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报业第一人:王韬 施亮
林语堂曾经称赞王韬是中国新闻报纸之父”
王韬是江苏省苏州人,他的父亲为乡村塾师,亦是饱学之士。王韬少年聪慧,从父苦读古代经史。1847年,王韬父亲在上海设馆授徒,也有学者推测他为英人所设的墨海书馆服务。次年春天,王韬至上海探望父亲,在墨海书馆首次与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及两个女儿会面,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这次相见时,麦都思盛意邀请王韬留墨海书馆工作,但王韬却未应邀。第二年农历六月其父去世,王韬因经济窘迫,遂应聘至墨海书馆,从此接触西学,耳目为之一新,一生事业始发轫于斯。
王韬于1870年重返香港,曾经在一段时间内为《华字日报》撰稿。不过,这份由外国人掌控的报纸当然不会为中国人说话。他颇感言论不自由的束缚,很多自己的政见不能得到充分表达。四年后,他在友人黄平甫帮助下集资买下原英华印书院的印刷设备,成立了中华印务总局。随后又创办了《循环日报》。这是第一份“华人资本、华人操权”的新闻政论性报纸,也是清末第一份传播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也可以说,是当时中国人自办报纸出版时间最长也影响最大的。王韬担任首任《循环日报》主编,他与香港报业人士交往甚密,比如《华字日报》的陈廷蔼等都是其好友,良好的人脉关系使他在报业声望很高。中国知识分子古来就有“清议”传统,王韬在报纸上以“遁窟废民”、“天南遁叟”、“欧西寓公”等笔名撰写的政论文章大都刊登在“中外新闻”栏目里,据学者研究约有上千篇,大概分为三种内容:一是评说国际时事和中外关系;二是呼唤社会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各方面;三是议论社会生活中如防火、防盗、禁赌、赈灾等实际问题。他还邀请了郑观应等具有早期改良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写文章,痛陈列强瓜分中国的危险,主张学习西方,变法自强。《循环日报》的新闻版分“京报选录”、“羊城新闻”、“中外新闻”等栏目。除日报外,每月另出月报一册,选择重要新闻和评论文章汇编而成,单独发行。《循环日报》还有固定的商业性专栏,如“香港目下棉纱花匹头杂货行情”、“公司股份行情”、“船期消息”等,商业经济信息占了一版、四版两个版面,新闻占了二版全版和三版半个版面。全报约一万八千字,商业经济交通信息占一万一千字,新闻占七千字。由于经济版适应了香港、广州及澳门地区华人贸易的需要,成为了报社的主要收入,使之能长期维持经济独立。
经过多年办报,王韬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他在许多论文中阐述了办报目的、报纸职能与作用,报纸应该坚持的立场及主笔的遴选等。他提倡报刊应发表自由言论,彰显其民主议政的职能;主张加强报刊信息沟通的功能,担负起“广见闻、通上下”的桥梁作用;还强调报刊应当“辅教化”,明确其去恶扬善和开启民智的社会责任。他特别呼吁报业从业人员应该道德高尚,通晓古今,因为报纸不仅要“博采群言、兼收并蓄”,传播新知识,而且要评论时事,开启民智;“纪事”和“述情”两方面都要求报人有“通才”的业务素质。
王韬以《循环日报》主编身份,应日本《报知新闻》邀请,1879年前往日本进行为期四月的访问。这次访问被认为是“中日两国新闻工作者之间的第一次交流”。王韬考察了东京、大阪、神户、横滨等城市,他深刻感受到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发生的巨变。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国内的文字、文化、风俗甚至政治生活领域都存有中国古风,所以他总情不自禁将两国加以互相比较。他认为,中国应该学习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政治变革经验,提倡西学,发展工商业和新式交通事业。但是,他也对当时日本社会盲目崇拜西方、全盘西化等种种做法持否定态度。日本之行使他思考了很多,后来写成了《扶桑纪游》一书。他晚年时中日关系紧张,发生甲午战争,他由于对日本社会状况有较深入的了解,所以能够提出对付日本的诸多方策。
王韬于1884年重归故国,主持格致学院,后来发展为岭南大学,曾经为国内培养了许多人材。王韬在这一段时间,曾经与洋务派的丁日昌、盛宣怀等官宦交往甚密切,但他更多的精力放在著书立说上,写了不少文章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他反对闭关自守,呼吁变法图强以挽救民族危机。
1897年秋,王韬阖然长逝于上海寓所。
[注]王韬(1828-1897):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原名得宾,1862年改名韬,字紫诠,号仲韬,又号天南遁叟、蘅华馆主等。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E.文章写王韬主持格致学院,与洋务派的盛怀宣等官宦交往,照应前文,表现王韬对教育的重视与开明。
A.王韬曾经为香港《华字日报》撰稿,自己的政见无法得到充分表达,这是他自办报纸的动因之一。
B.王韬担任首任《循环日报》主编之后,身体力行,经常在该报纸发表政论文章,针砭时事,主张西化。
C.王韬在业界具有良好的人脉关系,报纸又办得内容丰富务实,形式多样,因而能长期保持经济独立。
D.文章写王韬应《报知新闻》的邀请前往日本进行访问一事,从交流角度突出了他是中国报业第一人。
【小题2】文中说“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为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林语堂称赞王韬是“中国新闻报纸之父”,你赞成这一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2:24: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汤道耕(艾芜)出生在一个乡村教师家庭,祖父给他取名叫做“道耕”,是希望他能够“耕读传家”。

汤道耕的祖上来自湖北,迁徙的路艰辛而漫长,凭的是“人生贵自强,自强则白手可成家,他乡可发迹。勿畏难而诿命,何患事不成耶”的豪气,积得一份家业,这种人生贵自强,白手成家的豪气在后辈的血液中暗暗传承,直到汤道耕这里,光着脚,墨水瓶挂在颈子上,再次印证了祖先独自闯荡天下的勇气和韧劲。

1925年的暑期,汤道耕从四川省师范学校肆业。他踏上成都望江楼下有些摇晃的木船,沿着府南河顺水而下,悄悄走出了亲人们的视线,开始了三十年背井离乡的生活。在路上,群山的优美与静寂,山民的淳朴与穷困,盗马贼的凶悍和灵巧,边地少数民族的独特风俗,缅甸的异域情调……他来到,看见和说出。

从四川到云南,道耕看到太多兵匪造成的祸乱对穷苦人家正常生活的骚乱。道耕为了安全夹杂在商队中,像那个时代和那个土地上的一只眼睛,来到,看到,并注定了后来用自己的笔说出那些无人知晓的山里人家的苦难与悲怆。

赤脚流浪,墨水瓶挂在脖子上,一步一步,汤道耕走成了著名作家艾芜。

艾芜在丁玲的介绍下加入了左联。在“左翼作家联盟”这个词组中,别人看中的是“左翼”,而更能吸引道耕的却是“作家”,他希望从这个组织里的作家那里能够学习到文艺写作知识,也结识一些写作上的朋友。

真正有时间在上海的亭子间坐下来以后,艾芜开始用笔温习自己当年的漂泊史,这使他在这个喧嚣嘈杂的大都市中找到难得的宁静。1933年冬,他完成了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南行记》,其中《三峡中》讲述的是一些典型的社会底层游民的生活,故事中的环境就是一个典型的“江湖”。读书流浪人的艾芜,加上小时候熟悉的读物,包括他的笔名,父亲所入的游民组织哥老会都对他产生潜在影响。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作者对游民生活不由自主地有着一种同情。他的叙述已经带有真实和幻想相混合的色彩,同时这种想象还受到左翼革命思想的制约。

艾芜的中篇小说《春天》得到茅盾等人的好评,这篇小说从社会的政治经济层面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饱含着艾芜对家人、故乡的深情。这种流行于左翼文坛的文学范式后被称为“社会剖析小说”,影响深远。

1961年,艾芜被安排到云南去体验生活。一路的参观给艾芜带来写作的激情,他似乎再次找到了原来创作《南行记》的感觉,迫不及待的写作“南行记续篇”。这无疑满足了《南行记》读者对“续”的好奇,也再次给艾芜带来荣誉。

1981年2月,艾芜受邀进行了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南行。云南的一路上,回忆着自己的经历,倾听着别人的遭遇,震憾于死亡一样的沉默,血的控诉,更加让艾芜感到人世之沧桑凄凉。9月起第三次南行的写作陆续发表,合集叫《南行记新篇》。

(选自王毅《艾芜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艾芜(1904-1992),原名汤道耕,艾芜是笔名,他开始写作时,因受胡适“人要爱大我(社会)也要爱小我(自己)”的主张的影响,取名“爱吾”,后慢慢衍变为“艾芜”。

(选自“百度百科”)

②艾芜的文章想象大胆,情调浪漫的色彩形成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而艾芜的性格却是认真刻苦、一丝不苟,他被称为“墨水瓶挂在脖子上写作的作家”。

(选自2007年8月1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艾芜和沙汀的友谊》,有删改)

③三次南行,对于艾芜的写作乃于他的一生都意义重大。南行,似乎成了艾芜一生的一条主要线索,成了艾芜写作的一个原点,他一次次地回到这里。

(选自黄岳年《南行百年说艾芜》,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三十年背井离乡的生活让艾芜看到了老百姓的淳朴与穷困,领略到了边地的独特风情以及异域情调,为他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B.艾芜的祖父给他取名叫做“道耕”,是希望他能够“耕读传家”,虽然艾芜没能“耕读”,但他一生笔耕不辍,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C.艾芜被称为“墨水瓶挂在脖子上写作的作家”,是因为他虽然赤脚流浪,生活艰难贫困,但始终认真刻苦、一丝不苟地进行创作。
D.艾芜加入“左联”看中的是“作家”这个因素,此后,他创作的《三峡中》《春天》等作品,体现了左翼革命思想对他的影响。
【小题2】艾芜的小说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小题3】艾芜的创作以“社会剖析小说”为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艾芜能够创作出“社会剖析小说”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世间最美的坟墓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奥地利)茨威格

①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将被后代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庄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曾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新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②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nulla crux,nulla coroma——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和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想干你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人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能打动人心的了。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注①nulla crux,nulla coroma:拉丁文,意思是“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

【小题1】分析第②段画线句“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2】赏析第②段“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一句用“嬉戏”写阳光的表达效果。
【小题3】根据文中信息,为下面托尔斯泰墓的照片写一段说明文字(限字60以内)。

托尔斯泰墓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回转长沙以后,我就在政治上做更直接的活动了。自五四运动以来,我的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学生政治活动上。我是湖南学生报纸《湘江评论》的编者,这个报纸对于湖南的学生运动有很大的影响。在长沙,我帮助成立文化书社,这是一个研究新文化和政治趋向的团体。这个社和新民学会都激烈反对当时的湖南都督大混蛋张敬尧。新民学会更是厉害,领导了一次学生大罢课来反对张,要求将他撤换,同时派遣代表到北平和西南去,去煽动反对张敬尧。当时孙中山在西南活动,张为报复起见,就禁止《湘江评论》出版。

这件事过后,我代表新民学会到北平去,并在那里组织了一个反军阀的运动,新民学会将反张的斗争扩大而为普遍反军阀的运动了。在北平我做了一个新闻社的社长,来推动反军阀工作。在湖南,这个运动得到了相当的成功。张敬尧被谭延闿打倒,并在湖南成立了一个新政府。这时学会中开始分成两派,左翼和右翼——左翼主张来一个社会、经济及政治的彻底改革。

 1919年,我第二次到上海。在那里我又一度的碰到陈独秀。我和他第一次相见是在北平,当我在北大的时候,他给我的影响也许比那里任何人所给我的都大。那时我也见过胡适,访问他,要他援助湖南的学生斗争。在上海我和陈独秀讨论我们的计划,组织一个湖南建设协会。过后我回长沙,开始组织这个协会。我在那里得到一个教员的位置,同时继续我在新民学会里的活动,那时协会有回湖南“独立”的计划。

1920年冬,我将工人第一次政治地组织起来,并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苏联革命史的影响下,领导他们。我第二次到北平时,我读了许多关于苏联的事情,同时热烈地寻找当时中国所能见到的一点儿共产主义书籍。三本书特别深印在我的脑子里,并且建立了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它是历史的正确解释后,此后丝毫没有过动摇。这几本书是:《共产党宣言》,第一本以中文印的马克思主义书籍,考茨基的《阶级斗争》和柯卡普的《社会主义史》。1920年夏,我在理论上和某种程度的行动上,变成马克思主义者,并且自此以后,我自认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同年我与杨开慧结婚。

【小题1】对这个时期自己政治活动的叙述表现出***怎样的特点?
【小题2】本文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杂剧之父关汉卿
曹金洪
关汉卿,元代剧作家,号已斋叟,金末元初人。关汉卿生活在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特殊的时期:由蒙古族统治的元朝。关汉卿出身于行医世家,由于医术高明,他曾做过太医院尹这样的高官,但因有志而不能施展抱负,不久,便辞职离官。但关汉卿生性洒脱,没有沉湎于抑郁不得志的不快之中。
多才多艺的关汉卿“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在著名的散曲《南吕一枝花不服老》套数中,他是这样描述自己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那,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这篇散曲,写得诙谐老辣,笔力横肆,充满自信、自负、自嘲、自乐的情趣,不但是研究关汉卿生平思想的主要依据,也是元代散曲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关汉卿熟读儒家经典,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所以,在他的剧作中常把《周易》《尚书》等典籍的句子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不过,他又生活在仕进之路长期堵塞的元代,科举废止、仕子地位下降,使他和这一代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处于一种进则无门、退则不甘的难堪境地。和一些消沉的儒生相比,关汉卿在困难中较能调试自己的心态。他放下仕子的清高,转而以开阔的胸襟面向下层,流连市井,受到了生生不息、杂然相见的民间文化的滋养,因而写杂剧,撰散曲,能够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地运用民间俗众的白话、三教九流的行话,而作品中那些弱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也在流露着下层社会的生活气息与思想情态。关汉卿在文艺活动中吹拉弹唱、能歌善舞。他口齿伶俐、语言幽默,形象动人,经常粉墨登场,成为人们公认的“梨园领袖”。关汉卿擅长用文艺形式对人间的不平事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他耳闻目睹大量的野蛮事件,常常义愤填膺,于是,他便把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编写成杂剧演出,有时甚至自编、自导、自演来揭露现状。
关汉卿的杂剧内容有强烈的现实性,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在人们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情况下,关汉卿写下了自己的“惊天地,泣鬼神”的代表作《窦娥冤》,剧中描写了一个弱小无靠的寡妇窦娥,在贪官桃杌的迫害下,被诬“药死公公”,斩首示众。窦娥的冤案有巨大的典型意义,作家以“人命关天关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提出了封建社会里“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强烈控诉了封建制度与民为敌、残害人民的罪恶。
关汉卿的剧作里,既有皇亲国戚、豪门权势之类的凶横残暴,“动不动挑人眼,剔人骨,剥人皮”的血淋淋的现实,又有童养媳窦娥、婢女燕燕的悲剧遭遇,反映的生活面十分广阔;既有对官场黑暗的无情揭露,又热情讴歌了人民的反抗斗争。慷慨悲歌,乐观奋争,构成了关汉卿剧作的基调。在关汉卿的笔下,写得最为突出的是一些普通妇女形象,窦娥、赵盼儿、杜蕊娘等,性格鲜明,各具特色。他们大多出身微贱,蒙受封建统治的种种凌辱和迫害。关汉卿描写他们的悲惨遭遇,刻画他们的正直、善良、聪明、机智的性格,同时又赞美了他们强烈的反抗意志,歌颂了他们敢于向黑暗展开搏斗、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在那个特定历史时代,奏出了鼓舞人民的主旋律。
有人说关汉卿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这话没有任何夸张。他的部分作品,如《窦娥冤》《拜月亭》《单刀会》等七百年来一直上演不衰,并为我国戏曲里的悲剧、喜剧的关目处理、各种舞台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典范。
(相关链接)
①关汉卿长期生活在大都,南宋灭亡后,他到了杭州、扬州等地。他的散曲《杭州景》写下了他亲眼看到的杭州的繁荣和美丽。关汉卿的交往十分广泛,与杂剧作家、演员(青楼女子)、官员都有交往。
②在关汉卿创作的六十余种杂剧作品中,流传下来的仅有18 种,如《窦娥冤》《救风尘》《蝴蝶梦》《鲁斋郎》《拜月亭》等。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关汉卿曾做过太医院尹这样的高官,但因其高明的医术在官府无法得到施展,不久,便辞职离官,专注于治病救人。
B.在剧作中,关汉卿常把《周易》《尚书》等典籍的句子信手拈来,运用自如,由此可见他熟知儒家经典,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
C.关汉卿流连市井,受到了杂然相间的民间文化的影响,因而写杂剧,撰散曲,能够左右逢源,然而“白话”“行话”却损伤典雅。
D.关汉卿的作品中刻画了窦娥、赵盼儿、杜蕊娘等正直、善良、聪明、机智而又勇于反抗的普通妇女形象,她们性格鲜明,各具特色。
 
E.关汉卿生活在仕进之路长期堵塞的元朝,处于一种进则无门、退则不甘的难堪境地,却能调试自己的心态,保持清高品格。
(2)文中多次引述了关汉卿的作品及其内容,作用是什么?
(3)简要分析关汉卿作品在思想内容方面的特色?
(4)联系文本内容,谈谈关汉卿为什么被称为“梨园领袖”。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任新民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莫基者之一,他和黄纬禄、屠守锷、梁守槃一起被誉为“中国航天四老”。

任新民是安徽省宁国市人。1940年,任新民毕业于重庆军政部兵工学校大学部,赴美留学后获得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被布法罗大学机械工程系聘为讲师。1949年8月回国。

1952年,任新民进入新中国第一个军事学院——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工作。钱学森在东北参观重工业工厂时注意到了任新民,邀请他一起创建中国的航天事业,任新民欣然应允。1956年8月调任北京参加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筹建工作。从此,任新民开启了自己的“航天人生”,他的一生就与中国航天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一开始,任新民在五院担任的是总体技术研究室主任,后来很快任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部主任。他第一个任务是去接收从国外引进的P-1导弹模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测绘仿制,探索导弹和火箭知识,大家互教互学。在导弹研制冲刺阶段,外国专家全部撤走。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在中近程导弹的自行设计工作中,任新民担任副总设计师,主管发动机研制工作。“东风二号”于1964年6月29日飞行试验取得圓满成功。之后,由任新民全面负责研制工作的“东风三号”研制成功,使中国仅仅用了10年的时间就完全独立地拥有了中程导弹。

任新民曾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曾担任试验卫星通信、实用卫星通信、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等6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被亲切地誉为航天的“总总师”。

在1958年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第一次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地球卫星。该卫星最后被定名为“东方红一号”,而运载它的火箭为“长征一号”。任新民担任该运载火箭的总负责人。经过5年多的艰苦奋斗,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成功发射了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而揭开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序幕。任新民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等研制试验的有功人员,被周总理称为“中国放卫星的人”。

1980年5月18日,中国向南太平洋预定海城成功发射了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任新民担任发射区技术总指挥。

在1986年到1990年5年的时间里,任新民相继领导研制和发射成功了5颗通信卫星,为我国的电视、广播、电教、通信、数据库提供了有效的服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986年前后,年逾古稀的任新民,又被任命为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工程、改进的返回式遥感卫星工程、新型返回式遥感卫星工程、发射外国卫星工程等5个工程的总设计师。1988年9月,长征四号运载火箭发射第一颗风云一号气象卫星获得圆满成功,当天就收到卫星云图照片。

1986年他被任命为对外商务发射卫星工程的总设计师。1990年初春,他坐镇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首次主持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的发射,成功地将亚洲一号通信卫星准确送入预定地球同步轨道,圆满完成了发射任务,实现了我国用国产运载火箭进行国际商业发射零的突破。

1992年中国的载人飞船工程在全国各地有关单位全面开展起来。此时任新民已经是77岁的老人,但他仍然坚持参加研制中的各重大技术难题研讨会、各类评审会。后来的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的发射他都要亲临现场。

2003年10月15日,迈入88岁高龄的任新民,再一次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目送着神舟五号飞船将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载上太空遨游。

有人说,任老的一生波澜壮阔,因为参与了众多航天工程的论证、实施。但他自己却说:“我一生只干了航天这一件事。”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新民受过良好的教育。早年毕业于重庆军政部兵工学校大学部,赴美留学后获得密执安大学研究院硕土学位和博士学位。
B.任新民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元老。参与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筹建工作,与黄纬禄、居守得、梁守一起被誉为“中国航天四老”。
C.任新民为我国中近程导弹研制作出了贡献。他全面负责“东风二号”“东风三号”的研制工作,其成功使中国完全独立地拥有了中程导弹。
D.任新民始终献身祖国航天事业。在他已是77岁的老人时,他仍然坚持参加载人飞船研中的各重大技术难题研讨会、各类评审会。
【小题2】下列材料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任新民的人生是“航天人生”,自1952年他进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工作后,他的一生就与中国航天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B.任新民1960年参与了我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的发射,还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
C.任新民1958年开始负责研制“东方红一号”,在“长征一号”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后,周总理称任新民等为“中国放卫星的人”。
D.任新民88岁时,不顾年迈再一次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目送着神舟五号飞船将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载上太空。
E.本文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任新民一生对祖国航天事业的重大贡献,大部分章节都以年份开头,使文章读起来条理清晰。
【小题3】任新民领导研制并成功发射的通信卫星有什么意义?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