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月7日,记者走访太钢发现,圆珠笔尖钢是一个钢铁老厂专精一业、厚积薄发的自然结果。太钢工程师听取用户反馈,不厌其烦地改进,让不锈钢这棵老树上绽发新芽。

尽管中国年产圆珠笔380亿支,但圆珠笔的钢材和加工机器都是进口的,大部分利润都被外国人赚走。这一状况在全国两会上被反复提及,最终被看作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一个缩影。

王辉绵说,研发笔尖钢的难度在于,它不能不强韧也不能太强韧,性能区间很窄。一般来说,不锈钢用得最多的添加剂是碳、硅、锰、磷、硫、铬,笔尖钢则用到十几种元素。如何添加这些元素是行业秘密,添加方法不对,元素不能均匀分布于整炉钢水,钢材就不合格。

“一切资料都没有,”王辉绵说,“我们用几十公斤的炼炉开始实验,成千次地摸索,失败次数已记不清了。”

要做到均匀不容易,钢水不像一锅菜汤好搅匀,加入的元素往往聚焦不散。每次冶炼之后,要测试上千个数据,然后分析和调整。工程师们可以试着将块状的料磨成粉吹进去,也可以做成条和丝喂进去,凭借的是多年炼钢经验。

当初步试验成功,工程师就使用一二百公斤的炼炉继续实验。然后是1吨规模的炉子;最终目标是45吨和90吨的大熔炉。从小试到中试,再到试生产,每一个环节都要靠耐心。

材料二

既然制造能力没问题,为什么消费者会觉得国产笔不好用?中国制笔行业为什么没有多少高端品牌呢?

《人民日报》记者的调查显示,虽然一些好企业的产品质量可靠,但中国3000家制笔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只有245家,还有大量小作坊式企业。这些小企业以仿冒为主,从东家买笔到西家买墨水,有的甚至还在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产设备,拉低了中国笔业的整体质量水平,影响了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认知。

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小作坊靠偷工减料、偷税漏税挑起低价竞争,破坏了市场秩序,大有劣币驱逐良币之势。“对电器等耐用品,消费者可能还会以质量为重,但对不到一元钱一支的笔,消费者对质量的敏感度远不及价格。假冒伪劣大行其道,正规企业的路就不好走了。”解思鹏说,“市场上除了假白雪,还有过白雷、白雾、飞雪,甚至还有黑雪,外观都和白雪笔一模一样,消费者很容易买到冒牌货。我们没少替这些企业背黑锅。”由于在国内市场被仿冒困扰,昌隆文具只好靠与国际知名品牌合作,贴牌出口扩个大销量,出口比例高达75%。

低价竞争的直接危害,是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的动力和能力。陈湖雄说:“我国目前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还不够健全,这就导致欠缺鼓励创新的环境。一个公司花了很大力气研发的产品,却可能被仿冒打死,导致企业的合理盈利水平无法保障,无法持续提高产品品质。”这样的市场环境,造成制笔行业创新能力偏弱。

低价竞争还使国产品牌被打上 “便宜货”的烙印。目前国产笔以中低端为主。以圆珠笔为例,2014年全行业圆珠笔产量141亿支,中低端产品占了约80%。品牌形象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国产品牌迈向高端举步维艰。“同样的技术,同一群人,同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贴上国际知名品牌可以卖四五元一支,换成国产品牌,卖两元就少有人问津了。”

材料三: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的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类高质量钢材仍需进口的问题,突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D.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制笔业正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以期走出困境,寻求发展。【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正由于原材料和加工机器都依赖进口,因此,我国虽然圆珠笔年产量较高,但获得却较少。
B.研发符合标准的笔尖钢难度在于添加哪些元素和如何添加这些元素,而这些行业秘密只能靠研发者通过不断的实验来自行获取。
C.小作坊通过不法手段破坏市场秩序,质量可靠的制笔企业逐年减少,使得中国笔业的整体质量下滑,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D.由于国内市场环境不好,正规制笔企业发展受限,因而一些企业调整战略,通过与国际知名品牌合作的方式,把自己的市场重心放在国外。
E.新产品给企业带来的合理盈利无法保障,鼓励创新的环境欠缺,使得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这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深层结构性问题的突出表现。
【小题3】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怎样才能树立中国制笔业的品牌形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04 12:04: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1年以来,中国大气污染加重,雾霾覆盖面不断增加,出现时间不断增长,程度不断加深。有关研究表明:中国近些年大气污染加重的直接原因在于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及其集聚程度上升;在工业化速度快的地区,工业废气(二氧化硫、工业烟尘等)是最大的污染源。

工业废气产生量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几个省市。2013年,工业烟尘产生量排名前五的是河南、山东、山西、河北与江苏。工业二氧化硫产生量前六名是山东、内蒙古、江苏、山西、河北与河南。2013年12月,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显示,中国雾霾严重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京津冀、河南、山东等地区。其中,京津冀最为严重,除了气候干燥之外,与工业废气污染源过于集中有很大关系。在地级与副省级城市的工业烟尘产生量排名中,河北的沧州、邯郸与石家庄分别排在第一、第二与第六位。中国雾霾严重的地区分布与工业废气的地区集聚、城市集聚状况非常一致。

导致中国城市工业废气集聚的原因很多,其中,非均衡的工业化是中国城市工业废气集聚最根本的原因。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非均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工业化的地区不均衡——不同城市与地区之间工业化进程与速度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城市与地区已经完成工业化(如上海、北京等城市),有的处于工业化后期(如武汉、郑州等诸多省会城市),有的尚处于工业化第一阶段(如贵州、云南等落后地区的很多城市);其次是工业内部结构的不均衡——包括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重工业过度发展,技术含量低、粗放式发展的工业比例过高等。

工业化未完成阶段,工业化的地区不均衡会使得资金、人口与制造业向重点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等)和地区集中,从而导致工业污染源与废气产生量日益集中。工业化的结构不均衡则加速了工业废气集聚过程,使得工业废气集聚更为迅猛,很容易超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导致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尤为担忧的是,已经完成或接近完成工业化的城市通过结构调整与技术创新等措施不断降低工业废气产生量,但被调整下来的污染型企业与工业却源源不断地向相对落后、工业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城市转移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导致工业废气集聚程度居高不下。

中国目前正处于重化工业阶段下半场,这种状况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性改变。如何想方设法走工业化均衡发展道路,从根本上改变工业废气集聚的严重状态,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重大课题。

(取材于李佐军、盛三化《中国城市大气污染加重的关键原因分析》)

材料二

日益严重的雾霾问题,引起了中国公众对空气质量的关注,也加速了《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进程。1987年制定和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虽经1995年和2000年两次修改,但其立法(滞后/落后)性日益突出,甚至存在立法空白。如重污染天气应对机制不够健全;很多创新性的制度措施未能上升至国家法律层面,缺乏明确的规范、指引;还未考虑到与其他环境要素保护法律之间的衔接、配合,缺乏系统性等等。

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这是该法施行的第三次修改。虽然草案进行了全面修订,但在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的宗旨等问题上,学界还是存在争议的。从学理上分析,修订宗旨应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坚持将《大气污染防治法》作为大气环境治理领域的基本法。综观草案,其修订仍然以污染防治为导向,鲜有涉及大气环境保护的规定。但从科学的原理上看,该法在修法思路上应实行综合性清洁空气立法模式,在预防、治理大气污染之外,通过具体法律制度的设计与执行,以促进大气环境空气质量的保护、 乙 (改变/改善),保障公众健康。

第二,以日益严峻的新型大气污染问题作为修法的实践导向。2000年修订防治法目的还只局限于及时治理日益严重的煤烟型污染,新时期我国大气污染呈现出多种污染物共存、多介质影响等复合型特征,草案修订应加强多源头的治理,并对频发的雾霾天气及跨区域型大气污染等问题予以有效回应。

第三,强化政府大气治理责任,增加企业违法成本。以往大气污染防治法存在源头治理薄弱、问责机制不严、处罚力度不够等问题,造成我国大气环境持续恶化的局面。草案修订应强化政府源头治理和全程治理的责任,加强对大气违法行为的制裁力度。

第四,协同管控大气污染,实现从单一污染物控制向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的转变《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规定:对颗粒物、二氧化硫、挥发性有机物等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实施协同控制。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是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公共福利具有危害性。把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并列治理,传递出立法者对两者进行协同管控的意图,也有利于环境保护部门对大气污染的监测、管理。

此外,草案修订还应倡导公众参与大气环境治理, 丙  (拓展/拓宽)公民获悉大气环境污染防治信息渠道,并切实建立起公众参与大气污染防治的相关制度,以确保《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取材于曹明德、程玉《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之我见》)

材料三

国外在治理雾霾等大气污染的过程中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在对雾霾形成原因及影响开展深入研究的同时,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控制污染源,加强对污染的监测。

美国在开发先进技术治理空气污染方面一直居领先地位。1953年,加州空气污染控制改革委员会推广了涉及空气污染控制的技术。1988年,加州空气质量管理局成立了技术进步办公室来帮助私营企业加快发展低排放或零排放技术。在进行汽车排放控制的同时,洛杉矶率先在美国开始汽油清洁化处理行动,减少汽油中能够参与光化学反应的烯烃成分。日本科研单位和广大企业在治理大气污染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针对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开发了具有竞争力的脱硫、脱硝技术,并研制出质量可靠的低排放发动机等实用减排设备;同时开发了很多有关大气污染监测、污染物对人体的毒理分析等技术,对科学制定大气排放标准,迅速、有效治理大气污染发挥了重要的技术保障作用。

大气污染的实时监测是把握大气环境质量、有效治理大气污染、实现全民监管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美国加州于1970年率先测PM10,1980年测废气中的铅和二氧化硫,1984年测PM2.5,1990年分析PM2.5的化学成分等。其中洛杉矶的空气污染监测数据24小时在网上实时发布,公众随时可以查看。日本实施了国家和地方两级大气质量监测体制,并于2003年设立了“大气污染物质广域监视系统”网站。另外,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还开发了“大气污染预测系统”,提供当日和次日大气污染浓度的预测图,供各方参考。欧洲较早时期就开始对SO2、NOx、NH3等先驱物进行监测,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监测机制。

(取材于《洛杉矶、伦敦、巴黎等城市治理雾霾与大气污染的措施与启示》)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雾霾加重的原因在于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及集聚程度上升。
B.京津冀地区雾霾最为严重,与北方地区的气候干燥有一定关系。
C.工业化未完成阶段,贵阳可能成为工业废气产生量日益集中的城市。
D.中国处于重化工业阶段下半场,不久就能走上工业化均衡发展道路。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工业废气集聚”原因的一项是
A.不同城市之间的工业化进程与速度差异很大。
B.资金、人口、制造业向重点城市和地区集中。
C.城市技术含量高、可持续发展的工业比例高。
D.污染型工业向落后的地区转移并进一步发展。
【小题3】下列对“材料一”出现的字词及标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邯郸:读作“hán dān”。
B.第三段中两处破折号都表示解释说明。
C.诸多:诸,众、许多之意,如付诸东流。
D.居高不下:此处不可以换成“居高临下”。
【小题4】根据“材料二”,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滞后   改变   拓展
B.滞后   改善   拓宽
C.落后   改善   拓展
D.落后   改变   拓宽
【小题5】根据“材料二”,在2000年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中没有得到体现的一项是
A.与其他环境保护法协同配合
B.以污染防治为导向
C.治理煤烟型污染
D.实施源头治理
【小题6】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大气污染防治法》应遵循的宗旨的一项是
A.不再以污染防治为导向,需要涉及大气环境保护的规定。
B.在治理单一型污染基础上,加强复合型大气污染的治理。
C.解决以往防治法中存在的问责机制不严、处罚力度不够等问题。
D.把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并列治理,实现多种污染物的协同控制。
【小题7】根据“材料三”,下列技术不能实现低排放、控制污染源的一项是
A.汽油清洁化处理技术
B.具有竞争力的脱硫、脱硝技术
C.研制质量可靠的低排放发动机
D.开发大气污染预测系统
【小题8】结合上面三则材料,请你谈谈今后应该在哪些方面加强措施,才能有效治理大气污染。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指出校园安全事件发生的时间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季节性。从整体上看,每年下半年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频率整体要高于上半年,在节假日、开学以及毕业季,校园安全事件频发。具体来看,校园暴力、校园欺凌、设施安全、意外伤害等事件为多发事件。按照校园欺凌的方式进行分类,语言欺凌行为发生率明显高于关系、身体以及网络欺凌行为,占23.3%。该报告还指出,中部地区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率最高,占46.23%。
(选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二
中小学生之间的欺凌现象,是个全球性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今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年有近2.46亿儿童和青少年因体貌特征、性别、种族与文化差异等遭受欺凌。在我国,全国检察机关2016年共受理提请批准逮捕的校园涉嫌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1988人,经审查批准逮捕1180人。
在我国,对欺凌概念认识不清、处置乏力,一直困扰着现实中的欺凌治理。一些欺凌现象要么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要么干脆当作正常“打闹”而不被重视,处理上表现出浓重的“随意化”特点。这既无法形成有效治理,也对被欺凌方的权益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此次综合治理方案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明确了欺凌防治的制度框架。当然,方案再详尽,能否发挥实效,关键还在于能否落实。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材料三
犯寻衅滋事罪,一人获刑四年,另四人被判11个月。这是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对一起校园欺凌案进行的宣判,而五名被告人均为北京市西城区某职业学院未满18岁的女学生。
今年2月28日下午15时至晚22时之间,北京市某职业学院的一名女学生朱某和另外四名女被告人在女生宿舍楼内,随意挑选两名女生进行辱骂殴打,还脱光了一名被欺凌女同学的衣服予以羞辱,并用手机拍摄了羞辱、殴打视频,在小范围内进行传播。尽管北京市针对未成年人已经有了成熟的附条件------不起诉的教育感怀模式,但是,情节恶劣且无悔改之人,显然法律的惩戒更适合。
(选自《新闻周刊》,有删改)
材料四
“实施欺凌学生可送工读学校”并不是什么新法新规,只是对相关上位法的某种具体化。《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明确规定,“未成年人实施严重不良行为的,可以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现实中发生的校园欺凌,很多时候都与上述条文所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相吻合,而这也决定了有关法律具备理所当然的适用性。最新公布的“治理方案”再次重申了这一已有的法律条款,自然是期待其能在校园反欺凌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实施欺凌学生可送工读学校”之所以能够得到舆论的强烈回响,根本原因还在于现实中反欺凌手段的捉襟见肘。在学校批评教育太软,行政刑事处罚门槛太高的前提下,不少人难免会感叹“拿作恶者没太多办法”。而“送工读学校教育”一项恰好充实了现有的反欺凌惩戒体系,并使之更具层次性和可操作性。激活这一制度工具,势必会对反欺凌工作大有助益。
可问题在于,这一步或许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在短时间内,工读学校还很难对校园欺凌治理产生直接帮助。这首先是因为现存的工读学校已经少之又少;而除此以外,还有法律方面的限制。《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都没有赋子任何部门介入并强制问题学生去工读学校的权力。这意味着在现实操作中,必须经家长、学生、学校三方同意,学生才可转入工读学校——如今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仍然未能就此破局。
(选自光明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材料一可知,我国校园欺凌有鲜明的周期性和季节性,语言欺凌是校园欺凌的主要形式,中部地区是校园欺凌的高发区。
B.由材料二可知,由于对欺凌概念认识不清、处置乏力,欺凌现象难以有效治理,中小学生之间的欺凌现象成为全球性问题。
C.由材科三可知,校园欺凌是非常严重的不良现象。要采取教育感怀模式和法律惩戒相结合的方式来处理。
D.由材料四可知,由于工读学校稀少,且受法律方面的制约,激活“实施欺凌学生可送工读学校”制度并非易事。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上述四则材料分别从校园欺凌的特点、校园欺凌的国际化和中国治理校园欺凌的现状、对校园欺凌的惩戒、“实施欺凌学生可送工读学校”法规等方面介绍了校园欺凌。
B.材料一运用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校园欺凌的周期性、季节性特点;材料二则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校园欺凌的国际化现象。
C.为了使校园反欺凌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实施欺凌学生可送工读学校”应运而生,成为反校园欺凌的新手段。
D.相对于学校批评教育太软,行政、刑事处罚太严,“送工读学校教育”是唯一具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特点的应对方法。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可知,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治理校园欺凌现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油画是西方绘画史中的主体绘画方式,早期的油画多以基督教经典为题材创作,可分为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学院派、印象派等。现代绘画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流派更多,但诸多流派流传时间较短,令人眼花缭乱。没有具体记载说过西方油画中最初出现东方元素是什么时候,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印象派之后东方元素变得常见起来。

中国的青花瓷经常会出现在西方油画作品中。齐凡尼·贝利尼的名作《诸神的宴会》中,青花瓷钵成为诸神喜爱的“神器”。据瓷器专家考证,这三只瓷钵为明朝宣德至成化年间(1426-1487)之物。大家知道乔凡尼·贝利尼生活在约1427年至1516年间,画中的瓷器应该是欧洲大航海初期,甚至更早的产品。

远在唐代时,中国的瓷器就作为商品进入国际市场,行销日本、印度、波斯和埃及等地。17世纪时,中国的瓷器已在欧洲占有一定的市场。当时,中国的瓷器在欧洲被视为珍玩,只有在西班牙和法国等大国的宫廷里才能见到较多的瓷器,贵族家庭也以摆设瓷器来附庸风雅、炫耀地位。

不过随着航海技术的发达,到了近代,中国的瓷器并不像以前那么稀有难得了,而是成为一种生活情调的象征,“蔓延”在西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在法国画家雅格布·约瑟夫·蒂索绘制的《贵妇》中,可以清楚看到一套青花瓷茶具,茶具洁白幽蓝,细腻明亮,即便摆在普通西方人的家里,也毫不觉得突兀——这是那时专门用于出口的、加入了西方审美元素的茶具。

19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日本浮世绘漂洋过海进入西方人的视野、生活和艺术作品中。浮世绘,也就是日本的风俗画、版画,在绘画的内容上,有浓郁的本土气息,表现四季风景、各地名胜,尤其善于表现女性美,有很高的写实技巧。在欧美印象派艺术家的画作中可以看到许多浮世绘风格的影响。

奥地利知名象征主义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也有很多东方风情的油画。虽然克里姆特没有到过东方,但他却非常欣赏东方艺术,因此作品背景中出现中国的亭榭、门神、关公就不足为奇了。民俗学家冯骥才曾在<保卫克里姆特最后的画室》一文中提到,克里姆特的书房里挂着中国门神的画像,书柜里陈列着中国的陶瓷、雕塑、纺织品等,他还收藏了许多中国的民间年画。我们能够在克里姆特的作品中找到与中国民间艺术相类似的用色,他在处理人物形象和环境背景时都常采用大面积的平涂填色,画面经常出现桃红、明黄、群青等中国年画常用的颜色,画面色彩对比鲜明,构图简洁,人物形象平面但生动写实,这些都隐隐传递出他对中国民间艺术的学习和吸收。

今天,面对势不可挡的经济、文化、艺术全球化大潮,各个国家和民族一方面都在努力适应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潮流,另一方面也在加强保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走上了“返回传统”“回归民族”的道路。其实,艺术上的文化自信并不是排拒其他艺术的“清高独立”,而应该是打破传统边界后重建新边界,这应该是当今艺术家应该具有的宽广胸怀,是一种在碰撞和紧张之后从容面世的态度。

(摘编自宋艳妮<西方油画中的东方元素》)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绘画的主体绘画方式是油画,早期的油画创作多以基督教经典为题材,形成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众多的绘画流派。
B.《诸神的宴会》中青花瓷钵成为诸神喜爱的“神器”,根据瓷器专家考证,画中的瓷器应该是欧洲大航海初期,甚至更早时候由中国传入西方的。
C.17世纪时的欧洲,一些大国的宫廷和贵族家庭把中国的瓷器当作供赏玩的珍品,用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或貌似高雅的追求。
D.日本的浮世绘在绘画内容上具有浓郁的本土气息,在绘画技巧上很讲究写实性,对欧美印象派画家的创作产生了较多影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西方现代绘画,流派比早期更多,但诸多流派流传时间短,因此西方油画中最初出现东方元素的时间无法确定。
B.到了近代,得益于航海技术的发展,中国的瓷器在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变得普遍,而且成为一种生活情调的象征。
C.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很欣赏东方艺术,受此影响,其作品背景中出现不少中国元素,在用色、构图、人物形象刻画上也都带有中国民间艺术的色彩。
D.从中国的瓷器到日本的浮世绘,再到中国的年画、门神等,这些东方艺术都以各自的方式,对西方早期和近现代的油画创作产生了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绘画中存在东方元素,近代中国专门用于出口的茶具也加入了西方审美元素,这说明东西方文化艺术并不是相互排拒,而是相互学习和吸收的。
B.中国瓷器由被奉为“神器”变为贵族炫耀的资本,再后来变得寻常普遍,这说明中国瓷器在西方社会受到普遍喜爱,且经历了自上而下的流行过程。
C.文中所引冯骥才关于克里姆特书房的描述,侧面说明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对东方艺术尤其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钟爱,其作品中出现中国元素绝非偶然。
D.在努力适应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潮流的同时,加强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保护,这并不是艺术上的文化自信,而是排拒其他艺术的“清高独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倔强诗人牛汉
牛汉,一个粗犷野性倔强的名字,我没想到他的外表也是粗犷的,身材高大得像个体力劳动者。83岁了,有些驼背,就像牛弓起背一样。脸黑黑的,轮廓分明,苦难的岁月在上面留下深深的痕迹。如果他走在大街上的人群里,人们会认为是个乡夫野老,绝对不会想到是个大诗人。
他的话从不带拐弯,是直着从肚子里出来的,思想和情绪都那么外露。
交谈中老人多次提到冯雪峰,我问:“您和冯雪峰私交很深吧?”我约略知道牛汉与冯雪峰原是同事,并为冯写过诗,而且写的这首《半棵树》编入新近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我说:“说一说怎么写《半棵树》的吧。”
“那是1972年,在湖北咸宁,我们在一个连劳动,但不在一个排,经常见面。他干活不偷懒,还光脚下地呢。有一天,记得是夏天,他穿了件单薄衣裳,袖管裤管挽起来,露出细细的胳膊和腿脚,瘦骨嶙峋,站在水边,我联想到山坡上一棵树──是半棵树,被雷劈了一半,就写了这首诗。可惜他没熬到‘文革’结束。”
我想,牛汉不也曾经是暴露在荒原之上雷电之下的那伤残的半棵树吗?
老人回忆“文革”,又引出了初中新教材课文《华南虎》的写作话题。“那是1973年6月,在咸宁五七干校劳动改造。麦收后休息几天,我跟另外两个人以去韶山革命圣地参观为借口,坐火车去了桂林。到动物园,看到一只大老虎,我震动了。”他至今还记得老虎的样子:背对着观看的人们,不愿意理睬,“那趾爪破了,流着血,流着血啊,墙上也留下血印。”一时间,牛汉仿佛看不见周围的人群,听不见人们的声音,心里只是震动着、摇曳着,感应着老虎的内心痛苦。“我看着老虎,就想到我自己,我就是那只老虎啊。”他当时萌发了写这只老虎的冲动,回到咸宁便落笔成诗。
《华南虎》讲述着笼中老虎的痛苦和绝望,最后写了幻觉:“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这里既是幻想又是事实,事实就是当时他听驯养员说老虎不叫则已,一叫声音大得很,好可怕;幻想就是最后的描写由静到动、由悲哀到振奋,展示出气冲霄汉的气概。他写这首诗,是用语言文字和行动来证明自己精神意志的不可摧毁。
《我的第一本书》是又一篇初中新教材中的课文,里面有这样的话:“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说是没有幽默,可是文中处处显出幽默,记得选编教材讨论课文时,这篇待选课文中的幽默情景让所有在座的人都乐了。
牛汉十五岁参加革命,背井离乡,一去不复返。他小时候的“幽默”故事刚一开始便告结束,“荒寒的”景象紧随了他的一生。
“在最困难的时候,我都没有悲观过,我一直乐观,我相信自己没错。”“我写了一辈子诗。我的诗与我的生命不可分离,诗不是我的第二生命,而是第一生命。”这是牛汉在会上吐露的真言。
他还讲到与另一个大名鼎鼎的过时诗人的言语交锋。对方说:“牛汉,你一惯写的是小我。”牛汉反问:“你写的是什么?”“我写的是大我。”牛汉怒气冲天:“我的小我是有理想有志气、有血有肉的人!你的大我是无血无肉空空的什么都不是的人!”又有一次,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牛汉从北京城东骑了一个半小时的自行车赶到会场,迟到了。此人又莫名其妙地批评道:“牛汉,这么多人等你,你总是自高自大。”牛汉本来已经坐下,马上站起来说:“我长得高大,就是自高自大。”我想,这恐怕不是个人意气之争,而且是两种思想之争,两种人格之争。
牛汉真的从来就没有“悲观过”吗?在这次诗歌研讨会上,老人回忆往事时情难自已,对着众人痛苦地说:“我一生的教训太多了,太多了,唉……”声音沉下去,脸也低下去,几乎要落泪了。
首都师大吴思敬教授说:“牛汉先生有骨气,敢说真话,没有奴颜媚骨,这是当代中国文人最缺少的品格!”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项是
A.《半棵树》表面上是牛汉为冯雪峰创作的,其实诗人写的是他自己。
B.牛汉坚持写有理想、血肉丰满的“小我”,不随波逐流,没有奴颜婢膝。
C.吴思敬教授的话也是对中国文人的呼吁,呼吁他们要像牛汉那样有骨气,敢说真话。
D.《我的第一本书》处处显得幽默,这体现了牛汉在最困难的时候都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依次记述了诗人牛汉的外貌、主要作品的创作经历、人物品格等方面内容,人物形神兼备,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B.牛汉为朋友冯雪峰创作了诗歌《半棵树》,是因为冯雪峰的外在形象瘦骨嶙峋,很像山坡上被雷劈了一半的伤残的半棵树。
C.牛汉的《华南虎》写的那只老虎虽然被困笼中,痛苦绝望,但依然拥有不羁的灵魂。作者借此来表现自己精神意志的坚不可摧。
D.虽然“荒寒”的景象伴随牛汉一生,但他从来没有悲观过,把诗歌作为自己的第一生命,有了诗歌就有了精神支柱。
E. 本文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详略得当,有多处引用,既写出了人物的经历,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又有很强的文学性。
【小题3】本文有哪些类型的引用?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