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选段,完成小题。(每题3分,共12分)
希特勒是个 ① (十恶不赦/万劫不复)、杀人如麻、 ② (以邻为壑/欲壑难填)的魔鬼,而纳粹制度除了贪得无厌和种族统治外,别无主旨和原则。它凶捍,野蛮侵略,为人类一切形式的卑行径所不及。
它的残酷行为和凶暴侵略所造成的恶果超过了各式各样的人类罪行。在过去二十五年中,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始终一贯地反对共产主义。我并不想收回我说过的话。但是,这一切,在正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情景对照之下,都已暗然失色了。过去的一切,连同它的罪恶,它的愚蠢和悲剧,都一闪而逝了。我看见俄国士兵站在祖国的大门口,守卫着他们的祖先自远古以来劳作的土地。我看见他们守卫着自己的家园,他们的母亲和妻子在祷——啊,是的,有时人人都要祈祷,祝愿亲人平安,祝愿他们的赡养者、战斗者和保护者回归。
我看见俄国上万的村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看见纳粹的战争机器向他们碾压过去,穷凶极恶地展开了屠杀。我看见全副戎装、佩剑、马刀和鞋钉叮当作响的普鲁士军官,以及刚刚威吓、压制过十多个国家的、奸诈无比的特工高手。我还看见大批愚笨迟顿、受过训练、唯命是从、凶残暴的德国士兵,像一大群爬行的蝗虫正在蹒跚行进。我看见德国轰炸机和战斗机在天空盘旋,它们虽然因英国人的多次鞭而心有余,却在为找到一个自以为唾手可得的猎物而 ③ (得意忘形/得意忘言)。在这番嚣张气焰的背后,在这场突然袭击的背后,我看到了那一小撮策划、组织并向人类发动这场恐怖战争的恶棍。
【小题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hèng)暴卑(liè)B.(qí)祷暴戾(lì)
C.威(xià)鞭(dá)D.余(jì)一小(cuō)
【小题2】文中划线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凶捍一贯B.赡养戎装
C.迟顿策划D.暗然失色唾手可得
【小题3】在文中①②③处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十恶不赦欲壑难填得意忘形B.十恶不赦以邻为壑得意忘言
C.万劫不复欲壑难填得意忘言D.万劫不复以邻为壑得意忘形
【小题4】根据上下文,填写在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看见俄国上万的村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看见纳粹的战争机器向他们碾压过去,穷凶极恶地展开了屠杀。
①那儿依然有着人类的基本乐趣   ②少女在欢笑,儿童在玩耍
③那里穿衣吃饭都依靠土地 ④生活虽然十分艰辛
A.②①③④B.②③④①C.③①④②D.③④①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8-21 04:10: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敦煌守护人
陈小扁
从公元4—14世纪,古人花了1000多年才开凿出南北长1680米的石窟群;从1944—2014年,敦煌研究所花了70年才把中古时代的旺角再现于世人面前。
王道士打开敦煌大门之后的40多年,敦煌就像一个巨大的旋涡,吸引着一批又一批人的到来。上虞人罗振玉,是中国最早从事敦煌学研究的学者;海宁人王国维,最早对敦煌俗文学作品进行研究;浙大教授姜亮夫,撰写了第一部系统介绍敦煌文献及艺术的著作;杭州人常书鸿放弃法国优越生活,回国担任敦煌文物研究所第一任所长。这批有识之士呼吁保护并致力于敦煌学的研究,形成了一门新兴学科——敦煌学。
常书鸿早年留学法国里昂与巴黎,出于法兰西学院美术院院士、巴黎美术学院新古典主义画家保罗·阿尔伯特·劳朗斯门下。1935年,他在法国学习油画期间,无意在塞纳河畔的旧书摊上看到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图录”,为敦煌艺术的高度成就感到惊异。在常书鸿眼里,敦煌艺术,不仅反映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和隋唐盛世的佛教美术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还记录了中国历代的装饰图案、色彩运用和工艺技术。
1936年,常书鸿从法国回到北平,在国立北平专科学校教书。“七七事变”发生后,他随学校一路南迁,辗转几个地方后,和妻子陈芝秀、女儿常沙娜安家在重庆。上世纪40年代,国民政府成立国立敦煌研究所,在好友梁思成的举荐下,常书鸿担任了筹委会副主任,在当年冬天先去兰州“招兵买马”,于次年2月奔赴敦煌,一行6人经历了1个月零4天的行程。
初到敦煌时,石窟的惨象令常书鸿感到辛酸:许多洞窟已被曾住在里面烧火做饭的白俄军队熏成漆黑一片,一些珍贵壁画被华尔纳用胶布粘走,个别彩塑也被偷去;大多数洞窟的侧壁被王道士随意打穿,以便在窟间穿行;许多洞窟的前室都已坍塌;几乎全部栈道都已毁损,大多数洞窟无法登临。
常书鸿与第一批成员只有十来人,常书鸿任所长,下设考古、总务两个组。很快地,来了第二批成员,他们完成了清理洞窟积沙、修筑保护围墙、测绘记录石窟全景(内景)、编排区位号码等工作。
敦煌研究所的工作陆续展开之后,常书鸿回到重庆,把妻女也接过来。常沙娜回忆道:“1943年的秋天,我们开着卡车离开重庆,向兰州前进。母亲抱着两岁的弟弟嘉陵坐在副驾驶的位置,我就待在卡车后面,上方有个毡布的篷子。我没有觉得苦,只是好玩,沿途看到了以前从未见过的景色。母亲不习惯一路的颠簸和越走越寒凉的天气,父亲不断安抚着母亲的情绪。”
常沙娜还提到,母亲笃信天主教,为了安抚她的情绪,常书鸿带她到教堂做祷告,又花心思让她改变之前在法国的生活方式,比如不再描眉化妆,把高跟鞋换成毡靴,原先款式时髦的旗袍也改换成朴素的棉袍。常沙娜还记得那时生活很艰苦,吃饭的筷子是河滩上折的红柳枝制成的,配一碗厚面片、一碗颗粒很大的盐,还有一碗醋,原因是“那里的水碱很大,倒在玻璃杯里都能留下一层白垢,每顿饭都要喝醋来中和”。
1945年,常书鸿的妻子离开了他和两个孩子。所幸的是,1931年出生的常沙娜乖巧听话,她中断学业照料年幼的弟弟常嘉陵,同时协助父亲临摹壁画。
如今80多岁的常沙娜清楚记得她在敦煌临摹壁画的情形:“太阳每天挂在天空有17个小时。那时的石窟都没有安装铝合金的保护门,壁画前也没有玻璃屏障,借助烈日在石壁上的反光,不用电灯也能看清壁画和塑像。白天我们会在洞窟里,尽量多地用笔在开本上勾勒出图案的线条,旁边标注出颜色,晚上在屋子里上色,在大多数的图案旁都完整绘制了身着此图案衣着的人像或神像。”
1948年,常沙娜离开敦煌去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院美术学院留学。这一年,常书鸿筹备“敦煌艺术展览”,常书鸿的好朋友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也来了。常沙娜记得,林徽因当时已经身患肺结核,但他们看了很久,“林徽因看到那些历代壁画的摹本很是兴奋”。
1954年文化部专款为研究所购置了一台发电机,使得美术组在夜晚也可以工作。1959年,经过常书鸿带领工作人员的整理和保护,莫高窟呈现出新的面貌。
1994年,常书鸿去世,他的骨灰就埋在黄土飞扬的莫高窟,他是敦煌的守护神。
(节选自2014年4月15日《新周刊》)
相关链接
①1900年5月26日道士王圆箓在清理今编第16窟的积沙时,偶然发现一个尘封千年,有近5万件文物的藏经洞。但是,敦煌藏经洞重现于世的40余年间,由于地域偏远加之没有专人细心看护与整理,使得大量敦煌文书、彩色绢画、彩塑造像等稀世文物流失于英、法、德、俄、日、美等国。目前仅有8697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②常沙娜:我国著名的艺术设计教育家和艺术设计家、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51年初回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营建系、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染织美术设计系任教,有《敦煌历代服饰图案》及合编的《敦煌藻井图案》、《敦煌壁画集》、主编《常书鸿、吕斯白画集》、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织绣印染集》及《常沙娜花卉集》、《中国当代织染刺绣服饰全集》等著作。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敦煌珍贵文物虽多,但破损、流失较多。如今历经敦煌“守护人”的抢救与保护,敦煌艺术之美终于展现在世人面前,并经有识之士创造了敦煌学。
B.敦煌艺术吸引了国内大批的文学艺术家,他们从不同领域对敦煌艺术品进行系统的研究,形成了敦煌学。
C.常书鸿留学期间,在老师的书摊中看到了“敦煌石窟图录”,给他以强烈的震撼,回国后便经由他的好友推荐,直接招募成员奔赴敦煌进行研究。
D.常书鸿的妻子最终离开了从事敦煌学研究的丈夫,也足以说明敦煌研究既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挑战,又说明这里的研究更需要专业人士的加入。
E. 妻子离开常家后,常书鸿的女儿只能中断学业成为家中的支柱,这也说明常书鸿不仅要面对敦煌的困境,还要承受家庭的痛苦。
【小题2】为什么称常书鸿为敦煌守护人?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小题3】敦煌的守护人都曾面临过哪些困难?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小题4】常沙娜也曾辍学在家照顾弟弟,而后来她却成为专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是如何看待她的成长之路的。(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
中国古代的“驻京办事处”——进奏院
李 永
  进奏院是唐后期地方藩镇设置在当时京城长安的驻京办事机构,最早出现于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进奏院之前,早在战国秦汉时代,其实就已经有了“驻京办事处”的影子——邸。但邸仅仅是地方官员进京时的起居之地,还没有固定的驻京代表来主持这些邸的日常工作,尚不具备联系中央与地方的职能,因此它还只能算作是“驻京办事处”的雏形。进奏院和邸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设置之初就有地方指派的进奏官主持日常工作。进奏官常驻京城,作为藩镇的代表同朝廷进行沟通、交流,处理地方与中央之间的各种事务。驻京机构——进奏院,驻京代表——进奏官,两者的结合以及进奏院在信息的上传下达过程中发挥的中介作用,使其具备了现代地方政府驻京办事处的基本性质。唐代进奏院集中分布在长安东市周边的几个坊内,其中尤以最为繁华的崇仁坊和平康坊为多。而且现今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随着大明宫和兴庆宫的修建,以东市为中心,朱雀街东形成了贵族和官僚集中居住区。这就使以东市为中心的一片区域,成为唐后期长安城各种信息,尤其是政治信息的集散地。所以,进奏院选址于此,不仅便于进奏官的日常生活,而且便于他们搜集情报,结交权贵,开展日常工作。
  进奏院不仅可以为来京的地方官员提供住宿之处等各种方便,而且由于唐后期中央式微,地方藩镇势力崛起,进奏官在京城也会狐假虎威,代表地方政府同中央斡旋,通过各种渠道争取自己的最大利益。尤其是势力较强的藩镇,其进奏官会更加有恃无恐。《资治通鉴》卷二四四载:文宗太和七年(833年),朝廷加卢龙节度使杨志诚为检校吏部尚书,杨志诚的进奏官徐迪便用略带威胁的口吻向朝廷抗议:“军中不识朝廷之制,唯知尚书改仆射为迁,不知工部改吏部为美,敕使往,恐不得出。”这是卢龙镇的进奏官公然地和朝廷谈条件、邀利益。在当时藩镇势力强大的背景下,进奏官“作为藩帅的心腹,主要还是作为藩镇对付朝廷的工具”而存在,唐王朝对进奏官进行有效管理是有一定难度的。当然,若遇地方发动叛乱或拒命不遵,唐王朝也会拿这些地方政府代表——进奏官开刀,并加强对其进奏院的监管。文宗太和元年,横海节度副使李同捷擅据沧、景,拒命不遵,朝廷便下诏:“(其)进奏官皇测等七人,并锢身分配羊、阆等州。”进奏院除了作为地方政府同中央博弈的工具存在而外,更重要的是作为两者之间信息交流、往复的渠道而存在。安史之乱后,在唐前期中央与地方交流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朝集制度废止,当时社会迫切需要一个沟通上下的新渠道。进奏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当时的进奏官通过进奏院状报向藩镇长官传达其在京城搜集到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内容广泛,包括官员任免、朝廷及他镇的政治军事动向等等,其中还包括一些通过非常规手段刺探而来的信息情报。因为进奏院向地方传达信息的速度较快,所以朝廷也会通过进奏院向藩镇长官下达相关文书、传达政令。地方奏章、上贡、进奉等也以进奏院为中转站上传中央。中央与地方之间以进奏院为媒介,形成一个信息往来的通道,发挥了联系上下、沟通中央与地方的重要作用。
(选自2010年5月11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进奏院”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奏院是地方藩镇设在京城的办事机构,基本职能是代表地方藩镇与朝廷进行沟通,同时也相机与中央政府斡旋,为藩镇谋取利益。
B.唐代后期的长安,随着大明宫和兴庆宫的修建,东市成为政治信息的集散地,进奏
院也应运而生。
C.唐朝地方潘镇设驻京代表来主持进奏院的日常工作,进奏院多分布在京城繁华地
带,他们代表地方,搜集情报,结交权贵,开展日常工作。
D.进奏院是联结地方与朝廷的渠道和中介,唐代前期中央与地方之间交流的朝集制度
废止是其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小题2】下列对进奏院与朝廷的关系及其原因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进奏院设置以后,安排专门的进奏官来主持进奏院的工作,进奏官代表朝廷与藩镇进行沟通、交流并处理两者间的各种事物。
B.两者属于上下级关系,可是地方敢于同中央叫板,除了中央式微的原因外,也有一些不便启齿的原因。
C.地方藩镇势力崛起,势力强大的藩镇威胁朝廷,甚至拒命不尊,朝廷拿进奏官开刀,“锢身分配”,两者成为对等的政治实体。
D.两者间沟通交流,频繁来往;地方给中央上贡,中央也施予地方恩惠。“礼尚往来”的规则在主导着双方的来往。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战国秦汉时代出现的“邸”,还没有固定的地方驻京代表主持工作,仅仅是地方官员进京时的起居之地,“邸”是进奏院的雏形。
B.进奏院大多分布在东市的崇仁坊和平康坊,主要因为此处是贵族和官僚的集中居住地,能够搜集到各种有效信息,便于开展工作。
C.进奏官张扬跋扈,有恃无恐,通过各种渠道,为地方藩镇谋取利益;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地方藩镇势力强大。
D.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很多来往,如官员任免、中央的军事动向、地方奏章、上贡、进奉等等,都可以通过进奏院来完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禽流感病毒研究将重启
有关H5N1禽流感如何获得在人群中轻易传播能力的研究现在已经开禁。
近一年前,在研究引发争议之后,约4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自愿决定暂停他们的工作。这次暂停是为了让政府有时间重新考虑生物安全性的问题并应对公众的焦虑。
“已经进行了很多讨论,因此我认为这一自愿暂停的必要性已经不存在了,”圣祖德儿童研究医院的病毒学家理查德·韦在23日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说。
另一名之前同意暂停工作的研究人员、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河冈义裕(音)也说,现在很有必要继续开展变异禽流感病毒的研究。
“我们想重新开始H5N1传播的研究,因为我们相信这一研究对于流行病的应对非常重要。我们对禽流感如何适应哺乳动物的研究将有助于监控和防疫工作,”河冈义裕说:“不进行研究的风险才更大。”
2012年12月,有关河冈义裕和荷兰伊拉斯谟医疗中心的罗恩·富希耶尚未公布的实验室工作的消息引发了争议。两个实验室通过不同的技术改造了禽流感基因,使其可以通过飞沫在白鼬中传播。这些研究的目的是看看病毒能够如何自然进化从而在人类中大规模传播。
有人担心,变异的病毒可能会无意中流传出来,或者重要的信息会落入恐怖分子之手,外界因此呼吁终止研究或者不对公众发布重要信息。
不过最终,《科学》和《自然》杂志还是刊登了全部的研究内容。
富希耶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生物安全性并不是暂停研究的主要原因。
与安全官员的讨论表明,“研究原始资料被怀有恶意的人滥用的可能性非常非常小,假如不说可以忽略不计的话,”他说。
并不是所有相关的研究都得到了解禁。河冈义裕说,在美国,联邦卫生官员还没有制定出规范这类研究的最终准则。
因此,由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资助的H5N1传播研究尚无法重启。这其中就包括河冈义裕自己的传播研究和富希耶的一部分研究。 《参考消息》
【小题1】对“禽流感病毒”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禽流感病毒是一种可在哺乳动物中传播的病毒。
B.禽流感病毒在传播的过程中是可以轻易获得传播能力的。
C.对禽流感病毒的研究有利于禽流感的监控与防疫,也可能被恐怖分子所利用。
D.禽流感病毒通过变异在人类中进行大规模传播。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富希耶在之前同意暂停研究工作之后,于一年后,又重新启动了工作,他认为病毒研究被坏人利用的可能性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
B.40位科学家出于对生物安全性问题的考虑以及应对公众焦虑心态的需要,积极主动地暂停了研究工作。
C.禽流感病毒可以通过改变基因的方式,借助飞沫在人类中大规模地传播。
D.由于政府官员对安全性的担忧及部分科学家的积极配合,对禽流感病毒的研究停滞了近一年。
【小题3】依据文章,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冈义裕与富希耶的研究之所以引发争议,原因是他们通过改变基因的方式制造出了新的禽流感病毒,有人担心这些病毒可能会无意流传或重要信息落入恐怖分子手中。
B.虽然禽流感病毒研究已经重启,但在没有制定出此类研究规范的准则的情况下,各国的研究仍难以进行。
C.借助人工改变基因的研究方式,是目前研究禽流感病毒如何在人群中大规模传播的唯一可行的方式。
D.禽流感病毒可以通过自然变异的方式,在人群中进行大规模的传播,因而引发政府及公众的关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下列小题。
多事之秋中的法学家
贾双林
1881年,王宠惠生于香港一个传教士家庭。1895年,14岁的王宠惠北上天津,考取了朝廷办的北洋大学堂,攻读法律科,1899年以最优成绩毕业,并获得“钦字第一号考凭”,也就是皇上认证的第一个大学毕业证书。
1902年,王宠惠赴美留学,先就学于加州大学,随后转入那鲁,并在那里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以后,王宠惠即赴英国继续研究国际公法,并获得英国律师资格。同一时期,王宠惠游历法国和德国等国考察法律,并被选为柏林比较法学会会员。
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两天后,孙即任命年仅31岁的王宠惠出任外交总长,这是中国采取共和政体后的首任外交部长。
在民国时期的外交场合,王宠惠为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争得了尽可能得到的尊重。而且,在民国外交的几个关键时期,其绩效足以彪炳史册。
1919年的巴黎和会,王宠惠虽然没有亲赴巴黎,但作为资深的外交家,他在国内积极发挥政学两界影响,组织领导了国民外交协会、欧美同学会等社团营救被捕学生的斗争。同时,与在巴黎的中国外交官顾维钧、施肇基保持联系,秘授机宜,拒签卖国和约。
1921年,北洋政府为解决巴黎和会未决问题,委派施肇基、顾维钧、王宠惠三人为代表出席华盛顿会议。王宠惠在施、顾二人密切配合下,迫使日本在山东问题上作出退让。次年2月,中日正式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为后来中国交涉他国在华治外法权奠定了法理依据。
1943年,美、英、中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开会,商讨战后问题。王宠惠以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身份陪同蒋介石出席。在拟定《开罗宣言》过程中,王宠惠经艰难磋商与美国代表达成一致,又巧妙利用了当时美、英、苏之间微妙的国际关系,最终迫使英国作出妥协,在《开罗宣言》中明确规定:“满洲、台湾、澎湖归还中国”,为维护中国领土之权益以及奠定战后远东之格局,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就王宠惠的四十年外交生涯而言,开罗会议无疑是其巅峰之战。因为,这一次的外交胜利,不只收回日本占据的领土那么简单,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把美、苏两霸,甚至是英国在战后盘踞台湾和东三省的后门彻底封死,让其永远失去法理依据。因此,中国从来没有两德问题,至今天乃至未来,海峡两岸谈及统一,其国际法基础还得往开罗会议那里倒。其中,不应忘记王宠惠的贡献。走一步,看三步,这就是一个法学家与外交大家的智慧。可见,当时就能入围全世界50名最著名法学家之一的王宠惠,绝非浪得虚名。
还在1928年时,王宠惠主持修订刑法。他在《刑法第一修正案》的基础上,起草了《中华民国刑法》。这一刑法吸收了符合现代法律精神的观念,废除了旧刑法中受传统礼制影响的内容,废除了依亲疏等级确定惩罚程度的旧原则,确立了在刑事惩罚方面一律平等、惩罚从轻的原则。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法典的形式颁布的刑法典,王宠惠居功至伟。
刑法法典之后,王宠惠又参与了《中华民国民法》的编订。这部民法典采用了民商合一的体例,注重对西方最先进民商法思想的吸收,以社会本位为出发点,又兼顾了中国传统的民间习惯,达到了中西合璧、兼容无碍的效果。《中华民国民法》在短短两年内就编订完成,虽然由于时局限制,它并没有得到有效贯彻,但它在体例、原则、指导思想等方面,为以后的民法典确定了范例。
1949年的新年钟声敲过之后,蛰居香港的王宠惠不得不作出选择了,除了去台湾,还可留在香港。有人对王宠惠建议说,如果他开具一份在香港出生的证明,那么就可以持有英国护照了。这次,王宠惠选择了道德,摒弃了技术,他说:“我早年追随国父孙中山革命,旨在推翻满清,打倒帝国主义。我最痛恨的是依附外国势力。”
1950年,王宠惠还是去了台湾,再度出任司法部长,1958年3月15日逝世于台北。
(选自《新华航空》,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宠惠,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政治家、外交家,是第一位在海牙国际法庭任职的中国人。曾参与起草《联合国宪章》。先后撰写了《宪法当议》《宪法危言》等一系列法学作品,探讨了中国宪政设计的原则和方针,其思想不仅奠定了中华民国的立宪基础,而且引领了近代中国的宪政风潮,被誉为近现代中国法学的奠基者之一。(摘自百度百科)
②王宠惠“才识足以决大计,谋断足以息群疑,誉望足以动坛站”。
(摘自《法官外交家王宠惠》)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王宠惠既是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外交家,又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但他在政治方面的成就显然没有在法学、外交方面那么卓著。
B.人们谈及海峡两岸统一能够找到国际法基础,和作为法学家与外交大家的王宠惠制订的法律密不可分,是他为人们提供了两岸统一的法理依据。
C.王宠惠是在海牙国际法庭任职的中国第一人,著有《宪法当议》《宪法危言》等法学作品,起草了《中华民国刑法》,参编了《中华民国民法》。
D.王宠惠的思想不仅奠定了中华民国的立宪基础,而且引领了近代中国的宪政风潮。他所起草或参与编订的法律在体例、原则、指导思想等方面,为以后的民法典确定了范例, 贯彻的效果都极其显著。
【小题2】作为一篇人物传记,本文在叙事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王宠惠无论在外交舞台还是在法学领域都成就卓绝,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下题。
张自忠之死(一)
长江是一条铁血的河流。70多年前有一位忠勇之将曾无声地走过这条母亲河,之所以无声,是因为溯江而上的,是已经战死的他。这位忠勇之将就是张自忠将军。
长江流域春夏之际的一个夜晚,张自忠将军率领着只有两千战士的部队渡过湖北襄河,直扑日军主力。穿过冰冷的河水,暗夜里行进的他心里清楚,他要战死在这里。中日战争中最惨烈搏杀的战场是在长江三峡东口外的鄂北。据战报公布,张自忠将军生命的最后时刻,全身被数弹洞穿,可他没有倒下,仍面对日军挥舞着早已无弹的手枪,最后几位保护他的士兵也全部阵亡了。日军第三中队长堂野射出一枪,击中张自忠额头,血污糊住了将军的眼睛,他大声呼叫杀敌!日军一等兵藤冈之用刺刀穿入了他的左肋。日军惊遇鬼神,说将军倒下时,就像一座大山崩塌。
当天夜里,日军确认战死的是33集团军司令,一直打得他们落花流水的张自忠上将时,发出了短暂的欢呼,接下来他们一起郑重地给张将军敬礼。第二天,日军又用柏木棺材埋葬了将军,当晚他们接到总司令部命令,把张自忠的遗体运到武汉。是夜,一支中国军队突袭此地,发了疯的中国军人敢死队冲向日本鬼子,二百多名官兵倒下,他们从敌人手中抢回了将军的忠勇之驱。中国军人作战的果敢、顽强,以前所未有的火力,使日军为之胆战心寒。将军以死激发了中国军人复仇的火焰。将军不惧死,士兵何曾怕死?正如张将军战前所言:“人生百年,终有一死,贵在死得其所!”他属下的士兵斩断了生的念头,毅然地冲向敌人。
张自忠将军的灵柩,由湖北武昌起程运往重庆,举行国葬。当日,十万人口的宜昌,倾城出动,万人空巷。在将军灵柩经过的长江边,为他送行。日军飞机多次在宜昌上空盘旋,十万宜昌人眼睁睁地看着敌机,没一人惊恐躲避。日军看着这场面,破天荒地没有轰炸。将军以死拼杀没能战胜的敌人,显然被将军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所震慑。
轮船汽笛响彻长江,载着将军缓缓驶离宜昌码头远去,驶在长江上,开向流着中华民族忠勇之士热血的天险三峡。
张自忠上将的遗躯经过秭归,峡边高山上再一次立满了人群。这是屈原故里的乡亲,他们默默地望着。长江上传来一首古老的歌谣,这是两千多年前屈原的《招魂》,凭吊亲人,秭归人从来就是这么唱着:“魂兮归来!去君之恒干!何为四方些?……”
一个人把自己置于死地,将军深义何在?一个民族,一条大江,正是有了这样的忠勇之子,其文明才能日夜不息地流淌至今。
张自忠之死(二)
1933年,张将军曾担任喜峰口战役的前线总指挥,令大刀队夜袭敌营,砍下数百日军的头颅。这是中国军队首胜日军。为此,有了《大刀进行曲》。当年这支脍炙人口的歌曲,后来被全面修改歌词,变成了歌颂东北义勇军和全国老百姓,殊不知,当年它是献给第29军大刀队的,第二句歌词不是“全国爱国的同胞们”,而是“29军的兄弟们”。
30年代中期,日本为确保“满洲国”的军事安全,防止蒋中正突然收复东四省,便要求在华北建立“非军事缓冲区”,经过艰苦的谈判,双方协议,华北只留驻一支军队,这就是宋哲元中将驻守京津的第29军,其中第38师师长便是张自忠少将。
那个时候,蒋中正给这支军队的训令是,“忍辱负重”,不主动打仗,也不放弃华北,与日军做长期周旋。在全军高级将领中,惟有张自忠儒雅周详,他沉默寡言,身高1米80,不仅革命军官兵敬仰他,日本军政也很喜欢他。于是,在华北危亡的复杂局面中,张自忠被先后任命为察哈尔省主席和天津市长,艰难维系着苦涩的和平,不能得罪日本人,不能丢中国人的脸。对于一个具有高度民族自尊心的人,这种内心痛苦,可想而知。
对张自忠全面的误解,是卢沟桥事变之后。为了保全战斗实力,第29军奉命南撤保定。与此同时,为了疏散和安置没能随军撤离的军人家眷,为了京津不受重大损失,也为了收殓沙场上的官兵尸体,宋哲元任命张自忠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北京市长,与敌敷衍,拖延时间。
这一次,沉默寡言的张将军落泪了,他对秦德纯副军长说:“你同宋先生成了民族英雄,我怕成了汉奸了。”宋哲元长长地叹了口气:“唉,慷慨赴死易,临危负重难啦!”
果然,张自忠彻底成了众矢之的,成了叛徒、大汉奸、卖国贼的代名词。1937年后半年的报纸,多在痛骂他“卖国变节”,一律称之为“张逆自忠”。那时的中国文人,凡喜欢发表言论的,没有谁没骂过张自忠。一些大报用醒目的大标题配文,讽刺张将军“自以为忠”,其实是“张邦昌之后”。
在一片痛骂声中,张自忠始终缄默着,周旋着,估算着第29军向目的地有序撤离的时间,努力使京津免于屠城。等到日军要求他通电反蒋,他已完成宋哲元交给的任务,便断然拒绝,随后称病,躲进德国医院,然后骑车逃往天津,再换乘英国轮船去青岛,至济南。
在济南时,张自忠被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上将拘押,韩主席叫来秦德纯,另派一位大员,一同押解张自忠去南京候审。火车一进徐州站,秦德纯忽然发现打着白旗的 学生包围上来,急忙令张将军躲到厕所里,张将军自问无愧,不肯,被秦德纯推了进去,随手把门锁上。学生冲上车,咆哮着要抓“汉奸张自忠”,秦德纯颇费一番口舌,才把愤怒的学生骗下火车。
这件事,对张将军的刺激极大,让他清醒地知道了自己的公众形象。
也就是从那时起,“死”这个字,频繁出现在张将军的脑海。
1938年,张自忠代理第59军军长。在徐州会战中,他痛歼板垣师团两个联队,并衔尾急追,日进60公里,取得“临沂大捷”,坂垣征四郎数次羞得要自杀。在武汉会战之后,他以一对十,击毙日军3位联队长,歼敌1万3千人,最终挫敌溃退,赢得“鄂北大捷”。不久,张将军再次猛冲猛打,取得 “襄东大捷”。
不过,即使军功在身,为民族独立而死和为洗清自己而死,这两种死念依然缠绕在张自忠的心底。当然,他胜利了,但他没有死,所以老百姓和记者都已承认他确实很能打仗,可要说他是民族英雄,似乎还差得远。很多人认为,这些胜仗,不过是在弥补他过去做过汉奸的罪过。
1940年,日军集中30万兵力,猛攻湖北襄樊,张自忠不顾部下再三劝说,非要坚持让冯治安副总司令留守,自己率区区两个团渡河作战。
……
此时,日军包围圈尚有东北角一个缺口,但谁都可以突围,惟张将军是没有权力撤退的,他不能因为做逃兵而勾起公众丰富的联想,于是,他让苏联顾问和文艺兵冲出了缺口。
下午3点,张将军腰部中弹,右肩右腿被炮弹皮炸伤,只能卧地指挥。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将军又中3弹,却猛然站起,被身后的日本兵射杀,另一名日本兵跑上前去,用枪托击碎他的头颅,把刺刀插进他的腹部……
这一刻,张将军知道,他绝对不再是汉奸了,他将是永远的民族英雄。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概括和推理,正确的两项是【  】【  】
A.张自忠率两千多将士渡过湖北襄河,直扑日军主力,他心里清楚,他必须战死在这里。因他先前留守华北,被迫做过些卖国之事,于心有愧,所以决意以一死来为自己正名。
B.1933年,张自忠指挥喜峰口战役,利用大刀队大量砍杀日军,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和胜利信心。著名的《大刀进行曲》是当时的音乐家奉献给他率领的29军将士的。其时的张将军,在国人心中,已然是一位民族英雄。
C.日本人在杀害张自忠将军后,向他的遗体敬礼,并用柏木棺材埋葬他,后来又奉命准备将其遗体运往武汉。倘日军在杀害他之前就已得知他的身份,定当敬重英雄,重演当年长坂坡曹操放赵子龙一马的奇闻。
D.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有意将华北拱手送人。来自最高层的卖国决策,是导致张自忠背上汉奸骂名的根本原因。
E.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上,中国军队面对数量往往不占优势的日军,常吃败仗,原因固然很多。张自忠横下必死的决心,手下将士,受其感染也豁出性命,先后取得“临沂”“鄂北”“襄东”等一系列大捷。可见,当时中国军人缺少张自忠这样的忠勇精神,或许也是正面战场节节溃退的原因之一。
【小题2】选文(二)中,张自忠留下来,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北京市长,继续与敌周旋。宋哲元对他慨叹说:“慷慨赴死易,临危负重难”。请结合选文中相关内容,解读“临危负重难”的深沉含义。
【小题3】两篇选文都是记述张自忠之死,但写法有异。请从记述内容、记述顺序、语言风格三个方面中,任选两个角度加以说明。
【小题4】有人说,是舆论和公众逼死了张自忠?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请结合文中内容具体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