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理解
①近来,食品安全事件相继发生,引发了人们对食品问题的极大关注。一些新颖技术出现在食品生产、包装、保存、销售等各个环节,为食品的安全提供保障。
②食品的新鲜和纯正,对食品安全至关重要。为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采取积极措施予以保证。
③日本开发出多种保鲜材料,投入应用很有效果。其中,比较普遍使用的是将矿物浓缩液渗进吸水纸袋中,再用这种纸袋包装蔬菜和水果。在运输过程中,蔬菜和水果可以从矿物浓缩液中得到营养补给。与此同时,日本科技人员还研制出一种高纯度磷酸钙与聚乙烯混合而成的薄膜。实践证明,磷酸钙能吸收乙烯和二氧化碳气体,抑制 叶绿素的分解,起到保鲜的作用。
④现在,还有一种用于储藏水果蔬菜的气调保鲜技术。这种技术被业界称为21世纪的新技术,亦可用于储藏中草药材、粮食及其他需要定期储藏的食品。气调保鲜与一般保鲜的不同之处,在于通过调节果品蔬菜储藏室的环境温度、湿度、空气中氧含量和二氧化碳含量等四个参数,延长储藏期并保持果蔬的良好品质。例如,苹果在恒温保鲜库中可储藏10周,而在气调保鲜库可储藏28周,保藏时间要高出近2倍。苹果在恒温库会丧失水分,果实发软,而在气调库储藏后,无论是鲜度还是硬度,仍然如同刚入库状态。
⑤国外气调保鲜技术,现已达到规模性发展。意大利形成的果蔬产品产、供、销气调链,就很有代表性和说服力。他们在产地建气调储藏库,运输用气调车,销售有气调周转库,从而保证了市场果蔬商品丰满新鲜。这一技术在我国尚待推广和普及。
(《百科知识》,有删改)
【小题1】文章介绍了三种新型的食品保鲜技术,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用渗透了矿物浓缩液的吸水纸袋保鲜
B.用混合了高纯度磷酸钙与聚乙烯的薄膜保鲜
C.通过分解叶绿素进行保鲜
D.气调保鲜
【小题2】第④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举例子B.分类别C.作比较D.列数字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气调保鲜技术被业界称为21世纪的新技术。
B.磷酸钙能吸收乙烯和二氧化碳气体,抑制叶绿素的分解,起到保鲜的作用。
C.气调保鲜技术在我国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本文从保鲜材料和保鲜技术等方面介绍了一些国家为食品安全采取的措施。
【小题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去掉后对文意影响不大的一项是(    )
A.他们采取在产地建气调储藏库,从而保证了市场果蔬商品丰满新鲜。
B.其中,比较普遍使用的是将矿物浓缩液渗进吸水纸袋中。
C.苹果在气调保鲜库可储藏28周,保鲜时间比恒温保鲜高出近2倍。
D.意大利形成的果蔬产品产、供、销气调链,就很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22 01:07: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儒家哲学中的“本真”与“达道”突破了传统的意义,以关注人本身为起点,以实现和谐社会为最终旨归。从价值取向来说,回归“本真”就是回归真我,重视人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就精神追求而言,“达道”就是通过不断探索,寻求通行的公理,最终达到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传统儒家哲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就在于“本真”“达道”的思想改变了以往对于自然现象的单纯研究,转向了对于人类社会问题的评估与解决。 
儒家最初的哲学关怀,就是成就一个现世的和谐人类社会。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孔子、孟子、荀子等著名思想家都提出了很多关于社会、经济、伦理以及政治的构想,并以此不断丰富儒家思想的内涵。儒家哲学在历史上的意义,在于超越了传统儒家理论思维中“以道治人”的管理思想,将“本真”“达道”与现实紧密相连,以人为根本,以“道”治天下。由于作为个体的人对于“本真”与“达道”的实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研究“道”应该从历史角度出发,着眼于实践,寻找其中蕴含的内在关系。 
“本真”,是指事物的天性及本源,也泛指真实的、不加任何修饰的内心世界及外在表现。《孟子》强调“仁义礼智”的价值追求,明确了“人性本善”的人性论观点,并且希望人能够回归本性、回归本真,“真实”是“本真”的根本所在。这里所讲的“真实”,主要指人的存在方面所需要实现的真实。在现代社会,“真实”更强调实事求是的方法论,一切应从实际情况出发。 
“达道”,即通过不同方法,探求世间通行之公理。由于道理易讲,而难于实践,因此古人对“道”的追求始终孜孜不倦。例如朱熹提出“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王阳明则与朱熹迥异,他信奉象山先生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的思想,提出“知行合一”的实践方法论。二者的方法论虽有不同,但都是为了探求世间通行之公理。 
当今社会,一些人以“自私自利”为“本真”,以“不择手段”为“道”,缺乏社会责任感与改变生活的抱负。对此,适时地引入儒家理论,以儒家思想中的“本真”和“达道”对其进行匡正,是十分有必要的。 
中国传统儒家理论中的“本真”与“达道”虽有别于西方的形而上学理论,但是两者之间也有一定的相通性。“达道”旨在遵循客观规律,以品德为价值维度。以“本真”与“达道”为代表的儒学理论,不仅要与时俱进、结合现实,还要对未来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指导。以“本真”与“达道”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为客观存在指明了发展方向,为其提供了多种选择路径。
(摘编自张磊《儒家哲学中的“本真”与“达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价值取向来说,回归“本真”要重视人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从精神追求来看,“达道”就是要不断探索,寻求普世通行的公理。
B.作为个体的人对于“本真”与“达道”的实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研究“道”应从历史角度出发,着眼于实践,寻找其中蕴含的内在关系。
C.儒家认为,事物的天性及本源是“本真”,真实的、不加任何修饰的内心世界及外在表现也是“本真”。
D.“达道”就是要遵循客观规律,以品德为价值维度。“本真”和“达道”与西方的形而上学理论有较大程度的区别和相通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孔子、孟子等人为例,论证儒家最初的哲学关怀就是实现人类和谐。
B.文章引用《孟子》中“人性本善”等观点,是为了论证“本真”是事物的天性及本源,也即“真实”是“本真”的根本所在。
C.文章将朱熹与王阳明的方法论做比较,是为了论证道理易讲,而实践起来却不容易。
D.文章主要论述了儒家哲学中的“本真”与“达道”的内在特质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最初的哲学关怀,就是成就一个现世的和谐人类社会,而后来发展的“本真”和“达道”思想则突破了传统,转向了对人类社会问题的评估与解决。
B.如果适时地引入儒家理论中的“本真”和“达道”,就能对当今社会一些人缺乏社会责任感与改变生活的抱负的表现进行纠正。
C.儒家哲学的历史意义,在于超越了传统儒家理论思维中“以道治人”的管理思想,将“本真”“达道”与现实紧密结合,以人为根本,以“道”治天下。
D.以“本真”与“达道”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为客观存在指明了发展方向并提供了多种选择途径,对未来的发展能够提供一定的指导。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日,央视节目《朗读者》制片人、主持人董卿返回母校华东师范大学,与《朗读者》节目总导演田梅、执行总导演邵玉峰、导演荣毅参加由华东师大传播学院承办的“人文精神能否照亮中国电视变革之路――朗读者现象研讨会”。
在研讨会上,华东师大教授童世骏说:“从第一期《朗读者》开始,《朗读者》现象核心大概就是朗读者和观众们的一起倾听。《朗读者》最吸引人们的是那种与情交融,但并不是被情淹没的理。”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单世联则表示,“朗读者”的读书场景是非常完美的,几乎无可挑剔,不过这种高雅有时会对别人产生排斥感,有时会对自己产生优越感,两者都不利。
华东师大教授毛尖直言,《朗读者》这一节目无限的用镜头逼打眼泪,“太潮湿了”。在她看来,《朗读者》如果要追求一种更现代的美学,从美学上说,应该有一种更克制的追求。
(摘编自《董卿现身母校,与专家学者聊“朗读者现象”》)
材料二:
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只是偏重于介绍图书和作者、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高冷化,受众面相对狭小。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好评,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摘编自江德斌《〈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材料三:
谈起综艺节目,人们首先想到跑男、歌手、亲子、小鲜肉,还有真人秀,鲜少有人会想到文化。其实,近年来也曾出现过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央视推出的《百家讲堂》就火了很长一段时间,节目以文化题材为主,还捧红了于丹、易中天、纪连海等一批专家。2013年,河南卫视推出了《汉字英雄》获得极高的收视率和关注度。此后,各大卫视陆续推出了以弘扬和传承文化的节目,但似乎文化类节目引起的热潮只是三分钟热度,过后就渐渐被淡忘了。
如今,文化类节目再次赢得满堂红,大放异彩,并不代表文化已成为综艺主流,正如董卿说的“文化类的节目真的很难做,我并不认为中国文化类节目真的迎来了一个春天,还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有所改善。”,并且反观如今的综艺节目形式,文化类节目的春天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
(摘编自张雄艺术网《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文化类节目依然任重道远》)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材料一中,各高校的专家学者在谈到“朗读者现象”时,都指出了《朗读者》这一节目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希望引起注意。
B.根据材料二可知,很多电视台的读书节目这所以受众面相对狭小,是因为它们只是偏重介绍图书、作者、时代背景等,内容局限于知识。
C.从材料三中可知,近年来也曾出现过优秀的文化类节目,但似乎文化类节目引起的热潮只是三分钟热度,过后就渐渐被淡忘了。
D.如今,像《朗读者》这样的文化类节目虽再次大放异彩,但并不代表文化已成为综艺主流,要想受到大众普遍而持久的欢迎,依旧任重而道远。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在材料一中,华东师大对外汉语学院教授、影视评论家毛尖认为:《朗读者》节目太煽情,要追求一种更现代的美学,学会更克制地追求。
B.根据材料二可知,由于《朗读者》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因此它能够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C.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观众希望在繁琐的生活里能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
D.央视推出的《百家讲坛》,捧红了于丹、易中天、纪连海等一批专家,这说明像《朗读者》这样的文化类节目一定会长久地受大家欢迎。
E. 董卿感叹文化类节目难做,是因为社会文化大环境还没有得到改善,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所以她认为中国文化类节目的春天并没有来到。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央视节目《朗读者》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做贼
欧阳明
在考取大学之前,大山一直把向有田当傻子,包括他的狗。我明明就在他们眼前,树也在动,都看不见,不是傻子又是啥?哈哈。
大山说的,是他十岁那年偷向有田家李子那件事。大山偷向家的李子,并不全是因为嘴馋。一是生产队只有他家有两棵李子树,二是大山家和向家有仇。那仇现在看来不值一提,甚至可笑。但在当时却不共戴天。事情起因于大山和向有田的大儿子向老大之间的口角。本来是小孩间,玩玻弹子争个输赢,不料竟因为几句口角,升级成了双方大人之间的打斗。双方先是恶言相向,继而大打出手,直到队长赶来了,才善罢甘休。那次事件,向有田和大山的父亲都挂了彩。两家从此结怨,不相往来。
大山偷李子的那天夜晚,一片漆黑,没星星,也没有风,只有叽叽喳喳的虫鸣。李子树在向家的院坝边,离房子10多米远。向家人正在屋里吃晚饭。他悄悄溜到树下,猫一样轻脚轻手地爬上去,把身子隐藏在稠密的枝叶间,小心翼翼一个一个地把李子摘下来,放进挂在脖子上的书包里。正当大山摘得开心的时候,向家的狗突然从屋里跑出来,望着树汪汪汪叫。大山一惊,脚一软,竟差点掉下来。好在狗叫了几声就停下了,大山断定狗是漫无目的地乱叫,自己并没暴露,就轻声嘘了口气,继续摘。可刚一动手,狗又叫了。难道真的被它发现了?大山开始心慌。怎么办?干脆跳下树一趟子跑了!可就在这时,向有田竟端着碗从屋里出来了。大山不敢轻举妄动,急忙屏住呼吸,努力把自己藏好,可手脚不住发抖,弄得枝桠也跟着颤动。
是不是哪个在偷李子?老子打断你的腿!向有田望着树子说,人却没继续过来。真的被他发现了!完了,完了!大山一个劲儿地后悔。幸运的是,向有田吼了几句,就回屋了,还骂了狗几句:没事你叫啥,跟老子回屋去!大山松了口气,跳下树,一口气跑回家里,好半天才平静下来。
几年后,大山被推荐上了高中。那时上高中要政审,地富反坏右的子女不能上,政治上有问题。有偷摸扒窃行为的也不能上,品行有问题。高中读完,高考制度恢复,大山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老家县城工作。靠自己的努力,他从干事到办公室主任,再到局长,仅仅只用了15年时间,给父母挣足了面子。
刚参加工作时,大山还时不时要回老家乡下。知道向家由于向有田害病,一家人日子过得很艰难。后来他当上办公室主任后,就把父母接到了县城,每年除了清明,就几乎没回去过了。自然,就见不到向家的人,对向家的情况也知之甚少。听来找他办事的老乡说,向有田的病越来越严重,向老大外出打工,也挣不到什么钱。
再次见到向老大,是一个夏天的晚上。那天,大山刚吃过晚饭,就有人敲门。有点事求你。向老大见面就说。什么事?大山问。我爹住院了,需要手术,能借点钱么?向老大语气近乎哀求。什么手术啊?大山问。左下肢切除,需要一万多,找人借了些,还差两千。不得已,只有来求你了。向老大眼巴巴地望着大山。
大山工作后,不断有老家的人来借钱。开始,大山觉得乡里乡亲的,不帮说不过去。可一些人有借无还,大山老婆很冒火。后来,不管是谁来找,大山都借故推了。可这次,大山没推,不仅背着老婆偷偷地借了钱,还在第二天,去医院看望了向有田。向有田感动得老泪纵横,嘴不停地蠕动,却说不出话来。
几个月后,向老大来还钱,说,拖久了,不好意思。大山坚决不收,说,乡里乡亲的,还啥呀。向老大不明白大山为何不收,执意要还。但却始终说不过大山,只好作罢。
向有田知道这事儿后,也很纳闷。心想,借债还钱,天经地义!于是他对儿子说,你再跑一趟,必须把钱还了,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啦!向老大直点头,说,爹,你放心!
大山还是坚决不收,对向老大说,你爹他对我有恩。
大山知道向有田不是傻子,是在他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天。那天很多人都来家里祝贺。向有田也来了,却院坝都没进,只是站在院坝边远远地看。
看着还是一脸疑惑的向老大,大山诚恳地说,回去告诉你爹,那晚我谢谢他!
向老大回去就原句原样告诉了自己的父亲,向有田听了微微点头,笑着说,我早就知道他有出息。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自然段写两家因为一点小事大打出手结下嫌怨,意在对当时人们的野蛮好斗行为进行批判,突显本文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主题。
B.大山偷李子时,“没有风,之听见叽叽喳喳的虫鸣“的描写,表现了环境的静谧,为向有田其实已经发现有人做贼的事实埋下伏笔。
C.大山背着老婆偷偷借钱给向老大,一是因为向有田确实病重,需要帮助;二是因为向老大“语气近乎哀求“,使其产生了怜悯之心。
D.文章最后一段,向有田“我早就知道他有出息”的慨叹,表达了其对大山仅仅有15年的时间靠自己的努力就干到了局长这一工作成就的肯定。
【小题2】小说以“做贼”为题,有什么作用?
【小题3】小说开头部分说“大山一直把向有田当傻子”,结尾部分又说“大山知道向有田不是傻子”,引起大山态度转变的原因是什么?试结合小说相关情节加以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黄宗羲,关注教育,尤其重视学校建设,认为“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他对以科举为轴心的学校教育非常不满,痛斥之为名利争夺场。黄宗羲所理想的学校,是超越功名利禄的文化传承与光大之地,是养士之所,又是涵育与推动思想解放与创新的精神家园。
在黄宗羲看来,学校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是体现思想解放的创新家园。黄宗羲断然否认皇权与真理的等价性,强调是非不是任何专断的意志所能独裁的,必经理性辨析而后定。其间隐含了黄宗羲对学校的不迷信、不盲从而唯在求真求是的创新寄意。黄宗羲曾痛斥科举祸国殃民,而其最大的危害则是“取士而锢士”,扼杀教育的启蒙与创新追求,使“经、训”俨然雷池,士人不敢越之半步。黄宗羲痛斥科举强化了这种盲从迷信的学术风气,使“数百年亿万人之心思耳目,俱用于揣摩抄袭之中”,士林失去了思想的活力和探索的勇气,从而形成严重的“封己守残”。有鉴于此,黄宗羲大声疾呼要冲破迷信,要学贵独创,学贵自得:“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为真。……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黄宗羲反对“以水济水”,正是期待学校教育彻底摈弃科举的“锢士”之弊和“空华臭腐”的精神沉沦,而涵育独抒己见的勇气与冲破成见的创新活力。
黄宗羲曾开宗明义地说过:“学校,所以养士也。”不过,这里的“养士”,绝非仅仅是培养、造就一般的人才,或者是科场得意,进而能博取功名利禄的人,其寄意所在是为国家培养和准备安邦与治天下的精英与栋梁。具体说来是像东汉太学生那样,“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是如宋代的太学生那样,“使当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为非是,将见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可能正是在此安君保国的意义上,黄宗羲又强调学校有着使天下达于大治的重要功能:“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黄宗羲认为,学校固有“养士”之功能和职责,但“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在黄宗羲的教育设想中,学校还有改善社会风气和推进文明进程的义务。黄宗羲认为,如果没有学校,人民将有陷于野蛮之虞:“学校之法废,民蚩蚩而失教。”黄宗羲认为改变风俗主要有两种途径,一为厉禁,一为教育。就效果和功效来看,前者为末,后者为本。黄宗羲说:“故治之以本,使小民吉凶一循于礼,投巫驱佛,吾所谓学校之教明而后可也。治之以末,倡优有禁,酒食有禁,除布帛外皆有禁。”在黄宗羲看来,光有禁是难以变民风,改民俗的,只有依靠教育才能从根本上移风易俗,即“学校之教明而后可”。黄宗羲主张,一地教育的主管者,对一地的风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故入其境,……优歌在耳,鄙语满街,则学官之职不修也”。值得注意的是,黄宗羲提出学校教育不仅有“革习俗”的文明进步的意义,也是富民的关键措施之一,“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华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这里黄宗羲实际上已触及启民智与富民的关系,其本质是肯定了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意义。
(摘编自胡发贵《黄宗羲的“学校”观》,《光明日报》2018年8月4日11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宗羲关注教育的主要表现是重视学校建设,他认为理想的学校应该超越功名利禄,传承弘扬文化。
B.黄宗羲痛斥科举取士“祸国殃民”是主要因为科举强化迷信盲从、禁锢士人,扼杀思想解放与创新活力。
C.“养士”是学校最基本、最核心的功能,学校的职责就是培养和准备“使天下达于大治”精英与栋梁。
D.黄宗羲认为,如果“学校之教不明”,地方学官失职,教育很难发挥淳化风俗、推进文明进步的作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大量引用黄宗羲著作中的原文,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有效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
B.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和假设论证,阐释了“学贵创新”的重要性和“以水济水”的危害。
C.文章观点鲜明,并采用“总-分”的论证模式,依次展开论述,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D.就逻辑关系而言,文章的分论点之间不是简单并列,分论点二、三之间是递进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宗羲的“学校”观自成体系,观念超前,即使用今天的眼光看,也依然具有思想价值。
B.从某种意义上说,黄宗羲所批判的功利主义、缺少创新等教育弊端,在当今依然存在。
C.黄宗羲关于“厉禁”和“教育”的观点,与孔子“道之以德”的“德政”思想本质不同。
D.黄宗羲“教育富民”的主张蕴含着开启民智能富民、文化建设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