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5~18题
“五四”青年许德珩:不做人上人,应做人中人
许 进
祖父最热爱的职业是教书。20年代初,在填写“少年中国学会登记表”时,他在“终身欲从事之事业”一栏填写的是“劳动者教育”;在“将来终身维持生活之方法”一栏他填写的是“教书”。
他总是对我说,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在于育人,他总是以他的精神来影响青年。
1927年1月,经蔡元培先生推荐,我祖父结束了七年的旅欧勤工俭学生活,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讲授社会学和社会主义史。他的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听课的学生越来越多。最后,学校将我祖父的课程安排在大礼堂讲授。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熊雄与我祖父是留法勤工俭学时期的朋友,他闻知我祖父在中山大学任教,遂请我祖父到黄埔军校担任政治教官。在上海、广州发生国民党右派和军阀屠杀共产党人的政变之后,武汉成为唯一的革命中心。祖父经香港来到武汉,继续利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和武汉第四中山大学的讲台传播社会主义知识。
施复亮爷爷和夫人钟复光是我祖父、祖母的挚友,我家的常客。施奶奶当年是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女学员,我曾多次听她讲述她们女生队学员听我祖父讲课时的情形,她说,在操场上,你公公站在桌子上,用洪亮的声音给我们讲新的社会理论,同学们都爱听他讲演。
1931年初,祖父到北京大学任教。“九.一八”事变后,他经常到北平的各个大学宣传抗
日救亡的思想并因此被当局逮捕,经宋庆龄、蔡元培等先生鼎力营救才得以被释放。段君毅爷爷曾经多次对我说,我们那个时候最爱听你爷爷讲演,因为他最敢讲话,他的讲演切中时弊,为青年人指引方向。
1935年,在一二·九运动的游行队伍中,学生们看到我的祖父祖母走在他们的行列当中,深受鼓舞。师生一起迎着军警大刀和高压水龙头昂首前进,他们身上的棉衣都结了一层冰甲。
在祖父去世前的那个春节,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北京大学学生朱穆之、刘导生、顾大椿等,将祝贺我祖父百龄寿诞的贺信送到他的身边。他们在信中说:“在为中华民族求生图存、坎坷救国的道路上,我们共同感受到***的影响与领导,同时也感受到您的教诲与支持。我们能够或迟或早地跟着***,沿着一条正确的方向,寻求救国的真理,探索人生的真谛,而后走上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各尽一份责任的道路上来,这与您还有其他几位老师的教诲是分不开的。”
祖父以他的言行影响了几代青年的成长。1948年夏,北京大学在民主广场举行毕业生典礼大会。胡适校长发表讲话,他劝大家要多研究点问题、少谈些主义,要自我奋斗,争取做人上人。我祖父则对同学们说:“你们走入社会后首先要深入到人民群众中间去,多为人民办实事,做好事。切不可做什么人上人,而应该立志做人中人。”
一部分学生在祖父的影响下,先后参加了革命队伍。30多年后,师生们相聚,共同回忆起这段往事,学生请老师为他们题字,我祖父写道:“希望做社会主义的中坚分子,人民的勤务兵。”
1979年4月,“五四”运动60周年前夕,北大中文系的一位女老师带着几名学生到家中采访我祖父。其中一名女学生跟我开玩笑说,我与你祖父是同学。我也开玩笑地向祖父报告说,这位同学说她是你的同学。祖父听后很郑重地说,我能够有你们这样年轻有为的同学感到十分骄傲。一句玩笑话变成了祖父对于青年人的期望,令大家备感肩负的责任重大,也可见青年人在他心中之重要。
上世纪80年代的一天,北京大学的学生找祖父探讨人生观问题。他讲述了“五四”青年的精神和他对于人生观的认识,勉励同学们要脚踏实地多学习一些知识,不可急功近利。谈话结束后他为北京大学学生题写了“身无分文,心忧天下,面壁十年,志在救民。以此自励、奋斗终身”几个字。这是他对学生的嘱望,也是他一生的写照。祖父对于他一生所做的事情并不满足,晚年,他躺在病床上对我说,“公公的一生,爱国有心,但无成就”。
1948年,祖父曾在北京大学学生刊物上发表文章,纪念“五四”运动。他在文章中说:今日的中国青年,当然要并且已经跨越“五四”前进一步。我们不要追赶时代,为时代遗弃,而要把握时代,创造时代。是这样,今日纪念五四,才成为有意义的。
祖父在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曾经多次申请加入***。***在祖父89岁高龄时接受他成为一名党员,是对他一生的追求的肯定。2009年4月20日《中国青年报》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   )(5分)
A.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许德珩一生最大的成就在于育人,他总是以他的精神来影响青年。
B.在1927年“四.一二”蒋介石反革命后,许德珩仍然敢于站在讲台上传播社会主义知识。
C.“一二·九”后因为他宣传抗日救亡思想而被日本人逮捕,他的讲演为青年人指引方向。
D.许德珩不仅反对日本人,反对军阀政府,也与当时的校长胡适“做人上人”的主张相悖。
E.许德珩认为自己的一生,爱国有心,但无成就,因此到89岁高龄才被接受为中共党员。
【小题2】许德珩“一生最大的成就在于育人”,请分条概括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小题3】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和回忆性言论及穿插细节描写等安排结构,在表达上各起什么作用?(6分)
【小题4】联系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不做人上人,应做人中人”的理解和认识(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7-26 02:32: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拿破仑:昨天和今天的世界领袖
美麦圭尔
拿破仑将指挥总部设在尼斯,并且约见这些将领们。将领们仔细打量着他们的新任总指挥官——一个只有26岁,留着长乱发须的瘦小家伙,一双手紧拿着他新婚妻子的画像,并且坚持每个人都要欣赏——但没有人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他们一致认为这个不起眼的人是位政治阴谋家,借着什么秘密交易而谋得了此职位。难道他真的能指望这些在愤怒、饥饿中挣扎的27 000名士兵来对抗奥地利帝国?这些人已经好几个月没有领军饷,且衣不蔽体,穿着草鞋。
但是年轻的拿破仑却气定神闲,一点也没有被他们的气势吓倒。反而有条不紊地询问他们单位的大小,部队的士气,以及补给的问题。然后他告诉他们,他将于次日检阅士兵,并且在后天就要开拔部队。
他并没有完全依照原先安排的时间进度来做,但是也没有落后多少。在48小时之内,他已经设法取得足够的面包、肉类,甚至还有白兰地酒,至少可以维持6天。他又将部队中顽劣不驯的士兵打散,分布到其他单位中,借以分散他们的愤怒以及哄吵的力量。
为了增强部队弟兄们强烈的认同感,拿破仑主持了一次正式的检阅。他对部队的演讲,展示了他那激发部队士气的伟大能力,使将士们深受感动,并且从1796年4月2日开始行军。他放弃从阿尔卑斯山穿越的近途,因为那里有防御完善的隘口天险,反而快速地率领大军穿过热那亚领地。在四次遭遇战中,轻易击退了奥地利与撒丁尼亚的联军,接着在4月28日,撒丁尼亚国王同意停战。而奥地利军队也撤退以保卫米兰市。
首次胜利后,拿破仑又向他的部队做了一次演讲:
“将士们!到目前为止,你们一直在为一些不毛之地奋战着,虽然这些不毛之地因为你们的浴血奋战而出了名,但是对国家却毫无用处……在缺乏一切物资的情况下,你们却能成就一切事情。你们在没有大炮的武力下赢得战斗,在没有桥梁的情况下横渡河流,在没有靴鞋的情况下咬紧牙关行军,并且经常在没有面包食物,没有白兰地的情况下空腹露宿扎营。只有自由斗士才能够承受你们所忍受的艰难困苦!我衷心地感谢你们所做的一切。”
拿破仑遗留下一个伟大的传奇,而且这个传奇在他死后膨胀得愈来愈大。他的儿子拿破仑二世从未统治过法国。但是到了1852年,他的侄儿路易·拿破仑,却利用这个名字的声望,宣布成立第二帝国,并且理所当然地用了拿破仑三世这个头衔。拿破仑主义——相信政府应由人民所指派之强大且独裁的统治者所治理——这种观念继续在法国的政治中流行多年,即使在今天,它仍是一种明确而有形的力量。
拿破仑实际上是千百种文艺创作的灵感源泉,无数的绘画、诗词、戏剧和电影都歌颂他的功绩。不管他在历史上的真实角色是什么,不可否认,他仍然是一位十分坚强的人,一位超越了生命本身的人。不论我们是欣赏他或是憎恨他,是颂赞他或是诅咒他,我们都很难不同意他为他自己所下的评语:“我的一生是多么精彩的传奇!”
(选自《拿破仑:昨天和今天的世界领袖》,有删改)
相关链接
滑铁卢战役发生时,卷土重来的俄罗斯大军还没有进入法国,即使拿破仑在滑铁卢“险胜”英国人,当奥地利军队,特别是几十万俄军杀过来的时候,拿破仑将会迎来没有任何机会的惨败。
(《拿破仑究竟败在哪儿》)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轻的拿破仑却气定神闲,一点也没有被他们的气势吓倒”,这反映了拿破仑镇定自若、毫无畏惧的品格,为后文写其取得的骄人战绩做了铺垫。
B.拿破仑的儿子拿破仑二世没有统治过法国,到了1852年,拿破仑的侄儿路易·拿破仑成立第二帝国,并且理所当然地用了拿破仑三世这个头衔。
C.拿破仑的演讲能很好地抓住士兵的心理,表明了自己与士兵荣辱与共、苦乐共享,自己和整个法国理解士兵。
D.拿破仑在演讲中高度赞扬了士兵敢于克服困难,敢于打硬仗的作风。
【小题2】下列对作品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二十六岁时,拿破仑就已经是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官,他率领饥饿中的27 000名士兵四次打败了奥地利与撒丁尼亚的联军。
B.拿破仑的演讲极具魅力,富有鼓动性,鼓舞了士兵的士气,激发了他们的斗志,使散漫、顽劣的军队变成有战斗力的坚强集体。
C.士兵们被拿破仑的演讲深深打动,他们放弃从阿尔卑斯山穿越的近途,因为那里有防御完善的隘口天险,拿破仑快速地率大军越过热那亚领地。
D.拿破仑一生战功赫赫,即使对他的评价不一,有欣赏、憎恨、颂赞、诅咒的,但是大家基本上都同意他自己为他个人所下的评语:“我的一生是多么精彩的传奇!”
E. 拿破仑实际上是所有文艺创作的灵感泉源,无数的绘画、诗词、戏剧和电影都歌颂他的功绩。不管他在历史上的真实角色是什么,不可否认的,他仍然是一位十分坚强的人,一位超越了生命本身的人。
【小题3】“拿破仑遗留下一个伟大的传奇,而且这个传奇在他死后膨胀得愈来愈大”一句有什么深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5分)
打不死的贝尔
木舟子
他是爱德华•迈克尔•格里尔斯,他的昵称叫贝尔,但是在中国,我们管他叫“贝爷”。
他是“站在食物链最顶端的男人”。他吃过象鼻虫、十字蜘蛛、老鼠、青蛙、生的斑马肉、鳄鱼和羊的睾丸,还曾从大象的粪便里挤出可以饮用的水分──当他吃那些令人反胃的东西时,他的口头禅是:嘎嘣脆;有点像鸡肉味;蛋白质是牛肉的x倍;这个去掉头和心脏就能吃了……在赞比亚吃虫子时他说,“它的味道,就像你所有的朋友把他们的鼻屎集中起来,塞到一根香肠里让你吃”……
他的足迹遍布哥斯达黎加的丛林、太平洋群岛、阿尔卑斯山脉、肯尼亚、美国犹他州的沙漠和阿拉斯加的雪地……以及──中国的海南岛。无论是火山、沼泽、冰川还是湖泊,只要给他一把刀和一个水壶,他能够在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活下来。
是的,如果你看过Discovery Channel的《荒野求生》,那么,你肯定知道,这个死不了的人就是贝尔。他是全球知名的探险家、演讲专家、慈善人士、求生类节目野外主持人,第一个成功使用动力滑翔伞飞跃珠穆朗玛峰的人,迄今为止统领全球2800万童子军最年轻的主席,英国中产阶级最尊敬的七个人中的第二位(第一位是英国女王);他有一个漂亮的妻子和三个儿子,他们平时住在威尔士北部的一个小岛上,或者伦敦泰晤士河畔一艘自己改装的驳船里,但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贝爷,不是已经在危险的地方,就是在奔赴危险的路上。如今,他用《荒野求生》的名字出版了一本自传,让你一窥“真硬汉”养成的秘密,于是他的名头又多了一项:畅销书作家。
贝尔的家族中流淌着野性的血液。其父是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退役特种兵,姨夫是英国驻塞浦路斯的海军准将,祖父是军官,曾外祖父是一战战斗英雄,而其曾外祖父的曾祖父塞缪尔•斯迈尔斯是维多利亚时代新绅士论的倡导者,他写了一本《天助自助者》,认为一个人高贵与否,并非取决于血统,而看他是否过着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作为一个英国人,只要你够热情、有准备、勇于奋斗,世界就是你的牡蛎”。
“当我慢慢长大,我意识到这个世界充满了虚假和复杂,我越来越追求个性和同一,而这些,只有探险才能给我。”即使独自一人满身泥泞、又湿又冷,贝尔也觉得妙不可言。
与多数同龄人一样,贝尔也有过疯狂的青春期,在申请上大学之前,他甚至花了三天时间,每天坐在英国军情五处的休息室里,请求这个反间谍机构赏赐他一个面试,最后,一个胖考官告诉他:小伙子,你得先去上大学。
就这样,贝尔勉强申请了布里斯托尔一间颇烂的大学,研读现代语言学。应付和逃避学习这件苦差事的结果就是:1994年,贝尔决定报名参加英国空军特勤队(SAS)预备队的遴选。
描述贝尔参加选拔的过程将是一件冗繁的工作,但简而言之,就是:炼狱。训练内容常常包括急速奔跑、山间短跑冲刺、负重奔跑、夜间急行军,俯卧撑、举重、搏击、攀登和潜水,查看地图、随军急救和武器操作,等等;从凌晨六点检阅,训练会持续到第二天的凌晨,“直到每一个新兵都累得跪在地上呕吐”。在荒无人烟的威尔士峰,训练耗费了贝尔六个月,夏天被瘟疫般的蚊子包围,冬天又得浑身湿冷,艰难穿过深没大腿的积雪,有时还被大风掀倒在地,这一切,都在背负50磅或以上负重物的前提下进行。每天都有人被淘汰出局。
实际上,连贝尔自己也难以用文字描述其间的艰辛痛苦。他当时只有20岁,是年龄最小的参选者之一。他失败过一次,并在两年后的第二次遴选中成功。加入SAS第21团之后,贝尔继续接受专项训练,包括爆破、海空潜入、外国武器操作、丛林生存、外语学习、高速防御性驾驶、冬季战争训练以及敌后方逃生技能……正是这些训练,保证贝尔日后在《军队大逃亡》、《荒野求生》、《绝境求生手册》、《天生求生者:贝尔•格里尔斯》等探险类节目中数次死里逃生。
1996年底,贝尔在北非一次自由跳伞训练中不慎受伤,康复后向SAS提出退役。康复期间,“那么多的自我都被禁锢在肉体里,我觉得自己既无助又脆弱,甚至不能弯腰系鞋带或转身,也不能扭身擦洗后背,除了尖锐而剧烈的疼痛,留给我的只有深深的绝望”。不过,把贝尔形容为一个海明威式的人物也许并不为过,在事故发生之后的第八个月,刚有起色的他便从医院偷偷溜出来,坐火车回家取自己的摩托车,然后在绑着金属支架的情况下,在黎明前骑车回到康复中心,第二天凌晨偷偷回来──居然没有一次被护士发现。 1997年,贝尔筹到一点赞助,计划攀登珠穆朗玛峰。1998年5月26日早上,在此前经历过坠落冰川缝隙而幸得获救的贝尔,成功登上世界之巅,成为英国成功登顶的最年轻的登山者。
很多人无法理解,为何无数人冒着生命危险深入那天寒地冻的山脉,只为登顶的短暂时刻,对此,贝尔引用前辈登山家的话:“若你真的不懂,那么你永远也不会懂。”他并不认为自己征服了珠峰,相反,“你能登山的唯一原因是这座山允许你攀登。如果高峰暗示你等待,你就必须等。在她召唤你去时,你就必须在逐渐稀薄的空气里奋力前行”。
有评论认为,“贝尔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教会了我们如何在荒野逃生的技能,而且还向我们昭示了人在紧张压力下生命意志的巨大张力和对自由的无限追求。”在他的自传中,贝尔这样写:“犹如偶然,这种疯狂成为了我的生活。不要误会──我太喜欢这一切了。”
“既然人生是场冒险的游戏,”贝爷说,“那就坚持下去。”
(选自《看天下》2012年第17期)
【小题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贝尔是英国中产阶级最尊敬的男人,他是全球知名的探险家、演讲专家慈善人士、畅销书作家、求生类节目野外主持人,第一个成功使用动力滑翔伞飞跃珠穆朗玛峰的人,迄今为止统领全球2800万童子军最年轻的主席。
B.贝尔在吃那些令人反胃的东西时,常常对这些食物赞不绝口,说明贝尔是一个“站在食物链最顶端的男人”。
C.贝尔的家族中流淌着野性的血液。父亲是退役特种兵,姨夫是海军准将,祖父是军官,曾外祖父是战斗英雄……但贝尔在《天助自助者》一书中否认了一个人的高贵取决于血统的观点。
D.贝尔的人生几乎都在探险中度过,他不是已经在危险的地方,就是在奔赴危险的路上,是一个名符其实的“真硬汉”。
E.作者认为把贝尔形容为一个海明威式的人物也许并不为过,因为他不仅教会了我们如何在荒野逃生的技能,而且还向我们昭示了人在紧张压力下生命意志的巨大张力和对自由的无限追求。
【小题2】联系全文,谈谈结尾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小题3】文中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贝尔?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有人说,贝尔把“人生”比作一场“冒险的游戏”是对生命的不尊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王文兴院士:植根大地守护蓝天
王静
每天去实验室工作,他都要穿过校园的林荫道。高大的法桐树下,这位衣着普通的长者步履稳健,目光里有种说不出的温暖和踏实——就像校园里那些高大魁伟的树木,历尽风雨沧桑,依然枝繁叶茂、默然挺立。当同龄人大多在保健养生、含饴弄孙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院长王文兴却一如青壮年时期,每天做实验、查资料、写文章……
王文兴生于战乱频仍的年代,经历过艰苦卓绝的求学生涯。走出校门后长期在科研院所工作,虽然硕果累累,但在他心中,始终有一个未圆的“教师梦”。回归母校后。王文兴的梦想得以尽情绽放,他把培养学生视为自己报国理想的延续,为之付出了满腔热情和巨大心血。
虽然王文兴年逾八旬,仍然坚持给研究生授课,介绍我国环境学科的发展历程、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相关国际前沿科学问题等,使环境研究院的硕士生、博士生在初始阶段就有较高的学术起点。为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培养环境与科研平台。王文兴总是努力把学生“赶出去”,力争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到国外、境外名校交流、深造。
在环境研究院,提起王文兴,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无不钦敬不已,正是因为他有一种强大的人格力量。一套几十年前结婚时的西服,直到现在王文兴还坦然地穿着它接待各国学者、出席重要场合。学校设有院士专车,但他认为专车接送要跑两趟,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还排放出更多的大气污染物。所以无论去机场还是火车站,他经常一个人在车水马龙的路边等车,上了火车才告诉院里自己的行踪。王文兴对于科研经费的管理极为严格,每月列袁审查,从不乱花一分钱。有些制度内许可的事情,他也执意拒绝,还撂下“狠话”:“我清清白白一辈子,你可不能让我犯错误!”
论年龄、资历、贡献,王文兴理应受到师生们的敬爱。但他对身边的同事一律尊称“老师”,不论是三四十岁的年轻教师还是刚毕业留校的学生。讨论事情从来都是商量的口气,“应该”怎么样?“可以”怎么样?学生们视他为和蔼可亲的长辈,同事们在他身边工作也感觉心情舒畅。
2007年在他80周岁诞辰时,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山大环境研究院决定举行纪念活动,他知道后竭力反对。学校和研究院希望以他树立榜样,弘扬精神、激励师生。多年前就组织采访报道,但被他一次次拒绝,他对自己的成就缄口不语,所有的事迹、材料都是通过身边助手和学生们得到的。
在物质极大丰富、讲求生活质量的今天,他的一言一行为何显得那么与众不同?采访时,王文兴没谈几句,就将话题转到了自己坎坷的求学历程上,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回头来看,那恰是问题的答案,是这一切“不变”的根源。
王文兴1927年出生在安徽萧县一个耕读世家。虽然生活艰苦,但家风世代重学,使他从童年便立下要读书成才的志愿。当时天主教会在村里办了小学堂,不收学费,还提供教材。王文兴农闲时就自带小桌凳去学认字、学算术。
1938年后家乡沦陷,抗日政府在离家七八十里的萧县洪河集开办了临时中学。王文兴白天在庙里上课,晚上住在农民家里,虽饥寒交迫他也非常知足。从1942年到1944年,学校奉命西迁。十几岁的王文兴和同学们跟着老师,边赶路转移,边上课学习。他们翻山越岭,从安徽到河南,从河南到陕西,足足两千余里——脚上没鞋,肚里没食;白天躲避敌人凶焰,夜间强度封锁线、过敌占区,一天要走七八十里;探照灯巡回,枪炮大作,惊心动魄,死里逃生;上课的教室,或是破庙,或是山坡,或是树下;写字的桌子或是泥坯垒砌,或是一小块木板……他所经历的苦难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
几十年来,王文兴规规矩矩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他常说:“国家和人民培养了我,我只是在回报,用我的智慧和汗水,竭尽全力,鞠躬尽瘁。”
为什么王文兴几十年本色不变?因为他深深记得祖国的昨天!王文兴的精神财富犹如百年老树,植根大地、浓荫覆盖,涵养着根下的水土,庇护着拔节的小苗,净化着周围的空气。荡涤着我们的灵魂。
相关链接
王文兴:著名环境化学家。在大气光化学、降水化学、大气PM2.5和区域霾化学方面,领导和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他是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创建者之一、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主编、国际ASAAQ组织委员。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虽然已过八十高龄,但是王文兴教授不仅身体健康,还保持年轻时的激情,坚持环境学科的科研工作,积极为祖国培养人才。
B.能够成为王文兴教授的学生很幸福,因为老先生不仅坚持亲自给他们授课,还设法让他们都能到国外名校交流、深造。
C.王文兴教授拒绝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要为他举行纪念活动的提议,因为他不想让自己的经历被媒体知道。
D.王文兴教授接受采访时,强调自己早年辗转千里、缺衣少食、死里逃生的求学历程,突出了他的阅历丰富、不畏艰难。
E. 几十年来,院士王文兴保持自己的本色,以其学术思想、治学态度以及师者风范,感染引领着后辈学者。
【小题2】结合文本,分析题目“植根大地,守护蓝天”的含义。
【小题3】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王文兴身上具体有哪些强大的人格力量?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绿色是大自然的基色,是生命的象征。绿色是青春和活力的代表,地球上没有了绿色,没有了绿色植物,也就没有了生命。绿色是一种祥和舒适的色彩,它给人以镇静安宁、凉爽、愉悦的感觉。由绿色植物组成的环境,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层产生一种良好的刺激,使人的紧张情绪得到改善。医学专家测试发现,人如果较长一段时间处于绿色环境中,尤其是在茂密的森林地带,其皮肤温度可降低1——2摄氏度,心脏搏动,呼吸都有所减慢,血压也略有降低,从而使人的紧张情绪得到缓和。

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适当到绿树成荫的优美环境里散步、休息,不仅能使心情宽松愉快,而且能很快地消除大脑的疲劳,激发人的灵感和创造力。

当前,国际上提出“绿视率”的理论,认为绿色的分布面积在人的视野中达到25%时,人的精神感觉最舒服,大脑的反应最敏捷,对健康也最有益。

【小题1】绿色能给人带来什么感觉?
A. 愉快凉爽 B. 寒冷舒服 C. 热烈奔放 D. 祥和适宜
【小题2】哪一项不是绿色环境能缓和人的紧张情绪的因素?
A. 能使人呼吸减慢
B. 能使人血压降低
C. 能使人血液循环变慢
D. 能使人心脏搏动次数减少
【小题3】在紧张工作之余,适当地到绿色环境中散步休息有什么好处?
A. 能使人产生丰富的想像力
B. 能激发人的灵感和创造力
C. 能使人与他人和睦相处
D. 能使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小题4】“绿视率”理论认为绿色达到多大比例对健康最有益?
A. 居室的25平方米是绿色的
B. 绿色植物应占空间的一半
C. 绿色植物应占环境的3/4
D. 眼睛看到的景象1/4是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