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共18分)
季羡林先生在他的《学海浮槎》中记录了他中学生活的这样一段细节:在学习方面,我现在开始买英文书读。……买英文书,只有一个地方,就是日本东京的丸善书店。……每次接到丸善书店的回信,我就像过年一般地欢喜。我立即约上一个比较要好的同学,午饭后,立刻出发,沿着胶济铁路,步行走向颇远的商埠,到邮政总局去取书,当然不会忘记带上两三元大洋。走在铁路上的时候如果适逢有火车开过,我们就把一枚铜元放在铁轨上,火车一过,拿来一看,已经轧成了扁的,这个铜元当然就作废了,这完全是损人而不利人的恶作剧。要知道,当时我们才十五六岁,正是顽皮的时候,不足深责的。
少年的天真、活泼、顽皮,在这里表现得充分无遗,假若季羡林能以这种心态度过他的青春岁月,呈现在我们今天面前的,将会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形象。
可惜,那只是短暂的返璞归真。须知,这是在济南城,不是在老家官庄,这是寄身于叔父的家,不是依偎在自己父母的膝下,环境变了,季羡林的个性也随之发生改变。怎么变?朝哪一方向变?季羡林晚年总结,他说:从我小时候的作风看,我本是一个外向的人,然而,后来怎么就转成了内向呢?这个问题,过去从未细想,现在回顾在济南那段生活,忽然有所感触,也就顺便给它一个解答。我认为,“三字经”中有两句话:“性相近,习相远”,可以作为参考,古人说得对,“习”是能改造“性”的。我六岁离开父母,童心的发展在无形中受到了阻碍。试想,我能躺在一个父母之外的人的怀抱中,撒娇打滚吗?不,不能,这是难以想像的。叔父当然对我好,但他“望子成龙”,要求十分严格。课余除了抓学习,还是抓学习,偶尔有一点示爱,比如给我从乡下带回几只小兔,也让人感到距离,那种只能身感,不能言传的距离。说到婶母,我不能说她虐待我,那样说不真实;但在日常生活中,小小的歧视,在她可能是不经意,在我却是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叔父有个女儿,我叫作秋妹的,她和我的待遇明显不一样。比如说,做衣服,有时就给她做,不给我做。偏心自己的亲生女儿,这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实事求是地说,拿一个母亲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叔婶,本来就是不现实的。话又说回来,要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有大人的开通,这是不可能的。一件两件,我也许不放在心上,三件四件五件,经得多了,难免潜移默化,影响到自己的价值取向以至性情。
季羡林的终生遗憾,是在母亲去世之前,整整八年,他没有回家看望一次。八年啊,八年!这期间,他读完初中,上高中,停学一年,再读,娶妻,生女,高中毕业,上大学,寒暑假回济南……如此漫长的过程,如此曲折精彩的变化,竟然没有抽出一些日子,回家看看。季羡林事后捶胸顿足,懊悔不迭,可以说,他一辈子浸泡在悔恨里。
终生遗憾,应该还有婚姻。且慢,季羡林在《寸草心》中,不是对妻子评价很高吗?请看他文章开头的叙述:“我因为是季家的独根独苗,身上负有传宗接代的重大任务,所以十八岁就结了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不在话下。德华长我四岁。对我们家来说,她真正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辈子勤勤恳恳,有时候还要含辛茹苦。上有公婆,下有稚子,丈夫十几年不在家;公公又极难侍候,家里又穷,经济朝不保夕。在这些年,她究竟受了多少苦,她只是偶尔对我流露一点,我实在说不清楚。”注意,这里说的是妻子的为人,那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也正因为这一点,季羡林对她十分敬重。敬重是一回事,疏离隔膜又是一回事。不信,再请看下列事实:季羡林1929年结婚,次年离家上清华,1934年毕业,回济南教书,1935年赴德,一去就是11个春秋。1946年回国,进北大,按说,他应该把家属接来同住的,那时一没有户口障碍,二没有经济之虞,但是———他没有!直到1962年,德华才迁来北京。算算看,从结婚到再度聚首,夫妻分居竟长达31年!
季先生一生有如此诸多遗憾,人生不完满。
人生有憾,至少是不完满。朱光潜先生说:“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季先生是大明白人,对一切早已参透,所以他有一篇随笔,题目就叫“不完满才是人生”。
【小题1】季羡林的人生遗憾有哪些?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6分)
答:
       
【小题2】简要分析文章第二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4分)
答:
 
【小题3】文章最后引用朱光潜先生的话和季老先生的一篇随笔的题目结尾有何作用?朱光潜先生的话和季老的“不完满才是人生”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联系实际简要探究一下。(8分)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1-30 10:18: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10月29日在北京胜利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全会及其通过的《建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描绘出新蓝图。
“‘十三五’规划将是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后的首个五年规划,公报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并用很重的篇幅强调坚持绿色发展,释放出党中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和信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白重恩说。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二:
8月4日,中央电视台开始在新闻联播节目推出《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启示录》系列报道。报道称,塞罕坝主动修复生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活标本。
三代人用了55年的时间,将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荒原,变成百万亩人工林海。塞罕坝林场的有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目前的112万亩,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80%。
今天的塞罕坝,绿水青山带来真金白银,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郁郁葱葱的林海,成为林场生产发展、职工生活改善、周边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中新网北京8月8日电(记者张尼)日前,第四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前面启动,督察组将分别进驻吉林、浙江、山东等8省份,这也标志着中央环保督察将实现对31省份的全覆盖。此前批次的督察中,已有上万人被问责。新一轮督察风暴又将揪出哪些环保“顽疾”引发外界关注。
从另—组数字上也能看出中央环保督察取得的成效。环保部副部长黄润秋近曰透露,此前的中央环保督察中,初步罚款约8.8亿元,立案侦查1183件,拘留1103人,约谈13593人,11390人,切实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环境问题,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四:
地球是你我共同的家园,建设美丽家园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一起参与、共同行动。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只当坐而论道的旁观者,而应成为躬身践行的参与者,从自己做起、从生活中—点一滴做起,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或许个人的力量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的,但聚沙成塔、积土成山,众人汇聚起来的力量就是磅礴伟力,唯此就能绘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幽静宜人”的美丽中国图景,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摘录自《南方网》)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并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B.塞罕坝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场后林场三代人用了55年时间植树造林112万亩,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范例。
C.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力度空前,堪称“风暴”,并将实现对全国31省份的全覆盖。此前各批次的督察取得了显著成效,第四轮督察又已全面启动。
D.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民生工程,政府有责,人人有责,面对这一项神圣伟大的工程,每一个公民都不能缺位,没有谁是旁观者。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一说明,从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到生态文明的总体规划,中央的顶层设计和科学布局为美丽中国建设描绘出了一幅宏伟蓝图。
B.材料二和材料三报道的角度有所不同:材料二着重树立生态文明的正面典型,提供示范;材料三着重呈现环境保护的具体问题,发出警示。
C.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塞罕琐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释放氧气等,创造了超过120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
D.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严厉的法治作有力的保障,材料三的一系列数字既展示了中央环保督察的成效,也反映出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E. 每个公民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 年下降40%-45%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就指日可待。
【小题3】(小题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概括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成道于贵州的王阳明
王阳明(1472-1529年),名守仁,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遗憾的是,当今人们只知王阳明生于浙江,却没有充分重视他“成道于贵州”的经历。其实,阳明心学的起点是“龙场悟道”,它奠定了王学的基石,并构建起“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论框架。
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兵部主事王阳明因得罪宦官刘瑾,触怒了明朝皇帝,被廷杖四十大板之后.发落到龙场,一住便是三个年头。王阳明惨遭此祸,自是孤独、寂寞、苦闷、悲戚。他由聚落千万家的京城,陡然降落到偏僻、荒凉的龙场,举目无亲,表食无着,不由得产生一种巨大的失落感,仿佛由天堂坠入地狱。他自知无处伸冤,万念俱灰,惟有生死一念未曾了却,于是对石墩自誓:“吾惟俟命而已!”他心乱如麻,恍恍惚惚,悲愤忧思无法排解,常常终夜不能入眠,起而仰天长啸,悲歌以抒情怀。诗不能解闷,复调越曲,曲不能解闷,乃杂以诙笑。
在此绝望之中,是淳朴善良的龙场人民给予他无私的援助,使他看见了希望的曙光,有了生活的勇气,重新站立起来,与命运抗争。他用生命的体验来面对人生,面对残酷的现实,走上一条艰苦、独特的道路。这是他人生中的一大转折,也是他学术思想的新开端。
龙场在万山之中,“书卷不可捣”,于是王阳明默记《五经》要旨,但凭自己的理解去领悟孔孟之道,省度程朱理学。这一改变,使王阳明摆脱了世间凡俗,跳出了“以经解经”“为经作注”的窠臼,独立思考,寻求人性解放。他在龙场附近的一个小山洞里“玩易”,在沉思中“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心境由烦躁转为安然,由悲哀转为喜悦,一种生机勃勃的情绪油然而生。
谪居龙场三年,使他最受感动的就是那些朴实无华的“夷民”,他们与王阳明无亲无故,却能拔刀相助,为他修房建屋,帮助他渡过了难关。这与京城中“各抢地势,勾心斗角”的情况相比,有如天渊之别。他体味到人间“真情”,深感“良知”的可贵,从中得到新的启示和灵感。
“千古龙冈漫有名”,这是王阳明谪贬龙场期间所写的诗句,用以怀念和赞颂三国时的诸葛亮。如今,这一诗句却成了后人对他的赞誉与缅怀。这龙冈,因王阳明而名扬四海:这龙冈,被人们誉为“王学圣地”。天下的王学,无论是浙中、江右、泰州、南中、楚中、北方、粤闽诸学派,抑或是日本的阳明学、朝鲜的实学以及东南亚、欧美的王学,寻根溯源,都以贵州为渊薮,以龙冈为始发地。王阳明一生中办过三个书院,最早的便是龙冈书院,在这里传习了第一批王学弟子,在他的<镇远旅邸书札》中提到陈宗鲁、汤伯元等16人。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实际上也是在龙冈形成的,开山之作就是《龙场生问答》与《教条示龙场谱生》。王阳明思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书院。贵州的龙冈书院、江西的濂溪书院和浙江的稽山书院,构成了王学传播的主要路线。
王阳明的文章被收入《古文观止》作范文的有三篇,其中有两篇是在贵州所作。篇是千古不磨的《瘗旅文>,激情所致,一气呵成,抒发忧郁愤懑之情怀,如哭如诉,句句是泪,字字是血,读后莫不黯然垂泪。另一篇是《象祠记》,阐述了“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哲理,萌发出“致良知”的思想。
相关链接:
①王阳明11岁时就立下圣人之志,先泛滥于辞章,继出入于释教道教,再遍读朱熹之书,经过26年的艰难探索,终无所得。直到37岁时在龙场的绝境中,王阳明放下得失荣辱,向死而生,终悟圣人之道。《王阳明年谱》:“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子事物者误也。”   
②朱熹认为;‘格物”就是向外物求天理,即通过一物一物去格,得知万事万物之理,最后豁然贯通,成为圣人。而王阳明认为,天理不在外物,而在人心:“格物”即正心,“致知”是良知。王阳明从此与程朱分道扬镳,初步建立起阳明心学的思想体系。《传习录》记载了王阳明对龙场悟道的体会:“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乃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对于立德、立功、立言的王阳明,当今人们对他的了解并不充分,尤其是忽略了他“成道于贵州”的人生经历和思想经历。
B.流放到环境恶劣的龙场之初,举目无亲,衣食无着,艰难困苦超乎寻常,王阳明产生了种种消极情绪,对人生非常绝望。
C.贵州龙场偏僻闭塞,贬官流放的王阳明躲在龙场附近一个安静的小山洞里沉思、品玩《易经》,心情好转,生命又恢复了生机。
D.与王阳明无亲无故的“夷民”为他修房建屋,帮助他渡过难关,这些底层人民以“真情”让王阳明感知到了“良知”的可贵。
E. “千古龙冈漫有名”,王阳明以诗明志,把自己比作隐居卧龙岗的诸葛亮,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小题2】王阳明在龙场悟出的“道”包含了哪些内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小题3】王阳明成道于贵州的人生经历给你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25分)
挑战爱因斯坦的人
王煜
1941年的一天,香港机场,一个年轻人,穿着一件非常臃肿的大衣,他的大衣里面密密麻麻全是插袋,插袋里面全是英文的物理研究书籍和资料。这个毅然抛弃在美国的一切优越条件、和新婚妻子一起回国、用教学和科研来参与抗战的人,就是后来被国际学界公认为“中国核能之父”“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卢鹤绂。11月,卢鹤绂抵达广东坪石镇的国立中山大学,任理学院教授。理学院院长康辛元在迎接卢鹤绂夫妇俩时,感慨地说:“你们从天堂坠入了地狱。”
1942年暑假,卢夫人产期将近,坪石镇没有妇产医院,夫妇俩只得乘小船去火车站,再转火车到湖南某县城。卢夫人出院后,卢鹤绂开始操持家务。每天,他背着孩子劈柴、做菜,地上鸡屎、牛粪满地。一日三餐忙完后,便在油灯下备课。在一座古庙里,他给大学四年级学生讲授理论物理、核物理、量子力学、近代物理等课程。
1944年,卢鹤绂向西逃避战乱。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卢鹤绂还一边讲课,一边密切关注国际学界的动向,能获得的学术杂志,他全部手写抄录下来,学术札记在炮火中也从未间断。他于1942年写成、1944年在国内《科学》上发表的《重原子核内之潜能及其利用》一文,全面阐述了核裂变的实验发现及有关理论,并预言了人类大规模利用原子能的可能性,被学界认为是“第一个给中国读者全面介绍原子能物理知识及其应用”的科学著述。
1955年,卢鹤绂被高教部调到北大技术物理系任教,进入了抽调全国院校教师办起来的、绝密的“546培训班”。在后来的“两弹元勋”中,有7位是卢鹤绂在“546培训班”的学生。当时的北大,教学条件非常落后,有些实验无法进行,教学难度很大。为突破难点,卢鹤绂采用了深入浅出、不看讲稿的讲解,许多本来很难理解的核物理过程,经他讲解,学员们理解得都特别深刻。
在“文革”那段特殊时期,卢鹤绂仍坚持科研。从1970年至1985年,他留下大量科研笔记。他的日记和一般人的不一样,在封面上标着“红”和“专”两类,“红”是记录日常生活的,“专”则记录专业内容。原来,他怕科研日记被人看到抓“小辫子”。
一直到晚年,卢鹤绂从未停止过在科研创新上的步伐。1995年,8l岁的卢鹤绂与他的弟子王世明撰写的《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验证》一文在美国《伽利略电动力学》上发表,该杂志的主编评价这篇论文:“开辟了挑战爱因斯坦的新方向。”这篇文章之前曾被美国《物理学刊》拒绝刊登,对此,卢鹤绂坦然地说:“一般编辑部都不敢登这种文章,他们迷信爱因斯坦,怕人家说他们不懂物理学。”他不怕自己被人认为是疯子,关于这篇论文,他说:“我不过是把天空戳了一个洞罢了!”正当研究要继续时,卢鹤绂于1997年病故,为世人留下八大提纲和正在进行的44项研究,已发表的论文仅仅是他研究内容的1/10。关于这项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质疑,美国国家科学院在2002年投入巨资,用发射卫星的手段,深入进行这方面的实验。
卢鹤绂除了是一位全球闻名的物理学大师,还是著名的京剧票友。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更增添了他的人格魅力。
卢鹤绂一生中多次登台演出京剧。在燕京大学求学期间,他和同学一起参加过公演并得到好评。在美国参加宋美龄发起的“抗日捐款义演”,演出《四郎探母》;1945年,再次登台为黄河赈灾义演献唱。他说:“中国的传统京剧蕴含着人生哲学,它对社会安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再说,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余,吟唱京剧,心情特别轻松愉快,不啻是一种‘醒脑剂’。还有,经常唱京剧可增大肺活量,对一个人的健康长寿很有好处。”
他甚至把京剧带到了物理课堂上。在讲到物理学上的概念马鞍点时,卢鹤绂说:“记得当年诸葛亮六出祁山,那个地方就是马鞍点。”说完竞唱了几句京剧。这样一唱,气氛变得十分活跃,马鞍点的概念也深深留在学生的脑海里了。
正因为在科学和人文上的深厚积淀,卢鹤绂去世以后,美国休斯敦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均为他树立铜像,美国檀香山市还把每年的6月15日定为“卢鹤绂日”。卢鹤绂百年诞辰之际,复旦大学也为他在校园里树立了铜像。在纪念大会上,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说:“卢鹤绂先生不仅是学术上的大师,同时是一个有故事、有情怀的人,这是最为珍贵的,是我们最为敬仰的。”
(摘自《新民周刊》2014年第27期)
相关链接
①卢鹤绂,山东莱州人。核物理学家。在家庭的熏陶下,卢鹤绂从小热衷于钻研理工科学。
②卢鹤绂治学严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他为复旦大学校庆80周年题词“格物致知、运用自如”。并解释说,物就是物质,格就是指探讨寻求它的规律性,把客观世界物质现象规律化。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卢鹤绂1941年11月抵达广东坪石镇的国立中山大学学校本部时,任理学院院长的康辛元在迎接中感慨地说:“你们从天堂坠入了地狱。”表达了对卢鹤绂夫妇无比的敬佩之情。
B.卢鹤绂“开辟了挑战爱因斯坦的新方向”,并为世人留下八大提纲和正在进行的44项研究,因此被公认为“中国核能之父”“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
C.卢鹤绂参与撰写的《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验证》论文是对爱因斯坦理论的挑战,最初却被美国《物理学刊》不懂物理学的编辑拒绝刊登。
D.无论在怎样的特殊条件下,卢鹤绂一方面始终坚持科学研究与创新,另一方面一生致力于物理基础理论的教育工作,取得了卓越成就。
E.卢鹤绂在科学和人文上均有深厚的积淀。基于此,国内外多所大学在校园里为他树立了铜像,卢鹤绂也成为后人最为敬仰的大师。
【小题2】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卢鹤绂夫妇“从天堂坠入了地狱”?请结合材料简述。(6分)
【小题3】卢鹤绂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促使其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6分)
【小题4】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说:“卢鹤绂先生不仅是学术上的大师,同时是一个有故事、有情怀的人,这是最为珍贵的,是我们最为敬仰的。” “有情怀”在文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就其中一个方面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高亚鸣
新中国的号角已经吹响,母亲的召唤深切而真实。周有光想到祖国此时最缺乏的是经济建设人才,就毅然放弃高薪从美国回来搞经济建设。他受邀到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任教,同时担任新华银行秘书长,还兼任人民银行华东区处长,身兼三职,乐此不疲。精力充沛的他和吴大琨、许涤新等经济学家一起创办《经济周刊》,受到金融界的关注。
1955年10月,周有光到北京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周有光受邀此行,全然出乎意料,却也正是会议主办方的高明之处。周有光虽然执著于经济学,但对文字、语言的爱好从未消减。20年代在圣约翰大学学习,周有光饶有兴趣地学起语言课程。40年代到美国工作,买到很多字母学的书籍,边写经济类文章,边写语言学文章,出版《中国拼音文字研究》。参加完文字改革会议后,周有光正式改行,真正把经济学丢开,把全部精力放在语言学的研究上。
中国的文字改革由来已久,古代人们为了学习汉字,创造了直音、反切等方法给繁难的方块字注音。1892年,福建人卢憨章出版专著《一目了然初阶》,这是首位中国人创制字母式拼音文字方案;1913年,政府制订注音字母方案,赵元任等语言学家不用中国汉字的符号,而用国际上流传最广的拉丁字母;新文化运动兴起,钱玄同论述了26个拉丁字母的世界通用性,蔡元培的《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公布于世;20世纪30年代,国内掀起了拉丁化运动的高潮,其简单易学的特点适用于广大群众,拉丁化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更具有广泛性和群众性。1935年,近七百位文化界人士签名发布《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方块汉字难认、难学,中国大众所需要的新文字是拼音的新文字。”
1954年,周有光出版《字母的故事》一书,为文字改革起了好头。但真正要做拼音方案可没想象的那么简单,周有光平时阅读语言学方面的书籍全凭兴趣,属于轻松的浏览,可工作要认真研究才行。由于资料有限,周有光想方设法联系国外研究点,请他们代买资料寄过来,周有光把拉丁字母在世界各国的应用情况摸了个底,在研究和总结了各国拼音历史以及各方面传来的方案之后,周有光提出汉语拼音拉丁化的原则,拿出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得到了语言学家们的认同。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汉语拼音方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拼音方案。1961年周有光出版《汉字改革概论》,提出了语言学和文字学的许多新问题,把文字改革变成一门学问,从世界的范畴研究汉字,意义深远。
国际标准化组织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合作下,讨论汉语拉丁字母字拼写标准问题已经很多年了,但因中国未参加而迟迟未作决定。1979年,波兰首府华沙国际标准化组织召开会议,周有光代表中国发言,提议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当时关于汉语的拼音方案很多,各国有各国的方案,如“鲁迅”一词就有20多种写法,给翻译、阅读等带来很大障碍。精通中、英、法、日四国语言的周有光和各国专家沟通,并在会上作题为《汉语的罗马字母拼写法:历史的发展和汉语拼音方案》的精彩发言。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认定《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开辟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通道。作为汉语拼音的领航者,周有光一直在探索并实践着汉语拼音与世界的接轨。联合国工作人员语言学会邀请周有光演讲,周有光了解到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中,英文占80%,法文占15%,西班牙文占4%,还剩1%是俄文、阿拉伯文、中文,很受震动。1983年周有光开始研究如何在汉语拼音方案中运用国际通用的正词法,解决拼音输入慢的问题,起草了《汉语正词法要点》,1988年《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公布实施。汉语拼音方案是音节的拼写法,正词法是语词拼写法,拼音正词法的问世,有利于用电脑进行拼音词语转换汉字,为传媒时代的到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摘编自《周有光传》)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A.为了报效祖国,尽快为国家培养最缺乏的经济人才,周有光回国后就和其他经济学家一起创办《经济周刊》,这一刊物受到金融界的关注。
B.在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后,周有光便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语言学的研究上来,为汉语拼音的问世、发展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而殚精竭虑。
C.因为汉语拼音方案中没有考虑到国际通用的正词法,所以在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中中文占不到1%,这引发周有光开始了新的研究。
D.从古代的直音反切等方法到20世纪30年代的拉丁化运动,中国人研究探索解决方块汉字难认、难学的问题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
E.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娓娓道来的生动叙述,讲述了周有光领航汉语拼音的事迹,塑造了一位勤于著述、精于研究的语言学家的形象。
【小题2】从文中看,作为汉语拼音的领航者,周有光的主要功绩是什么?请简要论述。
【小题3】周有光的汉语拼音方案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