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萝卜白菜的意识

董桥

我不懂画艺,却爱看画。少年得环境熏陶,多看国画;稍后受西方人文思潮感染,一度醉心西画:于今中年情怀十分秋,仿佛悟出了疏影横窗的玄机,竟又耽悦浮现传统风骨的国画。既有这份偏爱,照说应该学点画理,看画才可看出真乾坤;但我毕竟疏懒,总觉得心之所爱,何须讲理?于是,我说的传统、风骨,指的也就不是画的技巧,而是画的意识了。张大千画过一幅萝卜白菜,题了石涛一首七绝:“冷澹生涯本业儒,家贫休厌食无鱼;菜根切莫多油煮,留点青灯教子书!”绿缨红头的萝卜、鲜嫩青翠的白菜,此处已成寒士操守的象征,配上那首诗,风骨自是越发峥嵘了。

再说,山水画中的一山一水大半萦绕故园梦影,难免纠缠几丝有爱有恨的政治联想,这时候,家国之感的传统,绝俗超尘的风骨,只好又向丹青之中去细辨了。黄宾虹一九二四年为陈柱画过一幅山水,陈柱因有绝诗二首作答,其一是:“万壑千峰欲插云,依稀莫辨故山村;斜阳远映红于血,知是江山是血痕?”第二首更说到“神州破碎难回首,只向先生画里看”!陈柱虽然晚节不全,在汪伪政权下当过南京伪中央大学的校长,他到底深明中国艺术的意识和中国画家的气节,诗中不至于辜负黄宾虹画里的寄托。至于李可染画《万山红遍》,画《井冈山》,用意当然也在于描绘“改变中国命运”的山水景致,笔底的政治意识再清楚不过了。到了打成“黑画家”,饱受迫害,他关在画室里坚持原则写出来的作品,想来又把故国山水纷纷化成胸中丘壑;这些墨痕,一定更见出古典中的今情了。

李可染论山水画有“可贵者胆,所要者魂”八字,不仅涵盖了画艺的经验,兼且流露画人的怀抱。我每次听画家论画,想到的往往不是画,是人。前几天,关山月趁来港之便,带了几张近作的菲林给我发表。关老写梅,不知颠倒多少人;我读过他的一幅墨梅,大字题了王冕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铁干虬枝,孤标粲粲,真是神品!那时,和他谈起时下画人不知进出传统、终致不能在传统基础上创新的问题,关老说:有东莞人卖席,顾客嫌席子太短不合身长。席贩说:是给活人睡还是给死人睡?客答曰:当然是给活人睡!席贩说:既是活人,难道不会蜷着身子睡吗?客哑然。席子如此,传统如此;写画如此,看画亦复如此。万山的一遍红,可以是斜阳,也可以是血痕:中国画可贵者意,所要者识,意与识会,萝卜白菜当然不再是萝卜白菜了。

【小题1】文中为什么提及张大千和黄宾虹作画的例子?
【小题2】怎样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席子如此,传统如此;写画如此,看画亦复如此”?
【小题3】根据文意,“萝卜白菜的意识”是指什么?有人认为这个题目起得妙,你认为妙在何处?
【小题4】李可染论山水画说“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作者说“中国画可贵者意,所要者识”,就他们关于中国画的看法,你更倾向于谁的观点?试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51: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古代,随着香药输入途径的多元化及香药进口数量的增加,中国史籍中关于香药特性的记载日趋详细准确,香药功用的发掘日益丰富。部分香药虽早在汉代已传入中国,但由汉至隋的八百余年间,因传入香药种类及数量有限,加之其使用人群多局限于宗教僧侣及皇宫贵族,故史籍中关于香药的记载较为简略。唐宋时期,香药输入的种类及数量虽较之前代有大幅增加,关于香药的记录也更为详细,但人们对香药的认识仍存在很大程度的偏颇,就连世代经营香药的土生波斯人李珣,也误将本是同物异名的熏陆香和乳香当成两种不同香药。。
经过历代本草学家及医者们的不断积累和发现,明代史籍中关于香药的记载,无论从书写体例还是编撰内容来看,都更为准确详实。
明初以来,随着时人对香药特性的深入了解,东南亚香药在中国的应用重点逐渐从宗教祭祀、熏衣化妆、医疗保健领域扩展至饮食调味。
从记录香药使用情况的书籍类型来看,明以前记载香药的史籍主要为宗教典籍、本草书籍、药书及香谱四大类,香药主要作为药材、香品被时人使用。与前代不同的是,日用类书、沿海方志及海洋图书成为明代记录香药特性及其应用情况的核心资料。例如,《瀛涯胜览》《东西洋考》等海洋图书对于香药的种类、产地、特性及功用皆给予了详细介绍,从这类书籍的撰写者来看,他们或亲赴海外,或身居市舶之职,或久居沿海重镇,耳闻目睹香药贸易之盛况,对海舶香药的记载自然颇为准确,也更具针对性;而《多能鄙事》《便民图纂》等日用类书则以丰富的实例介绍了香药在饮食、保健等日常生活领域应用的过程,荤素菜肴、茶酒汤水、肉脯果干中加入香药的例子比比皆是。从记载内容及书写特点来看,香药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费重点在明初发生了重要转变,从疗疾保健转向了美食调味。元代的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中,关于胡椒应用于饮食的记录多达三十余条,然而在介绍这些食谱之前几乎都先强调其食疗保健功效,而明代的记录则多略去对其治病保健功效的介绍,更强调香药的调味及腌制功能。
明初以来,随着民间海外贸易的发展,各类香药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不仅保证了香药在中国市场的供需稳定,且使这一曾经贵为奢侈品的香药真正进入寻常百姓之家。
这一时期,记载香药应用于饮食的明代书籍则多为面对普通百姓的日用类书,因此,仅从书籍的类型及适度人群来看,明代的普通平民已已开始将香药应用于饮食中。此外,明代的医书常用胡椒来形容制作药丸的大小,如“丸如胡椒大”“大如胡椒”等,再次说明了以胡椒为代表的香药在明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之广泛。
(选自《东南亚香药与明代饮食风尚》,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香药输入途径、使用人群以及香药本身功用的局限性,所以汉至隋的八百余年间的史籍中关于香药的记载较为简略。
B.民间海外贸易的发展,增加了香药的输入数量、品类,保证了中国香药市场的供需稳定,使寻常百姓有机会接触曾经贵为奢侈品的香药。
C.关于香药的记载,明代史籍比唐宋时期的史籍更为准确详实,这与本草学家及医者们的不断积累和发现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D.世代经营香药的土生波斯人李珣误将熏陆香和乳香当成两种不同香药的事说明唐宋之际人们对香药特性的认识并不十分准确。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汉至隋的八百年间传入香药种类及数量有限为“史籍中关于香药的记载较为简略”这一观点提供了佐证。
B.文中举明代的医书常用胡椒来形容制作药丸的大小一例,是用来论证“中国的香药数量不仅多而且做工讲究、精致”。
C.文章用《瀛涯胜览》和《多能鄙事》等图书对于香药的记载来论证“日用类书、沿海方志及海洋图书成为明代记录香药特性及应用情况的核心资料”这一观点。
D.香药虽然具有调味及腌制功能,但是在元代消费重点还是以疗疾保健为主,元代的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中关于胡椒的记载为此观点提供了佐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现存史籍来看,明代记录香药的书籍与前代相比具有香药特性的记载更为详细准确,香药应用的记录更为丰富及撰写者日益增多等特点。
B.早在汉代已有部分香药传入中国,但直到明初香药才真正进入寻常百姓之家,此时,香药的消费重点也由疗疾保健转向了美食调味。
C.明初以来,关于香药的海洋书籍的撰写者,或亲赴海外,或身居市舶之职,或久居沿海重镇,他们对香药贸易很熟悉,故对海舶香药的记载也颇为准确。
D.香药不仅具有药用、食疗保健等功能,还具有调味及腌制功能,元代的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中就有不少关于香药应用到饮食中的记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7月22日,美国《财富》杂志发布了2019年世界500强排行榜。从数量上看,在全球500强企业中,有129家来自中国,这也是自世界500强排行榜纳入中国以来,中国入榜企业数量首次超越美国(121家),而即便不算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企业,中国大陆企业(包括香港)的数量也有119家,与美国不相上下。

回首中国企业的发展,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在500强企业入榜数量方面就一直保持持续上升的态势,从2001年仅有12家企业入围榜单,到2019年以129家企业实现对美国企业在数量上的反超,在这条漫长道路上中国企业经历了怎样的成长我们有目共睹。

不过,中国企业在质量方面,与其他500强企业还存在不小差距。从利润来看,在2019年,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利润是43亿美元,中国入榜企业的平均利润仅为35亿美元,与美国差距明显。

其中,有两方面比较显著。一方面,中国企业在核心竞争力和品牌上与美国企业存在着差距。在如今这个愈发注重产品质量的时代,中国企业要想取得更大的成长,必须在产品和技术上不断提升、不断创新,并最终使其体现在产品上,以此来获得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另一方面,美国成熟的跨国公司运作体系也是其在全球都极具竞争力的原因。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已经出现的跨国资本主义让美国拥有了丰富的整合国际资源的手段和经验,到如今已经形成了极为成熟的全球产业链,与之相比,中国的跨国公司还处于成长期。

(盘和林《世界500强中企超美!看到成绩也别忽视差距》2019-07 :中国网 有删节)

材料二:

2009年-2018年美中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对比

材料三:

此次从数量上看,世界最大的500家企业中,有129家来自中国,历史上首次超过美国(121家)。即使不计算台湾地区企业,中国大陆企业(包括香港企业)也达到119家,与美国数量旗鼓相当。

与上年相比,今年上榜500家公司的总营业收入近32.7万亿美元,同比增加8.9%;总利润再创纪录达到2.15万亿美元,同比增加14.5%;净利润率则达到6.6%,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2.1%,都超过了去年。这体现了500家最大公司的复苏。沃尔玛连续第六年成为全球最大公司。

在盈利方面,沙特阿美以近1110亿美元的超高利润登顶利润榜首位,苹果位列第二,利润榜前10位的四家中国公司仍然是工建农中四大银行,谷歌母公司则以年度142.7%的利润增长率成功跻身前十强。在净资产收益率榜上,波音公司位居首位,而中国公司中排位靠前的是格力电器、碧桂园、恒大、华为。在利润率榜上,排名最高的是今年新上榜的美光科技公司,Facebook位居第二。在排名位次的变化上,今年上升最快的是中国的碧桂园,跃升176位。值得一提的是,排名跃升最快的前十家公司中有六家都来自中国大陆。从行业看,共有54家银行业公司上榜,是上榜公司最多的行业。

但是,与世界500强比较,中国企业盈利指标比较低。世界500强的平均利润为43亿美元,而中国上榜企业的平均利润是35亿美元,如果与美国企业相比,则存在的差距更加明显。

2019年,上榜中国企业的平均销售收益率为5.3%,低于美国企业的7.7%和全球平均的6.6%;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是9.9%,低于美国企业的15%,也低于全球平均的12.1%。

(《沃尔玛登顶 中企上榜数首超美国》2019-07 :财富中文网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全球500强企业中,有129家来自中国,中国入榜企业数量首次超越美国,除去中国台湾地区的企业,中国大陆企业的数量也有119家,与美国不分伯仲。
B.中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在500强企业入榜数量方面一直保持持续上升态势,从2001年的12家上升到2019年的129家,实现对美国企业在数量上的反超。
C.2019年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利润是43亿美元,而中国入榜企业的平均利润为35亿美元,中国企业在质量方面与其他500强企业小有差距,与美国差距明显。
D.2019年上榜的中国企业,在平均销售收益率方面,不仅低于美国企业也低于全球平均值;在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方面,同样不仅低于美国企业也低于全球平均值。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入榜企业的利润之所以与美国差距明显,其中有两个显著的原因:一是中国企业在核心竞争力和品牌上与美国存在着差距,二是美国有成熟的跨国公司运作体系。
B.2009年-2018年,中国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逐年增加,美国的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稳中略有变化,2009年上榜企业数量最多,2018年上榜企业数量最少。
C.在盈利方面,沙特阿美登顶利润榜首位,美国苹果位列第二,而利润榜前10位的四家中国公司仍然是工建农中四大银行,可见2019年中国最赚钱的企业是银行。
D.由沃尔玛能够连续第六年成为全球最大公司可知,它与上一年相比,总营业收入和总利润一定同比增加,净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也肯定都超过了上一年。
【小题3】材料一和材料三虽然都谈到2019年入选世界500强的中企上榜数首超美国,但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明显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戎装在身

孙晓青

北京正是盛夏,我却想到一个冰雪世界的故事,但愿能给酷暑中的人们带来一丝清凉。

2001年冬天,解放军某部机炮一连奉命开进帕米尔高原,在海拔四千三百多米的红其拉甫边防一线扎营。山沟里流淌下来的水冰冷刺骨,战士们每天早晨起床洗漱,头发沾水结冰,没几天手便皴裂了。可军装却不能不洗,巡逻执勤,摸爬滚打,作训服容易脏,洗起来手生疼。

连里有个新兵小吴,来自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一个侗族之家,个子不高,长着一张娃娃脸,小号军装穿在身上还显大。看到战友们为洗军装打怵,小吴不禁想到家乡人劳作时常戴的一种胶皮手套。十八岁生日那天,他给家里打电话,父母不在,电话是小姨接的。

“老二,今天是你的生日,想吃点什么好的,姨给你寄。”小吴在家排行老二,家人之间不称姓名,都这么“老二、老二”地叫他。

“小姨,部队伙食不错,别寄吃的,能不能给我寄点手套?”

小姨很敏感:“是不是很冷?”

小吴把情况简单说了说,但是没提零下30摄氏度的事。他觉得,提也没用,家乡人想象不出那是个什么滋味。

小姨说:“没问题,我马上给你买副皮手套寄去。”

“那倒不用,部队发了皮手套。”小吴说:“我想要可以罩住半截胳膊的胶皮手套,就是你们干活儿时戴的那种防水的。”

小姨感到好奇:“你们当兵的戴这种手套干什么?”

小吴解释说,山上很冷,洗衣服时先戴上线手套,再套上这种胶皮手套,手就不会皴了。小姨笑着答应了,但马上又被一个数字吓着了:“九十双?你要那么多干什么?”

“如果太少,这个用那个用,很快就会坏掉,我想送给全连每人一双。”小吴的父母外出在广东打工,家里并不富裕。

小姨在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轻声说:“老二,你长大了。”

十多天后,九十双胶皮手套加急寄到红其拉甫。

在连队,小吴最佩服黄排长。他有颈椎病,家里寄来的偏方草药,都是排长帮他敷;他的字写得不好,也是排长给他布置作业,让他每天端端正正写五百个字;排长不仅自学英语,还经常推荐好书,在排里发起“写日记、看好书”活动,要求大家利用训练执勤的间隙,学一点有用的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排长的影响下,小吴有了学习的紧迫感,自费订了四种杂志,打算退伍后继续上学,多学知识。

父亲得知他的这个想法后很高兴,来电话说:“老二,你想念书我支持,我再去广东打工,给你挣出学费来。”小吴回答:“爸,从当兵那天起,我就决定将来自己挣钱,自己攒学费。”父亲一愣,继而也像小姨那样,在电话上说了一句“老二,你长大了。

当时,小吴的哥哥在湖南省怀化市上农校。为减轻家中负担,小吴当兵后,经常往哥哥的银行卡里打钱,哥哥很感激,不止一次地表示:将来我成功了,一定加倍补偿。小吴说:“哥,偿什么,我没有失去什么呀!”他把这事讲给黄排长听,排长同样表扬他说:“小吴,你真的长大了。

小姨、父亲、排长都这么说,这让陶醉于自己“长大了”的小吴很自豪。当兵以来,他的身高从一米六三长到一米六六,可军装还是显得有点大,而且那张圆圆的娃娃脸,笑起来还是一副孩子样。我端详着这张纯真可爱又黑里透红的士兵面孔,仿佛读出了一名士兵成长的印记。

像小吴这样的年轻士兵,我在南疆边防见过许多。高原艰苦,斗争复杂,无论翻山越岭巡逻,还是爬冰卧雪潜伏,对他们来说几乎就是家常便饭;有时参加国防施工,一些三四十岁的精壮民工都不愿干的重活,却被这些看起来还是孩子的士兵扛在肩上。这不能不让我思索:他们的信念、意志、力量、勇气究竟从何而来?这些士兵,入伍前大多是农家子弟、青年学子,祖祖辈辈生活在一个山村、一片平原或者一座小镇上,尽管他们也知道国家这个概念,但是未必清楚自己与国家的关联。然而一旦穿上军装,来到边防,他们就像换了一个人,似乎一夜之间长大了,懂事了,成为和平生活的守望者,国家安全的保卫者。他们完成了一个重要的人生转变:从农民的儿子、工人的儿子、教师的儿子、干部的儿子、商人的儿子,成长为国家的儿子。

后来,我再也没有见过小吴,但我始终记得这个喜欢说自己“长大了”的可爱的小兵,记得他穿着那套有点大的军装努力做出成熟的样子。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冰雪世界”的故事开篇,寓指帕米尔高原的恶劣气候。“清凉”一词渲染了凄清的氛围,奠定了本文伤感的基调。
B.文章语言质朴,感情真挚,遣词用句颇有匠心。“小吴的父母……家里并不富裕”看似闲笔,实际上若删减此句的话,文章的表达效果便大打折扣。
C.文中的小吴是一位纯真可爱的战士。他用节省下的津贴贴补哥哥,拒绝了哥哥许诺的加倍补偿。在他看来,兄弟之间的情谊比金钱更重要。
D.作者善于使用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文中小吴“有点大的军装”和不高的个子、稚嫩的娃娃脸形成了反差,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题2】小姨、父亲、排长都对小吴说“你长大了”,但含义各有不同。请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小吴在哪些方面有所成长。
【小题3】稚气的小吴长大了。通读全文,你认为促成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那根竹笛 吴笑乾
(1)竹玉从民间搜来素笛,只是无缘相见。其实我早就知道,他家里有一支竹笛放在储物间已经好多年了。关于这只竹笛的来历听说至今还是一个谜,何年何月何时因何事流落到他家,连他父母都说不出个所以然,只知道它只是个出力的挑子。生活在农村的人都知道,以前去镇上赶集,出门时习惯拿一个布袋再找一根木棍什么的,到镇上办完事再顺便买点盐、花椒之类的,往肩上一挑便结伴而行了。这根竹笛因为结实且用起来顺手,自然就成了他家赶集用的挑子了。现在赶集有了车,挑子也不用了,这根竹竿自然也就退休了。不过,他们觉得这根竹棍挺好的放在家里也不碍事,干脆把它和一些不用的杂物一起放进了储物间,这一放转眼就是十几年。
(2)它是一支素笛,没有刻字题诗,没有防裂的缠丝,没有牛角镶边,更没有流苏吊坠,不过是多了几个窟窿的竹棍而已,上面布满了灰尘笛管里面还不时散发出一些发霉味。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这支竹笛来到了我的面前。我轻轻拭去了它身上的灰尘,略做处理后便开始贴笛膜。一阵忙活后笛膜贴好了,我便搭指运气试音调音。也许是沉默太久而渴望表达的缘故吧,当笛管里有了一点点温度的时候,一种山泉流淌般的音符从我的指尖滑过。我被它的音色震撼了,从来没有听到过这么纯正的声音,居然是出自一支从民间搜到的素笛。这笛声高音不高低音不低,朴拙厚重,雄浑圆润。
(3)依旧是那首记忆中残缺不全的《草原之夜》,依旧是那句记忆犹新的“待到草原上送来春风,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如泣如诉盘旋于黑夜的上空,驰骋于遥远的可克达拉农场,走进了美丽迷人的草原之夜……一曲终了,我俯下身子双手捧起它,认真端详起来。这的确是一支人素笛,大概是用十四五年的苦竹制成的。资料记载,苦竹密度高,竹节长,竹材厚实,制成的笛子声音清亮,灵敏度高。
(4)中国传统文人都喜欢竹,自古以来竹因空心、挺直、四季常青等特征被文人墨客赋予人格化的高雅、纯洁、虚心、有节、刚直等象征,因而被称为君子中的君子,古人更有无竹不居之说。用竹子制作笛子可上溯于《史记》。《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从此中国历史上以至于民间传说中关于竹笛的传说佳话更是层出不穷。汉有李陵命郭超吹笛退兵之举,东晋有闻笛作赋之向秀,更有为王徽之隔岸吹笛的恒伊。而更具神话色彩的当属《唐国史补》中记载的“李牟夜吹笛”了。
(5)我想起了二十多年前的事。二十多年前我同样意外获得了一支素笛,它在我农村的老屋里沉默了三十多年。
(6)老父亲说,这支竹笛是农业社时上海知青带来的,“咱家这笛子就是他们临走时留做纪念的。自从他们走了,多少年了就再没有听到吹笛子的声音了。到现在我还记着他们的名字,如果他们还活着的话现在都七十多岁了。”
(7)我知道我的笛子吹得并不好,倾听的人只有老父亲。记得那是在乡下的农家小院,夜幕降临,月上东山,那首刚学会的《草原之夜》便响彻起来了。月光如水洒在场院周围,四下一片寂静,唯有清脆的笛音和父亲踱步的身影。直到最近父亲才告诉了我一个令我震惊的秘密——六十年前他和全国各地的知青一样离开了学校去了遥远的可克达拉农场。对于这段往事,六十多年来父亲只字不提,最近几年父亲年事已高,偶尔提起这些往事。
(8)我一直纠结这支素笛是如何而来?先前的主人是谁?为何流落于此?是郭超用过的,一定苍凉悲壮;是向秀的邻居用过的,一定凄清幽怨;是恒伊用过的,一定具有高山流水般的神韵;是李牟用过的一定神秘莫测;而我更希望是那些知青留下的,它到过遥远的可克达拉农场,然后流落到西北一个不知名的小山村里。
(9)当我拿起它,那些人和事就困扰在心头。我反复思索着一个问题:这些人和事为什么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湮没,反而在时空的长河里愈磨洗愈清晰?
(10)一个秋日的黄昏,重读宗璞的《铁箫人语》,我再次被那种说不清道不明伤感所浸染:
我家有一支铁箫。那是真正的铁箫。一段顽铁,凿有七孔,拿着十分沉重,吹着却易发声。声音较竹箫厚实,悠远,如同哀怨的呜咽,又如同低沉的歌唱。听的人大概很难想象这声音发自一段顽铁。铁质硬于石,箫声柔如水;铁不能弯,箫声曲折。顽铁自有了比干七窍之心,便将美好的声音送往晴空和月下,在松阴与竹影中飘荡,透入人的躯壳,然后把躯壳抛开了。
哦,还有个吹箫人呢,那吹箫人,在哪里?
(11)读着这些沉甸甸的文字,我彻悟了。其实我们都活在声音的世界里,活着一直都是在寻找一种声音,一直都是在倾听一种声音,那些人和事其实只不过是笛孔里飞出的一些音符而已。而究其深渊,都不重要。
(选自《格桑花》,2016年第2期)
【小题1】第(2)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写素笛?请简要赏析。
【小题2】第(4)段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题3】第(9)段中说“当我拿起它,那些人和事就困扰在心头”,作者写了自己经历、耳闻的哪些人和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
【小题4】文章描绘了作者不同时期面对素笛时的哪些心理状态?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很亮的秋天

王清铭

南方的季节分野不是很明显,还穿短袖的时候,秋季就在不知不觉中来临了。叶子还是那么绿,偶尔飘落几片黄叶,但这还不是秋天。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在南方往往也等到冬天。郁达夫曾感慨南国的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如果不是肌肤偶尔感觉有点凉意,看到那轮月比夜色还早升上有些黯淡的天空,我还真的感觉不到秋季的足迹正从远处逶迤而来。

我很少仰望天空,也极少出门。刚读过两句古诗:“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我只是用肌肤感觉一点很淡的秋意,而大雁好像有很多年不见了,这些旧时相识大概也忘了混迹于普通市民的我了吧。如果我也能够长出翅膀,大概也很能飞离这复制一般的日子。站在楼的最高层,我在高处,但天空在更高的地方,秋高气爽,秋天的高度不是任何人可以触摸得到的。

但秋天毕竟到来了,尽管不像故都的秋那样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前天中午出门,天气还很热,抬头,天似乎显得高了,应该是逐渐枯落的河水给天空腾出一些位置了吧。立秋以来,有几个阴天,太阳似乎在夏天把自己的能量挥洒殆尽,显得有点有气无力。不过这一天还好,在很高的天空中太阳依旧炽热,阳光很亮。秋天不是诗人所感慨的那样愁云惨雾,落木萧萧,秋天也是很亮的。

夏天是在炎热的极致中自己化掉的,那么,很亮的秋天是怎么到来的?秋在心上,就是愁。年轻的时候,我面对悄然侵袭而来的秋天总有一种诗人般的感伤,现在没有了,或许是心灵钝化了吧。但有一点,我是明确的,秋天从心境开始,也在心境中延伸。我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心境中酝酿一个属于自己的秋天。走在很亮的秋天里,我们也没有萧瑟的感受,南方的秋天更适宜心灵的远行。我很自然地默念几句前人写秋的诗词。比如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空中有没有鹤不要紧,重要的是我让自己的思绪翱翔起来了;再比如***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鱼在清浅的水底也能够飞翔,真的有点佩服诗人的想象了。鱼没有天空,没有翅膀,但照样可以飞翔。环境只能限制身体,但不能束缚人的心灵。昂扬向上的人,在秋天,或无暇感伤,或超越了悲伤。

人生也有四季,秋季是人的壮年时期。读蒋捷的《虞美人》词,词人感慨壮年的羁旅漂泊生活:“壮年听雨客舟中,博云低,断雁叫西风。”其实在秋雨中听雨滴落在心上,偶尔伤感一下,说明内心的诗意并没有随流水消逝,随黄叶飘零。晴朗的时候,也不妨让这只断雁引诗情到碧霄。壮年漂泊的生活足够让自己的人生也波澜壮阔。换一个角度看秋天,我们或许能够从中看出秋天的缤纷、高远和壮阔。说过“人生即痛苦”的叔本华也说过这么一句话:“事物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到对事物看法的影响。”秋在心上,可以是愁,也可以是无边的诗意。

秋天是在心境里展开的,也是在心境中酝酿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犹如酝酿果实,我们也为自己的秋天灌浆、着色。“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我想我的秋天应该会有自己的收获的,最少,秋天来过我的心灵,在我的心内停留了一段,我的秋天就在心境中铺展开去。

或许秋意渐浓的时候,我也会有点感伤的。我不喜欢张爱玲,但喜欢她写的一段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

我走在很亮的秋天里,我应当也是快乐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引用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的感慨,表达了对南国的秋天与之类似的感受,说明他们对秋的体验完全相同。
B.作者笔下的秋,是对中国传统文人常有的“伤春悲秋”意识的一种新的突破,这种意识在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
C.作者强调了人自身对于环境的体验的重要性:季节和境遇尽管会给人不同的感受,但人生的心态最终要靠自己去调适。
D.第四段中“秋在心上,就是愁”一句,恰当地运用了拟人和双关手法,表现了秋天常常带给人的一种感受。
【小题2】本文题目是“很亮的秋天”,其中“很亮”有哪几个层面的意义?
【小题3】请结合本单元学习过的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举例分析“秋天”这个意象在本文中所包含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