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空谷幽兰
——怀念任继愈先生
2016年4月2日,春日里的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已有15年历史的“文津讲坛”,在这里第815次开讲。像以往的800多个周末一样,读者从四面八方会聚到临琼楼二层的报告厅,聆听名家高论,享受文化的滋养。只是,最近的七年间,人群中少了那位拄着拐杖的敦厚长者——任继愈。
任继愈出生于山东省平原县望族,他的名字包含了“继承韩愈”之意。
“七七事变”爆发,正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的他随校南迁,参加了“湘黔滇旅行团”,这次历时68天、徒步1300多公里的“长征”,让他目睹中国的现实并叹服于这个伟大民族的坚韧。他的人生理想和学术方向由此转变,“我深信研究高深的学问,不能离开哺育我的这块灾难深重的中国土地。从此,我带着一种沉重的心情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
任继愈师承汤用彤、贺麟、熊十力等名家,长期在北大哲学系任教,创办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学术研究卓有成就,但他最大的功绩,是竭力保存中华文化的薪火。
但在生命的最后30年,他把学术工作一压再压,投入到古籍文献的整理出版工作之中。他认为,中华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活着的文化,它支撑着中华民族几千年间屹立不倒。文化的再次繁荣不是等来的,要靠长期的积累。本着这种文化自觉,他组织和主持了《中华大藏经》《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中华大典》和“二十四史”点校本及《清史稿》修订等一系列国家大型文化工程。
这些多是绵延十几年难以完成的浩大工程,每一项,他都会亲力亲为,从不做挂名主编:点将选人、选题、写提纲、审阅点校,动辄写六七百字的编辑意见。拿《中华大典》来说,这是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文化出版工程,1990年国务院批准,至今尚未完成。它参照现代图书分类方法,对先秦至1911年中国优秀文化典籍进行梳理汇编,共分24典,含110余分典,收书2万多部,总字数8亿,规模是《永乐大典》的两倍。任继愈不仅担任总编辑,还兼任《哲学典》和《宗教典》的主编。
1987年5月,任继愈就任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馆长。国家图书馆就此恢复了知名学者担任馆长的传统,任继愈也开启了守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程。任继愈清楚地知道,图书馆收藏的目的是为了流通。他大事着眼,小事用功——设置专藏阅览室,关注图书编目工作,收集名家手稿,开创文献缩微事业……2002年,国图出版社将镇馆之宝《永乐大典》劫余卷帙161册仿真再版;2005年,他又呼吁将馆藏文津阁《四库全书》影印出版,嘉惠学林。
任继愈力主开设“文津讲坛”,不但自己亲自登台,还以90高龄之身不辞劳苦地策划选题,亲自邀请红学家周汝昌、历史学家张岂之、经济学家厉以宁等担任主讲人,使文津讲坛成为推广优秀文化的重镇。任继愈积极支持“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曾三登讲坛,主讲《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经验》《关于道德经》《今日看易经》。
2009年,93岁的任继愈辞世,斯人已逝,但风范长存。
《中华大典》办、中宣部出版局伍杰说,1988年任老接受《中华大典》总主编的聘任时,没有一分钱的报酬,他却义不容辞,他主编的《哲学典》是最先完成的。21世纪初,国家投资了一些钱,给他一些报酬他不要。后来给他一张补助卡,告诉他可以领取补贴工资,他笑了笑说:“我不要。”将卡退回到办公室放着,始终没取过一分钱。
国家图书馆编审曹月堂回忆说,《中华大典》有关儒学部分,出清样后编者和出版方发生分歧,任老当机立断:返工重审。出版方急于出版,说最好赶在任老90大寿前出版,任先生毫不客气地说:“我从来不考虑做寿的事!”几个人又做了4个月。与任老相交20年,“想到他,就不感到孤独;想到他,就对自己有要求”。
子夏说君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任老为学为人的特质,如空谷幽兰,让人难以忘怀。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任继愈的胞弟、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说:家兄认为“儒佛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他用毕生精力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嫁接在一起。“文革”前他因质疑日丹诺夫对哲学的定义被称为修正主义,险划右派;“文革”中不参与“批儒评法”让江青光火;“文革”后他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坚持又被当成左的靶子。但他坚信,经过自己深思熟虑、反复论证的观点是正确的,“世间没有纯学术。但有一点可以说,我写的,完全是我想通了的”。
②任继愈坚信在未来二三十年中国将迎来有史以来又一轮新的文化高潮,我们这一辈人最应该做的是文献整理工作,给后人、给文化发展高峰打基础。(国家图书馆现任馆长韩永进)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任继愈选择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学术方向,一方面源于他名字中“继承韩愈”的内涵,另一方面也由于抗战时他随校南迁的一段经历。
B.任继愈师承名家,继往开来。为了保存中华文化的薪火,他亲自创办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在宗教研究方面,学术成果卓著。
C.任继愈忠诚学术,不为名利,一生治学态度非常严谨,面对来自政治上的压力,不畏强权,敢于坚持己见,在他身上充分体现出学者的风骨。
D.任继愈敢于攻坚克难,在整理出版古籍文献的工作中,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然而遗憾的是他主持的《中华大典》这项伟大的文化工程至今尚未完成。
【小题2】作为优秀的文化学者,任继愈身上体现了哪些“文化自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文章以“空谷幽兰”为题,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6 03:55: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小小的篝火 潘旭澜
①现在的衣服被盖中,我特别珍重的,是一条黑白灰小方格相间的土布被里。它是母亲给的。
②“文革”后期。我在干校患了重病,回福建治病。过年前夕,同妻子女儿一起翻山越岭,回老家去看望孤苦伶仃的母亲。
③几年没见她,此时只有那眼睛和神态是我所熟悉的。上次见到时,行动还挺利索,现在已迟钝龙钟。
④夜里二三点,几次听见母亲在隔壁木板床上翻身的声音。她睡不着。第二天早上一起来就看见她已宰好了两只母鸡。我急得差点跳脚:“阿母,你怎么可以宰了母鸡呢?还一下子两只!”她一共养了三只母鸡,是三个“小金库”,下蛋换火柴油盐,应付额外摊派,用场多呢。“还留一只哪。”母亲说。
⑤母亲当然十分希望我们多住几天。见一次面有多难哪!可她知道不宜多住,免得平地起风波。次日吃了早饭,她从壁角一个破水桶里,变戏法似地拿出用红绳子捆好的方格子布,上面还有一看就知道是她所剪的红“喜”字。对我和淑荣说:“你们结婚时,我连送两条好手帕也没能,心里总很不安。现在孙女都这么大了,补送你们俩这段我自己织的土布……”
⑥母亲一向特别疼爱我。她有一只“米斗箍”金戒指,从不曾戴。多年前,有一次她悄悄拿给我看,说将来要送给我的对象。我那时在读高中,心想离找对象还早呢,告诉她不如去换点吃喝。几年后,有次我从上海回家,向她说起姐姐生孩子后日子艰难非常。她听了没说什么,摸索出那只“米斗箍”。啊——居然还留着,简直不可思议。她说,本是给我对象的,眼下顾不得了,“救命要紧”,让我送去给姐姐解急。
⑦过了几年。我又一次回家,同她一起谈叙彼此近年境况之后,她高高兴兴拿出一条新蚊帐,说是准备给我结婚用的。我知道这是她一把米、一口饭省下来买的,不忍拂她的意,“嗯”了几声,没说什么,当晚将新蚊帐给我挂上,说只用一个暑假不要紧,到我结婚时还是新的。
⑧临走那天大早,我被一片火光惊醒。原来是新蚊帐被烧了一小半。连忙喊母亲,一起用破衣扑打,脸盆泼水,才灭了。她说,谅必是油灯头碰着帐梢,烧起来的;她在灶口用柴草烧饭菜,竟没有发觉。说时神情凄然歉然,好像很对不起我。其实,还有一点她没说,就是在临别多看我一眼,不然又得好几年才能见到。我说了一通“破财消灾”的宽慰话,她有几分相信,才逐渐平静下来。我以为她从此不会操这份心了
⑨“……一共二丈四。四幅拼起来,可做一条被里。借不到阔幅织布机,门面窄。虽说土布不如厂里出的好看,但是厚实,不易洗破。这是我一桩心愿。棉花是在门口菜园地挤种的。有空一点点纺起来。老了没力气,一次织几寸,手就不听使唤,怕不匀,不敢赶。从种棉到织成,前后三年多。看来,以后再也没有什么好给你们了,就做我的‘手尾’(留作纪念的遗物)罢。”淡淡的说明,欣慰之意掩盖不住深沉的感伤。
三年多,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年过七旬的母亲,是凭什么力量,把它纺织起来的呢?她在每一根纱里,每一寸布里,捻织了多少悬挂,多少思念,多少悲苦,多少祝愿?
⑪我差点要打颤,又像有股暖流通过。眼泪滴在心头,嘴唇变成千吨铁闸,木木地站着,呆呆地盯着母亲,默默地双手接着。好久好久,搞不清接过的究竟是什么。
⑫次年,母亲就得到永远的解脱,离开了人世。病危之时,神志清楚,却没有多向诸儿女说什么。也许不知从何说起,也许不愿加重我们心灵的创伤,也许觉得一切语言都是多余的了。
⑬十几年来,我一直爱用又惟恐损坏这捆土布做成的被里。当它盖在身上,我就像一两岁时被母亲抱在怀里,有时还似乎听见她讲着金色的童话。但愿它温暖我曾经冻僵的心灵,激励我继续艰苦跋涉的勇气,一直到我走完人生旅程。
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的母亲不是三春的阳光,也不曾想过要我报答,她只是寒夜荒漠的一堆小小篝火,燃烧完了剩下的灰烬。可是,它的火星将我的血液点燃起来。我便也成为后面旅人的篝火,无论这篝火多么渺小,多么容易烧尽。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倒叙手法,开头点明母亲给的“一条黑白灰小方格相间的土布被里” 是“我特别珍重的”,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B.“我以为她从此不会操这份心了” 这句话承上启下,由上文插叙母亲疼爱作者的往事过渡到“送土布被里”这一主体事件。
C.第⑨段通过母亲之口说明这条“土布被里”的来历,强调它的非同寻常,交代了首段中“我特别尊重”这条被里的原因。
D.“嘴唇变成千吨铁闸”“木木的站着”“呆呆的盯着”“默默的双手接着”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形象的表达了作者的震惊和悔恨。
【小题2】文章第⑩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以“小小的篝火”为题有什么用意?请从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两个角度,结合全文,加以探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目前,人工智能写诗超过一般人的水平,最终能否超过杰出诗人的水准,还要假以时日。

在掌握词语和技巧方面,人工智能有其特殊优势。人脑能背诵一万首诗就不得了了,而电脑可以储存海量诗歌。海量诗词的词语、典故和表现方法,经过人工智能的分析和最优组合,完全可以写出比较好的诗。

就像人的学习有循序渐进的过程,机器也需要不断学习完善。比如,稻香老农作诗机1.0版,瞬间就可以写出一首诗词,诗的形式完全符合格律要求,但诗句没有什么意义。升级后的2.0版就不同了,诗句已经有了意义。一首绝句,总有两三句是有诗意诗味的,其余诗句还有备选的可以替换。最近,稻香老农作诗机的3.0版将上线,做出来的诗会更完善。

机器目前还不能很好地理解人类的情感,但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今后人类身上的装置会成为一个记录仪,随时感知人的情感。计算机可以感知到这种情感,并与数据库里的海量诗词所表现的情感进行分析配比,然后选择最适合的词汇和表现技巧,写出比较贴切并能表现人的真实复杂情感的诗词来。

一首优秀诗歌具有强烈的个性和独创性。这一点,人工智能似乎难以做到。但是,任何创造都是在传承前人经验和技巧上完成的,而电脑可以全面借鉴汲取海量的前人创作经验。电脑写诗的个性化和独创性,是可以期待的。

(摘自《光明日报》2019年5月18日)

材料二:

现在,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已能写出符合语法的诗句,有一些甚至相当惊艳。然而这个过程也存在问题。乔姆斯基指出,“无色的绿色想法在狂热地睡眠”这样的句子在语法上成立,却是荒谬无理的。

随着技术发展,人工神经网络将能精确模仿人类神经元的刺激-反应,然而好诗激发的情感层次十分丰富,能否约化为某种模式,还是一个问题。另外,人类个体始终在推测与判定他人的意图,这样的“主体间性”贯穿于人类阅读诗歌的过程,而人工智能将人类作为整体认识,缺乏主体之间的交互;解决这一难题恐怕还要等待具有自主意识的强人工智能出现。

诗强调独特性,一首好诗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前所未有”上。这和围棋不同。人工智能学习围棋,是对已有棋路的破解;而要创作优秀的诗歌,则要避免已有套路,这是摆在人工智能面前的艰巨任务。

   (摘自程羽黑《当人工智能具备了主体意识》)

材料三:

机器诗人要经历模仿、置换、命题才能逐渐走上自主自由创作的境界。不过,具有先进人工智能的机器在学习写诗方面,比人类进步快,因为其记忆力、耐受力和学习能力、纠错能力是人类不可望其项背的。

类似灵感、欲望、情感等属于人类诗意的原创造力,机器能跨越这样的鸿沟吗?过去,我们觉得不可能!可今天,神经网络技术、基因科技、量子科学和人工智能都在快速发展,这些研究令传统信念动摇,我们还是要多观察,多等待。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诗歌写作,作为人类诗歌的新品种,正丰富着人类的诗意世界。诗词将不再是少数文化人的专利,而成为社会大众的通用品。每个人都可以用诗句表达情意、交流沟通。人们的审美水平有所提高,全社会的艺术素养自然随之提升。这些反过来又会促进诗歌创作水平的不断突破和提升。

机器写诗可能会对诗歌未来发展产生影响。譬如,由于其快速而不知疲倦的制作能力,会不会造成需求过剩?为了满足读者趣味的倾向性设计,是否会造成类型化的机器诗歌写作泛滥,而原创性、创新性的作品难遇难求?

当人工智能的机器写作平台变得越来越强大和廉价好用,人们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偷懒,总是依靠机器来帮自己写诗,那很可能会导致人类自身的诗性功能退化。

(摘自《光明日报》2019年5月18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超强的记忆、耐受、学习和纠错能力,人工智能在学写诗方面较人类有其特殊优势。
B.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已能写出符合语法的令人惊艳的诗句,但这些诗句都没有意义。
C.当前人工智能缺乏自主意识,在诗歌阅读过程中难以像人类一样进行主体间的交互。
D.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有望写出贴切表现人的真实复杂情感的诗词来。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以稻香老农作诗机为例,论述了人工智能要写出较完善的诗歌需要不断学习。
B.材料二中把人工智能学写诗和学围棋作比较,论述了人工智能学写诗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如何体现诗歌的独特性价值。
C.人工智能通过对海量储存的词语、典故和手法进行智能分析和最优组合,只要假以时日,就能写出超越杰出诗人的诗作。
D.在全面借鉴汲取海量的前人创作经验和技巧的基础上,人工智能写诗有望表现诗歌的个性化和独创性。
【小题3】根据材料,简要概括人工智能写诗的利与弊。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
陆春祥
①1855年,美国西雅图酋长,为印第安土地部落的购买案,写信给富兰克林·皮尔斯总统,信里有这样两句话:
②如果在夜晚,听不到三声夜鹰优美的叫声,或者青蛙在池畔的争吵,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③现在,我的窗外,是机器间歇的轰鸣声,铁钻机钻钢筋水泥,滋、滋、滋,节奏达达达,强劲有力,要将硬水泥地钻通,仿佛要将你的心脏一起钻碎。这种建筑的声音,装修的声音,在城市的随便哪个角落,随时都能听见。几乎所有的人都烦噪声,但又在不遗余力地制造噪声。用科技的手段来对抗噪声,虽然小有成就,但力度,并没有像人类对待治理癌症那样重视。
④于是,我们都很向往一种环境,一种安静的环境。这纯属奢侈,要在当下的社会,找到一块安静的地方,很难,今日,宁静就像那些濒临灭绝的物种一样。
⑤尽管安静是奢侈品,但我们很多人,还是在不断寻找自然的宁静点,美国声音生态学家戈登·汉普顿也在找,他几十年都致力于寻找寂静的声音,寻找那一平方英寸的寂静。
⑥我将汉普顿的这种行为,当作一种实验。
⑦2005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那一天,他独自到美国奥林匹克国家公园的霍河雨林,在距离游客中心大约三英里的地方,将印第安部落长老送给他的一块小红石,放到一根圆木上,并将那里命名为“一平方英寸的寂静”。他设下这个标记,希望对这个偏远荒地的自然声境有助于保持和管理。他会定期到那里,监测可能入侵的各种噪音,记录下噪声发生的时间,还尝试确认噪音的,再用电子邮件通知对方,向他们解释保存仅余的自然寂静声音的重要性,请他们自我约束,他还会随信附上一张有声CD,上面有噪音入侵的实况。
⑧汉普顿录制声音,已经超过二十五年,他的声音图书馆里,藏有三千GB的声音,包括蝴蝶鼓动翅膀的声音,如雷瀑布的轰鸣声,一片漂浮的叶子细微的声响,草原幼狼低柔的咕咕声,传授花粉的昆虫拍扑翅膀时带起的柔和声,等等,可以说是库纳万籁。
⑨一平方英寸的寂静,有什么实际意义吗?在大部分不理解的人看来,这就是矫情,或者是小题大做,或者是愚蠢。汉普顿却认为,如果能保存一平方英寸的寂静,就能减少一千平方英里内的噪音污染!也就是说,大自然的寂静,是能够支配许多平方英里所在的。
⑩他的体验是,一个安静的地方,能让人的感觉全部打开,万物也会生动起来。
汉普顿的记录告诉我们,在美国要找到连续十五分钟以上的寂静,极度困难,在欧洲,这种寂静,更是早已绝迹,现在大部分地方,已经完全没有安静的氛围,反而是全天二十四小时都存在着一种以上的噪音。
我们来看看,这个声音生态学家的敏捷听觉。这是一次平常的记录,在他的一平方英寸目标点——
五十英尺外,传来西方鹪鹩的叫声,四十加权分贝。
三十英尺外,传来红胸币鸟和栗背山雀的叫声,四十五加权分贝。
下午一点四十五分,一架直升机,沿霍河河谷的北脊飞过,五十加权分贝。
大叶枫林里,强风从河谷吹来,每片叶子从六英尺高掉落到蕨叶上,平均会发出三十加权分贝的声响。
单只熊蜂嗡嗡飞过,音量可能在三十四至四十四加权分贝。
整个早上,他都在静静观察周遭的自然奇景,三十英尺外有一只树蛙,五十五加权分贝,它的声音几乎跟人类平常的聊天一样大,听得很清楚,缓慢,从容,清晰,类似干橡皮绞动的声音。
在一般人眼里,做这些事情,且持续数十年,是不是有点枯燥无味呢?呵,这得看怎么理解了。汉普顿眼中的寂静,是一块神圣的地方,他记录并极力保妒那一平方英寸,是因为他比我们常人,对寂静有更深刻的理解。
他理解的寂静,有内在和外在两种。
㉑内在寂静,是尊重生命的感觉。我们可以带着这种感觉,去任何地方,神圣的寂静,会提醒我们是非对错,即便在城市嘈杂的街道上,仍能产生这样的感觉。内在寂静,属于灵魂层次。外在寂静,是我们置身于安静的自然环境,它邀请我们敞开感官,与周围万物产生链接,无论我们望向何方,都可以看到相同的链接。外在寂静,还可以帮助我们找回内在的寂静,让心灵充满感恩和耐心。
㉒这也许就是汉普顿和别的一些科学家不一样的地方了,他是世界上最好的倾听者,卓识远见,他在用心实验,他的实验是科学和诗意的交融,他试图找出人类烦躁的病症,他似乎也是中国古代哲学良好的践行者,天人要合一,道法存在于自然中。
㉓2016年4月30日夜十点,窗外仍然喧闹,我读完汉普顿的《一平方英寸的寂静》,满胸起伏,在扉页上草草记着以下几句:应当觉醒,拯救寂静,是因为寂静变得稀有,差不多快灭绝了;寂静,是另一种独特的声音,其实也是万物俱在,空气是翅膀留下的音乐,万物都在音乐中舞动和谱曲;人类不是世界的主宰,无论植物或动物,都在同一现场,相互依赖,任何生物都无法单独生存;保护寂静,聆听大地的声音。
(有刪节)
【小题1】第②段引用西雅图酋长信中的话语有何作用。
【小题2】文章⑬—⑱节列举大量数字,有何效果。
【小题3】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一平方英寸的寂静”的意义。
【小题4】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而,分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汉通西域到唐代,西北陆上贸易一直占据对外贸易的主导地位。就国家政策而言,陆上贸易主要作为控驭戎狄之术,政治目的远大于经济追求。这是因为汉唐时期,大部分中原王朝建都于长安洛阳之间,其威胁主要来自北方草原。因而,鼓励蕃商来华贸易主要目的并非微不足道的关市之征和宫廷所需珍宝,而是显示王朝的强大富足,吸引各国臣服。直到唐代,海洋贸易还处于对外贸易的次要地位,更没有财政意义。

宋朝鼓励海洋贸易,设立市舶司,实行抽解和博买,一开始就以追求经济利益为重,获取市舶收入。宋高宗就反复强调“国家之利莫盛于市舶”,乃“富国裕民之本”。元朝继承了宋朝追求经济利益的态度,大力发展海洋贸易,把市舶收入作为国家财政收入,认为市舶与赋税、盐法、商税等一样,乃“军国之所资”。由此可见,宋元两朝已完全不同于汉唐对外贸易目的,第一次以经济眼光和趋利态度看待海洋贸易。

秦汉时期,在人们的认识中,广袤的海洋更多是作为构成“天下”组成部分的虚渺空间。这种情况直到唐代也无根本改变。宋元时期,朝廷鼓励本国民众出海贸易,民众的海洋意识有了根本改变。从《诸蕃志》《岛夷志略》这两记载海商的书中看到,民间海商关注的已是航路、物产、市场、风土、货物等与商业贸易直接相关海外诸国信息。可见,民间已十分熟悉海外市场,海洋不再是神仙世界,而是充满商机、聚财生利的现实世界和生存空间。这种海洋意识催生了沿海民众向海谋生的潮流。

随着海洋意识的新变化,中国海洋活动全面领先于亚洲沿海各国,开始显现海洋大国的地位。宋元海商数量巨大,商品结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具有绝对优势,在亚洲海洋贸易中具有发动机的作用。宋代沿海民众出海贸易之风盛行,贩海之商“江、淮、闽、浙处处有之”。有学者推测南宋东南沿海常年有近10万人涉足外贸,南宋民间海船总数保守估计应有七八万艘。宋代鼓励商人出海与穆斯林商人在东南亚、印度洋沿海带动的早期伊斯兰化两股潮流相互激荡,开创了亚洲海洋贸易的新格局。

宋元南海贸易体系的商品结构,是以中国瓷器和丝绸为主的手工业品与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地区的香药、珠宝为主的资源性商品相交换,因技术水平和自然环境的差异而构成了供需稳定、利润丰厚的互补性市场关系。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也有明显优势。《梦粱录》记载,海商船舶大者五千料,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元代海船与宋朝相去不远,二千料船载重约120吨,五千料约300吨。而当时东南亚商船只是载重4吨至40吨不等的帆船。宋元还把指南针运用于航海,并不断完善。

宋元两朝激发出的沿海百姓贸易求利的海洋意识及中国在海洋贸易中的优势,使中国对外贸易真正进入海洋贸易时代,并成为亚洲海域的南海贸易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海洋大国。当然,这也与当时国家经济重心南移的大背景密切相关。

   (摘编自黄纯艳《宋元海洋意识的新变与海洋贸易时代的确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唐时期中国鼓励蕃商来华贸易,只是为了显示王朝的强大富足,吸引各国臣服。
B.海洋贸易在宋代已占据对外贸易的主导,并以追求经济效益,获取市舶收入为目的。
C.民众自发所产生的海洋能够聚财胜利的意识,加速了沿海民众出海贸易之风的盛行。
D.宋元海洋贸易中我国海商数量巨大,商品结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也具有绝对优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通过路上贸易和海洋贸易地位的比较,论证了国家政策与对外贸易的关系。
B.文章从对外贸易政策趋向、海洋意识转变两个方面论述了海洋贸易地位确立的过程。
C.文章通过对宋元时我国海洋活动实力的阐述,证明了我国在亚洲经济贸易中的地位。
D.围绕海洋贸易地位的确立,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确立的条件、原因和产生的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唐西北陆上贸易,只有遏制草原游牧势力的政治意义,并无经济追求的财政意义。
B.宋元两朝以趋利态度大力发展海洋贸易,说明市舶收入在国家财政中占有一定比重。
C.由互补性市场关系可以看出,海外诸国对中国出口瓷器和丝绸等受工业品的依赖性。
D.如果宋元时期国家经济重心没有南移,中国对外贸易重心可能不会由陆上转向海上。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习题。

孕妇和牛

铁凝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

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啃麦苗时,孕妇才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喝道。

孕妇爱赶集,只是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做伴。她和它有点儿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也由着黑的性儿,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呀!”她夸张地拖着长声,把专心走路的黑弄得挺惊愕。黑停下来,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孕妇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

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到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碑上刻着一些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孕妇不识字,她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也不知道,丈夫说:“知道了有什么用?一个老辈子的东西。”

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海碗大的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住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挪这一挪,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没想过是否坐在了字上。那么,缘故还是出自胸膛下面的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

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

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了其中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

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觉得这等待持续了很久,她就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

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代表着什么意思,又由不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

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了。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一桩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

不知什么时候,黑已从麦地返了回来,卧在了孕妇的身边。它静静地凝视着孕妇,它那憔悴的脸上满是安然的驯顺,像是守候,像是助威,像是鼓励。

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了又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

“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

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地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

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

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它的主人骑上去。

“黑——呀!”孕妇怜悯地叫着,强令黑站起来。

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在孕妇的心里涌现,弥漫着她的心房。她很想把这突然的热乎乎说给什么人听,她很想对人形容一下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的这一股情绪就叫做感动。

“黑——呀!”孕妇只在黑暗中小声儿地嘟囔,声音有点儿颤,宛若幸福的呓语。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历史的原因,巨大的石碑被推倒了,村民们拿它当垫脚的坐物,也算是发挥了它的作用。
B.孕妇努力描绘石碑上的字,这些字给了孕妇无限的希望和寄托,她认为只有这种才有资格与将要出生的孩子见面。
C.孕妇在黑暗中小声的嘟囔,是因为回家的路尽管漫长,走起来很累,但母牛一路的相伴与温情,让一切变得兴奋而轻松。
D.本文用诗意的笔调,从容淡定的叙述,传达了一种温馨和谐的人生意味,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小题2】小说中的孕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
【小题3】牛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说说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
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地立在了孕妇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