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题目。
①金先生上课有时要提问,那么多的学生,他不能都叫得上名字来,——联大是没有点名册的,他有时一上课就宣布:“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于是所有穿红衣的女同学就都有点紧张,又有点兴奋。那时联大女生在蓝阴丹士林旗袍外面套一件红毛衣成了一种风气。——穿蓝毛衣、黄毛衣的极少。问题回答得流利清楚,也是件出风头的事。金先生很注意地听着,完了,说:“Yes!请坐!”
②金先生是个单身汉(联大教授里不少光棍,杨振声先生曾写过一篇游戏文章《释鳏》,在教授间传阅),无儿无女,但是过得自得其乐。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云南出斗鸡)。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金先生一个桌子吃饭。他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比输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他再去买。
③金先生朋友很多,除了哲学家的教授外,时常来往的,据我所知,有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沈从文,张奚若……君子之交淡如水,坐定之后,清茶一杯,闲话片刻而已。金先生对林徽因的谈吐才华,十分欣赏。现在的年轻人多不知道林徽因。她是学建筑的,但是对文学的趣味极高,精于鉴赏,所写的诗和小说如《窗子以外》、《九十九度中》风格清新,一时无二。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小题1】第①段文字中说“联大是没有点名册的”,这表现了这所大学怎样的办学风格?
【小题2】当金先生宣布“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时,为什么所有穿红毛衣的女同学都有点紧张又有点兴奋呢?
【小题3】从第②段文字可以知道金岳霖先生是个________,但是他并不以此为苦,反而过得________;他没有孩子,养了一只很大的________为伴;但是,他确实是一个很喜欢孩子的人,因为他经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5-06 02:21: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梁宗岱先生
温源宁
宗岱喜好辩论。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若一面走路一面辩论,他这种姿势尤为显著:跟上他的脚步,和跟上他的谈话速度一样不容易,辩论得越激烈,他走得越快。他尖声喊叫,他打手势,他踢腿。若在室内,也完全照样。辩论的缘由呢,为字句,为文体,为象征主义……而最难对付的往往就是为某两位诗人的功过优劣。要是不跟宗岱谈话,你就再也猜不着一个话题的爆炸性有多大。多么简单的题目,也会把火车烧起来。因此,跟他谈话,能叫你真正筋疲力尽。说是谈话,时间长了就不是谈话了,老是打一场架才算完。
对文学,宗岱最有兴趣。他崇拜的是陶渊明、法雷芮、蒙坦、莎士比亚、拉辛和巴斯加。他们的著作,他读起来永远放不下。法雷芮的诗,他极喜欢,但我们若听他朗读,却往往无法注意诗句的美妙,而全被他朗读的架势吸引了——令人很容易幻想着自己正在听一个宗教狂的狂热宣传。
旁人看来,宗岱的翻译简直是件苦差,纸上的文字仿佛都和他有仇,他一个一个地计较,死盯着不放,不独一字字地译,连节奏和用韵都力求和原作一致。他这样难为自己几近傻气,但他译的蒙坦的随笔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公认的接近原著,只怕无人能与之媲美的。
(文章有删节)
三段文字写出了梁宗岱在文学活动中的哪些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近日宣布,将在2018级新生中开设“写作与沟通”必修课程,由该校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格非和历史系教授、教务处处长彭刚共同担任课程负责人。作为该校第25次教育工作会讨论的具体举措之一,该课程计划到2020年,覆盖清华所有本科生,并力争面向研究生提供课程和指导。
(2018年5月21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我国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却不容乐观,知名媒体编辑刘霞发现,即便是国内名校新闻专业出身学生,“采写的稿件经常逻辑不清、层次不分,甚至还经常出现语病、错字,一看就是基本功训练没有到位。”新闻专业尚且如此,其他专业的尤其是理科岂不是更加“惨不忍睹”。而且不少学生也反应简直就是“谈文色变”,尤其是毕业论文,基本上算是一个字一个字“生憋”出来的,要么就是“拼凑”。而即便成文,写出来的的文章也有很多逻辑和语言上的问题。同时很多高校即便有了类似课程也基本是“混学分”状态,偏离了课程设置的初衷。高校在课程的定位上也越来越边缘化,有的直接理解成“文学课”甚至“欣赏课”。因此,旨在培养大学生逻辑和语言能力的“写作与沟通”课实在是大势所趋。要把这门课程贯穿到大学整个阶段,循序渐进,制定规划,以科学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还要注意到与专业课程的衔接,毕竟课程的落脚点还是运用,所以要“接地气”。当然,补上大学生长久缺失的写作能力短板不能只靠一门课程,要做的还有很多。打造学术文化氛围,积极推进小班式教学,更需要学生本身重视起来,真正意识到写作的价值所在。
(《高校必修“写作与沟通”课是明智之举》中国网)
材料三:

材料四:
在邻国日本,高校为了提升学生们的写作水平也是下足了功夫。《全球华语广播网》日本观察员黄学清介绍,日本的全国统一高考中没有作文一项,这大概是因为日本人认为作文是个性化创作,无法用统一标准或者公共尺度进行判断。所以,统考中主要通过大量阅读理解检查学生水平,试题几乎是选择题。统考过后,考生需要去报考的学校参加入学考试。在这类考试中要求考生写作文的学校就非常多,形式主要是就某现象写出自己观点的议论文。
在日本找工作,招聘方一般会要求应聘者在应聘资料中提交有关应聘动机的小文章。这篇文章的水平直接关系到能否应聘成功。根据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对有关录用毕业生的调查显示,企业最重视的是应聘人员的沟通能力,比重达到80%。在重视合作精神、语言习惯含蓄的日本,沟通和理解能力是能否顺利开展工作的关键。
因此,不少大学都很重视这方面的教育。有些大学安排学生在入学第一年就开始学习学术文章的写作方法,二年级以后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磨炼和提高读写能力;有些学校则用开设特别讲座的形式,比如东京福祉大学就开设了这类讲座。在对参加过该课程的学生的调查中显示,98%的学生表示提高了信息整理能力,93%的学生回答能够写出更好的文章,77%的学生认为对写作的抵触心理减少了。
(《清华大学开设“写作与沟通必修课”他国如何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央广网)
【小题1】下列对“写作与沟通”课程开展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华大学计划在两年内使“写作与沟通”课程覆盖清华所有本科生,并力争面向研究生提供课程和指导。
B.大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容乐观,尤其是在毕业论文上,成文非常困难,很多文字都靠“生憋”和“硬奏”,即便成文也存在逻辑和语言上的问题。
C.写作和沟通这门课程本身的内容设计要科学,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接地气”,毕竟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运用。
D.在日本,大学都非常正视写作方面的教育,有些学校从入学开始学习,不断提升能力,有些学校则开设专门的讲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A.因为大学生写作能力需要提升,因此开设了旨在培养大学生逻辑和语言能力的“写作与沟通”课。
B.因内名校新闻专业的学生写出的文章都存在错别字、语病、逻辑不清等问题,所以其他理科专业的学生写出的文章就更加差了。
C.大学生长久缺失的写作能力要补上,光靠“写作与沟通”这门课程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提升学生认识等其他方面做出努力。
D.2015年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的针对性写作能力都没有达到用人单位要求的水平,但可以看出,高职高专毕业生满足度更高,说明高职高专毕业生的针对性写作能力强于本科毕业生。
E. 参加过写作方面教育的学生大多数都有收获,有些学生提高了信息整理能力,有的学生能写出更好的文章,有的学生更喜欢写作这堂课了。
【小题3】提升大学生的写作与沟通水平有哪些措施?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作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节选自周国平《经典和我们》

材料二:

2016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在传统纸媒和电媒上的每日人均分配时间表

读书时间

读报时间

看电视时间

15.38分钟

18.91分钟

98.85分钟

 

2016年中美两国国民阅读调查表

调查项目

中国

美国

公共图书馆数量

3076个

8951个

人均拥有图书馆数量

个/ 44万人

个/1.3万人

人均拥有图书馆藏书量

0.58本

50本

公民拥有图书证比例

7%

62%

人均年阅读量

4.39本

7本

图书畅销类型

教辅、养生、食谱、营销等

小说、科技等

 

——参考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三:

一份调查报告:受访者是30位出身于工人阶层的男子,最后有15人成为大学教授,15人仍在工人阶层。在挑选这30人的时候,研究人员确认他们出身于相似的社会环境,而且家庭创伤也相似(父母酗酒、死亡、离婚等)。

15位教授中,有12位有父母给他们读书或讲故事;15位工人中,只有4人有这种经历。

15位教授中,有14人小时候家中有很多图书和印刷品;15位工人中,只有4人家中有书。

15位教授中,13人的母亲与12人的父亲经常阅读书报杂志;15位工人中,只有6人的母亲与4人的父亲经常阅读。

15位教授小时候都受到大人在阅读上的鼓励,15位工人中只有3人受到鼓励。

其中,教授组二号受访者,他是一名社会学学者,7岁时母亲去世,被送进孤儿院,一直到17岁自立成人。他在进入孤儿院时备受煎熬,他“不知道孤儿会发生什么事”。8岁时,这位受访者在孤儿院图书馆发现了霍雷肖·阿尔杰的系列故事书。这个发现对他影响深远,因为它突然间了解到,尽管在孤儿院,他仍然可以掌握命运,创造人生。霍雷肖·阿尔杰的书让他看到“一个掌握自己命运的男孩典范”,他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

注①霍雷肖·阿尔杰:(1832—1899),美国儿童文学作家,共创作了100多部作品。他专门撰写贫困男孩发奋图强最终成功的故事,代表作《衣衫褴褛的迪克》。

——节选自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

材料四:

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具体来说,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感觉闭合,而电视拒绝给我们这半秒钟。媒体研究专家卢格曼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认为,书籍是与我们左脑交流,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因此,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印刷媒体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它无法适应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

——节选自许知远《电子时代的阅读》

【小题1】阅读上述材料,下面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读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是为了消遣,在时光的消磨里获得精神的启迪和享受。
B.中美两国在图书馆数量、人均阅读量上的差异,可能是两国创新型人才不等的原因。
C.从我国图书畅销书类型看,我国国民阅读的取向过于功利。
D.习惯电视画面可能会不习惯阅读纸质文本,建议控制看电视时间,更多地阅读书籍。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周国平认为阅读是一个人的灵魂在文字构筑的精神世界里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的个人化的精神行为。
B.只有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在人类精神探索中构成一种伟大的传统,得到世代公认的著作才能让人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
C.根据材料二中两个表格,我们能够了解我国国民在阅读方面时间的分配情况以及我国国民与美国国民在阅读的相关对比所体现出来的差异。
D.“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是父母对阅读的重视程度间接影响孩子的成就;只要努力,孩子是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的。
【小题3】根据上面四则材料,说说哪些原因可能导致了我国国民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手机正传
沈致远
手机,其学名为移动电话,是借助电磁波传播的一种无线通讯方式。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1831-1879)归纳前人经验,加以自己之创见,建立一组以他命名的方程,预言电磁波的存在,为电磁波传播奠定了理论基础。麦克斯韦是无线通讯之始祖。
德国科学家赫兹( 1857-1894)以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电磁波预言。1888年,赫兹进行著名的火花隙放电实验,演示了电磁波传播,测出其速度与光速相等。赫兹为无线通讯奠定了实验基础,为纪念他,电磁波频率(每秒振动次数)的单位定名为“赫兹”。手机发出的电磁波频率在千兆(109)赫兹范围,属微波频段。赫兹是无线通讯的祖父。
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1874-1937) 20岁时读到赫兹关于电磁波实验的文章,引起他极 大的兴趣,立志献身无线通讯。1896年马可尼实现了1.7公里之间的无线电报通讯,1899年实现了跨越英吉利海峡的51公里的无线电报通讯。1901年实现了跨越大西洋3000公里的越洋无线电报通讯。马可尼是无线通讯的父亲。
手机的诞生地是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所属的贝尔实验室(BellLabs),发明者是该 实验室的一群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手一机,到处游走”是当时贝尔实验室科学家和工程师之梦想。实现此梦想的最大障碍是:频率不够分配。微波频段虽然有几十千兆赫兹,但被各种应用瓜分后只剩下几百兆赫兹,远远不敷手机通话应用。怎么办?贝尔实验室科学家的创意是:分区重复使用频率。他们设想:将美国之疆域划分为许多六角形蜂巢般的小区、每个小区覆盖几十平方公里,在其中建立基地站,作为该小区手机通讯之柜纽。基地站所发射的电磁波仅限于本小区范围内,所以各个小区可以重复使用相同的频率而不致引起干扰。小区之间的通讯由基地站集中处理,通话者游走于各小区,由相邻基地站在其覆盖区之交界处交接。移动通讯于焉诞生,“人手一机,到处游走”美梦成真。
说起手机,不能不提到美国的摩托罗拉(Motolola)公司。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摩托罗拉的手机行销全球,独领风骚。不仅如此,摩托罗拉公司的经营管理方式被美国企业界视为典范,号称“最佳公司”。1992-1993年间,我曾三次专访位于芝加哥郊区的摩托罗拉总部,协助其中央研究院探索利用高温超导电子学技术提升基地站性能的可能性,虽然实验很成功,却未被采用。当时我有一种朦胧的预感:不采用新技术,“最佳公司”称号恐难持久。果然如此,问题倒不是出在基地站,而是在手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手机的发展趋势是采用数码技术,它比原先的类比技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许多公司竟相推出数码手机抢占先机,摩托罗拉眼看着自己的产品滞销,市场被竞争者蚕食,却按兵不动。原因是一位对研发类比技术有功的技术主管留恋自己的技术,顽固地抵制采用数码技术。这位主管最终被撤职,这才推出数码手机,但为时已晚,摩托罗拉元气大伤。
手机的广泛流行,已形成一种“手机文化”。
手机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为便捷,扩大了个人的自由度。反映在人际关系和社会活动 等方面,均有微妙的变化。电影《手机》以艺术手法成功地描述了这种变化,获得本年度“百花奖”三项大奖。手机短信之发信量已超过2000亿条,使人际交往增加了一种便捷的新形式,还孕育出“手机文学”,包括:诗、小品文及小说,《纽约时报》不久前对中国新兴的手机小说作了专门报道。
手机文学之特点归结为:快、广、短、新、趣。以光速传播,既快又广,传统文学望尘莫及。手机屏幕容纳的字数有限,短是手机文学作品最主要的特点。现代人都很忙,短很受欢迎。短而要达意,就得精炼,唯陈言之务去,内容自然就较新颖;短而要吸引读者,就得有趣。既新颖又有趣,特别为年轻人所喜爱。手机文学刚起步,来日方长。
手机可用来下载和播放音乐。手机用户为什么不能自行谱曲进行传送呢?手机将成为个性化的听觉艺术媒体。
手机屏幕之像素已突破百万,可传送清晰的画面。摄影手机已在热卖,手机作为各种视觉艺术之媒体指日可待。
前景如何?手机的发展有多种可能。其一,普及3G乃当务之急。3G手机之功能及信息传输率远远超过现有手机。可为用户带来更多便捷。其二,手机与计算机将会合二为一,计算机的心脏是中央处理器,其体积已缩小到能置入手机,困难在于其耗电量和散热量过大。这一困难如能克服,具有计算机功能的手机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掌中瑰宝。
手机文化将如何发展?目前尚言之过早。但看来,个性化是一个可能的趋势。
——选自2005年10月15日《解放日报》,有删节
【小题1】本文从哪些方面介绍手机的?请简要概括出来。(4分)
【小题2】文章第五自然段提到摩托罗拉公司,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5分)
【小题3】有人说本文的体裁是传记,也有人认为是科普文。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