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齐白石的蒲草帽
孙 越
①清同治九年,齐白石从其外祖父周雨若读书一个月后,开始学习描红。八岁的齐白石坐在离家三里路的枫林亭王爷殿的一张长木椅上,正是初夏,阳光强烈,他戴着一顶宽边草帽。那顶草帽有多种用途,既可以戴在头上遮太阳,也可以拿在手里扇风,还可以垫在屁股下面坐在路边的土坎上。他那顶草帽与众不同的地方,还在于不是湘江平原上农人们惯常戴的那种金黄色的麦秸草帽,而是青色的,显得格外的招眼和时髦。齐白石用习字的纸裁了一半,画了一个渔翁。那个渔翁也带着草帽,是很平常的那种。齐白石看着那渔翁,笑了笑,那渔翁看着他,似乎也笑了笑,互相也都明白了对方笑的含义:齐白石想说渔翁像个稻草人,渔翁觉得齐白石像刚从草丛中钻出来的绿冠草鸡。
②就这样,齐白石“性喜画”的特质在他那儿时的草帽下显露出来。从此,齐白石画出了许多有特色的细小生灵,并因此而成为一个知名的画匠。
③齐白石的画本是发自性情,很普通的花草鱼虫,但这些画让后来的人们觉得奇怪和新鲜。奇怪和新鲜的东西总能引发人们的好奇心,然后就顺理成章的成为哲理或艺术。历史往往是这样,重要的、核心的、真正的有益于后人的东西,总被淘汰、遗忘或是销毁,而将一些鸡毛蒜皮留下,并且充作神圣的经典。譬如就齐白石这个人而言,应该留下来的倒不是很随意的涂鸦和只言片语,而是那顶青青的蒲草编的草帽。因为他真正的思想和技艺在那上面,在每一根蒲草的纤维上面。
④齐白石喜欢躺在草地上睡觉,尤其是在容易惹人疲倦的夏日。他放松自己,仰面朝天的躺着,将草帽罩在脸上,舒坦而惬意。他听得见泥土的声音,草的声音,炊烟的声音,以及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发出的微弱的声音。他闻得着天的气味,云的气味,泥土和草丛中看不见的虫子的气味和南风从湘江带来的水的气味。这些声音和气味缓缓地带着他进入梦乡。他的梦很茂盛,像那些压在他身下的茂盛的野草。《山行见砍柴邻子伤感》就是这时候的产物,野草一样的产物。一个回忆的片段,一幅嬉戏的图景,“来时歧路遍天涯,独到星塘认是家。我亦君年无累及,群儿欢跳打柴叉。”后来王训《白石诗草跋》云:“山人天才颖悟,不学而能。一诗既成,同辈皆惊,以为不可及。”齐白石从此又被冠以文人之头衔,后人每当提及齐白石,总认为其是一大家,琴棋书画样样通。而历史和人们并不知道,那个梦正是随着他的鼾声,留在那顶蒲草帽上的。睡醒之后,齐白石什么都不记得,回到家里,才发现有个梦粘在草帽上,他便将那梦收拾,记录下来。
⑤这当然是许久前的事,现在齐白石还在那地方,就是他曾经画渔翁、做梦的后来叫做湘潭的地方。齐白石纪念馆与其说是他的纪念馆,不如说是他的精神和思想的庄园。鱼和柴火好像还在各自的状态之中,但此鱼亦非彼鱼,此柴亦非彼柴,都是些后来的变种。齐白石还是那样,悠闲散淡。他当然是以雕塑的方式出现的,一张稍稍苍白而修长的脸,手臂和腿较长,服装似乎有点不伦不类。但他确实是齐白石,是那个在描红纸上画渔翁的齐白石,是那个躺在草地上睡觉和做梦的齐白石。
⑥回到眼下的情景,我站在魏公村小区十号楼前,在我面前的是齐白石的墓,墓前石碑上刻着齐白石生前所篆“湘潭齐白石之墓”。我发现少了件东西,是草帽!草帽是乡野里的东西,民间的东西,也就是说是齐白石那时候作为散淡花匠的东西。后来他成为大师,人们便顺理成章地认为应该与那顶粗糙的蒲草帽无缘了。人们总爱犯这类错误,只不过是以想当然代替本质。其实,就在湘江两岸,以及更多的地方,那种蒲草帽已经很多了,齐白石因此有些高兴,因为蒲草帽罩着的那些头脑里,多多少少都有些活着的花鸟鱼虫……我站在那里,朝他的墓碑笑了,感觉此时齐白石也朝我笑了笑,我把手中蒲草帽放在了他的墓前。我总认为,真正的齐白石是离不开蒲草帽的。
选自《北京文学》 2010年第10期
【小题1】请简要分析“蒲草帽”在文章中的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小题2】文章第④段的语言表达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真正的齐白石是离不开蒲草帽的”?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小题4】文章第③段中,作者称齐白石的画作为“奇怪和新鲜的东西”“鸡毛蒜皮”,认为其价值比不上“蒲草帽”,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明理由。(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7-10 02:34: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金岳霖:大先生也挺逗
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他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每一学年开始,给新的一班学生上课,他的第一句话总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
因此他的呢帽的前檐压得比较低,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他后来配了一副眼镜,这副眼镜一只镜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这就更怪了。后来在美国讲学期间把眼睛治好了,——好一些,眼镜也换了,但那微微仰着脑袋的姿态一直还没有改变。他身材相当高大,经常穿一件烟草黄色的麂皮夹克,天冷了就在里面围一条很长的驼色的羊绒围巾。联大的教授穿衣服是各色各样的。除了体育教员,教授里穿夹克的,好像只有金先生一个人。他的眼睛即使是到美国治了后也还是不大好,走起路来有点深一脚浅一脚。他就这样穿着黄夹克,微仰着脑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联大新校舍的一条土路上走着。
金先生教逻辑。逻辑是西南联大规定文学院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班上学生很多,上课在大教室,坐得满满的。在中学里没有听说有逻辑这门学问,大一的学生对这课很有兴趣。金先生上课有时要提问,那么多的学生,他不能都叫得上名字来,——联大是没有点名册的,他有时一上课就宣布:“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于是所有穿红衣的女同学就都有点紧张,又有点兴奋。金先生很注意地听着,完了,说:“Yes!请坐!”
学生也可以提出问题,请金先生解答。学生提的问题深浅不一,金先生有问必答,很耐心。有一个华侨同学叫林国达,操广东普通话,最爱提问题,问题大都奇奇怪怪。林国达游泳淹死了。金先生上课,说:“林国达死了,很不幸。”这一堂课,金先生一直没有笑容。
有一个同学,曾问过金先生:“您为什么要搞逻辑?”逻辑课的前一半讲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周延、不周延、归纳、演绎……还比较有意思。后半部全是符号,简直像高等数学。她的意思是:这种学问多么枯燥!金先生的回答是:“我觉得它很好玩。”
除了文学院大一学生必修逻辑,金先生还开了一门“符号逻辑”,是选修课。这门学问对我来说简直是天书。选这门课的人很少,教室里只有几个人。学生里最突出的是王浩。金先生讲着讲着,有时会停下来,问:“王浩,你以为如何?”这堂课就成了他们师生二人的对话。王浩现在在美国。前些年写了一篇关于金先生的较长的文章,大概是论金先生之学的,王浩的相貌颇“土”,脑袋很大,剪了一个光头——联大同学剪光头的很少,说话带山东口音。他现在成了洋人——美籍华人,国际知名的学者,王浩的学问,原来是师承金先生的。一个人一生哪怕只教出一个好学生,也值得了。当然,金先生的好学生不止一个人。
金先生是研究哲学的,但是他看了很多小说。从普鲁斯特到福尔摩斯,都看。听说他很爱看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有几个联大同学住在金鸡巷,楼上有一间小客厅。沈丛文先生有时拉一个熟人去给少数爱好文学、写写东西的同学讲一点什么。金先生有一次也被拉了去。他讲的题目是《小说和哲学》。题目是沈先生给他出的。大家以为金先生一定会讲出一番道理。不料金先生讲了半天,结论却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有人问:那么《红楼梦》呢?金先生说:“《红楼梦》里的哲学不是哲学。”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
金先生是个单身汉,无儿无女,但是过得自得其乐。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金先生一个桌子吃饭。他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比输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他再去买。
金先生晚年深居简出。毛主席曾经对他说:“你要接触接触社会。”金先生已经八十岁了,怎么接触社会呢?他就和一个蹬平板三轮车的约好,每天蹬着他到王府井一带转一大圈。想象一下金先生坐在平板三轮上东张西望,那情景一定非常有趣。王府井人挤人,熙熙攘攘,谁也不会知道这位东张西望的老人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选自汪曾祺《金岳霖先生》)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逻辑这门学科很枯燥,金先生因为觉得好玩才研究它,是从感情的好恶出发来对待这门学问。
B.本文语言平实而飘逸、语句精粹而短、自然流畅而有趣味。
C.一向有趣的金岳霖先生在叹惋林国达溺亡不幸之余,竟然一节课都没有笑容,表现了他重情的一面。
D.金岳霖先生虽然学问渊博但不是一个老学究,他能和心爱的斗鸡一个桌子吃饭,能和小孩子比赛谁的水果大,率真可爱,充满孩子气。
E. 本文对金岳霖先生的描写细致入微,既有直接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描写,又有漫画式的描写。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可亲、可敬又可爱的大师形象。
【小题2】金先生的“有趣“表现在哪些方面?表现了金先生怎样性格特点?
【小题3】文章旨在写金岳霖先生,却用了不少笔墨介绍王浩,为什么这样写?
【小题4】像金岳霖这样的大师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不多了,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认为我们现在需要什么样的大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唯灵魂不可征服
剑 梅
纳尔逊·曼德拉,领导废除种族隔离制度的南非国父,名满天下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在我们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受到最高程度和最大规模集体敬仰的人物。
2013年7月18日是曼德拉95岁寿辰,但半年来已多次传出其病危的消息,人们为他祈祷,同时内心在逐渐接受他终将离去的事实。
对曼德拉的赞颂铺天盖地。对他自己,唯已故香港歌手黄家驹的《光辉岁月》最具直抵内心深处的力量。无论何时何地歌声响起,纵不能再如年轻时那般心潮澎湃,眼底总有一点热意和泪意。据说,当年曼德拉请人将歌词译成英文,听罢潸然泪下。
黄家驹1990年3月创作《光辉岁月》,当时曼德拉刚刚出狱一个月。从1962年8月再度被捕到1990年2月重获自由,从44岁到71岁,他服刑27年,被单独关在荒凉海岛监狱的一间狭小牢房里,屡遭看守虐待。因长时间在烈日下的采石场做苦工,他的眼睛从此受不了强光刺激。
“钟声响起归家的讯号/在他生命里仿佛带点欷歔/黑色肌肤给他的意义/是一生奉献肤色斗争中……”
为了理想和信仰,激昂慷慨,坚贞不屈,这样的仁人志士古今中外不算罕见。难得的是曼德拉不仅有理想和信仰,而且有平和的理性。
1964年被判终身监禁时,他在法庭上发表了长达4个小时的演讲,神情镇定——“我怀有一个建立民主和自由社会的美好理想,在这样的社会里,所有人都和睦相处,有着平等的机会。我希望为这一理想而活着,并去实现它。但如果需要的话,我也准备为它献出生命。”
1990年2月,他在全世界的欢呼声中重获自由,态度甚至更加平静:“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他以善良和宽恕,作为新南非国家团结的黏合剂。
疲倦的双眼带着期望,残留的躯壳亦能继续迎接光辉岁月。黄家驹的歌词仿佛神奇的预言。多数人一生的华彩乐章早早、草草终止于青壮年时代,但曼德拉不然,为废除种族隔离制度而进行的斗争、72岁之前的年轮,不过是他的前半生。
后半生里,曼德拉赢得1994年大选,成为南非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尽管被批评任内虽重视人民却忽视政策,但谁都不能否认他的功绩——主导后种族隔离时代南非的民族和解与政治转型,实现政治权力的稳定交接。他确无一双魔术之手,不能帮助国家和同胞立竿见影地摆脱贫困、犯罪等种种社会问题,但他对待权力的姿态和对制度的建设,保障了南非作为多种族、多部族共处的彩虹国度内部的持久和平。
上世纪90年代,是整个非洲大陆从一党制向多党制选举大规模转轨的时代,五六十年代民族独立运动中涌现的非洲领导人,鲜有主动挂冠求去者;而在多党制选举中上台的首批新生代领导人中,处心积虑再三谋求连任者比比皆是。
曼德拉却是异数。1999年首个总统任期届满时,他若想连任易如反掌,但他果断宣布退休。这个愿意为信仰把牢底坐穿的人,不愿意为权力而多恋栈一天。他用前半生证明了自己威武不能屈,又用后半生践行了富贵不能淫。世人趋之若鹜的权力名利,于他竟然如浮云。
独对铁窗的漫漫岁月里,曼德拉时常念诵19世纪英国诗人威廉·亨利在病榻上创作的诗篇《不可征服》,末段俨如誓言:“命运之门何其狭窄,不要紧/刑罚折磨何其严酷,没关系/我是自己命运的主宰,我是自己灵魂的统帅。”
谁的一生不曾经过彷徨的挣扎?而风雨中始终抱紧自由,囹圄中坚信可改变未来,问谁又能做到?
缤纷色彩闪出的美丽,是因它没有分开每种色彩。在人性的光谱里,曼德拉一生所添颜色,何等绚烂,耀人眼目。
(选自2013年6月28日《国际先驱导报》)
【相关链接】
2013年12月6日(南非时间5日),曼德拉在约翰内斯堡住所去世,享年95岁。在曼德拉的一生中,他留下了无数的遗产,这些遗产将激励着后人永远向前。
谈种族:让黑人和白人成为兄弟,南非才能繁荣发展。谈渴望:“在那漫长而孤独的岁月中,我对自己的人民获得自由的渴望变成了一种对所有人,包括白人和黑人,都获得自由的渴望。”谈解放: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一样需要获得解放,种族主义者同样也是囚徒,他们“被偏见和短视的铁栅囚禁着”。谈自由:“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谈伊战:在这次伊拉克战争中,我们看见了美国和布什的一举一动,到底谁是世界的威胁?谈退休:“我已经演完了我的角色,现在只求默默无闻地生活。我想回到故乡的村寨,在童年时嬉戏玩耍的山坡上漫步。”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第一段说:“曼德拉是废除种族隔离制度的南非国父,是名满天下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在我们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受到最高程度和最大规模集体敬仰的人物。”该段高度概括了曼德拉的功绩,起统领全文的作用。
B.这篇传记,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分节点介绍了曼德拉一生的主要事迹。
C.被翻译成英文的《光辉岁月》之所以能够让曼德拉潸然泪下,是因为歌词触动人心,激起了曼德拉情感的共鸣。
D.这篇人物传记,相关材料的链接完全可以删掉,因为正文内容已将曼德拉的伟大形象充分展示了出来,没必要再画蛇添足。
E.文本标题《唯灵魂不可征服》,既是说明曼德拉的淡泊名利不可征服,更是说明曼德拉永恒的信念不可征服。
【小题2】纳尔逊·曼德拉这一伟大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小题3】这篇传记为了刻画传主,除对传主详细刻画外,还大量引用了一些他人材料及链接材料,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小题4】纳尔逊·曼德拉是我们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受到最高程度和最大规模集体敬仰的人物,请结合材料,分析原因是什么?谈谈对我们的人生有何启示?(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王洛宾浪漫人生坎坷路
黄群明
①每当你听到《在那遥远的地方》、《达坂城的姑娘》、《掀起你的盖头来》等一首首抒情浪漫的情歌时,你也许会以为它的作者王洛宾一定是个多情浪漫的西部男儿,他的一生环绕着鲜花与掌声。然而,你错了。在王洛宾的81岁生涯中,他的精神是浪漫的,他创作的歌曲是浪漫的,而他走过的人生之路却十分坎坷,好在王洛宾以“浪漫”对坎坷,潇洒走过人生路。
②王洛宾1913年12月出生在北京一个小职员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京戏迷,闲来无事,常在四合院内拉起胡琴自娱自乐。要说王洛宾一生与音乐结缘一定要有某种熏陶的话,那最多就是这一点点罢了。王洛宾从小就是个“不安分”的人,13岁那年只身跑到东北投奔红色苏俄未成,18岁考入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跟随俄国沙皇的小姑母学习西洋音乐,后来因家贫难以供养而辍学,24岁那年,北平芦沟桥事变爆发,他再次出走,奔赴大西北参加了作家萧军、塞克、丁玲领导的西北抗日战地服务团。在六盘山下,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到了一个名叫“五朵梅”的乡村妇女唱的一首“花儿”,他被那纯朴、率直、热情、奔放的旋律所震撼,下决心在西北扎下根来,搜集整理和创作西域民歌。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王洛宾在西北已创作出了《达坂城的姑娘》、《草原情歌》、《阿拉木罕》、《半个月亮爬上来》等700多首情歌,然而他的爱情生活却是不幸的。
③王洛宾第一个真正的恋人叫方珊,是一位河南籍的兰州姑娘。他们的初恋是甜蜜的,以至于使81岁高龄的王洛宾至今难忘。王洛宾当时很爱方珊,然而,后来方珊因忍受不了王洛宾常常外出采风而带来的寂寞,与他分手了。后来,经人介绍,王洛宾在青海与一位名叫黄静的护士结了婚。黄静漂亮文静,聪明娴慧,从不与洛宾红脸,把个小家庭安排得妥妥当当。青海解放后,王洛宾跟随王震大军开赴新疆,黄静带着孩子回到了北京。不幸的是黄静于l951年早离人世,给王洛宾留下了四个儿女。噩耗从北京传来,远在新疆边陲的王洛宾心都要碎了。至今,王洛宾的家里还挂着黄静的遗像,王洛宾要让他的爱妻伴着他写出更深刻、更美丽、更动人的歌。
④说起来有点让人难以想象,然而却是事实。王洛宾这个人称情歌大王的人,一生中竟然坐了两次大牢且长达19年。这个命运的十字架,要是放在“凡夫俗子”身上肯定会被压垮,王洛宾不但没有被压垮,反而更坚强,更浪漫,用他的话说:  “即使身陷囹圄,我也胸怀坦荡,过着我快乐的日子,写我大我的情歌,谱我美丽的囚犯歌,用我的歌声迎接一切苦难。”
⑤王洛宾第一次被打入监牢是在1946年。国民党马步芳的宪兵认为他早先是抗日的积极分子,怀疑他是共产党的“探子”,一次一次地殴打他,要他改变红色思想,脱离与共产党的关系。面对酷刑,王洛宾死不开口。每次过完“堂”,他都皮开肉绽,浑身是血,然而等他一静下来,他照样“提炼他痛苦的纯美”,写他“大我的情歌”。王洛宾给自己暗暗定下了坐十年大牢的计划,他忍着精神和肉体的折磨、在狱中写了一首又一首歌颂民主自由的歌”  “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美丽的小乌一去无影踪,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⑥王洛宾第2次入狱是在1963年,当时的背景是不言而喻的,仅凭捕风捉影就足以定罪,更何况王洛冥当过马步芳的音乐教官呢。“二进宫”时王洛宾已经整整五十岁了。王洛宾在狱中克服重重困难,用血用泪写出了几百首囚歌,被誉为“狱中歌王”。
⑦他的歌早已广为流传,然而他的名字却鲜为人知。1975年,带着一顶反革命帽子的王洛宾从监狱放出来了。外面的空气是新鲜的,但对他来说并未感到快活。在狱中有人给饭吃,出来后他成了无业游民,还得为填饱肚子发愁。
⑧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王洛宾又迎来了自己音乐的春天。然而使他遗憾的是他那些流传已久的歌却很少署上他的名字。他觉得一个民族诞生了名曲,但却未诞生创作名曲的作家,是这个民族的不幸,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洗去这个不幸。于是他给青协写信,坦率地讲道:“许多音乐会都把我的歌曲放在前面,却不署我的名字,只写‘青海民歌’‘新疆民歌’,如果别人问这歌是哪个民族的,歌曲里的汉语是从哪里来的,我们说什么?唱一支没有作者的歌对我们并不体面。”
⑨但不知何故,王洛宾的名字在好长一个时期未被音乐界和社会承认。尽管王洛宾现在已经大名鼎鼎了,他得了金唱片奖,作为有突出贡献的音乐家享受了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然而如果你留心,不难发现在许多录音带、录像带上,王洛宾的歌名下面仍写着“青海民歌”“新疆民歌”的字样。但愿这种现象不要继续下去了,但愿人们不会忘记王洛宾这个曾给了我们精神食粮和民族荣誉的名字。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为一个多情浪漫的西部男儿,王洛宾的精神、创作、歌曲都是浪漫的,他以“浪漫”对待生活中的坎坷,潇洒走过人生之路。
B.王洛宾的父亲是个京戏迷,闲来无事,常拉胡琴自娱自乐,王洛宾耳濡曰染,因此与音乐结缘。
C.面对精神和肉体的种种折磨,王洛宾以坚强和浪漫对待,用血和泪歌颂自由民主。
D.王洛宾第二次入狱是因为他当过马步芳的音乐教官,出狱后因为是无业游民没有饭吃而感到不快活。
E.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叙述了一代歌王王洛宾既浪漫又坎坷的人生之路,展示了坚强面对生活、歌颂美好生活的歌者风范。
【小题2】为什么出身小职员家庭的王洛宾能成为一代歌王?请结合文本简析。
【小题3】标题“浪漫人生坎坷路”有哪些丰富内涵?请结合文本简析。
【小题4】王洛宾的“许多流传己久的歌却很少署上他的名字”,对于这种现象,你怎么看?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回答16——19题。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周国平
这是一封读者来信,从一家杂志社转来的。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读者,都会收到读者的来信,这很平常。我不经意地拆开了信封。可是,读了信,我的心在一种温暖的感动中战栗了。
请允许我把这封不长的信抄录在这里——
“不知道该怎样称呼您,每一种尝试都令自己沮丧,所以就冒昧地开口了,实在是一份由衷的生命对生命的亲切温暖的敬意。
“记住你的名字大约是在七年前,那一年翻看一本《父母必读》,上面有一篇写孩子的或者 是写给孩子的文章,是印刷体却另有一种纤柔之感,觉得您这个男人的面孔很别样。
“后来慢慢长大了,读您的文章便多了,常推荐给周围的人去读,从不多聒噪什么,觉得您 的文章和人似乎是很需要我们安静的,因为什么,却并不深究下去了。
“这回读您的《时光村落里的往事》,恍若穿行乡村,沐浴到了最干净最暖和的阳光。我是 一个卑微的生命,但我相信您一定愿意静静地听这个生命说:'我愿意静静地听您说话…… '我从不愿把您想像成一个思想家或散文家,您不会为此生气吧。
“也许再过好多年之后,我已经老了,那时候,我相信为了年轻时读过的您的那些话语,我 要用心说一声:谢谢您!”
信尾没有落款,只有这一行字:“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吧,我是,你是。”我这才想到查看信 封,发现那上面也没有寄信人的地址,作为替代的是“时光村落”四个字。我注意了邮戳,寄自河北怀来。
从信的口气看,我相信写信人是一个很年轻的刚刚长大的女孩,一个生活在穷城僻镇的女孩。我不曾给《父母必读》寄过稿子,那篇使她和我初次相遇的文章,也许是这个杂志转载的,也许是她记错了刊载的地方,不过这都无关紧要。令我感动的是她对我的文章的读法,不是从中寻找思想,也不是作为散文欣赏,而是一个生命静静地倾听另一个生命。所以,我所获得的不是一个作家的虚荣心的满足,而是一个生命被另一个生命领悟的温暖,一种暖入人性根底的深深的感动。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这话说得多么好!我们降生到世上,有谁是带着名字来的?又有谁 是带着头衔、职位、身份、财产等等来的?可是,随着我们长大,越来越深地沉溺于俗务琐事,已经很少有人能记起这个最单纯的事实了。我们彼此以名字相见,名字又与头衔、身份、财产之类相连,结果,在这些寄生物的缠绕之下,生命本身隐匿了,甚至萎缩了。无论对己对人,生命的感觉都日趋麻痹。多数时候,我们只是作为一个称谓活在世上。即使是朝夕相处的伴侣,也难得以生命的本然状态相待,更多的是一种伦常和习惯。浩瀚宇宙间,也许只有我们的星球开出了生命的花朵,可是,在这个幸运的星球上,比比皆是利益的交换,身份的较量,财产的争夺,最罕见的偏偏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仔细想想,我们是怎样地本末倒置,因小失大,辜负了造化的宠爱。
是的——我是,你是,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多么普通又多么独特的生命,原本无名无姓,却到 底可歌可泣。我、你,每一个生命都是那么偶然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完全可能不降生,却毕竟降生了,然后又将必然地离去。想一想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每一个生命的诞生的偶然,怎能不感到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相遇是一种奇迹呢。有时我甚至觉得,两个生命在世上同时存在过,哪怕永不相遇,其中也仍然有一种令人感动的因缘。我相信,对于生命的这种珍惜和体悟乃是一切人间之爱的至深的源泉。你说你爱你的妻子,可是,如果你不是把她当作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来爱,那么你的爱还是比较有限。你爱她的美丽、温柔、贤惠、聪明,当然都对,但这些品质在别的女人身上也能找到。惟独她的生命,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她,却是在普天下的女人身上也无法重组或再生的,一旦失去,便是不可挽回地失去了。世上什么都能重复,恋爱可以再谈,配偶可以另择,身份可以炮制,钱财可以重挣,甚至历史也可以重演,惟独生命不能。愈是精微的事物愈不可重复,所以,与每一个既普通又独特的生命相比,包括名声地位财产在内的种种外在遭遇实在粗浅得很。
既然如此,当另一个生命,一个陌生得连名字也不知道的生命,远远地却又那么亲近地发现了你的生命,透过世俗功利和文化的外观,向你的生命发出了不求回报的呼应,这岂非人生中令人感动的幸遇?
所以,我要感谢这个不知名的女孩,感谢她用她的安静的倾听和领悟点拨了我的生命的性灵。她使我愈加坚信,此生此世,当不当思想家或散文家,写不写得出漂亮文章,真是不重要。我惟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
很想让她知道我的感谢,但愿她读到这篇文章。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这篇散文语言质朴,虽无华丽的辞藻,但却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最本真的认识,启人心智,发人深思。
B.“生命本来没有名字”中“名字”在文中具体指“头衔”“职位”“身份”“财产”“俗物琐事”“世俗功利和文化外观”“浮华功名”等。
C.文章由生活小事——一封普通的读者来信展开,引出“生命”话题,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真实,亲切。
D.著名台湾诗人席慕容在《一棵开花的树》中写道:“如何才能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诗中对生命中美丽的邂逅相遇表达的极为真挚感人。而本文作者也认为“最罕见的偏偏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可见作者未能与读者邂逅相遇,未免有点缺憾。
【小题2】写信人在信中说要“谢谢您”,作家在文章最后说要“感谢”写信人,他们都分别要感谢对方什么?(4分)
答:
【小题3】文章引录了“这封不长的信”的全文,有什么作用?(6分)
答:  
【小题4】从信中内容看出,“写信人”有着怎样的思想性格?(5分)
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12分)
国家、母亲及男权主义
不少90后女生在网上倡议,集体拒绝过三八妇女节而改为过三七女生节。尽管对这些小女生的倡议我并不完全赞同,但我也并不持反对意见。孩子们有点想法很难得,而这种想法并不危害社会、伤害他人,所以我就觉得这未必就是一件什么坏事。但从道理上讲,我总以为她们还是有点短视。按现在的国际、国内界定,你现在是女生,但终有一天你会成为妇女的。联合国当初设立妇女节,旨在维护妇女合法权利,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你总不能今年十八,明年后年还是十八吧?
从感性认识上讲,我会认为这些女生的想法是合理的,符合她们这一代人的特点:自我意识很强。妇女有妇女的节日,但这节日并不属于如花似玉,正是豆蔻年华的小女生,所以要过完全属于自己的女生节。
在我看来,妇女节多多少少都有点政治的味道在里面。国际上的传统认知是维护妇女的合法权利和地位,而在我国,则更强调“劳动妇女节”。这个界定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劳动人民要和那些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官太太们区别开来。你地主富农和小资本家的女人,是不能过这个节日的。
正是因为这种政治的参与和导向,从而让妇女的界定将女性与母亲的角色进行了强行的剥离,所以以民间流传为纽带的母亲节,往往并不为人们所重视。窃以为不论是维护妇女的合法权利也罢,还是提高妇女地位也罢,只要一个问题搞清楚了,那就是承认妇女的母性。这个问题搞明白了,搞清楚了自己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就必然会出于本性而维护妇女的权益,尊重女性的社会地位。
西方社会和我们不同,西方社会更强调个体,过分强调独立性,所以你生出我来,我就是我了,而你还是你,你不是我,我也不是你,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自己。而历史上,我们国家最讲究认祖归宗。但作为一个男权社会,我以为认祖归宗其实很虚伪。所谓的认祖归宗并没有解决自己或者压根就没有正视自己是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所以所谓的认祖归宗,不过是强调和维护男权社会里,君臣父子的伦理,强调的是地位和权力问题,而不是根源问题。
我总认为我们这个民族很有一股子倔劲,所以到了现在,年年过三八,天天喊着妇女解放,但仍然不敢去正视根的问题。周洋在冬奥会上得了金牌发表获奖感言,这位朴实的姑娘就表示首先要感谢自己的父母。就在众多网友为周洋的朴实和直率而兴奋的时候,来自两会官方的却着实让大家大吃一惊。体育总局副局长于再清就忿忿不平地表示:这孩子德育不好,言外之意就是她没有被教育好。你得奖了,首先要感谢国家啊,怎么能先感谢自己的父母呢?心里一点没有国家。
我的道理很简单:没有他爸他妈,国家培养谁去?我就不信国家能有本事把丁俊晖培养成鲁迅,能把齐白石培养成姚明?这么说不是说我不爱国,我也不是说国家为培养周洋没有尽力没有花钱。爱国和爱母亲,没有一个谁先谁后的问题,而且我就不信一个不爱她母亲的人会真的爱国?所以呢,感谢谁都没问题,谁先谁后更没问题,只要她有一颗感恩的心我觉得就好。你如果真的要排个顺序来,那么对不起,我还是周洋,我当然要先感谢我母亲。说白了,国家没有周洋可以,没有这周洋,还会有别的更多的更优秀的周洋。但是呢,倘若没有我母亲,连我都没有,哪还有我吃饱穿暖了在这里唧唧歪歪的机会?
(摘自2010-03-10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在我看来,妇女节多多少少都有点政治的味道在里面”的原因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A.联合国当初设立妇女节,旨在维护妇女合法权利,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
B.妇女节并不属于如花似玉、正是豆蔻年华的小女生,具有一定的范围限制。
C.在我国更强调“劳动妇女节”,这个界定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符。
D.妇女节让妇女的界定将女性与母亲的角色进行了强行的剥离。
【小题2】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不少90后女生在网上倡议集体拒绝过三八妇女节,这种想法并不危害社会、伤害他人,所以是合理的。
B.地主富农和小资本家的女人,是不能过妇女节的,因为她们和劳动妇女的阶级地位不同。
C.在我国,所谓的认祖归宗,不过是强调和维护男权社会里地位和权力问题,而不是认祖归宗的根源问题。
D.周洋在冬奥会上得了金牌发表获奖感言时表示首先要感谢自己的父母,这在社会各界看来是不够妥当的。
【小题3】“我总认为我们这个民族很有一股子倔劲”中的“倔劲”如何理解?请据文意加以说明。(不超过20字)(3分)
【小题4】作者对妇女节的看法如何?请简要概括。(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