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梁思礼:可上九天揽月
梁思礼,梁启超之子,中共党员,我国著名火箭系统控制专家。
1924年出生的梁思礼,很受父亲的宠爱。梁启超给远在海外的大女儿梁思顺的信中这样写道:“老白鼻一天天越得人爱,非常聪明,又非常听话,每天总要逗我笑几场。他读了十几首唐诗,天天教老郭(保姆)念,刚才他来告诉我说:‘老郭真笨,我教她少小离家,她不会念,念成乡音无改把猫摔。’他一面念说一面抱着小猫就把那猫摔地下,惹得哄堂大笑。”信中的“老白鼻”就是梁启超最小的儿子梁思礼。就是这个“老白鼻”,后来成了中国航天CAD技术的倡导者和奠基人。
在梁思礼小时候听过的故事、背过的古诗中,留给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现在想来,好像父亲从他很小的时候就在以这种方式熏陶他的爱国思想。
除了言传,父亲的身教是“爱国”最真实的样本。“爱国救国”几乎是梁家九子女的胎记。“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梁启超生前的话语,指引了梁家九子女未来的路。
1949年9月,刚刚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获得自动控制专业博士学位的梁思礼便回到了新生的祖国。
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以后,决定组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从事导弹方面的研制,并从其他单位抽调了梁思礼等30多位专家和143名大学生,白手起家。梁思礼回忆:“当时既无资料,也无仪器和导弹实物,除了钱学森外,谁都没有见过导弹和火箭,简直是两手空空,一张白纸。但这是一颗生机勃勃的种子。”
从“两弹一星”到“神舟”工程,梁思礼倾注了太多心血。虽然赢得过许多荣誉,但每每被他提及的,却是“东风二号”的失败。
“1960年11月5日‘1059’发射成功,也就是后来被命名的‘东风一号’.它不仅是我国制造的第一枚导弹,是军事装备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帮助我们建立起自己的材料和电子元器件协作网,直接支持了航天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其他行业的进步。”
在梁思礼的回忆中,“东风一号”的成功被简单带过,“东风二号”的失败却历历在目:“1960年,我们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开始自行设计我国的第一个中近程地地导弹,射程比‘1059’远一倍。”
1962年3月21日9时5分,“东风二号”点火发射,起飞几秒钟后,“导弹像喝醉了酒似的摇摇晃晃,头部还冒白烟,最后落在了发射阵地前300米的地方,因为里面的推进剂装得满满的,导弹落地后炸起了一个蘑菇云,地面砸出了一个直径20多米的大坑。”
这次失败对大家打击很大。“但是我认为,从个人历练来说,失败比成功更有启发。正因为失败后做了大量工作,才使我们把坏事变成好事,才真正懂得怎样自行设计。”
也是这次失败,成就了之后的长征二号系列火箭工作,更成就了梁思礼开创的“可靠性工程学”。
不难查到这样一组数字:2006年9月9日,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第25次发射成功,创造了25次发射全部成功的纪录。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90次飞行,也是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航天发射连续第48次获得成功。
梁思礼自始至终参与了研制“长征二号”系列火箭的工作,他开创的“航天可靠性工程学”成为长征火箭安全飞行的坚实保障。
1983年,梁思礼开始进军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他常说他最喜欢萧伯纳的一句话:“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
事实证明,梁思礼倡导的软件工程化,对载人航天起到很大作用。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的可靠性、安全性达到了近60年来研制的所有型号中从未达到的高度。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一段寥寥数语,只是介绍了梁思礼的家世、政治面貌和职业身份,指出他是梁启超的儿子,是为了突出其出身名门。
B.作者引用梁启超给女儿的信是为了介绍在梁启超眼里,儿时的梁思礼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梁思礼的这些特点与后来成为专家的他在性格上是一脉相承的。
C.“东风一号”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梁思礼回忆时却简单带过,是因为“东风一号”的成功来得较容易,为“东风二号”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D.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突出了梁思礼对载人航天事业的巨大贡献,并照应了第一段“我国著名火箭系统控制专家”和第二
【小题2】从“两弹一星”到“神舟”工程,梁思礼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
【小题3】梁思礼的人生经历与成就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03 02:30: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陆谷孙的词典人生
单调烦琐、繁重艰辛,还容不得一丝差错,这就是词典编纂。而正是在这个少人喝彩的领域中,陆谷孙先生投入40余年,只做了一件事——与时间赛跑编词典。
陆谷孙1940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余姚。17岁时他考入复旦大学外文系,硕士毕业后分配留校。1970年,陆谷孙被“发配”去编词典,之后他参与了《英汉大词典》筹备和编写全过程。编词典的冷板凳太难坐,陆陆续续,最初关在一起编《英汉大词典》的人,高考、考研、出国,几乎走光。唯有陆谷孙把板凳坐穿,且坐出了滋味。1986年陆谷孙出任《英汉大词典》主编,承诺“一不出国,二不兼课,三不另外写书”,全身心投入,其中甘苦难对人言。1991年,《英汉大词典》大功告成,陆谷孙幽默地表示,自己终于得以“痛快地睡了一觉”。1500万字的《英汉大辞典》,是中国学人独立研编的第一部大型综合性英汉词典,更被列为联合国必备工具书。
考虑到全球兴起“中国热”更需要汉英字典,陆谷孙又在2000年“自讨苦吃”开始编纂《中华汉英大词典》。陆谷孙说:“编词典就像做厨子,受不了做饭做菜的热气,就不要轻易进词典编纂的厨房。”这种劳心劳力的活,评职称时却不能算作成果,浮躁、逐利者避而远之,他却沉浸其中。没有专业团队,参编人员全部是兼职,直到2015年这部辞典才告完成。《中华汉英大词典》内容兼收并蓄,例证亦庄亦谐,从中医穴位到阴阳八卦都以英文详尽诠释。学界认为,它深度打通中英两种文化。
编词典,是窥一斑而见全豹,处处可见文化态度和价值观。陆谷孙既是英语痴人,深爱莎士比亚,是外国文学的知音,却也为中华传统文化醉心,要求学生热爱母语。他编纂的《中华汉英大辞典》“简繁兼顾”,目的是“希望通过英语,让两岸三地的文化身份慢慢趋同。”他编词典,态度民主、包容并蓄,尽量不用一锤定音式的单一答案,而是把众多实例收录其中,让人感受词语的色彩斑斓。陆谷孙说,语言是大众使用的,编词典没有权威,没有围墙,“编者也是读者和使用者,使用者也是编者”。但他也态度鲜明,拒绝让词典成为“网民的涂鸦场”,“直男癌”等侮辱性词语,他坚决不收。
陆谷孙说,翻译令他想起“抵达”,从一种文字出发,去“抵达”另一种文字的彼岸。陆谷孙的学生说,先生内心深处的治学理想,是从另一种文化抵达中华文化,擦去中华传统文化上的灰尘,让它们重新发光,映照世界。
一次,在接受电视台拍摄之后,陆谷孙先生淡然拒绝了“泰斗”和“大师”的美誉。他的一生,不当挂名编委白拿稿费,不出席商业活动和荣誉颁奖礼,宁可幽居陋室,琢磨中英互译的美妙。
除了皓首穷经地编纂词典,陆谷孙先生最为享受的身份是“教书匠”。在复旦,陆谷孙是著名的英语系“老神仙”,这不仅指他的学问之深、辈分之高,更指先生的性格风骨。他又是一个非常渊博、有趣的人,毫无学究气和词典式的“枯燥”。复旦大学数千名研究生评选“十大杰出教授”,陆谷孙以最高分列榜首。每逢他上课讲莎士比亚,四面八方赶来的学生如同参与盛会。
当时代很浮躁的时候,先生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宁静,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知道自己的文化担当与使命。对这样的精神贵族,最好的写照,便是哈姆莱特的“身虽囿核桃,心为无限王”。
(选自《新华每日电讯》,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陆谷孙淡泊名利,编词典在评职称时不能算成果,他却全身心投入,并且拒绝“泰斗”和“大师”等美誉,不出席商业活动和荣誉颁奖礼。
B.陆谷孙把编词典比作做厨子,是因为这项工作费时费力,需要下苦功夫;对于这项一般人难以长久坚持的工作,他乐在其中。
C.陆谷孙不仅学养深厚,而且有一颗赤子之心,他虽痴爱英语,但要求学生热爱母语,希望他们从另一种文化抵达中华文化。
D.陆谷孙编纂词典但毫无词典式的“枯燥”,他非常渊博而又有趣,被复旦研究生评选为学校“十大杰出教授”之首。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题目说“词典人生”,点明传主所从事的是词典编写事业,同时还包含了对陆谷孙的高度评价。
B.陆谷孙主持的《英汉大辞典》的筹备和编写工作,在编写过程中有很多人离开,而他一直坚守,到1991年大功告成。
C.文中多处引用了他人对陆谷孙的评论,让读者看到陆谷孙对学术的认知,理解他的为人,走进他的精神世界。
D.陆谷孙在编写《中华汉英大辞典》时,主张包容并蓄,尽可能详细地收录实例,但他也坚决拒绝收录网络语言。
【小题3】陆谷孙是一位独具特色的学者,请结合文本,谈谈他所具有的精神特质。

同类题2

搞怪炫丑绝非艺术正道
近100年来人类对美的认知确实是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以丑为美,以丑为荣的艺术行径大量充斥社会,整个社会的审美走向堕落!就说去年人到晚年的黄永玉所推出的《一十二景出恭图》,亦可谓丑态百出,公然挑战公众审美,连身在法国的林鸣岗也看不过眼,撰文批评说:“这并非是‘童心未泯’的创新,恰恰是名成利就的名人们过度自我膨胀的昏庸症,他为自己添了极为丑恶的一笔。”
黄永玉是从传统道脉中一路走过来的艺术家,早期对中华民族传统抱以虔诚、谦虚的学习态度,在多种场合也以坚决捍卫传统文化的姿态出现,传统也给了他艺术生命的滋养,给了他一定的成就和名望。饮水思源,他本应在捍卫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理念方面做出与名望相称的表率作用,却走向了反传统、刻意颠覆传统伦理道德的一面。
无独有偶,早期的石虎,画集《非洲写生》曾在中国画坛引起轰动;1985年在《美术》杂志发文,对美术界日渐嚣张的崇洋媚外、数祖忘典进行了旗帜鲜明、痛快淋漓的抨击和驳斥,在业界内外产生强烈反响。然而,1989年移居澳门后,作品的内容和风格明显偏离了中国书画的“正宗”,呈现出一堆怪异、玄虚、颓猥的东西。
当然,石虎也许与黄永玉不同,他善于思考,不甘现状,具有创新精神。但在出人头地、追名逐利的渴望上,又与黄何等相似!自负、高傲、浮躁,“炫丑”、“搞怪”、“扮酷”,荒唐草率,不负责任——大抵可以作为他们近期作品的标签。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艺术家自身外,形形色色的“吹鼓手”、“马屁精”成了帮凶、杀手,吹捧忽悠、无限拔高,无疑起到迷惑、催化的作用,艺术家本人也成了受害者而不自知。
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艺术家的工作,就是要在任何地方都让美成为胜利者。好的艺术品,应该给社会带来正能量,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是美的守护神而不是破坏者。从本质上而言,艺术是为了求得人对自然的精神超脱,是人类美好情感的表现,它是愉悦感官、陶冶情操和提升精神的。
其实,不论东方还是西方的美学都告诉我们:快感不是美感,丑态更不是美感,美是对人的提升。一切优秀的文化艺术都是历代大师辛勤架设的、提升人们生命品质的阶梯。 “我们可以容忍庸俗和浅薄,但是不能永远生活在庸俗和肤浅之中;我们可以容忍肤浅和无知,但是不能永远让人迷恋肤浅和无知。”
记得诗人范白兄回忆已故章草名家蒋士云先生时说,这是一位恪守传统、与世无争、寂寞苦行的中华文化的忠实信徒……“沉着”是他的艺术写照。透过范白兄深情儒雅的叙述,我们似乎获得了这个时代最为难得的某种文化“定力”,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说明艺术永远是一条寂寞之道!而这条寂寞之道所带来的宁静与沉潜之力,则是让美能够在社会任何角落成为胜利者的不二通道!
【小题1】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造成艺术作品炫丑搞怪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全文阐述“艺术正道”的内涵。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

如果我们把围棋视为人类智商的旗帜,那么,艺术创作或可视为人类情感的凝聚。一直以来,人们坚信艺术创作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从而断言人工智能不可能习得这种特质。然而,人们实际上从未认真地论证过:艺术,果真是人类独有的天赋吗?

值得说明的是,当科学家们开始构建人工智能创作模型时,往往从旧有观念中获得最重要的启发。例如,一种比较普遍的观念认为,艺术创作之所以为人类独有,不仅仅出于技艺的娴熟,更因为人类创作者有完整的人生经历。一个创作者的生平际遇越丰富,他的创作就可能越深厚,作品越能够与创作者有机联系在一起。人工智能显然没有人生经历。

然而,这种论证存在瑕疵,科学家们据此提出“失忆者假说”。假设一个人类失忆者在医院中突然醒来,属于他的过往人生经历已全部在头脑中丧失,他只能依靠过往的日记、音视频资料和他人的讲述等,对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二次补充复原。在这种情况下,“生平际遇”于他只是一个有限的数据集,既不真实,也很有限。那么,这个失忆者是否还算是一个有资格的创作主体?

“失忆者假说”对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具有关键价值。因为对于一个尝试艺术创作的人工智能系统而言,它的境况与上述人类失忆者的境况极为相似。这个假说使我们能够通过知识图谱构建,去尝试为人工智能构建虚构的人生经历,而不必拘泥于这“经历”是否有限。2006年以来的大数据爆发,为人工智能提供宝贵的精神食粮。过去站在人类个体角度看来非常独特的人生经历,对人工智能而言,变得不再那么罕见。人们的经历总是或多或少重合的,通过类似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去推定并补全一个有限的集合。例如,在中央美院最近举行的一场画展上,人工智能机器人“微软小冰”一次创造了7个人工智能画家,她们都有完整的人生背景:有的曾师从柯罗,并在北非度过人生大部分时光;有的经历了17世纪阿姆斯特丹的鼠疫流行和世俗时尚;有的拥有完整的父母背景和对他们人生经历的传承……结果是,观众不仅能够从作品中体会到画家丰富的人生背景,并且能够观察到7位画家各自作品的一致性———与人类一样,这些画家并非随机地创作,而是能够将同样的人生与情感贯穿在生成的每一幅作品中。观众能够通过作品进入创作者的“人生”之中。

今天,科学家们正从文本、声音与视觉三个角度,去尝试为人工智能赋予创作能力,并通过一种变通的图灵测试来检验它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其重点并不在于创作者本身的表达,而在于这种表达能否激发观众的体悟。我们对许多不断诞生的突破性进展感到欣喜,例如通过建模,我们有机会为许多人类艺术家保留他们创作巅峰时期的能力,并辅助他们延长创作时期的长度;通过对历史上著名艺术家的学习,我们有机会让数百年前的艺术家“复活”,去创作具有当代命题意义的新作;我们甚至有望通过融合不同艺术家的技法,去创造全新的艺术创作能力。唯一令科学家沮丧的是,尽管观众能够从作品中体会到人工智能创作者的“心情”,但这些创作者自己并不能从中体会到乐趣。我们做不到,也无意于去创造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人类是人工智能的全部意义。

(摘编自李迪《人工智能:新创作主体带来新艺术可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旧有观念往往让开始构建人工智能创作模型的科学家们受到最重要的启发。
B.人类之所以独自享有艺术创作的本领,是因为拥有完整的人生经历和娴熟的技艺。
C.科学家们发现了某些创新理论中存在的论证瑕疵,并据此提出“失忆者假说”。
D.科学家们通过构建知识图谱,已经能够为人工智能系统构建虚构的人生经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既有分析推理,也有典型的事实作为佐证,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B.文章一、三两段以疑问句式作结,或引出论题,或将论证引向深入。
C.文章用较多文字论述“失忆者假说”,突出它对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关键价值。
D.文末提及科学家的唯一沮丧,意在论证创造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的必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失忆者的“生平际遇”于他只是一个有限的不真实的数据集,但这并不妨碍他是一个有资格的创作主体。
B.大数据的爆发,促使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过去站在人类个体角度看来独特的人生经历,人工智能也可轻易实现。
C.人工智能画家能够将“人生”与“情感”贯穿在生成的作品中,因此,观众在欣赏时能进入创作者的“人生”之中。
D.在作者看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重点应该在于艺术表达能否激发观众的体悟,而不在于创作者本身的表达。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知识产权的终结

①知识产权是为了推动艺术与科学发展(版权、专利等),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商标、商业秘密等),这是官方的说法,也是相关法律设定的初衷。然而,现实世界中,知识财产主要是“以财产形式使重要的抽象客体为私人所占有”,如是,它就同现代资本主义紧密联系,并证明了随之而来的面对面竞争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正当性。

②可是,知识产权在中国的制度化进程同时伴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和被称为外包业务的宏大产业运动。这些因素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共同开启了一系列有助于知识产权衰落的深刻社会变化。

③用商业研究者的话说,互联网和外包都属于某种“破坏性创新”的范式突破。一般而言,破坏性创新在起步阶段很简单,因为它们只是想通过为那些几乎别无选择的人(即当前的非消费者)提供简装产品或服务来占有市场——即便以旧的标准衡量,它们可能也相当原始粗糙。但是,当主流消费者流向这些新产品或服务时,他们因如此简单易得、优质低价的解决方案而兴奋。于是可以预见,破坏性创新会逐年改进,最终改造整个世界。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不断的破坏浪潮将逐渐重塑市场。

④如今轮到知识产权产业了。它们无法逃脱破坏性创新,而且在当前的数字时代尤其脆弱。这是因为,知识财产若真是一种法定的无形财产形式、一种以注册或是国家强制力为法律拟制的垄断,它就存活于复制和模仿手段受到严格限制且成本高昂的社会当中;否则,在典型的资本主义竞争中,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就只能是免费的,是被随意假冒。

⑤复印机发明之前,复印一本书是非常艰巨的任务,复印的高成本和低质量使得知识产权在印刷材料(书籍、杂志、报纸等等)上有效地取得了特权。但是包括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在内的数字技术改变了这一切。今天,无论是下载电影还是分享书籍,对版权材料进行未经授权的使用和复制仅需点一下手机、笔记本电脑或任何一个数字终端。侵犯知识产权已经以最低的成本成为消费社会的一种必要的生活方式以及所有问心无愧的人们都来参加的一个仪式。

⑥同样,假冒商品充斥市场;成本极低,质量有时却挺高。没有任何成功的品牌或驰名商标可以免遭侵权与淡化使用,一切有利可图的专利、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也难逃被模仿的命运。原因很简单:西方知识产权出口国和新兴经济体如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在技术上的差距已经明显缩小,而且自199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大量人才都外包到了新兴经济体——经验丰富的经理人、华尔街分析师、会计师、电脑工程师、汽车设计师、制药科学家、前沿产业研究者,一个都不少。

⑦随着工业和商业外包的加剧,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产品与服务正在向中国、印度、巴西等国转移。按照西方的标准衡量,这些新兴经济体一般都处于低“法治”状态,知识产权保护观念相对淡薄,因而,知识产权产品与人才的大批外包必然意味着新世纪的全球竞争将会放松知识产权的严格落实,也同一般意义上的高“法治”状态相去甚远。中国的情况最能说明这一点。

⑧凭借知识产权的执法不力与低“法治”状态,中国经济自1980年代以来迅速腾飞。中国大小企业的竞争优势都与“友好”的投资环境有关,这其中就包括一个规制较少的市场,即法律执行并不严格,在知识产权法上尤其如此。这就使得人们更容易模仿与创新——包括假冒。由于金砖国家正在占领更多的市场、实现更大规模的生产,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断,高“法治”国家即使不在法律体系中的其他部门做出让步,至少也得放松知识产权法律的锁链,以便在同等效率、成本和质量的水平上竞争。

⑨所以,借玄学派诗人邓恩的不朽诗行,“永勿打听丧钟为谁敲响,它在为你敲响”——为你,知识产权。

【小题1】第⑧段中“锁链”在文中的意思是  
【小题2】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④段空格处的一项是(    )。
A.不能 都
B.可能 可
C.可以 不
D.只能 或
【小题3】分析第⑤段提及复印机发明之前复印一本书的事的用意是
【小题4】导致知识产权危机的主要因素是(    )。
A.互联网的崛起和外包业务。
B.假冒伪劣产品对市场冲击。
C.侵犯知识产权的成本极低。
D.低“法治”与保护观念淡薄。
【小题5】对知识产权是应该大力保护,还是希望它终结?结合文章内容,简述你的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宋元时期,中国插花艺术进入了普及时期。宋时,国力已不如唐时强盛,但毕竟结束了五代的割据局面,经济文化更加进步。花卉如牡丹、菊等品种进一步丰富,而其观赏更具多样性,插花艺术因而得以继续发展。元代继承宋代插花之余绪,也显得绚丽多彩。
②宋代提倡理性,三教合一发展到了宋代被统称为理学。理学是以宋儒论学多言天地万物之理而命名的,其中以朱程理学为代表。强调理高于一切,认为应存天理,灭人欲,极为重视道德思想;更进一步提倡阴阳互变、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观,要求人们静观万物,从中体会到时光变迁,宇宙奥秘。理学又是北宋以后政治经济发展的表现,宋代的社会动荡不定,许多文人士流为避现实多退隐于山水之间,寄情于山水花草之间,以表心意。正如周敦颐的学生程颢诗云:“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对花开花落等景象更为敏感。因而,宋代花卉艺术更深入地倾注入作者的思想,表达着作者的高尚品德。宋代插花比之唐代插花更显得意味深长。理性内涵加清丽外形,具有清纯美丽的形态。
③宋代的社会比不上唐代的博大气概,文人不再狂放,而是内敛;不再激情汹涌,而是冷静地思考。宋朝的时代精神就是清雅、隽秀之气质。这种气质反映到花卉文化中,形成了精细描绘、以花抒写理性的主流。所以,在插花构图中,讲究线条美,常以梅花、腊梅等枝条来插制。这与唐代喜用牡丹的富丽不同。宋代的文人义士常以花材影射人格,在花材的选取上喜用松、竹、梅、柏、兰、桂、山茶、水仙等寓意深刻的花材,表达人生抱负、理想等。表现在插花花型上,就是理性内涵加上清丽的外形,自有纯美的意境,因而,宋代的插花花型以理念花为主。理念花以瓶花为多,以理为表,以意为理,或解说教义,或阐述教理等。花材多用松、柏、竹、梅、兰、桂、山茶、水仙等素雅者。结构以清为精神之所在,以疏为意念之依归,注重枝叶的线条美。
④元朝实行的种族歧视制度,使汉族文人受到元统治者的歧视,落魄不得意,多追求闲适自在,不屑为官。所以,元代的艺术中有这种闲散、淡雅的味道。另外,还受到文人画和花鸟画的影响,插花多为借花消愁或表达个人心中的追求,花材多以梅、竹、菊、兰等名花表现文人清雅、闲韵、伤逝等情感,从而出现了心象花。心象花,为文人借花消愁以舒心中积郁所做,作品偏于狂怪孤傲,或荒寒冷僻,表现出浪漫、无拘无束、轻巧秀丽和潇洒,表达个人内在之冥想。花型不定,多种多样,花器也古里精怪,瓶花吊花不一,纯属作者心理的表达,他人不易领会其中之含义。这种花型与院体花恰恰相反,常人多不采用。
(摘编自王娜、郭风平《传统哲学与古代插花艺术的影响和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插花艺术在宋元时进入普及阶段,受到理学的影响,插花以理念花、心象花为主。
B.宋代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可观赏的花卉种类更加多样,促进了插花艺术继续发展。
C.中国古代传统的儒、释、道三教学说,进入宋代后则为崇尚理性的程朱理学所取代。
D.在元朝统治者的种族歧视政策之下,汉族文人多以梅、竹、菊等来表现傲岸不屈的人格精神。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述的主要对象,并简要分析了插花艺术在宋元两代得以发展的原因。
B.第二段以宋代提倡理性、理学的大发展为立论前提,阐述了理学对当时插花艺术的影响。
C.文章综合运用道理、举例、引用、对比等论证手法,有利于多角度阐述要表达的观点。
D.文章由总到分展开行文,在论述宋元两代插花特点时,暗喻褒贬,宋代含褒、元代寓贬。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理学在存天理灭人欲的观念之上,提倡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观,要求人们从静观万物中体会宇宙奥秘。
B.宋代许多文人对花开花落等自然景象的感受更为敏感,借山水花草寄托情志,流露对时局的不满。
C.宋代插花构图中常用到梅花、腊梅等枝条,这主要是受了当时清雅、隽秀时代精神的影响。
D.理念花以瓶花为主,以理为表,以意为理;心象花则花型丰富,花器精怪,纯属个人心理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