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以“笨”取胜的鲍威尔
鲍威尔是美国第一位黑人四星上将和第一位黑人国务卿,同时也是历史上最年轻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又在美国四任总统班子中担任过不同高级职务。虽已退出政坛多年,但他在美国依旧是传奇人物。
1937年4月5日出生的鲍威尔,少年时期并没有显露出太高的读书天赋,甚至上小学时候被安排在“慢班”里,但他却继承了父母的勤奋。从14岁起,鲍威尔每年都会利用假期在一家玩具店做兼职。一天,店主人把他拉到一边,严肃地对他说:“科林,我觉得你应该去上学,你应该过更好的生活,你的未来不应该在这里。”这句话让鲍威尔第一次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
19岁那年,鲍威尔在长鸟一家百事公司做暑期勤杂工。虽然工作只是擦掉从盘子里洒出来的糖浆和苏打水,但他依然做得很起劲。同时,他发现所有勤杂工都是黑人,而瓶装流水线上的则都是白人。暑假结束后,老板对鲍威尔的工作十分满意,问他是否愿意再去工作。“当然愿意,”鲍威尔回答,“但我不想再当勤杂工。”第二年,鲍威尔成了瓶装流水线上的工人,和白人一起工作。日后,回忆起当时的成功,鲍威尔的解释是:“不管工作多辛苦,不管喜不喜欢做,喜不喜欢某个老板,喜不喜欢工作的环境和伙伴,我都会竭尽全力做到最好。”
1958年,鲍威尔从纽约市立学院毕业后,成为一名军人。在部队里,鲍威尔保持了和在杂货店时一样的工作原则。担任军官时,他以“微服私访”著称。他讨厌看到道路两旁刷得雪白的砖墙,以及饭厅里新出炉的糕点,因为这证明下级已经事先为他的视察做好了准备。他说,作为领导,职位升得越高,越容易被眼前的盛况和员工的奉承所蒙蔽,越难了解到细节。但越是这种时候,就越需要了解最基层所发生的一切。在军营里,他总是仔细检查铺位、壁柜和军用背包,甚至会察看缺不缺卫生纸,水龙头有没有坏的。在他看来,这些小事却可以说明大问题。
在与下属关系的处理上,鲍威尔也是公认的优秀的领导者。他认为管理者和领导者不同,管理者只是确立前景、任务和目标,而好的领导者会鼓励下属内化目标,从而实现目标。他一贯反对领导者威胁和辱骂下属,称这是“用狂飙突进运动代替领导艺术”。他不喜欢与下属斗智斗勇,也不与下属称兄道弟,但是却能让下属感到他的真诚善良和善解人意。鲍威尔经常对他的下属说“没有你,我真的不行,你是我们团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你就是团队的核心成员”。他很注重自身的工作能力,“如果当领导的对自己的工作不熟悉,自己都干不好,就别指望下属会尊重你了。”他认为真正的领导力和不变的尊重是在点点滴滴中建立起来的,是从基层、从普通大兵那里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居高临下可以要求得到的。
鲍威尔在部队中的出色表现使他步步高升,并最终获得总统青睐。1987年12月,里根总统邀请鲍威尔担任***后,他又在海湾战争中凭借出色的表现,在美国和西方世界赢得空前的声望。E.本文在记叙鲍威尔经典人生片段的过程中,多处引用其本人谈话,亲切真实,有说服力,凸显了鲍威尔的人格魅力和军事才能。
【小题2】为什么说“在与下属关系的处理上,鲍威尔也是公认的优秀的领导者”?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鲍威尔是如何一步步帮助美国取得海湾战争胜利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鲍威尔能够以“笨”取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14 03:44: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两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趣证幸。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顶烈日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给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宁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终生,我决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邀请他去东北筹办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的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农林大学的教材钢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设设务。
邓叔群生活俭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期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1960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教十名专轰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埋想。
(摘编自《中03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
相关链接
①邓叔群(1902-1970),中国真菌学家.福建福州人。曾任岭南大学、金酸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农学院和和东北农学院院长、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 )。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高等真菌》《中国的真酋》等。(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她教我劳动,晓我勤俭,并以民族英雄岳飞、成继光、林则徐等人的事迹勉勘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邓叔群>)
【小题1】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也不去美国,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这样做,既有现实因素,又有思想基础。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小题2】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小题3】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邓叔群有哪些突出表现?(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方成,一个幽默的符号
侯军
方成原本不姓方,他常戏言自己是孙悟空的本家;方成原本也不是学漫画的,他在大学学的是化工,正牌的理工科,没想到这辈子化工没学成,反倒直接上岗,当了一辈子“画工”——这就叫“歪打正着”。
方成的漫画充满幽默感。几十年间,他以画笔为投枪,针砭时弊,激浊扬清,如棉裹铁,如锥画沙,看上去并不是那么锋芒毕露,剑拔弩张,但是其深刻性和幽默感却如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画的那些国际时事漫画辛辣锐利,时效性和艺术性并重,给上一代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改革开放之后,他以漫画领风气之先,鞭笞丑恶,讽刺弊端,为拨乱反正革故鼎新鸣锣开道,《武大郎开店》等作品,一经面世,立即风靡全国,成为新时期讽刺漫画艺术的经典之作。方成善于将特有的机智和狡黠蕴藏在简洁的画面中,令人读后在会心一笑之余,更领悟到深蕴其间的批判意味。幽默,无疑是方成漫画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方成的语言行事也充满幽默感。前些年,生病住院了,要开刀。医生在手术之前嘱咐他,手术之后只能吃流质。他大声答应:“行,全听您的!”可是医生一走,就自个偷着藏起一个馒头,说是留着手术之后先“垫补垫补”肚子。孰料这个“作案动机”还没实施,就被人赃俱获,未遂。医生也不让吃肉,他偏说“生病的人更要吃好,不吃肉,那病能好吗?”酱排骨酱肘子,都让朋友买了来,偷偷藏在病房的小柜子里。手术之后,护士和家人要把他从手术车上往病床上抬,他却在被子底下说话了:“你们别乱使劲儿,听我口令:一、二、三!”得,大伙笑得全泄劲儿了。
方成的幽默感人尽皆知,可方成的“幽默学”却鲜为人知。他与相声大师侯宝林是多年挚友,更是艺术同道,两人时常在一起切磋幽默艺术的课题,侯宝林先生去世后,方成独自承担起创建中国式幽默学的历史使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他先后出版了10多本专论幽默的著作,还把讲座开到了大洋彼岸,在美国巡回了一圈,专做幽默学的报告。他让人在哈哈大笑之余,豁然醒悟:“哦,原来幽默不光是逗个乐子,它还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独特个性的折射,还应该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认识……哇,了不起的方成先生!”
方成真正了不起的是,他的幽默天性却是以一生的颠蹶坎坷打底的。早年遭逢战乱,颠沛流离,衣食无着,曾一度流浪到上海、香港等地鬻画为生。他常说,画漫画本是为了养家糊口。好不容易解放了,方成在报社有了稳定的工作,生活步入正轨,然而好景不长,随后爆发的“文革”浩劫,致使同为漫画家的妻子受迫害含冤而去,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孩子。从此,方成又当爹又当妈,拉扯着孩子艰辛度日,其窘迫困苦可想而知。或许正是这些苦难和艰辛,教会了方成以微笑来面对人生,使得他的幽默超越了一般的诙谐和滑稽。他常说,幽默不是挤眉弄眼,幽默是智慧的自然流露,是自信的个性显现,在曾经多灾多难的中国,老百姓的幽默多是含泪的微笑,是面对苦难的豁达和乐观。每当谈起这些话题,他的面容会立即严肃起来,语调也变得格外庄重。
方成已然是功成名就,照理说,他尽可以独享这份“一览众山小”的荣光。但是他不,他要与众人分享。于是,他出画集,要带上已经故去多年的老友钟灵一起出;办展览,要带上年龄与他正好打个对折的学生王林一起展。当然,我也有幸成为被方成“带着玩儿”的一个晚辈,我的纪实散文集《那些小人物》就是被方成“催逼”了10年才写出来的,方老还自告奋勇为这本小书绘制了全部漫画插图。
方成已经96岁高龄,依旧笔耕不辍,每天用毛笔画漫画,用电脑写文章。一生的曲折跋涉,化作书斋里的风静潮平。我在送给老人家94岁生日的生日蛋糕上写过一句话:“方老永不老!”他看后,开怀大笑。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5月8日第24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方成(1918.10-)原名孙顺潮,祖籍广东中山,生于北京。漫画家、幽默理论研究者,与丁聪、华君武被并称为中国漫画界的三老。方成是中国漫画界的常青树,晚年独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墨漫画,钟馗、济公、鲁智深、布袋和尚等等中国民间传说和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侠义之士,在他的笔下皆栩栩如生,神态逼真。(据搜狗搜索“方成”词条写成)
②方成的家洁净整齐,会让人以为家中有个能干的家庭主妇,但方成先生是一个人住。1977年6月17日,方成在“文革”中犯上严重抑郁症的妻子陈今言突发心肌梗塞辞世,至今已经37年。37年来,他一直铭记着与妻子一起度过的相濡以沫的岁月,一直在心中埋藏着对妻子的不朽爱情。
(1)下列对有关材料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方成生性幽默,对这一点,他既自知又自得,所以常对人戏言自己是“孙悟空的本家”。
B.方成以画笔为投枪,针砭时弊,激浊扬清,锋芒毕露,剑拔弩张,而其深刻性和幽默感却又如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道。
C.方成善于将特有的机智和狡黠蕴藏在简洁的画面中,上一世纪,他创作的国际时事漫画,还有新时期那些领风气之先的杰作,都体现了幽默的艺术特色。
D.住院开刀时偷偷藏起馒头和肉食,手术后护士和家人把他从手术车上抬回病床时,他竟自己喊口令,这些生活细节,反映了方成行事的幽默感。
E.学化工的做了一辈子的“画工”,96岁高龄仍笔耕不辍,最后与丁聪、华君武并称为中国漫画界的三老,方成在艺术界的声誉,决非浪得虚名。
(2)为什么说方成的幽默天性“是以一生的颠蹶坎坷打底的”?请依据材料简述理由。
(3)方成先生不仅画技精湛,理论研究成果丰硕,还具有许多值得褒扬的精神品格。试结合材料,对这些精神品格作概括说明。
(4)文中说:“方成的幽默感人尽皆知,可方成的‘幽默学’却鲜为人知。”依据材料所述,简要分析说明方成的幽默感与方成的“幽默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眼之父"南仁东:梦想与坚守
2017年9月15日,72岁的南仁东在美国治疗肺癌时去世。“他说,如果有一天他真的不行了,他就躲得远远的,不让我们看见他。”FAST工程调试组组长姜鹏回忆说,这可能就是南仁东的性格,希望保持着最有尊严的形象。
姜鹏来天丈台面试的时候,并不知道南仁东是谁,“只是感觉到他强大的气场,一看就是头儿’,甚至有点像‘土匪头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筹划FAST项目时,南仁东就一直留着一撮小胡子,过了20多年,头发和小胡于都已变得花白。在工地上他随意地穿着大汗衫,鼻梁上架着近视镜和老花镜,回北京又变
回了时髦老人。“出国参加学术会议也很注重形象,要带一箱子衣服去。”FAST工程办公室副主任张海燕说。
南仁东是1963年吉林省的高考理科状元,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文革”之后,在北京天文台读天体
物理的研究生。他是一个爱好艺术和哲学的科学家,尤其喜欢画画,在日本国立天文台访学期间,创作了一幅油画《富士山》,至今仍挂在校教学楼的大厅里。“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反射面周围的六座百米支撑塔要等间距排布,打乱排不是能减少很多工作量吗?结果他就一句话,那样不好看’。别看他忙,但做PPT特别讲究,有一次开完会其他单位的人问我,你们是请专人帮忙设计PPT吗,怎么版式那么好看?其实都是南老自己做的。”FAST工程副经理张蜀新回忆道。
“也许是因为喜欢艺术,他和一般科学家不太一样,想法不受拘束,很有想象力,经常会冒出很多创新点出来。”FAST工租接收机与终端系统高工程师甘恒谦说。
数千块单元组成的球面主动反射面技术是由南仁围的改变上,目的是通过改变单元反射面的位置来保持整个反射面的抛面形状,而FAST的反射面要进行大范围的运动,每一个单元反射面的作用是要将球面改成抛物面,通过主动的变形实现对天体跟踪式的观测。而要实现这种跟踪观测,对反射面上空的馈源舱①定位精度要求很高。
当时他们做过几个馈源支撑缩尺模型试验,馈源舱的指向一直不能达到最大的观测角要求。“由于馈
源舱是由塔上的钢索拉动的,角度始终趋向于水平状态,如果达不到40度的角度,就看不到银河系的中心。”甘恒谦说,南仁东很有想象力地提出,在馈源舱周围加一圈流体或半流体的“水环”,流体受到重力影响集中在某一方向,这样可以有效补偿姿态控制的不足之处,会使馈源舱的角度发生相应变化。不过后来通过与德国科学家的合作,FAST最终采用了钢索牵引驱动的轻量化柔性馈源支撑模式,“水环”的方案没有被采纳,但南仁东的想象力确实让项目组其他成员印象深刻。
与传统射电望远镜采用独立分块反射面单元技术不同,FAB主动反射面的主要支撑结构采用了创新性的索网技术,2002年FAST技术年会上,南仁东第一次正式提出这个概念。“我问南老师,原来的技术应
用很成熟了,为什么要改?他说:‘很简单,因为省钱。反射面放在索网上面,坑的弧度要求就没那么高了,
不然工程耗费会非常大。”甘恒谦说。
但索网的制造和安装难度相当大,首先是钢索结构超高疲劳性能的要求。索构建疲劳强度不得低于500兆帕,他们从知名企业购买了十余种性能最好的钢索結构进行疲劳试验,结果令人意外的是没有一家
符合FAST的要求。
“一开始并没有想到寻找合适的钢索材料会面临如此大的困难,”姜鹏说,“当时南老压力太大了,在两
年内,几乎总是寝食难安,这是FAST项目遭受到的最大的一次危机。”在想解决方案时,南仁东又开始了他天马行空的想象。“他甚至提出用弹簧作为弹性形变的体,来解决索疲劳问题,我觉得很不可思议,最后拿出一个终极版的弹簧方案,目的是说服他,如果这个方案不行,其他弹簧方案也不用考虑了。但他这么说,其实是望希大家都能发散思维,提出更多的新方案出来。”
FAST对钢索结构的性能要求已经远超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规范,因此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提相关产品,南仁东等人只能将方向转向钢索的研制中。当时发现并无可借鉴的经验,FAST必须从头开始解决材料的问题。姜鹏回忆说,因为无法确定问题的根源,所以研制工作要在涂层改善、锚固技术等几个方向上同时开展,在两年的时间里,经历了近百次的失败,几乎每一次的实验,南仁东都亲临现场,沟通改进措施。他们请来上海、南京等地的十几家单位以及国外钢索结构的顶级专家一起评审,同时也幸运地找到一家既懂技术又有经验,同时愿意配合的厂家,在工艺控制上为FAST提供经验和产品,最终钢索结构才终于被研制出来。
(节选自吴丽玮《“天眼之父”南仁东:梦想与坚守》)
【注】①馈源舱:里面装置有馈源,也叫作超宽带接收机,是FAST接收和回传信号的最核心部件,整个射电望远镜的反射面所接收到的全部宇宙信号,都靠它来收集。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南仁东油画《富士山》至今仍挂在国立天文台教学楼的大厅里,说明他在艺术上有一定的造诣,也有着自己的艺术审美。
B.姜鹏来天文台面试时对不认识的南仁东的感受是“强大的气场”“头儿”“土匪头儿”,说明南仁东既有魅力,又让人惧怕。
C.南仁东作为一个科学家,能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时地展现出艺术方面的想象和灵感,对于当今社会人才的培养模式,很有启示意义。
D.由南仁东领导的FAST工程在研究过程中遇到诸多难题,尤其是钢索结构的研制,经历近百次失败才取得成功,表明科学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FAST工程办公室副主任张海燕眼中,南仁东不同扬合的不同着装,既体现出他对职业的尊重,也表明他为人并不古板。
B.作为理科状元,清华无线电系的高材生,南仁东爱好艺术和哲学,尤其画画,这对他今后的科学研究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C.FAST采用球面主动反射面技术,主要支撑结构采用创新性索网技术,主要说明他善于在给自己制造的困难中前行。
D.本文写作上大量引用南仁东身边人的评说,客观真实地表现了南仁东的生活格调、兴趣爱好、工作态度,人物形象立体丰满。
E. 本文前面以较少篇幅介绍南仁东相关经历,后面以较多篇幅介绍天眼FAST相关情况,分别照应标题中的“梦想”与“坚守”。
【小题3】在“天眼之父”南仁东身上,你认为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张爱玲,苦涩独行里的短暂甜蜜
王肖潇
1956年,36岁的张爱玲和65岁的赖雅在纽约结婚。对于赖雅,张爱玲是命运赐给他的珍宝;而对于张爱玲,赖雅是生命中一段苦涩的旅程,但也给了她一个短暂甜蜜的归处。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里,将张爱玲排到鲁迅之前。他遗憾于张爱玲的才华在晚年没有得到发挥,并断言这是因为她“嫁了两个坏丈夫”。第二个丈夫就是赖雅。
对第二个丈夫赖雅,张爱玲未必以为他“坏”。一直到1994年10月5日她最后一次写信给庄信正,用的仍是夫姓“赖雅”。赖雅的签名书,她也一直带在身边。正如她自己归纳的“这婚姻说不上明智,但充满热情”。
1955年,35岁的张爱玲在美国驻港官方机构美国新闻处主任理查·麦加锡的帮助下移民美国。当时,美国有一种“文艺营”,为有才华的艺术家提供免费食宿。1956年3月,正在麦克道威尔文艺营创作英文小说《粉泪》的张爱玲,遇到了美国作家赖雅。
赖雅是才子。17岁,他就进入常春藤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文学,后来在哈佛大学读硕士,毕业后在麻省理工大学任教。中年时他投身左翼作家阵营,名噪一时。他也曾在好莱坞风光过,是颇受欢迎的剧作家。但他的晚景急转直下,多数作品得不到出版,因经济拮据入住文艺营。张爱玲知道这一切。“他和我一样身无分文,而年纪比我大得多,似乎比我更没前途。”但她还是爱上了赖雅。在她眼里,赖雅懂得自己,这就足矣。
1956年8月18日,65岁的赖雅和36岁的张爱玲在纽约结婚。张爱玲的好友炎樱见证了他们的结合。这场婚姻带给张爱玲的是生活的重负,这是她最不擅长处理的事情。婚后两个月,赖雅就中风了。12月19日,赖雅又发生脸部麻痹,送到医院,几乎无法说话。赖雅向她保证自己不会离她而去。但张爱玲知道,从此两人要靠她才能活着。而当时她只有微薄的、很不稳定的稿费。收到1000多美元的《秧歌》剧本改编费,她都会喜不自胜,因为这样就有钱租房了。但她珍惜清贫生活中的真情。在她38岁生日那天,两人做了点青豆、肉和米饭,饭后一起去看了场喜剧电影,步行回家后又把剩饭吃了。张爱玲告诉赖雅,这是她一生中最快乐的一次生日。
1960年7月,张爱玲加入美国国籍。她向赖雅提出,要去台湾和香港搜集资料,完成英文小说《少帅》。1961年,张爱玲刚到台北不久,赖雅又中风了。但张爱玲随后的5个月必须闷在香港一间极小的公寓里写剧本《红楼梦》,写到眼睛溃疡出血,却始终没有达到委托方的满意,拿不到预期的报酬。
那里,赖雅住在华盛顿,每月只有52美元的社会福利金,连房租都不够。张爱玲飞回美国时,赖雅记错了日子,提前一天到机场去接她,第二天又去了一次。之后几年,他的情况越来越糟,1963年,他跌了一跤,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家中“气氛阴郁”。1965年,他再次摔倒,股骨头断裂。之后又中风,瘫痪在床。张爱玲为了照顾赖雅,在他房间里放了张行军床。
那段日子里,张爱玲唯一的愉快,就是赖雅在精神尚好的时候给她讲好莱坞的笑话。这是张爱玲最爱听的八卦。
1967年4月,张爱玲受聘于马萨诸塞州康桥的赖德克利夫大学。她带着赖雅来到康桥。不久,76岁的赖雅悄然去世,没有举行葬礼,女儿菲丝安葬了他的骨灰。一年后,张爱玲在接受采访时说,人生是在追求一种满足,虽然往往是乐不抵苦的。对于赖雅,张爱玲是命运赐给他的珍宝。而对于张爱玲,赖雅是生命中一段苦涩的旅程,但也给了她一个短暂甜蜜的归处。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里,将张爱玲排到鲁迅之前,这是为了说明张爱玲在文学上的才华和造诣。
B.在赖雅去世27年后,张爱玲用的仍是夫姓“赖雅”。说明这次婚姻给张爱玲留下了甜蜜的回忆。
C.夏志清遗憾于张爱玲的才华在晚年没有得到发挥,并断言这是因为她“嫁了两个坏丈夫”。而张爱玲并不这样认为。
D.赖雅虽然给了张爱玲一段美好的记忆,可是在实际生活中,赖雅却是张爱玲生活中难以承受的负担。
E.“赖雅向她保证自己不会离她而去”“不会离她而去”,是赖雅给她的爱情承诺,是说自己会顽强地活下去,陪她走下去。
【小题2】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而对于张爱玲,赖雅是生命中一段苦涩的旅程,但也给了她一个短暂甜蜜的归处”。作者为何这样说?
【小题3】本文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4】“张爱玲在接受采访时说,人生是在追求一种满足,虽然往往是乐不抵苦的。”你是否认可张爱玲的这种说法。请结合材料内容具体阐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仁爱是中国人心灵家园的基石

董卫国

仁爱精神可从两方面理解

曾子把孔子自言的“吾道一以贯之”诠释为“忠恕”,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自己也说“忠恕违道不 ”,此处的“道”,自然是仁道。古代注疏说:“中心之谓忠。”所谓中心即内心,意即保持内心端正真诚的道德情感;“如心之谓恕”,所谓如心即如同己心,意即像感受自己的内心一样来体量和感通他人之心。忠恕是一体互通的,做到忠时,自然能够表现为恕;没有忠的功夫,恕亦难以维持。换言之,当人心消除偏私之心和固执意见的遮蔽,回归于其自身真实的状态,自然能够以一体同爱之情来感通万物。此即孔子所崇尚之仁道。所以,从根本上说,仁爱的精神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其一就是排除私心与偏见之遮蔽,从而保持内心情感之真诚无妄,表现为修养的功夫就是“克己复礼”,亦即忠道;其二就是能够同情于他人他物,保持感情之敏锐,防止心灵麻木,表现为修养的功夫就是“仁者爱人”,亦即恕道。这两方面一体互通。

忠恕虽然并非仁道之全部,但是作为践行仁道之方法,仁的精神恰恰就在忠恕之中。其中,忠是体,恕是用;忠是本源,恕是表现。现代人往往仅仅注重从爱来理解仁的精神,却忽視了本源。失去了内心的端正和清明,爱的感情就容易导向泛滥。儒家的仁爱精神,从根本上说,是本源于真心本性的一体同爱之情。这种一体同爱之情,必须以内心的端正和真诚为前提。相应的,对仁爱精神的培养也应从两方面落实,一者,培养敬畏精神,注重端身正己的态度;一者,培养敏锐的同情心,防止道德情感的麻木。

仁爱是有秩序有层次的

爱虽然是仁的基本内涵,但此爱并非抽象笼统之爱,而是在现实人伦世界中有秩序、有层次的爱。仁爱之发端 于孝悌亲亲之情,《论语》认为孝悌是“为仁之本”。现代有人批评儒家的孝道,认为孝道具有狭隘性,不及某些 所倡导的博爱。其实这是莫大的误解。儒家的仁爱精神绝非没有博爱,相反,恰是以博爱为旨归的,且这种博爱更为圆融,更容易落实。孝道与博爱并不矛盾,相反,两者一体互通,是本与末、源与流的关系。早在战国末期,孟子批评墨家之兼爱思想,即充分地阐明了这个道理。孟子批评墨家之兼爱,但并非反对博爱本身,而是认识到墨子所倡导的无差等之爱的内在矛盾。所谓无差等的兼爱,貌似令人向往,却违逆人的本心真情。所以,墨家提倡兼爱的逻辑最终导向了功利主义,所谓“爱人之父,人亦爱其父”。这样反而失去了博爱的真实源头和情感基础。

儒家则认识到,孝悌亲亲之情源于生命之自然连续性,由此,人最容易流露自己的本心真情。以此为源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自然能够有博爱之落实。相反,失去了孝悌爱亲之情,鼓动人们超越所谓家庭局限去平等地爱所有的人,这看起来似乎合理,却违背人之常情,往往流变为一种极端的集体主义。儒家所强调的孝悌爱亲之情,恰是一切伦理教化的根基,所谓“因亲以教爱”。时至今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依然是深入中国人心灵深处的伦理思维。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9月20日第10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把孔子讲的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大道诠释为“忠恕”,孔子自己也说“忠恕违道不远”,据此可推知:孔子承认“忠恕”即是他的仁道。
B.仁爱的精神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其一是排除私心与偏见,保持内心情感之真诚无妄的忠道;其二是情感敏锐,同情他人他物的恕道。这两方面是一体互通的。
C.忠和恕二者的关系可描述为:忠是体,恕是用;忠是内核,恕是表现形式。忠是本源,内心忠,自然能够表现为恕;内心不忠,恕亦难以维持。
D.仁道不只包括忠恕,但是忠恕却是践行仁道的方法,仁的精神在忠恕中得以体现。对仁爱精神的培养应从两方面落实,即注重端身正己的态度和培养敏锐的同情心。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仁的基本内涵是爱,这种仁爱是落实到现实人伦世界中的有秩序、有层次的爱,而不是只存在于人们心中的抽象、笼统、不切实际的爱
B.墨家主张无差等的兼爱,貌似令人向往,却违逆人的本心真情。失去了孝悌爱亲之情,鼓动人们超越所谓家庭局限去平等地爱所有的人,这看起来似乎合理,却违背人之常情。
C.孟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站在仁爱是现实人伦世界中的有秩序、有层次的爱的立场上,批评墨家的无差等之爱,但这并非反对博爱本身。
D.儒家的仁爱精神是以博爱为旨归的。这种博爱更为圆融,更容易落实,因为儒家的博爱“把别人的老人看作自己的老人,把别人的孩子看作自己的孩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儒家的孝道具有狭隘性,不及某些宗教倡导的博爱。其实儒家仁爱精神是以博爱为旨归的,且孝道与博爱一体互通,孝道是本是源博爱是末是流。
B.儒家的仁爱精神,从根本上说,是本源于真心本性的以内心的端正和真诚为前提的一体同爱之情。如果失去了内心的端正和清明,爱的感情就容易导向泛滥。
C.爱虽然不足以括尽仁之内涵,但仁以爱为基本表现形式。仁既非抽象的知识理论,远离人们的生活,也不是空洞假设,而是表现于人的情感生活之中。
D.墨家倡导无差等之爱,反对人们有孝悌之情,这违逆人的本心真情,失去了博爱的真实源头和情感基础,所以,墨家提倡兼爱的逻辑最终导向了功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