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美眉”考
闻如是
在大家的印象中,“美眉”两字连起来使用,似乎是最近几年的事情。确切地讲,是网络大行其道,网话文(按:“网话文”一词最先闻之于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顾晓鸣教授,相对于白话文而言也)普遍流行之后。
“美”与“眉”两字组合,并非新事物,经史子集、佛藏道藏中,就有“美眉”的用法。其一,《史记正义》及《神仙传》等介绍老子生平时说:“……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其二,唐冥详所撰《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云:“法师讳袆,字玄奘……父惠,英洁有雅操,早通经术,形长八尺,美眉明目,褒衣博带,好儒者之容……”这两处“美眉”,一处用在被认为是道教的创始人的老子身上,另一处用在唐三藏法师玄奘的父亲身上,其含义跟网话文里的“美眉”完全不同。
但是,老子的美眉和玄奘他爹的美眉如何变成了今日的“美眉”?
先说这个“美”。许慎《说文解字》曰:“美,甘也。从羊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可见甘与美,跟吃是脱不了干系的。所以,古人云“食色,性也”。但似乎也不尽然,且看用“美”来修饰“人”的偏正词组“美人”。
屈原在“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的诗句中朝思暮想的“美人”是楚怀王。还有柳宗元,其诗句“美人隔湘浦,一夕生秋风”中的“美人”是指吴武陵。《诗经》“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中的“西方美人”也不是金发碧眼的大美女,郑玄注曰:“思周室之贤者。”看来“美人”这个词在古代正儿八经的场合是指才子骚客们思慕的一些大人物。
后来,美色、美人一般用于男子称呼女子,如《诗经》中有“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厚赂珠玉,娱以美女”(这是美人计)。到“美女”一词出现,那么这个“美”字用来修饰女子,就更毫无疑问了。如《墨子》的“譬若美女,处而不出,人争求之”,《青苔赋》的“妖童出郑,美女生燕”等。
再说这个“眉”。《说文解字》曰:“眉,目上毛也。”这就没什么好说的了。那么大致什么时候,“眉”有了现在“美眉”中的意思了呢?我们平常讲“眉飞色舞”“眉开眼笑”“眉清目秀”“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等,似乎都不相干。至于“汗颜须眉”,那干脆是指男子。到了“眉来眼去”“眉目传情”,就稍微有点意思了。
比较早地实实在在把“眉”指作女子的,怕是苏东坡吧。“五纪归来鬓未霜,十眉环列坐生光”(《苏州闾丘江君二家雨中饮酒》)。看来是酒色不分家,小苏饮酒,身边是少不得美女的。
综上所述,当今网话文里“美眉”这个称呼是大有中华文化之底蕴的。“美眉原本只是台湾人说普通话之‘妹妹’,一音之转耳。”“美眉”这样美妙的称谓,岂能不共享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渊源。
(有删改)
【小题1】下列不能够作为“‘美眉’这个称呼是大有中华文化之底蕴的”的论据的一项是(    )
A.《史记正义》及《神仙传》等介绍老子生平时说:“……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
B.《说文解字》曰:“美,甘也。从羊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说文解字》曰:“眉,目上毛也。”
C.屈原在“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的诗句中朝思暮想的“美人”是楚怀王。
D.比较早地实实在在把“眉”指作女子的,是苏东坡的诗句:“五纪归来鬓未霜,十眉环列坐生光。”
【小题2】下列分析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美眉”一词无论指美男还是指美女,都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都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美。
B.“美眉”一词普遍流行并在网络上大行其道,似乎是最近几年的事,它的出现使得“网话文”蔚然成风。
C.现在,“美眉”一词常被用来指年轻女孩子,但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眉”的意思是“眼上毛”。
D.文中讲的老子的“美眉”和玄奘他爹的“美眉”,与屈原、柳宗元、郑玄等才子骚客思慕的“美人”是不同的。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眉”并非新事物,经史子集、佛藏道藏中就有“美眉”的用法,比如《史记正义》中就说老子“黄色美眉”。
B.《说文解字》中说“美与善同意”,所以人们组成了“美人”这一偏正词组,用来指自己思慕的人物。
C.作者用“似乎也不尽然”这句话比较委婉地否定了《说文解字》中对“美”的关于与吃有关的解释。
D.在古代的一些文学作品中,“美人”有时候指君王,有时候指圣人,有时候也被用来称女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11-30 01:11: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以“笨”取胜的鲍威尔
鲍威尔是美国第一位黑人四星上将和第一位黑人国务卿,同时也是历史上最年轻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又在美国四任总统班子中担任过不同高级职务。虽已退出政坛多年,但他在美国依旧是传奇人物。
1937年4月5日出生的鲍威尔,少年时期并没有显露出太高的读书天赋,甚至上小学时候被安排在“慢班”里,但他却继承了父母的勤奋。从14岁起,鲍威尔每年都会利用假期在一家玩具店做兼职。一天,店主人把他拉到一边,严肃地对他说:“科林,我觉得你应该去上学,你应该过更好的生活,你的未来不应该在这里。”这句话让鲍威尔第一次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
19岁那年,鲍威尔在长鸟一家百事公司做暑期勤杂工。虽然工作只是擦掉从盘子里洒出来的糖浆和苏打水,但他依然做得很起劲。同时,他发现所有勤杂工都是黑人,而瓶装流水线上的则都是白人。暑假结束后,老板对鲍威尔的工作十分满意,问他是否愿意再去工作。“当然愿意,”鲍威尔回答,“但我不想再当勤杂工。”第二年,鲍威尔成了瓶装流水线上的工人,和白人一起工作。日后,回忆起当时的成功,鲍威尔的解释是:“不管工作多辛苦,不管喜不喜欢做,喜不喜欢某个老板,喜不喜欢工作的环境和伙伴,我都会竭尽全力做到最好。”
1958年,鲍威尔从纽约市立学院毕业后,成为一名军人。在部队里,鲍威尔保持了和在杂货店时一样的工作原则。担任军官时,他以“微服私访”著称。他讨厌看到道路两旁刷得雪白的砖墙,以及饭厅里新出炉的糕点,因为这证明下级已经事先为他的视察做好了准备。他说,作为领导,职位升得越高,越容易被眼前的盛况和员工的奉承所蒙蔽,越难了解到细节。但越是这种时候,就越需要了解最基层所发生的一切。在军营里,他总是仔细检查铺位、壁柜和军用背包,甚至会察看缺不缺卫生纸,水龙头有没有坏的。在他看来,这些小事却可以说明大问题。
在与下属关系的处理上,鲍威尔也是公认的优秀的领导者。他认为管理者和领导者不同,管理者只是确立前景、任务和目标,而好的领导者会鼓励下属内化目标,从而实现目标。他一贯反对领导者威胁和辱骂下属,称这是“用狂飙突进运动代替领导艺术”。他不喜欢与下属斗智斗勇,也不与下属称兄道弟,但是却能让下属感到他的真诚善良和善解人意。鲍威尔经常对他的下属说“没有你,我真的不行,你是我们团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你就是团队的核心成员”。他很注重自身的工作能力,“如果当领导的对自己的工作不熟悉,自己都干不好,就别指望下属会尊重你了。”他认为真正的领导力和不变的尊重是在点点滴滴中建立起来的,是从基层、从普通大兵那里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居高临下可以要求得到的。
鲍威尔在部队中的出色表现使他步步高升,并最终获得总统青睐。1987年12月,里根总统邀请鲍威尔担任***后,他又在海湾战争中凭借出色的表现,在美国和西方世界赢得空前的声望。E.本文在记叙鲍威尔经典人生片段的过程中,多处引用其本人谈话,亲切真实,有说服力,凸显了鲍威尔的人格魅力和军事才能。
【小题2】为什么说“在与下属关系的处理上,鲍威尔也是公认的优秀的领导者”?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鲍威尔是如何一步步帮助美国取得海湾战争胜利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鲍威尔能够以“笨”取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25分)
数学奇才华罗庚
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他反对将数学割裂开来,永远只搞一个小分支或其中的一个小题目,而对别的东西不闻不问。他将这种做法形容为“画地为牢”。他曾多次告诫学生:“我们不是玩弄整数,数论跟其他分支是有密切关系的。”在《数论导引》中,华罗庚首先强调的就是数学的整体性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1945年,尽管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学者之一,但他并不满足,决心中断他的数论研究,另起炉灶。关于他改变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加入我当时不改行,大概只写几篇数论文章,我的数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该行了就不一样了。”“在研究数学时,选准方向拼命进攻固然重要,但退却有时也很重要。善于退却,把握住退却的时机,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他的改行,实际上是其治学之道“宽、专、漫”中的“漫”,即他在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移到另一个分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漫”到其他领域。这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还有用,选择的范围就越来越大。他一直认为,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他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
对于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华罗庚认办,主要出在太注意方法而忽略了原则。一个数学问题往往要教十几种方法,其实只要一种就够了。学会一种方法,别的自然可以想到。在教学方法上,一种毛病是不少老师不愿意改作业,许多题目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一遍,让学生照抄了事;另一种毛病是不愿当堂答复学生的问题,这一种态度最坏。华罗庚上课时,对学生提的任何问题总要在课堂上答复,认为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如何去“想”。有时实在解决不了,他也很坦白地告诉学生,他要回去继续想,而不是只顾面予,使问题解决得模模糊糊。他还讲到“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加上自己的注解,就会愈读愈厚,我们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但这还只是接受和记忆的过程,读书并不是到此为止。‘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来。”
1979年3月底,华罗庚应英国伯明翰大学邀请,去英国讲学,历时八个月,其间还应邀到荷兰、法国与西德访问了一个多月。7月下旬,“解析数论会议”在英国达勒姆召开,华罗庚应邀参加,他的学生王元与潘承洞也参加了。王元代表华罗庚和他自己做了“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的大会报告,潘承洞做了“新中值公式及其应用"的大会报告。一些白发苍苍的数学家用“突出的成就"、“很高的水平"等评语,赞扬中国数学家在研究解析数论方面所作的努力,并向华罗庚表示祝贺。
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领悟到“班门弄斧”这个成语是要人隐讳缺点,不要暴露,不如改成“弄斧必到班门"。他每到一个地方去演讲,必讲对方最拿手的东西,其目的就是希望得到帮助与指教。他形象地说:“你要耍斧头就要敢于到鲁班那儿去耍,如果他说你有缺点,一指点,我下回就好一点了;他如果点点头,就说明我们的工作有相当成绩0"在<数论导引>的序言里,华罗庚曾把搞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家找高手下,即与大数学家去较量。 l982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庚还将“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改成“观棋不语非君子,落予有悔大丈夫”。意思是说,当你看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指出来,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及时修正,这才是“真君子"与“大丈夫”。可见,华罗庚的这些想法是一脉相承的。  (摘编自王元<华罗庚》)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本文撷取华罗庚的若干人生片断,描写了他刻苦自学成才、研究数学的传奇经历,表现了一位杰出数学家的重要成就和贡献
A.华罗庚认为,研究数学如果把它割裂开来,只研究某个分支或其中一个小题目,不考虑“左邻右舍”,就无异于“画地为牢”。
B.在华罗庚看来,研究数学选定一个方向深入钻研很重要,但也要善于把握进退时机,该退却的时候就应该及时退却。
C.王元与潘承洞在国际数论学术会议上,报告了他们各自在解析数论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
D.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认识到,只有得到国外数学界“鲁班”的指点与肯定,才能达到“耍斧头”的最高境界·
【小题2】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华罗庚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华罗庚的数学教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小题4】“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并流传至今的熟语,华罗庚却从另一个角度翻出新意·对此,你认为华罗庚的改动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张梦阳:沉潜“鲁”海四十载
于仲达
张梦阳大半生时间致力于鲁迅研究,清寂的书斋,尘封的书籍,却能让一个学者得寂寞,坚守思想。一个冷板凳一坐就是四十年,这份寂寞谁能忍耐?现在的学术界,也早已经不是一片净土了,形形色色的人,各种各样的圈子,唯独缺乏“傻子”和“愚人”。张梦阳自称是“笨人”,自然做得是“笨事”。
从1982年至1991年,用了人生最宝贵的九年年华,主持编纂了五卷一分册一千万字的《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1992年至1999年用七年时间写作了《阿Q新论——阿Q与世界文学中的精神典型问题》和《悟性与奴性——鲁迅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国民性”》两本专著,与人合作翻译、出版了鲁迅生前多次力主翻译的《中国人气质》;2000年至2003年写作了三卷本一百八十七万字的《中国鲁迅学通史》;并输理了阿Q、鲁迅杂文等专题研究的学术史。近年构思和写作了鲁迅传《苦魂三部曲》,确实是功德无量。学院里每一个做鲁迅研究的,都已经把他的书当作工具书了。但也就是这种精神打动了我:在这人人争名逐利的年头,居然还有人把自己的时间贡献给鲁迅研究,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使许多专业研究者感到羞愧与欣慰。
鲁迅逝世以后的70多年间,研究他的论文和文章,汗牛充栋。张梦阳仔细爬梳了鲁迅研究史,认真加以搜集、输理、分析和综合,将鲁迅当作20世纪的一种杰出精神文化现象,作出高屋建瓴鞭辟入里的结论。做这样的工作,无疑要具有一种耐得寂寞的精神,先不说做研究,仅仅将有关鲁迅的论文和著作加以搜集和阅读,就需要多少时间?然后再对它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又需要多少时间?人之一生,除了吃喝拉撒休息应酬以外,还剩余多少时间?张梦阳居室宽敞、舒适,收入不多但足够花用。女儿一家已定居美国,职业医生,处于白领上层,居住着两层小楼、前后草坪的“豪宅”,生活优裕、稳定,多次要给他办绿卡,到他们那里长期居住。但美国优美的环境和丰富的物质,也没有能吸引住他。
40多年间,置身孤静斋忍受了多少清苦与寂寞?他在后记中写道:
又是一年秋风劲。北京出现了百年来最寒冷的秋天,尚未供应暖气,室内阴冷异常。而正是在这种难耐的环境中,终于写完了这部书的最后一个字。既觉得如释重负,又感到无限惆怅,写到最后时,竟禁不住热泪奔涌,顿有生命即将耗尽之感。
我是一个很笨的人,不仅才气不大,而且几乎没有什么所谓的才气,还颇有点愚钝。我所采取的首先是清代朴学家式的笨拙却很实在的文献资料搜集梳理法。第一步,大量收集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锐意穷搜,竭泽而渔,尽力做到没有遗漏;第二步,按照鲁迅学的方方面面和各个专题对论著资料进行分类;第三步,各类资料严格依照时间顺序排列,依序细读,做成编号卡片,卡片要求提炼精粹,简要评说;第四步,反复阅读卡片,思考问题,梳理脉络,辨析类型,探索含义,权衡得失,找出症结,列出提纲;第五步,在电脑上写作各个时期与各个分支的学史。写毕,反复与资料原文校核、订正,力求准确。这一道道工序,有如煎药煨汤,一道不可缺少,而且只能用愠火慢煨,不可急火猛烧。这样,仅《野草》学史就积累三百余张卡片,耗时整整半年。这的确是一项“费力不讨好”的工作,但是对于这种以文献资料为基础的书,只能这么办。因为这部书将来对于后世的价值,可能就在于文献资料的全面系统和确凿坚实。
可以想象,张梦阳完全是在经过长期孜孜砣砣、点点滴滴的愚笨准备后动笔写的,为了写作,他忍受住了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不是出自对于鲁迅的真正景仰,是不会倾情付出的。聪明人,是断不会受此精神折磨的。
张梦阳出生于1945年,从1972年在人民日报发表《鲁迅杂文辩证法研究札记》算起,至今已经整整四十多年,他的大半生都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鲁迅研究。1973年他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分配到河北农村教小学,行囊很小,被褥里包裹着的一套《鲁迅全集》却很重。小小的破屋里睡着三个人,寒冬的黑夜里,他只能从被窝里伸出头来,趴在床头前的一块木板上、借着一盏浆糊瓶做的小油灯读《鲁迅全集》,翻展的书页已经磨折得昏黄糙旧了。在这种艰苦环境中读书,激发了他顽强的生命意志,几年下来,他把《鲁迅全集》读得烂熟。一提到鲁迅重要的话,就能当场翻到出处。对鲁迅的思想本质也有了较深的领悟与理解。在艰难困苦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往往有了自觉担当社会责任的使命,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这两段名人(别林斯基、托尔斯泰)名言,让我懂得了什么才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最需要、最本质的东西,一切浮华终将在时间面前颜色尽失,留下的只是贡献给人类文化宝库的真正的思想艺术。(张梦阳答朱自奋记者问)
②张著的价值不仅在于全景式地描述了20世纪中国鲁迅学史的全貌,让我们看到20世纪中国精神文化史的一个侧影;更为深远的意义还在于科学学理精神和求实、正派学风之倡导与实行。(程致申《读张梦阳的〈中国鲁迅学通史〉》)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张梦阳潜心鲁迅研究,其成果之一就是用九年时间编纂了五卷一分册一千万字的《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
B.张梦阳对鲁迅的思想本质有较深的领悟与理解,出自对于鲁迅的真正景仰而产生研究鲁迅的兴趣,进而把《鲁迅全集》读得烂熟。
C.张梦阳全部穷尽了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排序,并依序细读,简要评说,再思考、梳理、辨析……每一道工序都不可缺少。
D.张梦阳不愿意去美国和女儿生活在一起,坚持在寂寞难耐的环境中从事鲁迅研究,显示了一个学者不慕名利,专心学术研究的精神风范。
E.张梦阳大半生时间致力于鲁迅研究,其研究成果已被很多人借鉴。他自己的行动和丰硕成果践行了自己的人生信仰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小题2】张梦阳自称是“笨人”,做的是“笨事”。结合材料,具体说明张梦阳做了哪些“笨事”?
【小题3】作为为人学者的人物评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小题4】作为一名专业研究者,张梦阳身上有哪些突出的品质?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5分)
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鲁迅
前一些时,上海的官绅为太炎先生开追悼会,赴会者不满百人,遂在寂寞中闭幕,于是有人慨叹,以为青年们对于本国的学者,竟不如对于外国的高尔基的热诚。这慨叹其实是不得当的。官绅集会,一向为小民所不敢到;况且高尔基是战斗的作家,太炎先生虽先前也以革命家现身,后来却退居于宁静的学者,用自己所手造的和别人所帮造的墙,和时代隔绝了。纪念者自然有人,但也许将为大多数所忘却。
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上还要大。回忆三十余年之前,木板的《訄书》已经出版了,我读不断,当然也看不懂,恐怕那时的青年,这样的多得很。我的知道中国有太炎先生,并非因为他的经学和小学,是为了他驳斥康有为和作邹容的《革命军》序,竟被监禁于上海的西牢。那时留学日本的浙籍学生,正办杂志《浙江潮》,其中即载有先生狱中所作诗,却并不难懂。这使我感动,也至今并没有忘记,现在抄两首在下面——
狱中赠邹容
邹容吾小弟,被发下瀛洲。快剪刀除辫,干牛肉作糇。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临命须掺手,乾坤只两头。
狱中闻沈禹希见杀
不见沈生久,江湖知隐沦,萧萧悲壮士,今在易京门。螭鬽羞争焰,文章总断魂。中阴当待我,南北几新坟。
一九○六年六月出狱,即日东渡,到了东京,不久就主持《民报》。我爱看这《民报》,但并非为了先生的文笔古奥,索解为难,或说佛法,谈“俱分进化”,是为了他和主张保皇的梁启超斗争,和“××”的×××斗争,和“以《红楼梦》为成佛之要道”的×××斗争,真是所向披靡,令人神旺。前去听讲也在这时候,但又并非因为他是学者,却为了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所以直到现在,先生的音容笑貌,还在目前,而所讲的《说文解字》,却一句也不记得了。
民国元年革命后,先生的所志已达,该可以大有作为了,然而还是不得志。这也是和高尔基的生受崇敬,死备哀荣,截然两样的。我以为两人遭遇的所以不同,其原因乃在高尔基先前的理想,后来都成为事实,他的一身,就是大众的一体,喜怒哀乐,无不相通;而先生则排满之志虽伸,但视为最紧要的“第一是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第二是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见《民报》第六本),却仅止于高妙的幻想;不久而袁世凯又攘夺国柄,以遂私图,就更使先生失却实地,仅垂空文,至于今,惟我们的“中华民国”之称,尚系发源于先生的《中华民国解》(最先亦见《民报》),为巨大的记念而已,然而知道这一重公案者,恐怕也已经不多了。既离民众,渐入颓唐,后来的参与投壶,接收馈赠,遂每为论者所不满,但这也不过白圭之玷,并非晚节不终。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近有文侩,勾结小报,竟也作文奚落先生以自鸣得意,真可谓“小人不欲成人之美”,而且“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了!
但革命之后,先生亦渐为昭示后世计,自藏其锋芒。浙江所刻的《章氏丛书》,是出于手定的,大约以为驳难攻讦,至于忿詈,有违古之儒风,足以贻讥多士的罢,先前的见于期刊的斗争的文章,竟多被刊落,上文所引的诗两首,亦不见于《诗录》中。一九三三年刻《章氏丛书续编》于北平,所收不多,而更纯谨,且不取旧作,当然也无斗争之作,先生遂身衣学术的华衮,粹然成为儒宗,执贽愿为弟子者綦(qí)众,至于仓皇制《同门录》成册。近阅日报,有保护版权的广告,有三续丛书的记事,可见又将有遗著出版了,但补入先前战斗的文章与否,却无从知道。战斗的文章,乃是先生一生中最大,最久的业绩,假使未备,我以为是应该一一辑录,校印,使先生和后生相印,活在战斗者的心中的。然而此时此际,恐怕也未必能如所望罢,呜呼!
(注)①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又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清末革命家、学者。光复会的发起人之一,后参加同盟会,主编《民报》。辛亥革命以后,逐渐脱离现实,钻入故纸堆中。1936年章太炎逝世后,一些人或作文诽谤奚落,或极力夸大他的学术成就,鲁迅因此做此文,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②汉代对文字学的通称。 ③传说中的仙山,这里指日本。④一九二六年八月间,章太炎在南京任孙传芳设立的婚丧祭礼制会会长,孙传芳曾邀他参加投壶仪式,但章未去。⑤古时初次求见人时所送的礼物。⑥极,很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参加太炎先生追悼会的人不到一百,原因是官绅组织,小民不敢参加。
B.三十余年之前,太炎先生木板的《訄书》我读不断,也看不懂,可见他的学术水平不算高。
C.在日本,我前去听先生的讲学,直到现在,他的音容笑貌,还在目前,而所讲的《说文解字》,却一句也不记得了,那是因为比之于学问,先生的革命精神更令我敬佩。
D.辛亥革命之后,先生逐渐藏起锋芒,退居于宁静的学者,成为一位纯粹的儒宗。
 
E.太炎先生对革命怀着满腔的热情,甘于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但遗憾的是他的志向都没有得到实现。
(2)“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上还要大。”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作答。(6分)
(3)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析章太炎先生的性格特点。(6分)
(4)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结合相关部分作简要分析。(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