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 分)
何嗣焜:由职业校长而践行现代大学制度
俞可
1897年4月8日,地处上海徐家汇的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开办师范院,此举为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之滥觞。师范院亦为该校首个教学机构,后人遂尊该日为校庆日。因此创举,南洋公学首任总理(校长)何嗣焜得以彪炳中国教育史册。何嗣焜(1843一1901),字梅生,江苏武进人,世代耕读。以一介生员入伍(淮军)而辅佐两广总督张树声,仕途坦荡却并非得意,便遁隐乡野。1896年,清廷决意创办南洋公学,天降大任于斯人,何嗣焜认定办学乃安身立命之举,毅然肩负南洋公学首任总理之职,为该校百年伟业奠基,为中国教育体制拓荒。
甲午战争惨败。1860年10月31日,太常寺少卿盛宣怀向光绪递呈奏折,阐明创办南洋公学之意,并提议三品衔分省补用知府何嗣馄出任公学总理,总办公学事务并节制下设的监院和华课总教习。盛宣怀之所以慧眼识中何嗣焜是因为他热衷于教育,主张“开通知识,教育尤亟”;盛宣怀称其“学术湛深,不求闻达,志气尤坚卓,不致始勤终堕”,“总理之人非该员不足当此选”。
以“明体达用,勤学善诲”为培养目标,何嗣焜设计了严格的选拔制度。师范新生皆持“白据”即“南洋公学师范学堂试业证”,两个月后再确定去留和分层。分层采用“五层格”,每合一层格者可换据,依次换为蓝、绿、黄、紫、红据。执红据者准予担任教习。每季考核一次,优者递进,劣者淘汰。何嗣焜每月按层格发给师范生津贴,一层格每月津贴膏火银6两,进一层格加银1两,10两封顶。对成绩欠佳与违犯校规者,则扣除膏火银。一旦兼职教员,师范生可额外领取40两,而总教习月薪也不过100两。
打江山易坐江山难。办学亦然。一旦有章可循,学校成员即可按部就班,学校运作亦可有条不紊。开学当年10月,何嗣焜拟定《南洋公学章程》,对学校所有事务一一予以规制,事无巨细,无一挂漏。“凡章程所无,未经总理注入者,不准据事理擅行。凡章程所有,未经总理注废者,不准据事理擅废。”该章程由何嗣焜亲笔书写,张贴于大众易见之处。治理学校,何嗣焜以严厉著称。1899年4月19日,他发布学生奖励办法,以“中课、算学、英文三项积分而定,一项不及格者皆不奖”。这些皆为办学过程中凝聚而成的思考与策略,何嗣馄每年年终把新增与改易的规章制度汇辑成册,并增订公学章程。
设置师范院旨在解决南洋公学的师资问题,而公学又为师范生提供绝佳的教学实践基地。师范院一旦启动,公学其他教学机构的设置便纷纷跟进,首先便是何嗣焜仿照‘旧本师范学校有附属小学校之法”创设的外院即高等小学堂,于1897年10月5日招生,1l月9日开学。大班毕业生可升入1898年4月22日开学的中院即中学堂。5年制(包括2年高等预科)的中院为学生提供“充分预备而升入大学”。外院还为师范生提供编写教材的可能,有些校本教材竟可辐射到国内其他新式小学堂,如《蒙学课本》《物算》《笔算》《本国地理教科书少:当然,新设的译书院介译大批西学经典,既用作教材又开启民智。外院1899年6月第三次招生,入学考试成绩排名第五和第六的分别为范静生和蔡艮寅。前者就是曾两度出任民国教育总长的范源镰,而蔡艮寅即蔡锷,入学半年便应梁启超之邀赴日留学。  
南洋公学的师范、上、中、外四院分级办学模式堪称中国近代教育体制之创举,垂范久远。《清史稿》记载:“中国教育由系统之组织,此其见端焉。”原创者虽为盛宣怀与何嗣焜,执行则由何嗣焜独自担纲。执掌四年可谓筚路蓝缕,办学之效不可立竿见影,何嗣焜却使南洋公学异军突起。他辞世次年,1902年2月13日,管学大臣张百熙在奏折中称:“查京外所设学堂,已历数年,办理有成效者,以湖北自强学堂、上海南洋公学为最。”
何嗣焜办学,事必躬亲,焚膏继晷,宵衣旰食,入不敷出,积劳成疾。1901年3月1日,何嗣焜闭门“撰拟奏草”,突发中风,“搁笔侧首”而逝,时年58岁。盛宣怀赞何嗣焜“宏深邃密,体用兼赅,淹贯古今各国源流,有匡世之略,而不囿于晚近”,因而,“公学之规模考查,钩稽权衡,靡不中于事理”。他与时任两江总督刘坤一联名上奏朝廷,称“公学之营造法式、教育章程,尤为该员心力之所专”,何嗣焜“积劳病故”,故“请将何嗣焜学行宣付史馆立传折”,以彰其勋。1917年,学校师生制作何嗣焜铜像一座立于校园,以资纪念。
何嗣焜著述寥寥,且大都毁于寓所1887年失火,现存世仅《存悔斋文稿》五十余篇。尤其在担任校长四年期间,何嗣焜不事著述,其“述”便是校长的既定职责,其“作”即为所奠定的南洋公学百年基业。这便是校长职业化。面对当今大学校长“双肩挑”固有模式并日趋院士化与官员化,职业校长在位期间只能是教育家,其真正造诣为领导智慧、思想与实践。而且,只有职业校长才能对大学章程“顶礼膜拜”。可见,大学章程与职业校长共同构成现代大学制度,缺一不可。何嗣焜堪称全职校长之典范,心无旁鹜而鞠躬尽瘁。(摘自《上海教育》2013年第15期)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本文刻画了一位办学事必躬亲、焚膏继晷、积劳成疾而溘然长逝的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先驱,中国近代史上杰出教育家形象。
A.本文记述了何嗣焜兴办南洋公学师范院的经过和取得的成就,详略得当,细节突出,内容详实,有很好的励志作用。
B.盛宣怀认为公学总理人选非何嗣焜莫属。盛宣怀对何嗣焜十分赏识,因为何嗣焜在事业心、学识、眼界上有过人之处。
C.何嗣焜拟定《南阳公学章程》,对学校所有事务都一一做好规定,并且不断增订完善,每年开学汇编成册公布于众。
D.曾两度出任民国教育总长的范源镰和蔡锷将军都是师范院高等小学堂毕业生,当时因学业成绩优异而赴日本留学。
【小题2】何嗣焜作为职业校长采取了哪些措施兴办师范教育?结合全文概括说明。(6分)
【小题3】盛宣怀在文末从哪几个方面赞颂了何嗣焜的功绩,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作者认为,职业校长在位期间只能是教育家,其真正造诣为领导智慧、思想与实践。而且,只有职业校长才能对大学章程“顶礼膜拜”。请结合全文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2-08 12:38: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科学奖要经得住时间考验
沈致远
⑴据不完全统计,国际性科学奖共有十几种。为何诺贝尔奖一枝独秀?
⑵科学奖的作用在于推动科学发展,设置科学奖应符合几项原则。首先是国际性,更重要的是科学性,自然科学是实证性的,判断真伪之唯一标准是实验。自1901年创立迄今,诺贝尔奖一直坚守以实验为准的基本原则,这是它一枝独秀“秘密”之所在。
⑶在科学性上,其余诸奖良莠不齐。以奖金超诺贝尔奖的基本物理学奖为例,获奖人中有七位不符科学性。一位是霍金,他的“黑洞霍金辐射”只是假说,并未被实验证实。此外有六位弦论者获奖,其中威腾是弦论者公认领袖。多年来,弦论被炒作得沸沸扬扬,但至今既无实验证明,也提不出预言可供检验,对物理学发展乏善可陈。
⑷借科学之名以“提倡宗教进步”的坦普顿奖,奖金也超过诺贝尔奖。获奖者除基督教神职人员,也有科学家。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的戴森获得2000年坦普顿奖,他是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著名物理学家,折节俯就令人惋惜。
⑸创立于1991年、以“博君一笑,发人深思”为宗旨的玩笑诺贝尔奖只颁奖状不发奖金。别以为只是开玩笑,其2000年获奖者之一基姆获得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可见“发人深思”并非虚言,寓思于乐别具一格。
⑹科学奖提升科学家及其科学成就的知名度,使公众认识到科学之重要性。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由吴健雄等以实验证实。公众不知弱相互作用为何物,遑论宇称不守恒。1957年李、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家喻户晓,激励许多青年献身物理学研究。尽管如此,奖金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否则就是本末倒置。年前,我收到某部门座谈会通知:为发展我国科学以早日获得诺贝尔奖出谋献策。我当即写信给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科学家,坦言:怎么能将诺贝尔奖作为发展我国科学之目的?幸而是内部通知,否则将贻笑大方。经他建议改变了会议宗旨。
⑺科学家对是否获奖应以平常心待之。美国遗传学家沃生和英国物理学界克里克发现基因之载体去氧核糖核酸双螺旋结构,这是继达尔文之后生物学划时代的重大成就。两人首先想到的不是诺贝尔奖,而是:“我们发现了生命之奥秘。”对广义相对论和核力做出过重要贡献的美国物理学家韦勒,获悉别人剽窃他首先提出的核力异常现象发表论文而获得197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笑置之说:“我下一次要小心点。”真正的科学家神游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生命之妙、意识之谜,怡然自得乐在其中,奖金于我何有哉?
【小题1】本文认为科学奖有哪些主要作用。(6分)
【小题2】本文认为科学奖科学性的主要标准是什么?基本物理学奖、坦普顿奖在科学性方面的主要瑕疵是什么?(6分)
【小题3】 作者对“将诺贝尔奖作为发展我国科学之目的”持否定态度,结合文意分析其理由。(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为富不忘报桑梓
1928年李嘉诚生于广东潮州,11岁时全家流落到香港。父亲早逝,李嘉诚13岁就辍学就业,挑起养家的重担,踏入了五花八门的社会。开始,他为一家玩具制造公司当推销员,还利用业余时间补习文化。不到20岁便升任塑胶玩具厂总经理。两年后,他把握时机,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将其命名为“长江塑胶厂”。
谈起当年的创业,李嘉诚感慨颇多,充满激情:“当年长江塑胶厂,只是生产一些普通的塑胶玩具和家庭用品,经由出口洋行运销欧美。在最初10年间,每星期要工作7天,每天至少工作16小时,晚上还要自修,经常睡眠不足,早上必须用两个闹钟,才能惊醒起床,这可说是最难过的时刻。”
正是当初创业的艰难,练就了李嘉诚苦干实干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无论干什么事他都不辞辛苦,全力以赴。7年后,塑胶厂发展成为长江实业公司。后来,又当机立断把业务转向了地产,长江实业得到迅猛发展。
1979年,李嘉诚进军贸易业,成为和记黄埔公司董事会主席。后来,又在海外和内地大量投资,获取了厚利。他在香港及国际上控制的业务相当广泛,他的业务经营领域,早已越过太平洋,向世界伸展,成为中国人的骄傲。
“我是中国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李嘉诚不仅时时这样提醒自己,也以作为一个中国人对祖国应尽些责任来要求自己。他离乡多年,虽忙于商务,却无时不思念国家,思念故土,竭力支援祖国建设,报效桑梓。
他在给家乡政府的一封信中写道:“我目睹祖国之高速进步,在四个现代化政策的推动下,一切欣欣向荣,深感雀跃”;“支援国家建设,报效桑梓,此乃本人毕生奋斗之宗旨也!乡中若有何有助于乡梓福利等事,我甚愿尽其绵薄。”
1978年底,他获知潮州市居民住宅紧张,于是提出营建“群众公寓”,所需建筑费用128万元全部由他捐献。“群众公寓”有10幢共208套住房,建筑面积达15000平方米,家乡人民喜迁新居时,无不对李嘉诚造益民众的美举深表谢忱。李嘉诚也为能给父老尽力而感欣慰。
1981年,李嘉诚又捐2200万港元,在潮州市兴建两座大型综合医院,以改善家乡人民的医疗条件。这两座医院,各拥有逾万平方米面积,设备齐全,每天可接待3000例患者,有病床500张。当医院落成时,家乡人民期望他能回乡剪彩,李嘉诚推辞再三,他说:“若有一天,我到医院去,喜见病人接受良好治疗,康复出院,我心已足矣!”
有人说:“闽有陈嘉庚,粤有李嘉诚;前有陈嘉庚,后有李嘉诚。”是的,这两位爱国华人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学习的楷模。
想当年,陈嘉庚多年奔波于东南亚和世界各地,召集和发动海外炎黄子孙,积极支持国内人民的正义斗争。他还热心于祖国的公益事业,帮助家乡人民办教育。他以“企业可收盘,学校不能停办”之决心,在福建集美捐资兴办幼儿园、中小学、师范、水产学校和航空学校,造福后代,成为中国人民交口称赞的爱国华侨领袖。
如今,李嘉诚怀着“报效祖国,造福桑梓”的爱国热忱,捐赠6亿元创办汕头大学,为祖国、为家乡人民办了件造福子孙万代的实事。
潮汕地区人多地广,却没有一所大学。早在20世纪40年代,潮州就有人呼吁集资兴办大学。当时,陈嘉庚也非常赞同这一想法,还就此写过一篇文章《论潮州大学》。文中说:“虽僻处南疆,然与东南亚交通至为便利,潮州创办大学……不但为中国之大学,将来亦可为东南亚之大学。”
陈嘉庚的愿望终于由李嘉诚实现了。
新建的汕头大学坐落在汕头市以西十几里的桑浦山南麓。它三面山峦环抱,一面田野碧绿,可谓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校舍建筑面积为20万平方米。校园建筑堪称一绝,校园中央的主体楼群——行政办公楼、教学实验楼、图书馆、食堂、学生宿舍等近10幢环形大楼,用高架庭院式长廊相接,所有建筑均用清一色的白色玻璃马赛克贴墙。这种富丽堂皇的建筑群与幽美宜人的大自然相结合,美妙绝伦。这里面倾注了李嘉诚多少心血!
为了把汕头大学建成国内以至国际上高水平学府,无论选址、设计、师资还是设备等,李嘉诚都殚精竭虑,事必躬亲。
为加快这所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李嘉诚还亲自到北京争取中央领导的支持。1986年6月20日,邓小平会见李嘉诚,对李嘉诚的爱国爱乡热情表示赞赏。当听取李嘉诚关于汕头大学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及要求后,邓小平指出:“汕头大学应办得更开放一些。” “在全国调一些比较好的教员到那里去。” “汕头大学要办就一定要办好。”
李嘉诚常说:“汕头大学的创办是为国为民的根本,比我所从事的其他事业更为重要。”
李嘉诚“超人李”、“大哥诚”的绰号,并不仅是因其位居香港首富和他的“呼风唤雨”、果敢明断的能力超乎一般人而得,他富贵不淫、克己奉公的品德更深得人们的爱戴和尊敬。多年来,他从公司收取的酬金,不论多少,全部拨归公司,每年只拿600多美元的董事费,没有其他福利津贴。在生活中,他省吃俭用,戴的是价值不到50美元的美辰表,穿的是10年前的西装,住的是30年前的房子,他不喜欢出席豪华的宴会。
【小题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文章结尾画龙点睛,揭示了人们爱戴和尊敬李嘉诚的真正原因,当然这和李嘉诚的身份地位毫无关系。
A.文章开头几段叙述李嘉诚创业过程,表明他的财富来之不易,与后文写他报效桑梓,多次捐款形成鲜明的对比。
B.文章在关于传主报效桑梓的叙述之中多次对他进行语言描写,直接揭示出李嘉诚的内心世界,表现他的情感和思想,使其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C.文中对新建的汕头大学校园的详细介绍,突出了李嘉诚报效桑梓的艰难,也是传主呕心沥血办教育的生动写照。
D.作者写邓小平会见李嘉诚,对李嘉诚的爱国爱乡热情表示赞赏,并在听取李嘉诚关于汕头大学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及要求后,作了有关的指示,用意十分明显——从更高的层面肯定传主。
【小题2】李嘉诚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概括说明。(6分)
【小题3】文章后半部分反复写陈嘉庚,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对于致富以后投资于公益事业,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是回报社会的善举;也有人认为这是传统美德的体现。有人认为需要社会大力提倡;也有人认为要靠致富者的自觉。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文本或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脉诗心,九畹滋兰——记学者叶嘉莹
台湾诗人痖弦形容叶嘉莹“意暖而神寒”,是“空谷幽兰一般的人物”,这种气质的练成,和叶嘉莹从小所受的教育不无关系。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家族,本姓叶赫那拉,祖上与纳兰性德都是蒙古裔的满族人。叶嘉莹的父母对她采用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她在四合院里长大,甚少与外界接触,封闭的庭院,在她眼里却是一个自足的小世界,窗前的几抹修竹,阶下的菊花,都成了她即景生情吟哦的对象,也让她自小养成了内向文静、幽微深远的性格。
父亲教叶嘉莹认字读书,开蒙的第一本教材就是《论语》。当她读到“朝闻道,夕死可矣”,幼小的心灵极其震撼:“道”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为了它竟可以舍弃生命?对于圣贤之书,叶嘉莹强调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
圣贤之书让她相信,宇宙之间自有一种属“灵”的东西存在着,当人生困厄降临时,便多了应对的力量。
刚开始教书时,生活清苦。冬天,叶嘉莹里面穿着大棉袄,外面穿一个布做的长衫。因为骑车,天长日久后面的衣服磨破了,她就打着个大补丁去上课,“只要我讲课讲得好,学生对我一样尊敬。”她有这种信念。因为她记得《论语》中说过:“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士”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无恒产而有恒心”,即便一无所有,内心仍保持高洁的品德和操守。
叶嘉莹的丈夫是国民党海军教官,被怀疑是匪谍而入狱。3年后丈夫出狱,却性情大变,经常不可理喻地暴怒,妻子成了他首当其冲的发泄对象。在绝望中,她只有“把自己一部分的精神感情完全杀死,才有勇气生存下来”。
后来王安石的一首诗,给了叶嘉莹一抹精神的灵光。诗是这样写的:“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众生选众业,各有一机抽,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她默默要求自己:不要怨天尤人,对待郁郁不得志的丈夫,也要宽容忍让。而这一忍,就是一辈子。
在拿到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终身聘书后,叶嘉莹以为自此就能安稳度日了,不料却再生变故。1976年,她的大女儿和女婿遭遇车祸,双双亡故。她强忍着悲痛为女儿女婿料理完后事,把自己关在家里,拒绝接触外面的一切友人。在这期间,她写下了10首哭女诗。她想起老师顾随先生说过的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她忽然觉悟了,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这不是一个终极的追求,要有一个更广大的理想才能超越“小我”之狭隘和无常——而这理想不正是研究和传播古典诗词吗?
诗词不仅帮助叶嘉莹排解悲痛,更是帮助她走出这种生死劫难的力量。1977年,她重新燃起了内心的激情,决心回祖国。叶嘉莹每年自费回国,在各地高校讲授诗词。当时中国“文革”刚结束,传统文化断层严重,学生们内心对于诗歌有着极大的渴求。很多教授还在用陈旧的阶级分析法解释诗歌。而叶嘉莹却讲解诗歌的“兴发感动”,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动万分。
也有学生问过叶嘉莹:“叶先生您讲的诗词很好听,我也很爱听,可这对我们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呢?”她这样回答:“你听了我的讲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可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
2013年之前,叶嘉莹几乎每年都要在北美和中国之间来回奔波,不过,南开大学已然成为她从事古典诗词研究和推广的重要基地。不久前,有热爱中国诗词的友人听说她年老后将定居天津南开,决定给她捐助,与南开合作为她兴建了一栋集科研、办公、教学、生活于一体的小楼,定名为“迦陵学舍”。
晚年的叶嘉莹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有人曾劝我,年纪慢慢老了,该多写点书,少教些课。这话也有道理,可是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这难题,她早已解开。
注:叶嘉莹,笔名迦陵。是蜚声中外的学者,且不说诗词创作、理论研究,光是教书育人这一项,教了70年书的她,培养出无数人才,如今90高龄仍站在讲台之上,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功不可没。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足( )( )
A.叶嘉莹空谷幽兰般气质的炼成主要源于有着深厚背景的家族渊源。
B.叶嘉莹认为对于圣贤之书,必须真正用心去渎,并且贯穿到行动中去。
C.叶嘉莹一生坎坷,遇人不淑,丈夫有暴力倾向;女儿女婿遭遇车祸。她靠诗词排解悲痛,乐观生活。
D.叶嘉莹发现当时中国“文革”刚结束,传统文化断层严重,学生们内心对于诗歌有着极大的渴求,于是重新燃起了内心的激情,决心回祖国。
E.叶嘉莹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以讲台为根,把对古典诗词的满腔热爱播撒在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心中。
【小题2】叶嘉莹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有哪些特质是值得尊敬的?
【小题3】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结合文本概括她找到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小题4】古典文学总是源源不断地给予叶嘉莹力量,请结合文本举例简析。并举例谈谈你从中国古典文学中获得的启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垂向大地的杨柳
李天扬
⑴丰子恺回来了,回到我们生活中来了。
⑵11月7日,“丰子恺文化专列”开行。上海地铁1109号列车的拉手和车壁上,印上了先生的漫画和哲语。9日是先生诞辰115周年纪念日,地铁方面说,开行文化专列,一向大师致敬,二传递“讲文明树新风”的文化正能量。用半个多世纪前的旧作,来树今日之“新风”,说明好的艺术作品能超越时空。先生有一名篇曰《车厢社会》,有先生的画,这个“车厢社会”,会清朗许多罢?
⑶这两年,先生的画很热。由某家机构推出的“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在全国报纸上遍地开花。隔几天,就登一回,一登就一整版。发布者的自我定位是“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文化、中国表达”,口气不小,移来形容丰公画作,倒也贴切。网络世界,先生同样广受追捧:微博上,有几个账号常发子恺漫画,粉丝量大,转发者众;微信上,“朋友圈”里,关于先生的帖子,很不少,也很受欢迎。
⑷我想,这恐怕与戾气横生、信任缺失的时风有关。先生的画作,像冬日阳光,像新鲜空气,让人温暖、神清。今天,需要这样的正能量。
⑸先生的第一本画集,出版于1925年。编者叶圣陶先生有过生动描写:“画都没有装裱,用图钉别在墙壁上,一幅挨一幅的,布满了客堂的三面墙壁。”子恺黑白漫画,就这样以简陋的面目面世了。先生说:“我不能承认自己是中国漫画的创始者,我只承认漫画二字是在我的画上开始用起的。”
⑹抗战爆发,先生改画彩色风景人物画,以卖画贴补家用。画润一直很低,画受欢迎,为什么要“贱卖”?先生在给友人的信中说:“艺术品犹米麦医药,米麦贱卖可使大众皆得疗饥,医药贱卖可使大众皆得疗疾,艺术品贱卖亦可使大众皆得欣赏。”持此想法并坚持这么做的大画家,有第二人否?
⑺接触过丰公后人的朋友,都感叹丰氏温厚家风代代递传。2002年底,丰公后代一起在天山茶城开了一家画廊性质的小店铺,叫“丰子恺艺林”。店里最受欢迎的,是丰一吟老师临摹父亲的画作和她的书法作品,润格也极低。有一次,一位顾客要请一幅丰老师的书法,问清价钱后,硬是多付了好几百。丰老师笑着对我说:“我们这里像不像君子国,讨价还价是反着来的?”
⑻虽然先生秉持“贱卖”原则,但他的画即以金钱论,也从来不贱,拍卖市场上早已是天价了。论丰画的艺术价值,叶圣陶先生说得最到位:“子恺的画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给了我一种不曾有过的乐趣。这种乐趣超越了形似和神似的鉴赏,而达到相与会心的感受。”相与会心,也正是一代代读者读子恺漫画的感受罢?
⑼先生最喜画杨柳。先生专门写了一篇散文《杨柳》,“为了它高而能下,为了它高而不忘本”。先生画了那么多杨柳,是画“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他,不也是一棵垂向大地的杨柳吗?正因此,一代代读者那么喜爱他的画,与他相与会心。
⑽先生虽因那场动乱,未享高寿,没能等到苦尽甘来,更不会想到,今天人们看着他的画坐地铁。但是,自己的画能穿越时空,温暖后人心田,洗涤后人心灵,或许先生作画时,就想到了。
⑾1925年的那个秋天,先生用图钉把一幅幅画别在壁上,恰似亲手插下一根根杨柳枝。今天,虽然插枝人早已不在了,但那根根枝条,已长成棵棵杨柳,绿树成荫,翠拂今人,泽被后世。
(摘自2013年12月6日的《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概括丰子恺“回到我们生活中来了”的具体表现。(4分)
【小题2】解释第⑵段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意。(4分)
【小题3】第⑻段中引用叶圣陶对丰子恺画的评价,有何作用?(6分)
【小题4】结合全文,探究文题“垂向大地的杨柳”的丰富意蕴。(6分)

同类题5

实用类文本阅读(10分)
肝脏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机体免疫力低下(免疫缺陷)是肝病的根本原因,这一点早已为医学界所共识。1996年诺贝尔医学奖得者、澳大利亚科学家彼得·杜赫提在《科学》杂志上撰文指出:肝脏缺乏免疫诱导素是造成机体免疫缺陷的根本原因!缺乏免疫诱导素,肝脏将长期处于免疫缺陷状态,而免疫缺陷正是以乙肝为代表的肝脏疾病产生和经久不愈的根本原因!免疫诱导素主要产生于人体的肝脏,是一种能够识别病毒、调动免疫细胞对病毒产生免疫反应的活性小分子物质。当病毒侵入细胞后,免疫诱导素通过诱导宿主细胞(被病毒感染肝细胞)产生数种酶,与激素、神经肽、神经递质共同组成细胞间的信号分子系统,引导免疫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等病毒产生免疫应答,将病毒消除。在医学界,免疫诱导素又被形象地喻为增强机体免疫的“军事指挥家”。而正是由于肝病患者体内普遍缺乏免疫诱导素,以致无法调动免疫细胞去识别和杀灭肝病病毒,使肝病病毒早期潜伏不灭,后期久治不愈!因此,补充并进而促进自体再造内源性免疫诱导素是治愈肝脏疾病的关键!
正如1923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班廷发现了胰导素,1945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费莱明发现青霉素从而一举使人类攻克了许多疾病一样,彼得·杜赫提的免疫诱导素的发现,是人类战胜又一顽症的重要里程碑,它使医学界预言人类21世纪消灭乙肝成为可能。
彼得·杜赫提这一重大发现在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公布不久,英国市场上的免疫诱导素便疯狂涨至每10毫升50余英磅,折合人民币600余元。
荷兰药理学博士JIEZ称,使用免疫诱导素后,阿姆斯特丹的乙肝复发率比两年前降低了43%……
我国于1989年开始进行GWe免疫诱导素的研制,历经数年终于继英、美、荷兰之后成为又一个研制成功免疫诱导素的国家,该免疫诱导素复合制剂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命名为“九代清源(GWe)”。其作用机理是:通过增强对病毒的免疫识别功能,防止病毒长期的免疫潜伏和免疫逃脱;诱导肝脏产生内源性干扰素、白介素2和免疫球蛋白等,形成自身特异性免疫抗体,自愈肝病;通过拮抗白介素1、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等炎性因子,有效防治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癌病症;而其激活载脂蛋白活性的功能正是消解脂肪肝的重要途径。适宜于乙肝大、小三阳,丙肝,肝硬化,脂肪肝,酒精肝等因病毒、药物、酒精及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的肝损伤患者。ZXXK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机体免疫力低下是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肝病的根本原因,治疗肝病关键是要提高机体免疫力。
B.增强机体免疫的“军事指挥家”——免疫诱导素的发现,是人类于21世纪消灭乙肝的里程碑。
C.免疫诱导素是一种产生于人体的肝脏并能够对病毒产生免疫反应的活性小分子物质
D.免疫诱导素是一种能够识别病毒、调动免疫细胞对病毒产生免疫反应的活性小分子物质
E.缺乏免疫诱导素将使人体无法补充并进而促进自体再造内源性免疫诱导素,从而治愈肝脏疾病
【小题2】为什么说“补充并进而促进自体再造内源性免疫诱导素是治愈肝脏疾病的关键”?(5分)