,蔼然远视——如果乡人不说,我会当他是孙中山,反正他们生活的背景相近,衣着神态也八九差不离。
②我在张謇的铜塑前沉思,想要离开却挪不了步——你无法从他的目光中逃遁。他唤醒了我关于“根”的一连串记忆,以及帮我重新扫描知识阶层在新一轮世纪之交的多元光谱。
③张謇是光绪二十年的状元。大魁天下不久,就遇上了“唤起中国四千年之大梦”的甲午血战,他的脑袋,应该是既空虚又清醒。
④苦读了三十多个寒暑,足下终于踏了青云,这一天实在来之不易。就好像披星戴月、胼手胝足、精疲力竭地爬上华山峰巅,回望来路,禁不住眼花欲坠。全国有多少怀笔如刀的士子啊,而状元只有一人!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士成功也是万骨朽啊!
⑤但张謇本人却不这么想。皇帝亲赐的翰林院修撰,拢共才对付了三个来月,拍拍身子就想走人。说什么“謇天与野性,本无宦情”!说什么“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不想当官你还拼命考它干吗?莫不是验证了一种既得心理:世人面对欲望中的高峰,未攀之前,常常是心向往之,寤寐求之;及至登高凌绝,待最初的惊喜消退,便会觉得实际的乐趣也不过尔尔?
⑥都不是。这是一个躁动于主体意识迅速觉醒的时代精英,我相信他一定是听到了历史车轮越来越快的铿锵撞击声。那钢与铁的交奏,总叫他坐卧不安。有朝一日,人类如果发明一种“望时镜”,那么,我们就会看张翰林如何皱眉蹙额,绕着狭小的天井徘徊,一会儿走到一株老态龙钟、筋骨毕露的国槐前,拿拳狠命擂它的干,用双手使劲撼它的根,一会儿又仰起脸,透过枯黄稀疏的叶片,怅望灰蒙蒙、虚幻幻的苍天……
⑦张謇很快就溜回了南通老家。冲出京城浮华虚誉的包围,立刻就感到外面的世界广阔而精彩。在他的老家,他建成了包括农、工、商、运输、银行,兼及教育的宏大体系。创立大生纱厂,组建垦牧公司,兴办师范学校和中小学堂,归总一句话,就是要“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张謇坦言:以上作为“不敢惊天动地,但求经天纬地”;不敢指望它立竿见影,疗救古国千年沉疴,但求“播种九幽之下,策效百岁之遥”。
⑧与他同时代的人相比,张謇确实有思想。张謇拿他的思想在通州乃至苏北大地搅出了一派新局面,在历代文曲星的方阵间别树起一面光帜。他让从唐太宗起就精心策划的、让天下读书人尽入彀中的“金钟罩”,有了明显的豁口。他让一个僵化了的状元躯壳,有了异质的活泼泼的生命。
⑨吾生也晚,张謇等不及我眼底的流云,我也抓不着他飘然远去的衣袂。然而,毕竟有缘。把张謇引入我的视野的,是我那位乡村知识分子的祖父。祖父来到我的故乡,是因张謇的召唤而来的。他从没见过这位张状元,但见到了状元的实绩。大批世居长江北岸的海门人,被集体招募到这片百年荒滩,大规模地种植棉花。生命的热流就在这片处女地上激起了缤纷的浪花。射阳县20世纪80年代以来,屡屡亮相在国内各大报刊的新闻版面,不光是因为她拥有天然妙绝的丹顶鹤饲养基地,也不光是因为射阳河上新开张的龙舟闹猛,而是由于她的棉花产量,多次雄踞全国榜首——这也是一种状元,并且不折不扣是张謇张状元的遗泽。张謇没能看到这一天,但也预料到了。他曾满怀希冀地自期:“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张謇是一簇春苗。张謇是一蓬火焰。张謇是一方风水。他的精神,注定是要在我家乡生根发芽、巍巍壮观的了。
真正造福人类的事业应是比生命更长,它的辉煌不是毕露在创始者的生前,而是隐藏在他的身后。他只能依稀把握到它的开端并且竭尽全力地做。张謇,你这从翰林院出逃的叛逆!站在长江口观沧海,是胆怯,还是激动?也许两者都有,但激动,欢呼,却为永恒。
(选自卞毓方散文集《千山独行》,有删改)
【小题1】结合语境,谈谈 “真正造福人类的事业应是比生命更长”的含义是什么?(2分)
答:
    
【小题2】本文围绕张謇这一历史人物展开写作,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请梳理出来。(6分)
答:

【小题3】文章第⑥段对张謇的描写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
答:
  
【小题4】文章说:“张謇是一簇春苗。张謇是一蓬火焰。张謇是一方风水。”“张謇是一方风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
【小题5】作者说“与他同时代的人相比,张謇确实有思想”。请结合原文,简要归纳张謇的“有思想”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马云的江湖(节选)
1964年,马云出生在杭州一个普通家庭。儿时的他是个顽童,对学***当时没有笑,估计是憋住了。但我是绝对有信心的,因为我做的事情我自己清楚,一定会有潜力,有市场!”
1997年,是中国互联网大热的一年。马云和他的团队到北京开发了外经贸部官方站点、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等一系列国家级站点。
1999年3月,他已意识到互联网产业界应重视优先发展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B2B),于是成功开发了阿里巴巴网站,为中国企业构建了一个完善的电子商务平台。阿里巴巴时代的马云是激情而霸气的。
不过,互联网很快迎来了一个低潮期,所有媒体都在报道——互联网是个大泡沫。“江湖”上一时间开始风雨飘摇,员工们或多或少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失去了信心。这时只见马云端上一杯啤酒,坐在会议室里对大家说:“最好喝的啤酒,就是要带着泡沫去喝!”好喝的啤酒果然被能坚持的马云尝到,他的阿里巴巴逐渐得到了全球商业机构的认可,一大批名牌企业在他那里做广告,做主页。
2003年,将B2B(指企业间的电子商务)已经做到炉火纯青的马云投资开设了C2C(指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的业务,他把这个新的网站叫做淘宝。如果说过去的阿里巴巴针对的是商业企业,而这次淘宝的客户群则涵盖了几乎所有的网络使用者。从B2B到C2C.马云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这无招却创造了他在江湖上的神话。
马云依然喜欢《笑傲江湖》中的风清扬,但他更喜欢自己去发现和寻找新的江湖。
(有删改)
相关链接:
马云,中国IT企业的代表性人物,阿里巴巴集团、淘宝网、支付宝创始人。在福布斯中文网发布的2014中国富豪榜中,马云以195亿美元身家名列第一。
胡润研究院2014年10月28日发布的《2014胡润慈善榜》显示,中国首富——阿里巴巴的马云以145亿元捐赠额刷新中国慈善记录,成为新一届“中国最慷慨的慈善家”,同时成为“2014大中华区最慷慨的慈善家”,也超越最近一年的美国首善Facebook的马克 扎克伯格(70亿元捐赠额)。
(1)下列对本文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马云在进入杭州师范学院英语专业之后,拼命地学起英文,主要是为了将来有一份稳妥而平淡的工作,后来便选择当了老师。
B.马云第一次登录国际互联网。好奇的他在搜索引擎里输入了“Chinese”的关键词,但是搜索结果却是一片空白,这让他很失望。
C.所有媒体都在报道——互联网是个大泡沫。马云却对大家说:“最好喝的啤酒,就是要带着泡沫去喝!”这句话反映了马云有独到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
D.从B2B到C2C.如果说过去的阿里巴巴针对的是商业企业,而现在淘宝的客户群则涵盖了所有的网络使用者。
E.作者在文中把马云的事业称为“马云的江湖”,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表现马云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先锋人物的形象。
(2)结合马云的“江湖”经历,简要分析马云是怎样的一个人。
(3)马云在“江湖”行走中,有哪些主要经历促使他成为互联网行业的先锋人物?
(4)马云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先锋人物、IT企业的代表性人物,他的“江湖”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发和感受?结合文本,联系个人“江湖”,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陈光标再上央视访谈
“一亿元和一张证书,我选后者”
在5月8日晚央视播出的《面对面》专访中,陈光标讲述了自己的慈善之路。从1998年正式开始慈善之路后,陈光标目前已经获得了1500多张各类证书。陈光标并不掩饰自己对荣誉的渴求,他坦言道:“如果在一亿元和一张证书之间选择,我肯定会选择后者。”
陈光标告诉记者,从1998年开始,他正式开始了慈善之路。“那年我做企业赚了二十多万,我拿出三万元救助了安徽一个重病的孩子。第二年又盈利时,我捐款修建了一条4.8公里的公路。”
2003年,陈光标创办了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其慈善事业也越做越大。据42岁的陈光标介绍,自己多年来进行慈善活动的票据一直保留着。在陈光标提供的一个账本里,记载了其从1998年到2010年所捐赠的累积14.13亿元款物。
面对整齐摆放的各类荣誉证书,陈光标依旧高调。“这些都是我用正当渠道获得的,没什么见不得人的。对我来说,一亿元可能很快就花掉了,而证书却是永久的。喜欢荣誉又不是什么坏事,勋章不是用来锁在柜子里的,而是用来展示的。”
“人总要有个良心,不能乱说话”
此前被媒体质疑“慈善注水”时,陈光标公司所在的黄埔防震减灾培训中心、陈光标老家所修建的公益农贸市场及老年活动中心的归属问题,一度成为媒体关注和质疑的焦点。
陈光标介绍说,自己的公司虽然在黄埔防震减灾培训中心办公,但该中心是其用合理合法的手段购得,并没有以慈善的名义向政府圈地。在陈光标看来,这栋楼属于“慈善公益楼”,“多年来已经免费培训了三万人,我做的这个产业就是慈善产业。等到将来裸捐后,我会把它捐出去。”
……
央视记者采访时还发现,泗洪县西南岗老年活动中心的土地使用权人也并非陈光标,而是“泗洪县西南岗老年活动中心”。在老年活动中心内,一名老人在接受采访时称陈光标每年都会给他们送钱,并且从未收过费用,“人总要有个良心,不能乱说话。”
“我慈善有点过于急躁了”
此前,陈光标来到灾区或者贫困地区发放现金的举动,被称为“暴力慈善”。当晚节目中,当记者问“有没有考虑将来不再采取这种现金派发的方式进行慈善”时,陈光标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到:“那些孩子在医院看病,没钱就要出院,看到这种情况,我不能不去救吧?我必须要拿现金给他。”
2010年9月,陈光标高调宣称将“裸捐”,自此,他又多了一个称号中国裸捐第一人,这一举动也在企业界带来了不小的震惊。对此,陈光标表示:“这么多年来,我走过了那么多的贫困地区,我看过那么多老百姓需要帮助,我心里面着急,有很多企业家口袋里的钱太多太多,为什么我们不能把这个钱分配得更好呢?”在陈光标看来,某种意义上自己的裸捐,会给更多人带来幸福。“社会说我作秀也好,不理解也好,他们不能真正理解我陈光标的心。我真的就是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想回报社会。”
记者了解到,被疑“慈善注水”一事,不仅给陈光标本人,也给陈光标家人带来了不小的压力。陈光标的母亲面对镜头更是老泪纵横:“我们现在劝他改了,劝他要低调,不能像原来那样。”
在节目最后,陈光标也首次承认自己正在调整,“我听见我父母哭,听到夫人孩子哭,我也想哭。但我还是劝孩子要以爸爸为骄傲和自豪。”一边说,陈光标一边笑着抹去眼泪。
“我慈善有点过于急躁了。”面对记者,陈光标首次坦言,“当时我没有考虑那么多。我只考虑,只要我自己拿出真金白银来,让社会去更关注慈善。”但他同时表示,在将来有可能发生的一些自然灾害中,人们还会看到陈光标在现场的身影,“一定会,不会改变,绝对不会改变。”
(2011年华龙网,有删节)
【小题1】如何理解“一边说,陈光标一边笑着抹去眼泪。”这句话?(4分)
【小题2】陈光标有哪些值得赞赏、肯定的个性?简要举例说明。(5分)
【小题3】陈光标的“高调”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引人质疑,试结合本文评价陈光标的“高调”。(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根据(知识付费经济报告)的数据,55.3%的网友有过知识付费行为。这里的知识付费不是传统意义上花钱买书、参加培训班等,而是指知识经济时代,购买知识付费平台上的知识产品。
目前,我国知识付费用户群体达数千万,同样达到千万量级的,还有活跃在喜马拉雅FM、得到、分答等知识付费平台的知识供给者。“听,见真知”“碎片时间,终身学习”……虽然这些平台的口号不同,但背后的逻辑都很相似:作为中介,放不同领域学者、专业人士等的认知盈余,以高效率的优质知识为卖点,让知识变现更加快捷。
(摘编自《优质的知识有价值成为共识》)
材料二:
知识付费,付费的可不是知识,而是知识的产品和服务。比如,有人帮你消化一本书,然后讲给你听,这就是服务;再比如,一些大V开设小密圈,帮你挑选出精准优质的信息,你可以付费加入,这种挑选,也是一种服务。
知识付费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知识本身是不值钱的,那是百度、谷歌甚至知乎可以做的事情,是免费的,但将知识包装为产品和服务就是值钱的。所有学习产品的商业模式,无外乎都是某种服务,或者承载这些服务的文易平台。
目前市面上的知识付费产品,其实可以按照服务的不同类型来区分。这些类型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们学习中的痛点。(如下表)
类型
资讯
知识
课程
个性化咨询
对应传统行业
媒体
出版
教育培训
咨询
满足痛点
对未来的焦虑
对未来的恐慌
能力/技能不足
没有解决方案
关键成功因素
前沿
启发感
效果
结果
类型产品
得到专栏《前哨》
得到专栏《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
在线课程/训练营
在行
浅   深
 
(摘编自孙圈圈《知识付费,是不是伪命题?》)
材料三:
一付费一收听,就误以为学到了知识,其实离真正的掌握知识差了十万八千里,你以为买到的是知识,其实买到的是“知道”。你以为买到的是掌握,其实只是囤积了一堆“知道”。
对于绝大多数人,听再多知识付费内容者不可能成功,因为都是二道贩子的产品,听着很高大上,但是都不够系统,且失真。当一份知识掺入了太多杂质时,恐怕只能勾兑成鸡汤了。
(摘编自拾遗《大部分知识付费都是大忽悠》)
材料四:
知识付费(这里是广义的,包括材料二提到的4个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学习服务,是有价值的。很多人诟病它,说不如去看书。但实际上,我们大学里面的学习,也从来不是自己去看教材的,而是听老师上课、听大咖做讲座的。更何况时代变化这么快,我们都不敢说学习一定只有看书才行的,学习的形态其实一直在演变。
而学习产品(知识付费产品),付出的最大成本根本不是金钱,而是时间。学习产品要想发展得更良性,首先需要设计体系化的学习内容,越是碎片化时间学习,越需要体系化内容。第二要设计帮助用户结合实践的产品,让用户能够以最低的学习成本来“学以致用”,一定是学习产品的发展方向。第三要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学习的产品,这个产品是根据他们的优劣势、工作的需要来个性化设计。
(摘编自36氪《从教育角度观察,“知识付费”行业是不是好生意?》)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付费是指用户为知识付费平台上的知识产品进行付费的行为,目前,我国知识付费用户和知识付费平台上的知识提供者数量都达到了千万级。
B.知识付费产品按照服务类型,主要分为“资讯”“知识”“课程”“个性化咨询”四种,它们都能针对我们学习中的一些痛点,进行有效的解决。
C.购买了知识付费产品并不一定能真正获得知识,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这些知识经过了产品化加工之后,会出现知识不够系统,而且上失真的情况。
D.由于学习形态的不断演变,知识付费作为一种学习服务肯定具有存在价值,但是知识付于费要想良性发展还需要在产品内容上进行更科学的设计。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知识付费行为的存在,证明知识产品是有经济价值的,因此,今天高效率的优质知识都能在知识付费平台快捷地变现,实现它们的经济价值。
B.根据材料二可知,要想开发一个“课程”类的知识付费产品,无是在线课程还是训练营,课程效果是考量其是否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
C.材料三认为现在的知识付费产品普遍存在知识不够系统的问题,材料四在思考知识付费良性发展时,首先考虑了要设计体系化的学习内容。
D.知识和知识付费产品是两个概念,在今天,知识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免费获得,而知识付费产品必须付费,是因为知识付费产品比知识更有价值。
E. 因为人们进行知识付费学习主要是“利用碎片目时间,终身学习”,所以知识付费产品付出的最大成本根本不是金钱,而是时间。
【小题3】知识付费和传统意义上的花钱买书及参加培训班有何差异?请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