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25分)
国学大师钱穆
国学大师钱穆学识广博,著作等身。按传统学科分类,他兼及经史子集四部,为传统国学中的“通儒之学”。按现代学科来看,其治学范围涉及史学与史学史、哲学及思想史、文化学及文化史等,可谓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钱穆一生勤勉,著述不倦,毕生著作70余种,如《国史大纲》、《国学概论》、《中国思想史》等,总共1400万字。
钱穆是一位民族意识强烈、文化情结深厚的史学家。1930年,他在燕京大学教国文时,看见“M”楼、“S”楼、“贝公楼”时,极为不快,质问学校当局:“此何文?所谓中国文化者又何在?”事后,学校采纳了钱穆的建议,将“M”楼改为“穆”楼,将“S”楼改为“适”楼,“贝公楼”改为“办公楼”,其他建筑也一律冠以中国名称。
钱穆大半生在中华民族危亡和西学东渐、中国文化衰落的年代中度过,他时时刻刻都在思索,如何才能使中国既达到富强而又不失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他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一书中指出,西学东渐后,中国人面临两大问题:第一,如何赶快学到欧美西方文化的富强力量,好把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地位支撑住;第二,如何学到了欧美西方文化的富强力量,而不把“自己传统文化精神丧失掉”。若第一问题不解决,中国的国家民族根本不存在;若第二问题不解决,则中国的国家民族虽存在,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失。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不能自外生成,它必须要体认和凭借中国文化自身的机制。只能从以往的旧有中孕育生成,决不能凭空翻新,绝无依傍。
钱穆不仅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史学家,也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1933年秋,钱穆在北大一人独任“中国通史”课。经过一年的讲授,形成了具有钱氏风格的“中国通史”课。钱穆的“中国通史”课,事实性强,不尚空谈,有考有识,简要精到。上课时满腔热情,激荡全室又能深入浅出、就近取譬,如他比较中西文化,说秦汉文化犹如此室的四周遍悬万盏明灯,打碎一盏,其余犹亮;罗马文化像一盏巨灯,熄灭了就一片黑暗。当时钱穆讲课的教室设在北大梯形礼堂,是普通教室的三倍。每一堂课听者近三百人,坐立皆满。钱穆是当时北大最叫座的教授之一,据说只有胡适一人可与之媲美。
钱穆学识广博,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他利用各种机会把自己积累的治学经验、读书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1942年9月8日,钱穆带学生徒步到新都赏桂,途中告诉严耕望等人:“一个人无论读书做事,一开始规模就要宏大高远,否则绝无大的成就。……中国学术界实在差劲,学者无大野心,也无大成就,总是几年便换一批,学问老是过时!这难道是必然的吗?是自己功夫不深,写的东西价值不高!求学不可太急,太急,不求利则求名,宜当缓缓为之;但太缓又易懈怠,所以意志坚强最为重要。”至于读书方法,钱穆谈道:“读书或采直阅式,不必管校勘、训诂等枝节问题;或采跳跃式,不懂无趣的地方,尽可跳过,不要因为不懂而废读;或采闲逛式,如逛街游山,随兴之所之,久了自然可尽奥旨。”钱穆是自学成材的名家,这些治学和读书的经验是他多年积累而得,对后来的治学者多有启迪。钱穆自1912年登上讲台,先后在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等地的小学、中学、大学任教75年,培养出众多著名的文史专家。
1990年钱穆在台湾辞世。有人称他的离去“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此后国学大师四字成为绝响”。
(节选自《钱穆:中国文化的守护者》)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钱穆一生勤勉,著述不倦,毕生著作70余种,总共l400万字,正因如此,他成为被人仰慕的国学大师。
B.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不能自外生成,也不能凭空翻新。据旧开新、老干萌新便是钱穆为中国文化发展指出的道路。
C.钱穆是当时北大最叫座的一位教授,不仅因为他学力、才气兼备,讲课深入浅出,还因他富于民族感情,认为中国文化优于西方文化。
D.钱穆认为只要不急于求名求利、意志坚强,就会学问不过时、学术成果有价值,最终读书做事有大成就。
 
E.钱穆是自学成材的名家,在多年治学和读书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他摸索出的“直阅式”“跳跃式”“闲逛式”等读书方法都有借鉴价值。
(2)“钱穆是一位民族意识强烈、文化情结深厚的史学家”,为什么这样评说钱穆?请简要分析。(6分)
(3)为什么说钱穆“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请简要概括。(6分)
(4)有人称钱穆的离去“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此后国学大师四字成为绝响”,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大师”的认识。(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10-11 02:46: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活着就是为改变世界:史蒂夫•乔布斯、
(美)杰弗里•扬 威廉•西蒙
1955年2月24日,史蒂夫•乔布斯在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出生了。实际上,直到史蒂夫长大后,他才知道自己的身世。在他出生后不久,这个“无名婴儿”的母亲就把他托付给旧金山的一对夫妇收养,这对夫妇就是保罗•乔布斯和克拉拉•乔布斯。
史蒂夫长到3岁时,就形成了比较活泼的性格,用今天标准一点的话来说,那就是儿童多动症。他常常很早就起来捣乱,就好像他属于那种天生爱搞恶作剧的孩子。有一次,史蒂夫把发夹塞到了电源插座内,让它发出难闻的气味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他在邻居家的摄像机前面做鬼脸,骑在三轮车上对街坊四邻大喊大叫。
在史蒂夫出生后不久,诺贝尔物理学奖就颁给了约翰•巴登、沃尔特•布拉顿和威廉•肖克利,以奖励他们发明了晶体管。保罗和克拉拉怎么也不会想到,这项发明不仅改变了他们儿子的生活,也让他们的儿子改变了众多人的生活。
史蒂夫10岁的时候,他对电子学方面的兴趣就明显地表现了出来。一些小型电子产品深深吸引着他,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他一直想弄明白这些小东西到底有多大的能耐。在那时,他们家已经搬到了加利福尼亚州芒廷维尤的一个半岛上,在邻近的帕洛阿尔托,电子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在市郊发展起来。每逢周末,一些工程师就会到自家车库做些维修工作,他们对史蒂夫这个孤单、好学而又勤劳的男孩非常欣赏。
史蒂夫小时候形成的善搞恶作剧和任性的品性很快就表现了出来。由于他爱捣乱、不服从老师的管理、不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和课外作业(他认为做这些作业纯属浪费时间),学校几次勒令他退学。
史蒂夫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受到一位名叫伊莫金•特迪•希尔的老师的深刻影响。“她在我心目中是一位了不起的老师,”史蒂夫说,“她极力敦促我学习,甚至会这样说:我真希望你能完成这些作业,你要是能完成我就给你5美元。就这样,希尔老师激起了我内心的学习热情。”老师想让他跳过五年级直接进入这个学校的初中学习,史蒂夫的父母没有同意这样做,而是提前让他进入克里滕登中学学习。
然而,史蒂夫念的这所新学校真是不怎么样。学生斗殴、惹是生非的本领也让喜欢搞恶作剧的史蒂夫自叹不如。在学校这种混乱局面下,他渐渐变得郁郁寡欢,并感到深受挫折。这种情况也促使史蒂夫改变了他的想法,他决定下一年不去这所学校上学了。那年夏天,他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爸爸。经过长时间商量,保罗和克拉拉接受了这一现实,决定搬家。史蒂夫在11岁的时候,就能以足够的意志力说服他的父母搬家。他这种刚强的个性加上做事专心的品性,使他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障碍,这一点在史蒂夫小时候就显现了出来。
1967年,乔布斯一家搬到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斯阿尔托斯,由于曼哈顿计划(Manhattan Project)的实施,这里聚集着如此多的科技工作人员。不少电子工程师和他们的家人都住在洛斯阿尔托斯及其周围的库比提诺和桑尼维尔。在那时,洛克希德作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一个主要的合作城市已经在崛起,并且大批的电子公司在这里成立,这主要是为了实现美国的宇宙飞船登月计划。电子公司需要生产、应用小型电子元器件,而电子元器件的小型化首先得益于晶体管的发明,然后才是集成电路的发明。在这里,史蒂夫随时都能向学识渊博的科技人员请教各种问题,到处也都有一两只箱子里装着废弃不用的电子元器件,史蒂夫在放学后就可以把这些元器件拆开来看个究竟。他认为,这里和杂乱不堪的芒廷维尤相比简直就是天堂!此时,史蒂夫已在工程师和科学家的包围中感受到了浓浓的科学技术氛围。
史蒂夫•乔布斯对自己喜欢的事情抱有极大的热情。高中时,史蒂夫就知道了自己是被收养的,这更增强了他要有所作为的愿望。当他锁定目标时,任何事情都无法阻挡他。这么多年来,史蒂夫身上一直没有改变的就是他那狂放不羁的个性、富有进取心的精神和强烈的个人愿望,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艰苦拼搏,能成为首屈一指的大人物和决策者。史蒂夫就这样一如既往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乔布斯刚上初中时,因为在新学校里搞恶作剧的本事不如同学,渐渐变得郁郁寡欢,并感到深受挫折。
B.10岁时,史蒂夫对电子学的兴趣就明显的表现了出来,他幼小的心灵就已经感受到了浓浓的科学技术氛围。
C.史蒂夫•乔布斯被收养的人生经历,是他从小到大一直都渴望有所作为的重要动力。
D.优异的个人品质、想出人头地的人生追求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为乔布斯以后的辉煌人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E. 伊莫金•特迪•希尔老是激起了少年乔布斯的学习热情,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向,对他的积极影响很大。
【小题2】传记中叙述的哪些政治、经济或科技事件影响到了乔布斯后来的人生道路?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史蒂夫•乔布斯“对自己喜欢的事情抱有极大的热情”,文中哪些事情是他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所喜欢的?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4】史蒂夫•乔布斯无疑是这个时代的科技精英,俗话说“时势造英雄”,那么是“或者就为改变世界”的乔布斯影响了周围的世界呢,还是周围的世界影响了他?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据多家媒体报道,多项研究显示近年来全世界的蜜蜂数量减少,甚至存在灭绝风险,蜜蜂数量锐减已是一个全球性的大问题。
在坊间传闻中,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蜜蜂消失后,人类只能活四年。”这个假托爱因斯坦的说法虽然已被证实确实为“假托”,但却从一定程度上昭示了蜜蜂的特殊性。
在人类发现蔗糖和甜菜糖之前,是蜜蜂生产的蜂蜜开拓了人类舌头味薔上最初的甜。假如蜜蜂灭绝了,首先人类可能再享受不到蜂蜜的美味了。其次,除了玉米、小麦、大米等风媒作物以外,全球约30%的农作物都依賴虫蝶授粉,如果传粉昆虫消失,虫媒作物的产量就会显著下降,有些甚至会出现减产甚至绝收的危机,人口数量持续暴增的人类将面临严重的饥荒。
有研究表明,相比人工授粉,昆虫授粉可以使大多数作物的产量质量都得到提高。而相比苍蝇、黄蜂、甲虫这些授粉昆虫,能够大規模家养的蜜蜂在授粉上更高效更专业,。
(摘编自《假如蜜蜂灭绝人类只能活四年?》2018年4月3日《中国妇女报》)
材料二
蜂蜜的主要成份是果糖和葡萄糖,在自然界中是非常珍貴的能量,是许多动物都无法拒绝的诱惑。通过法国及西班牙岩画上的证据推测,人类大约从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在野外获得蜂蜜了。
为了获得秘密的蜂蜜,古塢及人最早对蜜蜂进行驯养。作为最早被人类驯养的昆虫之一,西方蜜蜂随着人类活动被带到世界各地。目前除南极洲外,每个大陆均有西方蜜蜂分布。但毕竟西方蜜蜂对于许多地区来说是一种人为引入的外来物种。由于它们强大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一些本土的野生蜜蜂种群因此受到一定的影响。
以中国为例。西方蜜蜂于1896年被引入,由于它们体型较大,竞争能力强,造成我国野外分布的原生种类中华蜜蜂的分布区域迅速缩小,而一些本土生态系统中依赖中华蜜蜂传粉的植物,西方蜜蜂很少拜访,进而也影响到植物授粉量。
(摘编自《“蜜蜂消失后,人类只能活四年”》,2018年5月1日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
材料三
为了防患于未然,科学家们也开始着手研究“机器蜂”或其他替代品,来实现蜜蜂的授粉功能,以应对未来蜜蜂可能消亡的糟糕情况。但从目前来看,短期内都无法代替蜜蜂。
想要生产1千克的蜂蜜,辛勤的蜜蜂必须要完成200万朵花以上的巨大“工作量”,90万英亩(约3642.17平方千米)的杏仁树,需要蜜蜂为3万亿朵花来授粉。像无人机授粉这种方式需要远程操控,指挥整个蜂群那样的一大群无人机似乎不切实际。只能寄希望于未来某日,通过使用全球定位系统和人工智能,无人机有一天“学会”自己飞行。
机器蜂无法像真正蜜蜂一样“酿造”香甜的蜜,因为蜂产品内部有蜜蜂自身携带的生物活性物质,这点是机器蜂完全不可能取代的。
另外,在传粉昆虫和开花植物的协同进化过程中,蜜蜂等昆虫逐渐形成了高效传播花粉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这也是机器蜂难以具备的。
(摘编自《假如蜜蜂灭绝,人类只能活四年?并非耸人听闻》2017年4月24日新浪科技)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蜜蜂消失后,人类只能活四年”虽然不是爱因斯坦所言,但蜜蜂消亡会造成人类毁灭的观点却并非绝对荒诞。
B.人类驯养蜜蜂的历史非常悠久,相关证据显示,大约在旧石器时代古埃及人就开始对蜜蜂进行驯养以获取蜂蜜。
C.蜂蜜除果糖、葡萄糖外,还含有蜜蜂自身携带的生物活性物质,这正是真正的蜂蜜与“人工蜂蜜”最大的差异。
D.蜂蜜不仅给人提供珍贵的能量,而且在人类发现蔗糖和甜菜糖之前,还是唯一的甜味剂,带给人味觉上的享受。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假如蜜蜂真的灭绝,最大的问题是会对人类农业生产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出现全球性的饥荒,引发全人类的生存危机。
B.蜜蜂在授粉上更高效更专业,是因为苍蝇、黄蜂、甲虫等其他传粉昆虫不具备高效传播花粉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C.近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不管是家养蜜蜂还是野生蜜蜂,其数量都在急剧减少,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蜜蜂已经刻不容缓。
D.西方蜜蜂的引入扩大了蜜蜂总量,但也挤占了本土蜜蜂的生存空间,本地蜜蜂以及依赖本土蜜蜂授粉的植物前景堪忧。
E. 科学家为了防患于未然,想用机器蜂替代蜜蜂的所有功能,出发点和设计意图是很美好的,但短期内还难以成为现实。
【小题3】(小题3)在蜜蜂数量锐减的现实面前,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虫媒作物的授粉问题?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25分)
唯灵魂不可征服
徐剑梅
纳尔逊·曼德拉,是领导废除种族隔离制度的南非国父,名满天下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在我们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受到最高程度和最大规模集体敬仰的人物。
2013年7月18日是曼德拉95岁寿辰,但半年来已多次传出其病危的消息,人们为他祈祷,同时内心在逐渐接受他终将离去的事实。
对曼德拉的赞颂汗牛充栋。对他自己,唯已故香港歌手黄家驹的《光辉岁月》最具直抵内心深处的力量。无论何时何地歌声响起,纵不能再如年轻时那般心潮澎湃,眼底总有一点热意和泪意。据说,当年曼德拉请人将歌词译成英文,听罢潸然泪下。
黄家驹1990年3月创作《光辉岁月》,当时曼德拉刚刚出狱一个月。从1962年8月再度被捕到1990年2月重获自由,从44岁到71岁,他服刑27年,被单独关在荒凉海岛监狱的一间狭小牢房里,屡遭看守虐待。因长时间在烈日下的采石场做苦工,他的眼睛从此受不了强光刺激。
“钟声响起归家的讯号/在他生命里仿佛带点欷歔/黑色肌肤给他的意义/是一生奉献肤色斗争中……”
为了理想和信仰,激昂慷慨,坚贞不屈,这样的仁人志士古今中外不算罕见。难得的是曼德拉不仅有理想和信仰,而且有平和的理性。
1964年被判终身监禁时,他在法庭上发表了长达4个小时的演讲,神情镇定——“我怀有一个建立民主和自由社会的美好理想,在这样的社会里,所有人都和睦相处,有着平等的机会。我希望为这一理想而活着,并去实现它。但如果需要的话,我也准备为它献出生命。”
1990年2月,他在全世界的欢呼声中重获自由,态度甚至更加平静:“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他以善良和宽恕,作为新南非国家团结的黏合剂。
疲倦的双眼带着期望,残留的躯壳亦能继续迎接光辉岁月。黄家驹的歌词仿佛神奇的预言。多数人一生的华彩乐章早早、草草终止于青壮年时代,但曼德拉不然,为废除种族隔离制度而进行的斗争、72岁之前的年轮,不过是他的前半生。
后半生里,曼德拉赢得1994年大选,成为南非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尽管被批评任内虽重视人民却忽视政策,但谁都不能否认他的功绩——主导后种族隔离时代南非的民族和解与政治转型,实现政治权力的稳定交接。他确无一双魔术之手,不能帮助国家和同胞立竿见影地摆脱贫困、犯罪和种种社会问题,但他对待权力的姿态和对制度的建设,保障了南非作为多种族、多部族共处的彩虹国度内部的持久和平。
上世纪90年代,是整个非洲大陆从一党制向多党制选举大规模转轨的时代,五六十年代民族独立运动中涌现的非洲领导人,鲜有主动挂冠求去者;而在多党制选举中上台的首批新生代领导人中,处心积虑再三谋求连任者比比皆是。曼德拉却是少数。1999年首个总统任期届满时,他若想连任易如反掌,但他果断宣布退休。这个愿意为信仰把牢底坐穿的人,不愿意为权力而多恋战一天。他用前半生证明了自己威武不能屈,又用后半生践行了富贵不能淫。世人趋之若鹜的权力名利,于他竟然如浮云。
独对铁窗的漫漫岁月里,曼德拉时常念诵19世纪英国诗人威廉·亨利在病榻上创作的诗篇《不可征服》,末段俨如誓言:“命运之门何其狭窄,不要紧/刑罚折磨何其严酷,没关系/我是自己命运的主宰,我是自己灵魂的统帅。”
谁的一生不曾经过彷徨的挣扎?而风雨中始终抱紧自由,囹圄中坚信可改变未来,问谁又能做到?缤纷色彩闪出的美丽,是因它没有分开每种色彩。在人性的光谱里,曼德拉一生所添颜色,何等绚烂,耀人眼目。
(选自《国际先驱导报》2013年6月28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黄家驹的《光辉岁月》创作于曼德拉刚刚出狱一个月。据说,当年曼德拉请人将歌词译成英文,歌声响起,他潸然泪下,纵不能再如年轻时那样心潮澎湃,但他的眼底总有一点热意和泪意。
B.曼德拉怀有一个建立民主和自由社会的美好理想,更可贵的是,他不仅有理想和信仰,而且有平和的理性。他的善良和宽恕,是新南非国家团结的黏合剂。
C.72岁之前,曼德拉为废除种族隔离制度而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担任南非总统后,他主导了后种族隔离时代南非的民族和解与政治转型。
D.“我是自己命运的主宰,我是自己灵魂的统帅”, 曼德拉时常念诵这首19世纪英国诗人威廉·亨利的诗篇《不可征服》,因为曼德拉就是这样做的,他也做到了。
E.这篇传文对曼德拉44岁之前的斗争历史只字不提,对他1999年结束总统任期后的生活也极其简略,重点介绍他的思想、人格及胸怀,选材精当,详略得当。
【小题2】曼德拉的“善良和宽恕”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将曼德拉与古今中外仁人志士及谋求连任的非洲领导人对比,用意何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
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题目“唯灵魂不可征服”的含意的理解。(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8月9日,全球领先的新经济行业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艾媒咨询发布了《2017上半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研究报告》。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移动支付出海以及应用场景拓展,移动支付在未来交易规模将保持高速增长。

众所周知,在当今时代,人们外出消费时一部手机即可全部搞定,既便利又安全;政府和各组织机构也对无现金社会的建设给予强大的支持,不少互联网巨头更是纷纷发力线下移动支付市场,使其进一步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专家表示,移动支付行业在未来会保持可观的增幅,第三方支付将更加重视个性定制和技术型支付,“微消费”将成为驱动人们日常消费的主导力量。
(摘自中华网)
材料二:
不仅是消费者感觉移动支付更便捷,商家也感受到了移动支付的便利。以前,消费者现金结账时找零至少一分钟,如果遇到柜台零钱不足则耗时更久。如果是刷卡,用户要找卡,然后等到店员刷卡、签宇确认,过程也需要1~2分钟,后面排队付账的消费者则要等待更长时间,如今使用移动支付的话,店员只需要扫一扫就可以完成支付,不用等待,无需找零,在使用方式上 也变得更为便捷。
消费者还关注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2016年移动支付报告》中称,安全隐患是移动支付用户最关心的问题,52.4%的用户认为未来移动支付交易安全性还需加强。此外,付款失败、网速慢、商户不支持等问题也是用户比较关心的问题。
2017年8月4日,央行支付结算司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要求,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同时,要求各银行和支付机构应于2017年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网联平台和业务迁移相关准备工作。为移动支付的安全 又增加了一道屏障。
(摘自互联网)
材料三:
在网联方案诞生之前,第三方支付公司采取的是与银行一对多的对接模式,即用户在支付公司开立虚拟账户,支付公司再利用其跟很多银行建立合作关系,在各行开有账户以完成汇款,同样达到跨行转账的目的。
这个过程当中会有什么问题呢?专家解读称,这种直连银行“完美绕开”央行清算系统的方式的确有一定用户优势,却使银行、央行无法掌握具体的交易信息和准确的资金流向,有可能成 为非法交易、洗钱等恶性事件溢生的土壤。
通过网联实现对第三方机构的“收编”,有利于及早发觉潜伏中的风险。有业内人士表示,这或将终止目前第三方机构野蛮生长的局面,并使得资金流转的路径透明化,有利于整体行业的“长治久安”。
(摘自新华网)
材料四: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8月中旬发布的数据,中国目前网民规模达到7.51亿人。其中96%的人使用手机上网。使用移动支付消费的中国人已达5亿人。
与此同时,手机网络安全风险愈淡愈烈。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近五年安卓端病毒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2016年,全球安卓端病毒数量大幅上升至1743万个,预计2017全年病毒数量将接近2000万个。中国2017年上半年以约242万的病毒数量位列全球第一。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手机安全行业市场与投资分析报告》整理数据显示,中国手机用户遇到的手机安全软件问题中,支付陷阱占比最高,达88.3%。除支付陷阱外,勒索痛毒更是成为近期的“手机杀手”。2016年全球范圈内勒索软件爆发式增长。
(摘自中国青年网)
【小题1】下列关于移动支付安全问题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网联方案诞生之前移动支付直连银行,绕开了央行清算系统,成为非法交易、洗钱等恶性事件滋生的土壤。
B.手机网络安全风险愈演愈烈,近五年安卓端病毒数量直线上升,中国2017年上半年安卓端病毒数量全球第一。
C.中国手机用户常遇到手机安全软件问题,其中支付陷阱占比最高,另外病毒也影响了手 机安全。
D.通过网联实现对第三方机构的“收编”,可使资金流转路径透明化,有利于行业的安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对移动支付未来的交易规模做出预测,预计到2019年,我国移动支付用户数量将达到6.98亿,但增长速度会较前几年有所下降。
B.材料二分析了消费者及商家选择移动支付的原因:使用移动支付只要店员扫一扫即可完成支付,消费者和商家都节约了时间,方式更为便捷。
C.材料三通过分析第三方支付公司采取的与银行一对多的对接模式,认为第三方支付拥有一定的用户优势,但是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D.材料四重点分析了手机安全软件的问题,并列举了2016年及2017年预计的安卓端病毒数量,以此说明,手机安全软件问题会影响移动支付的发展速度。
E. 四则材料都涉及移动支付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如通过设立网联平台可终止目前第三方机构野蛮生长的局面。
【小题3】综合四则材料,简要概括移动支付能够快速发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