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虽不能尔,心向往之
汤一介
2014年9月9日晚上8点56分,87岁的汤一介先生与世长辞。尽管没能见到自己主持的《儒藏》①全部出齐,也没能见到新版的《汤用彤全集》面世,但没有人会对汤一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有任何疑问。
仅在2014年他就出席了三套大书发布会——10卷本《汤一介集》发布会、《中华佛教史》发布会、北京大学出版社发布《儒藏》“精华编”第一批100册出版首发式。此外,由他主编的《儒释道与中国传统文化——什刹海书院2013年年刊》也于7月份出版,他还亲自撰写了序言。
汤氏家族世代以读书为本,以教书办学为业,汤一介的祖父汤霖为汤氏家族留下“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家训。汤一介1927年在天津出生后,父亲汤用彤似乎是有意择取“一介书生”的含义而为儿子取名“一介”,希望孩子能够一生读书做学问,以传承汤氏家族的家风。这一点,汤一介以其一生的经历告诉世人,他做到了。
少年时代的汤一介饱尝了战乱流离之苦。这种经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成年后开始独立思考人生、社会等问题。考大学时,汤一介选择了北大哲学系。
“文革”开始以后,汤一介成了“黑帮分子”,多次遭到北京大学校内的批斗。批斗会的开场白照例是“现在开始批判‘黑帮分子’汤一介”,接着就是要他交代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罪行”。1971年夏,去干校劳动的汤一介回到北京,担任哲学系“教育改革小组”的负责人,开始了工农兵大学生的教学工作。1973年,汤一介被选入梁效②写作班子。后来,汤一介称这段岁月是“身不由己,无心为恶”。“四人帮”垮台后,汤一介被隔离审查,此时的汤一介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该听谁的?”而他反思:“我之所以走了一大段弯路,主要是因为我没有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问题。”而后他决定“我只能听我自己的”。
1980年,汤一介恢复了教学资格,重新走上他离开了多年的讲台。不久,他在北大开设“魏晋玄学与佛教、道教”课程并整理出版了《郭象与魏晋玄学》一书。对于此书,学者傅伟勋认为其经历了“文革”严冬后,在政治气候还乍寒乍暖、普遍的心灵滞塞、头脑僵固尚未消除、禁区犹在、壁关重重的困难情况下,汤一介首先想到的是要冲破学术上的种种教条,寻找新方法,提出新见解,走出了中国哲学研究的困境。
多年来,汤一介对当代儒学探讨最深切、收获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是“普遍和谐观念”“内在超越精神”和“内圣外王之道”三个问题。汤一介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及“人自己身心内外的和谐”四个方面,指出“普遍和谐”是儒家思想最宝贵的资源,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而在当今科技发达、人类扩张与征服欲望愈来愈强,自然与社会严重失衡的情况下,“普遍和谐观念”尤为重要。
此外,汤一介还于1984年12月创办了中国文化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在其推动下,中国文化书院聘请到梁漱溟、冯友兰、张岱年、季羡林、周一良、杜维明等70多位海内外的学术界著名学者为导师,并多次召开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
早在1989年的秋天,汤一介就提出了编纂《儒藏》的问题。2003年,76岁的汤一介被任命为国家《儒藏》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总编纂。2004年,《儒藏》编纂工程正式启动,由北京大学牵头,汤一介挂帅,全国25所高校和社科研究机构的数百位学者加入到《儒藏》编纂的队伍中。
在80岁寿辰的时候,汤一介曾说:“我真正开始做哲学和哲学史的研究应该说在1980年。这时我已经53岁了,但我没有气馁,仍然希望能为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尽一点力。但毕竟最好的年华已经过去了,要想真正成为一名有创造性的、有重大影响的哲学家已不可能。虽不能尔,心向往之而已。”显然,这并非他一个人的悲剧。
(有删改)
【注】 ①《儒藏》收录编辑历代儒家典籍,工程浩大。明清两代,就有学者提出编纂此书,但终未实现。在教育部立项、由北京大学牵头的《儒藏》工程是一项重大的基础性的学术文化工程。②“梁效”即“两校”的谐音,是“文革”时期“批林批孔”运动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的笔名,为“四人帮”御用写作班子,1973年9月4日第一次公开亮相,1976年10月“四人帮”被摧毁后,“梁效”也随即退出历史舞台。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郭象与魏晋玄学》一书冲破了学术上的种种教条,寻找到新方法,提出新见解,让中国哲学研究走出困境。
B.汤一介创办了中国文化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在他的推动下,中国文化书院聘请著名学者,组织学术研讨、交流会。
C.2014年汤一介先生出席了由其首创并主持编纂的《儒藏》发布会,会上发布了《儒藏》“精华编”首批100册。
D.汤一介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及“人自己身心内外的和谐”四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当代儒学的“普遍和谐观念”“内在超越精神”和“内圣外王之道”三个问题。
E. 《儒藏》编纂工程启动,汤一介为国家《儒藏》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总编纂,全国25所高校和社科研究机构的数百位学者加入到编纂队伍中。
【小题2】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一生读书做学问,以传承汤氏家族的家风”在汤一介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小题3】汤一介为什么说“虽不能尔,心向往之”?作者为什么又说“显然,这并非他一个人的悲剧”?
【小题4】本文主要记述汤一介一生的治学与贡献,作者是否有必要再写他成为“四人帮”御用写作班子成员这段史实?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01 12:34: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李尚师:修史·铸鉴·报国

1942年出生的李尚师,饱历世间沧桑。血与火,痛与苦,烧灼着他的心,更让他悟出一个理:个人与国运血脉相连,只有国家强大,百姓方可安居乐业;只有治国有方,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生活。

1985年,任中学教师的李尚师的人生出现了转折,当时山西师院的“晋国史研究室”缺少人手,本族叔叔李孟存教授邀他一起编写《晋国史》。而自幼就崇尚“报国修史”的李尚师,此时不禁热血沸腾,下决心步入“漫漫”修史路,为国家尽一介草民之力。

此后,李尚师一边教书,一边利用业余时间整理史料。一有时间就跑图书馆、书店、小地摊。李尚师自己拟定了修史计划,雷打不动。晨鸡啼鸣,他书房里的灯就亮了;夜阑人静,他依然秉笔疾书。在他的书桌上,除了一个旧茶杯,一个暖水壶,剩下就是成堆的稿纸和资料。

给老父亲治病、供养两个孩子读书、家中的柴米油盐,仅靠自己的工资已杯水车薪。老母亲埋怨他不该写书,亲戚朋友也纷纷前来劝说。但是,李尚师心里有个“报国梦”,他咬牙坚持着。1995年,他被山西师大聘为“晋国史研究室特约研究员”,不久芮城县教育局特批他专业从事史学研究。

李尚师寻觅散布各处的史书、逸书、石刻、铭文、古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社会、历史、文化、科技、民俗等无不搜集。为了解决晋国有争议的地名的问题,他曾不知多少次自费实地考察。

为考察传说中的晋国大宗之都——翼,李尚师曾住在翼城南梁农家,骑着自行车奔波于翔山之下、浍河之滨,观其山如大鹏翱翔之状,察其遍地灰层,绳纹陶片遗存比比皆是,从而确定“翼”乃南梁故城。

研究晋国史,疑点、难点很多。比如晋国始君叔虞所封的唐究竟在何地?历史上就有七说,其中东汉班固、西晋郑玄等认为唐在今太原,后世在今太原晋源区建有晋祠,更使“太原晋阳说”不胫而走。

面对诸多大相径庭的观点,李尚师的大脑在梳理着一个个信息团,一遍又一遍地翻阅诸多古籍文献,查找考古资料,实地观察地形,厘清各种说法的偏差,毅然选定“临汾盆地说”,并确定了唐地城覆盖范围。

他探索的此类疑难问题不在少数,在《晋国通史》中李尚师增列了诸多名人雅士的名字和事迹,加以评述,写出242人的传记,并将国君、执政卿、卿、大夫、名流学者、九流人物表和军制变化以及出土铸(刻)铭文字器物列出专表29个,填补了以往晋国史研究的空白。

挑战与创新的激情燃烧着李尚师的心,他不断审视权威史书:《春秋》只有1.8万字,由于只记事件结果,不记事件的经过和背景,过于简略,用语隐晦;《史记》以文学笔法写史,有许多地方“失实”。他将《左传》与《春秋》《国语》等书籍中的记载进行梳理、比较,使众多历史事件和人物互为印证,厘清了主线脉络和史实。

“修史不拘泥于前人,要兼容并蓄进行创新。”李尚师如是说。这部于2014年出版的达150万字的巨著《晋国通史》,为国别通史,并且兼具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纪传体、志书的特点,被史学界称为“新型史学专著”。它内容丰富,涉及广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被誉为“晋国的百科全书”。

李尚师将自撰的“格超梅以上,品行竹之间”“写历史成败得失,评人物功过是非”的楹联,分别挂在门口和书房。他说,修史者不能为权势所动,不能被浮躁和喧嚣左右。他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

这位“宿儒”,身居山村,耐住清贫与寂寞,历时三十余载,以心与魂熔铸长史。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宫长为评价李尚师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天下河东,无出其右。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小学五、六年级时,家里有一部《汉书》,虽有些字我还不认识,可我还是硬着头皮读完了……班彪、班固、班昭父、子、女三人炽烈的以史报国思想便刻在心里。

(选自李尚师《晋国通史·后记》,有删改)

②李尚师对文献史料的重视和掌握,是很少有人能够匹敌的。百万字的手写书稿,装满整整一大箱子,仅写一遍,改一遍,再誊抄一遍,工作量可想而知,个中清苦甘甜,唯有自知,他完全可以称得上“中国当代民间修史第一人”。

——北大教授、著名史学家李伯谦语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的意思的一项是(   )
A.血与火、痛与苦的烧灼让饱经沧桑的李尚师体会到了个人境遇与国家命运的关系,因此他走上了“漫漫”修史路。
B.不论是趁着教书之余整理史料,还是专业从事史学研究,李尚师都满怀一腔热忱,义无反顾,哪怕过着清贫的生活,他依然埋头于成堆的稿纸和资料之中。
C.修史过程中,李尚师重视文献史料,写一遍,改一遍,再誊抄一遍,形成了百万字的手写书稿,个中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
D.在考证晋国始君叔虞所封的唐究竟在何地时,李尚师推翻了历史上的七说,厘清各种说法的偏差,确定了唐国地域覆盖范围。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国通史》是在《春秋》《左传》《国语》等历史著作的基础之上编撰而成的一部国别通史,不仅被史学界称为“新型史学专著”,而且被誉为“晋国的百科全书”。
B.修史最忌浮躁,李尚师担心自己会被世俗名利左右,因此撰写“格超梅以上,品行竹之间”“写历史成败得失,评人物功过是非”的楹联以自勉。
C.文章最后一段引用宫长为对李尚师的评价,从侧面突出传主李尚师在学术界的地位,其中包含评价者及作者对李尚师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D.文题揭示“报国修史”的中心,全文清晰地展示出李尚师在修史路上艰难跋涉的轨迹,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将潜心修史的史学家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小题3】修史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才能取得成功呢?请结合文本内容探究并简要回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迟来的偿还
周海亮
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他流浪到一个村子。
醒来他发现自己躺在一铺陌生的土炕上。有一双粗糙的手捧着一碗热汤,有一双关切的眼睛在看着他。他知道自己得救了,他还知道是前面的这个男人将他救活。
他在恩人家住了一个多月。他告诉恩人自己是生意人,去山里收购山货,却在县火车站被骗光了钱。他迷迷糊糊走进深山,又迷了路。说这些时他的身上盖着恩人家里最好的一床被子,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
离开的时候恩人塞给他800块钱。是借给他的路费。恩人说:“如果有剩余,当成你的本钱。不过你要还我,我家里也很困难。”他收下恩人的钱说:“等我翻过身,一定坐火车来看你,一定亲手把钱还给你。”想了想又补了一句:“两年内不管混成怎样,我都会回来。”
他回到城市不再收购山货,而是做起了别的生意。他拼死拼活。只为早点还上欠别人的2万块钱,早点还上欠救命恩人的八百块钱,并且早点见到他的救命恩人。终于在第二年,他的生意进入良性循环,他赚了很大一笔钱。可是他认为自己并不成功。与生意场上的伙伴比起来,他还差的太远。他想把生意做大些再去吧。把生意做大些,救命恩人会更高兴的。那时他不是还给恩人800块钱,而是八千块钱,八万块钱。他认为这是应该的——恩人不但救了他命,还给了他东山再起的本钱。
他又打拼了三年。三年后他开起了自己的公司。他在各个城市间穿梭,忙的不可开交。他经常会想起山村里的救命恩人,可是,身为总经理的他,几乎没有一天属于自己的时间。他想再等一等吧。总有一天他会带一大笔钱去看望恩人的。
终于有一天他决定去那个山村。他算了一下坐飞机到市里,从市里转车去县里,再从县里转车去村里,也不过两天的时间。两天完全可以做完的事情,他却整整拖了十年!可是他并没有找到恩人。村子还在,恩人的草房还在,只是已经不见了恩人。他的房子被另外的村里人买走了,那个村里的人说,他离开了村子,至少有七八年了。
“七八年了?他去哪了?”
“去县城了。他儿子考上大学那年,他就去了县城。如果还留在村里靠那几亩地,他的儿子只能辍学。听说一开始他在县城里捡垃圾,后来又在建筑工地打小工,日子过的很苦。”
他后悔莫及。七八年前,虽然事业刚刚起步,可是他已经攒下一笔钱。假如那时能来一趟,还了那800块钱,说不定还可帮恩人一把。假如恩人多了这800块钱,也许他不会去县城捡垃圾吧?
村里人只给他一个模糊的地址。拿着地址,乘坐当天的公共汽车,他去了那个闭塞的县城。他在县城里呆了三天,才找到那个地址,可是恩人仍然不在那里。
“他身体还好吗?”他小心翼翼的问。
“很不好。”邻居叹一口气说,“他以前就有病,这几年在外面捡垃圾,打小工,起早贪黑,饥一顿饱一顿,病就更严重了。我记得他儿子接他那天,是把他背上汽车的。”
“你是说他已经走不动了吗?”
“是的,走不动了。没办法啊,他儿子那年刚刚大学毕业,哪有钱替他治病?其实需要的钱也不多,听说那时候花三四万就能把他的病治好,可是去哪弄三四万块钱?还听说他和儿子在省城过的也并不轻松,似乎这几年他的病又重了。”
当着那个人的面,他流下了眼泪。五年前,他已经有好几个三四万,他也很愿意拿出很多个三四万块钱为恩人治病,可是他总是把见恩人的时间一拖再拖。是的,他忙,他很忙。他总以为自己有好多时间来偿还恩人。
其实,当一个人有意将一件事情无休止的拖下去,那么,他肯定会寻找出一个恰当的将自己说服的借口。假如那时侯能来看看恩人并帮助他一点点钱,说不定他的病早已经好了。“一定要找到恩人!”他下定了决心,哪怕生意再忙,也要找到他。
(拿着一个更模糊的地址,他去了省城。)是打出租车去的,他一刻都不敢耽误。可是在省城里寻找一个人,无异于大海捞针。他在省城住了半个多月,才有了恩人的消息。那是一座平房,那平房处在城市的边缘,那也是省城最后的平房。
他走进那个贫穷的家。他没有看见恩人,可是他看见了恩人的妻子,恩人的妻子正在往一件毛线衣上钉着纽扣。她的旁边放着很多这样的毛线衣和很多这样的纽扣。她在为某个外贸成衣厂做着外活,那活很辛苦,而且收入很低。
“他在医院里。今天儿子在照顾他。他的病很重,医生说治不好了。”她红了眼圈,“如果一年前有十万块钱,也许……”
她低下头,泪水恣意流淌。他陪她一起流泪,一年前他在干什么呢?不管他在干什么,总之他没有来看恩人,他轻轻地安慰她,然后要求带自己去医院看恩人。他说:“我愿意出钱帮他治病,出多少都行,因为他是我的救命恩人。”
一进病房,恩人就认出了他,恩人的脸刹那间绽开了笑容。恩人向他打招呼,示意他坐到床边。恩人说:“知道你会来。”然后他把头扭向身边的儿子,对儿子说:“我说的没错吧?我说过,总有一天他会来找我。”
恩人再一次笑了。他说不用了,医生说治不好。“你能够来,我已经很高兴了。因为你的出现,几天以后,我想我可以微笑着离开。”
(《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的细节,说明“他”对恩人十分感激。产生了干一番大事业来报恩的决心,也预示了后文寻找恩人的情节。
B.“两天完全可以做完的事情,他却整整拖了十年”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小说主人公因为自己工作太忙而无法前往报恩的悔恨之情。
C.小说以大量篇幅交待主人公从山村到县城再到省城寻找恩人的情节,突出了恩人境遇之艰难,也暗示了报恩之晚,照应了小说题目。
D.作品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很多,如“七八年”“呆了三天”“五年前”“半个多月”“一年前”等,其目的在于暗示“他”偿还之晚、报恩之迟。
E.“那是一座平房,那平房处在城市的边缘”的描写,照应了前文恩人被接走的情节,暗示了他们生活艰难,对恩人形象起了衬托作用。
(2)文中有许多照应题目的文字,试从“他”一处,并加以分析。
(3)小说中“他”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屠夫老六(文/黄小邪)

老六原是不想做屠夫的,他想当个教书先生。哪知书没念两年,病入膏肓的老爹就将六个儿子相继唤到病榻前。老爹不想让传了几辈的手艺就这样丢了。可不等老爷子讲完,其他五个弟兄就将头摇得像拨浪鼓一般。老六孝顺,爹由来最疼他,这事自然就落到他头上。

老六爹一死,老六拿起屠刀。

老六第一次拿起屠刀,是在村长娘大寿前一天。那天一早,男人们就将一头大肥猪捉住捆在案子上,老六灌了一盅烧酒算是壮胆,他学着爹生前的样子,一步一挪走向案前,闭闭眼,用力将尖刀往猪脖子捅去。登时,鲜血殷红直冲而出,伴随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嚎,那头肥猪开始疯狂地狂扭动身子,血溅了老六一身,他猛地一颤,后退几步,将屠刀扔出几米远,转身就要跑,几个汉子见势,架起老六的胳膊,把他往猪面前送,又强行将屠刀塞入老六手中。老六极力挣脱开几个汉子,扔下刀,疯了般奔往墙角掩面大哭,那哭声直叫人揪心。

老六第一次操屠刀,以那样惊心动魄的失败而告终。

那天夜里老六梦见死去的爹。他说:“爹,我觉得我不适合做屠夫。那猪看得我心慌。”爹说:“你这傻孩子,猪本是凡间一碗菜!你不杀,自有他人杀。”

说来奇怪,自爹托梦后,老六渐渐不再犯怵。一次次给猪开膛破肚,心、肝、肺拿在手里也不觉得恶心,清洗大、小肠,剁骨剔肉,整个过程有条不紊,老六很快适应了这门手艺,这手艺养活了老六和他娘。

人总笑老六:看你生得慈眉善目,如何做起这屠宰行当?老六笑而不答。后来,渐渐就没人再问起这些。老六人缘极好,平日乡邻见面都得尊称一声“老六哥”

没几年,老六娘过世,老六娶妻生子,老六妻随娘信佛,从不杀生。

又有人笑老六妻:你不杀生,咋跟你婆婆一个样,偏挑了个屠夫呢?她只笑笑。老六每次抡起屠刀前,妻总是默默点上三炷香。老六呢,嘴里不忘念叨:“猪呀猪,我爹说你是凡间一碗菜。莫怪莫怪!”猪好像也通了人性,到了老六手里,吼几声便由他宰割。

“你不愿意我杀猪?”老六问妻。

“不愿意咋整?你有你的难处!”妻答。

老六自家后院拴着一大一小两只羊,那母羊是早些年娘舅家送来给娘补身子的。那年娘一场大病,半年滴米不进,得亏这羊奶续命。如今虽说娘已不在人世,但羊还在后院拴着。老六谨记娘的话,这羊对他们家有恩,不能杀。

可眼下小儿染上恶疾,大夫开的药方得用鲜羊肝做药引。老六愁了,这正赶上饥荒哪里去弄鲜羊肝。看着日渐消瘦的小儿,老六心里不是滋味,他想起后院拴的两只羊。“这大的对我娘有恩不能杀,小的总能杀吧?”老六自言自语别上刀。

刚要抓起羊角,小儿立在身后。“爹,你咋啥都杀呢,你答应过奶奶不杀羊。”老六叹气,扔下刀。老六在院外踱来踱去,眼看已天黑,小儿愣是抱着那两只羊不放。

小儿眼窝深陷,老六心疼极了。他和妻商量一番后,趁小儿睡着打着手电折回后院,哪知小儿听见动静猛地坐起身。

“爹,是不是我的病好了你就不杀羊?”

见老六点头,他又说:“爹,那小羊仔腿受了伤,一天没吃东西了,你明天能找大夫给它治治吗。”

老六喉头一阵发痒,不知如何回答,只知眼下小儿身体要紧。这一宿小子愣是没合眼,抱着老六说什么也不让他往羊圈去。老六暗自思忖,等天一亮就把那羊仔给杀了,小儿的病不能再拖。

第二天小儿比老六起得更早,红扑扑的小脸蛋突然有了光泽。“爹,我感觉我的病好了!”小儿倚在羊圈边护着。

老六伸手往小儿额头探去,滚烫:“瞎说!”

“爹,咱不杀羊好吗?”小儿“噗通”一声跪在老六跟前。老六的心猛地一颤。

老六不言语,吧嗒吧嗒坐在地上抽旱烟。

那天深夜,老六默默跪在爹的灵位前,自言自语一宿没合眼。

后来,老六竟改行,当起了兽医。小儿的像,就挂在他兽医所后墙上,是小儿六岁的样子。

(选自《大观》2016年第7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描写老六第一次杀猪前的动作与心情,为的是与他失败的杀猪经历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老六的善良,暗示了其矛盾的心理。
B.“猪本是凡间一碗菜!你不杀,自有他人杀”,这句话体现出老六天生的慈悲心与严酷的生活现实之间的冲突,体现了作者对世俗观念的批判。
C.作者对老六的小儿着墨不多,但寥寥几句语言与动作描写,刻画出一位天真善良的孩童形象,朴实的语言饱含着巨大的力量。
D.小说运用了第三人称全知叙述视角,简要勾勒了老六的几个人生片段,写出了老六在面对小羊和儿子的生命时艰难的人生抉择。
【小题2】小说以“屠夫老六”为题,有哪些含义?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结尾“是小儿六岁的样子”暗示出老六怎样的选择?你认同老六的这种做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通过物联网域名相连接,进行信息文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简而言之,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廷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廷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一般来讲,物联网的开展首先需要对物体属性进行标识,属性包括静态和动态的属性,静态属性可以直接存储在标签中,动态属性需要先由传感器实时探测;然后需要识别设备完成对物体属性的读取,并将信息转换为适合网络传输的数据格式;最后将物体的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由处理中心完成物体通信的相关计算。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
2009年无锡市率先建立了“感知中国”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运营商、多所大学在无锡建立了物联网研究院。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并写入次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摘编自《2017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分析》)
材料三:
近几年在各大从业企业的努力与推广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目光投向物联网,然而现实似乎一直是产业发展缓慢,并看上去不再“火爆”,对此,某科技公司负责人表示,“物联网从技术发展来看仍是未来趋势,但目前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主要原因在于物联网概念前沿,但基础技术上还有很多没有突破,在应用层面也相对滞后和初级,因此消费者的体验感也较弱,最终在应用市场上表现得‘不再火爆’,其实是正在进入沉淀期,等待技术突破引爆下一波快速发展。”
此外,智能家居产品作为物联网最具代表性的生活化应用,嗄引了众多从业者的加入,智能家居产品更是层出不穷,但有调查显示,部分买家因为担心此类产品被黑或者被厂商用于收集用户行为数据,而选择不去购买,安全和隐私问题似乎同样成为物联网发展的潜在阻碍。
(摘编自杨琳《物联网“遇冷”背后》)
材料四:
我国在“物联网”的启动和发展上与国际相比并不落后,但存在不少必须解决的问题。现在处处都在发展“物联网”,大量重复性工作,浪费了人力、物力,急需国家作出发展规划统一协调,同时实现相关领域的标准化和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寻求规模经济,在感知、传输和应用上构成新的物联网的生态链,并向现代服务业方向发展。当然国家层面一开始就要注意物联网的安全、可信、隐私等重大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健康发展。
(摘编自中国信息产业网《国内外物联网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11-2020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在逐年扩大,至2020年市场规模为18000亿元人民币左右,但同比增长速度却呈不断下降趋势。
B.同2015年相比,2020年物联网市场资金投入的主要方向并未发生改变,传感器、连接器、维护及内容服务等依然是投资的重点方向。
C.由图二可知,无论过去还是未来,安全硬件、安全软件的资金投入都相对偏少,这说明物联网的安全问题始终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D.智能家居产品是物联网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但因安全和隐私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人们并不愿购买,市场表现没有预期中的火爆。
【小题3】中国物联网的发展面临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