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尽管说,技术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由来已久,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技术却更多停留在工匠和下层民众的劳作技艺层次,未能成为精致的文化,并因此而为上流社会所不屑谈及。人们常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反映的就是社会主流思想对技术的忽视;《师说》中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虽不见得就是韩愈的想法,但是至少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实际状貌。事实上,只是到了十九世纪,人们才开始意识到,技术比之前人们的想象要深刻得多。

一般而言,一种技术正在发挥其作用时,往往处在一个“自我隐蔽”的状态。就像我们所戴的眼镜,当它正常地发挥作用时,它往往是不被我们的眼睛所注意到的。我们的胃、大脑一刻不停地在工作,但是我们一般感觉不到它们的重要。只有胃疼了、病了,我们才会在它的存在而外,感觉到它们是比较重要的人体组织。所以,越是好的、合适的眼镜或越是健康的组织,我们可能越是注意不到它。庄子所言“得鱼忘筌”,收获了鱼,就忘掉了捕鱼的工具,大概也就是对当时一种比较普遍的世象的解说。因此,人们一般习惯认为,技术性的东西只是一些不自觉就会隐退的旁枝末节,当然也就难以发挥决定性作用。

另外,不管是在古代西方还是在古代东方,学术传统的重要特点就是不太去追究那些外在于我们的操作方式,而注重其内在的理路,注重道理的证明、推理和演绎。而证明、推理和演绎的过程,恰恰是不必诉诸外部经验即一般技术的。它们只是在自身内部进行,在思路、理路里面走。而那些与技术紧密相关的技术操作者往往置身社会底层,其对技术的推动作用的理解还缺少足够的影响力。因此,尽管技术也对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社会思想的主流仍然一直将思想作为人类最本质的特征。就像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有理性的动物”;笛卡尔也说,“我思故我在”。帕斯卡更说,人就像一根芦苇,一滴水就可以把它压弯,所以人很渺小;然而他又说,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人因着自己的思想而获得尊严,成就伟大。

近代以来,一些传统开始慢慢改变。曾经作为人类思想的“外在者”的技术,也开始慢慢地进入到我们视野的中心。其实,技术恰恰是思想的一种显性延伸,技术凸显了思想的可贵与成熟。也正因为如此,技术的长足进步,也就仍然有赖于人类思想的深入和发展。

【小题1】对文末“一些传统开始慢慢改变”中“传统”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技术更多的是停留在工匠和下层民众的劳作技艺层次,未能成为精致的文化。
B.技术性的东西只是一些不自觉就会隐退的旁枝末节,难以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C.学术传统的重要特点是注重其内在的理路,注重道理的证明、推理以及演绎。
D.技术其实就是思想的一种显性延伸,技术的进步,凸显了思想的可贵与成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处于工匠和民众的劳作技艺层次的技术,一直未能成为人类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
B.在过去,眼镜、筌等技术性因素在生活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并不为人们所认识。
C.学术思想与技术实践的关系相对分离,是古代东方和西方学术传统中相似的特点。
D.近代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深刻意义,动摇了思想作为人类最本质特征的认识。
【小题3】技术在过去长期被忽视,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根据原文内容分条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6-01 05:20: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艺术家一度审美与欣赏者的二度审美乃是一种主体性的沟通,艺术家假造出来的艺术作品是他对社会生活审美的结晶,是其思想的代表。其作品中表现的艺术形象、思想感情均为艺术家的审美意识表现,即艺术家在其一度审美价值的显现。同样,欣赏者在其二度审美中对艺术形象的审美欣赏,也会触发相应的思想、情感态度、意趣和思想,并显现出其自身的审美价值。

由此我们可知,审美价值不仅在艺术家一度审美中有积极意义,而且在欣赏的二度审美中对发掘作品潜在的审美价值也具有能动的意义。艺术家把作品生产出来后,作品具有了潜在的审美价值,但这个作品如果被束之高阁或藏之名山,没有欣赏者的阅读欣赏,作品的潜在价值当然就无法发掘出来。只有当作品与欣赏者发生了联系,形成了审美关系,满足了欣赏者的审美需求,作品才获得了存活的生机,它的潜在的审美价值才得以实现。如果一部作品能够为不同时代的欣赏者所欣赏,那这个作品就获得了较为永久的艺术生命力。有的作品,如古希腊的神话、雕塑都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甚至成为今天的艺术家进行审美创造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欣赏者对于发掘作品的审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欣赏者在欣赏中总体现出一定的意愿倾向,追求一定的价值目标。如果这种意愿和追求是宽容的、开放的,就愈能充分地发掘出作品的潜在的审美价值;如果这种意愿和追求过于狭隘的,就可能因主观定势而难于发现、甚至诋毁作品的潜在的审美价值和深远意义。人们所受的社会影响、文化教育以及人格结构不尽相同,心理结构也就存在差异。欣赏者的审美心理结构不同,对不同类型的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就会有不同的发现和评价。如果欣赏者与某一类艺术家的审美心理结构恰好相同或相似,那么,他对这一类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就更容易引起共鸣,作品中的审美价值就容易得到深刻的发掘。时代的审美倾向对欣赏者的审美价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同时代的欣赏者往往有着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所以有的优秀作品问世之初没能得到世人的青睐,而后代的欣赏者则能发掘它的潜在的审美价值并赋予很高的评价。因此,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虽是作者创造的,但对作品的审美价值的实现离不开欣赏者的二度审美创造。

【小题1】下列对“一度审美”“二度审美”的理解,不符合原文的意思的一项是( )
A. 艺术家在一度审美中所显现的审美价值,与欣赏者的二度审美中的审美价值追求,两者之间是相通的。
B.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一度审美的产物,它的审美价值具有“潜在性”,只有二度审美中才能得以实现。
C. 艺术家在一度审美中创造的作品,为欣赏者的二度审美提供了对象,二度审美是对一度审美的再审美。
D. 一度审美和二度审美之间形成了密切的审美关系,没有二度审美的参与,艺术作品就缺乏存活的生机。
【小题2】下列材料用来充实对“二度审美”的能动意义的论述,不适合的一项是( )
A. 波兰美学家英伽登认为,作品的意蕴是在读者的接受实践中生成的,因而“每一次新的阅读都会产生一部新的作品。”
B. 鲁迅认为,文学评论“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入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容易近乎说梦的。”
C. 声乐作品通过歌唱者的“二度创作”后传达给听众。即使是同一首歌,不同歌唱者和不同听众都可能产生不同的美感体验。
D. 林黛玉听《牡丹亭》的戏文后,联想起《西厢记》中的“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小题3】请结合文本,谈谈如何欣赏艺术作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曾有一批才气很高的诗人,被称做“七月诗派”。这个诗派的诗,现在还偶被人吟诵。

在纪念阿珑百年诞辰的会议上,“七月诗派”的诗人鲁煤朗诵了《又见阿珑》,声音苍冷浑厚,有回旋的力度。八十岁的老人能够有如此激越的声色,在场的人无不动容。都是普通的句子,没有奇异的词语,可句句打在心头。诗如果是真情的盘绕,就是好的。

鲁煤健谈,至今还恪守着纯粹的诗格,不媚俗,不趋时,缘情而文,因爱而诗。他早期的诗很美,与那个时代的不少同派诗人一样,受过俄国诗人的影响。作品虽不多,却是在苦海里寻找暖意的波光。那都是从内心里流出来的,不矫情,无粉饰,即便幼稚,也有自己的能量。比如1945年那首《致普式庚(普希金)》:

“在被二十世纪的蓝天笼罩的/东方亚洲的黄土上/作为一个中国的子民/为什么有你一样的忧愁?”

他后来的诗,基本都是从这样的惆怅里升腾出来的,忧郁,不屈,果敢。他诗中的一些意象和艾青是接近的,虽然没有艾青那么柔润。但他拒绝京派诗人和海派诗人的精致与灰色,向着太阳的饥渴从来没有消失过。那是时代受难者的吟哦,在大地的荒草和野林间,他犁下了绿色。

鲁煤的可爱还在于他常常解剖自己,比如,抗战刚结束,他就在((忏悔》中写道:

“是我吗,朋友/那忘掉了自己的奴隶身份/在兄弟们被侮辱与损害的灵魂面前/大发绅士脾气的?……”

这或许是他精神的原色,在诗中没有自怜的声音,殊为难得。一般的诗人常盘旋在小我的旋涡里,格调不高,而那些自认为掌握了真理的人的诗,则盛气凌人。

鲁煤没有这些,他的境界是高的。文字虽流于直白,却真实、可爱。通读他的诗,感到他是一名战士,唱的是浑厚的歌。他不屑于和权力及贵族为伍,自我是在时代的烽火里映照出来的,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的诗句,显现着历史的心灵投影。

阿珑、绿原、鲁煤等“七月诗派”的诗人,都是个性鲜明的人。他们在浑浊的人世间,却有自己的一块绿地,时代狂风的扫荡之后,依然泛出美的色泽。上世纪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的丈人大概是最有才气的。他们在红色的心绪里,不乏缠绵和爱欲,纯情的与崇高的因素汇聚一起,于是有了特别的诗格。这个诗格源于个性与时代使命感的挥洒,自我的困苦与民族的困苦是一体的。 

(取材自孙郁的《诗格》,有改动)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七月诗派”的一些诗人诗作,明显地受到俄国诗人的影响。
B.“七月诗派”的很多诗人,都具有非凡的才气和鲜明的个性。
C.“七月诗派”的诗作,总是混杂着缠绵与爱欲、纯情与崇高。
D.“七月诗派”的诗具有自我困苦与民族困苦合而为一的特征。
【小题2】作者以鲁煤为例,写到了“七月诗人”的哪些“诗格”?
【小题3】文中说“一般的诗人常盘旋在小我的旋涡里,格调不高”,你如何看待这一评价?请联系自己的读写体验,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长城秋雨夕
贾宝泉
①雨中登长城,秋风萧瑟无限意。
②雨是今天的雨,长城是昨日的长城。
③北国深秋的雨,点点滴滴,点点滴滴,温柔缠绵亦如南国梅子黄时雨。雨催开伞的花,红的、绿的、黄的,叫不上颜色的,八达岭的长城之上、长城之下,便蔚成伞的花圃。伞下面是人,黄皮肤的、白皮肤的、黑皮肤的、棕色皮肤的,全世界各色皮肤的,都来了,都来到这长城之上、长城之下,一起笑着、嚷着、用手指点着,谁也不肯让心神稍歇。十月的潇潇雨不曾邀来雷声,人们的笑语便是轻奏的雷鸣。
④长城又称紫塞,长城外又称塞外。幼时夜读古典诗词,“塞外”的字眼时常让我惊心怵目,拖两行细长的清泪,点点滴滴,点点滴滴,落在线装书上,湮湿一片宣纸的黄土地,为筑长城的流民,为哭倒长城的孟姜,更为去国怀乡的戍边将士。微风轻摇豆油灯焰,把亡故的帝王后妃、才子词人、离人思妇一起投影到我的心幕,这几千年的电视连续剧得播映多少个时辰?像我这样读长城哭长城的少年一定不少,从古到今到未来,泪水积少成多,就连绵成代代秋雨,打湿秦时天空,汉时天空,元明天空,直到中山服牛仔裤的天空,直到千万年后红男绿女们美丽的天空,远古的气息就这样给代代秋雨闪回,闪回到长城还在人世的时候。
⑤不再是“风萧萧兮易水寒”,不再是“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不再是“将军白发征夫泪”,不再是“胡儿眼泪双双落”。远近的烽火台还在,东一座西一座结成抗风林。长城上依然有汉家兵将,头戴金盔身着铠甲,不过并不出征,而是笑容可掬地为中外游客导游。
⑥秋雨越来越浓,转眼间就密似珠帘了,而游人反倒越来越多了。
⑦一朵又一朵的浓云依恋在长城垛口上,随着长城飘游到目力不及的远处。雨中看不远,但我推断得出,浓云下面一定是伞,伞下一定是人;而云朵外,依旧是长城。
⑧长城外,高挑的白桦挺起胸脯做着雨中浴,绰约的美人松虽然给秋雨淋湿了头发,依旧练着舞功,柿树和枫分别着一身淡黄、轻红。特别是枫,岁月年年云鬓样,秋雨不改旧时妆,云雾重了它是轻红,雨消雾散它是深红,自甘寂寞地守在立着长城的山上,年年的云雾没有漂白了它,倒是它把云雾染成桃红的了。
⑨树间安谧地饮食着牛羊,有牧童吹着竹笛来往。他不用鞭,笛声依约是他挥动的鞭。牛蹄下的草,绿得深,绿得重,发射翡翠的冷光,俯俯仰仰迎送旅人;草间的野花,虞美人们,波斯菊们,蓝鸽子花们,静静地编织一片云,翌晨挂在天上就是朝霞了;花下的蘑菇一柄柄都是白绸伞,伞下一定有许多小甲虫躲雨,那些年长的甲虫们,定然会展开薄翼遮在小儿女们头上的。
⑩树外的古道两旁,小桥流水隐约,竹篱人家宛然画图。古道上有汽车竞赛长跑,在山腰写着一个又一个“之”字。古道用它久历风雨的肩膀扛起现代文明。
当年筑造长城的流民和兵卒,未必想得到他们给后世留下了珍宝,更不会想到几千年以后有个尼克松,有个撒切尔夫人,有个伊丽莎白女王,还有无以计数的海内外游客,千里万里赶来看他们的杰作;他们当初想的无非是尽快造好长城省去一些战事,然后回家与亲人团聚,一起饮陶罐里的大麦酒。
往往,举世瞩目的古迹,就是在深重的苦难中建造的。它要求建造者准备几百吨的血,几千吨的泪,几万吨的汗,不计其数的生命。它的挺立,意味着一些人要倒下;往往,古迹的设计者和建造者只是出于一个并不繁复的设想,却在无意间为后世留下珍宝,进而为一个民族制作了图腾。
秋雨渐渐停了,云隙间透出蔚蓝的天光,湿重的云团躲进山谷里养神,轻纱似的云缕还留在长城上擦试游人的履痕。夕阳已走到山后,但它的光芒并不离开,依旧穿过云层照着八达岭的群山,以及我足下、头上的长城。长城两侧的山峦上,一株枫树就是一个红火把,一株柿树就是一个黄火把,这千千万万的火把,把八达岭内外的长城烧得黄中透紫,有如一簇簇温度不等的火焰。长城是伸向云天的旗,枫是它的红缨;长城是万里关山上的万里路,云是它的驿站。
游人前方是云朵,云朵下面是人,黄皮肤的、白皮肤的、黑皮肤的、棕色皮肤的,全世界各色皮肤的;而云朵外,依旧是长城;长城的前方,还是云;云下,又是人……
长城望不断,长城的前方是长城。长城赖以存身的,是我的——我们的黄土地。
(选自《中华百年游记精华》)
【小题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高挑的白桦挺起胸脯做着雨中浴,绰约的美人松虽然给秋雨淋湿了头发,依旧练着舞功。
【小题2】文中第④自然段写到与古长城相关的历史,有何作用?
【小题3】纵观全文,作者登临长城时,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作答。
【小题4】请简要概括本文的写作特色。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乡村的风

许俊文

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友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小题1】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每幅图不超过10个字。
【小题2】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
【小题3】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
【小题4】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二十四节气与人们的生活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
节气是自然时令,它依据的是地球围统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因所处位置的关系,接受太阳光照射角度、时间的不同.而等来的-系刊天文物候变化。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 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后又推算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时间。
节气时令是自然节律,也是传统中国人亲近自然的季节提示。人们依照春夏秋冬的天时,安排着四季的农业活动。如霜降,霜降之后秋收结束,农人停止劳作。《礼记•月令》:“霜始降,则百工休。”这是顺时,也是因为天冷不便手工制作。当然,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以黄河流域的天文物候为依据,往北或往南有明显的差别,各地都有各自的节气特点。因此,在日常的生产、农事活动中及农业科技项目实施推广中,应结合节气,合理制订工作计划,安排工作日程,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指导农业生产的“圣经”,也是指导人们饮食保徤的秘宝。这是因为,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人的生命活动也必然与二十四节气紧密相连。一年四季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不一,也必定会引起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不断地发生更替。传统时令饮食原则是:必先岁气.毋伐天和。《黄帝内经》认为: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秋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省咸增苦以养心气。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己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例如清明节。一些节气如立春、立夏、冬至等也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伏暑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至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 夏练三伏”的说法。古人还认为二十四节气运行的内在动力是阴阳二气的流转。由于阴阳二气分別代表寒冷与温暖的气候属性,万物的生命周期亦与节气时令相关,从而形成了“春生、夏养、秋收、冬藏”的天道信仰,不仅圣人要“副天之所行以为政,故以庆副暖而当春,以赏副暑而当夏,以罚副清而当秋”,就是普通人的生活起居也要依照四季时令的阴阳特性来安排,因此针对特定节气时令人们往往形成相应的信仰、禁忌、仪式等。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維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国传统立法体 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根据有关材料编写)
【小题1】下列关于职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与太阳所处位置关系发生变化,接受阳光照射的角度与时间不同,进而带来天文物 候的变化,这给节气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B.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己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昍影子的长短,并以此测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节气的时间。
C.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霜始降,则百工休”说的是人们在霜降之后停止劳作,从中可看出农事劳动根据节气安排作息。
D.农事活动除了根椐节气时令,还需因地制宜。二十四节气是以黄河流域的天文物候为依据创立的,南北方节气特点不尽相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是人们饮食保健的指南。人的生命活动与气候变化紧密关联,四季变化会引起人体的变化, 人们在四季的饮食也应有变化。
B.《黄帝内经》主要记载了传统时令的饮食原则,从中可以看出人与自然是个统一整体,人的生命活动与二十四节气紧密关联。
C.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还表现在节日上,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 日,传承至今。
D.节气时令还为古人的政治活动提供了一定的原则与方法,其中就有“以罚副清而当秋”,秋天草木凋零, 象征肃杀,处决罪犯常在秋后进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歌》朗朗上口,是为便于记忆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歌谣,这从一个侧而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劳作经验与智慧。
B.二十四节气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反映在饮食保健、农事劳动、丰富的民俗活动等方面,二十四节气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古人认为,阴阳二气是二十四节气运行的内在动力,分别具有寒冷与温暖的属性,是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生活的时间指南,影响深远。
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特有的时问知识体系,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