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一代学人傅斯年
韩石山
①傅斯年的七世祖傅以渐是清代开国第一状元,是康熙的启蒙老师。康熙曾为其祖宅题词“传胪姓名无双士,开代文章第一家”。他的曾祖傅继勋是清朝名臣李鸿章、丁宝桢的老师。他的父亲傅旭安曾任东平龙山书院院长。傅斯年六岁进入私塾,十一岁读完《十三经》,是 “五四”学生领袖之一;1919年底赴欧洲留学,先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后转入伦敦大学,1923年入柏林大学哲学院,广泛涉猎西方科学教育、文化典籍。这些使他形成了中国现代自由知识分子的人文品格。
②抗战胜利后,大学复员的时候,本来是要让傅斯年当北京大学校长的,他觉得胡适更合适,就推荐胡适。胡适在美国一时回不来,他说那我就当代理校长,等胡先生回来就交给胡先生当。这个人办事很有魄力,很果断,当了代校长以后,凡是敌伪时期在北大当教授的,一个也不聘。理由是当年抗战爆发后,学校要求能走的教授都走,发给路费,你不走可以,但不能在敌伪办的北京大学当教授,这就是伪教授。冰炭不相容,忠奸不两立,他对那些留在敌伪统治区、觍颜事敌的教授太痛恨了。还有一个理由,他说,他这是要给胡先生当校长铺平道路,难事自己来做。这就叫有担当。傅斯年学问好,办事能力也强。他是胡适的学生,胡适就很佩服他的办事能力,说他是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记忆力最强,理解力也最强,能做最细密的绣花工夫,又有最大胆的大刀阔斧的本领,这都是人世间最难合并在一个人身上的才性。
③抗战开始后,因为他的名望和地位,当了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相当于战时国会议员吧。这期间他做了件了不起的事,就是把行政院长孔祥熙赶下台。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还是比较廉洁的,到了抗战后期,就开始腐败了。最有名的案子是行政院长孔祥熙的美金公债案。傅斯年知道了这个案子,决定在参政会上提议案揭发。蒋介石知道了,让陈布雷以老报人的资格跟傅斯年谈谈,说这样做对中国的形象不利,他听从了陈的劝告,表示不提议案,但一定要在参政会上提出质询。
④说到做到,果然一九四四年九月七日,张群向国民参政会提出施政报告后,傅斯年就提出他的质询。对傅斯年的质询,财政部的答复,有些采取了敷衍塞责的态度,有些坚决否认。蒋介石怕事情闹大,亲自出面宴请傅斯年为孔祥熙说情,蒋介石问傅斯年:“你信任我吗?”傅斯年说:“绝对信任。”蒋介石说:“你既然信任我,那么就应当信任我所任用的人。”傅斯年说:“委员长我是信任的,至于说因为信任你也就该信任你所任用的人,砍掉我的脑袋我也不能这样说。”蒋介石最终免了孔祥熙的行政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之职。事情过后,傅斯年在给胡适的信上说了他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他说:“我一读书人,既不能上阵,则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我于此事,行之至今,自分无惭于前贤典型……士人之节,在中国以此维持纲常也。”只有读书人保持气节,才能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这几句话,最能体现出傅斯年的人文品格,该说的话就要说,该做的事就要做,一定要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他这样做,全是基于一个读书人的良知,一个读书人的社会责任感。也就是文天祥说的,“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他真可以说是做到“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了。
⑤一九四九年,傅斯年随国民党政府到了台湾,任台湾大学校长。他当台大校长,在整顿台大校风上下了大力气,他曾在报上说:“我现在运用我曾三次在报纸上披露的一段话重说一遍,就是假如有人发现我,或是其他台大主持人,以人情收容任何一个学生,那么我们便是作弊,应该受国法的惩罚,并受社会的制裁。”同时在校长室门旁写着这样一行大字:“有为子女入学说项者,请免开尊口”。一九五○年十二月二十日上午,傅斯年因脑溢血去世,年仅五十五岁。
⑥这个人可说一生清贫,身无长物。临死前一两年,他的西装旧了,看见朋友买了套新西装,样式很好看,也想买一套,一听价钱很贵,就不买了。一个大学校长,买套好西装不应当算什么事,可他就是买不起。这样的人,真可说做到了孔子说的: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选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文品格》,有删改)
【小题1】概括文本①段的内容,并分析其作用。(4分) 
【小题2】请结合文本④段的内容,分析这篇评传的特征。(5分) 
【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述傅斯年先生的哪些品质在今天还有积极意义。(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7-20 10:59: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
王肖潇 朱东君
1917年7月,胡适撰写了大量有关白话文运动及文学革命的文章。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胡适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口号,大力推广白话文。
胡适身体力行,创作出版中国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在中华诗国开创了一个以“胡适之体”为特色的白话自由体新诗流派;他创作出中国第一个白话散文剧本《终身大事》,开创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新形式;他的散文,“清新明白,长于说理讲学,好像西瓜之有口皆甜”;他热心提倡传记文学,所写的白话传记,文字清新晓畅,具冲淡自然之美;他还率先用白话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出版了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译本。
由于胡适的倡导和朋友们的努力,白话文学很快取代了文言文学的地位,风行全国。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明令规定,小学教材一律采用白话新课本。胡适的白话革命大获成功。
在北大教英国文学和英文修辞学,对留美7年的胡适来说毫不费力,难的是教中国哲学史。原先教这门课的陈汉章功底扎实,但思想陈旧。他从传说中的伏羲讲起,讲了一年才讲到《洪范》。有同学问他:“照如此讲法,一门中国哲学史何时才能讲完?”他回答:“无所谓讲完讲不完。若说讲完,一句话可以讲完;若说讲不完,那就永远讲不完。”胡适接课后,学生对他表示怀疑:“一个从美国新回来的留学生,如何能到北京大学讲中国的东西?况且才二十几岁!”谁知胡适一上来就非同凡响。这位比学生大不了几岁的新派教授,迈着轻快的步子走上了讲台。他抛开以前的课本,重编讲义,劈头一章是“中国哲学胚胎的时代”,用《诗经》作时代的说明,丢开唐虞、夏、商,直接从周宣王以后讲起。这样一改,给那些言必称三皇五帝的旧脑筋以沉重的打击,用当年听课的学生顾颉刚的话说,“骇得一堂中舌桥而不能下”。
顾颉刚听过几堂课后,认为胡适讲得不错,便找到当时最敢放言高论的同学傅斯年,要他去听一听,以决定要不要将这个新来的老师从哲学系赶走。学历史的傅斯年听后果然觉得不错,便对那些“不以为然”的学生说:“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一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
就这样,胡适的中国哲学史课程取得了成功,那些思想保守的教师不仅没看成他的笑话,相反,选修胡适课的学生越来越多,一些外校学生乃至社会青年也慕名来旁听,26岁的胡适因此成了北大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
在北大讲授中国哲学史的同时,胡适以自己博士论文为基础,改写成《中国哲学史大纲》讲义,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该书由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亲自作序,是中国学者第一次用近代学术观点和方法整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专著,出版后立即风行海内,不到3年就再版7次,影响空前。年纪轻轻的胡适立即成了中国学术界的“泰山北斗”。
胡适站稳脚跟后,北大变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胡适参与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帮助和指导进步学生。他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易卜生主义》被视为“个性解放的宣言”。他借易卜生之口说:“社会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摧折个人的个性,不使他自由发展。”胡适因此“暴得大名”,成为青年心目中风头无二的新文化领袖。
(选自《环球人物》2015年第4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胡适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致力于推翻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言文,虽与陈独秀政见不合,但与其同为五四运动的核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百度百科)
②与马克思主义者的分歧,贯穿了胡适的一生。这种分歧的根源不仅仅在于胡适的改良主义思想,还在于胡适缺乏一种理想主义情怀。(北大历史学系教授彭小瑜)
③1919年年底,胡适整理出新文化运动的4条纲领: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这是胡适对新文化运动最后的贡献。此后,他与被他召唤起来的、走上街头投身历史洪流的新青年分道扬镳。(《“男神”胡适》)
④胡适一生中,花在思想作战上的精力太少,结果在左右澎湃的浪潮下,他的声音渐渐沦为浪花余沫。他本人也变得老惫而世故,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不能相比。这是胡适的悲剧,也是中国自由主义者的悲剧。(台湾历史学家李敖)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身体力行,大力推广白话文,由于他的倡导,白话文学很快取代了文言文学的地位,他的白话革命也得到了北洋政府教育部的支持。
B.胡适最终与被自己召唤、投身历史洪流的新青年分道扬镳的具体原因至少有四种:对马克思主义者的误解、个人自由主义泛滥、改良主义思想、缺乏理想主义情怀等。
C.胡适回国讲中国哲学史时,重编讲义,丢开唐虞、夏、商,直接从周宣王以后讲起。这样一改,给像陈汉章、傅斯年等那些言必称三皇五帝的旧脑筋以沉重的打击。
D.这篇文章语言平实,通过胡适在北大任教授的相关情况的介绍,以及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等的说明,让我们了解了一个有才气,有个性的胡适形象。
E.有些思想守旧的北大老教授准备嘲笑教授英国文学、英文修辞学和中国哲学史三门课程的年轻胡适,但最终胡适通过个人的努力让自己成为被学生称赞的老师。
(2)文本写陈汉章讲中国哲学史的相关内容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北大为什么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其原因。
(4)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内容加以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告别布鞋院士 难忘一颗初心
余建斌
“布鞋院士”,68岁的李小文1月10日离世,消息来得很突然。
尽管他留下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会。但他离去的当晚,网络社交平台上,对他的怀念还是铺天盖地,一如他在去年因光脚穿布鞋授课而走红,成为网友口中“不起眼却身具盖世神功的扫地僧”,和大众眼中“有个性、有才华、有风骨”的科学家。
李小文的“走红”,在于他身上折射出的巨大反差。最初的反差,是他朴素、不拘小节的打扮,与大众心目中的院士形象相去甚远;随着他被挖掘出更多极富个人魅力的生活细节,一个成就了“20世纪80年代世界遥感的三大贡献之一”,同时却又极为淡泊名利、执着科研的科学家形象,与人们印象中被浮躁风气浸染、公信力有所消解的科学圈形成了又一个反差。可以说,李小文个体的“出现”,实际上激荡起了社会群体潜意识的涟漪,乃至被认为有助于重塑科学界的榜样和信心。
客观地讲,由于近年来学界出现的一些杂音,科学家的形象多少被打了折扣,长大后做一名科学家也逐渐不是小孩子们脱口而出的梦想。尽管如此,普通公众还是会对真正的科学家肃然起敬,为难以理解的科学奥秘而着迷,对科学的向往和情结依然牢固。
一大批包括李小文在内的科学家,一直是承载这种理想标杆的坚实基础。刚刚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89岁的于敏院士,曾隐姓埋名三十载,“两弹一星”元勋的称号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大的社会知名度,他觉得“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92岁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植物学家吴征镒说,“我感觉到学无止境,后来居上。”孙家栋院士则只给自己打了及格分……每一位做出大成就的科学家,从事的领域、个人的性格难说相似,但求真务实的态度往往相似。“布鞋院士”最吸引人的地方,自然不是科学家的朴素,而是科学家的专注。
有人用“纯粹”来形容和赞美李小文,但对李小文自己来说,他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态度更可能是习惯,是兴趣,是爱好。只是爱“酒里乾坤,三杯两盏淡酒间与学生趣谈诗书武侠”,爱用“黄老邪”之名在博客上写写涂涂,在自己的科学天地与人小过几招。“布鞋院士”盛名之下,仍是一个喜欢光脚穿布鞋的“技术宅男”。他遵从的,只是自己的“一点素心”,一颗初心,无关其他高大上的形容词。
李小文的一名博友说,李小文多少有些魏晋文人的风骨,而这种风骨,就是现在学术界缺少的真性情,是学者本分的回归和做学问应有的那种心态。
李小文大学时期的校友戴绍基说,李小文的言行,维护了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本色、随性,这种影响甚至比他在遥感领域作出的贡献更可贵。
就在几天前,1月7日,李小文以高票当选北京师范大学第六届“感动师大”新闻人物。由于他酷爱阅读金庸小说,颁奖词也颇具武侠风:“一点素心,三分侠气,伴你一蓑烟雨任平生。”当时他因身体原因未能出席,但想必是乐意听到这样的评价的。
(选自2015年1月12日《人民日报》《新京报》)
相关链接
①李小文1947年3月2日生于四川自贡,中国科学院院士,专长于遥感基础理论研究,李小文-Strahler几何光学学派的创始人,硕士论文被列入国际光学工程协会“里程碑系列”,在国内外遥感界享有盛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也是973项目“地球表面时空多变要素的定量遥感理论及应用”的首席科学家。(摘自《新京报》)
②他有自己的一套金钱观,认为钱的作用在本质上是“非线性和非单调性”的。对比较贫困的青年学生来说,很少一点钱,也许就能帮助他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或是拯救一条生命,产生比较好的社会效益。
几年前,李小文拿出李嘉诚基金会奖励自己的钱,在母校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设立了以其长女命名的“李谦”奖助学金。
对于这奖助学金,李小文解释“自己有口酒喝,就感觉进了‘非线性区’,没什么负担,就捐了”。(摘自《中国教育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布鞋院士”早已是网络红人,可是他淡泊名利,以期重塑科学界的榜样和信心,于是立下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会。
B.有人用“纯粹”来形容和赞美李小文,但李小文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态度更可能是习惯,是兴趣,是爱好,无关其他高大上的形容词。
C.于敏院士、植物学家吴征镒、孙家栋院士、李小文院士等一大批科学家,一直是真正科学家的理想标杆,普通公众对他们永远是肃然起敬。
D.目前,科学圈被浮躁风气浸染,公信力有所消解,因此科学家的形象被打了折扣,成为一名科学家也不是小孩子们脱口而出的梦想。
E.李小文曾以高票当选“感动师大”新闻人物,其颁奖词颇具武侠风,想必一生酷爱阅读金庸小说的他是乐意听到这样的评价的。
【小题2】为什么李小文要求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会,但他离去的当晚,网络社交平台上,对他的怀念还是铺天盖地?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小题3】李小文的“走红”,在于他身上折射出的巨大反差。这种反差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小题4】作为一位成功的科学家,李小文是怎样表现出他的“一点素心,一颗初心”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一代人师蔡元培
刘继兴
被***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斗士和教育家,尤其是他创造的北大辉煌,历来为人所敬仰。
他上任不久,就向全校发表演说,倡导教育救国论,号召学生们踏实地研究学问,不要追求当官。同时在管理中革故鼎新,将北京大学原来的那一套封建腐朽的条例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使北大成为鲁迅所说的“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
蔡元培深知,要振兴一所大学,仅靠思想与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注重人本,师资才是最关键的。他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的当日,就力劝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考虑到出任文科学长需要一定资历方能通过,蔡元培甚至为陈杜撰了履历,使他顺利地到北大任教。梁漱溟投考北大未被录取,他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讲佛教哲学的文章《究元决疑论》,蔡元培看了认为是“一家之言”,就破格请他来北大任教,讲印度哲学。这一年,梁漱溟年仅24岁。
蔡元培执掌北大之后,强调自己的治校方针是:“依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在蔡先生这种办学方针的指引下,那时北大不但聘请“左派”和激进派人士李大钊、陈独秀当教授,请西服革履的章士钊、胡适当教授,还聘身穿马褂、拖着一条长辫的复辟派人物辜鸿铭来教英国文学,喜谈怪论的国学家黄侃,甚至连赞助袁世凯称帝和筹安会发起人之一的刘师培,也登上了北大教坛。特别是“性博士”张竞生,被封建卫道士辱骂为“四大文妖”之一,在半封闭半蒙昧的中国,张竞生的言论绝对算得上耸人听闻,惊世骇俗,也被蔡元培延揽来北大讲“美的人生观”。
蔡元培当北大校长期间做得最骇人听闻的事是开放女禁。那时有一个勇敢的女生王兰向蔡先生请求入学,蔡元培就让她到北大当了旁听生。这件事当时轰动了全北大、全北京。此后招生时,就允许女生和男生一样地应考了。这是男女同校的开始,后来各大学都兼收女生了。
学术上的争论则更多。蔡元培均能很好地处理各方的关系,连最顽固的、拖着一条长辫的教授辜鸿铭也对蔡校长深为钦佩。1917年,蔡元培出版了《石头记索隐》一书,提出《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的概念。由于恰逢五四时期,人们“反对满清”的情怀甚重,因此这本书在当时得到了广泛传播。1921年,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矛头直指蔡元培。他毫不客气地指出蔡的索隐是牵强附会的“大笨伯猜笨谜”的方法。胡适为了推翻蔡元培的观点,曾到处寻找录有曹雪芹身世的《四松堂集》这本书。就在他求而不得、心灰意冷、近乎绝望的时候,蔡元培却托朋友为他借到了此书。胡适根据书中的史料记载,更加充分地证明了自己关于《红楼梦》是“曹雪芹自述”的说法。在蔡元培的影响与治理下,北大容纳了各派的学说和思想,空气新鲜得很。特别是教师们对于学术争论的态度,都颇具大师风范。如有一次钱玄同在讲课,对面教室里黄侃也在讲课。黄侃大骂钱玄同的观点如何如何荒谬,不合古训;而钱玄同则毫不在乎这些,你讲你的,我讲我的。
蔡元培的两袖清风,也是有口皆碑的。1935年9月7日,蒋梦麟等联名给蔡元培祝寿,提出要为一生清廉直至晚年仍全家租赁房屋连藏书的地方都没有的老校长造一所“可以住家藏书的屋”。后来这个计划虽然由于抗战全面爆发而未能付诸实现,但反映了北大师生对蔡元培的深深敬爱之情。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蒋介石在重庆主持公祭,红都延安则举行各界追悼大会。***在唁电中称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蒋梦麟的挽联是“大德垂后世,中国一完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蔡元培一生的真实写照。
伟哉蔡元培!
(选自《天津日报》中《兼容并包 雅量似海:一代人师蔡元培》一文,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蔡元培为胡适借书一例,体现了蔡元培身体力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以身垂范,雅量高致,绝不以权压人。
B.24岁的梁漱溟在北大这个舞台上尽情施展,终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哲学家。可以说,北大成就了梁漱溟,梁漱溟也成就了北大。
C.蔡元培病逝后,***和蒋介石分别在延安和重庆举行了追悼大会,充分说明了蔡元培先生在中国知识界的影响。
D.蔡先生求贤若渴,唯才是举,且不拘一格。为了让陈独秀能顺利地到北大任教,他甚至不惜违背原则,亲自为陈杜撰了履历。
E.在北大,即使两个老师之间学术观点大相径庭,甚至面对课堂上有辱骂对方的现象,大家也见怪不怪,相安无事。
(2)蔡先生为何能创造北大的辉煌?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3)鲁迅赞誉当时的北大“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4)蔡元培先生除了作为独树一帜的教育家、大学者值得我们敬仰外,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和仿效的品质?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关于艺术家  冯骥才
①人类艺术史的进程中,两次迈出巨人的脚步:一次是从自发的艺术到自觉的艺术,一次是从自觉的艺术到艺术的自觉,后一次的缘故是艺术家的出现。自此,艺术就变得无比艰难。
  ②艺术家的工作是把艺术个性化。创造的含义就变为独创。艺术中没有超越,只有区别,成功者都是在千差万别中显露自己。艺术家的个性魅力成了他艺术的灵魂。于是,平庸与浅薄被视为垃圾,因袭模仿被看做偷窃,都是艺术的淘汰物。但是如何把个性魅力变成个性艺术?艺术家们各有各的秘密。
  ③凭借着他们的努力,创造一个世界。这世界不是现实世界的复制。智慧到处发光,才华到处流溢:所有颜色都是语言,所有声音都有灵性,所有空间都充满想象。这世界的一切,都是由无到有,每个人物都是虚构而成,还要同活人一样有血有肉有性格有心灵,可是这些人物的生命却从不依循活人的生死常规;不成功的人物生来就死,成功的人物却能永恒。有时,他们在书中戏中电影中死去,但在每一次艺术欣赏中重新再活一次,艺术有它神秘的规律。由于艺术的本质是生命,它一如人的生命本身,是个古老又永远不解的谜。
  ④艺术家生存在自己的艺术中,艺术一旦完结,艺术家虽生犹死。长命的办法唯有不断区别别人,也区别自己。这苛刻的法则便逼迫艺术家必须倾注全部身心,宁肯在人间死掉,也要在艺术中永生。难怪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七颠八倒,在虚构的世界里却不会弄错任何一根纤细的神经。反常的人创造正常的人物。人们往往能宽恕艺术中的人物,却不能宽恕生活中的艺术家。他们照旧默默吃苦受罪,把用心血锻造出的金银绯紫贡献给陌生的人们。一旦失败,有如死去,无人理睬;一旦成功,自己却来不及享受。因为只要不再超越这成功,同样意味着告终。
  ⑤但真正的艺术又常常不被理解。在明天认可之前,今天受尽嘲笑:成功不一定在它的诞生之日。不被理解的艺术与失败的艺术,同样受冷落,一样的境遇,一样的感觉。艺术家最大的敌人是寂寞,伴随艺术家一生的是忽冷忽热的观众、读者,和一种深刻的孤独。
⑥这便是我心中的艺术家,天生的苦行僧,拿生命祭奠美的圣徒,一群常人眼中的疯子、傻子或上帝。但如果没有他们,人类的才智便沉没于平庸,生活化为一片枯索的沙漠,好比没山,地球只是一个光秃秃黯淡的球体。选自《当代人》(2012.第9期)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思路。(6分)
【小题2】为什么说艺术的本质是生命,它一如人的生命本身,是个古老又永远不解的谜?(6分)
【小题3】关于艺术家,作者对他们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